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复习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合集下载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整合(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课件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整合(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课件

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
经 济
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 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魏均田制形
成。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
思 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
想 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
小题验知
内容
“永宁元年,掸国 (今缅甸东北 )王雍由调复 遣使者诣阕朝贺,献乐及幻人 ……自言我 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 秦。 ”
“从加那调州 (今缅甸丹那沙林,一说在孟 加拉湾西岸 )乘大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 ,乃入秦,大秦国也。 ”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 趾(今越南北部 )七郡外夷比 (邻),又有水道
小题验知
显性 三国(公元220 ~280 年)、两晋(公元266 ~ 时空 420 年)、南北朝(公元420 ~589 年) 隐性
出处 《后汉书

《吴时外 国传 》
《魏略 》
隐性 焚书坑儒、黄老之学、董仲舒新儒学、小 时空 篆、隶书、汉赋、造纸术
深化认知
“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 治理权力
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 的“合法
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 来源”
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 “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 君,即民受制于君。君王是民众的治理者。但 制约机制 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 的设计 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 行约束和规范
①规模大,多种经营,生产中实行集约化的协作劳 特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曲折发展秦汉至魏晋南北朝【课件】(58张)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曲折发展秦汉至魏晋南北朝【课件】(58张)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 B
[对点精练]
1.(命题点:秦汉政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柳宗元认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 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且“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 不制其侯王”。材料内容意在说明( ) A.汉代克服了秦朝制度的弊端 B.汉代延续了周朝的政治制度 C.汉代制度为后世封建王朝所继承 D.汉代改变了秦朝的地方体制
2.(命题点: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汉末以来许多世族聚族而居,形成“坞堡”。南北朝 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大量依附于“坞堡”中,仅关中就有“坞堡”三千多个, 这种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被史家称作“坞壁经济”。南北朝“坞壁经济”的出现
() A.导致了农耕经济的衰落 B.遏制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 C.不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 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3)思想文化: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 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魏晋南北朝 时,三教并存,儒学危机;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文学艺术带有分裂割据和民 族融合的特点。
解析 “坞壁经济”可以“耕战兼备”,相当于独立于中央集权的封建割据,不利 于大一统,故选C项;由材料可知“坞堡”是“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的选 择,利于农耕经济发展,需注意此选项中是“农耕经济”而非“小农经济”,排除A 项;大量农民依附其中会壮大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推动士族门阀政治发展,排除B 项;材料中说北方农民依附于“坞堡”中,未提及南移趋向,排除D项。 答案 C
面,“世卿世禄”在汉代 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第3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第3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探究2英雄不问出处——汉代“布衣将相”之局
史料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
时期
功臣
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吏
经学之士
其他
汉高祖
1
汉惠帝
3
汉文帝
4
汉景帝
4
1
汉武帝
5
3
1
3
汉昭帝
3
汉宣帝
4
1
汉元帝
2
汉成帝
1
1
3
汉哀帝
1
4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
表中内容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由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由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以家国情怀感悟我国古代制度创新与实践
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2.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旧地,则分封同姓子弟与功臣,实行分封制。刘邦旨在()
A.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为了加强统治,以确保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B项正确;封国制不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郡县与王国之间不是相互牵制的关系,故C项排除;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排除。]

2021版高考历史第1部分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2021版高考历史第1部分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一、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1)秦朝时期: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2)西汉时期: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武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2.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农业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兴修水利(漕渠、白渠、王景治理黄河、新疆坎儿井);耕作技术进步(代田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手工业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办);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开辟丝绸之路,产品外销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统治地位的理论。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针对训练]1.刘邦认为,秦始皇全面实行郡县制,不分封子弟为王是失策,致有“孤立之败”。

他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大封子弟为“诸侯王”。

此做法带来的后果是( ) A.强化了君主专制B.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C.地方诸侯国叛乱D.此举导致藩镇割据C[汉初实行封王,在地方形成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地方势力,不能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诸侯王在所辖地区具有独立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西汉建立诸侯国,导致后来的七国之乱,影响汉朝统治,故C项正确;藩镇割据是唐朝设立节度使带来的影响,故D项错误。

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通史版有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通史版有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按通史顺序整理解析)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2021广东)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

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河南平顶山、陕西长安都在北方,说明当时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选D;这是周边文化向中原传播,A项说反了,故排除A;题干与周礼无关,故排除B;题干为涉及宗法制,排除C。

2.(2021湖南)1.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1所示:表1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读表1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人们对天的态度从颂天到“不理天”,反映了人的作用不断提高、人的地位不断提高,这是人文意识逐渐增强的表现,故选C。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不断衰落,A项表述错误,排除A;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人们认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世界,这便是“天”;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为天道观。

先秦时代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

不能因为西周至春秋人们对天的态度变化而认为“天道观持续衰落”,如西汉还有所发展,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等,故排除C;材料未涉及人性,排除D。

3.(2021浙江)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

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各地的诸侯拥有世袭的特权,诸侯王位子孙相承,故选B;A项表述错误,因为在奴隶社会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王在封地内尚有极大的独立性,随着实力的壮大会威胁王权;故排除A;C 项说法绝对,因为分封的是“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故排除;维持了四百余年的统治说法错误。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第3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第3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

经济—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对外贸易不逊前代。

文化—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讲义第一编第一板块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讲义第一编第一板块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政治层面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政治成为时代特色。

经济层面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均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贸易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文化层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中国传统学术也呈现出一个螺旋递进的状态,即从官学到私学,再从私学到新官学。

第3讲⎪⎪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知识点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统一1.条件(1)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2)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中央官制皇帝制度①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皇帝”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②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③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度①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③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④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中央官制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高权力完全操纵在皇帝手中②国与家同治。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地方制度郡县制①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②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2021年北京新高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

2021年北京新高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

东汉张仲景著⑦《 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被誉为“万世宝典”
文学 出现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⑧ 赋 ,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
文字 秦朝把小篆作为官方字体,之后书写简便的隶书也得到推广
重难突破
一、综合分析中央集权制度 1.产生的原因 政治制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形态、理论 基础、社会需要等。挖掘其背后的这些因素,对深化理解和发散思维都有 很大帮助。 (1)经济因素: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 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2)政治因素: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镇压农民反抗。 (3)客观因素:中国古代中原的农业生产经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客 观上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
设置郡守、县令、县长等官职,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作用: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 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构图解史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
易错辨析 1.郡县制开始于秦朝。(✕)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置郡、县;秦朝 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有很大不同。(√)
三、秦汉时期的商业 (1)西汉都城长安城有“市”九处。 (2)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 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 的势力。 (3)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考点三 汉代儒学及科技文化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1)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道家①“ 无为而治 ”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 的政策。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2)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稳定。为了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 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特点: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 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秦汉时期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秦汉时期

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秦汉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基本确立。

2.经济:农耕经济从停滞、倒退到初步恢复发展,手工业、商业获得发展,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汉武帝时期达到了强盛。

3.思想文化: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科技、文学得到初步发展。

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方面(1)秦朝统一,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汉代①中央集权: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并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②君主专制:汉承秦制;实行“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③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经济方面(1)秦汉统一货币,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实行专卖制度。

(2)汉代①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②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亚、欧;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③商业:出现专供贸易的“市”;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思想文化方面(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西汉董仲舒改造形成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以医学、数学、天文学和造纸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赋”成为汉代的主要文学体裁;“印宗秦汉”的篆刻艺术产生主题一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政治设计考向一从文明传承角度考查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真题典例]1.命题点:汉承秦制(2018·高考海南卷,T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整合课件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整合课件

(3)史料的其他分类:有意史料(官方和私人有意识记载的 史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 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 记载)。
[2017·全国卷Ⅱ]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赫鲁晓夫回忆录》 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 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 史料( )
(1)两者都开创了东西方研究人的哲学: ①苏格拉底使希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移到研究人身上, 以道德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 经过后来的继承与发展,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儒家提 出“仁、礼”“克己复礼”等,以研究人为核心,体现朴素 的人本主义思想。
②西方以人为核心的思想逐渐发扬成近代资产阶级的 “自由、民权、平等”等思想。而中国儒家思想则逐渐官方 化,成为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思想工具,最终成为官方哲学。
(2)两者都强调教育及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儒家思想的代 表人物孔子及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都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 及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性。
[典例2] 孔子说:“未知,焉得仁?”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 知识。”两位先哲都( ) A.强调人之善恶取决于其知识的总量 B.将知识和美德作为挽救时弊的良方 C.认为真正的道德是基于理性的认识 D.主张通过教育来完善自身匡扶社会 解析 材料反映出孔子和苏格拉底都认为知识是实现 “仁”和获得“美德”的基础,故 C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 项不符合题意。
(1)史料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 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各种物件)与口述史料(口头 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2)史料按史料价值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直 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 记录或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 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一、二手史料与(1)中三类史料的关系 是: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中以第二手史 料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甄别。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第1部分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第4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教学案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第1部分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第4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教学案

第4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汉代儒学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1.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政治:重用儒生。

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3)教育: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1)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发展,以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2)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三纲五常”等理论,使之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造纸术①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数学:《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

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4)医学①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专题02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时期-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新教材)

专题02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时期-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新教材)
复习方向: 1.秦汉政治制度和治国方略的创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秦汉经济发展及其措施、影响。 3.治国思想的演变和创新,与政治大一统的关系。 4.两汉的思想文化成就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
价值立意:国家统一;制度创新;社会稳定;文化自信、文明的交流和互鉴
二、主干知识·阶段特征
汉朝(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东汉公元25年-220年) 政治上,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巩固(推恩令、州刺史、盐铁官营),君主专制得以强 化(中外朝);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局混乱。 经济上,牛耕和铁器普遍流行,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繁荣,逐渐形成田庄经济(自给 自足的大土地所有制)。对外,张骞出使西域开辟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加强中 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政治控制,拓展对外交往。 思想上,由黄老之学到独尊儒学,实现思想统一;西汉末佛教传入;东汉道教形成。 文艺上,汉赋和隶书盛行。 科技,应用型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考向1:传承创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中枢机构的创新——皇权强化
西汉:中外朝制度
东汉:增设尚书台
考向1:传承创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中央集权加强方面的制度创新
历史概念:郡国并行制、州、刺史
削弱地方王国和加强控制
(2021·山东高考·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表1 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6.突出特征——皇权至上
7.影响:
积极
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 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和协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组织人力、物力和财 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高三通史第二轮历史复习 秦汉 魏晋史 (共49张ppt)

高三通史第二轮历史复习 秦汉 魏晋史 (共49张ppt)
(1)思想上:儒学成为官方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对国家:加强了皇权,统一了国家思想,稳定统治秩序。 (3)对社会:“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成为个人修养的 价值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4)选官:儒学家得到重用,成为选拔官吏主要标准 (5)法律:法律的制定和案件的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6)对教育:儒学垄断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统的国家教育体 系。
2、原因:天灾人祸。魏晋之际北方气候发生变化,冷冻、干 旱、沙化天气越来越多;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较安定,气 候温和,资源丰富;南方统治者的开明政策。
【能力拓展】
对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的认识
3、影响 (1)北民南迁补充了南方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技术、生
产工具,促进了南方的开发,经济的发展。 (2)带来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和民
【能力拓展】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认识
1、出现的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豪强势力强盛影响国家政治,皇权统治依赖于 士家大族的支持。 (3)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 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2、特点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2)经济上:雄厚的经济实力。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 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尚谈玄学之风。
1、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统一文字为小篆,汉代由黄老之学 到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地位 受到冲击。
2、科技:西汉造纸术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以高 超的工艺制造了“浑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

经济—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对外贸易不逊前代。

文化—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由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①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

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②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

(5)秦律:细密、严苛。

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3.意义(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早在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上已不再进行分封,而是改为设置郡、县;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朝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各地。

因此,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

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变1.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即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

2.中央集权的发展(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

4.外戚宦官专权(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

(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

5.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变化“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2)“汉承秦制”的影响①“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专政。

②“汉承秦制”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的形成(1)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用。

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官。

3.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教材拓展]__九品中正制品评的主要内容(1)家世:指祖父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

(3)定品:即确定品级。

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秦汉、魏晋时期的政治时空定位►探究1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史料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

……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思考]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是如何嬗变的?[解读]史料以第二个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对背景的阐释,第二层是对观点的陈述,指出国家形态从“封建制”演变为“官僚制”。

[试答]秦朝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以及贵族世袭官职的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由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权力体系。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主制取代领主制,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探究2 英雄不问出处——汉代“布衣将相”之局史料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时期功臣功臣子外戚宗室各级属吏经学之士其他汉高祖 1汉惠帝 3汉文帝 4汉景帝 4 1 汉武帝 5 3 1 3汉昭帝 3汉宣帝 4 1汉元帝 2汉成帝 1 1 3汉哀帝 1 4[思考]表中内容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解读]表中横向数据反映出汉代丞相任用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的变化。

从表中纵向时间看,从汉武帝开始,丞相任用身份多样,之后转向以经学之士为主。

[试答]变化: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的变化。

原因: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素质。

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时期中央体制地方体制选官体制西周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世卿世禄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秦朝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分权于下的体制推行郡县制,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行军功爵制度;“以吏为师”西汉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由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由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以家国情怀感悟我国古代制度创新与实践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摘编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思考: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提示】示例: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郡县制的现实启示(1)郡县制是中国历史上运用时间最长的地方行政制度,它的作用旨在加强对基层的管理,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互动的纽带。

(2)在郡县制形成过程中,派生出官僚制度、俸禄制度、上计制度,另外与之相应的乡亭组织、什伍组织以及户籍制度也得到发展,这使得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结构,带动行政运作的两端,中国出现不可逆转的大一统。

(3)政治的大一统势必会推动中华文化大一统的实现,进而影响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得中国一直处于大一统的格局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