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分析》

合集下载

南海问题

南海问题

资源 南海是一个丰饶的渔场,海中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鲐鱼、 墨鱼、海龟、红鱼等。其中的大黄鱼是一种重要的海产资源。 这里的鱼类从不游往外国的海域,似乎恋着自己的家乡,因而 有“中国家鱼”的美称。南海的金丝燕用海藻和唾液做巢,这 中国家鱼” 种巢就是珍贵的滋补品燕窝。 南海地处热带,海中分布着许许多多的珊瑚碓和珊瑚岛,它们 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湛蓝的海面上。 南沙海域的石油资源量可达418亿吨,南海可能成为另一个波 南沙海域的石油资源量可达418亿吨,南海可能成为另一个波 斯湾或北海油田 。 在我国已发现的天然气储量中,南海西部海域占50%。仅临近 在我国已发现的天然气储量中,南海西部海域占50%。仅临近 海南岛的莺歌海盆地就探明储气量达2147亿立方米,而整个 海南岛的莺歌海盆地就探明储气量达2147亿立方米,而整个 南海至少可以找到250个油气田,有12个可望成为大型油气田 南海至少可以找到250个油气田,有12个可望成为大型油气田 。 另外 经探明 南海有相当的可燃冰 矿产有锡、钛铁、金红石、独居石、锆英石、海绿石、石英砂 等。深海锰结核也已发现。 波能资源丰富。海水温差发电条件良好。 海上交通的重要性 南海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及联系亚洲、大洋洲的海上要道, 有"远东十字路口"之称,战略地位重要。 远东十字路口"

二、南海问题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 (一)南海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南海问题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一)南海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复杂的历史变迁
二、南海问题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一)南海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复杂的历史变迁 2、争夺南海资源(都是“资源”惹的祸) 、争夺南海资源(都是“资源”

• • • • • • • •
• • •

近现代海南岛社会变迁与区域开发互馈演进的共轭考察

近现代海南岛社会变迁与区域开发互馈演进的共轭考察
范士陈 , 王凤霞
( 海南大学 旅 游学院 , 口 5 0 2 ) 海 72 8 摘 要: 在对社会 变迁与区域开发的概念界定与 内涵解析的基础上 , 分析 了社会 变迁与 区域开发互馈 演进的 多
元共轭本 源, 并对近现代海 南岛社会变迁与区域开发互馈 演进及其共轭 特征进行 了4  ̄性考察 。 t- , -
力以不同的社 会属性和时代 内涵 , 影响甚至 决定 了各 该时代社 会变
收稿 日期 : 0 0 o 2 8~ 3~ l 0 基金项 目: 海南省 20 0 7年 度 自然科 学基 金 项 目“ 南 岛 区域 开发 与社 会 变迁 的互馈 机 制研 究” 阶段 性研 究 成果 海 的
(0 03 87 1 )
目标是满足区域社会主体自我存在和发展需要;2 区域开发的根本 点, () 构成了社会变迁和区域开发互馈演进的初始性前提和动因。 动力区域社会系统的需求与创新及其关联互动;3 区域开发的主要 () 3 社会变迁与区域开发互馈演进的时序共轭性 .
依托是“ 人为” 生产力的分化和拓展;4 区域开发的核心是区域经 () 时间是所有事物存在和发展 的基本形式,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 济、 社会、 文化结构与功能转变;5 区域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开 生、 () 发展和消亡的完整时间序列。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多个不同的 发、 社会开发、 开发和生态环境 开发 J 文化 。 社会经济时代 , 不同的社会经济时代赋予人类 自身及其“ 人为” 生产

社会变迁与区域开发的概念与内涵
1社会变迁 的概念与内涵 .
作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范畴和重要研究命题 , 社会学界也先后
孔德在内的很多社会学家曾分别对社会变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由 于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动态性, 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

海南岛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形态及文化特征

海南岛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形态及文化特征

126 2/2021 新建筑 | 传统建筑研究[作者单位] 高勇:海南省万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南,571500);杨定海:海南大学林学院(海口,570228)张瑞海:深圳市柏涛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广东,518000)高英杰:上海创霖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433)*通讯作者(E-mail:************************)海南岛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形态及文化特征Research on the Spatial Form and Culture Features of Water Adapta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Hainan Island摘 要 以海南岛多元的水环境为线索,从聚居空间演变的视角分析岛内传统聚落与水环境分布的空间关系。

传统聚落空间经过环水聚居、逐水而居、因水设居的嬗变后逐渐定格,在长期与不同水环境磨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备高度水适应性的多样化的聚落布局和空间形态,并衍生出以关注水环境适应性为核心、寻求人与自然和谐、极具地域特色的质朴水文化。

关键词 传统聚落 水适应性 空间形态 水文化 海南岛ABSTRACT Based on the diversified water environment of Hainan Isla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evolution of settlements. The spatial layout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Hainan Island is gradually stabilized after the evolution, which is settled around the water, in pursuit of the trail of water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running in with the water environment for a long time, different regions and environments have formed settlement layout and spatial form adapting to the water environment, and derived a simple water culture that focuses on the adaptability of water environment, respects nature, seeks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express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 water adaptability, spatial form, water culture, Hainan Island DOI 10.12069/j.na.202102126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3959(2021)02-0126-04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51468015)高勇 杨定海* 张瑞海 高英杰GAO Yong YANG Dinghai ZHANG Ruihai GAO Yingjie人类的聚居之始就是逐水而居,在不断解决与水环境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深刻的认识。

海岛旅游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海岛旅游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海岛旅游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发布时间:2021-11-25T01:56:39.972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14期作者:张银[导读] 在海洋产业越来越受国家重视的今天,海岛旅游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我国沿海的许多地区都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海岛旅游业作为海洋产中的重要经济支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张银(武汉学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摘要:在海洋产业越来越受国家重视的今天,海岛旅游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我国沿海的许多地区都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海岛旅游业作为海洋产中的重要经济支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对于大陆的旅游研究无法完全覆盖对于海岛旅游的各个层面。

海岛旅游会对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产生更大的影响。

本文从旅游学的角度下进行分析海岛旅游对于海岛产生的变化,为什么海岛旅游业能够成为推动海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当前社会的背景下,海岛旅游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以及如何在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条件下进行对于海岛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关键词: 环境保护;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绪论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不断富强,我国人民对新生事物的好奇不断加强,在人民追求着精神和生理上的良好生活品质的同时,带动的许多行业的发会展,旅游行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旅游行业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岛游便是在旅游行业中新发展起来的新兴板块。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对于旅游行业的需求趋势,海洋旅游业在未来的发展上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关注,而凭借着海岛的天独到的优势,未来海岛旅游并将成为海洋旅游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世界海岛旅游发展报告(2019年)》显示,全球海岛旅游国家和地区超过70个,40%以上海岛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超过20%,世界海岛旅游出口总值达到610亿美元。

2018年全球发展国际文化旅游服务人次达12.79亿,收入达1.59万亿市场美元。

(知识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1)

(知识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1)

课题3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4)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改革(1)开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

(2)推广: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改革(1)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4)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1)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相继,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海南岛鹿回头珊瑚礁研究进展_黄德银[1]

海南岛鹿回头珊瑚礁研究进展_黄德银[1]

海南岛鹿回头珊瑚礁研究进展黄德银,12,施祺2,余克服2,张叶春2,阎贫2,张乔民2(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1. 5106402. 510301摘要 :前人在海南岛鹿回头珊瑚礁区所做的工作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鹿回头珊瑚礁区地貌的粗( 1 ) 略描述;鹿回头珊瑚礁记录的古海平面研究;鹿回头珊瑚礁记录的现代环境信息研究。

通过野外( 2 ) ( 3 ) 实地考察,将鹿回头珊瑚礁分为个生物地貌带:礁前斜坡活珊瑚带、礁缘砾石突起脊带、外礁坪带、中8 礁坪带、内礁坪带、海滩、沙堤、洼地,它们是全新世海平面和气候环境变化的产物。

关于本区珊瑚礁的研究,结合全球珊瑚礁与环境的研究来看,许多工作有待于展开和补充,大致可从以下个方面进行深入4 研究:珊瑚礁的生物地貌过程;珊瑚及珊瑚礁的高分辨率环境记录;珊瑚对海洋环境污染的( 1 ) ( 2 ) ( 3 ) 记录;珊瑚礁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及人文系统的关系及其可持续发展。

( 4 ) 关键词:珊瑚礁;地貌;环境;研究进展;鹿回头中图分类号:P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392(2004)02-0056-09鹿回头地区°,°位于海南岛三亚东南,属热带季风气候,水体交换 (10925' E 1815' N) 条件良好,珊瑚生长繁茂,属典型的珊瑚礁海岸,是进行全新世珊瑚礁研究的理想场所之一。

根据榆林海洋水文观测站和三亚气象观测站-年的资料统计,本地区多年平 19611999 均气温为℃,年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年和年,为℃,年平均最高气温 25.7 1963 1971 24.9 出现在年,为℃。

多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为℃,全年最低海水温度出现在 1998 27.0 26.9 -月份,平均为℃,最高表层海水温度出现在-月份,平均达到℃,季节12 2 23.2 59 29.5 变化超过℃。

海南民族变迁与干栏建筑文化传承

海南民族变迁与干栏建筑文化传承

调查研究265产 城海南民族变迁与干栏建筑文化传承梁楚虞摘要:为了厘清干栏建筑文化在海南的历史变迁规律,应用民族学、建筑学等方法并结合相关史料加以探究。

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历史上曾经历了南岛语族先民、百越族、汉族等等多民族的到访,在这过程中,干栏建筑文化产生了复杂的兴衰变迁过程,并得以波折延续至今。

如今在海南中部山区的黎族以及滨水地带的疍民,仍然遗存有特色的干栏建筑文化。

这些遗存的海南干栏建筑作为一笔宝贵的遗产财富,不仅承载着海南古老的文化记忆,而且勾连着与我国大陆和东南亚等地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干栏建筑;海南;民族干栏建筑作为一种起源古老的建筑类型,在海南多民族文化变迁的历史过程中,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

这个问题目前在学术界仍然比较模糊,有必要加以厘清。

1 南岛语族迁徙与海南干栏建筑文化起源基于分子人类学研究方法,一些学者尝试勾勒东亚人群起源和迁徙图景,认为东亚族群的祖先最初达到了东亚南部,约在2万到4万年前开始分化,一支自越南进入中国,并沿海岸线向北,成为百越族先民,其中一个亚群在北部湾一带就转而南下,途径海南岛到达我国台湾,最终成为南岛语族的先祖(图1)。

另一支则向北经云南四川最终到达我国中原地带,并与其他民族融合成为汉族祖先之一。

如果这一观点成立,那么海南岛最早的原始居民,可能与南岛语族先民的早期迁徙有关。

南岛语族指的是居住在北起我国台湾、中经东南亚、南至西南太平洋三大群岛、东至南美智利的复活节岛、西至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等海岛上的、具有民族语言亲缘关系和文化内涵相似的土著民族文化体系。

国际上普遍认为,我国台湾是南岛语族的起源地之一,很多学者进一步提出台湾南岛语族的先民,出现在我国华南地区,这其中就有可能来自百越先民,也有可能来自经由海南岛至台湾的早期移民。

考古资料表明,距今6000至3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海南东南部沿海曾有人类群体活动遗址如英墩、莲子湾、桥山等。

王明忠先生认为,这些海南岛史前文化发生于南岛语族起源与迁徙的关键时间段和重要节点,并与周边岛屿如中国台湾、菲律宾等南岛语族地区的史前文化上存在一定相似性。

海南省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pptx课件人教部编版

海南省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pptx课件人教部编版
123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现代服饰发展变化的趋势。(2 分)
答案:从以简洁、实用、素朴为主到变得个性、多彩、 舒适。(2分)
123
材料二:粤海铁路作为中国第一条横跨海峡的铁路,它由 湛海线、火车轮渡和海南岛西环线“二线一渡”组成。琼 州海峡蓝色天堑从此变通途,结束了海南岛与大陆不通火 车的历史。粤海铁路是国家“九五”期间全国铁路重点工 程项目之一,总投资为45亿元人民币,是1998年8月30日开 工的,由铁道部、海南省、广东省合资修建,数千名建设 者披荆斩棘,历时4年多时间全部完工并投入运营。
上下班的人流
B.交通设施与出行方式的变化
“复兴号”
C.电信事业的发展
动车组列车
D.衣着服饰与审美意识的变化
港珠澳大桥
123456
5.[中考·河南]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
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 C )
A.销售渠道单一
B.物资供应充沛
C.信息技术发展
D.市场监管规范
123456
6.[海口期末]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通信主要靠书信;20世纪90
123456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蓝 黑”。进入90年代,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日益 多元化、个性化。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 ) A.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解放 B.西方文化影响深远 C.人们的服饰品味逐渐提升 D.服装产业迅猛发展
123456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口市某村除节庆日子外,村民日常
——整 理 自 中 新 网 《 我 国 首 条 跨 海 铁 路 ——粤 海 铁 路 通 车 》
123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粤海铁路建成的原 因,并分析粤海铁路建成有何积极意义。(4分)

第15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5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5讲国家出路的探究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问点一开眼看世界学问点二太平天国运动1.预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2.过程: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变乱→安庆战役→天京陷落。

3.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①主见:“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②影响: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反映农夫追求社会财宝平均的抱负。

(2)《资政新篇》: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夫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4.影响(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2)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心权力下移。

学问点三洋务运动1.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斗,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2.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内容(1)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都是官办企业。

(2)民用企业: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3)新式学校:开办培育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4)新式海军: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4.评价(1)进步性: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局限性:抵制外敌侵略的目的未能达到;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学问点四义和团运动1.背景: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兴起:义和团运动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

3.过程(1)八国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2)慈禧太后接受“招抚”义和团的方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把握利用。

4.结局: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5.评价(1)具有猛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呈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生疏到,任何国家瓜分中国的图谋难以实现。

1.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迈出了重要一步。

(√)2.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天京变乱是一次偶然大事。

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有关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旅游社会学,是从旅游业入手,运用社会整体论、社会互动等社会学理论,来研究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一门新兴学科。

小编精心整理了223个比较优秀的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帮助对这方面有需求的人。

1. 论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视野2. 关于高职旅游礼仪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3. 西部民族旅游社区女性幸福感人群差异--以四川桃坪羌寨为例4. 旅游开发对乡土传统文化的结构与解构--以柳林县三交镇黄河风情游为例5. 人类学与民族旅游:中国的实践6.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泸沽湖的个案研究7.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社会冲突疏解研究--基于对四川旅游业发展的考察8. 旅游对陕西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9. 女性生命周期与旅游意向的关系研究10.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以街津口赫哲族为例11. 来华非洲人社会交往和跨文化适应研究--以旅游人类学为视角12. 旅游资源开发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影响研究--基于大理市周城村的案例分析13. 生态美学视域下百里峡旅游资源田野研究14. 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15. 家庭领域与公共领域:乡村旅游对社区女性的影响研究--以山东省河口村为个案16. 生态旅游中社区参与的有效性探析17.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广西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为例18. 大学生志愿者旅游认知. 态度与行为意向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19. 在校女大学生旅游体验与旅游需求的质性研究20.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本土化反思21. 旅游发展对泸沽湖地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22. 记忆. 物质性与旅游23. 民族旅游社区治理:概念关联与内部机制24. 基于女性旅游消费行为角度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25.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内外部利益均衡机制分析26. 民族旅游场域中传统聚落景观的嬗变--一项关于龙脊景区的人类学考察27. 福建土楼(南靖)旅游管理中的社区居民行为研究28. 西部民族旅游社区妇女精英化因素研究29. 中国老年人出国旅游需求与制约--基于北京中老年人市场调查30. 基于博弈论的旅游开发商与社区居民的关系研究31. 海南旅游扶贫区家庭关系变迁研究32. 青海湖景区女性旅游市场分析与开发策略33. 体验旅游的ASEB分析及其开发策略研究--以黄姚古镇为例34. 过去25年旅游村落社会空间的微尺度重构--河北野三坡苟各庄村案例实证35.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女性旅游性安全:以泰国导游性骚扰为例36. 关于旅游统计的几点思考37. 城市意象与扬州旅游经济的发展分析38. 基于自我概念的女性旅游消费偏好研究39. 关于老年旅游决策过程的分析--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40. 社会关系视角下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研究41. 旅游时代:文化品牌的打造与传统重建--宁化石壁客家祭祖的人类学研究42. 旅游实践中的文化整体性--斯图尔德“社会文化整合层次”理论新探43. 旅游地居民职业转换中社会资本的影响与重塑--平遥案例44. 旅游地居民对主题景区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常州环球恐龙城为例45. 基于异地养老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开发探析46. 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47.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社会学分析48. 乡村旅游批判--基于社会学的视角49. 旅游田野调查初探50.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社区增权研究51. 漓江流域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52. 基于居民感知的乡村旅游开发效果研究--以桑木村为例53. 旅游开发对泸沽湖摩梭社区的影响分析54. 文化旅游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以宝兴“四化三旅”夏令营为例55. 论人类学视野下的旅游真实性56. 经济欠发达城市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的障碍与突破--以九江为例57.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58. 旅游地主客交往研究综述59. 旅游幸福及其研究之价值. 视角与前景60. 我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现状分析--以近十年核心期刊论文为样本61. 乡村旅游对农村女性影响的综述62. 大学生旅游逃票问题调查分析63. 心理旅游在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的应用64. 旅游生活取向与社区文化交流的互动影响分析65. 社区旅游的网络治理框架:一个案例分析66. 南京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旅游社会学的考察67. 现代旅游与社会学的关系邹议68. 基于人类学的旅游开发与社会评估研究69. 旅游人类学:“临时共同体”的民族志关照70. 论生活质量--一种基于旅游视角的分析71. 象征人类学视野下民间仪式旅游及其开发72. 旅游情境中的乡土“陌生人社会”--基于桂林灵渠旅游的田野研究73. 滇黔桂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研究与方法论思考74. 本真性的共谋:旅游人类学的反思75. 旅游与人类学牵手的学理分析76. 好客的东道主:旅游人类学“主-客”范式反思77. 论亲属称谓作为旅游好客性表达的符号介质--以安顺屯堡“小娘娘”为例78. “驻客”:“游客”“东道主”之间的类中介人群--丽江大研. 束河. 大理沙溪旅游人类学考察79. “农业--旅游”场域转换与少数民族社会性别分工的实践解释80. 城市意象理论与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塑造--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81. 人类学家如何成为旅游行业中的文化专家82. 滇黔桂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研究进展与方法论思考83.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湖北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社会学考察84. 文化人类学研究与旅游规划85. 民族文化商品化与旅游工艺品86.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87. 关于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综述88. 旅游开发中西部边疆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的人类学透析89. 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90. 乡村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自觉--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结构与解构91. 旅游空间中的传统与现代性--傣族曼龙村寨的旅游人类学分析92. 迈向实践的人类学--大理喜洲旅游人类学田野实验报告93. “面子”消费与旅游产品开发94. 快乐哲学与休闲体验:消费时代的旅游审美文化95. 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96. 也谈“communitas”人类学视野下的一种旅游体验97. 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研究98. 旅游管理专业女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遭遇性骚扰行为的分析研究--以湖南第一师范为例99.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求职意向调查分析与思考100. 纳西族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与男青年消费行为--以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海村为例101. 基于旅游影响感知的南岳古镇居民类型划分102. 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再思考103.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世外桃源案例104. 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对旅游人类学再认识105. 象征符号与旅游工艺品中的民族文化认同106.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旅游的新发展107. 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解读--关于哈尼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人类学考察108. 浅析假期旅游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109.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110. 旅游商品消费的文化人类学解读111. 旅游城市外来未成年人街头犯罪现象探析112. 旅游发展中的白族农村女性家庭角色的变迁--以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为例113. 现代性. 后现代性与乡村旅游114.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115. 中国旅游消费者权力量表构建与有效性检验116. 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人类学解析117. 国内外女性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综述118. 现代朝圣:梵净山文化旅游定位思考--现代旅游的人类学解析119.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性别差异研究--以青海高校大学生为例120. 有关女性旅游消费行为与影响因素分析121. 大理古城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122. 旅游仪式论质疑123. 旅游人类学“单向度”研究取向之反思124. 旅游发展背景下不丹传统聚落的开发模式研究125. 农业生态景观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社区农民幸福指数测评--以昌都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为例126. 民俗旅游语境中女性东道主与民俗传承127. 旅游发展对乡村社区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以丹霞山为例128. 民族旅游社区交往空间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为例129. 旅游学科研究中的社会网络思想及其研究范式130. 民族社区居民关于旅游活动对乡土特征影响感知的实证研究--以四川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131. 一个关于旅游发展中社区原住民边缘化问题的综述132. 诸多力量抑制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形成133. 旅游活动干扰下岛屿居民生活方式变迁感知调研--以崇明岛为例134. 名城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型保护与创意化开发研究--以黄山市歙县为例135. 唐代妇女旅游的繁盛成因及主要形式136. 旅游发展对女性角色变迁的影响研究--以大理周城白族女性为例137. 公共关系--旅游营销的必要手段138. 小城市女性旅游偏好实证研究139. 试析女性旅游消费动机140. 旅游发展对历史街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141. 基于女性旅游消费行为代际差异的社会观念变迁研究142. 塞罕坝森林旅游现状统计科学研究143. 地方性审美经验在旅游城镇化过程中的应用144. 旅游偏好选择中的性别差异研究145. 新时期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公关策略--以贺州市为例146. 旅游观念的嬗变与社会发展147. 娄底市青年女性旅游消费行为与市场营销策略探析148. 女性独自旅游的新兴趋势及市场开发对策149. “增权”视阈下女性参与生态农业旅游动机的实证研究150. 旅游人类学在人类学学科中的价值151.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线路的社会网络分析152. 旅游景观的文本化与神圣化--符号学与社会学的双重视野153. 遗产旅游与乡土社会--关于灵渠文化遗产的旅游人类学研究154. 旅游发展与民族村落社会变迁--基于鄂西神农溪景区罗坪村的调查155. 国际NGO项目与生态旅游社区发展--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雨崩景区的个案研究156. 旅游其实嵌入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六十157. 旅游开发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角色变迁研究--基于大理新华白族旅游村的案例分析158. 旅游发展与村落社区的变迁--以松潘县传子沟村为例159. 国外基于残疾人旅游障碍研究述评160. 老年游客旅游决策影响因素之多元逐步回归分析161. 人类学与社会学视野中的旅游:对话与思辨162. 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妇女家庭地位变迁的影响研究--基于云南石林五棵树村和月湖村的对比分析163. 民族村寨文化空间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探164. 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民族旅游与社会性别的互动--以龙胜金坑红瑶为例165. 试论旅游与人的全面发展166. 幕落幕起间:旅游与田野中的演员与观众167. 中国城市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结构研究--基于29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调查资料168. 乡村旅游对回族社区居民社会文化影响的实证调查与分析--以宁夏古城村为例169.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发展--旅游人类学者彭兆荣教授专访170. 乡村旅游与农村社会变迁171. 旅游如何成为人的幸福--兼论幸福的旅游何以可能172. 国外性别与旅游研究综述173. 村民对旅游开发的社会反应:冲突论的视角--以中山市崖口村为例174. 现代女性旅游动机调查175. “80后”女同性恋旅游行为特征研究176. 都市女性出境旅游市场开发可行性及对策研究177. 使用统计建模进行旅游研究时需要注意的几点178. 建构主义理论在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179. 民俗旅游学论纲180. 旅游社会学的建构思考181. 旅游交往问题初探182. 我国城镇居民旅游兴趣统计分析183. 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管窥184. 对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新迪尔凯姆学说的分析与思考185. 当游玩变成一种消费机器--中国消费社会形式变迁的旅游人类学研究186. 朝圣与旅游:特纳“类中介性”研究与旅游人类学187. 人类学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作用188. 传统与现代:旅游开发进程中的节日文化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T村为个案189. 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190. 乡村旅游对民族社区女性的影响研究--四川甲居藏寨景区的调研191. 试析女性与旅游扶贫192. 当代青年人的旅游心理193. 居民家庭旅游消费行为初探194. 人类学视野--论旅游的本质及其社会文化影响195. 妻子参与旅游决策的研究196.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197. 中国女性旅游市场发展前景与经营对策198. 贵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与乡村人口传统文化素质探析199. 他者凝视中的艺术生成--沐村旅游展演艺术建构的人类学考察200. 旅游发展与东道主女性--一个性别视角的研究综述201. 中国女性旅游发展历程研究202. 旅游发展对摩梭老年人休闲活动的影响--以泸沽湖地区落水村和开基村为例203. 跨文化交际视觉下的中美文化异同及其影响--以贵州旅游国际化发展为例204. 论旅游服务中的礼仪205. 虚拟旅游产生的社会学原因分析与思考206. 旅游社交礼仪实训教学初探207. 发展中的旅游人类学208. 民俗旅游的人类学探析209. 基于GIS的旅游景区信息系统研究210. 旅游展演与活态保护的互动与发展路径--以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化为例211. 我国旅游服务中的礼仪规范建构212. 民族旅游社区妇女的时间利用方式研究--以四川省桃坪羌寨为例213. 旅游参与对少数民族两性家庭分工的影响--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214. 古村镇居民旅游期望与影响感知对态度行为影响实证研究--以靖港古镇为例215. 浅析旅游消费需求及其预测216. 旅游是一种表演性艺术217. 旅游文化学发凡--一个文化学的视野218. 论旅游公共关系219. 旅游者行为初论--旅游文化学之二220. 科塞社会冲突理论对旅游市场建设的启示--《社会冲突的功能》有感221. 旅游开发进程中当地村落居民社会关系网的演变222. 民族旅游对黎族女性社会地位变迁的影响和思考223. 旅游社会学:方法. 问题和研究成果赠送论文选题思路:毕业论文选题思路一、毕业论文选题思路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工作。

落笔洞研究探微

落笔洞研究探微

落笔洞研究探微---奇甸文明的发现之旅陈彦军化工造笔是何年?顿在穷荒绝岛边。

笔下烟云常自起,想因多是济元元。

奇甸文明辟几年?烟云洞口绕天边。

凌空落笔如椽大,占尽人间第一元。

这是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南海之滨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落笔洞洞壁的两首题刻,前一首作于明成化庚子年,署名“郡庠生纪纲正”,后一首约作于清乾隆戊申岁前后,署名“崖西梅仙氏”。

1993年完成的考古确证,落笔洞洞穴遗址是目前已知的海南岛最早的人类活动始点的遗址,也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南端的一处史前文化洞穴遗址,距今约一万多年。

显然,从科学发现的角度看,我们要探寻海南岛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就要从落笔洞“三亚人”开始。

但从我们的研究目的,即探究作为中华文明中独具特色又抱负远大的海南文明在未来中华文明复兴中的地位和价值看,我们却要从海南“奇甸文明”意识产生的时代开始,这同样要从落笔洞开始,不过是从落笔洞题刻诗歌开始。

我们将以诗歌、传说、科学、教育为序,对已有的落笔洞研究展开探索,开启奇甸文明的发现之旅。

一、诗歌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落笔洞的是《永乐大典》,卷一三O七五引可能作于元代的已散佚的《崖州郡志》,记录了云从龙、许源和吴长孺的三首咏落笔洞诗1,云从龙题写的洞名和许源的诗现刻在落笔洞洞壁上。

成书于明天顺五年的《大明一统志》卷八十二崖州“山川”节最早描述了落笔洞:“落笔洞,在崖州东一百里,石壁峭立,上有石门,中有二石如悬笔。

转东数步,复有一洞,中有石如屏,外房有窍通光,内房深暗,相传有井通海。

”这两篇文献构成了古代落笔洞研究的两项主要内容,即状写落笔洞形貌、整理落笔洞诗歌。

海南大儒丘浚晚年返乡未果,据说临终尝言:“己有三恨,郡牒未修一也。

”为解恩师遗恨,王佐不顾年老体衰,自费遍访琼州各地,广采博贤,搜集郡中古今文献,乡土风物,编成《琼台外记》一书。

其中就描述了落笔洞风貌,收集了落笔洞诗歌。

《琼台外记》已散佚,关于落笔洞及其诗歌的记载整理充实后收入其弟子唐胄《正德琼台志》。

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演变——以黎族“合亩制”为例

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演变——以黎族“合亩制”为例
海南少数 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演变规律及发展 的矛盾特 殊性 。
[ 关键词 ] 海南 ; ;合亩制” 经济社会 黎族 “ ;
[ 中图分类号 ] 2 F1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 4— 70 20 )4— 4 7- 5 10 1 1 (06 0 05 0
海南五指山地区的黎族 , 直至 2 世纪 5 0 0年代初期 , 还保存着原始父系家 长制的合作组织——“ 合亩 制” 合亩” 。“ 是汉语意译 , 黎语 原称 “ 纹茂” Vim l , (a a ) 意即家族。也 叫做 “ l 1 翁堂沃 工” un n uk ( egt gve o
20 06年 1 2月 第2 4卷 第 4期
海南 大学 学报人 文社会 科学版 Hu nt s& S ca ce c sJ u n lo ia iest ma ie i o ilS in e o r a fHan n Unv ri y
De . o 6 c2 o
V 12 . o. 4 No 4
第 4期
为广阔。经过长期演变 , 在外围地 区多数已经解体。至 2 O世纪 5 年代调查期 , O 尚存 9 1 合亩” 3 9 7 个“ , 51 户 , 1 人 , 1 4 3 占当时黎族人 口(6万人 ) 3 7 % , 3 3 的 .3 平均每个 “ 合亩” . 3 7户 , . 人 ; 1 6 总耕地面积为 2 3 5 15 5 亩 , 3 .3 平均每个“ 合亩”59 亩 , 2 . 1 每户 69 亩 , .9 每人 19亩。黎族“ . 合亩制” 分布在总面积约 1 0 0平 0
[ 稿 日期]2O 0 2 收 O 6— 3— 8 [ 者简介]陈光 良(9 1 , 海南 三亚人 , 东技术师 范学院财 经系教授 , 作 15 一) 男, 广 主要 从事政 治经济 学和 民族经 济学研 究。

海南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公告.

海南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公告.
光明日报
出版社
2004.8
毕光明
姜岚
海南师范学院
虚构的力量——
中国当代纯文学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10
万力维
海南政法
职业学院
控制与分等:大学学科
制度的权力逻辑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2
刘仁伍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
与实证研究
经济管理
出版社
2003.1
刘平治
海南省财政厅
政府资本与民间资本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范围的划分
社会科学辑刊
2004.5
孙建军
王美今
海南大学
股市政策对个体证券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影响——行为金融理论对我国股市低迷现状的解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6
王和平
傅小随
海南省委党校
行政权力三分制改革的机理分析
马克思主义
与现实
2004.6
周伟民
海南大学
海南岛黎族聚居地树皮布石拍的文化价值
海南日报社
生态文化建设是可持续发展
的最终保证
海南日报
2004.2.4
符其武
李如龙
海南大学
海南闽语声调的演变
中国语文
2004.7
曾建中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中国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路径选择——基于功能和效率框架的综合分析
财经科学
2005.11
论文三等奖(17项)
耿开君
海南大学
现代中国哲学的政治哲学转向
2004.12
黎雄峰
琼州学院
海南社会简史
海南出版社
2003.3

荆州八县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题附答案

荆州八县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题附答案

荆州八县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题附答案(测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阶级产生以前,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先是原始群居,以后是氏族,继而发展为部落。

这些组织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

但在阶级和国家产生后,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出现了重大差异。

地中海沿岸国家,特别是古希腊,人们生活在多岛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很早就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

这种流动性很强的生活方式,强有力地冲破了蒙昧时代的血缘纽带,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

与地中海沿岸国家不同,中华民族是在一块广袤的大陆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其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有别于古希腊。

中华民族栖息的这块东亚大陆,有无数河流、湖泊,有高山峻岭,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因此在先民的眼里,中国就是天下。

但是他们的活动范围却相当狭小,很早就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定居农业生活。

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即使从野蛮进入到文明阶段以后,亦无法冲破人类原有的血缘关系,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长期保留下来。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

当然,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与文明时代的血缘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原始民主制的基础,而后者则是阶级专制的基础。

从现存文献和地下发掘材料看,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根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周王室分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周公”;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崎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分唐叔以“怀姓九宗”。

这里所说的氏、族、宗就是宗族存在的证明。

由此看来,西周建立以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海南岛人口和社会变迁分析

海南岛人口和社会变迁分析

海南岛人口和社会变迁分析09社会工作董玉博40号摘要:社会变迁是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结果,不同地区社会变迁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海南岛作为我国第二大岛,在岛域整体层面揭示海南岛个性较强的社会变迁,对推动我国欠发达地区积极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本文从海岛、特区等不同角度进行海南岛社会变迁的历程分析,对海南岛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划分通过不同阶段社会主体、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等的梳理、归纳,揭示其承接关系、演进进程和特点,以再现海南岛社会变迁历史过程,为未来海南岛积极社会变迁提供借鉴,关键词:海南岛社会变迁国际旅游岛社会变迁主要包括人口变迁、经济变迁、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等。

人口变迁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及人口流动和分布的变化。

经济变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量的增长和生产质的提高。

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功能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各种经济、政治、组织、制度等结构要素的分化和组合;二是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权力等的不同和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

解放后至建省前(1950~1987年)一是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设立行政区和黎族苗族自治区,在计划体制及其指令性计划驱动之下,海南岛迅速进入战后重建和全面发展时期。

但由于孤悬于海的区位条件和从属于广东的历史传承,海南一直作为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域,纳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南岛社会变迁的独立性、自主性、开放性。

198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在表明国家层面战略重视的同时,也形成了加快海南岛社会变迁的高层驱动。

1984年海南行政区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全岛区域开发和社会变迁。

本阶段,由于身处海防前线的国防地位以及从属于广东省的行政建制,海南岛社会变迁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和跟随性。

海南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全真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海南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全真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海南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全真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2023学年海南省高考全真模拟卷(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数量、播出热度、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开拓了大众化、生活化的荧屏世界,展现出影视剧制作的新风貌。

《人世间》《山海情》《大江大河》《父母爱情》等电视剧,通过普通人、家常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代洪流,剧中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物,让故事更接地气。

最是真实动人心。

金滩村,马得福在西北的风沙中建设家园,带领村民们种蘑菇脱贫致富;松山岛,江德福一家在东部的海风中守护着祖国的海疆……现实题材电视剧呈现着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命运变迁,以鲜活生动的影像记录下时代阔步前行的足迹。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走红说明,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

人民是文艺之母。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经久不衰的关键。

现实题材电视剧从社会热点、民生关切中获取创作灵感,将人们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生育、养老等话题作为创作主题,并从微观个体的视角进行电视艺术演绎,因而能够让观众有置身剧中的代入感,在不知不觉中引发情感共鸣。

这说明,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

《人世间》作为一部以当代中国历史为背景的时代剧,以周秉昆一家几十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通过讲述普通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不仅让宏大叙事通过具体细节变得可知可感,也通过艺术的方式揭示出时代进步的奥秘,即每个人的拼搏奋斗,汇聚成了推动时代前行的强大合力。

现代海南岛社会变迁及其特征分析

现代海南岛社会变迁及其特征分析
21 0 0年 l 2月
第2 8卷 第 6期
海 南 大 学 学 报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版 Hu nt s& S ca ce c sJu n l fHan n Unv ri ma i e i o il in e o ra ia iest S o y
De . O】 c2 0 Vo . . 1 28 NO 6


海南 岛基本概况
海 南 岛是一 个历史 悠久 、 丽富 饶 的热 带 海 岛 。其地 形 为 中间 高 , 美 四周 低 , 穹 隆状 , 呈 山地 和丘 陵足 海南 岛地貌 的主 要特征 , 占全 岛总面 积的 3 . % 。 山地 主 要 分布 在 岛 的 中部 偏 南地 区 , 87 山地 中散 布着 丘
水平 不 断提高 , 民安家 乐业 ;9 8年海 南建 省 办特 区后 , 人 18 中央 开始把 加快 开 发海南 岛的 问题 提 J重 要议
事 日程 , 赋予 了海 南更 大 的 自主权 和优 惠政 策 , 海南 的社 会变 迁揭 开 了新 的一 页。 并 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 社会变迁 的主要表 现及其 发展 机制
海 南 社 会 变 迁 的 主 要 特 征 进 行 了分 析 。
[ 关键词 ]社会 变迁 ; 特征 ; 海南 岛 [ 中图分类号 】C9 1 1 [ 文献标 志码】A [ 文章编号 】10 0 4—1 1 ( 00 0 00 — 7 7 0 2 1 ) 6— 0 1 0
从人 类发 展 的历程来 看 , 任何 一个 社 会 和地 区都处 在 不 断 创 新 、 承 与 发展 的变 迁 过 程 。社 会 学 者 继 认为, 促使 一个 地 区发生 变迁 的原 阂主 要有两 点 : 一是 地 区 内部各 方 面 的变 化 因素 引起 , 二是 由 自然 环境 及社 会环境 的变化 而引起 。 当社会 环境 发 生 变 化 , 当地 区的 成员 以新 的 方 式 开展 活 动 时 , 社 会 便 开始 其

【中考真题】2022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试卷 (附答案)

【中考真题】2022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试卷 (附答案)

2022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字词书写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

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pǔ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

①契___________________①pǔ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_________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①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_________民族复兴的前途。

①世界各地奥运健儿齐聚五环旗下,相互尊重、彼此激励、突破极限、超越自我,完美_________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充新格言。

①习总书记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坚决_________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A.坚持找寻演绎遏制B.坚定探寻演绎遏制C.坚定找寻演示遏止D.坚持探寻演示遏止3.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夏”,原本指中原地区的人。

《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

”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

”“夏”是象形字,表示堂堂正正、高高大大的人。

C.“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

D.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强调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为进一步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分析》摘要。

社会生活变迁是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结果,不同地区社会变迁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海南岛作为我国第二大岛,在岛域整体层面揭示海南岛个性较强的社会变迁,对推动我国欠发达地区积极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我对海南岛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划分通过不同阶段社会主体、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等的梳理、归纳,揭示其承接关系、演进进程和特点,以再现海南岛社会变迁历史过程。

解放后至建省前(1950~xx年)一是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设立行政区和黎族苗族自治区,但由于孤悬于海的区位条件和从属于广东的历史传承,海南一直作为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域,纳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南岛社会变迁的独立性、自主性、开放性。

xx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加快海南岛社会变迁的高层驱动。

xx年海南行政区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全岛区域开发和社会变迁。

本阶段,由于身处海防前线的国防地位以及从属于广东省的行政建制,海南岛社会变迁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和跟随性。

同时,由于孤悬南海,社会变迁又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和迟滞性。

二是经济变迁。

解放初期,海南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始终是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格局。

改革开放前,海南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相对封闭的政策,由于地处海岛,交通闭塞,农业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海南岛经济始终处于欠发达状态。

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和历史条件,海南岛作为国防前哨,国家对海南投入的资金和人力很少,经济发展缓慢,并创立了一种亦城亦乡、亦农亦工、亦政亦企的特殊经济体制——海南农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经济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但由于人口、资源分布不均,经济变迁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

本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正式确立和海南国家一级行政区建置,赋予了此间海南岛社会变迁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特征。

注。

左图为海南农垦东升菠萝蜜收割。

三是人口变迁。

解放以来,人口稠密地区多为开发较早的海岛北部地区,东部沿海及南部、中部地区开发较晚,人口稀少。

解放后,为了发展经济,巩固国防,政府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入,使人口呈现快速增长。

随着社会经济各方面条件的改善,海南人口变化呈明显的高一低一高增长类型。

民族地区分布也不均衡,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黎族主要居住在山区,苗族则居深山密林。

建省后至今(xx年至今)一是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

xx年,海南正式建省办特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最大的海洋省份。

特区省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使海南在对外开放的各个环节享受了许多独有的优惠政策,如落地签证、26国免签证、航权开放、离境退税等,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海南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此外,海南省为精简机构,还率先实施了省管县(市)的地方管理体制。

xx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拉开了国家层面全面推动海南岛积极社会变迁的序幕,海南岛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试验区。

二是经济变迁。

海南建省和办特区,实行特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海南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xx年以来,海南明确提出了三次产业发展的方向,初步形成了以新兴工业、热带高效农业、热带海岛旅游业为支柱的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xx年海南提出逐步建设“一省两地”,即中国沿海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南方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本阶段海南经历了历史上最深刻的经2济和社会变迁,岛屿经济增速明显加快,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旅游业日益成为全省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但是省内东、中、西部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广大中西部县市经济水平还较落后。

注:左图为海南发展成国际旅游岛后开发的沙滩三是人口变迁。

建省后海南人口呈有序稳定增长态势,总人口上升幅度渐趋合理。

城市数量明显增加,非农业人口总数及其比重逐年稳定上升,人口分布不均衡;海岛北部、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而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人口也较少;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人口构成更加广泛;海南建省办特区和建设国际旅游岛,吸引了大量外来人才和民工涌入琼岛,极大地改变了海南人口结构,并带来不同地区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

人口性别比偏高,老龄化趋势明显。

此外,海南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xx年,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为70.73万人,占8.56%。

海南岛特殊的岛屿环境和资源禀赋,决定了海南岛不同于内地的特色经济结构,必须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升级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总结。

纵观两个阶段海南岛总的社会变迁特征和规律,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海南岛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增长。

国家在政策上也逐渐向海南重点倾斜,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逐渐步入良性发展阶段,但由于岛屿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闭塞性,加上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海南岛总体仍属于我国欠发达地区。

改革开放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岛经济开始3飞速发展,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政治体制逐渐理顺,人口数量和素质也逐渐提高,海南岛社会生活变迁开始进入积极变迁阶段。

建省办特区,极大地促进了海南岛良性社会变迁;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掀起了新时期海南岛社会积极变迁与岛域全面开发共轭演进的新一轮热潮,这表明了国家层面对海南岛战略地位的重视,对推动海南岛积极社会变迁和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岛必须大胆探索创新,创建独特的海岛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和积极的社会变迁模式,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把海南岛建成一个富强文明的和谐岛、生态岛、文明岛和旅游岛。

注。

左图为建省前黎族姑娘单一的服饰。

注:左图为建省后黎族姑娘花样丰富的服饰第二篇: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第五单元基础检测试卷一、选择题(30×2=60分)1.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19:05分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这座电视台是a.北京电视台b.上海电视台c.江苏电视台d.哈尔滨电视台2.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a.《渔光曲》b.《歌女红牡丹》c.《定军山》d.《难夫难妻》3.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a.报童在街上叫卖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c.人们用移动电话相互问候d.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迁。

民国初年开始出现的生活习俗和新风尚有a.城市男子穿着西装、女子披着婚妙举行婚礼b.人们乘火车到宁夏旅行c.妇女为缠足为美、人们见面向长辈行跪拜礼d.家境富裕的人以吃西餐为时尚5.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该诗反映了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 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6.右侧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 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7.假如某人在19xx年从杭州到广州游玩,下列各项中不可能经历的是a.买一套西装穿上b.到西餐馆就餐c.乘民用飞机到广州d.骑自行车看风景8.中国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网址设置“1905”的寓言是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国际荣誉9.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体现了中西合璧特点的是a.中山装b.四合院c.西装d.花轿10.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

“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已有新式交通工具b.组建了近代海军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d.禁绝外来事物11.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

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的实施 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12.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这条电报线架设于a.北京b.台湾c.山东d.xx13.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14.下面是同学们在探究中国近代服饰演变的问题时收集到的四张图片,其中人物的着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是15.小马在求职应聘时,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某公司发送了一份个人简历,不久就从自己的电子信箱中收到来自该公司的面试通知。

这一信息交流方式依托的技术设备是16.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人的服饰、饮食和社会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b.中国人向西方学习c.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推动作用d.清政府的强行规定17.xx年10月1日,建国60周年庆典在北京天安门举行。

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时间获知这一盛况的主要途径是①电影②电视③广播④互联网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8.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这主要是指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②推动了各地经济发展③开拓了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9.下文是发表于《时报》的《新陈代谢》一文的内容:“……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礼服兴,翎顶被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阳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这段文字反映的社会变化最早应该发生在a.辛亥革命以后b.新文化运动以后c.五四运动以后d.国民大革命以后20.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

此时,他能够①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②到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上海阅读《时务报》④到广州吃西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1.张謇为激励自己的爱国热情,发誓一定要亲自乘坐一次在中国政府自己修筑的铁路上奔驰的火车,他的愿望最早可实现于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末d.20世纪初22.19xx《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c.,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23.肖恩·马洛尼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