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分组实验记录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2021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复习(附复习计划、工作总结)--期末推荐

2021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复习(附复习计划、工作总结)--期末推荐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学期复习计划一、指导思想:以科学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分学习小组时注重优差搭配,特别注重辅差,适时进行评价,最终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把本册教材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知识。

2、通过复习与练习,使学生能够对本册教材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进一步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3、通过复习,进行查缺补漏,使学生平时没有掌握好的科学知识得到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使用科学的兴趣。

4、通过复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复习,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并能将科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

三、班级情况分析:这学期我任教三年级4个班,学生对学习科学也有很高的兴趣,尤其是实验方面的内容,他们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大部分学生比较活跃,但个别学习习惯不是很好。

三年级的内容较难,有几个同学在科学方面成绩不够理想,尤其是几个女生,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补差。

四、复习内容和重点:这个学期的教材包含五个单元,分别是《植物的一生》、《植物与环境》、《声音的奥秘》、《身边的材料》和《观测天气》,因此,首先要复习教材1—5单元的基本知识点,帮助学生能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此外,再进行综合练习,让学生能熟悉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三年级分组试验记录下学期

小学科学三年级分组试验记录下学期

下学期小学三年级科学分组试验记录一、实验目的:探究物体的浮力和沉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1.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如橡皮球、水杯、玩具汽车等;2.水桶或水槽;3.计量容器。

三、实验步骤:1.将水桶或水槽装满水,使其能够完全浸入小物体。

2.选择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进行实验。

3.将每个物体逐个地从水面上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表现。

4.记录每个物体在水中的情况,包括浮力和沉力。

四、实验记录:实验记录1:物体:橡皮球形状:圆形浮力:橡皮球浮在水面上,表面有一部分暴露在水上。

沉力:橡皮球在水中有部分沉入水中。

实验记录2:物体:水杯形状:圆柱形浮力:水杯的底部与水面接触,但水杯仍然浮在水上。

沉力:水杯在水中的大部分是浮在水面上。

实验记录3:物体:玩具汽车形状:长方形浮力:玩具汽车一部分浮在水上,一部分沉入水中。

沉力:玩具汽车在水中的一部分沉入水中,但仍然有部分浮在水面上。

实验记录4:物体:小球形状:球形浮力:小球全部浮在水面上。

沉力:小球没有沉入水中,完全浮在水面上。

实验记录5:物体:塑料盒子形状:长方形浮力:塑料盒子的大部分浮在水面上。

沉力:塑料盒子在水中的一小部分沉入水中。

实验记录6:物体:漂木形状:不规则形状浮力:漂木的大部分浮在水面上。

沉力:漂木在水中有一小部分沉入水中。

实验记录7:物体:铅块形状:长方形浮力:铅块在水中沉到了底部。

沉力:铅块没有浮在水面上,完全沉入水中。

实验记录8:物体:小石块形状:不规则形状浮力:小石块在水中完全沉入水中。

沉力:小石块没有浮在水面上,全部沉入水中。

五、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会影响浮力和沉力。

形状规则的物体如球形和圆柱形更容易浮在水面上,而不规则形状的物体则更容易沉入水中。

2.物体的密度也会影响浮力和沉力。

密度较小的物体浮力较大,密度较大的物体则容易沉入水中。

3.浮力和沉力是相对的,一个物体在水中可能有部分浮起,部分沉入水中。

小学科学三年级分组实验记录 下学期

小学科学三年级分组实验记录 下学期
科学实验记录
三年级第二学期
实验名称:磁铁两极的研究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器具及材料:条形磁铁。
实验目的:研究磁铁磁性特点。
实验过程:
1.把磁铁相同颜色的两极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
2.把磁铁不同颜色的两极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
3.分析总结,磁铁两个磁极靠近时会有什么现象。
实验结论: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科学实验记录
三年级第二学期
实验名称:磁极与方向的关系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器具及材料:条形磁铁。
实验目的:观察磁铁的磁极与地理方向的关系。
实验过程:
把一块条形磁铁横着悬挂起来,使他能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论:铁磁能够指示南北方向。
科学实验记录
三年级第二学期
实验名称:测量磁铁磁力的大小
3.静止后,观察缝衣针的针尖和针鼻指示的方向,确定南北极。
实验结论:磁化缝衣针的时候最好让磁铁朝一个方向摩擦,并且每次摩擦后要拉开与缝衣针的距离后在摩擦。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器具及材料:环形磁铁五块,回形针若干。
实验目的:观察怎样增大和减小磁铁的磁力。
实验过程:
1.先用一块磁铁隔着塑料格尺吸引回形针,记录下数量。
2.在增加一块磁铁,让它们互相吸引,隔着塑料尺吸引回形针,记录下数量。
3.将两块磁铁互相排斥着放在一起,隔着塑料尺吸引回形针,记录下数量。
4.根据数据,分析怎样能增大磁铁的磁力。
4.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实验结论:蚕卵很小,圆圆的像小小米粒,颜色是深褐色的。
科学实验记录
三年级第二学期
实验名称:观察温度计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器具及材料:体温计,气温急,水温计,每组各两只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全面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全面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一、实验名称:研究土壤的成分实验器材:酒精灯、铁架台、蒸发皿、火柴、烧杯、玻璃棒、放大镜、抹布。

土块自备实验步骤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2、用玻璃棒搅拌土块后静置一段时间再观察。

3、在等待的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再摊开纸巾,观察上面留下什么。

4、观察静置后的水杯种的情况。

5、在铁架台的铁圈上面放上蒸发皿,调节酒精灯与蒸发皿的高度,使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蒸发皿。

在蒸发皿中放入少量土壤,点燃酒精灯加热。

实验现象1、在水中放入放入土块后会冒出气泡。

2、用纸巾包住土壤用力握后,纸巾变得潮湿。

3、搅拌静止后大颗粒首先沉降下来,再接着是细细的颗粒。

4、土壤的颜色变浅了,土壤变硬了,还闻到特别的气味实验名称实验结论:1、土壤中含有空气。

1、土壤中含有水分。

2、土壤中含有大小不一的岩石颗粒。

3、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二、实验名称:研究土壤的种类实验器材:教师课前按比例配好三类土壤的标准土样,放大镜,水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三种土壤。

2、用手指捻一捻。

实验现象:土壤中的颗粒大小不同。

实验结论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沙粒含量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多的是黏土,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三、实验名称: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实验器材:漏斗(75mm)、量筒(100毫升)、水,三种不同种类的土壤。

实验步骤1、在盛有土壤的漏斗中缓慢倒入80毫升水。

2、观察漏斗下面量筒中经过土壤滤出的水量是多少。

实验现象:沙土里的水渗到量筒里的多,粘土里的水渗下来的少。

实验结论沙土的渗水性能好,保水性差;黏土的渗水性差,保水性好。

四、实验名称: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实验器材放大镜、带盖的玻璃瓶、水,沙土和黏土样本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颗粒大小,颜色区别。

2、将每种土壤放在瓶子里摇一摇,听听声音的区别。

3、用手指捻一捻每种土壤,感觉有什么区别。

4、和点水握一握,看哪一种能够握成团。

三下科学分组实验记录单

三下科学分组实验记录单

1、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2、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3、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4、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5、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6、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7、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8、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10
12、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14、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15、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16、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18、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19、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20、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22
24、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26、小学科学下册三年级()班分组实验记录表。

小学科学三年级分组实验记录(下学期)..-共21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分组实验记录(下学期)..-共21页

三年级第一学期
三年级第一学期
三年级第一学期
三年级第一学期
三年级第一学期
三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实验记录
三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实验记录三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实验记录三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实验记录三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实验记录三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实验记录三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实验记录三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实验记录三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实验记录三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实验记录三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实验记录三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实验记录三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实验记录三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实验记录三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实验记录三年级第一学期。

小学科学(江苏版 新版)3年级下册实验一览表

小学科学(江苏版  新版)3年级下册实验一览表
小学科学(江苏版)3年级下册实验一览表
年级
课题
实验名称
实验类型
实验仪器
备注



下册
1、种子发芽了
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
分组实验
4个瓶子、种子、纸巾
2、幼苗长大了
探究茎的作用
演示实验
烧瓶、红色素水、植物的茎、水果刀
3、植物开花了
辨别雄蕊和雌蕊
分组实验
黄瓜花、放大镜
4、植物结果了
比较番茄和黄瓜的生长过程
分组实验
自制雨量器
分组实验
塑料瓶、剪刀、20厘米长刻度尺、透明胶带
18、风向和风力
自制风向风力计
分组实验
硬卡纸、乒乓球、粗吸管、细吸管
19、天气和气候
描述和比较两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集体探究
教师准备:表现不同地区气候特点的资料 学生准备:记录表
13、纸
研究纸的特性
分组实验
餐巾纸、牛皮纸、报纸、硫酸纸、宣纸、滴管、有色水、水槽
14、金属
探究金属的性质
分组实验
铜棒、铁棒、铝棒、铁锤、天平、铜片、铁片、铝片、铜块、铁块、铝块
15、塑料
比较羊毛毛线和塑料绳的不同
分组实验
羊毛毛线、塑料绳、火柴、蜡烛
16、测量气温
测量气温
分组实验
气温计、记录表
17、云量和雨量
9、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
分组实验
食品保鲜袋、尺子、气球、试管、音钹
10、声音的传播
制作“土电话”
分组实验
纸杯、棉线绳、火柴梗、胶带
11、不同的声音
研究高低不同的声音
分组实验
装有不同水量的小瓶子、长短不一的金属管、铝片琴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实验名称:研究土壤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二、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三、教学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四、教学准备: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六、实验类型:演示实验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前面我们研究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1、观察土壤(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1)摸:感觉泥土颗粒的大小,泥土的潮湿程度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记录在记录本上)1、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讨的情况。

2、小结:人们将泥土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机能:(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①把三种泥土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

②倒入相同的水。

③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份。

(3)小组回答尝试结果。

(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3、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分组讨论(2)大组交流(3)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

四、课后作业1、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

2、尝试册1实验名称:观察果实一、教学目标: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021年新苏教版科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实验记录单

2021年新苏教版科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实验记录单

2021年新苏教版科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实验记录单《植物开花了》解剖记录单第组《植物开花了》解剖记录单第组《植物开花了》观察记录单第组《植物开花了》实验记录单第组《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学习单第()组不同的环境特点植物名称沙漠里的降水很少。

白天阳光强烈,气温很高;夜晚气温骤降。

高山上的土层很薄,气温很低,经常被积雪覆盖。

热带草原上的降水比较集中,一段时间干旱,另一段时间大量降水,一年只有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

热带沿海地区全年高温,常受季风影响。

1号2号3号4号补充冬青树叶(形状、厚度、表面……)杨树树叶(形状、厚度、表面……)综上,我们的选择是:冬青树()杨树(),并说一说理由。

三、设计一个研究冬青树是否落叶的方案。

观察仙人掌记录单年班第小组月日观察仙人掌记录单年班第小组月日挤压茎和叶记录单年班第小组月日挤压茎和叶记录单年班第小组月日挤压茎和叶记录单小组月日年班第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第组《声音的传播》记录单一、画一画:耳朵的结构二、做一做我看到:纸屏在(),小球在()。

我知道:鼓面振动产生声音,声波传至纸屏,纸屏(),进而引起小球()。

11、不同的声音辨别声音的高低实验记录单年级:组次:记录员:13、《纸》实验报告单班级:小组:一、纸张能力大比拼:1、比一比,哪种纸的吸水本领强:(1)实验方法:在纸的中间滴1滴蓝色墨水,停一会,观察实验现象。

(2)吸水本领排序:(将实验结果贴在下面方格里)2、比一比,哪种纸的结实程度强:(1)实验方法:将两条长宽一样的纸条对折后相互勾住,两个人拉一拉。

(2)结实程度排序:组号:一、金属的共同性质(可以文字记录,也可简笔画表示)二、金属的不同之处(可以文字记录,也可简笔图画表示)用笔圈出每种性质最强项最弱项。

(注:*最低,*****最高)用笔圈出每种性质最强项最弱项。

(注:*最低,*****最高)用笔圈出每种性质最强项最弱项。

(注:*最低,*****最高)用笔圈出每种性质最强项最弱项。

小学科学三年级分组实验记录下学期

小学科学三年级分组实验记录下学期

下学期小学三年级科学分组实验记录我们班级下学期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科学实验。

这个学期我们共分为三个小组进行科学实验,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独特的实验课题。

接下来,我将详细记录下每个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一、自然界的鸟类在这个小组,我们主要研究了自然界的鸟类。

首先,我们阅读了有关鸟类的资料,学习了鸟类的特点和分类。

接着,我们进行了一次观察鸟类的实验。

我们前往学校附近的公园,带上望远镜和相机,观察并拍摄不同种类的鸟类。

我们还记录了每种鸟的特点和习性。

结果显示,我们发现了几种常见的鸟类,如麻雀、喜鹊和黄鹂。

我们还发现了一种罕见的白头鹰在树上筑巢。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鸟类的外貌和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太阳能的利用这个小组的实验课题是太阳能的利用。

我们首先学习了太阳能的概念和利用方式,然后设计了一次太阳能实验。

我们建造了几个太阳能热水器,并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我们测量了在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太阳光的照射,水的温度逐渐升高。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一次太阳能发电的实验。

我们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其放置在阳光下。

电池板产生了电能,我们用它给手机充电。

这让我们意识到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三、植物的生长条件这个小组的实验课题是研究植物的生长条件。

我们首先学习了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

然后,我们进行了一次探索不同灯光对植物生长的实验。

我们分别设计了三个实验组:一个在自然阳光下,一个在日光灯下,一个在黑暗环境下。

我们用相同种类的植物种子进行了种植,每天定时给它们浇水。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在自然阳光下生长的植物最为茂盛,其次是日光灯下生长的植物,而在黑暗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几乎停止了生长。

这次实验让我们明白了植物对光的需求,也加深了我们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通过这个学期的科学实验,我们对自然界的鸟类、太阳能的利用和植物的生长条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实验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还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科学三年级分组实验记录下学期完整版

小学科学三年级分组实验记录下学期完整版
科学实验记录
三年级第二学期
实验名称:磁铁两极的研究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器具及材料:条形磁铁。
实验目的:研究磁铁磁性特点。
实验过程:
1.把磁铁相同颜色的两极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
2.把磁铁不同颜色的两极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
3.分析总结,磁铁两个磁极靠近时会有什么现象。
实验结论: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科学实验记录
3.静止后,观察缝衣针的针尖和针鼻指示的方向,确定南北极。
实验结论:磁化缝衣擦。
科学实验记录
三年级第二学期
实验名称:磁铁能隔物吸铁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器具及材料:磁铁、铁钉、塑料片、一张纸、玻璃片。
实验目的:磁铁能隔着薄薄的物体吸铁。
实验过程:
在磁铁和铁钉之间分别放上纸、布、玻璃片,塑料片等物体,观察磁铁还能不能吸引铁。
实验结论: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但是物体不能太厚,否则吸力变弱。
小学科学三年级分组实验记录下学期
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种子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器具及材料:各种植物种子(向日葵、花生、绿豆等)
实验目的:观察各种植物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
实验过程:
1.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植物种子的外部特征。
2.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实验结论:有的种子由种皮,胚(胚芽,胚根)构成;有的种子由种皮,胚(胚芽,胚乳,胚根)构成
三年级第二学期
实验名称:磁极与方向的关系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器具及材料:条形磁铁。
实验目的:观察磁铁的磁极与地理方向的关系。
实验过程:
把一块条形磁铁横着悬挂起来,使他能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1.该活动可以分成指导制作、小组制作、模拟降雨、观察讨论、迁移类 推五个阶段实施,每个阶段都要紧扣关键目标设法达成。

2 指导制作时,除了呈现制作材料,还要通过示范或实验视频展示制作 要点。

教师可以用图片讲解,也可以使用微视频。

3.模拟降雨时, 一定要提醒学生“降雨”要落在塑料圆 筒 和 罐 子 之 间 的 沙 子 上 , 蓄 水 深 度至 少 要 达 到 1 厘米,最高不要超 过沙子。

“降雨”可以用浑浊一些的水。

观察井水时,可以让学生初步知 道地下水并不是真正的雨水。

4.观察讨论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水在沙子、碎石中流动的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雨后,水怎样流向地下,又储存在哪里。

5.迁移类推时, 可以通过画出水井结构的简单示意图和教材中呈现的地 下水形成示意图进行比较联系,从而理解地下水的形成原因。

6.教师可先制作好地下水土层模型,将“井”预留在土层里,学生运用 模型观察雨水下渗情况,再掘出“井”中土层,从井中取出“地下水” 。

7.可以运用活动手册上第一个练习, 让学生学会描述地下水体的主要构 造和表现形式。

学会制作水井模型,并结合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说明地下水的成因、储 量、储存区域。

年月日所需 仪器名称 及数圆形塑料筒、塑料杯、石子、沙子 实验过程及步骤签字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学校:三道小学。

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实验计划及记录

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实验计划及记录
课文
实验名称
实验准备器材
是否分组
实验记录
(时间、班级及完成情况)
任课教师签名
3-2
用种子种一株植物
学生自己解决
不分组
3-3
观察油菜花
油菜花、镊子、放大镜、白纸等
分组
3-4
棉签和蜜蜂谁沾花粉的本领高
干蜜蜂、棉签、油菜花、放大镜、
分组
4-1
认识固体
各种适合实验的固体材料、榔头、烧杯、天平、量筒、筛子等
分组
实验准备器材
是否分组
实验记录
(时间、班级及完成情况)
任课教师签名
认识矿物性质
赤铁矿、石墨、云母(材料太少不适合分组)
不分组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实验计划及记录
无锡市八士中心小学实验室2003年9月
课文
实验名称
实验准备器材
是否分组
实验记录
(时间、班级及完成情况)
任课教师签名
课文
实验名称
实验准备器材
是否分组
实验记录
(时间、班级及完成情况)
任课教师签名
2-2
课文
实验名称
分组
1-3
观察鱼
鲫鱼及其他品种的一种鱼、放大镜、水槽、各种食物、木夹子、回形针、保鲜膜等
分组
2-1
土壤里有什么
选择考察地、铲子、塑料桶、托盘、镊子等
分组
课文
实验名称
实验准备器材
是否分组
实验记录
(时间、班级及完成情况)
任课教师签名
2-2
落叶变成了什么
塑料袋、蚯蚓、各种垃圾、水
不分组
2-2
2-2
观察落叶
水、试管、杯子、油、洗涤剂、酒精、红墨水等

分组实验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学生实验教案)

分组实验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学生实验教案)

烧杯、量筒、水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 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 结 水的容积可以通过量筒或其他工具进行测量。
水、蚕豆、放大镜、镊子、广口瓶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 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 结 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事宜的温度, 与光线没有关系。
分组实验教案
课题 解剖花 目的 观察花的构造 重点 认识花的构造 难点 知道花各部分的作用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 授课 时间 2015年4月6日 课时 实 验 器 材
分组实验教案
课题 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 目的 借助轻飘物体初步认识风向和风力 重点 判断风向和风级 难点 自制风向标的箭头要是水平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 授课 时间 2015 年6月1日 课时 1课时 实 验 器 材 木条、小珠子2个、木片或硬木板 、大头针、泡沫塑料板和小球、量 角器、长线
授课人:张霞 阿迪力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 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 结 1、 2、 3、 4、 液体具有流动性,没有固定的性质。 同体积的液体不同样重。 不同的液体粘稠度不同。 液体都有表面张力。
分组实验教案
课题 研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目的 了解固体沉浮的条件 重点 使用多种方法使物体浮在水面 难点 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 授课 时间 ############ 课时 1课时 实 验 器 材 橡皮泥、泡沫塑料、小潜艇、鸡蛋 、盐、烧杯、硬币
温度计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 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 结 1、 读书时,眼睛与液体面的顶端平视。 2、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温度不同。
分组实验教案
课题 制作量雨器测量雨的大小 目的 会正确制作雨量器、并能正确使用 重点 了解雨下的大小对生活的影响 难点 自制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 授课 时间 ############ 课时 1课时 实 验 器 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记录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记录教案与反思

【素材积累】
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容国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
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

在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册分组实验⑴.观察土壤(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2课《了解土壤》)活动目的:认识土壤的特征活动准备:土壤标本、筛网活动过程: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

学生将土壤倒在白纸上,摊开,两人合作,一人观察,一人记录。

尽可能写下发现。

2.用筛网过滤土壤,仔细观察筛网上留下的东西。

活动提示:1.告诉学生土壤的来源地,明确观察对象的目标性,增强真实性。

2.设计好观察空白表,让学生填写。

3.用筛子分离时,要将土壤晒干,然后用筛子筛下土壤中较大物体,并进行分类。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⑴.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不同(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2课《了解土壤》)活动目的:了解不同土壤的渗水性、用多种方法了解其不同活动准备:沙土、黏土和壤土、杯子、漏斗、水、纱布等。

放大镜、水渗水性实验注意点:1.倒水时,同组三名同学一定要同时把水倒进三个漏斗,不能抢先。

2.倒水动作不要太猛,要让水缓慢流进土壤,否则水把土壤冲散会影响渗水速度。

3.倒水后千万别晃动漏斗或搅动土壤。

4.通过反复实验,发现渗水时土量和水量都定为80毫升为宜,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5.先按比例配好标准土样,配好土样比较干燥,提前一天给它淋上水,保持一定湿度,以潮湿但不黏连为宜。

用更多方法比较不同。

1.用放大镜看。

2.用手捻一捻。

3.和点水握一握,看哪一种能够握成团。

⑴.做肥料袋(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3课《肥沃的土壤》)活动目的:通过亲手实验,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活动准备: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蔬菜等活动过程:1.往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菜叶等2.均匀地往塑料袋中洒一点水,把塑料袋口轻轻地扎上。

3.把塑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

别忘了经常翻动。

提示:选择较易腐烂的东西。

要记录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东西,便于过后对照。

为加快植物成肥过程,可在塑料袋中装入一两条蚯蚓。

用深色的东西轻轻盖在上面。

⑴.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三下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果实和种子》活动目的:认识种子的构造活动准备:浸泡过的蚕豆种子、镊子等活动过程:1.先预测种子里有什么,将预测画在活动记录上2.用镊子仔细地剥开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画下所看到的。

提示:一定要先预测,再解剖、观察、记录、表达;指导学生用镊子将浸泡过的蚕豆种皮剥去,然后从蚕豆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

强调实验记录,预测时画一次,观察时再画一次,通过两次实验记录的对比,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⑴用多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1课《认识固体》)活动目的:认识固体的性质活动准备:四种固体材料、记录表活动过程:1.学生运用感官认识物体,如看、闻、尝、听、摸2.完成记录3.观察结束后,整理桌面,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⑴.研究固体的混合和分离(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1课《认识固体》)活动目的:认识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会变化学会分离固体的方法活动准备: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杯或量筒筛子、两种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活动过程:1.介绍如何使用量筒或量杯,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知道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2.先预测,然后进行混合和测量实验结论: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会变化分离提示:选取的两种固体的大小要考虑筛子孔眼的大小,小颗粒的大小应小于筛孔的孔眼。

天平的构造、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

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3.把被测物体放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质量。

为了保持天平测量精确,要注意:1.每台天平能称量的最大质量叫做天平最大称量,不能超过最大称量。

用镊子往盘里加减砝码要轻拿轻放。

2.保持天平干燥、整洁,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不要把砝码弄湿弄脏,以免锈蚀。

⑴.研究固体的沉和浮(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活动目的: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活动准备:在水中会沉或会浮的固体若干、还容易判断的若干、一个苹果和一块、一截蜡烛和一支蜡烛活动过程:1.先预测一下,哪些会沉,哪些会浮,说不清的归入可能会沉可能会浮之中2.将固体依次放入水中,进行验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⑴.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活动目的:认识固体的溶解现象以及与水混合、分离的现象活动准备:面粉、盐、水、搅棒提示:面粉和盐要一样多,水也要一样多;先让学生猜一猜它们在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搅拌后要静置一会再描述看到的现象实验现象:盐溶解于水,面粉基本不溶解于水。

分离的方法:过滤、沉淀、蒸发⑴.比较各种不同液体的性质(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3课《认识液体》)活动目的:认识不同液体的形态特点活动准备:一杯油、一杯水、一杯蜂蜜、一杯牛奶、一张记录表提示:引导观察液体特点时,先引导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油、水、蜂蜜、牛奶,然后指导学生按照观察计划,从各个方面了解不同液体的特点,在记录表上尽可能多地写出它们的性质。

活动目的:知道不同液体流动的快慢(黏稠度)不同活动准备:表面光滑的板子、油、水、蜂蜜、洗涤剂,记录表活动过程: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子上。

提示:同时倒,液体倾倒后,下面用盘子接住,不要流到桌面,保持整洁,让液体自己流下来,不要借助外力。

活动目的:知道同样多的液体不同样重活动准备:天平、量杯或同样的小烧杯、水、蜂蜜、油等,记录表提示:这是一个控制条件的实验,盛装几种液体的杯子要一样,几种液体要一样多,如果有简易天平,可让学生操作。

只需学生知道不同液体不一样重就行了,不要深究。

活动过程:倒出同体积的液体和水,在天平上比比看。

活动现象:活动结论:不同液体不一样重⑴.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三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5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活动目的: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活动准备:水、橡皮泥、垫圈或硬币(改变物体形状)筷子或吸管、塑料泡沫、硬币、牙签盐、水、土豆⑴.测量气温(三下第三单元《关心天气》第2课《气温有多高》)活动目的:学会使用测量气温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

学会测量教室内的气温。

要悬挂在空气中,不能接触地面或其他物体;不要曝晒在阳光中;温度计保持干燥,不要沾水或其他液体;等温度计示数温度后再读数;⑴.做个雨量器(三下第三单元《关心天气》第3课《雨下得有多大》)活动目的:自制雨量器活动准备: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活动过程:1.沿塑料瓶的肩部剪开,取下部2.在瓶子的侧面贴上标尺(底下留一两厘米),再贴一层透明胶带3.将剪下的瓶顶部倒扣在瓶子上。

4.测雨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

提示: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特别是剪瓶肩时,更应该提醒并指导方法。

剪瓶肩时,先在瓶肩处钻个小洞,然后再以小洞为起点剪开。

用此自制雨量器前,应先往瓶中注水,使水面与标尺的下线齐平。

这样才能反映出降水量的多少。

⑴.做风向标和风力计(三下第三单元《关心天气》第4课《今天刮什么风》)活动目的: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进行观测活动准备:(1)木条、小珠子、木片或硬纸板、大头针、泡沫塑料板、(2)量角器、长线、泡沫塑料小球提示:强调试验风向标性能时,不能用嘴吹,因为嘴吹出的气体呈束状,和自然风不同1.用彩色美术纸剪一个箭头和一个稍大一些的箭尾翼。

2.在一根饮料吸管的两端各开一条1厘米长的缝隙。

3.把箭头和箭尾翼插入饮料吸管的缝隙中,并用胶布固定(如下图所示)。

4.用一个手指托吸管,找到它的平衡点。

5.仔细地把大头针穿过平衡点刺入铅笔顶端的橡皮中,来回转动这个“风向标”,确保它能自由转动。

6.将自制的“风向标”放在开启的电风扇附近,观察是“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电风扇还是“风向标”的尾翼指向电风扇。

7.借助指南针判断风向。

风力:1--2级:1 竖杠 1 横3--4级:1 竖杠2 横5--6级:1 竖杠3 横7--8级:1 竖杠4 横⑴.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茶(三下第四单元《观察与测量》第1课《观察》)活动目的:综合运用感官观察,培养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活动准备:绿茶、乌龙茶、红茶和花茶活动过程:用看、闻、品等方法,将观察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绿茶是不发酵茶,用鲜茶叶经高温、干燥制成,沏出的茶水保持鲜茶叶的绿色。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茶叶边缘发酵,中间不发酵,由鲜茶叶经炒揉、干燥等工序制成,沏出茶水是淡金黄色。

红茶是发酵茶,将鲜茶叶发酵、干燥后制成。

沏出茶水呈黄红或深红色,有香气和甜味。

花茶是将茶坯与茉莉、玉兰、玫瑰等香花放在一起熏制而成,带有所用香花香气,茶坯多用绿茶。

常见花茶是茉莉花茶。

⑴.测量杯子的容积(三下第四单元《观察与测量》第2课《测量》活动目的:通过测量容积,体会标准化意义活动准备:烧杯或其他杯子、量筒、水活动过程:1.看清量筒(杯)的单位,了解它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2.测量时把量筒(杯)放在水平台面上3.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水面的底部相平。

提示:测杯子容积,先将杯子尽量装满水,然后用量筒测量。

如果量筒测量范围较小,可分几次测量,并记下每次测量的值,然后相加。

当某次测量时量筒内水达不到刻度时,用滴管加水。

读量筒刻度时,以水平面下沿所处的位置为准。

⑴.测量树叶的面积(三下第四单元《观察与测量》第2课《测量》)活动目的:学习估算物体的面积和数量的方法活动准备:纸、笔、尺活动过程:在白纸上画好网格线,数一数每片树叶占了多少方格,就能测量树叶的面积了。

提示:提醒学生捡树叶,测量树叶面积时,要把大半格、半格、小半格统统算作半格,然后进行累加连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