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硅微乳液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硅微乳液综述

张伟

(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邮编350002)

摘要:综述了有机硅微乳液的形成原理、制备方法及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在有机硅微乳液的形成原理里,详细介绍了增溶理论和界面张力理论;在有机硅微乳液的制备方法中,介绍了转相乳化法、相转变温度乳化法、乳液聚合法;并着重讨论了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pH等对有机硅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有机硅;微乳液;制备;影响因素

Development of Studies on Polysiloxane Microemulsion

Zhang wei

(College of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Fujian, China)

Abstract:A review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eparation processes of the silicone micro-emulsions. The solubilization and surface tension theories are detailed fo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the phase transition method,the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emulsification method and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method are introduced as the preparation methods,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surfactants,co-surfactants and pH etc.on the micro-emulsion formation are discussed with emphasis.

Key words:silicones; micro-emulsions; preparation; affecting factors

20世纪40年代以来,有机硅(硅油)因其独特的结构而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如突出的耐高低温性、极低的玻璃化温度、很低的表面张力和表面能、高度的疏水性、很低的溶解度参数和介电常数等,基于上述性质,硅油在织物整理剂、皮革涂饰剂、化妆品、防水材料、涂料及光敏材料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被视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绿色材料”之一,其中有机硅乳液是“绿色材料”中的佼佼者.关于有机硅乳液的研究,1959年,美国道康宁公司的Hyde[1]等首先申请了制备有机硅乳液的专利,我国也于1975年开始了有机硅乳液的研究.普通的有机硅乳液粒径较大(1~3μm),颗粒表面的双电层较弱,颗粒之间相互作用易导致水相和油相分离,稳定性较差.近年来,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国内外相继研究开发了

有机硅乳液的新品种———有机硅微乳液。

有机硅微乳液粒径小于0115μm,外观呈半透明到透明状,介于乳液和胶团溶液之间,是一种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与传统的有机硅乳液相比,有机硅微乳液的粒径较小,具有优良的渗透性、贮存稳定性、耐热稳定性和抗剪切稳定性。目前,有机硅微乳液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相继开发出各种系列和牌号的有机硅微乳液产品,能广泛应用于皮革、涂料、织物整理、医药、化妆品等领域。[2~4]

1有机硅微乳液的形成原理

微乳液的形成理论主要有两类[5]:(1)从物理化学的角度来讨论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表面活性剂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主要有增溶理论、界面张力理论、界面弯曲理论、界面膜理论等;(2)从微观的角度来设计表面活性剂混合膜的结构,研究表面活性剂混合膜对不同结构类型微乳液形成的影响,主要有双重膜理论[6]、几何排列理论[7,8]、R比理论[9]等.

1.1增溶理论

表面活性剂能使难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表观溶解度明显提高,这种现象就称为增溶.增溶理论认为,有机硅微乳液的形成,实质上是在一定条件下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对油或水增溶形成增溶的胶束溶液.很显然,增溶理论研究的重点是表面活性剂对有机硅微乳液形成过程的影响.在研究有机硅微乳液的形成时,众多学者都集中研究了有机硅微乳体系的相行为[10-12],因为相平衡理论可以给予增溶理论合理的解释:在有机硅微乳体系中,有机硅、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等相间存在着相平衡,当体系中水层增溶油的能力大于油层增溶水的能力时,就形成O/W型微乳液,反之,则形成W/O型微乳液;若油层和水层的增溶能力相当,则形成层状液晶结构;若部分油层的增溶能力大于水层,同时有部分水层的增溶能力大于油层,则有可能形成双连续相结构的微乳液;若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较强,在富水区,有利于形成O/W微乳液,在富油区,可达到O/W微乳液和过量油的平衡,若亲油性较强,在富油区,有利于形成W/O微乳液,在富水区,可达到W/O微乳液和过量水的平衡.

1.2界面张力理论

界面张力理论主要考虑表面活性剂、水、油体系的界面张力与形成稳定微乳液的关系.实验研究表明,当油水界面张力低于10-5 N/m时,就可以获得稳定的微乳液.瞬时界面张力理论对微乳液的形成有以下解释:在微乳液体系中,表面活性

剂在油相和水相中的溶解度很小,被吸附在油水界面上,从而降低了两相间的界面张力,同时在助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下产生混合吸附,界面张力可降至零,甚至出现瞬间负值.一旦界面张力低于零后,体系将会自发扩张界面,然后吸附更多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直至其本体浓度降至使界面张力恢复至零或微小的正值为止,从而自发形成稳定的微乳液.[7]

2有机硅微乳液的制备方法

有机硅微乳液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机械乳化法、转相乳化法、相转变温度乳化法和乳液聚合乳化法等.[13]下面着重介绍转相乳化法、相转变温度乳化法和乳液聚合乳化法.

2.1转相乳化法

转相乳化法是指先将乳化剂溶于硅油中,然后边搅拌边慢慢加水.加入的水开始以细小的粒子分散于油中,呈W/O型,继续加水,乳液变稀,最后粘度急剧下降,转相成为O/W型乳液———逆相乳化法.将乳化剂直接溶于水,然后边搅拌边加硅油,制成O/W型乳液———正相乳化法.James H.Merrifield等人利用逆相乳化的方法制备了氨基硅油微乳液:将200 g氨基硅油和15 g乳化剂、助乳化剂形成混合物,搅拌滴加3.4 g水,大约15 min转相,再加一部分水,滴加醋酸(约为微乳液质量的0.2%),调节pH值4~7,再向乳液中滴加水,最终形成25 nm的微乳液.[14]

2.2相转变温度(PIT)乳化法

相转变温度是指在一特定体系中,该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质达到适当平衡的温度.在使用PIT方法配制O/W型微乳液时,首先选择的乳化剂使其形成的PIT应有较高值,要高于使用温度.由于在PIT时乳化剂的亲水亲油恰好达到平衡,此时的油水界面张力达极小值.因此,在PIT附近制备的乳状液液珠是极其细小的,此时的油-水体系具有很大的相界面,体系的能量提高,很容易使液珠出现凝结现象,所以在PIT配制的微乳液不稳定,易发生变型.对于O/W型微乳液,须在低于PIT2~4℃的温度下配制,再冷却至贮存温度,就可以得到分散度高而且稳定性好的微乳液;对于W/O乳状液,制备温度应高于PIT 2~4℃,再升温至贮存温度,即得分散度高而且稳定性好的微乳液.[15]MarianneD.Berthiaume等采用相转变温度的方法制备了高粘度(10万~200万mPa·s,25℃)的氨基硅油微乳液:升温至70℃,20份的氨基硅油(粘度在14万mPa·s,25℃,氨值为0.3)混入11份的乳化剂TERGITOL TMN-6和2.5份的乳化剂TRITON X-405,再在70℃下缓慢滴加24份水,加入0.5份醋酸调节pH值至4~7,该乳液立刻变得很稠,呈半透明状.第2部分水加入的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