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项目化活动案例认识人民币

一年级数学项目化活动案例认识人民币项目由来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减轻一年级小朋友的作业负担,创新小朋友作业形式,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实践运用中去。
同时又因为网络时代,人们越来越喜欢在购物的时候采用网络支付,人民币在市场上的使用率越来越少,孩子们几乎接触不到人民币,因此人民币知识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挑战难度更大了。
针对上述情况,特地在台州市文渊小学一年级同学做了一个小调查,统计如下:本次活动以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科素养,引导孩子们去认识人民币,体会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了解简单的货币文化,自觉爱护人民币,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驱动性问题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你知道关于人民币的哪些知识?进入超市你会看标签吗?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人民币呢?项目驱动任务《认识人民币》项目化学习的大问题下,分成4个小驱动性子任务。
一是人民币有什么奥秘?收集资料,了解第五套人民币相关的知识;二是对人民币面值了解有多少?通过课堂上的教学,让学生懂得每张人民币的面值已经会等价兑换;三是超市里面的物品的价值是多少?进入超市成为小小调查员并记录在学习单上;四是成为小小售货员,在美食节上合理使用人民币。
收集资料小朋友们利用周末空闲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络、书籍等不同的渠道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人民币知识。
如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是第五套人民币;流通的纸币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硬币有1分、2分、5分、1角、5角和1元......辨别人民币介绍人民币通过课堂教学上让学生根据任务单引导学生认识各种人民币,掌握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并进行简单的等价交换。
孩子们利用手中的人民币与家长、同学一起开展换币游戏,熟练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换算课堂上老师精心授课,讲解人民币的基本知识、人民币的面值分类以及人民币的使用和兑换。
《认识人民币》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认识人民币》实践活动案例分析一年级下学期〔新课程〕有两个单元:人民币的相识、相识时间,这两个内容与生活贴地很近,但大局部学生以前很少接触,学起来均显困难,吃力。
其实在生活中有着许很多多的时机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学习、熬炼。
课改要求我们的活动内容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孩子们所熟识的,那我们更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开展,将我们的学习内容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将生活场景带入数学课堂,使学生轻松学习,乐在其中。
我们一年级的学生相识人民币后一周,我对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对“人民币的相识”状况进展了了解。
我发觉90%的孩子能精确地分辨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但只有50-60%的学生能清晰地说出买东西时手里拿的是多少钱,应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都学过啊?我想,确定在平常的生活中,一局部孩子接触过钱,独立地运用过,而剩下一局部学生从没有接触过钱,单*课堂上的相识当然远远不够,还要在生活中运用它,进而了解它。
所以我想到了上一节活动课,我们来模拟商店的情景,给孩子们缔造一个“用钱”的时机。
下面以《小小商店》这节实践活动课为案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课前思索】1、如何落实教学所采纳的学习用具。
对教学来说,真实的人民币当然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但是分析现实可能性不大。
一是家长不行能把1元、2元、5元、10元甚至更大币值的钱交给6周岁的孩子装在口袋里来上课,因为在课下、课上活动中丧失或混淆现象是很难免的;二是老师不行能为全班每个或每组孩子打算一套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教学精力和打算时间不够,学生的保管实力也不允许。
是否可以让学生自制“人民币”学具,在动手的过程中将学生已有的干脆经历与实践活动进展整合,加以改造、开展。
2、确定教学所采纳的教学模式“教学如嬉戏”。
亚里士多德认为嬉戏是七岁以前儿童教育的一种方法。
“在嬉戏中教学”应当是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志向教学模式。
依据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先生的教学观“有自由感”的理论,嬉戏是儿童生活中最欢乐的活动,是表现和开展儿童的自动性和缔造性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优秀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优秀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5.1 认识人民币|人教课标版篇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技能目标: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在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二、借助经验,交流介绍1、学生介绍认识的人民币。
2、根据学生回答形成:1元以内的人民币有1元、1角、2角、5角、1分、2分、5分(硬币和纸币)3、分类游戏。
三、创设情境,灵活运用1、橡皮2角,学生说出不同付法。
2、羽毛球8角,学生在桌上摆一种付法。
相互交流。
3、书本1元, 1元可以怎么付?学生在桌上摆出多种付法,然后交流,引出1元=10角,学生一起数出1元,1角……9角,1元4、火柴1角,引出 1角=10分5、学生根据商品钱数说出价钱,再根据商品价钱摆出钱币。
四、模拟购物,体验升华学生拿好一元人民币,进入一元超市。
1、师生示范。
2、同桌练习。
3、购物表演。
五、交流收获,自我感悟1、学生谈收获。
2、学生体验:要爱护人民币、节约用钱!常州新北区国英小学张建琴《认识人民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等价兑换,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会认这些人民币吗?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精品)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袁江丽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课例分析五亩中心小学薛选荣一、背景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
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
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二、案例本案例教学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实践活动一: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请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钱)。
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
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
(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
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展开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1角、1元(硬币)、1元(纸币)……评析: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
一年级数学项目化学习案例认识人民币

一年级数学项目化学习案例认识人民币一、活动背景人民币作为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当人民币的学习与支付宝、微信支付、刷脸支付的美丽邂逅,并未开启一场美好的学习之旅,反而让人民币的学习更加困难,更加虚无。
如何将人民币的学习落到实处?如何体现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何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人民币是什么时候发行的?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以前人们是用什么钱币进行购物的?如何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所以我校一年级数学组基于此开展了认识人民币的微项目化学习。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常用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及大小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次微项目化学习的目的,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各种人民币面值的认识,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感受元是人民币最常用的主要单位,了解简单的货币文化,自觉爱护人民币,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项目目标1.让学生加深对各种常用面值人民币的认识,了解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及大小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跳蚤市场的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唤起学生对人民币知识的探究欲望,结合现实生活感受人民币知识学习的必要性,感受货币文化,自觉爱护人民币。
三、活动时间轴2022.5.16-2022.5.20子问题1:生活中哪里需要用到人民币?子问题2:你会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吗?子问题3:你会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吗?2022.5.21-2022.6.31子问题4:你知道各种面值人民币的正面、背面图案是什么吗?子问题5:我国现在流通的人民币是第几套人民币?子问题6:你知道人民币的发展史吗?子问题7:你想知道古代的货币有哪些吗?2022.6.3-2022.6.8子问题8:你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吗?2022.6.9-2022.6.12子问题9:商场、超市中物品的价格是怎样呈现的?子问题10:你会看超市中的商品标价吗?四、驱动性问题:人民币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五、项目实施过程说一说、换一换课堂上老师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哪里需要用到人民币?并带着孩子们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认识人民币》的案例分析

《认识⼈民币》的案例分析《认识⼈民币》的案例分析⼀、背景介绍新课程⾮常注重学⽣已有的⽣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活,然后回到⽣活,应⽤于⽣活。
认识⼈民币不能脱离真实⽣活情境,《认识⼈民币》这⼀教学内容我是充分利⽤了学⽣已有的⽣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让学⽣在购物活动中巩固知识与⽅法,特别是通过“凑钱”活动,提升思维与能⼒,并了解元与⾓、⾓与分之间的进率。
同时也教育学⽣渗透节俭、理财、爱国等教育。
⼆、案例分析本案例教学内容是⼀年级(下册)“认识⼈民币”(⼀)激趣导⼊1、由主题图列⼊教学教师:孩⼦们,今天⽼师带⼤家到超市购物,购物时我们要⽤到什么?(钱),我们平时⽤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民币。
2、介绍⼈民币教师:我们国家的钱叫⼈民币。
⼈民币是国家的法定货币并由中国⼈民银⾏统⼀发⾏,我们要爱惜它,不能乱折⼈民币或者在⼈民币上乱画。
今天这节课,⽼师就和⼤家⼀起来认识⼈民币(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及分析:由教材主题引⼊,帮助学⽣回忆⽣活中使⽤⼈民币的经历,让学⽣感知⼈民币在社会⽣活中的重要作⽤,同时对学⽣进⾏爱护⼈民币的教育,熟悉的场景唤起学⽣的共鸣,调动积极的认知情绪,激发学⽣的兴趣。
)(⼆)探究新知1、认识⼩⾯额的⼈民币教师:⽼师给⼤家准备了⼀些⼈民币,请同学们四⼈⼀组,将你认识的⼈民币介绍给同组的同学听。
看谁认得多,认得准。
教师:认别⼈民币的时候,有什么好⽅法?学⽣:可从⼈民币上的数字、汉字、颜⾊、图案来认别。
对于⼈民币上的繁体字、如壹、贰、伍等教师应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及效果分析:通过动⼿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式,在学⽣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1元、1⾓、5⾓的纸币与硬币及1分、2分、5分的硬币,学⽣在观察、感知、体验和交流等活动中,不断深化对⼈民币的认识。
)2、对⼈民币进⾏分类、深化认识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种⾯值的⼈民币,⼈们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
学⽣以⼩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学⽣1:按质地分,硬币分⼀类,纸币分⼀类。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及教学反思(6篇)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及教学反思(6篇)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集中活动一:数学:钱币换算活动目标:1.认识面值10以内以元为计量单位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2.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方法。
3.能在游戏中进行10元以内钱币的换算。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课件、人民币(1元、2元、5元纸币及1元硬币)若干,铅笔若干、记录单若干活动过程:一、认识人民币教师:你们认识这些钱吗?它们一样吗?(引导幼儿观察。
)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呢?你怎么知道是x元钱呢?(通过观察钱币上的数字让幼儿认识它们不同的面值。
)仔细看看这些钱上都有印有什么?你们知道这些钱共同的名称吗?(人民币。
)二、游戏凑钱。
1.教师交待活动要求今天老师想到超市去买东西,可我只有一张5元钱,我想把它换成1元、2元的零钱去请你们帮我换,你们想想可换几张1元、几张2元,请你将每种钱的数目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2.幼儿取出钱币卡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将活动结果展示出来。
4.集体检查凑出的每份钱是否都是5元。
5.讨论我们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法凑出5元钱。
6.教师用大统计表和幼儿一起统计5元钱用了几种方法换零钱。
三、练习1.教师出示一张10元人民币,让幼儿利用人民币卡片探究不同的换算方法,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2.幼儿汇报自己的记录结果。
3.老师和幼儿一起统计10元钱有几种换零钱方法。
记录在大统计表中。
活动二:数学:购物计划活动目标:1.能遵守秩序,有礼貌地与人交往,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2.了解钱币的换算关系。
3.能运用10以内加减法进行游戏。
活动准备:记录表、人民币、文具若干。
活动过程:一、取款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统计了10元钱的换算方法,现在请小朋友按自己的记录单进行取钱,凑成10元钱。
-一年级上册《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及反思_一年级数学教案.doc

一年级上册《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及反思_一年级数学教案内容提要: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
是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认识人民币的。
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关键词:社会实践能力、勤俭节约、爱护人民币活动过程:一、认识人民币1.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这是谁?(课件出示──聪聪。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聪聪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本节课安排学生们喜欢小精灵聪聪与学生们一起学习,为学生从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主动活泼的学习。
】(聪聪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钱)看到这么多钱,你有什么想法?生:我想用它买文具。
生:我想用这些钱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生:我想把它存起来。
生:我想,我要是有这么多钱该多好啊!(对学生给予表扬。
)【适当的评价与肯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亲切自然的语言,拉近了师生距离。
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渗透: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
献爱心,孝敬父母等。
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初步感知人民币。
师:钱的用处可真大啊!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钱的资料,现在你对钱有哪些了解呢?。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并能正确计算找零。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与人民币相关的问题,如购物预算、价格比较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物展示、互动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人民币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对人民币的了解,如在哪里见过、人民币的用途等,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人民币》。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人民币的基本面值,包括纸币和硬币,让学生对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直观的认识。
2.通过PPT展示,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图案、颜色、大小等特点,提高他们辨识人民币的能力。
1.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人民币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如兑换、购物等环节的掌握程度。
3.组织小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100元人民币,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张纸币吗?它代表多少价值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人民币的价值。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人民币实物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创设“小小商店”情景,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进行模拟购物活动,体验人民币的使用。
3.结合教材中的实例,讲述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在一年级下学期的新课程中,有两个单元:人民币的认识和认识时间。
这两个内容与生活紧密相关,但大部分学生以前很少接触,学起来很困难。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研究,我们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研究、积累,将研究内容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让生活场景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研究。
在对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人民币的认识”情况了解后,我发现90%的孩子能准确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但只有50-60%的学生能清楚地说出买东西时手里拿的是多少钱,应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这是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一部分孩子接触过钱,独立地使用过,而剩下一部分学生从没有接触过钱,单靠课堂上的认识当然远远不够,还需要在生活中使用它,进而了解它。
因此,我想到了上一节活动课,我们来模拟商店的情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用钱”的机会。
下面以《小小商店》这节实践活动课为案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在教学前,我们需要考虑如何落实教学所采取的研究用具。
真实的人民币当然更有利于孩子们的研究,但是分析现实可能性不大。
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制“人民币”学具,在动手的过程中将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与实践活动进行整合、改造和发展。
在确定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时,我们可以采用“教学如游戏”的方式。
游戏是儿童生活中最快乐的活动,也是表现和发展儿童自动性和创造性的最好形式。
因此,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研究,这样可以增进孩子们的智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实践与操作中,我们可以调查生活物品的价格,让孩子们了解不同物品的价值,让他们在模拟商店的情景中使用人民币,体验购物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研究人民币的使用。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人民币,掌握使用技巧,同时也让生活场景走进数学课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研究,乐在其中。
6岁的孩子知道钱很重要,但对钱的数量还不是很清楚。
他们可能会认为一支铅笔需要10元钱。
这种感性知识无法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获得,他们需要自己去实践和调查。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知道人民币的单位,能区分元、角、分。
2.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面值,会换算元、角、分。
2.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人民币进行简单计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场景中的物品及价格。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品吗?你们知道它们的价格吗?那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货币是什么吗?2.认识人民币展示一张人民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人民币的颜色、图案等特征。
提问:你们知道这张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吗?它有什么用呢?分别展示1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认识并说出它们的面值。
3.人民币的单位引导学生观察1元、1角、1分的人民币,让学生认识元、角、分这三个单位。
讲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1元=10角,1角=10分。
4.人民币的换算利用课件展示人民币的换算,如:1元=10角,1角=10分。
让学生尝试用换算的方法,将元、角、分进行相互转换。
进行练习,巩固换算方法。
5.小组活动(1)将人民币按面值从小到大排列。
(2)用人民币购买指定的物品,并计算出总价。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认识人民币、人民币单位和换算方法。
提问:你们觉得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爱护人民币?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购物场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人民币。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观察和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人民币进行计算。
(1)在人民币换算环节,部分学生对于元、角、分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加强巩固。
(2)在小组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对于购买物品的计算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李琼一、背景二、案例本案例教学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实践活动一: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请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钱)。
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
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
(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
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展开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1角、1元(硬币)、1元(纸币)评析: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
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
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
实践活动二:1、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课件出示四件物品及标价)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课件出示四种纸币)用哪一张钱付?(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用线连接)。
2、商店里有哪些东西?(课件出示:练习本5角,铅笔8角,小刀1元)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
还有不同的取法吗?(学生积极思考发表各自方法)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学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钱,再说一说)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生取一元纸币或硬币)。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优秀教案范文(通用5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优秀教案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优秀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优秀教案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优秀教案1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9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模拟人民币、卡片。
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小明长大了)师:今天是小明7岁生日,妈妈要带小明乘车去买生日蛋糕和礼物,小明说:“我长大了,能让我自己试试吗?”于是妈妈把钱交给小明,由小明买车票,买蛋糕和礼物,你们看小明多高兴啊!(教师边讲电脑出示买东西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都用过人民币吗?谁能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的?”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人民币?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介绍自己见过的人民币。
生:①纸币、硬币。
②几元的、几角的、几分的。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人民币。
”(板书:人民币)[力图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从而能主动的去学习新知。
]探究新知1.认识人民币。
a.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师:“同学们都见过什么面值的人民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不同面值人民币。
生1直接说出几元,几角,几分,教师板书。
生2说几分,几毛,几块。
教师引导:平时说的几分,几毛,几块在数学上还可以说成什么?如果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边说边板书。
师:“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
”b.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师:(出示1元人民币)“谁认识这张人民币?”师:“你可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张人民币吗?”学生从字样、颜色、人物等不同方面,谈自己对人民币认识。
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及分析

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及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民币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人民币的概念,许多老师都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种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数学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人民币的基本概念和外观特征。
2.学习人民币的货币单位和面值。
3.掌握人民币简单的加减法操作。
4.了解人民币保值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人民币的认识和应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和银行家模拟等形式,来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外观特征和基本知识点。
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人民币计算题,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设计与实践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教学案例:1.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数学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并掌握人民币的基本知识点和简单的加减法操作。
2.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足够的小面额人民币,以及制定一套简单的人民币计算题目。
3.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欣赏人民币的图片和视频,来帮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基本概念和外观特征。
第二步:讲述利用多媒体模拟现实情景,讲解人民币的货币单位、面值以及基本规则。
第三步:操作让学生将手中的人民币分别按照不同的面额分类,并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加减操作。
同时,通过问答形式和学生互动,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第四步:巩固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人民币的计算和操作能力。
第五步:总结这一步可让学生表达一下他们对人民币的认识和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本教学案例中采用的方法,学生在感性认识人民币外,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学习效果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
另外,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人民币的货币价值,从而提高其理财意识。
五、教学总结人民币是小学数学中的必修题目,掌握其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认知都有极大的帮助。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分析(精品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分析(精品教学设
计)
认识人民币
教学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是学习人民币计算的基础。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主题图提供了三种生活场景,揭示了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例1展示了全套人民币,使学生对我国法定货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例2通过换钱活动梳理元与角,角与角之间的换算关系,归纳出主辅币之间的进率,为后面学习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a.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识别方法和较丰富的使用经验,但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
了解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但没有上升到知识重点的高度。
有购买经验,但在支付方式和购买方案上欠灵活。
b.有初步的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经历,但指向、方法不明确。
c.有较强的观察兴趣,但是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学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d.有较强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是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3.设计理念
a.同伴教育。
b.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案例
本案例教学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实践活动一:
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请
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钱)。
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
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
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
(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
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
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
展开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
1角、1元(硬币)、1元(纸币)……
评析:
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
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
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
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
实践活动二:
1、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课件出示
四件物品及标价)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课件出示四种纸币)用哪一张钱付?(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用线连接)。
2、商店里有哪些东西?(课件出示:练习本5角,铅笔8角,小
刀1元)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
还有不同的取法吗?(学生积极思考发表各自方法)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学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钱,再说一说)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生取一元纸币或硬币)。
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总结出1元=10角。
3、兔妈妈也想买东西,它带了几角钱?(课件出示:一个2角,
一个1角)还差几角?你能帮它取7角吗?……
评析: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以及解决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的兑换的问题。
创设了一个个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活情境,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
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这里教师虽然注重了创新,但又不够大胆——难道买几角的物品非得拿刚好的钱吗?可以
拿一元钱去购买,让售货员找呀!而且这种情况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
实践活动三:
自已开办商店模拟购物。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每组开个小商店,组长当营业员,
其他同学当顾客,顾客先到银行里取1元钱,然后到营业员那去买东西。
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文明顾客,谁是最优秀营业员。
先想一想,你想买什么?(学生积极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指名说一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
评析:
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品德教育。
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适时的思想教育,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
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
一年级的学生从懂事开始就已经认识了人民币,并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
为此,在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情况时可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创设一个情景:一位同学当售货员,一位同学购物。
让学生自己来决定想买什么,用哪种钱购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更好的体现创新性。
另外,我觉得刘老师在教学中,不能较好地调控课堂。
如教师问,你见过一分硬币吗?有一位学生(一直都比较调皮,不能集中注意力)说我见过!但教师说:“是吗!
请座!”我想这里完全可以说:“是吗!你在哪里见过?可以和同学们说说吗?”这样这位学生一定会认真听讲,并对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