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_实验2(1)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资料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资料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1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利用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特性,如:开环增益高,输入阻抗大、输出阻抗小等,通过设置不同的反馈网络,可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用运算放大器组成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电子电路原理。

● 观察几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 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输出动态性能(即阶跃响应)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 THSCC-1实验箱一台。

● 示波器一台。

三.实验内容 1.比例环节比例(P )环节的方框图如图1-1所示。

图1-1比例环节方框图K Z Z S u S u S G i o ==-=12)()()(当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即u i =-1V 时,u i (s )=s 1,则u o (s )=K s1,所以输出响应为:u o (t )=K (t ≥0)。

比例环节实验原理图如图1-2所示。

选择:K=R2/R1=2,例如选择R2=820k ,R1=410k ,或选择R2=100k ,R1=51k 。

R2图1-2 比例环节实验原理图和输出波形实验步骤:(1)调整示波器:● 选择输入通道CH1或CH2。

● 逆时针调节示波器的时间旋钮“TIME/DIV ”到底,使光标为一点,并调节上下“位移”旋钮使光标位于0线上。

● 调整示波器的输入幅度档位选择开关,选择合适的档位使信号幅度便于观察,例如选择档位为1V 档。

● 将输入幅度档位选择开关中心的微调旋钮顺时针旋到底。

● 将信号选择开关打到DC 档。

(2)顺时针调节实验箱的旋钮,使阶跃信号为负(绿灯亮)。

(3)阶跃信号接到示波器上,调节实验箱的幅度旋钮。

使负跳变幅度为一格(即Ui=-1V )。

(4)接好实验线路,按下阶跃信号按钮,观察示波器的波形。

预习思考:输出幅度跳变应为……? 2.惯性环节惯性环节实验原理图如图1-3所示。

其传递函数为:11)()()(+==TS Ks u s u S G i o , K= R2/R1,T=R2*C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即u i (t )=-1V 时,u i (s )=S 1,则u o (s )=S11TS 1⋅+ 所以输出响应为u o (t )=)e1(K Tt--。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掌握PID控制器的调节方法,并验证PID控制器的性能。

二、实验原理。

PID控制器是一种常见的控制器,它由比例环节(P)、积分环节(I)和微分环节(D)三部分组成。

比例环节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大小来调节控制量的大小;积分环节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累积值来调节控制量的大小;微分环节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变化率来调节控制量的大小。

PID控制器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精确控制。

三、实验装置。

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包括PID控制器、被控对象、传感器、执行机构等。

四、实验步骤。

1. 将PID控制器与被控对象连接好,并接通电源。

2. 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使其逐渐接近理想状态。

3. 对被控对象施加不同的输入信号,观察PID控制器对输出信号的调节情况。

4. 根据实验结果,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当PID控制器的比例系数较大时,控制效果会更为迅速,但会引起超调;当积分系数较大时,可以有效消除稳态误差,但会引起响应速度变慢;当微分系数较大时,可以有效抑制超调,但会引起控制系统的抖动。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合理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调节方法,加深了对自动控制原理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控制效果。

七、实验心得。

本次实验不仅让我们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了实践锻炼,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意识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参考文献。

[1] 《自动控制原理》,XXX,XXX出版社,2010年。

[2] 《PID控制器调节方法》,XXX,XXX期刊,2008年。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2(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2(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

实验二 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一、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step( )函数和impulse( )函数的使用方法,研究线性系统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及单位斜坡函数作用下的响应。

2.通过响应曲线观测特征参量ζ和n ω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及MATLAB 函数(一)基础知识时域分析法直接在时间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可以提供系统时间响应的全部信息,具有直观、准确的特点。

为了研究控制系统的时域特性,经常采用瞬态响应(如阶跃响应、脉冲响应和斜坡响应)。

本次实验从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出发,给出了在MATLAB 环境下获取系统时域响应和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的方法。

用MATLAB 求系统的瞬态响应时,将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多项式的系数分别以s 的降幂排列写为两个数组num 、den 。

由于控制系统分子的阶次m 一般小于其分母的阶次n ,所以num 中的数组元素与分子多项式系数之间自右向左逐次对齐,不足部分用零补齐,缺项系数也用零补上。

1.用MATLAB 求控制系统的瞬态响应1)阶跃响应 求系统阶跃响应的指令有:step(num,den) 时间向量t 的范围由软件自动设定,阶跃响应曲线随即绘出step(num,den,t) 时间向量t 的范围可以由人工给定(例如t=0:0.1:10)[y ,x]=step(num,den) 返回变量y 为输出向量,x 为状态向量在MATLAB 程序中,先定义num,den 数组,并调用上述指令,即可生成单位阶跃输入信号下的阶跃响应曲线图。

考虑下列系统:25425)()(2++=s s s R s C 该系统可以表示为两个数组,每一个数组由相应的多项式系数组成,并且以s的降幂排列。

则MATLAB 的调用语句:num=[0 0 25]; %定义分子多项式 den=[1 4 25]; %定义分母多项式step(num,den) %调用阶跃响应函数求取单位阶跃响应曲线grid %画网格标度线 xlabel(‘t/s’),ylabel(‘c(t)’) %给坐标轴加上说明 title(‘Unit -step Respinse of G(s)=25/(s^2+4s+25)’) %给图形加上标题名 则该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2-1所示:为了在图形屏幕上书写文本,可以用text 命令在图上的任何位置加标注。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相关知识,并且掌握实际操作的能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研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用于自动控制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是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论知识,包括传递函数、控制器设计、系统响应等内容。

三、实验内容。

1. 搭建控制系统模型,根据所学的自动控制原理知识,搭建相应的控制系统模型,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组成部分。

2. 系统参数测量,对搭建好的控制系统模型进行参数测量,包括系统的传递函数、阶跃响应等参数。

3. 控制器设计与调试,根据实验要求,设计相应的控制器,并进行调试,观察系统的响应情况。

4. 系统性能分析,对设计好的控制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包括稳定性、灵敏度、鲁棒性等指标的评估。

四、实验步骤。

1. 按照实验要求,搭建控制系统模型,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组成部分。

2. 进行系统参数测量,包括系统的传递函数、阶跃响应等参数的测量。

3.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相应的控制器,并进行调试,观察系统的响应情况。

4. 对设计好的控制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包括稳定性、灵敏度、鲁棒性等指标的评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得到了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阶跃响应等参数,并设计了相应的控制器进行了调试。

通过对系统的性能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系统的稳定性较好,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自动控制原理的相关知识,掌握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控制器设计与调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自动控制原理 matlab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 matlab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二)一、实验名称:基于MATLAB的控制系统频域及根轨迹分析二、实验目的:(1)、了解频率特性的测试原理及方法;(2)、理解如何用MATLAB对根轨迹和频率特性进行仿真和分析;(3)、掌握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和频率特性两大分析和设计方法。

三、实验要求:(1)、观察给定传递函数的根轨迹图和频率特性曲线;(2)、分析同一传递函数形式,当K值不同时,系统闭环极点和单位阶跃响应的变化情况;(3)、K值的大小对系统的稳定性和稳态误差的影响;(4)、分析增加系统开环零点或极点对系统的根轨迹和性能的影响。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实验指导书:实验四(1)、“rlocus”命令来计算及绘制根轨迹。

会出根轨迹后,可以交互地使用“rlocfind”命令来确定点击鼠标所选择的根轨迹上任意点所对应的K值,K值所对应的所有闭环极点值也可以使用形如“[K, PCL] = rlocfind(G1)”命令来显示。

(2)、波特图:bode(G1, omga)另外,bode图还可以通过下列指令得出相位和裕角:[mag,phase,w] = bode(sys)(3)、奈奎斯特图:nuquist(G, omega)(2)课本:例4-1、4-2、4-7五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指导书:实验四思考题请绘制下述传递函数的bode图和nyquist图。

1. 根据实验所测数据分别作出相应的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2. 将思考题的解题过程(含源程序)写在实验报告中。

幅频特性曲线相频特性曲线Gs = zpk([10], [-5; -16; 9], 200)subplot(1, 2, 1)bode(Gs)gridsubplot(1, 2, 2)nyquist(Gs)grid(2)课本:例4-1、4-2、4-7图像结果:程序:Gs = zpk([-1], [0; -2; -3],1) rlocus(Gs)图像结果:程序:Gs = zpk([-2], [-1-j; -1+j],1) rlocus(Gs)程序:K=[0.5 1 2]for i=1:1:3num=[1,1,0,0]; den=[1,1,K(i)]; sys=tf(num,den); rlocus(sys); hold ongrid onend图像结果:目标:改变增益K和转折频率依次调节源程序:k1=[4.44,10,20];num=[1,2];den=conv([1,1],[1,2,4]);%一阶转折频率 1/T(wn1=2,wn2=1)二阶转折频率 wn3=wn'=2,伊布西塔=1/2 num1=[1,1];den1=conv([1,2],[1,2,4]);%一阶转折频率 1/T(wn1=1,wn2=2)二阶转折频率 wn3=wn'=2,伊布西塔=1/2 t=[0:0.1:7]; %for i=1:3g0=tf(k1(i)*num,den);g=feedback(g0,1);[y,x]=step(g,t);c(:,i)=y;g1=tf(k1(i)*num1,den1);g(1)=feedback(g1,1);[y1,x]=step(g(1),t);c1(:,i)=y1;endplot(t,c(:,1),'-',t,c(:,2),'-',t,c(:,3),'-',t,c1(:,1),'-',t,c1(:,2), '-',t,c1(:,3),'-');gridxlabel('Time/sec'),ylabel('out')结果分析:在本题中(1)改变k值:k值越大,超调量越大,调节时间越长,峰值时间越短,稳态误差越小(2)改变转折频率:超调量,调节时间,峰值时间,稳态误差同样有相应的变化。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录第⼀章⾃动控制原理实验 (1)实验⼀典型环节模拟⽅法及动态特性 (1)实验⼆典型⼆阶系统的动态特性 (4)实验三典型调节规律的模拟电路设计及动态特性测试 (6)实验四调节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8)实验五三阶系统模拟电路设计及动态特性和稳定性分析 (11)实验六单回路系统中的PI调节器参数改变对系统稳定性影响 (13)实验七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法 (15)实验⼋线性系统的相平⾯分析 (17)第⼆章控制理论实验箱及DS3042M(40M)⽰波器简介 (19)第⼀节⾃动控制理论实验箱的简介 (19)第⼆节数字存储⽰波器简介 (20)第⼀章⾃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典型环节模拟⽅法及动态特性⼀、实验⽬的1、掌握⽐例、积分、实际微分及惯性环节的模拟⽅法。

2、通过实验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和动态特性。

⼆、实验设备及器材配置1、⾃动控制理论实验系统。

2、数字存储⽰波器。

3、数字万⽤表。

4、各种长度联接导线。

三、实验内容分别模拟⽐例环节、积分环节、实际微分环节、惯性环节,输⼊阶跃信号,观察变化情况。

1、⽐例环节实验模拟电路见图1-1所⽰传递函数:K R R V V I -=-=120阶跃输⼊信号:2V实验参数:(1) R 1=100K R 2=100K(2) R 1=100K R 2=200K2、积分环节实验模拟电路见图1-2所⽰传递函数:ST V V I I O 1-= ,其中T I阶跃输⼊信号:2V 实验参数:(1) R=100K C=1µf(2) R=100K C=2µf 3、实际微分环节实验模拟电路见图1-3所⽰传递函数:K ST S T V V D D I O +-=1 其中 T D =R 1C K=12R R 阶跃输⼊信号:2V实验参数:(1) R 1=100K R 2=100K (2)R 1=100K R 2=200K C=1µf4、惯性环节实验模拟电路见图1-4所⽰传递函数:1+-=TS K V V I O 其中 T=R 2C K=12R R 阶跃输⼊:2V 实验参数:(1) R 1=100K R 2=100K C=1µf(2) R=100K R 2=100K C=2µfR四、实验步骤1、熟悉实验设备并在实验设备上分别联接各种典型环节。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目录实验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验证性实验) (1)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验证性实验) (9)实验三系统稳态误差分析(综合性实验) (15)预备实验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了解电路参数对环节特性的影响。

2.学习典型环节阶跃响应测量方法,并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典型环节传递函数。

二、实验内容搭建下述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

1.比例(P)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1。

2.惯性(T)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2。

3.积分(I)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3。

4. 比例积分(PI)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4。

5.比例微分(PD)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5。

6.比例积分微分(PID)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6。

三、实验报告1.画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图,用坐标纸画出所记录的各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2.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并与由模拟电路计算的结果相比较。

附1:预备实验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效果参考图比例环节阶跃响应惯性环节阶跃响应积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积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微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积分微分环节阶跃响应附2:由模拟电路推导传递函数的参考方法1. 惯性环节令输入信号为U 1(s) 输出信号为U 2(s) 根据模电中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列出公式:整理得进一步简化可以得到如果令R 2/R 1=K ,R 2C=T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可写成下面的形式:()1KG s TS =-+当输入r(t)为单位脉冲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输出U 2(s)=G(s)U 1(s)= 1KT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脉冲响应如下:/(),0t TK k t e t T-=-≥ 当输入r(t)为单位阶跃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s输出U 2(s)=G(s)U 1(s)= 11K TS 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阶跃响应如下:/()(1),0t T h t K e t -=--≥当输入r(t)为单位斜坡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21s输出U 2(s)=G(s)U 1(s)=2323R R C T R R =+2Cs12Cs-(s)U R10-(s)U 21R R +-=12212)Cs (Cs 1(s)U (s)U )(G R R R s +-==12212)Cs 1((s)U (s)U )(G R R R s +-==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斜坡响应如下:/()(1),0t T c t Kt KT e t -=--≥2. 比例微分环节令输入信号为U 1(s) 输出信号为U 2(s) 根据模电中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列出公式:(s)(s)(s)(s)(s)U100-U U 0U 2=1R1R23(4)CSU R R '''---=++由前一个等式得到 ()1()2/1U s U s R R '=- 带入方程组中消去()U s '可得1()1()2/11()2/12()1134U s U s R R U s R R U s R R R CS+=--+由于14R C〈〈,则可将R4忽略,则可将两边化简得到传递函数如下: 2()23232323()(1)1()11123U s R R R R R R R R G s CS CS U s R R R R R ++==--=-++如果令K=231R R R +, T=2323R R C R R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可写成下面的形式:()(1)G s K TS =-+当输入r(t)为单位脉冲函数时,单位脉冲响应不稳定,讨论起来无意义 当输入r(t)为单位阶跃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s输出U 2(s)=G(s)U 1(s)=(1)K TS 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阶跃响应如下:()(),0h t KT t K t δ=+≥当输入r(t)为单位斜坡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21s输出U 2(s)=G(s)U 1(s)=2(1)K TS S -+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斜坡响应如下:(),0c t Kt KT t =+≥实验一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验证性实验)一、实验目的研究二阶系统的两个重要参数阻尼比ξ和无阻尼自然频率n ω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一、实验目的本次自控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理解和掌握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以及相关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我们对自控原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一台、自控实验箱一套、示波器一台、信号发生器一台以及相关的连接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典型的控制系统,如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

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通常表示为 G(s) = K /(Ts + 1),其中 K 为增益,T 为时间常数。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则可以表示为 G(s) =ωn² /(s²+2ζωn s +ωn²),其中ωn 为无阻尼自然频率,ζ 为阻尼比。

通过改变系统的参数,如增益、时间常数、阻尼比等,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从而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等性能指标。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按照实验电路图连接好实验设备。

设置不同的时间常数 T 和增益 K,通过信号发生器输入阶跃信号。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系统的输出响应。

2、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同样按照电路图连接好设备。

改变阻尼比ζ 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n,输入阶跃信号。

用示波器记录输出响应。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一阶系统当时间常数 T = 1s,增益 K = 1 时,系统的输出响应呈现出一定的上升时间和稳态误差。

随着时间的推移,输出逐渐稳定在一个固定值。

当 T 增大为 2s,K 不变时,上升时间明显变长,系统的响应速度变慢,但稳态误差基本不变。

2、二阶系统当阻尼比ζ = 05,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 1rad/s 时,系统的输出响应呈现出较为平稳的过渡过程,没有明显的超调。

当ζ 减小为 02,ωn 不变时,系统出现了较大的超调,调整时间也相应变长。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一阶系统,时间常数 T 越大,系统的响应速度越慢;增益 K 主要影响系统的稳态误差。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二,三)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二,三)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线性系统的校正与状态反馈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2013 年12 月15日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一. 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递函数表达式及输出时域函数表达式2.观察和分析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各项电路参数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二.实验内容及步骤观察和分析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各项电路参数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改变被测环节的各项电路参数,画出模拟电路图,阶跃响应曲线,观测结果,填入实验报告运行LABACT 程序,选择自动控制菜单下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下的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中的相应实验项目,就会弹出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即可使用本实验机配套的虚拟示波器(B3)单元的CH1测孔测量波形。

具体用法参见用户手册中的示波器部分1).观察比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典型比例环节模拟电路如图3-1-1所示。

图3-1-1 典型比例环节模拟电路传递函数:01(S)(S)(S)R R K KU U G i O === ; 单位阶跃响应: K )t (U = 实验步骤:注:‘S ST ’用短路套短接!(1)将函数发生器(B5)所产生的周期性矩形波信号(OUT ),作为系统的信号输入(Ui );该信号为零输出时,将自动对模拟电路锁零。

① 在显示与功能选择(D1)单元中,通过波形选择按键选中矩形波’(矩形波指示灯亮)。

② 量程选择开关S2置下档,调节“设定电位器1”,使之矩形波宽度>1秒(D1单元左显示)。

③ 调节B5单元的“矩形波调幅”电位器使矩形波输出电压= 4V (D1单元‘右显示)。

(2)构造模拟电路:按图3-1-1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a )安置短路套 (b )测孔联线(3)运行、观察、记录:打开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按下信号发生器(B1)阶跃信号按钮(0→+4V 阶跃),观测A5B 输出端(Uo )的实际响应曲线。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02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02

实验二、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1. 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K/(s*(s+1)*(s+5)), (1)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并将手工绘制结果与实验绘制结果比较;clf>> num=1;>> den=conv([1 1 0],[1 5]);>> rlocus(num,den)(2)从实验结果上观察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由图可知K值范围为0~29.9(3)用simulink环境观察系统临界稳定时的单位阶跃响应。

2.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K*(s+3)/(s*(s+1)*(s+2));(1)仿照上题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clf>> num=[1 3];>> den=conv([1 1 0],[1 2]);>> rlocus(num,den)由图知,该系统始终保持稳定.(2)分别取K=5 和K=50,利用simulink环境观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并比实验结果。

K=5时,该系统呈现欠阻尼状态,阻尼系数接近于1。

K=50时,该系统呈现欠阻尼状态,阻尼系数接近于0.3.完成教材第四章习题4-7,4-8,4-10(1)习题4-7,已知开环传递函数为K/(s(s+4)(s^2+4s+20));试概略画出其闭环系统根轨迹图。

clf>> num=1;>> den=conv([1 4 0],[1 4 20]);>> rlocus(num,den)该系统K值范围为0~260时系统稳定。

(2)习题4-8,已知开环传递函数为K(s+2)/((s^2+4s+9)^2);试概略画出其闭环系统根轨迹图。

clf>> num=[1 2];>> den=conv([1 4 9],[1 4 9]);>> rlocus(num,den)该系统K值范围为0~95.6时稳定。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目录目录 (1)实验一基本绘图 (2)一、实验目的 (2)二、实验内容 (2)实验二模型建立 (9)一、实验目的 (9)二、实验内容 (9)实验三稳定性分析 (15)一、实验目的 (15)二、实验内容 (15)实验四响应曲线 (21)一、实验目的 (21)二、实验内容 (21)实验五根轨迹 (24)一、实验目的 (24)二、实验内容 (24)实验六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32)一、实验目的 (32)二、基础知识及MATLAB函数 (32)三、实验内容 (32)实验一基本绘图一、实验目的1.学习了解MATLAB语言环境;2.练习MATLAB命令的基本操作;3.学习MATLAB的基本矩阵运算;4.学习MATLAB的各种二维绘图;5.学习MATLAB的三维绘图。

二、实验内容2.1基本二维绘图(1)向量绘图x=0:2*pi/100:2*pi;y1=sin(2*x);y2=cos(2*x);plot(x,y1);plot(x,y2);%保持作图plot(x,y1);hold on;plot(x,y2);hold off;%设定颜色与线型plot(x,y1,':',x,y2,'ro');%多窗口绘图figure(1);plot(x,y1);figure(2);plot(x,y2);%子图绘图subplot(221);plot(x,y1);subplot(222);plot(x,y2)subplot(223);plot(x,y1,x,y1+y2)subplot(224);plot(x,y2,x,y1-y2)2.2多种二维绘图(1)半对数绘图(频率特性绘图)w=logspace(-1,1);%横坐标对数分度g=20*log10(1./(1+2*w*i));%幅值纵坐标取分贝p=angle(1./(1+2*w*i))*180/pi;%相角纵坐标取度subplot(211);semilogx(w,g);grid;%幅频特性子图,半对数绘图,加网线subplot(212);semilogx(w,p);grid;%相频特性子图,半对数绘图,加网线(2)极坐标绘图t=0:2*pi/180:2*pi;mo=cos(2*t);polar(t,mo);(3)直方图绘图t=0:2*pi/8:2*pi;y=sin(t);bar(t,y);(四)离散棒图t=0:2*pi/8:2*pi;y=sin(t);stem(t,y);(五)阶梯图t=0:2*pi/8:2*pi;y=sin(t);stairs(t,y);2.3图形注释fplot('[sin(t),cos(t)]',[0,5]);title('曲线')xlabel('时间t');ylabel('幅值y');gtext('正弦函数');gtext('余项函数');grid2.4三维绘图(1)三维线图t=0:pi/50:10*pi;plot3(sin(t),cos(t),t);comet3(sin(t),cos(t),t);(2)单变量高度网线图Z2=[1 1;1 -1];Z4=[Z2 Z2;Z2 -Z2];Z8=[Z4 Z4;Z4 -Z4];mesh(Z8)(3)变量马鞍面网线图x=-4:0.5:4;y=x;[X,Y]=meshgrid(x,y);Z=X.^2-Y.^2;mesh(X,Y,Z)(四)圆锥面网线图t1=0:0.1:0.9;t2=0:0.1:2;r=[t1,-t2+2];[x,y,z]=cylinder(r,40); mesh(x,y,z)实验二模型建立一、实验目的1.学习在MATLAB命令窗口建立系统模型的方法;2.学习如何在两种模型之间相互转换;3.学习如何用SIMULINK仿真工具建模。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2. 熟悉自动控制实验设备,学会使用相关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3. 通过实验验证自动控制理论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动态过程及其控制规律的科学。

实验主要验证以下原理:1. 线性时不变系统:系统在任意时刻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关系可用线性方程表示,且系统参数不随时间变化。

2.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够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

3. 控制器设计:通过控制器的设计,使系统满足预定的性能指标。

三、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实验台2. 计算机及控制软件3. 测量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数据采集器等)四、实验内容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3. 控制器设计实验五、实验步骤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2)设置输入信号为阶跃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3)分析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动态性能指标。

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2)设置输入信号为正弦信号,改变频率,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3)分析频率响应曲线,计算系统频率特性指标。

3. 控制器设计实验(1)根据系统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控制器类型;(2)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3)调整控制器参数,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4)分析控制器效果,验证系统性能指标。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绘制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动态性能指标;(2)分析: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系统动态性能。

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绘制频率响应曲线,计算系统频率特性指标;(2)分析: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系统频率特性。

3. 控制器设计实验(1)实验结果:调整控制器参数,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2)分析:验证系统性能指标,评估控制器效果。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山西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目录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模拟实验指导书实验一、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二、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及参数测定实验三、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分析实验四、PID控制器的动态特性实验五、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测试附录:扫频电源操作使用说明实验一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一、 实验目的1)、熟悉超低频扫描示波器的使用方法2)、掌握用运放组成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电子电路 3)、测量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4)、通过实验了解典型环节中参数的变化对输出动态性能的影响二、 实验仪器1)、控制理论电子模拟实验箱一台 2)、超低频慢扫描示波器一台 3)、万用表一只三、 实验原理以运算放大器为核心元件,由其不同的R-C 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组成的各种典型环节,如图1-1所示。

图中Z 1和Z 2为复数阻抗,它们都是由R 、C 构成。

基于图中A 点的电位为虚地,略去流入运放的电流,则由图1-1得:由上式可求得由下列模拟电 路组成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 其单位阶跃响应。

1)、比例环节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如图1-2所示: 图1-1、运放的反馈连接(1) )(12Z Z u u S G i o =-=2=410820==12KKZ Z )S (G)(2 1+=1+1•=R 1+==21212212TS KCS R R R CS /R CS/R Z Z )S (G图1-2 比例环节2)、惯性环节取参考值R 1=100K ,R 2=100K ,C=1uF图1-3、惯性环节3)、积分环节取参考值R =200K ,C =1uF图1-4、积分环节)(3 11/1)(12TSRCS R CSZ Z S G ==== RC =T 积分时间常数式中4)、比例微分环节(PD ),其接线图如图及阶跃响应如图1-5所示。

参考值R 1=200K ,R 2=410K ,C =0.1uF图1-5 比例微分环节5)、比例积分环节,其接线图单位阶跃响应如图1-6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研究与实践,旨在深入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实验应用。

通过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我们在实践中学习了控制系统的结构、传递函数、稳定性、稳态误差等内容,并通过使用PID控制器对物理实验系统进行控制,从而对自动控制系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引言: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控制领域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工业、交通、通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本实验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相关实验的设计与实践,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实际应用。

实验目的:1. 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2. 学习如何建立传递函数,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3. 熟悉PID控制器的参数调节方法;4. 掌握如何利用PID控制器对物理实验系统进行控制。

实验原理与方法:1. 实验装置搭建:我们搭建了一个简单的电路系统,包括输入信号源、控制器、执行器和输出传感器。

通过控制器对执行器的控制,实现对输出信号的调节。

2. 传递函数建立:使用系统辨识方法,通过对输入和输出信号的采集,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

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表达式。

3. 稳定性分析:对系统的传递函数进行稳定性分析,包括零极点分析和Nyquist稳定性判据。

根据分析结果,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4. PID参数调节:根据传递函数和系统要求,使用PID控制器对系统进行调节。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参数调节,使得系统的响应达到要求。

实验结果与讨论:我们通过以上方法,成功地建立了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通过对PID控制器参数的调节,使系统的稳态误差达到了要求。

通过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应用具体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实验结论:通过自动控制原理的实验研究,我们对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实践中,我们通过搭建实验装置、建立传递函数、进行稳定性分析和PID参数调节等实验操作,使得理论知识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应用和巩固。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本文将介绍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的基本内容和实验步骤。

一、PID控制器实验。

PID控制器是自动控制中常用的一种控制器,它包括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和微分环节。

在PID控制器实验中,首先需要搭建一个控制系统模型,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调节PID参数,观察系统的响应特性。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PID参数对系统稳定性和动态性能的影响,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二、系统辨识实验。

系统辨识是自动控制领域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可以获取系统的数学模型,为控制器设计提供依据。

在系统辨识实验中,需要输入一定的信号,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并利用系统辨识方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信号的选择和采样频率,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闭环控制实验。

闭环控制是自动控制中常用的一种控制策略,通过实验可以验证闭环控制系统的性能。

在闭环控制实验中,需要搭建一个闭环控制系统,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控制器参数,并观察系统的稳定性和跟踪性能。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器参数的选择和调节,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四、数字控制实验。

数字控制是现代控制领域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可以了解数字控制系统的特点和设计方法。

在数字控制实验中,需要搭建一个数字控制系统,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数字控制器,并观察系统的响应特性。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采样周期和数字控制器参数的选择,以保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的工程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将来的工程实践做好准备。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方法。

实验仪器,本次实验所使用的仪器有PID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

实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是指通过传感器采集被控对象的信息,经过控制器处理后,通过执行器对被控对象进行调节,以达到设定的控制目标。

其中PID控制器是通过比较被控对象的实际值和设定值,计算出误差,并根据比例、积分、微分三个参数来调节执行器输出的控制信号,使被控对象的实际值逐渐趋近设定值的一种控制方式。

实验步骤:1. 将PID控制器与执行器、传感器连接好,并确认连接正确无误。

2. 设置被控对象的设定值,并观察实际值的变化情况。

3. 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观察被控对象的响应情况,找到最佳的控制参数组合。

4. 对不同类型的被控对象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参数组合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合适的PID参数组合能够使被控对象的实际值快速稳定地达到设定值,并且对不同类型的被控对象,需要调节的参数组合也有所不同。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来选择合适的PID参数,并进行调试和优化。

结论:本次实验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自动控制原理,掌握了PI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调试方法,对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也认识到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和参数,进行调试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自动控制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相信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有所帮助。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自动控制原理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测试和数据分析来验证实验结果。

二、实验装置和仪器1. Arduino UNO开发板2.电机驱动模块3.直流电机4.旋转角度传感器5.杜邦线6.电源适配器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步骤1. 将Arduino UNO开发板与电机驱动模块、旋转角度传感器和直流电机进行连接。

2. 编写Arduino代码,设置电机的控制逻辑和旋转角度的反馈机制。

3. 将编写好的代码上传至Arduino UNO开发板。

4.将电源适配器连接至系统,确保实验装置正常供电。

5.启动实验系统并观察电机的转动情况。

6.记录电机的转动角度和实际目标角度的差异,并进行数据分析。

五、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设置了电机的目标转动角度为90度,待实验系统运行后,我们发现电机实际转动角度与目标角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差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导致:1.电机驱动模块的响应速度存在一定的延迟,导致电机在到达目标角度时出现一定的误差。

2.旋转角度传感器的精度有限,无法完全准确地测量电机的实际转动角度。

这也是导致实际转动角度与目标角度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3.电源适配器的稳定性对电机的转动精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测试和数据分析了解了自动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实际系统与理论预期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由电机驱动模块和旋转角度传感器等因素引起。

为了提高自动控制系统的精度,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这些因素,并进行相应的校准和调试。

实验的结果也提醒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确保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 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一、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step( )函数和impulse( )函数的使用方法,研究线性系统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及单位斜坡函数作用下的响应。

2.通过响应曲线观测特征参量ζ和n ω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

3.熟练掌握系统的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二、基础知识及MATLAB 函数(一)基础知识时域分析法直接在时间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可以提供系统时间响应的全部信息,具有直观、准确的特点。

为了研究控制系统的时域特性,经常采用瞬态响应(如阶跃响应、脉冲响应和斜坡响应)。

本次实验从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出发,给出了在MATLAB 环境下获取系统时域响应和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的方法。

用MATLAB 求系统的瞬态响应时,将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多项式的系数分别以s 的降幂排列写为两个数组num 、den 。

由于控制系统分子的阶次m 一般小于其分母的阶次n ,所以num 中的数组元素与分子多项式系数之间自右向左逐次对齐,不足部分用零补齐,缺项系数也用零补上。

1.用MATLAB 求控制系统的瞬态响应1) 阶跃响应求系统阶跃响应的指令有:step(num,den) 时间向量t 的范围由软件自动设定,阶跃响应曲线随即绘出step(num,den,t) 时间向量t 的范围可以由人工给定(例如t=0:0.1:10)[y ,x]=step(num,den) 返回变量y 为输出向量,x 为状态向量在MATLAB 程序中,先定义num,den 数组,并调用上述指令,即可生成单位阶跃输入信号下的阶跃响应曲线图。

考虑下列系统:25425)()(2++=s s s R s C 该系统可以表示为两个数组,每一个数组由相应的多项式系数组成,并且以s 的降幂排列。

则MATLAB 的调用语句:num=[0 0 25]; %定义分子多项式den=[1 4 25]; %定义分母多项式step(num,den) %调用阶跃响应函数求取单位阶跃响应曲线grid %画网格标度线xl abel(‘t/s’),ylabel(‘c(t)’) %给坐标轴加上说明title(‘Unit -step Respinse of G(s)=25/(s^2+4s+25)’) %给图形加上标题名则该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2-1所示:为了在图形屏幕上书写文本,可以用text 命令在图上的任何位置加标注。

例如:text(3.4,-0.06,’Y1’) 和 text(3.4,1.4,’Y2’)第一个语句告诉计算机,在坐标点x=3.4,y=-0.06上书写出’Y1’。

类似地,第二个语句告诉计算机,在坐标点x=3.4,y=1.4上书写出’Y2’。

若要绘制系统t 在指定时间(0-10s )内的响应曲线,则用以下语句:num=[0 0 25];den=[1 4 25];t=0:0.1:10;step(num,den,t)即可得到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在0-10s 间的部分,如图2-2所示。

2) 脉冲响应① 求系统脉冲响应的指令有:impulse (num,den) 时间向量t 的范围由软件自动设定,阶跃响应曲线随即绘出图2-1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2-2 定义时间范围的单位阶跃响应impulse (num,den,t) 时间向量t 的范围可以由人工给定(例如t=0:0.1:10)[y,x]=impulse(num,den) 返回变量y 为输出向量,x 为状态向量[y,x,t]=impulse(num,den,t) 向量t 表示脉冲响应进行计算的时间例:试求下列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12.01)()()(2++==s s s G s R s C 在MATLAB 中可表示为num=[0 0 1];den=[1 0.2 1];impulse(num,den)gridtitle(‘Unit -impulse Response of G(s)=1/(s ^2+0.2s+1)’)由此得到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如图2-3所示:② 求脉冲响应的另一种方法应当指出,当初始条件为零时,G (s)的单位脉冲响应与sG(s)的单位阶跃响应相同。

考虑在上例题中求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因为对于单位脉冲输入量,R(s)=1所以s s s s s s s G s C s R s C 112.012.01)()()()(22⨯++=++=== 因此,可以将G(s)的单位脉冲响应变换成sG(s)的单位阶跃响应。

向MATLAB 输入下列num 和den ,给出阶跃响应命令,可以得到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如图2-4所示。

图2-3 二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num=[0 1 0];den=[1 0.2 1];step(num,den)gridtitle(‘Unit -step Response ofsG(s)=s/(s^2+0.2s+1)’)3) 斜坡响应MATLAB 没有直接调用求系统斜坡响应的功能指令。

在求取斜坡响应时,通常利用阶跃响应的指令。

基于单位阶跃信号的拉氏变换为1/s ,而单位斜坡信号的拉氏变换为1/s 2。

因此,当求系统G(s)的单位斜坡响应时,可以先用s 除G(s),再利用阶跃响应命令,就能求出系统的斜坡响应。

例如,试求下列闭环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

11)()(2++=s s s R s C 对于单位斜坡输入量,R(s)=1/s 2 ,因此ss s s s s s s C 1)1(1111)(222⨯++=⨯++= 在MATLAB 中输入以下命令,得到如图2-5所示的响应曲线:num=[0 0 0 1];den=[1 1 1 0];step(num,den)title(‘Unit -Ramp Response Cuve for System G(s)=1/(s^2+s+1)’)图2-4 单位脉冲响应的另一种表示法2. 特征参量ζ和n ω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标准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2222)()(nn n s s s R s C ωζωω++=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在不同的特征参量下有不同的响应曲线。

1) ζ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设定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1s rad n =ω,考虑5种不同的ζ值:ζ=0,0.25,0.5,1.0和2.0,利用MATLAB 对每一种ζ求取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ζ对系统的影响。

为便于观测和比较,在一幅图上绘出5条响应曲线(采用“hold ”命令实现)。

num=[0 0 1]; den1=[1 0 1]; den2=[1 0.5 1];den3=[1 1 1]; den4=[1 2 1]; den5=[1 4 1];t=0:0.1:10; step(num,den1,t)gridtext(4,1.7,’Zeta=0’); holdstep(num,den2,t)text (3.3,1.5,’0.25’)step(num,den3,t)text (3.5,1.2,’0.5’)step(num,den4,t)text (3.3,0.9,’1.0’)step(num,den5,t)text (3.3,0.6,’2.0’)title(‘Step -Response Curves for G(s)=1/[s^2+2(zeta)s+1]’)由此得到的响应曲线如图2-6所示:2)n ω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同理,设定阻尼比25.0=ζ时,当n ω分别取1,2,3时,利用MATLAB 求取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n ω对系统的影响。

num1=[0 0 1]; den1=[1 0.5 1];t=0:0.1:10; step(num1,den1,t);grid; hold ontext(3.1,1.4,’wn =1’)num2=[0 0 4]; den2=[1 1 4];step(num2,den2,t); hold ontext(1.7,1.4,’wn=2’)num3=[0 0 9]; den3=[1 1.5 9];step(num3,den3,t); hold ontext(0.5,1.4,’wn=3’)由此得到的响应曲线如图2-7所示:3.系统稳定性判断1)直接求根判稳roots()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其特征方程的根均具有负实部。

因此,为了判别系统的稳定性,就要求出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并检验它们是否都具有负实部。

MATLAB 中对多项式求根的函数为roots()函数。

若求以下多项式的根24503510234++++s s s s ,则所用的MATLAB 指令为:>> roots([1,10,35,50,24]) 图2-7 n ω不同时系统的响应曲线ans =-4.0000-3.0000-2.0000-1.0000特征方程的根都具有负实部,因而系统为稳定的。

2)劳斯稳定判据routh()劳斯判据的调用格式为:[r, info]=routh(den)该函数的功能是构造系统的劳斯表。

其中,den为系统的分母多项式系数向量,r为返回的routh表矩阵,info为返回的routh表的附加信息。

以上述多项式为例,由routh判据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den=[1,10,35,50,24];[r,info]=routh(den)r=1 35 2410 50 030 24 042 0 024 0 0info=[ ]由系统返回的routh表可以看出,其第一列没有符号的变化,系统是稳定的。

注意:routh()不是MATLAB中自带的功能函数,须加载自编才能运行,其代码如下。

function [RouthTable,Conclusion] = routh(polequ)% 劳斯判据求解系统稳定性函数% 输入:% polequ = 特征方程向量;% 输出:% RouthTable = 劳斯表% Conclusion = 系统是否稳定或存在多少个不稳定的根的结论% 事例:% [RouthTable,Con] = routh([1 2 3 4 5]);% RouthTable =% 1 3 5% 2 4 0% 1 5 0% -6 0 0% 5 0 0% Con =% 所判定系统有2 个不稳定根!%%n=length(polequ);polequ=reshape(polequ,1,n);if mod(n,2)==0n1=n/2;elsen1=(n+1)/2;polequ=[polequ,0];endrouth=reshape(polequ,2,n1);RouthTable=zeros(n,n1);RouthTable(1:2,:)=routh;i=3;while 1;%=========特殊情况1(第一列为0,其余列不为0)=====================if RouthTable(i-1,1)==0 && sum(RouthTable(i-1,2:n1))~=0 polequ = conv(polequ,[1 3]);n=length(polequ);if mod(n,2)==0n1=n/2;elsen1=(n+1)/2;polequ=[polequ,0];endrouth=reshape(polequ,2,n1);RouthTable=zeros(n,n1);RouthTable(1:2,:)=routh;i=3;end%=========计算劳斯表===========================================ai=RouthTable(i-2,1)/RouthTable(i-1,1);for j=1:n1-1RouthTable(i,j)=RouthTable(i-2,j+1)-ai*RouthTable(i-1,j+1);end% ==========特殊情况2(全0行)======================================if sum(RouthTable(i,:))==0k=0;l=1;F=zeros(1,n1);while n-i-k>=0F(l)=n-i+1-k;k=k+2;l=l+1;endRouthTable(i,:)=RouthTable(i-1,:).*F(1,:);end% =========更新==================================================i=i+1;if i>nbreak;endend% =============outhput===========r=find(RouthTable(:,1)<0);if isempty(r)==1Conclusion='所要判定系统稳定!';elsen2=length(r);m=n2;for i=1:n2-1if r(i+1)-r(i)==1m=m-1;endendstr1='所判定系统有';if r(n2)==nstr2=num2str(m*2-1);elsestr2=num2str(m*2);endstr3=' 个不稳定根!';Conclusion = [str1,str2,str3];end三、实验内容1.观察函数step( )和impulse( )的调用格式,假设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11 146473)(2342++++++=s s s s s s s G 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