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经典模拟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静静伫立的大冰瀑布,被光与影幻化成各种颜色,让人眩晕.(yūn)不已。春夏季是冰崩的季节,在很远处你也能听见硕大的冰块如万马奔腾,从山顶崩泄的声音。
B.北方,无雪不成冬。每当天降大雪时,乱云便早早落下帷幕,把天空酝酿成一片沧茫。不久,雪花翩跹.(xiān)而至。那一羽羽雪花,是从天际飞来的精灵。
(qiǎn)规则中身心俱疲。但在面对这个小暖
C.每个历经“人间世”的成年人,可能在各种各样的潜
.
男的举动时,相信都会有一丝暖意融化,哪怕已如槃石的内心。
(yōng)人”
D.诗,可拿来比喻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情玉女;而应用文,则完全着眼于实用,可称为“佣
.
型。散文呢,是诗和应用文的折中,兼有红尘的琐碎和形而上的寄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3题。(5分)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
,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等。【甲】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相契合
..
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
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沽名钓誉....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乙】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丙】《礼
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契合
B.自诩
C.沽名钓誉
D.风气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法国民航安全调查分析局(BEA)方面称,他们从德国之翼航空公司失事的A320空客机驾驶舱录音
记录仪中取到了可用的录音资料,确定客机未发生爆炸。
B.记者从河南省教育厅获悉,河南今年将取消体育特长生等5项加分,同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
江口水库移民考生等2个项目进行调整。
C.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避免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D.那种借口以反腐会阻碍经济发展,引发社会不稳定为名,主张反腐应适可而止的观点极其有害,因为反腐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
5.有不少名人的名字来源于古代诗文,请仿照示例,从“刘海粟(国画大师)、王朝闻(著名美学家)、李行健(著名语言学家)”三个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一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
释。不要求句式及阐释角度完全一致,不超过80字。(3分)
示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著名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这个名字让我们可以联想
到这位科学家为中医药研究而生的诗意人生。
6.请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物象,围绕“思乡”主题,写一段以描写、抒情为主的文字。要求: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②不少于100字。(6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10分)
我们知道中国从隋唐起就盛行科举制,谁科举成绩好,谁就可以当官。对这个制度我们已经习
以为常,但实际上,科举制是相当奇怪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有点“特殊”,在世界上别的国家,极少见到这样选拔官员的。
即便在中国,在科举制产生之前也有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从最早的贵族、门客,到军功、推荐(察举、征辟、孝廉),最后是九品中正制,隋唐起,开启了科举制度。科举的出现,可以被视为国
家治理复杂化与国家规模的超大化对现实政治的倒逼。
如果我们把历史追溯到周朝,就会发现那个时候的社会和后来的宋元明清完全不同,在制度层面上,反倒更像《冰与火之歌》里的七大王国。和七大王国一样,西周也是一个封建制的贵族国
家。这里所说的“封建制”指的是其本义,就是“封国土、建诸侯”的制度。它是一个金字塔式的
等级社会,而不是后来君权至上的扁平化社会。孟子对这个社会有过一个理想化的描述,“天子一
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天子也好,诸侯也好,虽然是君主,但他们和卿、大夫相去并不远,只是在等级树上高了一点点而已。
在这样的社会里,选拔官员自然倾向于世袭制。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逻辑推理。世袭是人类的一
种本能。人们得到一些好处后,会很自然地倾向于把这些好处传给后代。既然大家地位并没有本质
区别,天子能世袭,诸侯能世袭,我们卿为什么就不能世袭?大夫为什么就不能世袭呢?
因此,在西周主要采取世官制,这个制度到了春秋时期虽然开始有所松动,但依旧占据主流位
置。我们翻翻《左传》就会发现,许多家族都是世世代代为卿,比如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齐国的高国,都是如此。这个时候也不太需要经常从外界选拔官员,让官员生官员就行了。
世官制其实是个蛮稳定的制度,它具有可预测性,减少了贵族内部的摩擦,很适合一个静态的社
会。但是它没有能够永久持续下去。在春秋中后期,它就出现了崩塌的征兆。问题出现在两个方
面。一个是周王朝不再能维持大一统局面,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静态社会变成动态社会,所有的政
治实体都面临巨大压力。诸侯国必须追求军事和行政效率,内部也必须重新切割权力格局。最终的
结果是权力越来越集中。而权力越集中,官职也就越不像贵族的固有权利,而越像是国君的额外赏
赐。
第二个变动来自民间。在西周的时候,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民间完全处于无知无识的状态,国君即使想从民间选拔官员也无从选起。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知识开始普及,知识分子呈现爆炸式增
长。一下子,官员潜在储备极大丰富。而且这些知识分子本身也渴望做官,学了一肚子当君子的学
问,怎肯老实待在家里浇粪种地?孔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学而优则
仕”的理论,给不甘心在家种地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现实出路。而这种来自民间的求职压力也推
动了选官制度的变化。
到了战国时期,世官制度就整体性地崩溃了。
(节选自《科举之前的选官史》,有删改)
7.下列关于世官制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世袭是人类的本能,等级制度则给了天子、诸侯、大夫等阶层采取世袭制的借口。
B.世官制在春秋时期虽有所松动,但依然占据主流位置,这让平民百姓很难获得机会走上仕途。
C.世官制作为相对稳定的制度,具有可预测性,可以缓解贵族内部的矛盾,在政局稳定的社会,能够
永久持续下去。
D.在各种原因影响下,到了战国时期,世官制度整体性崩溃了,官员世袭现象消失,而代之以察举制
度。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从隋唐起盛行的科举制,是我国独有的“特殊”制度,可以看作国家政治复杂化与国家规模超大
化倒逼现实政治的产物。
B.不同于宋元明清等时期君权至上的扁平化社会,西周是一个封建制的贵族国家,是一个金字塔式
的等级社会。
C.孟子对理想化社会的描述,明确了不同的阶层在等级树上相去不远的地位,为世袭制的产生奠定
了理论基础。
D.孔子“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契合了当时知识分子“读书做官”的心理,给他们提供了一条现实出
路,也推动了西周选官制度的改革。
9.简要概括世官制出现崩塌征兆的两点原因。(每点不超过20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