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檀传宝第二章-现当代德育思想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德育原理绪论一、德育原理的对象与任务一、德育原理的对象1.不同观点“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德育学研究的对象是德育规律,它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规律,也包含品德的形成规律”。

(华中师大,1988)“德育原理就是研究德育的本质,德育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德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德育目标、内容、过程以及如何实施德育等问题”,“德育原理也就是研究德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胡守棻,1996)“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问题”,“德育学的分类问题……不同的德育学科研究不同的德育问题,对不同的德育问题的研究形成不同的德育学科,在众多的德育学科中,有一门德育学科叫德育学原理,它的研究对象是德育一般问题,包括普通中小学德育一般问题”。

(胡厚福,1996)2.基本观点德育原理理所当然要把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德育现象(2)德育问题产生的过程:从心理上感受问题、从思维(或认知)上把握和澄清问题、用语言符号表达问题基本特征:客观性语境依赖性主体性二、德育原理的任务(一)认识和研究德育现象、德育问题(二)探索和揭示德育规律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科学规律和德育客观规律。

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一般规律和德育特殊规律。

(三)指导和改进德育实践二、德育原理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德育思想(一)中国古代的德育思想《论语》、《墨子》、《孟于》、《荀于》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2.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4.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德育原理檀传宝现当代德育思想

德育原理檀传宝现当代德育思想

在,并适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帮助,使价
值观念得以澄清,并以促进他们价值观念
的形成。
第四节 关怀理论
关怀理论是当代德育理论中的重要流
派之一,代表人物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
哲学家、德育学家尼尔·诺丁斯。她于20世
纪80年代开始提出的“关怀理论”受到了
德育学界的广泛关注。
诺丁斯特别强调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
发展中的作用,主张以关怀(caring)为核心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有效的价值形成
过程必需的七个步骤 :
1.自由地选择。
2.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
3.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
4.赞同与珍视。
5.确认。Βιβλιοθήκη 6.根据选择行动。7.重复。
上述价值澄清过程的七个步骤涉及的主要是 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珍视、行动。
选择:
1.自由地选择。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的认识而提出的“道
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新苏格拉底法”)和
“公正团体法”(“新柏拉图法”)等。
道德两难故事法经典个案 (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 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 剂。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 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 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 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 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 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 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 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说应该?为什 么说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德育原理复习纲要

德育原理复习纲要

德育原理复习纲要第一篇:德育原理复习纲要德育原理复习纲要简答论述案例分析卷面分80分作业分20分共计100分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了解德育的内涵(一)广义的德育(大德育)ϖ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ϖ德育即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原理》,胡守棻ϖ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的所期望的品德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

——《德育原理》,胡厚福(二)狭义的德育(小德育)ϖ德育即育德,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

——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ϖ德育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素养的系统活动过程。

ϖ指道德教育,使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1.试论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2.试析我国中小学“越加强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越难开展”现象。

第三章德育的必要性→试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第四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1.理解德育目的的特性和功能;→2.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及制约因素;→3.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第五章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1.试析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之间的关系。

→2.中西学校德育内容之比较→3.调整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若干建议4.德育可否作为一门课程去开设?德育学科课程的特点有哪些?→5.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原则应有哪些?→6.应当在哪些方面优化学校德育的隐性课程?第六章德育手段→→→→1.榜样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条件第一,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这样才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德育原理檀传宝现当代德育思想(课堂PPT)

德育原理檀传宝现当代德育思想(课堂PPT)
7
道德两难故事法经典个案 (海因兹偷药)
•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 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制造 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 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病妇的 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 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 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 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说应该?为什么说 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教师应当特别留
意“价值指示器”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存
在,并适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帮助,使价
值观念得以澄清,并以促进他们价值观念
的形成。
22
第四节 关怀理论
• 关怀理论是当代德育理论中的重要流派 之一,代表人物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哲 学家、德育学家尼尔·诺丁斯。她于20世纪 80年代开始提出的“关怀理论”受到了德 育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二章 现当代德育思想
1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苏霍姆林斯基 • 第二节 科尔伯格 • 第三节 价值澄清理论 • 第四节 关怀理论 • 第五节 品德教育
2
第一节 苏霍姆林斯基
•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和德育理论的 主要内容与特征呵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最主 要的方面。
•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承认和主张教 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公开主张政治信仰 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 阅读教材,找出你最欣赏的苏霍姆林斯基 的话语。
3
• 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第二个重要贡 献是关于学校德育环境的营造、学校德育 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辩证处理。

檀传宝《德育原理》

檀传宝《德育原理》
• 所以,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必须做认真的清理,应当遵循“守一而望多”的 原则。
• “守一”,即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德育即 道德教育。至于思想、政治、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与道德教育加以概括,可以 称之为“社会性教育”。如果一定要称之为“大德育”则:1“大”要大得有 边界、有标准;2应该承认“大德育”的核心或基础是道德教育。
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关于德育概念的界定
• “内化理论”,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 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 品质的过程。
• “内化”理论比只讲外在的“转化” 理论更趋合理。但是“内化理论” 仍然是主张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内化。所以,“内化理论”仍然 “转化理论”的改良形式,并没有突破转化理论本身对德育对象考 虑不够的根本缺陷。
• 综合考虑以上关于德育内涵与德育过程的讨论,德育的定义应为:德 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 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 简而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关于德育概念的界定
•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 发展性和革命性等。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 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关于德育概念的界定
• 过于广泛的德能界定易有的弊端: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 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在理论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 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而忘却最根本的目标;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 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 误判而误诊。
• 用“道德教育=德育”的概念界定去排斥思想、政治、法制、心理教育的做法 肯定是错误的。

德育原理复习纲要

德育原理复习纲要

德育原理复习纲要✹简答✹论述✹案例分析✹卷面分80分作业分20分共计100分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了解德育的内涵(一)广义的德育(大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德育即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原理》,胡守棻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的所期望的品德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

——《德育原理》,胡厚福(二)狭义的德育(小德育)德育即育德,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

——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德育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素养的系统活动过程。

指道德教育,使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1.试论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2.试析我国中小学“越加强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越难开展”现象。

第三章德育的必要性✹试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第四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1.理解德育目的的特性和功能;✹2.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及制约因素;✹3.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第五章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1.试析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之间的关系。

✹2.中西学校德育内容之比较✹3.调整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若干建议4.德育可否作为一门课程去开设?德育学科课程的特点有哪些?✹5.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原则应有哪些?✹6.应当在哪些方面优化学校德育的隐性课程?第六章德育手段1.榜样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条件第一,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这样才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德育原理》教学大纲

《德育原理》教学大纲

《德育原理》教学大纲学时:36 学分:2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德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德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德育原理研究德育的现象、特征与规律,在此基础上确立德育的价值取向与基本规范,是教育理论的基础学科,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

课程的任务是研究德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探索和揭示德育规律,建立科学的德育理论体系,帮助教育工作者学习与掌握德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他们提高德育实践的实效性。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和研究,了解德育的基本常识,掌握德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寻求观察德育问题的多种视角,构建分析问题的理性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在此基础上形成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德育理论与实践有总体的认识;2、牢固掌握德育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现代西方德育理论的主要流派及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主要经验教训,了解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的前沿动态。

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利用德育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从事道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贯穿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则。

教学方法上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写论文和研究性学习等方法。

四、学时分配总学时为36, 其中讨论10学时,研究性学习2学时,讲授24学时,分配如下:五、课程考核考核一般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

试卷从已建成的试卷库中随机抽取。

每章都占一定的比例。

题型多样,覆盖面广。

试卷的批改是在密封条件下进行的。

命题要求如下:(1)基本概念与原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的试题,分数比例分别为30%、30%、40%。

(2)试题分为易、较易、较难与难四个等级,分数比例分别为20%、30%、30%与20%。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第一节德育概念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道德教育就是道德教育。

2.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如何理解道德教育的过程。

3、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4.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

从广义上讲,道德教育除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之外,还应该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环境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

5、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①传统思想的影响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③中国政治革命的历史轨迹使然。

6、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大弊端:①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②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③使人无法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

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

应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

8、“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内化说”仍是转化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

9、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和革命性。

最本质特征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2、德育历程(1)习俗性德育使之人类社会早起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区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2)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德育原理复习纲要

德育原理复习纲要

德育原理复习纲要✹简答✹论述✹案例分析✹卷面分80分作业分20分共计100分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了解德育的内涵(一)广义的德育(大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德育即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原理》,胡守棻❖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的所期望的品德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

——《德育原理》,胡厚福(二)狭义的德育(小德育)❖德育即育德,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

——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德育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素养的系统活动过程。

❖指道德教育,使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1.试论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2.试析我国中小学“越加强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越难开展”现象。

第三章德育的必要性✹试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第四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1.理解德育目的的特性和功能;✹2.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及制约因素;✹3.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第五章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1.试析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之间的关系。

✹2.中西学校德育内容之比较✹3.调整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若干建议4.德育可否作为一门课程去开设?德育学科课程的特点有哪些?✹5.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原则应有哪些?✹6.应当在哪些方面优化学校德育的隐性课程?第六章德育手段1.榜样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条件第一,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这样才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德育原理复习总结

德育原理复习总结

德育原理复习总结第一章学校德育的时代背景第一节社会变迁与社会道德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一)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1、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社会物质增长方式的持续革新2、日新月异的物质生产技术3、持续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二)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对社会道德的影响1、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丰富了社会道德需要2、高速运转的社会形成了对道德与教育的迫切需要3、以物质增长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道德的挤压二、社会变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一)复杂的社会变迁1、广泛而快速的人口迁徙与人口流动2、复杂细致的社会分工3、人际关系的重构(由以血缘家族为中心的人际关系转变为以业缘为中心的人际关系)4、现代家庭对社会的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二)社会变迁对现代道德的影响1、社会变迁对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1)社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社会的开放与多元(2)社会道德从以血缘家族为中心走向以血缘为中心。

(3)社会道德的监督作用与约束作用逐渐减弱(4)专业道德要求的日益丰富与发展(5)局部区域的道德问题全社会化2、社会变迁在改变整个社会道德大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家庭环境(1)小型家庭需求的变化(2)儿童成长环境变化(3)家庭能力变化三、社会信息流通的飙升及其对社会思想道德的影响(一)信息保存与流通的文明意义1、信息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发展资源2、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与信息的流通过程密切相关(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社会思想道德的影响1、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思想道德影响的传播途径2、新媒体技术对社会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影响(1)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巩固了开放与平等的思想观念(2)现代信息技术鼓励了人们的主体参与性(3)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高效便捷的获取信息,也增加了信息鉴别的难度。

第二节冲突与融合中的价值理念一、人本思想的不断深化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交织(一)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二)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碰撞中寻找生机与活动的中国文化三、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的矛盾与融合(一)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二)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的分离(三)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四、价值多元的矛盾与发展之路五、共同理想与信仰的缺失六、社会责任的泛化与不确定(一)庞大的社会责任领域和责任主体(二)社会责任的分散与不确定第三节个体道德发展的矛盾一、不确定的道德观念二、确保共性与崇尚个性的融合三、平等的权利与责任的日益重视四、社会与个人选择的艰难(一)现代社会宽广的选择范围带来了选择困境1、选择的责任与必然承担责任的要求2、更多选择带来的选择困境(二)如何确立正确的选择态度:“用进废退”的原则问题思考:考擦你所生活的学校和家庭社区周围有哪些具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发生了变化?你知道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吗?第二章学校德育面临的冲突第一节德育理想的失落一、价值关怀的缺失(一)学校知性论德育范式对人生价值的忽视(二)社会焦躁与功利思想对人生价值的忽视(三)矛盾的价值观念对明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损害二、德育层次性的模糊首先,道德教育是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的结合,而学校德育只找到了道德规范的教育途径,对于道德理想的引导常常处于道德缺失的状态。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对象与任务德育学科性质:德育原理就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得教育科学。

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德育一般问题就是德育原理得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与发端于德育问题。

p3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二、德育原理得研究任务(一)研究任务p3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最终目得——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1、德育规律得特点: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被揭示出得客观规律就是科学规律第二节德育原理得发展历史一、形成发展历史过程1.萌芽阶段《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2、独立科学阶段1632《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3、真正科学阶段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得产生二、前苏联得德育理论与实践(一)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思想: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3、劳动教育与纪律教育思想(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得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最高目标:道德信念方法:自我教育三、20世纪西方得道德教育思想(一)杜德海姆《道德教育论》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道德过程:她律到自律(二)杜威《教育中得道德原理》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2、道德教育目得——促进儿童生长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主要方法:实验法1、社会学习与榜样影响道德判断2、榜样起到“替代强化”作用3、成人与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四)柯尔伯格1、认知发展阶段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2、学校德育目得:道德判断能力培养方法:道德两难法第三节德育原理得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坚持历史唯物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二、原则——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三、具体研究方法观察、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历史法、比较法第二章德育得概念知识体系德育定义品德定义品德得结构与要素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德育得定义一、语源与词义道——处理人与人之间与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得行为规范(规律得综合)德——合乎道得思想与行为二、德育定义结构——条件+人+教学内容+目标简要定义:德育就是培养人得品德得活动。

德育原理2

德育原理2

李镇西 ——“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这样当好班主任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
• 德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 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 •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 重要的途径。 • 对共产主义思想忠诚也好,爱国主义也好,高 度原则性也好,正直、诚实、谦虚也好——这 一切都是从无限尊重他人这一小事开始的。
• 浪漫主义的哲学基础是,道德是一种源于 人内心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本性,儿童有先 天的善,道德教育就是创造适宜的条件, 让儿童自己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本性。那些 来自成人和社会的文化只会压抑他们的发 展。 • 科尔伯格:浪漫主义把孩子身心的有规律 性的发展直接等同于孩子善良道德的形成, 主张让孩子在完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展开 其所谓的内在的善,实际上最终是取消了 教育。
(五)《帕夫雷什中学》
• “快乐学校‛。一 部‚活的教育学‛ • 注意每个人,关怀 每个学生,并以关 切而又深思熟虑的 谨慎态度对待每个 孩子的优缺点—— 这是教育过程的根 本之根本‛
第一章“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学教育工作 成功的保证”
• 好教师的条件: (1)热爱、相信、关心孩子, 善于和孩子们交朋友; (2)精通、热爱、所教的科目, 并了解其发展情况; (3)精通教育学、心理学; (4)精通某项劳动技能,并且 是这项工作的能手。
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 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 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 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 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 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 • 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 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 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 保持自然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二章-现当代 德育思想
第一节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和德育理
论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呵以概括为以下几
个最主要的方面。
首先,和许多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家 一样,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承认和主张教 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公开主张政治信 仰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第二个重要贡 献是关于学校德育环境的营造、学校德育 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辩证处理。
互惠的。由于道德生活源于“爱”和“联
系”,因此我们应当建立、维持和增强关
怀关系。
诺丁斯从关怀伦理学的角度提出了道德教育应当
来组织教育,是道德教育中重视情感因素
的杰出代表。
诺丁斯认为,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时
期都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接纳、尊重和
认同,因此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都是人
的基本需要。诺丁斯认为关怀不仅是一种
美德,更是一种关系,它的维持和巩固既
需要关怀方对关怀对象的需要做出反应,
也需要关怀对象认可和接受对方的关怀行
为。这样关怀双方在关怀关系中就是平等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法律是可 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改变的)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认 识到除法律之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 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因此,海因兹有责任挽救任何人的生命,不 管这个人是他的妻子、朋友还是路不相识的 陌生人。
第三节 价值澄清理论
科尔伯格最重要的贡献主要是道德发
展和道德教育的研究。
在道德发展的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
名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
论。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就其“结构”特 征而言,会出现以下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I——前习俗水平 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水平Ⅱ——习俗水平 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水平Ⅲ——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在,并适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帮助,使价
值观念得以澄清,并以促进他们价值观念
的形成。
第四节 关怀理论
关怀理论是当代德育理论中的重要流
派之一,代表人物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
哲学家、德育学家尼尔·诺丁斯。她于20世
纪80年代开始提出的“关怀理论”受到了
德育学界的广泛关注。
诺丁斯特别强调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
发展中的作用,主张以关怀(caring)为核心
育。他们认为个人的价值或价值观念是经
验的产物,不同的经验就会产生不同的价
值(观),价值本身没有真伪与对错。价值的
形成与发展完全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因而,
教育者不能也无法向儿童传授和灌输任何
价值观。
尽管价值是相对的,是不能被传授和灌
输的,但是作为成人,我们还是有能力也 有义务帮助儿童形成他自己的价值,也就 是应该教会儿童价值澄清的过程。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有效的价值形成
过程必需的七个步骤 :
1.自由地选择。
2.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
3.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
4.赞同与珍视。
5.确认。
6.根据选择行动。
7.重复。
上述价值澄清过程的七个步骤涉及的主要是 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珍视、行动。
选择:
1.自由地选择。
2.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
3.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
珍视:
4.赞同与珍视。
5.确认。
行动:
6.根据选择行动。
7.重复。
价值澄清理论把指向价值但尚未达到
价值水准的表达方式称之为“价值指示
器”,是潜在的价值,也就是澄清过程的
内容与主体。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教师应当特别留
意“价值指示器”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存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习俗水平
二、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开始较 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为自己塑一个 社会赞同的形象)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阶段。(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海 因兹偷药值得同情,但不能宽恕,否则, 社会就会发生混乱。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后习俗水平
三、后习俗水平
道德教育方面的贡献“道
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新苏格拉底法”)和
“公正团体法”(“新柏拉图法”)等。
道德两难故事法经典个案 (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 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 剂。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 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 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 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 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 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 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 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说应该?为什 么说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第三个特征就 是特别强调德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在对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活动不断成长 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苏霍姆林斯基的主 要贡献在于他在教育实践中提供了许多有 效的“活动”模式。这些活动模式有观察、 阅读、劳动、奉献等。
第二节 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是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 学家,也是品德发展心理和道德教育领域 认知主义流派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前习俗水平
一、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服 从以免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海因兹 为妻子偷药符合他的自身利益,药剂师赚钱也 符合自己的自身利益。(这个阶段中个体的道 德判断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即认为符 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价值澄清是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
代广为流行的一种德育理论。 价值澄
清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
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
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
去。也就是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
务在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
非将教师认可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价值澄清理论关注的主要是价值观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