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原理艺术学原理概述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现象
二、艺术学原理课的特点和要求
艺术学原理课的要求 第一,结合课程阅读指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第二,注意阅读中外艺术理论经典著作,以及学
术期刊《文艺研究》、《文艺争鸣》 第三,学习运用特定的艺术理论模型和方法去分
析艺术现象 第四,有问题及时提问和讨论
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1.指定教材
4.学术杂志 《文艺争鸣》 《文艺研究》 《艺术评论》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人生需要艺术及艺术学 1.蒋彝的“中国之眼” 旅英中国画家蒋彝(Chiang Yee,1903~1977)20
世纪30年代伦敦“中国之眼”(Chinese Eyes)旋 风。
蒋彝的“中国之眼”
蒋彝游历了属于英国人“心 灵故乡”的湖畔地区,以 “中国之眼”和中国诗书画 合一技法,创作系列诗文画 合集《哑行者湖区画记》 (1937),形成中国艺术与 英国艺术的创作与研究结合 的比较。
希:《艺术与错觉》,林夕、李本正、范景中 译,101 页,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蒋彝的“中国之眼”
启示:透过蒋彝、里德、贡布里希等围绕 同一艺术创作及艺术品而产生的不同分析 和观点可知,人们对艺术现象的理解,不 仅依赖于艺术品鉴赏本身,而且终究依赖 于深入的艺术学思考。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蒋彝的“中国之眼”
问题:同一视角中的湖区风景何以能让人产生不 同的艺术体验及艺术创作,且又能产生不同而又 同样愉悦的艺术鉴赏?
怎样解释这种特定的艺术现象?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光有艺术品鉴赏而缺乏必要的深入而又缜密的艺
术学思考,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艺术感动,却无 法深入分析乃至圆满回答这类问题。 需要从艺术体验和艺术创作上升到艺术学思考
蒋彝的“中国之眼”
他认为,“中国之眼”并非说中英两国人的眼睛 在生理上有不同,而只是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 着由文化传统及艺术传统长期涵养或熏染出来的 差异。中国固有的文化与艺术传统塑造了中国人 独特的“中国之眼”。
“我们可以看到比较固定的中国传统语汇是怎样 像筛子一样只允许已有图式的那些特征进入画面。 艺术家会被可以用它的惯用手法去描绘的那些母 题所吸引。他审视风景时,那些能够成功地跟他 业已掌握的图式相匹配的景象就会跃然而出,成 为注意的中心。”
《艺术学原理》
(王一川主编,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2.参考教材
《艺术学概论》
(彭吉象主编,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 三版)
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3.经典阅读 朱光潜:《文艺心理
学》
宗白华:《美学散步》
滕固:《滕固艺术文 集》
李泽厚:《美的历程》
蒋彝的“中国之眼”
德温特湖照片
英国浪漫主义画家无名氏绘 有石版画《德温特湖:面朝 博罗德尔的景色》
蒋彝《德温特湖畔之牛》(1936)
蒋彝的“中国之眼”
蒋彝游历英国人心灵圣地湖区后,发现竟能同华 兹华斯等英国艺术家展开艺术心灵的对话和沟通 :“我无法随意在大自然中找到惊喜,不论在中 国或英伦,山壑、坚石、林木、溪流,即便是表 面形貌或有不同,却都留给我类似的印象。在湖 区的许多时刻,我以为自己回到了故乡。”
蒋彝的“中国之眼”
蒋彝的贡献堪比华兹华斯:“蒋先生和渥尔渥斯 皆清楚表明,所有真实的感受与思维都是相通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两种永恒的关系,天地恒 在人恒在。会变的是人类表述与感知这层关系本 质的能力。”
里德从中英比较中看到不同民族心灵间的共通性。 “我的艺术观,我的技法,简而言之,即我的艺 术,并不受理地空间所束缚。那是全人类共通的, 可表现中国山水,也可诠释你们英国的景致。”
( [英]里德《序》,见蒋彝《湖区画记》,朱凤莲 译,
21~2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蒋彝的“中国之眼”
与里德的艺术学眼光 看到中英两国艺术家 在心灵上相通而又在 创作能力上相异不同, 多年后英国艺术史家 贡布里希(sir E.H.Gombrich,1909~ 2001)由此看到文化 传统与艺术传统所制 约的艺术差异。
蒋彝的“中国之眼”
原因:“艺术家永远不能期望画出大自然的真貌 ,只能描绘个人眼中领悟到的某一面。中国艺术 家尽力挥洒胸中山水,而非自然中的山水,因之 不以肖似为目的。然而,因为他们的作品是源于 对大自然最纯粹的印象,本质上仍是种摹拟。”
(蒋彝:《湖区画记》,朱凤莲 译,145页,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要点
一、艺术学原理课的特点和要求 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四、艺术学及其历史 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 六、当前艺术新趋势 七、当前艺术学理论的任务
一、艺术学原理课的特点和要求
是艺术理论课,而非艺术创作课或艺术实践课 艺术原理课的特点: 第一,介绍中外艺术与艺术史知识 第二,对艺术现象进行抽象思考 第三,运用特定的艺术理论模型和方法去分析艺
蒋彝的“中国之眼”
《艺术与错觉》(1960)引用蒋彝水墨画《德 温特湖畔之牛》,把它同浪漫主义绘画《德温 特湖:面朝博罗德尔的景色》比较。
贡布里希把上述中英绘画差异的根源,解释为 中国人独一无二的“中国之眼”的作用,及其 背后的“中国传统”、“中国图式”等属于中 国艺术与美学传统的元素的支撑。
蒋彝的“中国之眼”
英国艺术理论家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哑行者 湖区画记》序:“英国人对风 景很敏锐,我们有自己伟大的 风景画传统,更有传世的山水 诗”,但“蒋先生这位诗人兼 画家,却大胆无畏地踏入我国 的圣殿,以他自己的方式致敬。 他手持毛笔画具,创作一本书, 画下一系列的山水画,挑战我 们的自满。”
蒋彝的“中国之眼”
与“中国之眼”相匹配的是中国人独特的“心 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使得艺术家在四周 的景色中寻找一些他能够描绘的方面。”
借助对这个有趣实例的分析,贡布里希提出了 一个影响甚广的独家见解:“绘画是一种独特 的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 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 [英]贡布里
二、艺术学原理课的特点和要求
艺术学原理课的要求 第一,结合课程阅读指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第二,注意阅读中外艺术理论经典著作,以及学
术期刊《文艺研究》、《文艺争鸣》 第三,学习运用特定的艺术理论模型和方法去分
析艺术现象 第四,有问题及时提问和讨论
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1.指定教材
4.学术杂志 《文艺争鸣》 《文艺研究》 《艺术评论》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人生需要艺术及艺术学 1.蒋彝的“中国之眼” 旅英中国画家蒋彝(Chiang Yee,1903~1977)20
世纪30年代伦敦“中国之眼”(Chinese Eyes)旋 风。
蒋彝的“中国之眼”
蒋彝游历了属于英国人“心 灵故乡”的湖畔地区,以 “中国之眼”和中国诗书画 合一技法,创作系列诗文画 合集《哑行者湖区画记》 (1937),形成中国艺术与 英国艺术的创作与研究结合 的比较。
希:《艺术与错觉》,林夕、李本正、范景中 译,101 页,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蒋彝的“中国之眼”
启示:透过蒋彝、里德、贡布里希等围绕 同一艺术创作及艺术品而产生的不同分析 和观点可知,人们对艺术现象的理解,不 仅依赖于艺术品鉴赏本身,而且终究依赖 于深入的艺术学思考。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蒋彝的“中国之眼”
问题:同一视角中的湖区风景何以能让人产生不 同的艺术体验及艺术创作,且又能产生不同而又 同样愉悦的艺术鉴赏?
怎样解释这种特定的艺术现象?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光有艺术品鉴赏而缺乏必要的深入而又缜密的艺
术学思考,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艺术感动,却无 法深入分析乃至圆满回答这类问题。 需要从艺术体验和艺术创作上升到艺术学思考
蒋彝的“中国之眼”
他认为,“中国之眼”并非说中英两国人的眼睛 在生理上有不同,而只是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 着由文化传统及艺术传统长期涵养或熏染出来的 差异。中国固有的文化与艺术传统塑造了中国人 独特的“中国之眼”。
“我们可以看到比较固定的中国传统语汇是怎样 像筛子一样只允许已有图式的那些特征进入画面。 艺术家会被可以用它的惯用手法去描绘的那些母 题所吸引。他审视风景时,那些能够成功地跟他 业已掌握的图式相匹配的景象就会跃然而出,成 为注意的中心。”
《艺术学原理》
(王一川主编,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2.参考教材
《艺术学概论》
(彭吉象主编,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 三版)
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3.经典阅读 朱光潜:《文艺心理
学》
宗白华:《美学散步》
滕固:《滕固艺术文 集》
李泽厚:《美的历程》
蒋彝的“中国之眼”
德温特湖照片
英国浪漫主义画家无名氏绘 有石版画《德温特湖:面朝 博罗德尔的景色》
蒋彝《德温特湖畔之牛》(1936)
蒋彝的“中国之眼”
蒋彝游历英国人心灵圣地湖区后,发现竟能同华 兹华斯等英国艺术家展开艺术心灵的对话和沟通 :“我无法随意在大自然中找到惊喜,不论在中 国或英伦,山壑、坚石、林木、溪流,即便是表 面形貌或有不同,却都留给我类似的印象。在湖 区的许多时刻,我以为自己回到了故乡。”
蒋彝的“中国之眼”
蒋彝的贡献堪比华兹华斯:“蒋先生和渥尔渥斯 皆清楚表明,所有真实的感受与思维都是相通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两种永恒的关系,天地恒 在人恒在。会变的是人类表述与感知这层关系本 质的能力。”
里德从中英比较中看到不同民族心灵间的共通性。 “我的艺术观,我的技法,简而言之,即我的艺 术,并不受理地空间所束缚。那是全人类共通的, 可表现中国山水,也可诠释你们英国的景致。”
( [英]里德《序》,见蒋彝《湖区画记》,朱凤莲 译,
21~2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蒋彝的“中国之眼”
与里德的艺术学眼光 看到中英两国艺术家 在心灵上相通而又在 创作能力上相异不同, 多年后英国艺术史家 贡布里希(sir E.H.Gombrich,1909~ 2001)由此看到文化 传统与艺术传统所制 约的艺术差异。
蒋彝的“中国之眼”
原因:“艺术家永远不能期望画出大自然的真貌 ,只能描绘个人眼中领悟到的某一面。中国艺术 家尽力挥洒胸中山水,而非自然中的山水,因之 不以肖似为目的。然而,因为他们的作品是源于 对大自然最纯粹的印象,本质上仍是种摹拟。”
(蒋彝:《湖区画记》,朱凤莲 译,145页,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要点
一、艺术学原理课的特点和要求 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四、艺术学及其历史 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 六、当前艺术新趋势 七、当前艺术学理论的任务
一、艺术学原理课的特点和要求
是艺术理论课,而非艺术创作课或艺术实践课 艺术原理课的特点: 第一,介绍中外艺术与艺术史知识 第二,对艺术现象进行抽象思考 第三,运用特定的艺术理论模型和方法去分析艺
蒋彝的“中国之眼”
《艺术与错觉》(1960)引用蒋彝水墨画《德 温特湖畔之牛》,把它同浪漫主义绘画《德温 特湖:面朝博罗德尔的景色》比较。
贡布里希把上述中英绘画差异的根源,解释为 中国人独一无二的“中国之眼”的作用,及其 背后的“中国传统”、“中国图式”等属于中 国艺术与美学传统的元素的支撑。
蒋彝的“中国之眼”
英国艺术理论家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哑行者 湖区画记》序:“英国人对风 景很敏锐,我们有自己伟大的 风景画传统,更有传世的山水 诗”,但“蒋先生这位诗人兼 画家,却大胆无畏地踏入我国 的圣殿,以他自己的方式致敬。 他手持毛笔画具,创作一本书, 画下一系列的山水画,挑战我 们的自满。”
蒋彝的“中国之眼”
与“中国之眼”相匹配的是中国人独特的“心 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使得艺术家在四周 的景色中寻找一些他能够描绘的方面。”
借助对这个有趣实例的分析,贡布里希提出了 一个影响甚广的独家见解:“绘画是一种独特 的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 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 [英]贡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