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学论文
在本学期的公共选修课中,我很荣幸的选上了中医养生学的课程班,很感谢张老师在这段时间来对我们的教导,我觉得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很容易学以致用的学科,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健康的生活。虽然这段时间来我们都很认真的学习,但是我相信中国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无法在短期内学习完整的,所以在将来的生活中我也会多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多研究这门具有深刻中国文化特色和巨大实用价值的学科。以下是我这学期在中医养生学的学习中所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中医养生学的概论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而中医养生学就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养生学的原则如下:
1形神共养
2饮食调养
3修练形体
4顺应自然
5谨慎起居
6协调阴阳
7和调五脏
8疏通经络
9动静适宜.
中医养生学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给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经历了五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又回到实践中去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和发展,进而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内容上来看,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中医养生学的主要特点如下:
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 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
和谐适度的宗旨: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
综合、辨证的调摄:人类健康长寿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
适应范围广泛: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每个年龄阶段,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性别、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
二,中医养生学的发展
中医养生学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缩影之一,研究中医养生学之后,我发现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史是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是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中华民族的上古时期,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命规律,并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自然界,从而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命。这说明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在此时已经开始萌发。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先秦时代中医养生学的到了重大的发展。先秦诸子也正是在探讨自然规律及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提出有关养生思想观点的。诸子论述甚众,但有一些对今后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比如《易经》提出的阴阳的学说,道家的顺应自然、儒家的强调精神调摄等等。
在更加发达的汉唐时期的养生学思想发展,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对养生理论的阐述往往是融医、儒、道、佛诸家养生思想于一体,各取其长。②汉唐时期的养生家都是著名的医学家。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对养生方法的论述,多具体、实际而有效。③这一时期的养生专论、专著,在理论上有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的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许多著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三,精神养生
在现在的生活中,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每个人都背负了各自的压力,要面
对许多的选择和竞争,所以每个人的精神的都在经受到一定的考验的。现当代的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更加大,就业,考研,出国等等的事物每天都在困扰着我们,所以我们大学生更要注意精神养生。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情志又称情感,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精神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人的情志变化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即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病理因素,都是导致情志变动的内外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但若七情太过,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七情内伤,各有所主,情志对健康的影响也有一定的规律。
我们在遇到一些的困难,选择的时候应该学会一些控制情绪和调整情绪的方法,比如: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情志制约法。我个人认为疏泄法和转移法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方法。所谓的疏泄法就是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会,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的方法。而转移法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或转移到另外事物上去。这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情绪压抑的时候适当的宣泄,改良情绪。
四,夏季养生
中医养生学内容及其详细,对不同季节也有不同的养生方法,现在正是酷热的夏天,尤其是我们身处炎热的漳州,夏天的温度很高而且很湿热。所以我对在夏天的养生格外注意。
夏季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在精神调养方面因为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嘛。
在起居调养方面。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因为进入夏季之后太阳直射北半球,白昼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暑易伤气”,炎热可使汗泄太过,令人中暑,导致头昏胸闷,恶心、甚至昏迷。所以,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午饭后,需安排午睡,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可恢复疲劳。
夏天的饮食调养也是很重要的,夏天应该多吃一些味苦之物可以助心气而制肺气。而且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多吃的话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酸梅汤,是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夏季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食物极易腐败、变质。肠道疾病多有发生。因此,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