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与人的发展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 柯尔伯格道德认识: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
后世俗水平。 C、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一个生命从受精
卵开始直到衰亡,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 过程。出生后的顺序经历:乳儿期、婴儿期、 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 老年期等阶段 。
.
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生理差异 。 2、心理差异 :(1)类型差异 。(2)
②遗传不能最终决定个体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
.
2、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 个体身心和发展水平
1929年格赛尔(美)选择同卵双生子T和C 作实验。
T48生周每日进行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训练6 周。C从第53周开始作同样的训练,只练2周, C赶上T的水平。成熟程度在身心发展中是一个 关健性因素。企图“超前”训练是徒劳无益的。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心理发展过程中某些活动发展的 关键期不一致。如出2、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4岁是视觉发展关键期,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 的时期。一般来说,智力在11、12岁以前增长较快, 以后较慢,到了20岁左右达到高峰,35岁后缓慢下降, 60岁后急剧下降。
.
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皮亚杰: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
表现早晚差异 。(3)个体差异 。
.
E、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身体机能的相互补偿。 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互补,“如身残志
坚者能有很高的发展”。
.
皮亚杰的认识发展(Jean Pia-get)
1896年生于瑞士,创立认识发展学说。
1.感知运动阶段 。 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大致从出生至2岁。婴儿只有遗传性无条件反射,逐渐发展出通 过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应付外部环境刺激的能力。这一阶段后 期,感觉与动作明显区分,手段与目的逐渐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b、心理发展指认识、情感、意志等过程心理活 动能力的发展,以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 征的形成。
c、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
2、个体身心理发展动因
内生论:孟子的性本善;弗洛伊德的性本 能是推动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 力;威尔逊的“基因复制”;格塞尔的成 熟理论。
外铄论:荀子的性恶论;洛克的“白板 说”、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4.形式运演阶段。在11至12岁开始进入形式运演阶段,思维形 式与思维内容开始区分;能运用假设进行各种逻辑推理;有特定 的形式运演结构形式。
.
L.Kohlberg(1927年生,美)的 道德思维发展学说
道德思维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前世俗水平:(4---10岁左右):能区别戏剧中的
好坏,简单规矩或道德规范,主要是据个人 切身感受和行为的后果认识的. 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认为行为的 正确与否取决于给儿童带来的后果,一个人 无疑的要服从权威,服从权威避免惩罚就是 价值;第二阶段: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为定向。
第四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出生) 到生命结束(死亡)的全部人生变化过程。特 指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在社会实践中实现; 发展具有能动性。
.
a、生理发展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的 生长、发育和机能的成熟,以及体质的增强。
.
后世俗水平:努力摆脱来自外部的具体法纪和 社会权威,试图建立自己认定的最普遍的道德 原则和法纪。
第五阶段:民主承认法律定向(16-17岁 左右)。严格维护法纪,对法纪的信奉具呆板 性是第四阶段的表现。此阶段认识到法纪是大 家同意的,应合理,有时产生高于法律和纪律 的模糊认识,试图完美法律。第六阶段:普遍 原则定向。认为人的行为正确与否,据自己选 择具有普遍性的原则为依据。
.
世俗水平:按家庭、社会、国家期望及一定 习俗行事,并主动维护道德、秩序。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11、12、13 岁),懂得善良人应怎样做,开始对人们的 行为的动机分析,逐步具有了自我教育的能 力。第四阶段:社会秩序与权威的支持定向 (14、15岁左右)认为强调服从纪律和 法律,才能维护治安,权威具有广泛的社会 意义。
2.前运演阶段。(2至6岁)各种感觉运动图式逐渐内化为表象或 形象图式。随语言出现和发展,频繁地使用表象和词语来表征外 部事物,词语或其他的象征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只能在 不脱离实物和实际情景的场合应用,思维仍受具体直观表象限制。
3.具体运演阶段。(7至11岁)随着抽象概念的形成,已开始具 有逻辑推理能力。但是这时的逻辑推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否则儿童会感到困难,所以这种逻辑推理能力只是初步的。
多因素相互作用说:内部因素(生物); 外在条件;主观能动性具有决定意义。
.
A、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身心发展速度不是匀速的,而是时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慢、时高时 低。
身体发育的不平衡性: (1)发育的先后:头脑 → 脚; 身体的中心部分→边缘部位;身高 → 体重增。(2) 两个生长高峰:一是出生后的头一年,二是青春发育 期。
.
二、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
1、遗传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的生物因素
遗传与遗传素质 :遗传:指生物借助于繁 殖行为,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亲代性状 (形态、结构、机能)又在子代表现的现象, 着重表达的是生物亲代与子代间繁衍的内在 机制。
遗传素质:指在遗传机制的作用下,子代个 体在母体内的已经形成,并从母体降生时就 已具有了的包含着发展可能性的新生个体的 解剖生理特点。
.
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作用最终归结为亲代精卵细胞结合时形成的存留 于受精卵中遗传基因的作用。一是新生个体融合了父 母双方遗传信息的遗传基因。二是吸收母体环境所提 供的物质养料。三是遗传产生变异,发生突变或重 组。
遗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具体理解。①遗传从生物可能 性上决定着人的身心发展。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在用 家谱调查的方法调查977个包括政治家、法官、军 官、文学家在内的著名人物,发现他们的父、子、兄 弟中,有332人具有名声,调查977个所谓一般 的普通人作对照,发现他们亲属中只有1人有名声。
后世俗水平。 C、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一个生命从受精
卵开始直到衰亡,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 过程。出生后的顺序经历:乳儿期、婴儿期、 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 老年期等阶段 。
.
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生理差异 。 2、心理差异 :(1)类型差异 。(2)
②遗传不能最终决定个体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
.
2、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 个体身心和发展水平
1929年格赛尔(美)选择同卵双生子T和C 作实验。
T48生周每日进行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训练6 周。C从第53周开始作同样的训练,只练2周, C赶上T的水平。成熟程度在身心发展中是一个 关健性因素。企图“超前”训练是徒劳无益的。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心理发展过程中某些活动发展的 关键期不一致。如出2、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4岁是视觉发展关键期,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 的时期。一般来说,智力在11、12岁以前增长较快, 以后较慢,到了20岁左右达到高峰,35岁后缓慢下降, 60岁后急剧下降。
.
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皮亚杰: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
表现早晚差异 。(3)个体差异 。
.
E、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身体机能的相互补偿。 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互补,“如身残志
坚者能有很高的发展”。
.
皮亚杰的认识发展(Jean Pia-get)
1896年生于瑞士,创立认识发展学说。
1.感知运动阶段 。 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大致从出生至2岁。婴儿只有遗传性无条件反射,逐渐发展出通 过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应付外部环境刺激的能力。这一阶段后 期,感觉与动作明显区分,手段与目的逐渐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b、心理发展指认识、情感、意志等过程心理活 动能力的发展,以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 征的形成。
c、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
2、个体身心理发展动因
内生论:孟子的性本善;弗洛伊德的性本 能是推动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 力;威尔逊的“基因复制”;格塞尔的成 熟理论。
外铄论:荀子的性恶论;洛克的“白板 说”、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4.形式运演阶段。在11至12岁开始进入形式运演阶段,思维形 式与思维内容开始区分;能运用假设进行各种逻辑推理;有特定 的形式运演结构形式。
.
L.Kohlberg(1927年生,美)的 道德思维发展学说
道德思维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前世俗水平:(4---10岁左右):能区别戏剧中的
好坏,简单规矩或道德规范,主要是据个人 切身感受和行为的后果认识的. 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认为行为的 正确与否取决于给儿童带来的后果,一个人 无疑的要服从权威,服从权威避免惩罚就是 价值;第二阶段: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为定向。
第四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出生) 到生命结束(死亡)的全部人生变化过程。特 指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在社会实践中实现; 发展具有能动性。
.
a、生理发展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的 生长、发育和机能的成熟,以及体质的增强。
.
后世俗水平:努力摆脱来自外部的具体法纪和 社会权威,试图建立自己认定的最普遍的道德 原则和法纪。
第五阶段:民主承认法律定向(16-17岁 左右)。严格维护法纪,对法纪的信奉具呆板 性是第四阶段的表现。此阶段认识到法纪是大 家同意的,应合理,有时产生高于法律和纪律 的模糊认识,试图完美法律。第六阶段:普遍 原则定向。认为人的行为正确与否,据自己选 择具有普遍性的原则为依据。
.
世俗水平:按家庭、社会、国家期望及一定 习俗行事,并主动维护道德、秩序。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11、12、13 岁),懂得善良人应怎样做,开始对人们的 行为的动机分析,逐步具有了自我教育的能 力。第四阶段:社会秩序与权威的支持定向 (14、15岁左右)认为强调服从纪律和 法律,才能维护治安,权威具有广泛的社会 意义。
2.前运演阶段。(2至6岁)各种感觉运动图式逐渐内化为表象或 形象图式。随语言出现和发展,频繁地使用表象和词语来表征外 部事物,词语或其他的象征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只能在 不脱离实物和实际情景的场合应用,思维仍受具体直观表象限制。
3.具体运演阶段。(7至11岁)随着抽象概念的形成,已开始具 有逻辑推理能力。但是这时的逻辑推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否则儿童会感到困难,所以这种逻辑推理能力只是初步的。
多因素相互作用说:内部因素(生物); 外在条件;主观能动性具有决定意义。
.
A、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身心发展速度不是匀速的,而是时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慢、时高时 低。
身体发育的不平衡性: (1)发育的先后:头脑 → 脚; 身体的中心部分→边缘部位;身高 → 体重增。(2) 两个生长高峰:一是出生后的头一年,二是青春发育 期。
.
二、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
1、遗传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的生物因素
遗传与遗传素质 :遗传:指生物借助于繁 殖行为,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亲代性状 (形态、结构、机能)又在子代表现的现象, 着重表达的是生物亲代与子代间繁衍的内在 机制。
遗传素质:指在遗传机制的作用下,子代个 体在母体内的已经形成,并从母体降生时就 已具有了的包含着发展可能性的新生个体的 解剖生理特点。
.
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作用最终归结为亲代精卵细胞结合时形成的存留 于受精卵中遗传基因的作用。一是新生个体融合了父 母双方遗传信息的遗传基因。二是吸收母体环境所提 供的物质养料。三是遗传产生变异,发生突变或重 组。
遗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具体理解。①遗传从生物可能 性上决定着人的身心发展。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在用 家谱调查的方法调查977个包括政治家、法官、军 官、文学家在内的著名人物,发现他们的父、子、兄 弟中,有332人具有名声,调查977个所谓一般 的普通人作对照,发现他们亲属中只有1人有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