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

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

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厘米的概念。

2.掌握厘米的读法和写法。

3.培养学生量、算、比较厘米长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厘米的概念。

2.厘米的读法和写法。

三、教学难点
1.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厘米长度。

2.让学生能够应用厘米进行量、算、比较长度。

四、教学准备
1.图片:长度是1厘米的直尺、量杯等。

2.板书端:厘米的读法和写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引入长度单位厘米,通过图片展示厘米单位的物品,引导学生了解厘米概念。

2.讲授:介绍厘米的读法和写法。

3.实际操作:让学生拿到与厘米长度相同的直尺或量杯等物品,比较长度并记录数字。

4.拓展练习:出示几个长度不同的物品图片,让学生进行长短
比较并记录数字。

五、教学总结
1.教师引领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2.学生掌握了厘米的读法和写法。

3.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拓展练习,提高了量、算、比较长度的
能力。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通用5篇)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通用5篇)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认识厘米》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厘米》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师:新学期到了,在蚂蚁王国里有一所蚂蚁学堂,它马上要开学了。

看!这就是蚂蚁学堂,漂亮吗?小蚂蚁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桥。

一天,一阵狂风吹过,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好呀?小蚂蚁们决定重新再做一个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长呢?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生:有!【设计意图:利用《蚂蚁王国》的故事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通过让学生帮小蚂蚁解决问题这一情节吸引学生对新知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一)观察尺1、让学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点的意思。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认识厘米》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2、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4、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统一单位的意识以及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掌握用尺子量长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师:老师有个问题需要问大家,大家猜一猜,在古代,人们没有工具的情况下。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视频,观看视频。

师:两个人同测量一匹布,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学生回答。

师:统一用拃作单位长度,是否就正确了呢?下面先观看小裁缝的烦恼小视频,再回答提出的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提出问题。

师:现在,开启咱们智慧的'小脑筋,如果让你解决裁缝手小量出物体长度小,这位顾客手大量出的物体长度大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回答。

师:所以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

同学们回答的真准确。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现在用什么测量物体的长度。

2、介绍尺子师:同学们看这个物体你们认识吗?师: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师:咱们手里的尺子和黑板的尺子有什么共同点呢,仔细观察,请同学回答。

学生回答。

注意强调0一般作为起点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也要让孩子在尺子上找到1cm。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1cm?师:用手比划一下1cm有多长,5cm有多长,8厘米有多长。

师:生活中,那些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呢?注意强调:这些物体都比较短,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

3、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师:上课之前老师让你们放在铅笔盒下的小纸条拿出来,先估计下是几厘米?到底是几厘米呢?用尺子测量,同桌相互讨论下,如何用尺子测量,并说出方法。

学生回答并展示测量方法。

《厘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厘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厘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厘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1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实践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以故事“阿福的新衣”引入,让学生初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在寻找1厘米长度的物体的活动中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对物体的测量方法。

课件、尺子,测量用的纸条。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一、导入课题,快乐学习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讲的是一个叫阿福的人在做衣服的时候闹笑话了,大家想知道是什么笑话吗?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二、研讨学习,动脑思考(学生看完动画)师:大家看到了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小组先讨论一下,一会儿发言。

(小组讨论)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师傅和徒弟两人的拃不一样长师:我们想个什么方法才能不再闹这样的笑话了呢?生: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应该用尺子去量。

师:对,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只有用同样的标准去量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三、讲解学习,动手实践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认识一下;请大家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和同位交流一下。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字。

(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师:对,有数。

同学们读一读(生自由读)生:数字是按照由小到大排列的。

师:你们看,尺子上最左端的数是几?尺子上最小的数是几?生:是0师:0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课件闪烁“0”)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板书)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师:线叫刻度线,cm就表示厘米。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复习进程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复习进程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青岛市实验小学薛亚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红点及绿点。

【教材简析】本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经历了大量的数一数的基础上开展的。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教材以儿童感兴趣的卡通人物动画片的形式呈现了一组做衣服的测量活动,动态地呈现了在测量活动中问题的产生过程,较好地实现了数学产生于生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情景图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阿福做上衣的故事。

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用“衣服为什么做小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数)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一、观看微课,课堂汇报1. 谈话:同学们,大家都在家里观看了《认识厘米》的微课,通过观看微课,谁能来说一说你都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回答追问: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为什么阿福的衣服小了?学生汇报,生生互动提问。

问题1:什么是一拃?拃是大拇指和中指使劲叉开,大拇指端到中指指端的最大距离。

从这个点到这个点之间的长度就是一拃。

问题2:怎样解决动画片中的问题?(1)师傅量,师傅做(2)徒弟量,徒弟做(3)用尺子做2、谈话:早在古代,人们就发现了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还规定使用统一测量标准的尺子,这样可以准确快速的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一. 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理解厘米的概念及应用。

教材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厘米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长度的直观认识,例如知道物体有大有小,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

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厘米的意义及测量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和实物,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厘米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理解厘米的意义,能够准确地进行长度测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厘米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厘米的含义,突破教学难点。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厘米尺、实物模型、图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尺、练习本、彩笔等。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轻松、活泼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物体有大有小吗?你们能不能比较一下这两支铅笔的长度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物模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厘米的概念。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认识厘米》教学设计(通用15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一、复习什么是线段?二、新授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A、“0”在哪儿?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年级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理解厘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的长度。

2. 培养学生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提高学生的测量和估算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厘米与米的关系,学会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尺子、厘米标尺、实物等教学用品。

2. 学生准备练习本、笔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尺子,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分米,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1)教师介绍厘米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尺子,认识1厘米的长度。

(2)学生分组讨论,用厘米标尺量一量身边的事物,如桌子、课本等,记录测量结果。

(3)学生分享测量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不一的物体,如绳子、铅笔等,让学生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2)学生相互检查测量结果,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

4.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分米?(2)学生分组讨论,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练习。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厘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家里的物品,如电视、沙发等,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厘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观察学生在测量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和交流情况,评价其团队意识和动手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厘米的认识》教案

《厘米的认识》教案

《厘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了解厘米与米的关系。

2. 培养学生使用尺子和厘米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厘米的意义和用法。

2. 引导学生运用厘米单位测量日常生活中的物体长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及厘米与米的关系。

2. 培养学生使用尺子和厘米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难点:1. 让学生理解厘米的意义,能够灵活运用厘米单位测量长度。

2.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度现象,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教具:尺子、厘米单位卡片、实物模型等。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个物体,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个物体有多长呢?”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介绍厘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10个等分,每个等分代表1厘米。

(2)讲解厘米与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3)实践操作:学生用尺子测量身边的事物,记录长度并用厘米表示。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组物体,要求学生用厘米单位测量并记录长度。

(2)学生相互交流测量结果,讨论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以及厘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度现象,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厘米单位测量长度,并与同学分享。

3. 家长协助孩子测量家庭中的物品长度,并用厘米表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内容包括:1. 学生对厘米概念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厘米单位测量长度。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通用10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相识厘米》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看法:培育学生初步的实践实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视察、分析、探讨、培育学生视察实力,自主学习实力,估测实力,以及创建性思维的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驾驭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打算: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小方块一个,三角形学具一个、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小挚友,我们又见面了,能小挚友一起学习数学学问,老师感到特别兴奋,你们兴奋吗?我们接触时间不多,彼此还不太了解。

小挚友你们看看,老师和大家有什么不同?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数学故事,想听吗?(播放小裁缝的故事)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装做不知道)2、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裁缝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是不一样的,量出的结果也不同。

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

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长度?三、探究实践,建构新知1.相识尺。

小挚友都有学生尺,(指着尺)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视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发觉了什么?(生:有数)有哪些数?读一读。

还有呢?(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

刻度0表示起点。

(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细心的小挚友还发觉了什么?(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今日我们就来相识这个新挚友。

板书(相识)2.相识厘米。

(1)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瞧,(课件演示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8《厘米的认识》(教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8《厘米的认识》(教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8《厘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厘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有多长,会认、会写1厘米。

2. 培养学生利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于长度的敏感度,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教学内容1. 厘米的概念2. 1厘米的长度3. 如何使用直尺测量长度4. 常见物体的长度测量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厘米的概念,学会使用直尺测量长度。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直尺,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粉笔、黑板2. 学具:直尺、练习本、铅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故事或者生活实例,引出长度测量的需求,进而引出厘米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厘米的概念,展示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理解并记住。

3. 演示:演示如何使用直尺测量长度,让学生跟随操作,熟悉测量方法。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5. 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测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板书《厘米的认识》2. 板书内容:厘米的概念、1厘米的长度、测量方法、练习题目作业设计1. 测量课本、铅笔、桌子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用直尺和厘米为单位,画出几条不同长度的线段。

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是否积极互动。

2. 学生对于厘米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能够准确测量长度。

3.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

4.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以上是一份关于《厘米的认识》的教案,内容丰富,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共八部分内容,共计2000字以内。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学生从理解概念到实际操作的整个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关键环节。

认识厘米教案(必备15篇)

认识厘米教案(必备15篇)

认识厘米教案(必备15篇)认识厘米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3、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任务:1、能用准确地表示出1厘米的实际长度,从刻度尺上找出指定的几厘米。

2、会用学生用尺量出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不想听一下。

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裁缝师,他做出来的衣服既漂亮又得体,很多人都跑了找他做衣服,同样也有许多人找他拜师学艺。

有一天,一位老人找他做衣服,于是他叫来一名徒弟帮忙记录,衣长5拃,袖长4拃??师傅怎么说徒弟就怎么记。

过了几天衣服做好了,那位老人来取衣服,在试衣服的时候大家发现衣服短半截,这怎么回事?徒弟当时委屈极了,记录的数字没错呀,但衣服怎么会小了?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课件演示)二、探究新知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演示:尺子上的这些竖线叫刻度线。

(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

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课件演示)教师小结揭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了解厘米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掌握厘米的换算关系- 运用厘米进行测量和计算二、教学内容1. 厘米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介绍厘米的定义:厘米是长度单位,符号为cm,等于1/100米。

- 引导学生了解厘米的基本特征:厘米是一种小单位,常用于测量较短的距离,如铅笔、手机的长度等。

2. 厘米的换算关系- 讲解厘米与米、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米 = 100厘米,1分米 = 10厘米。

- 示范如何将厘米换算为米或分米,以及如何将米或分米换算为厘米。

3. 运用厘米进行测量和计算-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测量和计算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进行解答。

- 练测量物体长度、宽度等,以及求解两个物体长度之差等计算问题。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厘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互动讨论,共同解决一些测量和计算问题。

- 实践操作:提供测量器具让学生亲自测量一些物体,并进行实际操作练。

- 游戏比赛:设计一些趣味的游戏和竞赛,以增加学生对厘米认识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评估- 学生答题:通过书面或口头答题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 实际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能正确运用厘米进行测量和计算。

- 互动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程度。

五、教学资源- 投影仪或电子白板- 测量器具(尺子、软尺等)- 教学课件和练题六、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研究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如厘米与毫米的换算、厘米与千米的换算等。

- 给予学生更多实际生活中的测量和计算问题,让他们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以上是《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厘米的认识》教案

《厘米的认识》教案

《厘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厘米的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2. 培养学生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并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厘米的长度单位,学会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让学生能够估测物体长度,并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厘米标尺、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尺子,引导学生观察尺子的刻度,提问:“你们知道尺子上的最小刻度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毫米。

”教师进而提问:“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猜猜是什么?”学生回答:“厘米。

”教师给予肯定,引入新课《厘米的认识》。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厘米标尺,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厘米标尺。

(2)教师讲解厘米与毫米的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进行示范,用厘米标尺测量实物长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4)学生分组实践,用厘米标尺测量教具的长度,教师巡回指导。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对厘米的认识。

(2)学生之间互相检查,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4. 课堂小结: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厘米测量家中的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厘米的长度单位,以及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是否存在问题,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八、教学内容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如米、分米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九、教学时间安排:本节课计划用时40分钟。

十、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2. 教具:尺子、厘米标尺、实物模型3.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册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教师通过出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书籍、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估计它们的长度,从而引出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

公开课教案《认识厘米》

公开课教案《认识厘米》

公开课教案《认识厘米》《认识厘米》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厘米的概念,知道厘米是长度的单位之一。

2.培养学生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厘米的定义2.厘米的表示方法3.厘米的实际应用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厘米的定义、表示方法等理论知识。

2.演示法:展示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际测量。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表示物体的长度?2.讲解厘米的定义解释厘米是长度的单位之一,1厘米等于0.01米。

3.讲解厘米的表示方法展示厘米的符号“cm”,并举例说明如何使用厘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4.演示如何使用尺子测量长度(1)介绍尺子的结构,包括刻度、数字等。

(2)演示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强调对齐、紧贴等注意事项。

5.学生实践(1)分发尺子,让学生测量桌子的长度、宽度。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测量结果和心得。

6.总结强调厘米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如购物、装修等场景。

7.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测量家中某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厘米的认识程度。

2.学生使用尺子测量长度的准确性。

3.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厘米的概念,学会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实践活动的目的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测量,将抽象的厘米单位与具体的物体长度相对应,从而加深对厘米概念的理解。

实践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厘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1

《厘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1

《厘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厘米的相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1、《厘米的相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思路: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探究说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详细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必须的直觉动作思维。

本节课学生在获得学问过程中,严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始终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展测量和练习,到最终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索。

2、建立表象,造就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意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索、测量、判定、验证的活动过程。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实力,增加空间观念。

3、注意合作探究,造就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学问,相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展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老师巡察指导,订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此外,还注意造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造就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相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学问与技能在实际测量与沟通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造就学生初步的视察、操作实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看法、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究学问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初步造就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造就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打算:老师打算: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假设干块。

学生打算: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假设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假设干个、小刀假设干把。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老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厘米的认识》教学
设计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市实验小学薛亚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红点及绿点。

【教材简析】
本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经历了大量的数一数的基础上开展的。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教材以儿童感兴趣的卡通人物动画片的形式呈现了一组做衣服的测量活动,动态地呈现了在测量活动中问题的产生过程,较好地实现了数学产生于生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情景图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阿福做上衣的故事。

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用“衣服为什么做小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数)
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一、观看微课,课堂汇报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在家里观看了《认识厘米》的微课,通过观看微课,谁能来说一说你都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回答
追问: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为什么阿福的衣服小了?
学生汇报,生生互动提问。

问题1:什么是一拃?
拃是大拇指和中指使劲叉开,大拇指端到中指指端的最大距离。

从这个点到这个点之间的长度就是一拃。

问题2:怎样解决动画片中的问题?
(1)师傅量,师傅做
(2)徒弟量,徒弟做
(3)用尺子做
2、谈话:早在古代,人们就发现了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还规定使用统一测量标准的尺子,这样可以准确快速的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老师这有许多尺子,谁愿意来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拐尺、米尺、软尺、卷尺、学生尺等等。

谈话:这些都是同学们常用的学生尺,仔细观察一下,上面都有什么?
学生介绍,生生提问。

让学生认识尺子上的数字、刻度线和厘米。

小结:cm是长度单位厘米的字母表示形式。

厘米是人们在测量较小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在家里通过微课的学习了解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尺子的种类和尺子各部分的名称,课堂中设置了学生汇报和生生互问的环节,让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知识,同时也激发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认识1厘米。

1.提问:1cm到底有多长呢?相邻的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提问: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用手比一比。

学生交流在尺子上找到的1cm:可能找到刻度0到刻度1,刻度1到刻度2,刻度3到刻度4等。

小结:看来我们的尺子上有好多个1cm,我们的尺子就是由这样1个1个1cm连接而成的。

只要是相邻的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受1厘米。

谈话:下面请同学们把手放在0刻度上,然后慢慢滑向刻度1,感受一下1cm。

你觉得1cm怎么样?(很短)
3.谈话:我们手中褐色小棒的长度也是1厘米。

你用手比比看。

4.谈话: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没有长度大约是1cm的物体?可以拿小棒比一比。

同桌。

交流(拇指宽、指甲的宽等)
【设计意图:通过尺子上找一找,实际量一量,亲自感受一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认识2厘米。

1.谈话:你能从尺子上找到2cm吗?用手比一比。

2.提问:你怎么知道这是2cm?2cm里面有几个1cm?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一)估一估,量一量。

1. 谈话:我们这根红色的小棒大约多长呢?你能估一估吗?
学生尝试估计自己手中小棒长度,教师巡视观察。

交流:用褐色小棒来确定一个标准,看看有几个这样的标准,就是几厘米。

2.谈话:如果要知道准确的长度需要怎么办?
生谈到测量,展示一个学生量的方法。

(注意左端对准0刻度,紧靠在尺子上,读准刻度。


追问:你们怎么知道他们之间的长度是5cm?
回答:0——1是1厘米,0——2是2厘米,0——3是3厘米,0——5就是5厘米。

小结:看来从起点刻度0开始,到了几就是几厘米。

小结:6个1厘米连起来是多长?7厘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
看来有几个1cm连起来就是几厘米。

(二)测量一拃的长度
谈话:能量一量你的一拃有多长吗?
学生动手测量,了解每个人的一拃不一样,所以才会出现动画中的问题。

(三)断尺测量
谈话:如果尺子断了,还能用来测量吗?
1.试着用断尺测量橡皮的长度。

(课件)
追问:多长?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谈到数一数中间有5个1厘米。

记录:从几开始量到几结束?橡皮的长度是几厘米? 5——10 5cm
小结:看来,不从0开始也能测量,但是不如从0开始测量那样一眼就能看出来。

2.本子的这条边长几厘米呢?(课件)
记录:从几开始量的?到几结束?本子的长度是几厘米?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想到用一个减法算式:16-10=6
师记录: 10——16 6cm
3.铅笔长几厘米?(课件)
3——12 9cm
观察结果,有没有什么发现?
小结:测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从不同的刻度开始,测量结束,只需要用结束的刻度减去开始的刻度就可以得到长度是多少了。

4.谈话:从0开始测量是否也符合这个规律呢?
验证:我们刚才测量小棒时就是从0开始,到5结束,线段长5厘米。

得到结论:从0开始也适用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断尺测量让学生发现规律,并能够读出任意起点到终点的刻度,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等数学能力。


四、体验感悟内化概念
1.自主练习:跳远比赛(课件出示:小蟋蟀和小蝈蝈跳远的终点。


谈话:这是它们在跳远比赛中的终点,你觉得谁跳得更远呢?为什么?
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蟋蟀跳得远,因为它结束的刻度是16,而小蝈蝈结束的刻度是11。

谈话:这是它们跳远的起点。

现在你认为谁是冠军?为什么?
通过交流发现:仅仅看结束的刻度是不能确定长度的,要同时看到开始的刻度才能准确的读出长度。

2.测量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广。

谈话:手腕的长度你能测量吗?你想怎样量?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尺子。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这个好朋友,你有哪些收获?
谈话:你能用厘米为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吗?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

后面我们可以学习更多的长度单位,来解决这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