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d45e87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9b.png)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 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包容两个自旋状况分歧的电子.③.XXX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守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能够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别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统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305a44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8.png)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杂原子
1、杂原子是指不包含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外,有电荷的原子。
它们
卷入了化学反应,形成了大量的物质及离子化合物,其中有些杂原子
表现出特殊特性,如硫氰酸盐类及其他硫酸盐,氧化物、元素络合物、磷根类及其他磷酸盐等。
2、阴离子杂原子包括氮离子(NO3–),氧离子(O2–),氧化物
(SO42–)。
这些杂原子往往被用于构建表示各种化合物的分子式,以及表示各种化合物溶解过程的溶液,其形式一般都是正或负电荷。
二、活性氧
1、活性氧(Active Oxygen)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具有自由自由基或自由
载体特性,可以构成一类性质不稳定的氧分子,例如:自由基羟基氧(·OH)、一氧化氮(·NO)、氧化氮(·NO2)及活性氧(·O2)等。
2、活性氧在地球上的形态十分多样,一般可以分为还原氧和氧化氧,
其中还原氧(·OH)及超氧(·O2)便是衡量活性氧的重要参数。
活性
氧产生的最主要源头是臭氧层破坏及空气污染,同时也是太阳紫外线(UV)的重要来源。
三、原子容量
1、原子容量也称为原子库仑或原子数,是指组成某种元素的原子的数目。
它是用于表示元素活性的量化参数,主要用于衡量比较不同元素的化学反应特性;它被广泛使用于工业合成化学反应,也可用于判断物质溶解和析出反应中元素的构成及参与情况。
2、原子容量可以提示一定元素氧化反应的过程,在绘制一定元素与其他元素活性差异图时,可以参考元素原子容量大小,从而勾勒出各种活性差异之间的关系。
此外,原子容量还可以参照某些离子溶解度规律,用以预测物质的析出反应。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a591d0480eb6294dc886c27.png)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一、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等问题都涉及化学平衡的理念,基于此,研究这类问题,我们要从平衡的角度出发,运用化学平衡的观念分析问题。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而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等都是可逆反应,在水溶液中的行为都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这些平衡可看作化学平衡中的一种特例(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因此它们有化学平衡的共性,也有其鲜明的个性。
1.弱电解质的电离(以CH3COOH的电离为例)(1)弱电解质的电离:CH3COOHCH3COO—+H+。
(2)电离平衡常数:用K表示,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CH3COOH)=[c(H+)·c(CH3COO—)]/c(CH3COOH)。
注意:电离平衡常数只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不随参与电离平衡的分子和各离子的浓度变化而变化。
K电离表达式中的各浓度指平衡时的浓度。
通常都用在25℃的电离常数来讨论室温下各种弱电解质溶液的平衡状态。
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它的每一步电离都有相应的.电离常数,通常用K1、K2、K3等表示,其大小关系为K1>K2>K3,一般都要相差104~105倍。
(3)弱电解质电离的特点:①共性特点:动(动态平衡)、定(各微粒的含量保持不变)、等(电离的速率等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移动)。
②个性特点:电离过程吸热;电离程度较小。
(4)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①浓度:增大弱电解质的浓度,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增大离子的浓度,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
②温度:升高温度,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增大;降低温度,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
注意:区分电离平衡移动与电离程度变化的关系,电离平衡移动的方向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而电离程度是一个相对值,即使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也不一定增大。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3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3](https://img.taocdn.com/s3/m/780b284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8.png)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3化学选修三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涉及溶液与溶解度、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化学世界中的许多现象和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化学选修三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溶液与溶解度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均匀后形成的一种统一的物质。
溶质是指能够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解的过程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力,通常溶解过程可以用热力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大,反之则减小。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温度、溶质和溶剂的特性等。
对于不同的溶质和溶剂,其溶解度可能有显著的差异。
溶解度的变化对于实际生产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酸碱中和反应1. 酸碱的定义根据不同的定义,酸和碱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如布朗斯特里定义的酸碱、劳里尔定义的酸碱。
在布朗斯特里定义的酸碱中,酸是能够给出质子的物质,碱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在劳里尔定义的酸碱中,酸是指能够给出氢离子的物质,碱是指能够接受氢离子的物质。
2. pH值pH值是一种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通常情况下,pH值小于7的溶液为酸性,pH值大于7的溶液为碱性,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
pH值的计算需要用到负性对数的概念,它可以用来分析溶液中的酸碱性质。
3.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在这种反应中,酸和碱失去了其原有的性质,生成新的物质。
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水处理中、制备盐等方面。
三、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氧化剂和还原剂相互作用,进行电子的转移而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反应。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得到电子,氧化还原反应总是同时进行的。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df2eae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4.png)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它主要讲解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内在的原理,涉及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学、有机化学等方面知识。
下面是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化学反应指的是物质之间由于电子重新组合而产生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的类型包括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加和反应等。
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表现形式。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和平衡常数与反应速率有密切关系。
3. 化学反应的平衡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条件包括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
受影响的因素越多,化学反应就越难达到平衡状态。
二、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例子化学平衡指的是相反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酸碱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度平衡等均为化学平衡。
2. 平衡常数和酸碱解离常数平衡常数代表了在平衡状态下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值。
酸碱解离常数代表了在平衡状态下酸或碱解离程度大小的测度,两者具有密切关系。
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因素均可影响化学平衡的位置和速率。
三、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就是电子转移的反应,还原剂失去电子,氧化剂得到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是很多反应的基础,应用很广泛。
2. 电化学反应中的重要参数电浓度、电位、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等是电化学反应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
3.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应用于生产过程、电池技术、防腐蚀等多个领域,其广泛应用给工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创新和方便。
四、配位化学1. 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配位指分子间的元素、分子、离子配合成化合物的情况,如水合物、络合物等。
配体对中心离子的配位形式、配位数、形成常数等是配位化学中的关键概念。
2.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具有很多特殊性质,如光谱学、磁性、反应性等,为化学研究提供了很多重要实验数据。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63770b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3.png)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一、物态变化1.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和微观结构。
2.相变的概念及其条件。
3.气体的压力、体积和温度的关系(气体状态方程)。
4.确定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的实验方法。
二、物质的分子结构1.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2.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
3.分子的键型及其特点。
4.共价键的键能和键长的关系。
三、化学键的性质1.同种键和异种键的定义和举例。
2.键能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3.键长的测定方法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影响。
4.共价键的极性和电性的概念及其与键型的关系。
四、物质的热稳定性1.温度和物质的热稳定性的关系。
2.物质的热分解与热合成的条件和特点。
3.确定物质的热分解和热合成的方法。
五、物质的电解性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和举例。
2.电解质的导电性及其与离子的浓度和动力学的关系。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和举例。
六、分子与离子的形成1.分子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的区别和举例。
2.确定分子和离子的产生与存在的条件。
七、氢键和离子键1.氢键的特点和举例。
2.氢键的性质和应用。
3.离子键的特点和举例。
4.离子键的性质和应用。
八、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1.离子晶体的特点和举例。
2.确定离子晶体的特性和存在的条件。
3.共价晶体的特点和举例。
4.确定共价晶体的特性和存在的条件。
九、化学键的杂化1.杂化的概念和种类。
2.方向性杂化的概念和应用。
3.确定方向性杂化的条件和特点。
十、分子结构的测定1.确定分子结构的方法。
2.确定分子结构的仪器。
3.确定分子结构的实验步骤和原理。
综上所述,以上是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原理。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5345b4958fb770bf78a55ed.png)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0d5982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c.png)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三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涉及有机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知识。
了解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有机化学和化学动力学两个方面,对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简单介绍一些相关的实际应用。
一、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对含碳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研究。
有机化学在化学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含有碳的化合物构成的。
有机化合物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和性质。
在化学选修三中,主要涉及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等内容。
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主要由碳原子的价层电子组成的共价键构成。
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原子可以形成单键、双键、三键等不同的化学键,还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不同的功能团。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类似于建筑物的框架,框架的不同结构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不同性质和用途。
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主要由它们的分子结构决定。
有机化合物可以具有很多不同的性质,如融点、沸点、密度、溶解度等。
有机化合物的功能团和分子结构对其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还有些有机化合物还具有生物活性,可以用于医药、农药和化妆品等领域。
3.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有机反应来进行合成。
有机反应是有机化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补偿反应等。
根据不同的合成需求,可以采用不同的反应条件和试剂,从而合成所需的有机化合物。
4. 有机化合物的应用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如各类化妆品、农药、药品、合成纤维、塑料、橡胶等。
有机化合物还是生物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蛋白质、核酸、脂肪等。
而且,有机合成化学也是药物研究和制药工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分支。
理解化学动力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化学反应过程和调控反应速率的方法。
在化学选修三中,主要涉及一些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a79685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66.png)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以不同的能级围绕原子核运动,构成了原子的电子云。
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
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也称为原子序数。
离子是具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是质子数大于电子数的带正电荷的离子,阴离子是电子数多于质子数的带负电荷的离子。
离子之间通过电磁作用力相互吸引,形成离子键。
离子结构的化合物一般具有高的熔点和沸点,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呈电解质。
共价键是由原子间的电子对共享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的形成使得原子达到稳定的最外层电子数,即遵循八个电子规则(部分元素遵循例外规则)。
共价键的化合物通常具有低熔点和沸点,大多数不溶于水。
共价键可以分为单键、双键和三键。
单键是由两个原子间共享一个电子对形成的,双键和三键分别是共享两个和三个电子对形成的。
双键和三键的键能力相对较强,化合物的键长较短,化学反应活性较大。
3.极性分子与间氢键极性分子是由原子间的共价键构成的分子,其中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异较大,导致电子云的偏移。
极性分子具有正、负极性,可以与其他极性分子或离子发生静电作用。
间氢键是极性分子之间由氢原子与高电负性的原子(如氧、氮、氟)间的弱相互作用力。
间氢键的存在可以影响化合物的性质,如熔点、沸点和溶解度。
具有间氢键的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易溶于水。
有机化合物是以碳为主要骨架并含有氢原子的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以通过分子式、结构式和功能团来表达。
根据碳骨架的连续性和循环性,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直链烷烃、环烷烃、烯烃、炔烃等不同类别。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烷烃为非极性分子,溶解度较小,密度相对较小。
烯烃和炔烃由于具有双键和三键,比烷烃更为活泼,活性较大。
芳香烃具有稳定的环状结构,化学活性较小。
5.功能团的结构与化学性质功能团是有机分子中影响化学性质和反应类型的特定原子或原子团。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0bcc87f84254b35effd3465.png)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22s22p63s23p64s1。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72558731711cc7931b71638.png)
第一部分知识要点及解题模型归纳1.由K层→Q层,电子的能量:低→高,离核的距离:近→远。
2.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而且能级数等于该能层序数:K层(n=1)只有1s 一个能级,L层(n=2)有2s、2p两个能级,M层(n=3)有3s、3p、3d三个能级,N层(n=4)有4s、4p、4d、4f四个能级,…3.每个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能层序数平方的两倍,即2n2(n=1,2,3,4,…,2n2=2,8,18,32,…)4.当同一能级上的电子排布为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和全空状态(p0、d0、f0)时,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
这是洪特规则的特例。
根据这个规律,铬(24Cr)的外围电子排布是3d54s1(3d、4s能级均为半充满)而不是3d44s2,铜(29Cu)的外围电子排布是3d104s1(3d全充满、4s半充满)而不是3d94s2等等。
5.21—30号元素的价电子排布依次为:3d14s2→3d24s2→3d34s2→3d54s1→3d54s2→3d64s2→3d74s2→3d84s2→3d104s1→3d104s2。
6.ns、np、nd、nf能级分别有1、3、5、7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6、10、14个电子。
所以n能层的能级数为n,原子轨道数为n2,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7.非金属元素并不都在p区(H元素在s区);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并不一定在ⅠA族(可能为ⅠA族及Cr、Cu等元素);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并不一定在ⅡA族(可能为ⅡA族、He及Sc、Ti、V等多数过渡元素);最外层有3-7个电子,则一定在ⅢA~ⅦA族。
8.各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数为2、8、8、18、18、32、32(现在排了26种,若排满则为32种),即可巧记为1个2、2个8、2个18、2个32(联系2n2)。
因此,记住“2-8-8-18-18-32-32”、“1-3-11-19-37-55-87”(ⅠA族)、“2-10-18-36-54-86”(O族)类3组数字中的任意一组及族序数的顺序即可由任意原子序数推知元素的位置。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fc5057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5.png)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三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实验化学三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这三个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1.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一个研究有机物的科学,有机物是指含碳的化合物。
在高中化学选修三中,我们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和性质。
(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学的基础,是通过命名规则和命名方法来为化合物指定一个唯一的名称。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按照碳原子的数目、主要官能团和辅助官能团等进行分类和命名。
(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包括分子式、结构式、立体结构等。
通过结构表示法,我们可以清晰地描述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
(3)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度等,可以用来描述化合物的物理特性;化学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等,可以用来描述化合物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
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涉及到医药、食品、染料、塑料等领域,深入了解有机化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化学知识。
2.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的科学。
高中化学选修三中的生物化学主要包括生物大分子、生物能量转化和生物信息传递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是生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等。
我们将学习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了解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生物能量转化:生物能量转化是生物体利用能量进行代谢和生命活动的过程。
我们将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物能量转化的机制,并了解能量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和利用。
(3) 生物信息传递:生物信息传递是指生物体内信息的传递和转化。
我们将学习DNA和RNA等核酸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基因的表达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生物化学为我们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它对于医学、生物工程和农业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9b4547c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02.png)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三通常指的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有机化学部分,它包含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机制以及合成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对化学选修三知识点的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它们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及其合成的科学。
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遵循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规则。
命名时需要考虑化合物的母体、取代基、位置编号等因素。
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包括碳链、环状结构和立体化学。
碳原子通常以sp3、sp2和sp杂化形式存在,形成不同的化学键。
四、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性等,与其分子结构和分子间作用力密切相关。
例如,分子间存在氢键的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沸点。
五、有机反应的类型有机反应类型包括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和重排反应等。
这些反应类型是理解有机化学合成和转化的基础。
六、有机反应的机理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对于预测反应的进程和结果至关重要。
反应机理涉及到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以及中间体的生成。
七、有机合成的策略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从简单原料出发,通过一系列反应合成目标分子。
合成策略包括逆合成分析、保护基团的使用等。
八、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是鉴定其结构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光谱方法有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质谱(MS)等。
九、有机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生物合成是指生物体内通过酶催化的有机反应合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动物通过代谢途径合成氨基酸和脂肪酸。
十、有机化合物在医药中的应用许多有机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被广泛用于医药领域。
例如,抗生素、止痛药、抗抑郁药等都是有机化合物。
十一、有机化合物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有机化合物在材料科学中也有重要应用,如塑料、橡胶、纤维和涂料等。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1638b5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3.png)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一、原子结构。
1. 能层与能级。
- 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能层,能层用符号K、L、M、N、O、P、Q表示,能量依次升高。
- 能级:同一能层里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如s、p、d、f等能级,各能级的能量顺序为ns < np < nd < nf(n为能层序数)。
2.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 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这个顺序被称为构造原理。
- 电子排布式:如铁(Fe)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
为了简化,还可以写成[Ar]3d^64s^2(其中[Ar]表示氩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结构)。
3. 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 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 激发态原子: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 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频率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可用于元素的定性分析。
二、分子结构与性质。
1. 共价键。
- 共价键的类型。
- σ键:原子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如H - H键,s - s 重叠;H - Cl键,s - p重叠等。
- π键:原子轨道以“肩并肩”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如N≡ N中,除了一个σ键外,还有两个π键。
- 共价键的参数。
- 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
- 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键角是描述分子立体结构的重要参数,如CO_2分子中键角为180^∘,为直线形分子;H_2O分子中键角为104.5^∘,为V形分子。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3d0fde00b4e767f5bcfce91.png)
高中化学选修 3 知识点总结二、复习重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区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一样,还能够把它们分红能级 s、 p、 d、f ,能量由低到高挨次为 s、 p、 d、f 。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 p、d、 f可容纳的电子数挨次是 1、 3、 5、 7的两倍。
⑤能层不一样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2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 (n:能层的序数)。
(1)结构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次序,结构原理揭露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散布。
(2)结构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照,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照之一。
(3)不一样能层的能级有交织现象,如 E( 3d)> E( 4s)、 E( 4d)> E( 5s)、 E( 5d)>E( 6s)、 E(6d)> E( 7s)、 E( 4f)> E( 5p)、 E( 4f)> E( 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 ns<( n-2) f <( n-1) 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量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量。
依据结构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最外层不超出 8 个电子;次外层不超出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出32 个电子。
(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汲取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一样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汲取(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一样的能量(主假如光能),产生不一样的光谱——原子光谱(汲取光谱和发射光谱)。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b90b734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f.png)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三是化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涵盖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反应机理。
下面将对高中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其特点是碳原子能够形成多种连接方式,从而构成多样的有机分子。
高中化学选修三包括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表示法,如醇的命名、酚的命名、醚的命名等。
此外,还涉及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碳原子的杂化与共价键:碳原子在化学中表现出四价,通过与其他元素共享电子来形成共价键。
碳原子可发生杂化,形成sp3、sp2和sp杂化轨道。
sp3杂化形成的单个碳原子上带有四个等效的sp3杂化轨道,可形成四个σ键。
sp2杂化形成的单个碳原子上带有三个等效的sp2杂化轨道和一个未杂化的p轨道,可形成三个σ键和一个π键。
sp杂化形成的单个碳原子上带有两个等效的sp杂化轨道和两个未杂化的p轨道,可形成两个σ键和两个π键。
3. 碳原子的共振结构:当一个有机分子中存在共轭体系时,电子可以在分子内不同位置进行共轭重排,从而形成不同的共振结构。
共振结构的存在使分子更加稳定,并影响分子的性质和反应性。
共振结构中的共振杂化体对应着不同的价键键能,键长和键极性。
4. 有机官能团和官能团转化反应:有机官能团是有机化合物中具有特定化学性质和反应活性的基团。
在高中化学选修三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的有机官能团,如羧酸、酮、醛、醇、酚等,并了解官能团的化学性质和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反应。
常见的转化反应包括醇的氧化、酸酐的水解、酮的还原等。
5. 脂肪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是一类含有碳-碳单键和碳-碳多键的有机化合物。
其中,烷烃是由碳-碳单键构成的饱和化合物;烯烃是由至少一个碳-碳双键构成的不饱和化合物;炔烃是由至少一个碳-碳三键构成的不饱和化合物。
脂肪族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也是高中化学选修三的重点内容。
高中化学选修三主要讲解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反应机理,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表示法、碳原子的杂化与共价键、碳原子的共振结构、有机官能团和官能团转化反应、脂肪族化合物等方面内容。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5c28009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c.png)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还原-氧化反应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平衡-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平衡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方程式平衡3. 反应热与焓变- 反应热的定义- 焓变的计算- 热化学方程式4. 化学动力学- 反应速率的定义-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速率定律与速率常数二、溶液与化学平衡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液的定义与分类- 浓度的表示方法- 溶液的物理性质2. 化学平衡- 可逆反应的特征- 化学平衡常数- Le Chatelier原理3. 酸碱平衡- 酸与碱的定义- pH与pOH的概念- 酸碱中和反应4. 沉淀-溶解平衡- 溶解度积(Ksp)- 沉淀的形成与溶解三、电化学1.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数的确定-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 电子守恒原理2. 伏打电堆与电池- 伏打电堆的原理- 电池的工作原理- 标准电极电势3. 电化学系列- 金属的电化学活性- 电化学系列表4. 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腐蚀的类型与机理- 防护措施四、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与分类-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基本有机化合物类型(烃、醇、酮、酸、酯等)2. 有机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 消除反应- 氧化与还原反应3.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碳的杂化轨道- 分子的几何形状- 同分异构体4.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有机合成材料- 生物体内的有机反应- 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五、实验技能与安全1. 基本实验操作- 实验器材的使用- 常见化学实验操作2. 实验安全与事故处理- 实验室安全规则- 化学品的妥善处理- 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数据记录- 误差分析- 实验报告的撰写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对上述框架进行调整和补充。
每个部分都应详细列出相关的知识点,确保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此外,为了便于学生复习和教师教学,建议在每个章节后附上相应的习题和案例分析。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b71016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0.png)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三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原子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1、能层与能级能层即电子层,按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 K、L、M、N、O、P、Q 等。
能级则是在同一能层中,能量不同的电子亚层,例如 s、p、d、f 等。
能级的能量顺序为:ns <(n 2)f <(n 1)d < np。
2、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电子排布式能准确表示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例如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²2s²2p⁶3s¹。
3、原子轨道s 轨道呈球形,p 轨道呈哑铃形。
每个能级中的原子轨道数分别为:s 能级 1 个,p 能级 3 个,d 能级 5 个,f 能级 7 个。
4、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泡利原理指出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 2 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洪特规则则表明电子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5、元素的性质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离能逐渐增大,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离能逐渐减小,电负性逐渐减小。
二、分子结构与性质1、共价键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根据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分为σ 键和π 键。
σ 键头碰头重叠,稳定性较高;π 键肩并肩重叠,稳定性相对较低。
2、键参数键能、键长和键角是描述共价键的重要参数。
键能越大,键越稳定;键长越短,键越稳定;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用于预测分子的空间构型。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等于σ 键电子对数与孤电子对数之和。
4、杂化轨道理论常见的杂化类型有 sp、sp²、sp³等。
杂化轨道的形成使得原子的成键能力增强,分子的空间构型更加稳定。
5、分子的极性分子的极性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和键的极性。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04415e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e.png)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高中化学选修三是一门涉及到化学反应及性质的课程。
它扩展了学生的化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世界的奥秘。
在高中化学选修三中,有几个核心的知识点,它们是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1. 酸碱中和酸碱中和是一种化学反应,涉及到酸和碱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酸和碱会反应生成盐和水。
这个反应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来判断。
例如,酸性溶液会将蓝色的酸碱指示剂变成红色,而碱性溶液则会将红色的指示剂变成蓝色。
这种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发生,例如吃酸梅时,我们可以感受到酸味的溶液与碱性唾液的中和作用。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化学反应,涉及到物质的电子转移。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两种基本的反应类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而还原反应则是指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这种反应可以被用来制造电池、处理废水以及在工业上制造氧气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包括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以及金属的生锈。
3. 电化学电化学是研究电池和电解池的科学。
在电化学中,有两个核心的知识点:电池和电解。
电池是一种可以产生电流的装置,它由两个反应性不同的电极和一个电解质组成。
当电池连接到一个外部电路时,化学反应会释放出电能。
电解则是通过电流将化学物质分解成其它物质的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制造纯净的金属、电镀和处理废水等。
电化学也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例如电解可以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的物质。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三个方面,还包括了更多的复杂概念和实验技术。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并为将来在化学学科上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同时,这些知识点也与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医学等领域息息相关,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和认识世界。
总的来说,高中化学选修三是一门引人入胜的课程,它不仅仅教会了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化学反应和性质,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作者:————————————————————————————————日期: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
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He为1s2外,其余为ns2np6。
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 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
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①分区②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
即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三.元素周期律1.电离能、电负性(1)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1个电子时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是指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1个电子。
在同一周期的元素中,碱金属(或第ⅠA族)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或0族)第一电离能最大,从左到右总体呈现增大趋势。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同一原子的第二电离能比第一电离能要大(2)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以氟的电负性为4.0,锂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
电负性的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的电负性在1.8左右。
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3)电负性的应用①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②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③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
④同周期自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3.对角线规则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性质是相似的,如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课标要求1.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长、键能和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2.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
3.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4.了解化学键合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5.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氢键的物质。
要点精讲一.共价键1.共价键的本质及特征共价键的本质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其特征是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共价键的类型①按成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为单键、双键、三键。
②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为极性键、非极性键。
③按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分为σ键和π键,前者的电子云具有轴对称性,后者的电子云具有镜像对称性。
3.键参数①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 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②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稳定。
③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④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4.等电子原理[来源:学§科§网]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近。
二.分子的立体构型1.分子构型与杂化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的要点当原子成键时,原子的价电子轨道相互混杂,形成与原轨道数相等且能量相同的杂化轨道。
杂化轨道数不同,轨道间的夹角不同,形成分子的空间形状不同。
2分子构型与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说明的是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而分子的空间构型指的是成键电子对空间构型,不包括孤对电子。
(1)当中心原子无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一致;(2)当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不一致。
3.配位化合物(1)配位键与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比较(2)配位化合物①定义:金属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②组成:如[Ag(NH3)2]OH,中心离子为Ag+,配体为NH3,配位数为2。
三.分子的性质1.分子间作用力的比较2.分子的极性(1)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的分子。
(2)非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的分子。
3.溶解性(1)“相似相溶”规律: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若存在氢键,则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
(2)“相似相溶”还适用于分子结构的相似性,如乙醇和水互溶,而戊醇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减小.4.手性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和原子排列的一对分子,如左手和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的现象。
5.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无机含氧酸可写成(HO)mROn,如果成酸元素R相同,则n值越大,R的正电性越高,使R—O—H中O的电子向R偏移,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越易电离出H+,酸性越强,如HClO<HClO2<HClO3<HClO4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一.晶体常识1.晶体与非晶体比较2.获得晶体的三条途径①熔融态物质凝固。
②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③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3.晶胞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晶胞在晶体中的排列呈“无隙并置”。
4.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如某个粒子为n个晶胞所共有,则该粒子有1/n属于这个晶胞。
中学中常见的晶胞为立方晶胞立方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如下:注意:在使用“均摊法”计算晶胞中粒子个数时要注意晶胞的形状二.四种晶体的比较2.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方法(1)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一般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的熔、沸点差别很大,如钨、铂等熔、沸点很高,汞、铯等熔、沸点很低。
(2)原子晶体由共价键形成的原子晶体中,原子半径小的键长短,键能大,晶体的熔、沸点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硅(3)离子晶体一般地说,阴阳离子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间的作用力就越强,相应的晶格能大,其晶体的熔、沸点就越高。
(4)分子晶体①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的高。
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③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接近),分子的极性越大,其熔、沸点越高。
④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5)金属晶体金属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荷数越多,其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就越高。
三.几种典型的晶体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