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一 短新闻两则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导学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导学案2](https://img.taocdn.com/s3/m/ab6101d7941ea76e58fa04c2.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既简洁又蕴含丰富的语言;2、体会作者谴责纳粹,呼唤和平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1、背景知识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陆军司令希姆莱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是波兰南部奥斯威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二战期间,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因此又有“死亡工厂”之称。
杀死110万~150万人——据英国《卫报》报道,路透社和英国广播公司等机构公布数字显示,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存在的4年多期间,先后关押过数百万人。
其中有110万到150万人在这里丧生。
100万犹太人丧命——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为实施犹太种族灭绝政策而建立的,惨死在该集中营的犹太人达100万左右。
逃生20万人——在1940年到1945年期间,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运逃生的人总数仅为20万。
1.4万条人发毛毯——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该集中营中发现了1.4万条人发毛毯。
幸存7650人——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其中有130名儿童。
7000名纳粹警卫——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担任警卫的纳粹德军人数大约为7000人,其中包括170名女纳粹成员。
每天屠杀6000人——1944年前后,纳粹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屠杀达到了非常疯狂的程度。
几乎每天有大约6000人被残忍杀害。
42座集中营的总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党卫军首领希姆莱于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3座主营和39座小集中营的总称。
关押者波及30个国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关押的大多数是犹太人,此外还有吉普赛人,波兰、苏联等国的战俘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的平民。
7.7吨头发——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在该集中营发现了纳粹德军没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7a25af5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d.png)
案例分析的结果
案例名称:人民日报的“两微一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案例总结:总结了人民日报的“两 微一端”在短新闻导学案中的成功 经验,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案例分析:介绍了人民日报的“两 微一端”在短新闻导学案中的应用, 包括其特点、优势和效果
案例启示:从人民日报的“两微一 端”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 示,如何将其应用到其他领域
短新闻导学案的未来发展
第五章
未来发展的趋势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学生的 主体地位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实践性 和应用性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与现代 信息技术的融合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与其他 学科的交叉融合
未来发展的挑战
新闻行业的变革与竞争 短新闻导学案的普及与推广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创新与发展的平衡与协调
实践应用的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短新闻导学案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 相符合。
设计教学方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短新闻导学案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
实施教学方案:按照教学方案,开展短新闻导学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评估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式,对教学 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应用的效果
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
增强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 思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养学生新闻素养和综合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与 改进
短新闻导学案的案例分析
第四章
案例选择的理由
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ecb280bf284ac850ad024296.png)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查阅资料,自主地、纵深地了解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2、字词(包括两篇)二、自主检查预习内容三、整体感知文本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交流问题1:读了这篇新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扬眉吐气,大快人心——言之成理即可。
)交流问题2:以第一段为例,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自豪喜悦庄重严肃)交流问题3: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信息。
请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体现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四、鉴赏课文(合作探究)对于香港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问题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标题、选材角度、语言等)问题2:如何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双关。
一方面,参加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问题3:本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
如:提到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卑贱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卑贱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短新闻两篇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短新闻两篇新](https://img.taocdn.com/s3/m/a99182420b4c2e3f56276307.png)
湖南省郴州市第五完全中学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新闻和写作新闻的能力。
3、强化学生关注社会、洞察人生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对新闻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难点: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能。
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为拓展训练课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安排两课时,划分三个教学板块:了解新闻—介绍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研读新闻—在课文内拓展训练;写作新闻—向课外拓展训练。
教师加强训练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千世界时时刻刻都有信息。
新闻就是传播信息的,“就是能够唤起读者、唤起人们的关心,进而教诲他们,鼓舞他们并使他们能够得到乐趣的一种对于人们活动的最适时的记录”(美国华连)。
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闻特有的文化、审美功能,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有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
(二)阅读和写作新闻:教学板块之一:了解新闻——介绍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
包括以下内容:①新闻的定义②新闻的特征③新闻的类型④新闻的结构。
教学板块之二:研读新闻——在课文内拓展训练《别了,“不列颠尼亚”》:①在选材上有何独到之处?②“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时刻。
”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①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②“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
请你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bb164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d.png)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掌握短新闻的写作方法。
(2)反复阅读两篇短新闻,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
(3)赏析两篇短新闻中的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学习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洞察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篇短新闻,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新闻中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体会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的新闻意识和社会关注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并理解两篇短新闻,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赏析新闻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两篇短新闻中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法: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感受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加深对新闻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赏析感悟法:引导学生赏析新闻中的语言、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感悟记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新闻视频或展示一些新闻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引出两篇短新闻。
2.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介绍两篇短新闻的作者和新闻背景,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来源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背景对新闻内容和意义的影响。
3.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两篇短新闻,学生听读,注意新闻的语音、语调和平仄。
(2)学生自由阅读两篇短新闻,要求读准字音,理解新闻的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两篇短新闻,其他学生点评。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bfc03c49649b6649d74723.png)
《新闻两则》导学案篇一: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2)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2)](https://img.taocdn.com/s3/m/2ba8426cbe1e650e52ea99d3.png)
一、导语设计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
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
今天,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我们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
二、文本解读(一)信息筛选1、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请同学们默读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然后根据文章思路拟写一个阅读提纲。
2、文章一上来就有段震撼人心的议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2段。
能不能找出表现作者倾向的关键词?明确:“可怕”“居然”“不该”。
3、“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为什么?“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居然”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明确:出人意料。
4、第2段连用了4个“不该”,既然阳光不该有,鲜花不该有,绿草不该有,甚至孩子的嬉笑,那在这里——布热金卡本来应该有什么?明确:灰暗的天空,凋零的花朵、令人窒息的悲剧。
5、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明确:作者正是用了反语。
这儿固然景色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
6、布热金卡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大家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吗?明确:在第3、4、5段有交代。
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
(二)分析鉴赏1、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呢?明确:从第6段可以看出,作者到这里访问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
人教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112ba8aeaad1f347933f0d.png)
年级8年级学科语文备课日期授课日期编制人王老师课时二课时课题1、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 、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接受革命教育。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等。
通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
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那是因为现代媒体——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
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
那么,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新闻吗?本节目标生读。
预习反馈生评。
知识链接 1.新闻的相关知识:(1)新闻的定义:1、广义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新闻,专指消息。
消息,是报纸常用的一种文章样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狭义新闻,即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有时省略。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作用: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高中语文必修1短新闻两篇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1短新闻两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5e3e7531b765ce05081459.png)
《短新闻两篇》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难点:新闻报道如何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时间: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生活在信息社会里,每天都会从报纸、广播、电视中接触大量的新闻报道,那么,如何从新闻报道中及时而准确地筛选信息,成为当今社会人的一项重要能力。
而要提高这种能力,就必须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典型的短新闻。
二、明确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2.筛选两篇新闻报道的基本信息。
三、整体感知(一)《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全文共11个自然段,按照新闻的结构可分为导语和主体两部分。
?导语(第1自然段),以一个长句作为一个段落构成本新闻的导语。
它包括背景的介绍: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
还包括事件的结果:①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香港降落;②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在一句话中,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其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结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篇新闻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篇新闻两篇》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65e2aaa0116c175f0e48e3.png)
13 短篇新闻两篇 2 二中雷晓云《别了, “不列颠尼亚”》高一语文编写人:雷晓云一.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4.体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点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四. 教学课时:1课时。
五.写作背景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六.作家作品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是新华社记者。
七.开阔视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
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
概括起来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缩短“时间差”;新颖性:报道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尚等客观事物;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这种文体用词准确,叙事恰切,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与评价要有分寸。
高一语文必修1《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1《短新闻两篇》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ec817827d3240c8447efb2.png)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别了,不列颠尼亚》探究案
探究一:有人说:《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标题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③社论:社论是报纸的灵魂。它代表着报社的言论,最集中地体现某种立场、观点,常常及时地评述当前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或问题,以言辞明快犀利,论理深刻、透辟的特点来吸引和影响读者,起到感染读者的号召性作用。
4、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2、下面是选自《光明日报》的4条消息的标题,请在分析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6分、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统一卷湖南卷联邦通讯部长表示
网络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
瑞士坚决严打(网络)“黄毒”信息
互联网凝聚慈善力量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高潮
探究二:找出这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标出段落),并进行简单的概括。
探究四: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学后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探究案
探究一:新闻的一般结构: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六部分组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指出本则新闻的结构组成部分,并概括其内容。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学案(新课标)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学案(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21a630de76eeaeaad1f3306c.png)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学案(新课标)学案博苑2011-08-23 06335d56b7b40102dr9t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学案(新课标)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知识链接】一、体裁简介《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两篇课文都属于消息。
1、新闻体裁A、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C、消息的特点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针对性)。
4、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求事实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简介背景1.世事沧桑话香港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6年6月30满。
《短新闻两篇》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短新闻两篇》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b447b05c1c708a1284a44f1.png)
《短新闻两篇》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一)关于新闻常识的了解新闻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文体。
在初中我们学过《新闻二则》(《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师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请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新闻的文体特点是什么?2、新闻的要素有哪些?3、新闻的结构特点是什么?(二)按下列导读指示预习《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
1、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按新闻的结构特点划分新闻内容。
2、新闻阅读,关键在于把握核心内容。
运用信息筛选的方法,完成下列学习要求:⑴阅读交接仪式的过程叙述,填写下表。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过程时间地点事件⑵在本篇新闻中,既有新闻事实,也有新闻背景。
请区分文中哪些内容是新闻背景材料。
背景内容(概括):⑶根据前两点的学习,你是否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主体部分的核心内容?(三)读《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一文,尝试完成下列问题。
1、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本文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2、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有什么?3、作者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4、本文按参观顺序写出了人们在参观过程中的神态举止和内心感受。
⑴请根据文中信息写出本文的参观顺序。
毒气室→⑵从文中划出参观过程中人们的表情动作和感受描写的语句。
5、一篇文章中给人以强烈震撼的往往是那些细节描写。
请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6、本文开头和结尾的描写有何特点?就文章结构而言,这是哪一种写法,有何作用?隋艳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07c46a8e9951e79b892795.png)
第10课短新闻两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2.培养快速提取新闻信息、分析新闻观点、品味新闻语言的能力。
3.把握两篇新闻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4.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
1997年7月1日,是亿万中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
那一天五星红旗升起在了幸福的海湾,那一天古老的香江见证了中国时代的到来。
难忘政权交接的那一刻:那一瞬间,米字旗降下了,屈辱条约撕碎了,殖民统治结束了,香港终于回家了。
这则新闻记录下了这珍贵的瞬间,留下了永恒的历史画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什么让我们毛骨悚然?是什么让我们面对历史却又无言?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曾经的一幕一幕,是法西斯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
这是比新闻更加真切的“新闻”。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
他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
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
1944年他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国际新闻奖。
1.《别了,“不列颠尼亚”》(1)香港坎坷的历史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
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王朝始终未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从深圳湾到大鹏湾的九龙半岛的全部,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09033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5.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和写作特点,了解两篇新闻的内容和重点,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文本细读、讨论探究和实践练习,学生能够理解新闻的客观、公正和简洁的写作手法,培养其对新闻的敏感性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篇新闻所传达的不同情感,培养其对历史和国家事务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新闻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掌握;对两篇新闻所传达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2.教学难点:把握两篇新闻中的情感表达和国家意识,理解新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解决方法:通过讲解、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加强对新闻写作的介绍和讲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英国撤离香港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新闻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2.学习新课(30分钟):(1)初读: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行朗读,熟悉课文。
(2)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学生记录。
(3)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两篇新闻的结构和写作特点,教师巡回指导。
(4)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
3.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授课方式:讲解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选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原因和优点: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学习和借鉴细节描写。
珍惜和平生活,不要因为现在的和平幸福而忘记战争的残酷。
【学习内容】
一.情景导入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骸、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旧迹、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不在向世人诉说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为了以史为鉴,维护和平,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
二.知识积累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
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
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
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
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
据新华社电国际奥斯维辛委员会25日在柏林举行集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
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集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将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特殊历史责任,呼吁与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作坚决斗争。
他说,纳粹的意识形态及其暴行完全是一场人祸。
尽管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德国人都与纳粹大屠杀无关,但德国人负有特殊的责任。
他指出,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实施的暴行,无论是规模、根源还是造成的伤害,都是空前的。
这已经与德国及欧洲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德国及欧洲文化和文明史上最惨痛的一页。
这个历史负担虽然沉重,却是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
他强调说,德国必须直面过去,尽管遗忘和排斥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
施罗德呼吁对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行径作坚决的斗争。
他指出,反犹主义依旧存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坚决与其斗争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绝不能允许反犹分子的丑恶行径得逞。
从1996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三.信息筛选
1.读了资料和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明确:
2.作者有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确:
3.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
四.合作探究
1.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
明确:
2.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五.分析鉴赏
本文的一个成功之处是进行细节描写,分析下列细节描写的作用。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
2.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
明确:
3.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明确:
六.拓展探究
二战已越来越遥远,时间冲淡了人们的记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奥斯维辛的冤魂还在徘徊,新的战争继续发生,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提示:学好本领,建设祖国,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维护世界和平。
【课堂小结与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残酷地夺去。
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还要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
【课后作业与练习】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凝(níng)重怀疑(yí) 规模(mó) 模样(mó)
B、瞩(zhǔ)目叮嘱(zhǔ)婆娑(shā)袈裟(shā)
C、明媚(mèi) 倒霉(méi) 嬉笑(xī)喜悦(xǐ)
D、凋(diāo)谢绸(chóu)缎撰(zhuàn)写编纂(zuàn)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漂扬掩印紫荆花婆娑起舞
B、恶梦心志健全绿树成阴
C、雏菊嬉笑巨幅表情默然
D、致敬夜幕细腻世人瞩目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手拿一本书请杨振宁签名,后者欣然提笔应约。
漫画大师和科学大师惺惺相惜的场面一度在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读者大会上引发了不小的骚动。
B、作为去年联赛冠军的这支足球队,今年联赛开赛的初段成绩差强人意,球迷反响强烈,俱乐部领导层经再三考虑,决定撤换教练。
C、只要领导时时处处想落实、讲落实、抓落实,一般工作人员就会跟着学、照着做、比着干,上行下效,就一定能带出一支真抓实干的过硬队伍。
D、该社用意良佳,可惜的是求实版新整理本错字连篇累牍,简直不堪卒读,像这样的现象在当今出版物中并不鲜见,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奥运会期间,北京将组织百万名以上的社会志愿者,围绕扶贫助困、维护秩序、倡导文明、美化环境等主题,在社区、乡镇等公共场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B、人民币升值不仅直接影响中国的进出口形势、央行巨额外汇储备价值和国内流动性状况,最终将影响全民财富的再分配。
C、目前各省小麦成交均价距离底价很近,继续下跌空间很小,大多数主产区普通小麦价格保持稳定,仅江苏和河南部分地区略有下跌。
D、自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达赖集团一刻也没有放弃分裂破坏活动,妄图通过所谓的“西藏独立”为手段,恢复昔日的封建农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