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试题
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试题1.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
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
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
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1)从材料一中获取信息:(2分*3点)材料二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
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2)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3分*3点)【答案】(1)材料中“北风的直接胁迫”的含义是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美国采取的“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是冷战表现有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①日本和欧洲共同体的崛起。
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③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1)材料一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题干的核心信息是,“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
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
”关于美国对付苏联的方式,“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直接的胁迫代表了战争的方式,间接地方式代表了非战争的方式,也就是冷战的方式。
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知道。
(2)材料二主要内容是从两极格局形成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涉及到美苏争霸对世界产生的消极影响,关于各国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产生的影响,材料中没有明确指出,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冷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12分)解读和运用材料解决问题,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五) 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答案)
单元检测(五)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南宁摸底)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规定“马歇尔计划”的金额应逐年审批,不确定4年的总金额,拨款53亿美元作为头15个月的援欧资金,但只是最大限额,并规定受援国须承担某些具体义务。
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A.依靠的是民间和私人资本B.有利于加强美国控制西欧C.美国和西欧处于平等地位D.国会负责该计划具体实施解析:选B援助是国家行为而不是民间行为,故A项错误;金额控制和承担某些具体义务有利于加强美国控制西欧,故B项正确;美国处于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美国国会只是立法而不是具体实施,故D项错误。
2.朝鲜战争爆发伊始,美法均提出武装西德的计划。
1952年欧洲六国还决定签订《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但随着苏联在朝鲜战争后外交政策的转变和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法国国民议会最终否决了该条约。
由此可知()A.世界局势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B.欧洲的防务计划受挫促使北约建立C.法国实行不结盟政策以维护独立D.欧洲国家的联合从军事领域开始解析:选A题干提及朝鲜战争爆发伊始,美法主张武装西德,随着苏联在朝鲜战争后外交政策的转变和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法国国民议会最终否决《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推知世界局势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故A项正确。
3.1956~1961年,印度“二五”计划时期,苏联对印度援助高达8.3亿美元,是对中国“一五”计划经济援助规模的一倍以上,超过美国和英国,成为印度最大的外援国。
苏联对印度援助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社会主义阵营B.联合印度夹击中国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解析:选D据材料“苏联对印度援助高达8.3亿美元……超过美国和英国,成为印度最大的外援国”可知苏联极力拉拢印度,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故D项正确。
4.(2019·南宁测试)关于冷战起源,20世纪40、50年代主流学者认为是苏联寻求世界霸权导致冷战;60年代后,随着美国霸权主义不断上升,主流学者认为美国应负主要责任;进入70年代后,美苏争霸越演越烈,主流学者认为双方实用主义政策下的误判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原因,双方都有责任;而到了90年代,随着苏联档案公开,学者又开始关注斯大林等个人因素。
(课标Ⅱ)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专题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 03
续表
主张 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不结盟的宗旨和原则ꎻ主张用和平 和宗旨 共处代替“冷战” ꎬ实行全面彻底裁军ꎬ销毁核武器
影响
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 舞台ꎻ开始改变 由 超 级 大 国 和 西 方 国 家 决 定 世 界 事 务 的 局 面ꎻ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阵线 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ꎬ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分明
主导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ꎬ在国际事务中起着 力量 主导作用
斗争 “冷战” 是斗争的主要方式ꎬ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 方式 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体现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ꎬ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ꎬ但 矛盾 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对峙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ꎻ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 地区 交界地区
影响
( 1) 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 2) 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ꎬ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 3) 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ꎬ迫使美国调整对欧洲的政策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原因
(1)二战结束后ꎬ美国单独占领日本ꎮ 日本政府推行民主化改 革ꎬ进一步消除了封建落后因素 ( 2) 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 3) 重视科技与教育 ( 4) 利用朝鲜战争大力发展经济
现为: ( 1) 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ꎬ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
同时ꎬ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ꎮ (2)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ꎬ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ꎬ严重削
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ꎮ ( 3) 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ꎬ在
【临门一脚】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预测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之演变(解析版)
预测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之演变★★★命题揭秘★★★2007-2019年统计数据★★★考点排查★★★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两个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带来的国家利益的不同。
2.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政治上:①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②1948年,柏林危机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2)经济上:①马歇尔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②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3)军事上:①1949年,美、英等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②1955年《华沙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3.影响: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造成部分国家分裂(德国和朝鲜);导致国际局势紧张: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的分裂。
在亚洲,“冷战”则表现为朝鲜分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爆发。
古巴导弹危机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
由于核恐怖和核平衡,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没有发生。
考点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共体背景:二战后,西欧逐渐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美苏的控制和威胁;西欧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过程: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共同体(1967年)。
影响: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
2.日本崛起原因:推行民主化改革;美国扶植;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重视科技和对外贸易;朝鲜战争的机遇。
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影响: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3.不结盟运动原因:二战后诞生了许多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民族独立,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主张团结合作。
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举行。
(通用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单元检测(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单元检测(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致国会的咨文:“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促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
……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为此,美国( ) A.实施马歇尔计划B.推行杜鲁门主义C.组建北约集团 D.实行“星球大战计划”解析:选B 根据材料“1947年3月”“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可知,该政策实际上针对的是苏联,美国要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可知此时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故选B项。
2.美国1948年通过的《对外援助法》规定:“经济合作署署长利用援助款项在美国采购的方式应尽可能不消耗美国资源,不因采购而冲击国内经济;不损害美国人民对生活必需品的满足。
”该规定( )A.是马歇尔计划中的核心内容B.说明美国对外援助是双赢的C.保证了对外援助的顺利实施D.反映马歇尔计划具有侵略性解析:选C 材料中的规定确保了对外援助与本国民众利益的一致性,降低了国内关于对外援助的反对声音,保证了对外援助的顺利实施,故C项正确。
3.“苏联在德国的政策最初集中于获得商品和工厂作为补偿。
西方盟国很快就阻止了苏联对它们的占领区的插手,并转向一些重建的努力,以便打一张有分寸的‘德国牌’来对抗苏联在东方逐渐增强的力量。
”这段话反映出二战结束初期( )A.苏联坚决抵制马歇尔计划B.德国是冷战的焦点所在C.盟国采用对抗和缓和的政策D.北约与华约的严重对峙解析:选B 根据材料信息“苏联在德国的政策最初集中于获得商品和工厂作为补偿。
西方盟国很快就阻止了苏联对它们的占领区的插手,并转向一些重建的努力,以便打一张有分寸的‘德国牌’来对抗苏联”可知,冷战早期的焦点是德国问题,故选B项。
新高考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十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十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代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2020 河北衡水二中仿真模拟 ] 朝鲜战争迸发后 ,美国政府利用各样媒介 ,以“黑暗”“专制”“残忍”“关闭”“落伍”与“扩充”等表记苏联“险恶帝国”的形象。
这些宣传( ) A.真切地揭穿了苏联存在的问题B.正式揭开了美苏冷战抗衡的序幕C.有力地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D.服务于美国截止苏联的舆论攻势2.1953 年美国新闻署接收外国图书室项目 ,美国外国图书室将有益于美国国家形象建立的图书展现给当地的公众 ,叙述美国的历史、宗教、科技成就、名人故事等, 以期留给人们美好的印象。
美国新闻署接收外国图书室项目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美国对外战略的需要B.展现美国的文化科技实力C.指引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D.重塑二战后美国大国形象3.[2020 安徽合肥调研 ]西欧六国签订合约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很快发展为一个繁华的经济公司。
共同市场的影响扩展到前欧洲殖民地国家 ,它们与西欧六国分别谈判签订了优惠贸易协议。
经过共同市场,西欧得以在新的世界格局中饰演要点角色。
资料表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A.致使国际力量失衡B.除去了与原殖民地国家的政治分歧C.保护了欧洲霸主地位D.推进了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4.[2020 湖北部分学校起点考试 ]20 世纪 70 年月 , 不缔盟国家决定成立发展中国家原料生产和出口者协会理事会及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缓冲存货的特别基金。
到 20 世纪 80 年月初 ,各种原料生产和出口国组织已有二十多个。
这些组织和基金的建立()A.除去了不缔盟国家内部的摩擦B.阻挡了经济全世界化的纵深发展C.启动了新兴经济体的团联合作D.有益于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5.[2020河南中原名校第四次质量考评]20 世纪 70 年月初 ,美国与盟国的关系遭到了多重考验,美苏的接触加深了西欧对二者达成奥密协议、“共管”世界的担忧。
法国则在核问题、国际钱币问题上频频向美国发难。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过关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
单元过关检测(时间:分钟,分值:分)一、选择题(本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湖南省长郡中学模拟)不同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不同认识.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美英等国应该对“冷战”发动承担主要责任.极端意识形态不利于构建国际和平秩序.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解析:选。
材料是关于四位学者对“冷战”起源及应承担“冷战”发生的责任者的历史叙述,竺培芬认为“冷战”是美国发动的,应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沈志恩认为“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应由美苏双方承担责任;陈亚峰认为英国在“冷战”的起源中是始作俑者;张华认为斯大林的个人原因是导致“冷战”发生的原因。
由四位学者的论述,可知美苏“冷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故项正确。
.(·晋城模拟)年月日,美联社报道:“美国政府现在更赞成恢复日本为亚洲最强的工业国……不仅为防苏所必需,且可充作亚洲的工厂。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日本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形成.马歇尔计划助推日本复兴.揭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意图解析:选。
美苏“冷战”的焦点在欧洲,故项错误;年华约的成立标志两极格局的形成,故项错误;马歇尔计划致力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项错误;由材料“美国政府现在更赞成恢复日本为亚洲最强的工业国”“防苏所必需”结合年的时间信息可知,美国企图称霸世界,故项正确。
.(·九江模拟)下图是《美国新型汽车》的漫画,从图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获取贷款促使汽车工业发展.美国通过贷款方式支持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美国以复兴欧洲方案来控制欧洲并让其参与新型的对抗.美国凭借其经济霸主的地位引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解析:选。
漫画明显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为了控制西欧,提出了经济援助计划,所以并不是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汽车工业的发展,故项错误;也不是贷款支持世界人民打击法西斯,故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就是通过经济援助西欧,来控制西欧,与苏联对抗,故项正确;也不是美国凭借其经济霸主的地位引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故项错误。
【2020高考历史专题训练】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必修一第八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选择题(48分)1、杜鲁门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据此,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二者都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 B二者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C二者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D二者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英国约翰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约翰如此说的主要依据是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的发展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的武装冲突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D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3、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
其目的是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4、与杜鲁门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的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
这表明“马歇尔计划”:A与杜鲁门手段相同 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 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5、 1962年,美国针对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的行为,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
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
这反映了A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 B战争和冲突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C冷战格局下美苏双方构成了战略制约 D美苏从局部的地区争夺走向全球争霸6、1946年,苏联驻美大使尼古拉在一份秘密报告中分析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意图以及美国在便于的扩张行为,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并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的主要障碍”。
这反映了A美苏冷战序幕全面拉开 B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C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D美苏两国逐渐转向对抗7、人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
2020年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卷-专题十六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六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60年,法国冲破美国阻挠,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声明退出“北约”。
70年代,德国勇敢迈出一步,推行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新东方政策。
日本20世纪70年代开始与美国贸易摩擦不断,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当时()A.两极格局时代结束 B.美日国关系破裂C.资本主义阵营趋向瓦解 D.多极化趋势出现2、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日裔学者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
1992年,他将之扩充为《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一书,指出人类历史的前进与意识形态之争正走向终结,……”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定于一尊,取得最后胜利。
“历史终结论”出台的主要依据是:A.中国认同市场经济模式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C.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D.和平发展已成为人类共识3、马歇尔在这一拯救工作中所付的努力,中国人会——的确是热诚地——感谢他。
美国和世界应该感谢马歇尔所从事的相当重要的服务。
这是美国的民主力量、原则、威信,在战后的一项重大事件中,第一次被用来作为建设和完善的模式。
据此,当时马歇尔的政治意图是:A.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步伐 B.制造亲民形象以掩盖美国扩张真相C.将西欧作为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基地D.以美国政治体制来实现中国的和平4、“美国的政治精英始终将美国妆扮成“世界各国的民主自由楷模”,是“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
正如戴维·兰普顿所说的,“美国人最支持这样的外交政策,实施这一政策能令人信服地既服务于美国的利益又能服务于美国的理想”。
美国政治精英们构筑的理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A.维护和推进美国利益价值观 B.干预他国内政追求单极霸权C.终结全球范围内的极权制度 D.为世界确定民主与人权标准5、“如果说美国单枪匹马就能决定共产主义的命运,并能很快让苏联政权垮台,未免夸大其词。
但是,美国的确能够对苏联的政策施加极大的压力,迫使克里姆林宫的行为比近年来的所作所为更加温和与克制,从而最终导致苏联政权逐渐软化,或者垮台。
高三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试题
高三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试题1.阅读《50—9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表》:1989—1996年成员国数量迅速增长,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B.90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期C.90年代增长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关D.90年代增长与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关【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图表信息的获取能力。
从图表和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政治作用比经济作用大得多。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摆脱了“苏联模式”,成为新的独立国家。
迫切需要寻找政治依靠。
所以答案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2.材料一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的延续,新时期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
受二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材料二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
……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
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
它使得美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
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摘编自2006年5月25日《卫报》,作者马丁·雅克,伊文译(1)请指出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证这一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的原因和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3)材料三指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请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9年所发生的事件对20世纪末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决定性”影响?【答案】(1)二战后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4: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附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4: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附解析)考纲指导: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知识梳理本专题分为三条主线:主线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主线二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主线三经济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
常规考点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原因(1)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2)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3.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走向联合(1)过程:法德和解,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2)影响: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2020高考通史版历史-单元质检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单元质检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西南宁一模,34)下面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漫画,标题为《合不来》,它揭示出()A.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大阵营形成B.“冷战”导致欧洲国家分裂C.“冷战”对峙格局产生的主要原因D.美苏“冷战”的重心在欧洲“合不来”主要源于国家利益的不同而非意识形态分歧,故A项错误;“冷战”是国家利益不同导致东欧与西欧“合不来”的具体表现,故B项错误;国家利益是导致美苏“冷战”对峙格局产生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知美苏“冷战”的其他地区概况,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郑州二模,34)1947年6月,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参加工会,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集体谈判和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规定工会罢工前须先发通知并静候政府调查。
罗斯福新政以来工人的权利被剥夺殆尽。
这一法案()A.表明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B.意在消除罗斯福新政的影响C.导致美国工人运动持续低迷D.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与是否走出经济危机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意在打击共产主义运动,而非消除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故B项错误;美国颁布的《劳资关系法》会导致美国工人运动的低迷,但这不是材料所体现的主要内容,故C项错误;1947年,“冷战”开始,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对工人运动和共产党进行限制,故D项正确。
3.(2019广西南宁摸底,35)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规定“马歇尔计划”的金额应逐年审批,不确定4年的总金额,拨款53亿美元作为头15个月的援欧资金,但只是最大限额,并规定受援国须承担某些具体义务。
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A.依靠的是民间和私人资本B.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C.使美国和西欧处于平等地位D.国会负责该计划具体实施“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说明是国家行为而不是民间行为,故A项错误;据材料“金额应逐年审批……并规定受援国须承担某些具体义务”,可知金额控制和承担某些具体义务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故B项正确;材料“逐年审批……并规定受援国须承担某些具体义务”说明美国处于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美国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说明国会只负责立法而不负责具体实施,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新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同步第5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师用书含解析
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主题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
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主要表现】(1)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两分天下,“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迅速崛起,第三世界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崛起等,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俄罗斯国力得到恢复,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第16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对应学生用书第83页)(对应学生用书第84~85页)一、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1)基本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
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实力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西欧和日本衰落。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表现3.影响(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①德国的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战争:1945年,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抗美援朝。
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③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
2020年中考初中历史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选择题训练解析答案
2020年中考初中历史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选择题训练解析答案1.(2020·新课标I)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
这些规定旨在A. 发展国家特色产业B. 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C.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D. 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答案】C【解析】墨西哥的一系列规定是限制外资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从而避免出现外资控制国家经济的状况,目的在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故选C;限制外资不一定能够发展国家特色产业,排除A;墨西哥是在限制外资,不是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墨西哥国内的经济措施,没有涉及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内容,排除D。
故选C。
2.(2020·新课标Ⅱ)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
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
这表明A. 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 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D. 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苏两国关系由战时同盟走向了敌对,形成了战后两极对峙的格局。
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可以判断出美苏两国在战后对抗的格局下又存在交流,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双方之间的交流协议,并非是单纯的美国一方,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苏之间的交流,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排除;D说法明显不符合美苏之间对抗的史实,排除。
故选C。
3.(2020·新课标III)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
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
2020版高考历史阶段检测(四)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及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doc
2020版高考历史阶段检测(四)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及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阶段检测(四)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及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
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解析选A 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办法,有利于对本辖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从而确保政策的统一性、执法的统一性,这样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
2.近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
这主要由于A.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C.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D.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解析选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又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的集中统一,符合中国的国情,故B项正确。
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
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解析选C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与参与人员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人大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1954年宪法的参加人员广泛,这反映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
4.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同时对部分省市建制进行调整。
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等,京津沪外的中央直辖市均改为省辖市。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一轮总复习第5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四、五单元 检测试题
第四、五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八校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
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解析:A 社会组织政策的实施反映的是特定阶段国家治理中的迫切或重大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首要任务就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为了对旧社会留存下来的各种社会团体进行清理整顿,确立新的社会组织秩序,政务院颁布《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
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反映了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严格控制,即政府通过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形式来剔除那些威胁政权与社会的危险因素。
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新知生成】社会组织“分级登记”:1950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社会团体的类别、登记的范围、筹备登记、成立登记的程序、原则、登记事项以及处罚等内容。
该法规将社会团体分为人民群众团体、社会公益团体、文艺工作团体、学术研究团体、宗教团体和其他符合人民政府法律组成的团体,并规定全国性的社会团体向内务部申请登记,地方性社会团体向当地政府申请登记,从此确立了社会团体的分级登记原则,并形成了社会团体分级登记管理体制。
在规范登记的同时,为实现巩固新政权,国家重点对一大批旧社会组织进行清理取缔。
比如旧有的互益组织、慈善机构、宗教组织、带有政治色彩的反动组织等相继快速被改造、整顿、镇压或取缔。
2.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
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C.“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解析:B 一般而言宪法是严肃的,其基本原则是不能更改的,修宪应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A项错误;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以其为基础,有利于拨乱反正回到正轨,从侧面反映出1975年和1978年的宪法受“左”倾思想的干扰,破坏了1954年宪法的若干正确原则,B 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虽存在严重的“左”倾思想,但并未违背社会主义原则,C项错误;材料介绍了1982年宪法修订的基础,而非其内容、作用,不足以说明其地位,D项错误。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选择题1.(2020广东百校联考)有学者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进一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联合图强成为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导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这表明多极化的发展()A.是世界多样性的必然要求B.推动了和平力量的增长C.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D.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发生2.(2020广东茂名模拟)2018年12月17日,世界贸易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开始对美国进行新一轮的贸易政策审议。
已有40个成员向美国提出了1 700多个书面问题;64个成员发言,对美国相关贸易政策表示关注,要求美国放弃单边主义措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材料反映了()A.美国失去了国际贸易的主导权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D.美国对世界的控制力开始减弱3.(2020江苏海门模拟)在一份国际文件中有如下表述:“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该文件的签署()A.制约了苏联向西欧的扩张B.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C.促进了欧洲共同体的建立D.冲击了美苏对峙的格局4.(2020江苏常州模拟)2018年的大国互动似乎有点“反传统”,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采访中把传统盟友欧盟称为“对手”;其后又冒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俄国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中欧领导人会晤发表联合声明,强调“要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支持推动全球化”。
由此可以推断()A.美欧之间的盟友关系已经破裂B.美俄关系有望迅速实现正常化C.美国霸权的衰落已经成为事实D.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5.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和华约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这反映出在冷战时期()A.美苏的插手是地区冲突的根源B.和平的力量时常占据上风C.军备竞赛造成各国财政的困难D.军事的较量威胁世界和平6.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16讲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 16 讲稳固练者表考点角度号两极世界的形成美“冷”在的表1歇划所体的“冷”背景2世界多极化的出邦德外国交政策的3美“冷”方式的多性4世之交的世界格局“冷” 束后的世界形5“冷” 束的影响6合7一、1.(2018 ·江西九校考 )1949 年 7 月, 共中央表示 , 支持将《大国争期的国关系》一从各中消除的提案。
此提案“千方百地粉英美在二期的政策 , 夸张英美在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 低的献和作用⋯⋯”一做法()A.明“冷”源于二期各国政策分歧B.是内部斗争加的典型体分析 :D注意资料的是1949 年 , 当美“冷”已开始。
资猜中提案明体了与美英等本主国家的立。
服于当的政治需要,D 正确。
A、 B 两在材猜中体不出来,; 资料并未提到史学研究的,C 。
2. 如是人心目中的歇划。
其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美国摧了西欧基B.西欧成美国的政治附庸分析 :D依照可知, 人歇划入侵了西欧国家的主, 打破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壁 , 并不是摧了西欧基, 故 A; 从中能够看出, 人心目中的歇划是美国想用美元翻开西欧的市, 控制西欧的国家主, 是美国的目的, 但美国的目的没有完好 , 故 B; 歇划的本是防备共主的, 抗 , 与人心目中的歇划不一致, 故 C; 人歇划的充足体了“冷” 背景下的美关系,D 正确。
3.1969 年 , 邦德国推出“新方政策”。
其内容可归纳两个方面: 一是加与西方合作的同时 , 增强与东方的体谅; 二是认可两个德国并存场面, 增强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
据此, 联邦德国实行该政策有助于()A.推进多极化格局的形成B.改良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C.德国挣脱“冷战”的影响D.调解美苏之间的敌对关系分析 :B 只管 1969 年国际关系的主体是两极对峙, 但在必定范围内仍有两极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 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就是此中的典型表现。
联邦德国的政策只好是推进多极化趋向的发展 , 因此 A 项表述错误 ; 当时大的国际关系主体仍旧是“冷战”,C 项错误 ; 资料论述的是联邦德国和东方国家的关系, 没有波及美苏 ,D 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日
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1947 年 8 月 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1947 年 9 月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
重要政治动机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
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解析:A 社会组织政策的实施反映的是特定阶段国家治理中的迫切或重大问题。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之初,首要任务就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了对旧社会留存下来的各种社会团
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
A.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
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圆满解决
C.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
D.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解析:C 据材料信息:参加国均为亚非国家,可知此次会议是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C 项正确,A 项错误。日内瓦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问
的敌视封锁,采取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不断减少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比
重,故 C 项正确;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与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总额下降无直接联系,故 D 项
错误。
4.(2018·安徽合肥一模)印尼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
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
年份
1950 年 1951 年 1952 年 1953 年 1954 年 1955 年 1956 年
对资本主义
国家贸易占
67.3%
49%
28.4% 35.4% 25.8% 25.7% 34.2%
对外贸易总
额的比重
——据《中国统计年鉴》(1982 年版)
上表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
A.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1954 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 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解析:B 一般而言宪法是严肃的,其基本原则是不能更改的,修宪应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A
项错误;1954 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以其为基础,有利于拨乱反正回到正轨,从侧面反
体进行清理整顿,确立新的社会组织秩序,政务院颁布《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社会组织
“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反映了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严格控制,即政府通过政策制定与实施的
形式来剔除那些威胁政权与社会的危险因素。A 项正确,B、C、D 三项错误。
【新知生成】 社会组织“分级登记”:1950 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明确规
可避免”可知局部地区出现动荡现象,综合判断可知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政治,并非
经济,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其中 13 题 25 分,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C 题表反映出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
不能体现打破美国经济封锁,故 A 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化,不能体现国家
工业发展状况,故 B 项错误;当时中国为应对两极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
27%~33%,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 14%~17%。上述变化反映了( )
A.东西方关系逐步缓和
B.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
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
D.经互会成员国的市场竞争力增强
解析:A 20 世纪 80 年代,在经互会成员国的对外贸易中,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有较大幅度增
加,说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关系有缓和的迹象,A 项正确;材料的主题是经互会成员国的对外
局,B 项正确。A 项与史实不符,错误;20 世纪 70 年代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实行战略收缩,C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美苏争霸暂时趋向缓和的信息,D 项错误。
11.(2018·广州综合测试)在经互会成员国的对外贸易中,1963 年时,其与西方工业国的贸
易占 19%,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 12%;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其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
示会对任何一个提出要求的发展中国家给予经济和技术援助。这说明( )
A.苏联实力已经超越美国 B.两极格局已受到了冲击
C.美国开始收缩势力范围 D.美苏争霸暂时趋向缓和
解析:B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当时苏联应该受到很多国家的反对,所以苏联用经济和技
术援助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拉拢,以换取支持,这从侧面说明第三世界的崛起,它冲击了两极格
时间
大事
1947 年 6 月 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5日
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 1947 年 6 月
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 底 7 月初
议
1947 年 7 月 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
映出 1975 年和 1978 年的宪法受“左”倾思想的干扰,破坏了 1954 年宪法的若干正确原则,
B 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虽存在严重的“左”倾思想,但并未违背社会主义原则,
C 项错误;材料介绍了 1982 年宪法修订的基础,而非其内容、作用,不足以说明其地位,D 项
错误。
3.下表是 1950 年至 1956 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统计表( )
题的圆满解决,也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会议,B、D 两项错误。
Hale Waihona Puke 5.(2018·安徽蚌埠一模)据熊向晖(周恩来的助理)回忆,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前,毛泽东曾专
门指示,“不同美方谈贸易问题”。尽管“美方多次要求开展中美贸易,我方均表示不感兴趣”
。这是因为( )
A.中国担心此举会引发苏联的不满
6.1946 年 4 月,杜鲁门发表演讲:“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我们懂得,我们不能在一个经济 停滞的世界中分享繁荣。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经济困扰无论现在世界哪一个地方,都是 暴力政治的孳生地。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我们觉得,向正在医治因对付我们的共同敌人 而遭受损伤的朋友和同盟伸出援助之手是正确的。”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美国( ) A.以和平发展为己任 B.以称霸世界为目的 C.以帮助盟友为义务 D.以对抗苏联为根本 解析:B 从材料“对付我们的共同敌人而遭受损伤的朋友和同盟”可以看出美国并不是宣 扬和平,而是主张对抗,故 A 项错误;从材料“我们应该帮助别人……我们不能在一个经济停 滞的世界中分享繁荣”可以看出美国帮助别人的真实目的是分享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种“帮助”“分享”是附带政治和经济条件的,以达到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故 B 项正确;根 据材料可知美国并无意承担帮助盟友的义务,只是出于自身利益而为,故 C 项错误;对抗苏联 是手段,实现称霸是目的,故 D 项错误。 7.1950 年,美方声称美军进入中国台湾是为了保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属于应对突发事件所 采取的临时措施。对此,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予以驳斥:“能不能设想因为墨西哥内 战,英国就有权利占领美国的佛罗里达呢?这是毫无道理的,不能设想的。”据此推断,该“突 发事件”是( ) A.国共内战扩大 B.朝鲜战争爆发 C.越南战争升级 D.中苏结成同盟 解析:B 1946 年国共全面内战爆发,1949 年解放战争结束,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侵犯了中国主权,故 B 项正确;1961 年美 国发动越南战争,故 C 项错误;中苏结成同盟时间是在 1950 年,与材料信息无关,故 D 项 错误。 8.(2018·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诊断)1964 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施行“缓和”外交政策。 成功组织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顺利解决了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危机问题。美国受困 于越南战争,也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这说明(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冷战”方式有了新内容 C.美苏由对峙走向合作 D.苏攻美守局面的形成 解析:B 材料表明苏联和美国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新的战略,说明当时美苏“冷战” 出现了新的内容,B 项正确。两极格局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A 项错误;材料中体 现不出美苏合作以及苏攻美守局面的形成,C、D 两项错误。 9.(2018·湖北八校联考)汉字传入日本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当作官方文字在使用。明治 维新时,日本大举引进西学,围绕汉字出现存废之争。1945 年,日本战败后,主持战后对日改 造的美国人建议日本废除汉字,使日语罗马字化。该建议的直接动机是( ) A.彻底摧毁日本的战争能力 B.意图孤立打压中国 C.清算日本发动战争的责任 D.控制日本人的思想 解析:D 材料中,美国的建议是废除汉字,使日语罗马字化,实际上反映了通过摧毁日本的传 统文化,控制日本人的思想,D 项正确。该建议与摧毁日本的战争能力、清算日本发动战争 的责任没有联系,A、C 两项错误。废除汉字,使日语罗马字化也不是孤立中国的表现,B 项错 误。 10.1956 年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谁不反对我们,谁就是和我们站在一起”的口号,并表
第 4 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第 5 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时间:40 分钟 满分:85 分)
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 统一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1
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
2
“一边倒”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