扶贫中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工作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的介入研究
社会工作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的介入研究一、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式1.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的介入主要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为主。
这种模式是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为贫困家庭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能力。
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个案管理、社区工作、社区发展、政策倡导等多种形式。
社会工作者通过制定个案方案,进行个案跟进,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社区工作,参与社区的自治和公益活动,促进社区发展;通过政策倡导,为民族地区争取更多的扶贫政策和资源。
社会工作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的介入还包括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和社会工作者在扶贫工作中提供志愿者服务,为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帮助。
这种模式既可以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为民族地区提供更多的服务资源。
二、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和意义1.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社会工作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对精准扶贫对象的服务效率和效果。
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贫困家庭申请各种政府扶贫项目和社会福利资源,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组织志愿者团队,为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帮助,提高扶贫的覆盖面和深度。
2.促进社区发展、提高自治能力社会工作通过社区工作和社区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社区的发展和自治能力提高。
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贫困家庭组织和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促进社区的团结和发展。
通过社区发展计划,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民族地区社区建立更多的公共设施和社会组织,提高社区的自治和服务能力。
3.政策倡导,争取更多资源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政策倡导,为民族地区争取更多的扶贫资源和政策支持。
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贫困家庭了解和享受各种扶贫政策和项目,帮助他们争取更多的资源。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代表贫困人口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权益。
1.人员短缺、专业能力不足2.参与度差、社会支持不足社会工作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的介入还面临参与度不足和社会支持不足的挑战。
大学生扶贫社会实践方法
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肩负着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责任。
大学生扶贫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大学生扶贫社会实践的方法。
一、明确扶贫目标1. 了解扶贫政策:大学生在开展扶贫社会实践前,首先要了解国家的扶贫政策,包括扶贫目标、扶贫措施、扶贫对象等,为扶贫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2. 明确扶贫目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扶贫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目标。
如: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等。
二、创新扶贫模式1. 产业扶贫: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引导大学生开展特色产业扶贫。
如: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等,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2. 教育扶贫:组织大学生开展支教活动,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为当地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3. 科技扶贫:利用大学生专业知识,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咨询等活动,提高贫困地区科技水平。
4. 文化扶贫: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贫困地区文化生活,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三、加强团队协作1. 组建扶贫团队:根据扶贫项目需求,选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组成扶贫团队。
2. 明确分工:在扶贫团队中,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确保扶贫工作有序进行。
3. 加强沟通与协作:团队成员之间要保持密切沟通,互相支持,共同推进扶贫工作。
四、注重实际效果1. 实地调研: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学生要深入贫困地区,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为扶贫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2. 跟踪评估:对扶贫项目进行定期跟踪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扶贫策略。
3. 成果展示:将扶贫成果进行总结和展示,提高扶贫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五、拓展扶贫渠道1. 社会动员:通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扶贫的良好氛围。
2. 政策倡导:关注扶贫政策,为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意见,推动扶贫工作不断深入。
3.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扶贫项目,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我国扶贫工作水平。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在精准扶贫上的应用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在精准扶贫上的应用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而扶贫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应用于精准扶贫工作中,可以有助于深入了解贫困的根本原因,分析造成贫困的各种矛盾,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一、问题导向,确定研究主题: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第一步是明确研究的主题和目的,对于精准扶贫工作来说,可以从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异、贫困原因以及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问题分析,梳理矛盾:通过对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和矛盾分析,可以梳理出造成贫困的各种矛盾,如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低下、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等。
还要分析这些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如自然环境因素或制度问题。
三、目标设定,精准定位:研究贫困地区的矛盾性问题后,需要制定具体的扶贫目标和策略。
通过对矛盾分析的细化,可以精确地定位贫困的地区、群体和问题,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和政策。
四、动力机制,解决矛盾:扶贫工作需要发挥多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
通过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可以分析各种力量的动力机制,了解扶贫的关键因素和制约因素,从而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
五、资源整合,综合施策: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确定贫困地区的资源状况,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等。
通过资源整合,可以在精准扶贫中实施综合施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解决贫困问题。
六、评估反馈,持续改进: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需要不断进行评估和反馈,了解扶贫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为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七、政策建议,提供政策支持: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最终目的是为政策提供科学支持和建议。
通过研究贫困地区的矛盾和问题,可以总结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和发展。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在精准扶贫上的应用可以帮助分析贫困地区的问题和矛盾,精准定位扶贫目标和策略,整合资源和力量,解决贫困问题,并为扶贫政策的制定和改进提供科学支持。
乡村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乡村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关怀。
然而,精准扶贫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在乡村社会治理视角下进行深入研究
和探讨。
首先,乡村社会治理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和保障。
乡村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
公民在乡村社区中共同管理、协作和服务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精准扶贫中,乡村社会治理
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力量,提高扶贫效率和质量。
同时,
乡村社会治理也可以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精准扶贫需要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
精准扶贫只有在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才能真
正取得成功。
在实践中,需要注重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乡村社会治理的支持和保障,同时注重培育
和挖掘贫困人口的潜力和创造力,协助他们逐步脱贫致富。
最后,要注重社会参与,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精准扶贫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在乡村社会治理中,需要注重社区和个人的参与和贡献。
因为他们最了解本地地区和
本地人民的需求和问题。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贫困
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帮扶和支持。
总之,在乡村社会治理视角下,精准扶贫问题可以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机制,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
口带来更多的福祉和幸福。
关于精准扶贫的社会调研报告5篇
关于精准扶贫的社会调研报告5篇关于精准扶贫的社会调研报告1十堰市自实施千企进千村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以来,众多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继深入到定点扶贫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那么,贫困村的现状如何、扶贫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精准扶贫、又有哪些保障措施?近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专程到郧阳商会常务副会长、湖北子胥湖集团公司董事长周伟定点联系的扶贫村郧县城关镇桃花沟村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基本情况与现状桃花沟村位于郧县城关镇西部,与郧县最边缘的大柳乡相邻,版土面积8.6平方公里。
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410户,1806人,其中,丹江库区移民235户,耕地面积2700亩,其中,旱地2050亩,水田650亩,林地1400亩。
20__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260元。
根据国家贫困标准(20__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统计,该村现有贫困户232户,96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3.5%。
有史以来,桃花沟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
生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单农民观念落后、因灾、因病返乡较多,是该村贫困现状的集中体现。
扶贫目标及对策针对桃花沟村贫困现状,子胥湖集团公司扶贫工作专班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并与村两委会多次商讨,初步拟定了扶贫发展规划,力争在2020年前,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桃花沟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扶贫目标采取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包户扶贫的方式,利用子胥湖集团产业带动优势,力争通过6年的奋斗,形成以桃子产业为主的观光、休闲、采摘生态旅游园区,实现产业发展(发展生态桃园1000亩以上)、农民增收(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生态改善、村容靓丽、村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到2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浅析社会工作于微观层面助力农村精准脱贫的途径
浅析社会工作于微观层面助力农村精准脱贫的途径近年来,我国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偏远的农村地区。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而社会工作在微观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浅析社会工作于微观层面助力农村精准脱贫的途径。
一、提供社会服务农村贫困人口普遍缺乏医疗卫生、教育教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这使得他们在脱贫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而社会工作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可以深入农村,了解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帮助贫困家庭申请低保、医疗救助、孤儿保障等保障性政策;开展义诊、健康教育,提高贫困村民的健康意识和医疗水平;开展扶贫教育,帮助贫困家庭提高子女的教育水平,为他们逐步脱贫提供有力支持。
二、参与社区建设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社会发展相对滞缓,社会工作可以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为脱贫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农村的群众参与社区建设,比如修建道路、改善水电设施、建设卫生厕所等,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社会工作还可以促进农村的文化教育发展,在农村建立图书室、开展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对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三、开展心理辅导贫困人口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比如自卑、消极、沮丧等。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增强他们的脱贫信心。
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帮助贫困人口解决心理问题,使他们摆脱心理障碍,积极面对生活。
四、建立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可以帮助贫困人口建立自己的社会组织,比如合作社、农民互助组织等,帮助他们解决经济问题。
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贫困人口学习生产技术,开展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村经济收入。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开展资源共享,促进产业升级,为农村贫困人口创造更多脱贫致富的机会。
社会工作在微观层面可以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参与社区建设、开展心理辅导和建立社会组织等方式,助力农村精准脱贫工作。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为了深入了解社会系统的运作及其内部相互作用而提出的一套科学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分析信息、识别模式、验证理论等。
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这种方法通过收集量化数据,使用统计分析工具来评估社会系统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构建模型并预测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证研究通常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方式收集数据。
2. 个案研究:这种方法聚焦于少数重要的个别社会系统,通过深入研究个别案例来了解整个社会系统的特征和内在机制。
个案研究通常使用面访、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数据,并通过详细描述和分析个案来推断出普遍规律。
3. 计算模拟:这种方法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来模拟社会系统的行为和演化。
研究者将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规则输入计算机程序,通过模拟运行得到系统的演化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计算模拟可以帮助研究者更直观地理解和预测社会系统的复杂行为。
4. 比较研究:这种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社会系统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来了解不同社会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比较研究可以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方式进行,以发现不同背景下的社会系统变量之间的连接。
5. 质性研究:这种方法注重于通过深入的访谈、文献分析等方式收集非量化的数据,以了解社会系统中的社会意义、观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
质性研究可以通过对话、故事、解释等方式来分析和解释收集到的数据。
综上所述,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深入探索。
不同的方法在揭示社会系统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方面各有优劣,研究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旨在研究社会系统的组织结构、功能、演化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它将社会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并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社会数据来深入研究社会现象。
下面将介绍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具体步骤和应用。
首先,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明确研究的目标和问题。
研究者需要明确要研究的社会系统,并提出明确的研究问题。
例如,研究其中一社会群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其中一社会现象的演化和影响等。
然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制定合理的调查问卷或访谈指导问题,并通过实地调研或网络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
数据收集后,研究者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接下来,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
研究者可以使用统计分析、内容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可以揭示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社会现象的演化和影响等。
最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进行结果解释和展示。
研究者应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提出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同时,研究者还可以将研究结果通过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首先,它可以应用于社会学研究中。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可以帮助解析社会结构和功能,研究社会现象和问题,并通过社会政策和社会等手段来优化社会系统的运行。
其次,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管理学研究中。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管理学者研究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分析内部与外部的交互关系,探索提升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的方法。
此外,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和社区发展研究中。
研究者可以通过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来研究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社区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总的来说,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研究社会系统的组织结构、功能、演化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研究社会系统(包括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的方法论。
社会系统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个体或组织构成,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社会关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研究社会系统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系统内部的运作机制,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是通过测量和统计客观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模型建立等多种手段,进行对社会系统的数量化分析和量化预测。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统计分析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进行数值化计算和统计分析,以了解社会系统的结构特征、功能机制等,进而揭示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
二、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社会系统内涉及的社会行为、观念、价值观等进行深入的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法,获得详细的描述性和解释性数据。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个案研究、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探寻社会现象背后的意义和内涵,揭示人们的行为动机、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三、实验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是通过设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对社会系统中的个体或群体进行控制和操作,观察其行为和反应,从而检验特定假设或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通过实验设置和对照组的对比,研究人员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和测量不同因素对社会系统的影响效果,进行原因分析和结果验证。
四、模拟研究方法:模拟研究方法是通过构建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拟模型,模拟社会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和发展趋势,进而预测和评估社会现象的未来变化。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不同因素作出不同变量设定和参数设置,运行模型并观察其结果,来揭示复杂的社会系统演化规律和动态变化。
综上所述,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和模拟研究方法等多种手段。
这些方法互相补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社会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为我们深入了解和改善社会系统提供有力支持和指导。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是一门涉及复杂社会现象和系统的学科,它需要运用一系列科学方法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在社会系统研究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因此,本文将就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展开讨论,以期对社会系统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首先,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中最常见的是定性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系统进行描述和解释,而不是通过量化的手段来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和解释,可以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手段来获取数据。
定性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深入挖掘社会现象的内在含义和背后的机制,但也存在着数据分析的主观性和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社会系统研究也常采用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量化的手段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便对社会现象进行量化和统计分析。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大规模数据的分析和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检验。
定量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和对变量之间关系的量化分析,但也存在着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不足和对背后机制的忽视。
除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还可以采用混合研究方法。
混合研究方法是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以期克服各自方法的局限性,获取更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结果。
混合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兼顾定性和定量方法的优点,提供更全面和可信的研究结果,但也需要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研究技能和方法论素养。
在选择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时,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来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同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以期获取更准确和可信的研究结果。
总之,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研究结果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期获取更准确和可信的研究结果。
希望本文能对社会系统研究者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精准扶贫中的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
精准扶贫中的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作者:郑博洋胡元瑞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05期摘要:贫困问题是目前世界普遍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反贫困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啃“硬骨头” 的攻坚阶段。
为进一步推进反贫困事业,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精准扶贫面临着一些困境。
社会工作的介入是精准扶贫摆脱困境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将分析我国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原因以及社会工作在准扶贫中的作用,以此来增进人们对于社会工作的认识,促进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乃至扶贫事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精准扶贫社会工作反贫困事业一、引言我国的反贫困事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通过工业化的方式来削减贫困。
改革开放后,政府针对贫困问题展开了专门的反贫困行动。
20世纪 80年代中期,我国成立了专门的扶贫开发机构,确立了以县为基本扶贫单位的专项扶贫机制。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式扶贫而言的,主要是指针对不同贫困户状况、不同贫困区域环境,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贫困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的扶贫方式。
王思斌指出:“精准扶贫能够更好地动员各方力量、聚集各种资源参与扶贫,扶贫更能成为各方协同一致的行动”。
二、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原因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既有其自身专业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有精准扶贫工作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社会工作的参与是精准扶贫顺利实施和推进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也是社会工作实现其自身目标,履行其专业使命的必然选择。
精准扶贫顺利实施和推进的重要力量。
精准扶贫的实施和推进面临着诸多困境,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有效摆脱这些困境。
反贫困事业和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是精准扶贫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社会工作是一门具有专业价值理念和科学助人方法的学科,具有参与精准扶贫的能力,社会工作关注服务对象个人的价值和能力,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了社会系统的构建、分析和预测。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研究社会系统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介绍一些常用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首先,定性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非数值化的方式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系统的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通常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技术手段。
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通过长时间的参与观察,深入了解社会系统内部的运作规律和特点。
深度访谈则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获取他们的看法和经验。
焦点小组讨论则是指研究者组织一些相关人员进行集体讨论,以了解他们的共识和分歧。
通过这些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系统的内在机制和特点,为后续的定量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其次,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数值化的方式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系统的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通常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
问卷调查是指研究者设计一份问卷,通过对大量受访者的调查获取数据,从而了解社会系统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特征。
实验研究则是指研究者通过实验的方式,控制和改变社会系统的一些变量,以验证假设和理论。
统计分析则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社会系统内部的一些规律和关系。
通过这些定量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客观地描述和分析社会系统的特点,为制定政策和预测未来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实际的社会系统研究中,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常常相互结合,以达到更全面、准确地描述和分析社会系统的目的。
研究者可以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深入了解社会系统的内在机制和特点,再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对其进行量化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更加科学、客观的结论。
因此,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每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都应具备的能力。
总之,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深入了解社会系统的内在机制和特点,为制定政策和预测未来提供重要的依据。
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
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引言:精准扶贫作为中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策略,旨在将援助资源更精确地分配给贫困人口,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为精准扶贫提供重要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和意义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旨在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个体、家庭和社区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福祉,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
在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的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社会工作专业人士具备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服务网络,能够为贫困人口提供全面的支持。
其次,社会工作注重个案管理和干预,能够针对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帮助计划。
最后,社会工作强调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的发展,能够促进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和可持续脱贫。
二、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实践1. 贫困人口的需求评估社会工作专业人士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和家庭访谈等方式,了解贫困人口的具体需求。
他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教育水平、就业机会等方面的情况,并根据这些信息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援助。
2. 制定个性化的帮助计划社会工作专业人士可以根据贫困人口的需求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帮助计划。
这些计划可以包括提供就业培训、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增加收入来源,并改善生活质量。
3. 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的发展社会工作注重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的发展,可以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参与扶贫项目,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社会工作可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发展,例如组织志愿者团队,提供社会支持网络等,帮助贫困地区形成自我发展的动力。
三、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面临的挑战和对策1. 人力资源不足目前,社会工作专业人士的数量还不足以满足精准扶贫的需求。
因此,需要加大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在精准扶贫上的应用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在精准扶贫上的应用【摘要】本文通过研究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探讨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在精准扶贫中的具体运用。
以案例分析为基础,总结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对精准扶贫的启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文章指出,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帮助精准扶贫工作更加科学、精准地进行,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希望通过进一步深入探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更多有效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精准扶贫, 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 政策建议, 启示, 展望未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矛盾包括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等多个方面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往往会影响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
背景介绍可从当前中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绩入手,介绍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挑战和问题。
可引入一些社会矛盾的案例或数据,突出社会矛盾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影响。
还可以引用一些相关研究成果,说明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了引出后续内容,可简要介绍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前景和意义。
整体背景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意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后续内容的阐述打下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分析其对精准扶贫工作的促进作用和实际效果。
通过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贫困地区的社会状况、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运用实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实践意义和应用效果,进一步深化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并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在精准扶贫上的应用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在精准扶贫上的应用随着中国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在扶贫领域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社会矛盾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本质问题,在扶贫工作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
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扶贫工作的方向,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因此,在精准扶贫上,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应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在具体社会背景下对社会矛盾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历史分析、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深入探讨社会矛盾的本质、形式和产生原因,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在精准扶贫中,社会矛盾表现为各种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贫困人口生计问题。
不同地区的贫困人口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精准帮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否则会产生恶性循环,导致贫困人口无法摆脱贫困。
2.就业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对于摆脱贫困至关重要,但是贫困地区就业条件差、人口素质低、职业技能匮乏等问题让精准扶贫的就业帮扶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3.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通信不畅、医疗设施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
4.教育医疗问题。
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导致贫困地区人口教育水平低、医疗条件差,进一步加深了贫困人口的贫困。
1.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社会矛盾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在精准扶贫中,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精准扶贫的具体需求和发展瓶颈,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政策和措施,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2.文献研究。
精准扶贫在政策制定和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参考多种资料和文献,对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文献研究在精准扶贫中具备重要作用,能够为扶贫决策者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分析基础。
3.案例分析。
可以通过对历史案例和现实案例的深入分析,提炼和总结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扶贫工程的策略和社会效益研究
扶贫工程的策略和社会效益研究近年来,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推行扶贫工程,旨在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摆脱贫困。
扶贫工程涉及到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社会组织等方方面面,其策略和效益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针对扶贫工程的策略和社会效益进行深入研究。
扶贫工程的策略扶贫工程的策略主要包括政策导向、资源调配、社会组织、土地扶贫和金融扶贫。
政策导向是扶贫工程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政府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调查研究后,制定出适合当地的相关扶贫政策。
比如,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政府可以采取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贫困户提高收入水平;而在较为贫困、资源匮乏的地区,则可以采用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方式,帮助居民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侵袭。
资源调配也是扶贫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政府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资源调配机制,以确保贫困地区的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比如,在贫困地区开发的产业中,政府可以加大对于技术的扶持力度,为当地居民提供技能培训和技术支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可以建立起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当地居民维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社会组织也是扶贫工程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
政府应该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形成多元化的扶贫模式。
比如,有的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各种援助,比如技术支持、资金贷款、教育资助等;有的社会组织则可以对扶贫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减少扶贫工作中的漏洞和失误。
土地扶贫是扶贫工程的重要方式之一。
许多贫困地区缺乏肥沃耕地,导致当地居民缺乏粮食和生活资料。
政府应该在土地扶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采取相关措施来提高当地土壤质量和农田利用率,减轻居民的生活负担。
金融扶贫也是扶贫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许多贫困地区无法获得充足的金融支持,无法开展经济活动。
政府应该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扶贫机制,通过放宽贷款政策、优化利率政策、增加贷款规模等措施,让贫困户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扶贫工程的社会效益扶贫工程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扶贫工程可以帮助当地居民摆脱贫困。
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研究
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研究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几年,中国政府通过大力推进精准扶贫,使得全国范围内的贫困人口得到了有效的帮助和扶持,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然而,要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不仅需要经济上的帮助和扶持,还需要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和推进。
本文将探讨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的相关研究。
政治社会化是指国家通过各种手段,使公民接受国家建构的规则与价值,从而实现政治支配的过程。
在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需要重视社会参与政治社会化在精准扶贫中的最大作用之一是促进社会参与。
精准扶贫需要各种社会机构和个人的积极参与,包括社区、农民合作社、公益组织、企业和志愿者等。
这些机构与个人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基础设施、人才帮助、就业机会等方面的支持,以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
因此,政府在促进精准扶贫中,需要鼓励并稳定这些志愿者和组织的参与度。
政治社会化也需要针对这些不同的参与者进行个性化的培训和教育,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精准扶贫的目的和需要。
信息公开是政治社会化的关键组成部分。
精准扶贫需要公开的信息包括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情况、人员情况和扶贫政策和计划等,这些信息需要政府及时发布,并向公众进行解释和说明。
公开透明的信息可以增强社会的参与度和信任度,同时也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
此外,社会各界可以通过了解相关信息,更好地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从而达到社会参与的目的。
贫困地区的人民普遍面临生活困难和物质匮乏,他们需要帮助和扶持,但是更需要心灵的关怀和给予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社会化需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信仰建设。
信仰可以激发贫困人口的斗志和勇气,他们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收益。
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贫困人口心灵建设的工作,包括宣传阵地上的宗教和文化活动,鼓励贫困地区的居民积极参与,以便使他们更好地弘扬信仰和战胜痛苦。
政治社会化要贯彻到具体的落实中去,才能真正从根本上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研究
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研究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扶贫工作,力图在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扶贫政策,不断推进精准扶贫。
其中,政治社会化是一种深入落实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阐述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的研究。
政治社会化是一种集中优势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来进行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某项工作的一种方式。
在扶贫工作中,政治社会化是通过调配各方面的资源,将目光从政府职能部门转移到社会大众的力量上,在政策制定、宣传推广、资金筹措、项目实施、评估反馈等多方面实现动员和协助的过程。
精准扶贫是一种新型的扶贫方式,和以往的大而笼统的扶贫方式相比,精准扶贫更加关注具体群体和具体问题,并对扶贫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政治社会化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政治社会化有助于全社会来共同快速响应政府的扶贫任务,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减少贫困问题。
政治社会化可以通过多角度的方式来实现精准扶贫,从而增强精准扶贫基础。
首先,政治社会化支持了政府部门的贫困标准制定和扶贫对象的识别。
其次,政治社会化有助于政府和非政府方向各类扶贫项目的投入和实施。
此外,政治社会化还能使扶贫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更加透明,公开和负责。
社会力量对精准扶贫的参与推动在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重点关注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推动,将社会大众的力量集中到社会公益上,实现资源、经验、技术及信息等资源在扶贫工作中的优势互补。
政府将扶贫工作转变为政治社会化的推进,不仅能够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能够将普通百姓参与扶贫的心理和自觉也变成了扶贫力量并且切实推动扶贫工作的进行。
其次,政治社会化通过各种推广手段,传播和宣扬政府精准扶贫政策,使更多人认清贫困现状,了解政府扶贫政策,认识到助人为乐的价值,积极参与扶贫行动,帮助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结论总之,精准扶贫中政治社会化在当下社会背景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它不仅减轻了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压力,而且激发了社会各层面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实现了政府与社会的强力合作。
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就贫困农村的现状和扶贫政策做了研究和分析,并就后扶贫时代扶贫政策的去留和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结论,最终给出了由扶贫政策向社会保障体系平稳过渡的路径和实现的现实基础。
随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加之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及各项民生工程的同步进行,特别是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新时代的贫困农村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
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后扶贫时代的中国农村如何实现有效治理,后扶贫时代的扶贫政策如何与社保体系进行有机衔接,正是当下亟待探讨和解决的课题。
1后扶贫时代的问题及解决1.1扶贫政策的基本现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扶贫政策是否延续,其实是个两难问题,一方面,如果政策不延续,实际上,在贫困户群体内部同样存存在着不均衡性矛盾,还有人们由于长期享受扶贫政策而固化的价值观念、思想认知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既然脱贫了,如果继续享受扶贫政策,那么对非贫困户来说就产生了新的不平衡,加深了彼此之间的鸿沟。
本来,在扶贫脱贫的过程中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就因为政策上的差异而存在着些许怨气和矛盾,如果脱贫后继续保留这种政策上的差异,显然有悖于社会公平的理念,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在扶贫实践中,人们也在担心扶贫政策的去留问题,从理论上或者逻辑上说,没有贫困人口的小康社会,当然也就不会再有扶贫政策,正是那句俗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另一方面,从社会实践看,后扶贫时代,也不宜继续保留扶贫政策,精准扶贫不仅是不能承受的社会之重,同时也暴露出了些许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
后扶贫时代的根本要务,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社会治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上来,这才是更具广义的、可持续的扶持。
就目前农村的现实来看,如何变扶贫政策为社保制度,在覆盖范围和水平上,相对城镇人口,就扶贫政策与社保的比较来看,不但已不存在落差,而且有些还有所超出。
那么,后扶贫时代,一旦扶贫政策断奶后,尚存在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在精准扶贫上的应用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在精准扶贫上的应用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贫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但现实中贫困问题仍然突出,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精准扶贫是目前我国应对贫困问题的战略,它的核心思想是以市场化方式来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精准扶贫的实施中,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贫困地区的社会矛盾,为精准扶贫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支持,使精准扶贫真正发挥出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作用。
首先,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贫困地区的社会矛盾类型和矛盾发展趋势。
贫困地区存在的社会矛盾主要集中在土地、环境、教育、健康、住房等方面,矛盾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且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情况。
通过对贫困地区的社会矛盾进行精准分析,可以发现深层次的矛盾所在,这样就能够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应用,以实现多方面的发展。
贫困地区存在的社会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存在生态环境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
在精准扶贫的实施中,社会矛盾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可以促进多学科之间的协作,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环保、文化、医疗等多方面的有机发展。
最后,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实现对贫困地区社会问题的有力解决。
政府需要根据社会矛盾的发展趋势和种类研究,及时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解决贫困地区群众面临的生产、生活和发展问题,以帮助其摆脱贫困和困扰。
总之,在精准扶贫实践中,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贫困群体的真实情况,更加准确地把握产生矛盾的根源及其发展趋势,为政府科学制定扶贫政策提供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社会矛盾学科研究的应用也为贫困地区的经济、环保、文化、医疗等多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贫中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作者:吴小婷
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06期
摘要:社会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建立在系统科学基础上的系统研究方法对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有着传统方法不能与之相比的优越性。
“十三五”脱贫攻坚的任务繁重,无论是社会建设系统还是扶贫系统,我们在解决发展问题是都不能忽视系统研究方法的应用。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扶贫过程中应注意的五方面社会系统原则,并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系统;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扶贫;原则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这是一般系统理论对系统的定义。
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因此,系统并不是单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还充斥有交错复杂的关系,其中,社会是典型的复杂系统。
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提炼的产物,是辨证思维方式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
社会系统方法是社会科学中的系统研究方法,是建立在系统科学基础上的系统研究方法对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显示出了传统方法不能与之相比的优越性,因此特别适用于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科学进行研究。
贫困是困扰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一大难题,多年来,我国政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这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开发道路,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然而依旧留有5575万最难啃的“硬骨头”。
全面系统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态度,我们在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需从整体出发,处理好要素与系统、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因此,我们在社会系统中研究政府扶贫问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系统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它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政府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社会系统整体认识不断深化日益全面,对全面发展的理解,先后经历了“三位一体”、“四位一体”,最终形成“五位一体”的认识就是最好的佐证。
同时,面对社会建设中的扶贫系统,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项目虽比较健全,但无论是社会救助政策的整体设计还是具体救助政策的实践,都存在救助方式单一的问题,导致我国返贫率高、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精准扶贫”这一关键词,提出要瞄准贫困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精准扶贫”分别从扶贫对象、措施、突破口、手段和资源配置等五个方面阐述“精准”的含义,建立大扶贫格局,发挥扶贫系统的整体优势。
第二,系统的结构性原则。
反映社会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联系。
只有先划分结构,研究内容和成分,才能了解结构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当代社会实践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结构性原则得到了广泛应用。
就国务院扶贫办机关机构而言,机构系统就按照一定的结构构成。
在主任下设两个副主任,下设行政人事司、政策法规司、规划财务司、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开发指导司以及机关党委。
每个部门各司其职,缺一不可。
从来源和使用结构看,省级为主的地方扶贫资金可分为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地方政府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及东部沿海省市对中西部地方政府的支援三大部分。
而且中央对扶贫资金的投向与结构作了明确规定,指出要把资金着重用于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增值类工业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上一些其他工业类项目。
因此根据所要解决贫困的具体情况,建议把反贫困与项目管理结合起来,按系统工程的要求,在资金使用结构系统的框架下灵活使用扶贫资金,发挥专项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用。
第三,系统的层次性原则。
系统论认为,事物的整体总是分别呈现出深浅或高低的不同层次。
进行社会系统的层次分析,重点在于研究系统各个层次上的特有属性和特殊规律,研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性,进而揭示出其各组成要素所不具有而为系统所独具的整体涌现性。
如社会经济系统,只有在宏观经济层次上管住管好,微观经济层次上放开放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优化。
我国的扶贫资源从高层政府传递至基层政府和“扶贫代理人”手上,再间接传递至受体“贫困户”手中,形成三级贫困资源传递模型。
然而在此层次系统下,大量的扶贫资源通过市场逻辑和关系逻辑漏出至非扶贫领域,容易导致扶贫资源的大量流失,由此也必然影响扶贫效果。
同时面对受体,政府以往在扶贫工作中“一刀切”“撒胡椒面”等问题屡见不鲜,扶贫常被简化成直接补给财物,缺少对贫困户贫困类别等级的划分,也未通过调查关注贫困群体的真实要求。
现今建档立卡工程被推上日程,在深入分析各贫困户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划分贫困等级,针对每个层级施以不同的帮扶措施,因户施法。
因此,在扶贫这个大系统下,要发觉不同的贫困等级层级、不同的受益需求,在整体协调中达到系统各个层次协调有序,功能优化。
第四,系统的开放性原则。
社会系统都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现行扶贫战略和政策基本上是根据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制定的,其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政府,容易产生按行政管理实施的各种弊病,行政决策和实施的主观盲动性较大,而穷人和贫困地区的基层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对扶贫的主动性参与较少。
扶贫资源也过分依赖政府投入,没有建立起从市场和社会筹集动员资源的必要制度。
政府应在重视“业外扶贫”政策下创建社会扶贫对接平台,创新完善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确保扶贫资源与贫困人口需求有效对接。
针对山区,黄山市采取多种土地流转模式、免费培训、人机信息等互联方式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畅通互帮互助渠道,释放社会公众扶贫济困的巨大潜力。
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联系贫困村与贫困户,进一步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形成多方参与扶贫攻坚的新机制。
第五,系统的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简而言之就是突破定式随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政策及实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制度性变革推
动大规模缓解贫困阶段,主要通过土地制度、市场制度、就业制度等体制改革来缓解贫困。
第二阶段是为高速经济增长背景下以区域瞄准为主的开发式扶贫阶段,在该阶段贫困问题从普遍性、区域性、绝对性向点、片、线分布和相对贫困演变。
第三阶段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扶贫开发阶段,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小额贷款、扶贫搬迁等是该阶段的主攻措施,反贫困体系也愈发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政策经历了由单纯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以“政府扶贫”为主导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减贫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肯定。
因此,在社会结构视野下,政府要在系统思维的指引下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将社会建设提升到与经济、文化、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把扶贫最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人物,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高速发展经济给社会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也因此能获益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范小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基本经验[ J].求是.2007(23):48-49.
[2]冀慧珍.社会救助的政策建构和实践完善: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J].经济问题.2014(03).
[3]魏淑艳.田华文.我国农村贫困形势与扶贫政策未来取向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社会保障2014(03).
[4]候倩. 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J].东方企业文化.2013(23).
[5]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06).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