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乾坤阴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中的乾坤阴阳

生命中的乾坤阴阳

摘要:本文从周敦颐的处世为人、文艺思想和他的文学创作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周敦颐关于“礼乐”的思想,简述了《爱莲说》等诗文创作的思想特点,阐述了周敦颐作为理学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并认为他的生命实践统摄了理学与文学,而且将儒家的入世与佛道的出世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关键词:周敦颐文艺思想文学创作《爱莲说》

一、周敦颐的处世为人

周敦颐学术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援道入儒”(如《太极图说》),这反映出北宋崇道排佛的时代风尚。在思想上,佛道二教经过隋唐的大盛,至北宋已与儒学鼎立三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至于北宋,统治者开始普遍推崇儒道。同时,为了传道和授业,北宋的士大夫开始广泛采用私人书院讲学的形式,“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是宋初书院讲学的代表,他们“一反训诂文辞之风,强调社会经义与时务”,?,?。在文学上,继韩愈主张“文以明道”、倡导文章的社会政教功用以来,庆历作家群体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等将“复古明道”与人生统一起来,缩短了“道”与现实的距离,拓展了文学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述了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这不仅是范仲淹的个人理想,也成为北宋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整体追求,也恰好反映了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在此时代语境下,周敦颐应运而生,他的作品中明显地体现了理学与文学的互动。作为理学家的周敦颐,强调“文以载道”,这在《通书》中表露无遗;另一方面,作为文学家的周敦颐吟诗游乐,“寓怀于尘埃之外”,?,?,这在他的诗文中占有突出地位。

蒲宗孟在回忆周敦颐时写道,周敦颐年少“慨然欲有所施,以见于世,故仕而必行其志,为政必有能名”,?,?。这与黄庭坚形容

其“光风霁月”稍有出入,显示出周敦颐为官虽入世,而为人却超脱。所以周敦颐“一生嗜好山水,讲求清净,既有道家的超尘出世之风,更兼文人览胜寻幽之好,加上居官理事敢于负责的严肃作风,是一个性格多向的人物”,?,?。

前后两者矛盾,可以用周敦颐本人的诗歌来概括。《按部至春州》中“丈夫才略逢时展,仓廪皆无亟富民”一句体现的是儒家修齐治平的入世抱负;而《宿大林寺》中“始觉空门客,不生浮世愁”一句反映的则是佛道的出世追求。这一入一出之间,恰恰透露出周敦颐本人在政治追求、日常生活和理学思考之间的张力。

中国自古有将对立统一的双方归结为“阴―阳”结构的传统,这是《易经》哲学的首创,也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通书》的哲学主题,更是周敦颐生命实践的底色。换言之,周敦颐的政治理想没有干扰自身对山水自然的游乐和对诗文的创作,而他自然悠游的处世态度,也并不妨碍他对理学之“道”与“诚”的思考与构建。在周敦颐的生命中,儒家的“乾”(刚健、入世)与佛道的“坤”(柔顺、出世)被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周敦颐的文艺思想

周敦颐的文艺思想集中于《通书》中。《通书》一共四十章,涉及礼乐的有六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礼乐关系周敦颐的礼乐思想,脱胎于《礼记?乐记》。《乐记》认为,“乐”来自天地,是对天地之中和的反映,“乐”是自然的中和,而“礼”是自然的秩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周敦颐继承了这个思想,而且他认为,依逻辑顺序和重要性而言,“乐”在“礼”后,“礼”是“乐”得以存在的制度性保障:

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通书?礼乐第十三》,?,?)

周敦颐的“礼先而乐后”,其哲学依据是阴阳的“理而后和”,没有秩序做保障,就会丧失建立在秩序之上的内容。

2.乐的社会、政治功能《礼记?乐记》注重道德教化,认为礼

乐的根本目的不是宣扬欲望,而是美善民心:

“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乐记》)

周敦颐作为儒家“道统”的重要一环,当然也坚持圣人教化的思想,并且进一步认为“乐”的作用是宣畅百姓的“和心”:

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太和焉。(《通书?乐中第十八》)

周敦颐的思想也带有传统儒家“崇古”的倾向,所以他认为应该继“古乐”而复“古礼”:

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矣~(《通书?乐上第十七》) 既然“乐”的作用在于道德教化,那么就要注重“乐”的形式而不能随意发挥,情感的基准是“中和”,所以也要求乐声平淡和乐辞美善,以更好地移风易俗。如果乐声和乐辞出了问题,也一样会导致不好的后果:

乐声淡则听心平,乐辞善则歌者慕,故风移而俗易矣。妖声艳辞之化也,亦然。(《通书?乐下第十九》)

3.文论周敦颐是儒家正统文艺观“诗以言志”的继承者,也是道德优先的理论倡导者,他针对时弊提出了“文以载道”: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通书?文辞第二十八》)

三、周敦颐的文学创作

第一部分着重叙述了周敦颐的处世为人有君子风范,而使他体现君子气质的,还有他的文学创作。从这点来说,周敦颐的为人与为文是一致的。世所周知,他的文学代表作是《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篇短文

骈散兼行而又流畅自然,大家耳熟能详,读者常常用“出淤泥而不染”寓意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然而,读者又常常忽略下一句“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的用意十分明显:君子不仅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关键还要坚持“濯清涟而不妖”。不仅做到丑恶的事情不影响自己本来的廉洁,即使是美好的事物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本色。只有在无论美丑面前都保持自己的本色,才是真正的如莲君子。因为君子的本色是由内心所“诚”决定的,“诚”纯善无恶,所以君子应当保持自己的本色,要做到“诚”,不仅“自诚”,还要“诚之”,即帮助别人变得“诚”。认识到这一层,才能体会到周敦颐行文立意的全面与精微。

另外,人们也常注意到,莲花在佛教中具有特殊寓意,亦有经文以莲花命名,曰《妙法莲花经》。又比如《华严经探玄记》卷三有对莲花品质的描述: 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一、如世莲花,在泥不染,譬法界真知,在世不为世法所污……四、如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譬真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