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内容(计算智能方法)

合集下载

智能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智能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智能系统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智能系统,来展示学生对于智能系统设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此实验,学生将了解智能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流程,掌握智能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技巧。

二、实验内容1. 确定智能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2. 设计系统结构和模块3. 实现系统功能并进行测试验证4. 分析系统性能并优化改进三、实验步骤1. 确定智能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在实验开始前,首先需要明确智能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这包括系统需要实现的具体功能,以及对系统性能的各种指标要求。

2. 设计系统结构和模块根据系统要求,设计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确定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接口,以及数据传输和处理的方式。

3. 实现系统功能并进行测试验证根据系统设计,编写代码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

在实现过程中,需要进行适时的测试验证,确保系统的各项功能符合要求。

4. 分析系统性能并优化改进完成系统功能实现后,需要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改进,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四、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设计和实现,我们成功开发了一个智能系统,实现了系统的各项功能和性能要求。

系统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指定任务,并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扩展性。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智能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掌握了智能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技能。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今后的智能系统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本次实验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智能系统的理解,也提升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通过持续的实践和学习,我们能够在智能系统设计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计算智能主要算法概述

计算智能主要算法概述

计算智能主要算法概述摘要:本文主要介绍计算智能中的几种算法:模糊计算、遗传算法、蚂蚁算法、微粒群优化算法(pso),详细描述了这几种算法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及在本研究方向最近几年的应用。

关键字:计算智能模糊计算遗传算法蚂蚁算法 pso计算智能是在神经网络、模糊系统、进化计算三大智能算法分支发展相对成熟的基础上,通过各算法之间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新的科学算法,是智能理论和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广泛应用于工程优化、模式识别、智能控制、网络智能自动化等领域[1]。

本文主要介绍模糊逻辑、遗传算法、蚂蚁算法、微粒群优化算法(pso)。

1 、模糊计算美国系统工程教授扎德于1965年发表的论文《fuzzy sets》首次提出模糊逻辑概念,并引入隶属度和隶属函数来刻画元素与模糊集合之间的关系,标志着模糊数学的诞生。

模糊计算将自然语言通过模糊计算转变为计算机能理解的数学语言,然后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

在古典集合中,对于任意一个集合a,论域中的任何一个x,或者属于a,或者不属于a;而在模糊集合中,论域上的元素可以”部分地属于”集合a,并用隶属函数来表示元素属于集合的程度,它的值越大,表明元素属于集合的程度越高,反之,则表明元素属于集合的程度越低。

与经典逻辑中变元”非真即假”不同,模糊逻辑中变元的值可以是[0,1]区间上的任意实数。

要实现模糊计算还必须引入模糊语言及其算子,把含有模糊概念的语言称为模糊语言,模糊语言算子有语气算子、模糊化算子和判定化算子三类,语言算子用于对模糊集合进行修饰。

模糊逻辑是用if-then规则进行模糊逻辑推理,将输入的模糊集通过一定运算对应到特定输出模糊集,模糊推理的结论是通过将实施与规则进行合成运算后得到的。

模糊逻辑能够很好地处理生活中的模糊概念,具有很强的推理能力,在很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研究,如工业控制、模式识别、故障诊断等领域。

但是大多数模糊系统都是利用已有的专家知识,缺乏学习能力,无法自动提取模糊规则和生成隶属度函数,需要与神经网络算法、遗传算法等学习能力强的算法融合来解决。

人工智能课内实验报告1

人工智能课内实验报告1

人工智能课内实验报告(一)----主观贝叶斯一、实验目的1.学习了解编程语言, 掌握基本的算法实现;2.深入理解贝叶斯理论和不确定性推理理论;二、 3.学习运用主观贝叶斯公式进行不确定推理的原理和过程。

三、实验内容在证据不确定的情况下, 根据充分性量度LS 、必要性量度LN 、E 的先验概率P(E)和H 的先验概率P(H)作为前提条件, 分析P(H/S)和P(E/S)的关系。

具体要求如下:(1) 充分考虑各种证据情况: 证据肯定存在、证据肯定不存在、观察与证据 无关、其他情况;(2) 考虑EH 公式和CP 公式两种计算后验概率的方法;(3) 给出EH 公式的分段线性插值图。

三、实验原理1.知识不确定性的表示:在主观贝叶斯方法中, 知识是产生式规则表示的, 具体形式为:IF E THEN (LS,LN) H(P(H))LS 是充分性度量, 用于指出E 对H 的支持程度。

其定义为:LS=P(E|H)/P(E|¬H)。

LN 是必要性度量, 用于指出¬E 对H 的支持程度。

其定义为:LN=P(¬E|H)/P(¬E|¬H)=(1-P(E|H))/(1-P(E|¬H))2.证据不确定性的表示在证据不确定的情况下, 用户观察到的证据具有不确定性, 即0<P(E/S)<1。

此时就不能再用上面的公式计算后验概率了。

而要用杜达等人在1976年证明过的如下公式来计算后验概率P(H/S):P(H/S)=P(H/E)*P(E/S)+P(H/~E)*P(~E/S) (2-1)下面分四种情况对这个公式进行讨论。

(1) P (E/S)=1当P(E/S)=1时, P(~E/S)=0。

此时, 式(2-1)变成 P(H/S)=P(H/E)=1)()1()(+⨯-⨯H P LS H P LS (2-2) 这就是证据肯定存在的情况。

(2) P (E/S)=0当P(E/S)=0时, P(~E/S)=1。

计算智能与模式识别实验报告感知器与ADALINE 网络

计算智能与模式识别实验报告感知器与ADALINE 网络

计算智能与模式识别实验报告感知器与ADALINE 网络一・感知器与ADALINE 网络的工作原理 1. 感知器工作原理感知器是美国心理学家Rrank Rosenblatt 基于MP 模型,利用学习算法的用于分类的对噪声敏感的线性分类器,利用训练样本完成特征空间的决策边界的划感知器的结构:多神经元感知器1i i i = ⎪⎝⎭ ⎪⎪⎭⎝⎛-=∑=n i i i ki k x w f y 1θ, or ()f W =-y x θ 其中,()1, 00, if x f x otherwise≥⎧=⎨⎩ ,()12,,,T n w w w =w ,1112112 ww n m m mn w w W w w ⎡⎤⎢⎥=⎢⎥⎢⎥⎣⎦两类分类,把n R 空间划分成两个区域 多类分类,把n R 空间划分成多个区域以两类为例:n R Class Class ⊂B A, . (1) 线性可分 Linear Separable称 A Class 和 B Class 是线性可分的,如果存在一个超平面将它们分开。

称超平面1:0ni i i S w x θ=-=∑为决策面(边界);称函数∑=-=n1i )g(θi i x w x 为决策函数(或判别函数);称区域{}g()0n R ∈>x x 和{}g()<0n R ∈x x 为决策区域;决策规则:对于新的模式n R ∈*x ,如果()0g *>x ,则 A Class *∈x ;如果()0g *<x ,则 B Class *∈x . (这里假设了决策面1:0ni i i S w x θ=-=∑的法向量指向 A Class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同一个决策面,决策函数的取法并不是唯一的。

例如,我们可以取决策函数为()1n i i i g f w x θ=⎛⎫=- ⎪⎝⎭∑x ,其中,f 为硬限幅函数,则这时对应的决策规则为:对于新的模式n R ∈*x ,如果()1g *=x ,则 A Class *∈x ;如果()0g *=x ,则 B Class *∈x .(2) 非线性可分 Nonlinear Separable称 A Class 和 B Class 是非线性可分的,如果存在一个非线性曲面将它们分开,g>0 g=0 g<0同线性可分情况一样,称曲面()0g =x 为决策面(边界),称函数()g x 为决策函数,对应的决策规则为:对于新的模式n R ∈*x ,如果()0g *>x ,则*x 属于一类;如果()0g *<x ,则*x 属于另一类。

计算智能实验报告 BP网络

计算智能实验报告 BP网络

计算智能作业二BP网络设计自己构造一个非线性分类问题,设计并构造一个BP网络,把非线性问题解决。

目标:设有两个模式集合Ω1={(0,0), (1,1)},Ω2={(0,1),(1,0)},用BP网络将其分类实现方法:BP网络的有以下特点:1,网络实质上实现了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功能,而数学理论已证明它具有实现任何复杂非线性映射的功能。

这使得它特别适合于求解内部机制复杂的问题。

理论上,一个三层的神经网络,能够以任意精度逼近给定的函数;2,网络能通过学习带正确答案的实例集自动提取“合理的”求解规则,即具有自学习能力;3,网络具有一定的推广、概括能力。

使用matlab中集成的神经网络工具箱中的newff函数进行分类计算与仿真。

训练前馈网络的第一步是建立网络对象。

函数newff建立一个可训练的前馈网络。

这需要4个输入参数。

第一个参数是一个Rx2的矩阵以定义R个输入向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第二个参数是一个设定每层神经元个数的数组。

第三个参数是包含每层用到的传递函数名称的细胞数组。

最后一个参数是用到的训练函数的名称。

实验结果:经过7步可以达到分类要求。

现在测试一下其分类的准确性。

测试点P1(0.95,0.95)和P2(0,0.95)两点,其应该分属两类。

A=[0.95 0;0.95 0.95];out=sim(net,A);输出得到out= -0.0006 1.0087,也就是将P1分在了第一类,P2分在第二类,与预测结果一致,说明该训练结果是有效的。

实验代码:axis([-0.5,1.5,-0.5,1.5]);hold on;plot(0,0,'o');hold on;plot(1,1,'o');hold on;plot(0.1,0.1,'o');hold on;plot(0.9,0.9,'o');hold on;plot(1,0,'x');hold on;plot(0.9,0,'x');hold on;plot(0,1,'x');hold on;plot(0,0.9,'x');hold on;p=[0 1 0.1 0.9 1 0.9 0.1 0;0 1 0.1 0.9 0 0 1 0.9];t=[0 0 0 0 1 1 1 1];net=newff(minmax(p),[3,1],{'tansig','purelin'},'trainlm');net.trainParam.epochs=500;net.trainParam.goal=0.001;LP.lr=0.5;net.trainParam.show=20;net=train(net,p,t);out=sim(net,p);注意的问题:1、BP算法的学习速度较慢,其原因主要是由于BP算法本质上为梯度下降法,而它所要优化的目标函数又非常复杂,因此,必然会出现“锯齿形现象”,这使得BP算法低效2、网络训练失败的可能性较大,其原因是从数学角度看,BP算法为一种局部搜索的优化方法,但它要解决的问题为求解复杂非线性函数的全局极值,因此,算法很有可能陷入局部极值,使训练失败3、网络结构的选择没有一种统一而完整的理论指导,参数一般只能由经验选定。

人工智能化遗传算法实验报告

人工智能化遗传算法实验报告

人工智能实验报告学号:姓名:实验名称:遗传算法实验日期:2016.1.5【实验名称】遗传算法【实验目的】掌握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熟悉遗传算法的运行机制,学会用遗传算法来求解问题。

【实验原理】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是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学机理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

遗传算法是从代表问题可能潜在的解集的一个种群开始的,而一个种群则由经过基因编码的一定数目的个体组成。

每个个体实际上是染色体带有特征的实体。

在一开始需要实现从表现型到基因型的映射即编码工作。

由于仿照基因编码的工作很复杂,我们往往进行简化,如二进制编码,初代种群产生之后,按照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原理,逐代演化产生出越来越好的近似解,在每一代,根据问题域中个体的适应度大小选择个体,并借助于自然遗传学的遗传算子进行组合交叉和变异,产生出代表新的解集的种群。

这个过程将导致种群像自然进化一样的后生代种群比前代更加适应于环境,末代种群中的最优个体经过解码,可以作为问题近似最优解。

遗传算法程度流程图为:【实验内容】题目:已知f(x)=x*sin(x)+1,x∈[0,2π],求f(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数据结构:struct poptype{double gene[length];//染色体double realnumber;//对应的实数xdouble fitness;//适应度double rfitness;//相对适应度double cfitness;//累计适应度};struct poptype population[popsize+1];//最后一位存放max/min struct poptype newpopulation[popsize+1];//染色体编码:[0,2]x π∈,变量长度为2 π,取小数点后6位,由于2262322*102;π<<因此,染色体由23位字节的二进制矢量表示,则X 与二进制串(<b 22 b 21…… b 0>)2之间的映射如下:()2222212010bb ......b 2'i i i b x =⎛⎫=∙= ⎪⎝⎭∑;232'21x x π=- 适应度函数:由于要求f(x)的最值,所以适应度函数即可为f(x)。

《人工智能》实验指导书

《人工智能》实验指导书

山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保忠编《人工智能实验指导书》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系统信息科学与计算一、学时与学分总学时:48;总学分:4;实验学时:16;实验学分:1二、实验课的任务、性质与目的本实验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与系统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实验软件环境提供的大量演示性、验证性和开发设计性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编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使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基本原理本实验涉及人工智能的经典理论和方法,以及计算智能的部分分支和实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产生式系统实验2. 搜索策略实验3. 神经网络实验4. 自动规划实验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本实验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认识,通过实践了解人工智能的实现手段。

实验方式:1. 实验共16学时;2. 由指导教师讲解实验的基本要求,提示算法的基本思想;3. 实验一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的演示、验证和开发设计;4. 学生在完成预习报告后才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五、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人工智能实验指导书》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内容简介1 产生式系统实验熟悉和掌握产生式系统的运行机制,掌握基于规则推理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产生式系统的正、反向推理、基于逻辑的搜索等10余个相关演示性、验证性和开发性设计实验。

2 搜索策略实验熟悉和掌握启发式搜索的定义、估价函数和算法过程,并利用A*算法求解N数码难题,理解求解流程和搜索顺序。

主要包括盲目式、启发式搜索类的10余个相关演示性、验证性和开发性设计实验。

3 神经网络实验理解反向传播网络的结构和原理,掌握反向传播算法对神经元的训练过程,了解反向传播公式。

通过构建BP网络实例,熟悉前馈网络的原理及结构。

主要包括以BP网为代表的ANN的验证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

并包括用BP网解决一些非线性问题的典型设计实验(如异或问题、布尔代数及非线性函数模拟等)4 自动规划实验理解自动规划的基本原理,掌握为活动实体(人、组织、机器)设计合理的行为、按时间顺序的活动序列等基本技术。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共3篇)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共3篇)

篇一: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1)xx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导论项目名称操作系统与工具软件学院专业无指导教师报告人学号实验时间提交时间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windows或linux的基本操作;2.掌握文件管理、磁盘管理以及控制面板设置;3.熟悉汉字输入法以及金山打字软件的使用;4.了解windows注册表管理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5.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验内容与方法1.了解windows的启动和关闭,桌面的组成,窗口的组成和操作,鼠标及其操作,菜单与对话框,应用程序的切换,任务栏和?开始?菜单。

2.了解?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懂得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会磁盘清理,格式化磁盘,会备份和系统还原以及虚拟内存的设置和控制面板的鼠标设置、系统日期和时间、桌面背景及屏幕保护的设置、会安装与卸载应用程序、多用户环境的设置、文件夹共享的设置、汉字输入法的设置。

3.了解安装汉字输入法,添加或删除汉字输入法,输入法的选择,输入法的快捷键设置以及智能abc输入法的使用和了解金山打字软件的启动及其窗口,打字教程,英文打字,拼音打字,速度测试,个人管理。

4.了解注册表基本结构,使用注册表,备份与还原注册表信息和会使用压缩软件、adobe acrobat、虚拟光驱。

电子图书浏览与制作工具。

三、实验步骤与过程一.1.windows的启动与关闭⑴windows的启动连接计算机的电源,打开电源,安装了windows的计算机就会自动启动,计算机将显示欢迎的界面,之后将看到windows的桌面。

⑵windows的关闭单击?开始?按钮打开?开始?菜单,在其中选择?关闭计算机?,在出现的对话框中单击选择?关闭?,系统将关闭。

2.桌面的组成:桌面上摆放了一些经常用到的或特别重要的文件夹和工具图标,使用鼠标双击想使用的应用程序即可打开相应的应用程序。

3.窗口的组成窗口的基本操作有打开与关闭窗口、调整窗口大小、移动窗口等操作步骤。

智能计算系统实验教程

智能计算系统实验教程
智能计算系统实验教程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第章
平台Biblioteka 实验系统环境
智能
设计
计算
实验
读者 实验
深度
系统
第章
介绍
智能
系统
编程
算子
内容摘要
本书是《智能计算系统》的配套实验教程,结合智能计算系统的软硬件技术栈设计了基于通用CPU平台和深 度学习处理器平台的分阶段实验和综合实验。其中,分阶段实验以风格迁移作为驱动范例,包括算法实验(第2~ 3章)、编程框架实验(第4章)、智能编程语言实验(第5章)、深度学习处理器运算器设计实验(第6章)。通 过完成分阶段实验,读者可以开发出一个可完成图像风格迁移任务的智能计算系统。综合实验(第7章)包括目标 检测、文本检测、自然语言处理等不同应用领域的实验,可以帮助读者巩固对软硬件技术栈相关知识的系统理解, 让读者了解不同应用领域对智能计算系统的需求。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人工智能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以及相关 领域从业人员的参考书。作者团队还为本书设计了一款配套的游戏,利用游戏中的“稠密奖励”“即时奖励”和 “体系性奖励”等机制来提升读者的学习热情。
1
6.1实验目的
2
6.2背景介绍
3
6.3实验环境
4
6.4实验内容
5
6.5实验步骤
6.6实验评估
6.7实验思考
7.2基于EAST实现 文本检测
7.1基于YOLOv3实 现目标检测
7.3基于BERT实现 自然语言处理
作者介绍
这是《智能计算系统实验教程》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完整版)《了解智能计算》教案

(完整版)《了解智能计算》教案

(完整版)《了解智能计算》教案《了解智能计算》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智能计算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掌握智能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培养学生的智能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学内容2.1 智能计算概念- 智能计算的定义和特点- 智能计算的发展历程2.2 智能计算应用领域- 人工智能- 机器研究- 数据挖掘- 自然语言处理2.3 智能计算基本原理和技术- 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模糊逻辑- 支持向量机2.4 智能计算思维培养- 建立问题解决的智能计算模型- 运用智能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3. 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 小组讨论- 实例分析- 实践操作- 案例研究4. 教学评价- 学生课堂表现- 作业和实验成绩- 期末考试5. 教学资源- 课本:《智能计算导论》- 讲义和案例分析资料- 电脑和软件支持6. 教学安排- 课时安排:共10周,每周2个课时- 第1周:智能计算概念介绍- 第2周:智能计算应用领域- 第3周:智能计算基本原理和技术- 第4周:智能计算思维培养- 第5周:案例分析- 第6周-第10周:实践操作和团队项目7. 教学效果评估- 对学生的智能计算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和评价- 学生的作业和项目成果评估8. 总结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智能计算的概念、应用领域、基本原理和技术,并通过培养智能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评估方法,希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课程实验2:神经网络数值实验

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课程实验2:神经网络数值实验

《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课程实验实验题目:神经网络数值实验实验一、利用感知器进行分类输入代码:%画输入向量的图像P = [-0.5 -0.5 +0.3 -0.1 -4; -0.5 +0.5 -0.5 +1.0 5];T = [1 1 0 0 1];plotpv(P,T); % plotpv函数利用感知器的输入向量和目标向量来画输入向量的图像%建立神经网络net = newp([-40 1;-1 50],1);hold on%添加神经元的初始化值到分类图linehandle = plotpc(net.IW{1},net.b{1}); % plotpc函数用来画分类线%训练神经网络E = 1; % E为误差net.adaptParam.passes = 3; % 决定在训练过程中重复次数while (sse(E)) % sse函数是用来判定误差E的函数[net,Y,E] = adapt(net,P,T); % 利用输入样本调节神经网netlinehandle = plotpc(net.IW{1},net.b{1},linehandle);% 画出调整以后的分类线drawnow; % 延迟一段时间end%模拟simp = [0.7; 1.2];a = sim(net,p);% 利用模拟函数sim计算出新输入p的神经网络的输出plotpv(p,a);circle = findobj(gca,'type', 'line');set(circle,'Color','red');hold on;plotpv(P,T);plotpc(net.IW{1},net.b{1});hold off;axis([-2 2 -2 2]);输出:实验二、BP神经网络(1)输入代码:%画出非线性函数图像k = 1;p = [-1:.05:1];t = sin(k*pi*p);plot(p,t,'-')title('要逼近的非线性函数');xlabel('时间');ylabel('非线性函数');%未训练网络输出n = 10;net = newff(minmax(p), [n,1], {'tansig''purelin'}, 'trainlm'); % 对于该初始网络,可以应用sim()函数观察网络输出y1 = sim(net,p);% 同时绘制网络输出曲线,并与原函数相比较figure;plot(p,t,'-',p,y1,'--')title('未训练网络的输出结果');xlabel('时间');ylabel('仿真输出--原函数-');%进行网络训练net.trainParam.epochs = 50;net.trainParam.goal = 0.01;net = train(net,p,t);%进行网络测试y2 = sim(net,p);figure;plot(p,t,'-',p,y1,'--',p,y2,'-.')title('训练后网络的输出结果');xlabel('时间');ylabel('仿真输出');输出:结果分析:从上图可知,没有经过训练的网络,其输出结果模拟效果比较差,经过训练的BP神经网络的模拟效果较好。

智能计算实验报告总结(3篇)

智能计算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智能计算技术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为了更好地掌握智能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智能计算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智能计算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环境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软件平台为Python,主要利用NumPy、Pandas、Scikit-learn等库进行智能计算实验。

硬件环境为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或Linux。

2. 实验步骤(1)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智能计算实验的第一步,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集成、数据转换等。

通过NumPy和Pandas库对实验数据进行预处理,为后续的智能计算模型提供高质量的数据。

(2)特征工程特征工程是智能计算实验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特征选择等操作,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

本实验采用特征选择方法,利用Scikit-learn库实现。

(3)模型选择与训练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智能计算模型进行训练。

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模型:1)线性回归模型: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预测,分析模型的拟合效果。

2)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利用SVM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类,分析模型的分类性能。

3)决策树模型:采用决策树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预测,分析模型的预测性能。

4)神经网络模型:使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类,分析模型的分类性能。

(4)模型评估与优化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模型进行优化。

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交叉验证:利用交叉验证方法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

2)参数调整:通过调整模型参数,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

3)特征选择:根据模型评估结果,重新进行特征选择,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性能。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据预处理经过数据清洗、数据集成、数据转换等操作,实验数据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预处理后的数据满足后续智能计算模型的需求。

计算实验实习报告

计算实验实习报告

计算实验实习报告一、引言计算实验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

通过计算实验实习,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我在计算实验实习中的学习和体会。

二、实习内容1. 实习目标本次计算实验实习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进行实际项目的开发,熟悉并掌握某种特定编程语言和相应的开发工具和框架。

在实习过程中,我需要使用该编程语言实现指定的功能,并将其集成到一个完整项目中。

2. 实习任务实习任务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和项目测试。

根据要求,我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了一个在线购物系统的开发。

3. 实习过程在实习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需求分析,明确了该在线购物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之后,我们进行了系统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和系统架构设计等。

随后,我们按照设计方案实现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并进行了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

4. 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熟悉了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常用库函数,并掌握了使用开发工具和框架进行项目开发的方法。

我在项目中负责实现了系统的用户管理模块和商品管理模块,并成功将它们集成到了整个系统中。

三、实习收获1. 专业技能通过实习,我对编程语言的掌握更加熟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系统设计和项目开发,并提升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我还学习了项目测试的方法和技巧。

2. 实践经验本次实习不仅让我学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际动手的操作,我对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的经验也得到了积累。

3. 团队合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与队友紧密合作,共同解决了项目中的各种技术和团队协作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我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有效沟通和协调团队关系,这些能力对于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习感想通过本次计算实验实习,我对自己的专业选择更加坚定了信心。

人工智能实验1实验报告

人工智能实验1实验报告

人工智能实验1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人工智能实验 1 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探索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潜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以下环境中进行:1、硬件配置:配备高性能处理器、大容量内存和高速存储设备的计算机。

2、软件工具:使用了 Python 编程语言以及相关的人工智能库,如TensorFlow、PyTorch 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数据收集为了进行实验,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本次实验选择了一个公开的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了大量的样本,每个样本都具有特定的特征和对应的标签。

(二)数据预处理收集到的数据往往存在噪声、缺失值等问题,需要进行预处理。

通过数据清洗、标准化、归一化等操作,将数据转化为适合模型学习的格式。

(三)模型选择与构建根据实验的任务和数据特点,选择了合适的人工智能模型。

例如,对于分类问题,选择了决策树、随机森林、神经网络等模型。

(四)模型训练使用预处理后的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调整了各种参数,如学习率、迭代次数等,以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五)模型评估使用测试数据集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评估。

通过计算准确率、召回率、F1 值等指标,评估模型的性能。

(六)结果分析与改进对模型的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根据分析结果,对模型进行改进,如调整模型结构、增加数据量、采用更先进的训练算法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验结果经过多次实验和优化,最终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决策树模型的准确率为 75%。

2、随机森林模型的准确率为 80%。

3、神经网络模型的准确率为 85%。

(二)结果分析1、决策树模型相对简单,对于复杂的数据模式可能无法很好地拟合,导致准确率较低。

2、随机森林模型通过集成多个决策树,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因此准确率有所提高。

3、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表示能力,能够自动从数据中学习到复杂的特征和模式,从而获得了最高的准确率。

计算智能课程设计

计算智能课程设计

计算智能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智能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计算智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计算智能的主要方法,如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粒子群优化等;(3)了解计算智能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计算智能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熟练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计算智能建模和分析;(3)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实现简单的计算智能算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对计算智能领域的兴趣,激发其进一步深造的欲望;(3)强化学生对科技改变生活的认识,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智能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计算智能概述:介绍计算智能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遗传算法:讲解遗传算法的原理、特点及其在优化问题中的应用;3.人工神经网络:阐述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训练方法及其在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应用;4.粒子群优化:介绍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求解复杂优化问题中的应用;5.计算智能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析计算智能在生产调度、机器人路径规划、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计算智能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计算智能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讨论法:学生针对计算智能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计算智能方法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外优秀的计算智能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计算智能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和教学视频,提高课堂教学效果;4.实验设备:配置相关的计算机和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

智能计算方法

智能计算方法
主要结果
在线梯度法的确定型收敛性。 径向基函数网络的逼近能力:可以逼近任意 函数,只要基函数 (原结果: ) 模糊神经网络:神经元阈值可有可无。
谢谢!
[6]
Convergence of an online gradient method with stochastic inputs,J. Comput. Appl. Math., 2004
[7]
Training Pi-Sigma Network by Online Gradient Algorithm with Penalty, Neural Computation,2007
[2]
Convergence of gradient with momentum for two-Layer neural networks, IEEE Trans. Neural Networks, 2006
[3]
Deterministic convergence for neural networks, J. Comput.l and Appl. Math., 2002
[8]
Is Bias Dispensable for Fuzzy Neural Network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2007
[9]
Approximation Capabilities of Sum-of-Product and Sigma-Pi-Sigma Neural Networks, Intern. J. Neural Syst., 2007
[14]
Convergence of approximated gradient method for Elman network, Neural Networks World, 2008

人工智能实验报告-BP神经网络算法的简单实现

人工智能实验报告-BP神经网络算法的简单实现

⼈⼯智能实验报告-BP神经⽹络算法的简单实现⼈⼯神经⽹络是⼀种模仿⼈脑结构及其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能提⾼⼈们对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平。

它是⼀门新兴的边缘和交叉学科,它在理论、模型、算法等⽅⾯⽐起以前有了较⼤的发展,但⾄今⽆根本性的突破,还有很多空⽩点需要努⼒探索和研究。

1⼈⼯神经⽹络研究背景神经⽹络的研究包括神经⽹络基本理论、⽹络学习算法、⽹络模型以及⽹络应⽤等⽅⾯。

其中⽐较热门的⼀个课题就是神经⽹络学习算法的研究。

近年来⼰研究出许多与神经⽹络模型相对应的神经⽹络学习算法,这些算法⼤致可以分为三类:有监督学习、⽆监督学习和增强学习。

在理论上和实际应⽤中都⽐较成熟的算法有以下三种:(1) 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ack Propagation,简称BP 算法);(2) 模拟退⽕算法;(3) 竞争学习算法。

⽬前为⽌,在训练多层前向神经⽹络的算法中,BP 算法是最有影响的算法之⼀。

但这种算法存在不少缺点,诸如收敛速度⽐较慢,或者只求得了局部极⼩点等等。

因此,近年来,国外许多专家对⽹络算法进⾏深⼊研究,提出了许多改进的⽅法。

主要有:(1) 增加动量法:在⽹络权值的调整公式中增加⼀动量项,该动量项对某⼀时刻的调整起阻尼作⽤。

它可以在误差曲⾯出现骤然起伏时,减⼩振荡的趋势,提⾼⽹络训练速度;(2) ⾃适应调节学习率:在训练中⾃适应地改变学习率,使其该⼤时增⼤,该⼩时减⼩。

使⽤动态学习率,从⽽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3) 引⼊陡度因⼦:为了提⾼BP 算法的收敛速度,在权值调整进⼊误差曲⾯的平坦区时,引⼊陡度因⼦,设法压缩神经元的净输⼊,使权值调整脱离平坦区。

此外,很多国内的学者也做了不少有关⽹络算法改进⽅⾯的研究,并把改进的算法运⽤到实际中,取得了⼀定的成果:(1) 王晓敏等提出了⼀种基于改进的差分进化算法,利⽤差分进化算法的全局寻优能⼒,能够快速地得到BP 神经⽹络的权值,提⾼算法的速度;(2) 董国君等提出了⼀种基于随机退⽕机制的竞争层神经⽹络学习算法,该算法将竞争层神经⽹络的串⾏迭代模式改为随机优化模式,通过采⽤退⽕技术避免⽹络收敛到能量函数的局部极⼩点,从⽽得到全局最优值;(3) 赵青提出⼀种分层遗传算法与BP 算法相结合的前馈神经⽹络学习算法。

计算智能与模式识别实验感知器与ADALINE 网络

计算智能与模式识别实验感知器与ADALINE 网络

计算智能与模式识别实验感知器与ADALINE网络问题每个字符(图象)由16个像素组成,即一个44⨯像素的数组。

图象中黑色像素赋值为1,白色像素赋值为1-,则它们分别转化为16维的特征向量1x ,2x ,3x ,4x . 例如:特征向量为T 1)1,1,1,1,1,1,1,1 ,1 ,1 ,1 ,1 ,1,1,1,1(----------=x . 分别使用感知器和ADALINE 网络,编制程序进行实验。

原理分析1.感知器工作原理:设{}11,t x ,{}22,t x ,…,{}Q Q t ,x 是线性可分两类训练样本, 其中,ni R ∈x 为感知器的输入,1i t =或0为对应于i x 的目标输出。

目标:根据上述训练样本,建立求解感知器权值和阈值,θw 的学习算法,使()T i i f t θ-=w x ,其中f 为硬限幅函数。

感知器的学习规则:(1)()()()(1)()()()()()k k e k k k k e k e k t k y k θθ+=+⎧⎪+=-⎨⎪=-⎩w w x 其中,()()[]()()()()()()()0(0)1,1T t k k y k f k k k k f θθ⎧⎪⎪=-⎨⎪-⎪⎩x w x x w 是的目标输出为的实际输出,为硬限幅函数初值,取较小的随机数,如在中随机选取单神经元感知器---两类线性分类器设 {}{}12(1)(1)(1)12(12)(2)(2)12,,,class A ,,,class B Q Q ⎧⊂⎪⎨⊂⎪⎩x x x x x x n R ⊂是线性可分两个类的训练样本,则存在超平面将这两类分开:因此,可使用一个n 个输入的单神经元感知器将这两类训练样本分开:选取感知器的权值与阈值分别为()12,,Tn w w w =w ,θ,则()1)1(1 ,1Q i f i T ≤≤=-θx w ,()(2)20, 1T i f i Q θ-=≤≤w x从而,单神经元感知器可实现线性可分的两类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