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地貌类型简介
地球上的主要地貌类型与成因

地球上的主要地貌类型与成因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山脉、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等。
地貌类型的形成与地球内部构造、外部力量以及时间的作用密切相关。
在地球上,主要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山地貌、平原地貌、丘陵地貌、河流地貌和海洋地貌。
高山地貌是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地貌类型之一。
它们通常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形成于地壳板块的抬升和挤压作用下。
高山地貌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折叠山脉和断裂山脉。
折叠山脉是由于地壳板块的挤压作用而形成的,例如喜马拉雅山脉。
断裂山脉则是由于地壳板块的断裂和滑动引起的,例如洛基山脉。
平原地貌是地球上最广泛的地貌类型之一。
它们通常位于板块内部或海岸线附近,形成于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影响下。
平原地貌可以分为河流平原、冰川平原和海岸平原。
河流平原是由于河流的冲刷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冰川平原是由于冰川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例如北美大陆的五大湖地区。
海岸平原是由于海洋的冲刷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例如美国东海岸的大西洋沿岸平原。
丘陵地貌位于高山地貌和平原地貌之间,是由于侵蚀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
丘陵地貌通常由起伏的小山丘和河谷组成。
它们形成于长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下,例如英国的科茨沃尔德丘陵。
河流地貌是由于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河流地貌通常由河床、河谷和洪积平原组成。
河流的侵蚀作用会形成峡谷和峡谷,例如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河流的沉积作用会形成洪积平原,例如中国的长江三角洲。
海洋地貌是由于海洋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海洋地貌通常由海岸线、海湾和海底地形组成。
海洋的侵蚀作用会形成海岸线和海蚀平台,例如英国的多佛尔海岸。
海洋的沉积作用会形成海湾和珊瑚礁,例如大堡礁。
总的来说,地球上的主要地貌类型与地球内部构造、外部力量以及时间的作用密切相关。
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各不相同,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多样的自然景观。
通过深入了解地貌类型与成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自然环境的变化。
中学地理八种地貌类型归纳一览表

中学地理八种地貌类型归纳一览表
一、高山地貌
- 特征:海拔较高,山峰陡峭,气候寒冷,植被稀疏。
- 典型地区: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二、平原地貌
- 特征: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 典型地区:松花江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丘陵地貌
- 特征:地势较为起伏,山丘连绵,适宜种植。
- 典型地区:英格兰丘陵、鲁尔丘陵。
四、高原地貌
- 特征:海拔较高,地势较平坦,气候干燥。
- 典型地区:青藏高原、亚高山地区。
五、盆地地貌
- 特征:地势较低,四周环山,水汽容易聚集。
- 典型地区:塔里木盆地、西伯利亚大平原。
六、河流地貌
- 特征:由河流侵蚀和运输的结果,河道纵横交错。
- 典型地区:亚马逊河流域、密西西比河流域。
七、湖泊地貌
- 特征:由湖泊形成的地形,水资源较丰富。
- 典型地区:五大湖区、巴尔干半岛湖泊地带。
八、海岸地貌
- 特征:地形复杂多变,受海洋侵蚀和沉积影响,具有海滨风光。
- 典型地区:大西洋海岸、印度洋海岸。
以上为中学地理八种地貌类型的归纳一览表。
这些地貌类型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特征有所不同,对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1世界五大地形平原陆地上海拔较低地面起伏比较小的地区称为平原。
指广阔而平坦的陆地。
它的主要特点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5米,坡度在5°以下。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则是平原海拔低,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和丘陵的区别在于起伏较小。
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
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丘陵一般海拔在250米以上,55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10米,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
山地山地,属地质学范畴,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
高原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
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
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
它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
有的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则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
盆地盆地,顾名思义,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所以,人们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
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在东非大陆中部,叫刚果盆地或扎伊尔盆地,面积约相当于加拿大的1/3。
这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区,盆地边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2中国主要地形分布地形区,指以某种地形类型(陆地的地形类型有五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为主的独立地形单元,不同的地形区之间往往以山脉和河流作为分界线.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2.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4.主要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3中国主要地貌分布1.重力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山区。
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及成因

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及成因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形态丰富多样,从广袤的平原到雄伟的山脉,从深邃的峡谷到辽阔的海洋。
这些不同的地貌类型构成了地球独特的景观,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世界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
首先是山地地貌。
山地通常指海拔高于 500 米,相对高差 200 米以上的区域,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峭。
山地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由于地壳运动,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使得地壳隆起抬升而形成。
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而不断隆起的。
另一种是由于火山活动,岩浆喷发堆积形成火山山地。
日本的富士山就是一座典型的火山山地。
平原地貌是地球上比较广阔的地貌类型之一。
平原一般地势平坦,海拔较低。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种。
一是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河流带来大量泥沙,在流速减缓的情况下逐渐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比如我国的华北平原,就是由黄河等河流冲积而成。
二是在地壳长期稳定、升降运动极其缓慢的地区,经过长期的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把高地削平,低地填平,形成了平原。
例如,亚马孙平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三是由于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平原,称为冰蚀平原和冰碛平原。
高原地貌的特点是海拔较高,地势起伏相对较小。
高原的形成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板块运动,地壳大面积上升,但上升的速度比较缓慢,从而形成了高原。
比如,青藏高原就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使得亚欧板块不断隆起而形成的。
另一种是由于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将山地削平,形成了高原。
接下来是盆地地貌。
盆地是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间相对低平的地形。
盆地的形成主要与地壳运动有关。
在地壳运动中,一些地区下沉形成凹陷,周围的岩石上升形成山地或高原,从而形成盆地。
例如,我国的四川盆地就是在地壳运动中形成的。
峡谷地貌则是一种深邃而狭窄的地貌类型。
峡谷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河流的强烈侵蚀作用。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冲刷河岸和河床,使得岩石逐渐被侵蚀,形成陡峭的峡谷壁。
地貌类型有哪些以及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有哪些以及地质作用地貌类型:黄土地貌,岩溶地貌,风蚀地貌,河流地貌等地形类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2、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风力、冰川、海浪)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地质地貌学在国民生活与生产中具有哪些作用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分为:山脉、丘陵、河流、湖泊、海滨、沼泽等.地貌分八种: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等.假如以图形表示,也就是用等高线绘制出来的地形图.地貌是在地形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须探究其前因后果.地貌学是研究地形成因的科学.地貌、地质构造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它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
地貌学的英文Geomorphology源自希腊语,由Geo(地球)Morphe(外表形态)和Logos(论述)三词组成,即关于地球外表面貌的论述。
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
地质与地貌学的实习目的和意义一、地貌三江平原北界为黑龙江,西、南、东三面被小兴安岭、那丹哈达岭及完达山环抱。
区内地势低平,沼泽湿地发育。
地形标高在西南部佳木斯一带为海拔80m,平原中部海拔50~60m,东北端的抚远县黑瞎子岛(抚远三角洲)最低处海拔34m,地面坡度在1/10000左右。
平原中有残山、残丘零星分布。
区内可见三级阶梯状地面,台地海拔100m左右;Ⅰ和Ⅱ级阶地组成低平原,海拔50~60m,区内沼泽、湿地遍布,河流纵横,以沼泽化草甸为主,属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湿地分布区。
二、地质构造1、构造侏罗纪中晚期,三江盆地发育成近海裂谷盆地,分别由走向NE 的汤原凹陷、军川隆起、富锦隆起、绥滨凹陷和前进凹陷5个构造单元组成。
汤原、绥滨和前进凹陷,自侏罗纪以来持续沉降,沉积物巨厚,其中汤原凹陷沉积厚度达7000m以上,其余两个凹陷沉积厚度也达2500m。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势倾向、坡度、地势起伏、沉积物分布以及岩石类型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球内部构造、外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貌是地球表面自然过程和地壳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文将就地貌的分类、形成因素、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和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做一些总结。
一、地貌的分类地貌按地球构造作用和地表形成过程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海岸地貌:由于海洋水文作用在海岸线上形成的地表地貌。
2. 河湖地貌:由于河流和湖泊水文作用在流域内形成的地貌。
3. 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和侵蚀积累形成的地貌。
4. 风蚀地貌:由于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干旱地区、沙漠地区形成的地貌。
5. 岩溶地貌:由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6. 火山地貌: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表地貌。
7. 断陷和隆升地貌:由于地壳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
以上不同类型的地貌是由不同的自然过程和地质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而在地球表面上还存在着地表地貌的组合,例如,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之类的地貌组合。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
1. 地质作用:地区的地质结构、岩石性质和矿物成分都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它们对地表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地质构造活动也对地表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都会对地表地貌造成重大影响。
2. 气候作用: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降水量、风力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地貌起到了关键作用。
气候作用不仅通过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貌,在地表也形成了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等特殊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流动和作用对地表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和冰川侵蚀都是水文作用对地貌形成的重要作用。
4. 生物作用:生物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作用,例如,植被的分布及生长状态会影响侵蚀和沉积,生物对土壤的稳定和破坏也会影响地表地貌的形成。
世界的主要地理地貌和地质遗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形成原因:板块构造运动是地球表面 最主要的构造运动之一,它导致了地 壳的升降、折叠、断裂等现象,形成 了丰富的地质遗迹。
意义:地质遗迹是地球历史的见证, 对于研究地球科学、地质学、古生物 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很 高的旅游价值和观赏价值。
添加标题
简介:陨石坑是因陨石撞击地球表面而形成的环形凹坑,是地球上稀有的自然景观之一。
添加标题
特征:陨石坑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坑洞,周围散布着撞击时产生的碎屑物。坑洞底部通常有一个或多 个陨石撞击点。
添加标题
形成过程:陨石以极高的速度撞击地球表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热量,使地表物质熔化、气化,并形 成一个坑洞。随着时间的推移,坑洞逐渐扩大和侵蚀,最终形成规模较大的陨石坑。
添加标题
世界著名陨石坑:如加拿大的曼尼古根陨石坑、美国的亚利桑那州陨石坑等,都是著名的陨石坑地质遗 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探险。
山地地貌:以山峰、山谷、山脊等形态为主,高度差异大,形成多种多样的地形景观。 平原地貌:地形平坦开阔,主要由河流冲积而成,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地貌类型。 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小,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是由多种岩石组成的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由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独特地貌。
森林地貌:覆盖地球 表面的主要植被类型, 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 性和生态平衡作用
草原地貌:以草本植 物为主的地貌类型, 常见于温带和热带气 候区,具有开阔的地 形和独特的生态特征
湖泊地貌:湖泊是地表相对封闭的水体,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如湖盆、湖岸、湖底等。
河流地貌:河流是流动的水体,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河流地貌,如河谷、河床、冲积平原等。
各种地貌类型

1、丹霞地貌岩石地貌类型之一,是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 karst landform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 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初一地理地貌类型概述

初一地理地貌类型概述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是地球地壳长期受内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地形和地貌特征。
地貌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对地貌类型的概述,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变历史。
本文将对初一地理中常见的地貌类型进行概述,帮助读者对不同地貌类型有基本的了解。
1. 高山地貌高山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等。
高山地貌呈现出陡峭的山峰、深切的峡谷和冰川雪峰等特征。
这些地区的山峰高度超过4000米,气候严寒,植被稀少,地震和地质灾害频发。
2.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广泛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地区。
平原地貌主要由沉积物构成,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中国四大平原包括华北平原、长江平原、珠江平原和辽东半岛平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3.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指高度低于高山地貌的山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和喜马拉雅山以东的地区。
山地地貌具有丰富的植被和水源,适宜发展农业和林业。
这些地区还有世界闻名的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4. 河谷地貌河谷地貌是由河流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通常位于高山之间的狭长区域,地势起伏不定。
我国有很多著名的河谷地貌,如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等。
河谷地貌对于水利建设和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
5. 湖泊地貌湖泊地貌是由地球表面下陷、断层活动以及河流冲刷阻塞而形成的水体。
我国拥有大量的湖泊,如青海湖、洞庭湖、鄱阳湖等。
湖泊地貌对保护水资源、发展渔业和旅游业具有重要作用。
6. 沙漠地貌沙漠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以及新疆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沙漠地貌主要由风沙积聚而形成,地表覆盖着厚厚的流沙和沙丘。
沙漠地区干燥缺水,植被稀疏,寸草不生,是世界上最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一。
通过对初一地理地貌类型的概述,我们了解到地球表面的不同地貌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地貌的多样性反映了地球长期以来的地质演化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独特的旅游景观。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1、黄土地貌黄土地貌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我国黄土集中分布范围: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从乌鞘岭,东到太行山,地理上称为黄土高原。
2、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近代喀斯特研究得名于此。
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洞、石笋、落水洞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等……3、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以广东福建丹霞山为典型。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张掖丹霞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4、雅丹地貌中国内陆荒漠里,有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它是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
是由强大的定向风吹蚀和古河流侵蚀形成。
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除了罗布泊和古楼兰一带的雅丹外,克拉玛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风城”等也都典型。
5、沙漠、沙丘地貌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主要有新月形沙丘、沙丘链、沙垄、沙地……6、海岸地貌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主要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海蚀平面……7、冰川地貌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如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冰碛湖、冰碛丘陵……。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平淡
土地相对较低且表面起伏较小的区域称为平原。广阔的,平坦的土地其主要特点是地势低平,起伏平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5米,坡度在5度以下。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征是地表起伏小,但区别在于平原的海拔低,海拔一般在200m以下,高原的海拔较高,边缘相对较陡。平原和高原的区别在于起伏很小。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区域。平原地貌宽阔平坦,波动小。
它不同于高大的平原,以及平坦的地面和小的起伏的山区。有些高原地势平坦而平坦,几乎没有浮雕。其他人则有起伏的山脉和地形的巨大变化。
盆地
顾名思义,盆地就像地面上的一个大盆地。因此,人们称周围高(山或高原),中心低(平原或丘陵)的盆地型地形为盆地。地球上最大的盆地位于东非中部,称为刚果盆地或扎伊尔盆地,面积约为加拿大的三分之一。这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地区,盆地边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爬坡道
通常,丘陵的海拔高度在250米以上和55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10米。地形由连续的低丘组成,起伏不定,坡度平缓。
山区国家
山区属于地质类别。根据高程和起伏特征,将地表形态定义为海拔500m以上,相对高差大于200m。
高原
通常,海拔超过1000米。该地区辽阔,地形开阔。周围地区有明显的陡坡。隆起区相对完整的大面积称为高原。高原和平原之间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并且通过完全大面积隆升将其与山区区分开。在长期连续的大规模地壳隆升中形成了被称为“地球的阶段”的高原。
中国主要地形分布
地形区域是指具有特定地形类型的独立地形单元(有五种类型的陆地地形:平原,高原,山脉,丘陵和盆地)。山河经常被用作不同地形之间的边界
1.四个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南贵州高原
2.四个盆
准gar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高一地貌知识点归纳图总结

高一地貌知识点归纳图总结在地理学中,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地势和地表特征,是地壳构造、气候、水文、生物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中地理将地貌作为重要的知识点之一,通过学习地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就高一地貌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一部分:地壳形成与地貌类型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岩石和土壤。
地壳形成主要有构造地貌和风化侵蚀地貌两种类型。
1.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貌。
例如,山脉、高原、盆地等都属于构造地貌。
这些地貌形成的原因通常是地球板块的运动与碰撞。
2. 风化侵蚀地貌风化侵蚀地貌是由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例如,河流、海滩、溪谷等都属于风化侵蚀地貌。
这些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气候、水文和生物等因素造成的。
第二部分:主要地貌类型简介地球表面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地貌类型,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种主要地貌类型。
1. 高山地貌高山地貌是指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脉地区。
高山地貌包括山峰、山谷、冰川等。
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构造运动和风化侵蚀有关。
2.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指海拔较低,具有广阔而平坦的地貌。
平原地貌包括河流平原、冲积平原和海岸平原等。
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沉积作用有关。
3. 高原地貌高原地貌是指海拔在500-2000米之间的地区。
高原地貌包括河谷、盆地和山地等。
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构造隆起和侵蚀作用有关。
4. 河谷地貌河谷地貌是指由河流侵蚀形成的地貌。
河谷地貌包括V型河谷、峡谷、峡湾等。
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河流的冲刷和侵蚀有关。
5. 湖泊地貌湖泊地貌是指由不同水文条件形成的地貌。
湖泊地貌包括火山湖、冰碛湖和断层湖等。
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地形隆起、断层和水文环境有关。
第三部分: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貌不仅仅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 经济利用:地貌的不同类型为农业、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冲积平原适宜发展农业,而山地地貌则可以用于旅游和观光。
公务员考试地理常识:我国五大地貌类型

公务员考试地理常识:我国五⼤地貌类型、根据形态结构,地貌划分五⼤地貌类型:
1、根据形态结构,
(1)、平原⼀般是指海拔⾼度在200⽶以下,内部相对⾼差在50⽶以下的地形区。
平原给⼈以平阔畅达的美感,⼀些河流冲积平原⼜往往是⼈类从远古以来的主要栖息地,不仅其⾃然风光美丽,⽽且⼈⽂景观荟萃,城乡繁荣发展,因此多具较好的旅游价值。
(2)、⾼原通常把海拔超过500⽶(在我国通常超过1000⽶),⾯积较⼤、地⾯起伏平坦的地区称
为⾼原。
⾼原以其⾼亢、辽远的空间美感,以及特殊的⾼原⽓候、⾃然环境和民俗特征,给⼈带来特殊的体验和神秘感,由此具有观光、休养、考察、探险等多种旅游价值。
(3)、⼭地通常把海拔超过500⽶,坡度较陡的地形称为⼭地。
⼭地是五⼤基本地貌中最富有多样性造型的⾃然景观资源,雄、奇、险、秀、幽及其组合变化,是⼭地景观地貌的主要审美特
征。
(4)、丘陵通常把海拔⾼度低于500⽶,相对⾼度⼩于200⽶,坡度较缓的地形称为丘陵。
丘陵起伏⽐⼭地和缓,但两者难以截然分开。
因此丘陵部分地具有⼭地的旅游价值,同时有可能具有更丰富的⼈⽂景观。
丘陵也容易被开发
成果园和茶园,发展观光农业条件最好。
(5)、盆地四周⾼中间低,相对⾼差⼀般在500⽶以上的地貌类型。
盆地往往是众⽔汇集之地,多具有与冲积平原相类似的旅游价值。
四川盆地就是⽐较典型的例⼦。
2、按照地貌的不同成因
、按照地貌的不同成因,⼜可把地貌分成岩溶地貌、熔岩地貌、丹霞地貌、花岗岩地貌、流纹岩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黄⼟地貌等等。
不同成因的地貌具有各⾃不同的美感,都可以被开发成旅游资源。
专题7 地貌(1)——主要地貌类型

风蚀地貌 形成原因 主要地貌
风积地貌
风力减弱时, 风力减弱时,风力搬 风力吹起岩石的碎屑, 风力吹起岩石的碎屑, 运的沙尘便将落到地 并携带碎屑磨蚀岩石 面堆积形成。 面堆积形成。 风蚀洼地、风石柱、 风蚀洼地、风石柱、 风蚀蘑菇、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沙漠(沙丘)、黄土 沙漠(沙丘)、黄土 )、 没有植被阻滞的沙丘 会在风力作用下发生 移动, 移动,成为流动性沙 丘,会埋没草场和建 筑物,阻塞交通。 筑物,阻塞交通。 植树种草,防风固沙; 植树种草,防风固沙; 修建人工固沙障
2、流水作用 、
侵蚀地貌 3、流水地貌 、 堆积地貌 主要 上游: 河谷深切 形谷 上游 河谷深切,V形谷 形态 侵蚀地貌 中游: 曲流(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4、河流地貌 中游 曲流 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 、 冲积平原 堆积地貌 下游: 下游 河口三角洲
二、喀斯特地貌
1、概念: 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改造作 、概念 用形成的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用形成的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2、成因:地下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侵蚀和堆积而成 、成因: 3、分布地区: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地区 我国西南地区最典型 、分布地区:广泛分布于石、 由波浪所携带的泥、沙 等物质沉积在近岸浅水 地带所形成 沙滩、沙洲、 沙滩、沙洲、沙堤等
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 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北 在我国的 以及山东半岛和辽东半 的沿海地区。 的沿海地区。 分布 岛的沿海地区。 岛的沿海地区。
海岸特点 开发利用
岸线曲折,地势险要, 岸线平直,地势平坦, 岸线曲折,地势险要, 岸线平直,地势平坦, 坡陡水深 滩涂广阔 建海港,深水养殖, 建海港,深水养殖, 旅游 植棉、晒盐、养殖、 植棉、晒盐、养殖、 湿地保护区、 湿地保护区、围海造 陆
简述常见的岩溶地貌类型

简述常见的岩溶地貌类型:
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其特点是形状奇特、多姿多彩、变幻莫测。
常见的岩溶地貌类型包括:
1.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的代表类型,主要由碳酸盐岩在化
学溶蚀和物理侵蚀作用下形成。
其特点是石灰岩地表上布满了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的洞穴、峰丘、潭池、峡谷等地貌形态。
2.石漠化地貌:石漠化地貌是由于人类开垦、过度放牧等活动导致的土地
退化现象,表现为土地被石头或裸露的岩石所覆盖,地表无法生长植被,
形成裸露的石质地貌。
3.风蚀地貌:风蚀地貌是由风力作用下的物理侵蚀和化学风化而形成的地
貌,如沙丘、沙漠、风蚀石林等。
4.溶洞地貌:溶洞地貌是岩溶地貌中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主要由化学侵
蚀和物理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洞穴、地下河等。
5.石灰岩峰林地貌:石灰岩峰林地貌是由于石灰岩在长期的化学溶蚀和物
理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山地地貌。
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地形复杂,山峰一
般呈圆锥形或钟乳状,山间的沟壑纵横交错。
6.岩溶峡谷地貌:岩溶峡谷地貌是由于岩层受到不同程度的溶蚀作用而形
成的地貌,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地形多变,山峰、峡谷、瀑布等地貌形
态错落有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地貌简介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类型和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
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
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 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丹霞地貌简介现今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分布与成因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地貌特点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黄土地貌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分布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地貌特征与类型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
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
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
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
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一般有三级: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第一级,其顶面高程彼此相近,为黄土的最高堆积面;降低60~80米为第二级;再降低40~60米为第三级。
主要有黄土沟间地、黄土沟谷和独特的黄土潜蚀地貌。
成因和过程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
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
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
冰川地貌分布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
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
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两种。
前者仅限于约占陆地面积10%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后者主要指第四纪古冰川(最大覆盖范围占陆地面积的32%)塑造的地貌。
类型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①大陆冰盖。
面积>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②冰帽。
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可发育为冰帽;③山地冰川。
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
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碛丘陵等冰川融蚀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蚀地貌。
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
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的地貌组合有较大差异。
前者冰体从中心向四周流动,以冰盖前缘广泛发育冰碛(尤其是终碛)、冰水堆积地貌和大面积的冰蚀凹地为特征,没有侧碛垅,只有在孤立的冰原岛山地区才出现冰蚀地貌。
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与周围基岩接触面大,造成的冰蚀地貌类型众多。
此外,山地冰川地貌的分带性也比大陆冰盖和冰帽的地貌分带性强,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
在冰川纵剖面上,从山体中心到冰川外围,依次为角峰——冰斗——冰坎——羊背石——磨光面——底碛平原或丘陵——终碛垅——冰水扇;在横剖面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刃脊——槽谷肩——冰蚀崖——侧碛垅——冰床(底碛平原或丘陵)。
风蚀地貌概念与类型风蚀地貌是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①风蚀石窝。
陡峭的迎风岩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
②风蚀蘑菇。
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又称石蘑菇、风蘑菇。
③雅丹地貌。
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
雅丹是中国维吾尔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因中国新疆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区发育最为典型而命名。
其发育过程是:挟沙气流磨蚀地面,地面出现风蚀沟槽。
磨蚀作用进一步发展,沟槽扩展为风蚀洼地;洼地之间的地面相对高起,成为风蚀土墩。
④风蚀城堡。
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称为风城。
多见于岩性软硬不一(如砂岩与泥岩互层)的地层,中国新疆东部十三间房一带和三堡、哈密一线以南的第三纪地层形成了许多风城。
⑤风蚀垅岗。
软硬互层的岩层中经风蚀形成的垅岗状细长形态。
⑥风蚀谷。
风蚀加宽加深冲沟所成的谷地。
谷无一定的形状。
风蚀谷不断扩大,原始地不断缩小,最后仅残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风蚀残丘。
⑦风蚀洼地。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
较深的风蚀洼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储雨水即可成为干燥区的湖泊,如中国呼伦贝尔沙地中的乌兰湖等。
分布风蚀地貌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南疆和田、罗布泊,东疆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北疆克拉玛依附近地区。
柴达木盆地风沙地貌中67%为风蚀地貌,尤其西北部,与构造线方向大致相同的强劲西风吹蚀第三纪泥、砂岩系,形成顺着风向排列的残余长丘,长10-100米甚至数千米。
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雅丹地区风蚀地貌十分发育,有风蚀条形土墩与洼地相间组合的典型的雅丹地貌。
和田以北麻札塔格(山)的风蚀蘑菇也很典型。
东疆大风口七角井、天山达坂城、北疆老风口附近广布风蚀城堡、残丘言山等。
克拉玛依东北乌尔和的风城平顶层状墩台,高10-30米。
此外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库姆塔格风蚀柱、吐鲁番西部的风蚀穴也都十分典型。
火山地貌由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堆积成的山体形态。
这种山体称为火山。
分布我国火山活动可分为两个带:东部活动带的火山有五大连池火山群、长白山火山、大同火山群、大屯火山群、广东雷琼及安徽、江苏等地区的火山;西部活动带的火山包括腾冲火山群、新疆等地区的火山。
成因与规模地球内部处于高温和高压的状态,当上覆岩层发生破裂或地壳背斜褶皱升起时,地下的炽热岩浆将沿地层的破裂面或背斜轴部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这种喷出的现象叫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的形式有两种:裂隙喷发和中心喷发。
各地不一,规模较大的火山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的直径可达数百米。
如苏联堪察加半岛的克留契夫火山相对高度达4572米,火山口的直径为625米。
规模较小的火山,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火山有时成群分布,称为火山群。
形态结构火山通常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喉管3部分组成。
火山锥指火山喷出物在火山口附近所堆积成的锥状山体。
根据内部构造和组成物质,火山锥分为4类:①火山碎屑锥,由固体喷发物(火山灰、火山砂、火山砾)与炽热气体一起喷出,在空中飞腾、冷却变硬降落堆积而成。
外形呈圆锥形,由成层的火山碎屑组成。
上部坡度较陡,下部坡度较缓,锥顶端有一个火山口或破火山口。
②熔岩锥,坡度很小的熔岩堆积体,由流动的熔岩形成,又称盾形火山。
③混合锥,由熔岩和火山碎屑交互成层组成。
④熔岩滴丘,体积不大、周边较陡的熔岩锥,由粘性很高的熔岩喷发后急剧冷却形成。
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喷发地下高温气体和固体物质的出口。
平面呈近圆形,大部分火山口是一个漏斗形体,也有底部是平的。
有些火山口底部呈坑状,为固结的熔岩,称为熔岩坑;坑口常能积水成湖,成为火山口湖(或称天池),如中国东北长白山上的天池。
一些大型火山口常具缺口,称为破火山口,形成原因是:①火山再次爆发崩毁了火山口的岩石,形成爆发破火山口;②火山再次喷发使火山口周围上覆体失去下层支撑引起崩塌,形成崩塌破火山口;③火山口受流水侵蚀破坏,形成侵蚀破火山口。
火山喉管是火山作用时岩浆喷出地表的通道,又称火山通道。
呈圆筒状,有的呈长条状或不规则状,前者多由中心喷发形成,后者常与裂隙喷发有关。
火山喉管中的火山碎屑物和残留岩浆冷却后,凝结在火山管道内成为近于直立的圆柱状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