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摘要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国家森林城市标准是一个用于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指南,旨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提升森林资源,促进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标准的一些建议:
1. 绿地保护与增加:确保城市规划中包含足够的绿色空间,包括公园、林地、植被保护区等,以增加城市的森林覆盖率。
2. 生态系统保护: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例如湿地、森林等,并确保城市建设不对这些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3. 空气质量改善:通过策划合理的道路和道路绿化,减少交通污染,优化城市的空气质量。
4. 水资源保护:鼓励城市采用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包括雨水收集、水冷系统、水资源回收等,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5. 生物多样性保护:鼓励城市采取措施保护和增加城市内的生物多样性,如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种植本土植物等。
6. 城市森林管理:建立专门的森林管理部门,负责城市森林资源的规划、管理和监测,确保城市森林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7. 可持续建筑:鼓励使用绿色建筑设计和可持续建筑材料,减少对资源的需求,提高建筑的能效性能。
8. 公众参与:促进公众的参与和意识,增加公众对森林和城市绿地的重要性的认识,并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和管理的行动。
9. 培训和教育: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森林城市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了解。
10. 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与政府、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和企业等各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森林城市标准的落实。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与介绍(doc 18页)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与介绍(doc 18页)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及介绍1、绿地规划背景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规划策略和原则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规划指标规划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16.12%提高到30%,其中集中成片的公共开放性森林面积达到森林总面积的50%以上。
武汉市城市森林景观潜力与布局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武汉市城市森林景观潜力与布局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缘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城市绿地逐渐减少,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空气、水质等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生态系统逐渐受到破坏。
因此,建设城市森林景观已成为当今城市绿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武汉市作为著名的大型城市,其城市绿化建设一直备受关注,目前武汉市的森林覆盖率为33.6%,全市公园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0%,这已经是一个相对较好的基础。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武汉市仍需要在城市森林景观方面进一步探索与完善,提高城市森林景观的质量和水平。
二、选题意义1.城市森林景观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重要作用。
城市森林景观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净化城市空气,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级别,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环境。
2.城市森林景观对人民身心健康的改善有积极作用。
城市森林景观可以缓解城市人口的压力,提高人的精神状态,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3.城市森林景观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
城市森林景观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以武汉市为例,以城市森林景观的潜力作为研究重点,探究武汉市城市森林景观的潜力和发展布局,包括城市森林景观的空间分布、类型、面积等方面的研究。
2.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研,了解当前国内外城市森林景观的概念、定义、分类、特点、发展状况等,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2)案例分析法:选择一些成功的城市森林景观建设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教训,为武汉市的城市森林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3)调查问卷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武汉市居民对城市森林景观的需求、满意度和建设意见等,为武汉市城市森林景观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支持。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形成一份关于武汉市城市森林景观潜力和发展布局的初步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关于城市森林景观的概念、分类、特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2)武汉市城市森林景观的现状和潜力的分析研究;(3)武汉市城市森林景观的发展方向和布局规划的建议;(4)武汉市居民对城市森林景观建设的需求和建议的分析结果。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范本模板】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为切实推进我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程,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工作部署,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按照“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生态和谐”的理念,全面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推动我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逐步建设山青水秀、地绿林茂的森林城市。
二、总体目标2008年启动创建工作,用3年时间,力争2010年基本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
(一)形成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地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以上。
(二)形成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形成5个特色主导产业,建立林业产业板块基地130万亩.(三)形成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森林生态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建立森林生态旅游基地20个,实现多数市民出行500米内见休闲绿地。
三、工作重点(一)编制创建规划,体现以人为本.一是按照“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生态和谐”的理念,科学合理编制全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各区人民政府要编制区创建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二是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乔、灌、藤、草等植物合理配置,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树木为主体的绿地,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三是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在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完善绿化隔离林带。
四是构建江、河、湖等城市水系生态网络,保护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确保水质不断改善。
(二)增加生态总量,实现森林围城。
规划城市森林300万亩,其中2008-2010年人工新造林39万亩,中幼林抚育30万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形成“森林围城”布局。
武汉市九峰森林生态公园核心区概念性规划
武汉市九峰森林生态公园核心区概念性规划1 项目背景分析及功能定位1.1 规划项目背景1.1.1政策背景①为贯彻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纲要,武汉市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方针,力争把武汉建设成为“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②为配合2000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部署的加强市区森林覆盖率,有效改善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气候变暖等日益突出的城市污染问题。
1.1.2市场背景①我国的森林旅游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各地区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②武汉·中国光谷的启动、武黄公路九峰段的拓宽、武汉中环的建设、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以及石门峰都市陵园的建设,必然给当地森林生态景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提。
1.1.3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背景①中古楚文化、近现代历史人文、南方民俗文化、华中地带田园艺术文化等。
②规划区域内原马鞍山森林公园、石们峰名人园及九峰森林公园的植被群落丰富,微生物结构相对完整,具有混交复层结构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了地域性强的森林生态系统,结合规划区域内土地区划以农田为主要元素,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厂矿,为当地发展城市森林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背景。
1.2 现状分析1.2.1区域位置:地处武汉市洪山区;东至土桥环城公路,西起武黄公路马鞍山森林公园,北起中环九峰乡滨湖村,南至九峰村裴家店;11.2.2地理及地质条件:规划区地貌特征以山林地为主,混合丘陵及平原。
山体地貌系蛇山起首,低山山脉横贯东西,从西向东连绵渐高走势。
从马鞍山起,低山山脉又分南、北、中三辐射东延山脉的低山垄岗区。
马鞍山海拔高度135.1米,石门峰海拔高度为138.1米,九峰山200米左右,并与严东湖、严西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应,形成较大范围的天然屏障。
规划林区内土壤主要有潮土、水稻土、黄棕壤土和少量壤土类。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三篇基础资料专项资料一武汉市市域林业用地规划一、林业建设历史沿革武汉市地形属残丘性河冲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低平,沿长江、汉水展布平原,平原南北两侧和蔡甸区中部为第四纪阶地,呈波状起伏的高岗和低丘,东北和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地貌特征是低山丘陵,南部为丘陵岗地,全境土地大致为“二山三水五分田”。
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节气候,为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冬夏季季风交替明显,雨量充沛。
原生地被植物因破坏已经不复存在,现有森林植被均为人工栽植。
经初步调查,市域范围森林植被主要树种有80余科、170余种。
解放以来,特别是《森林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随着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活动的开展,全市林业生产取得长足发展。
归纳起来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解放初期至六十年代,响应毛主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号召,大打人民战争,绿化荒山。
当时的造林绿化先锋树种—马尾松,遍布满山遍野。
经过近五十年的生长繁育,已成为我市林地面积最大、活立木蓄积最多的树种。
与此同时,为治理水患,挖渠筑堤,以杨树为主的大堤防浪林和以水杉、落羽杉为主,依托沟、路、渠的农田防护林应运而生,既保护了大堤安全,又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二)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为解决木材供需矛盾,在农业学大寨的旗臶下,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抽槽整地,大力发展以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
经过近二十年的生长,在立地条件差的地方基本形成小老树,在山脚、山凹和丘陵岗地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保存了成片的林分。
但是不论在面积还是蓄积量上,杉木都排在马尾松后,居第二位。
其间,经济林发展也很快。
在市域范围充分利用山坡岗地和部分低产农田,发展经济果木林,主栽树(品)种有柑桔、茶叶、梨、桃、葡萄等。
在“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思想指导下,市域范围生产的茶叶和水果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形成品牌。
(三)九十年代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世界各国和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武汉城市森林建设布局及其建设重点研究
a dmu t l o r o sa d c r swa r p s d b ay ig t et r i h rce i is te sau f r s rs u c s n l pe c ri r n o e sp o o e y a l zn h r nc aa trs c , h tt s e t e o r e i d n e a t o f o dsrb t n a d u b e eo me tt n 。 a e n wh c h e i l o e . .. o h l e o o ia o e p an i i u i n r a d v l p n r d b s d o ih t r e cr e z n s i 1 w i c lg c l n . l i t o n e c e l z
ofe oogc lW u a i trf r s e wo k Wa r s ne a edont ech rcersiso au a n ion n n c l ia h n w t Wa e-o e tn t r Sp e e td b h S h a a t itc fn t r le vr me ti W uh n Th r a r a n e ae r s itiu in f au i g t xi n w o b ls h e o nd n i we ge a . e u b n.ur litgrt d f e td srb to e trn wo a sa d t et.t re r u sa d sx d s o
创建森林城市总结
创建森林城市总结摘要本文总结了创建森林城市的重要性和目标,并介绍了一些关键的实施步骤和策略。
通过将自然与城市有机地融合,森林城市旨在提供更健康、宜居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本文还探讨了森林城市在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促进生态平衡方面的影响。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生活品质下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创造更宜居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其中,创建森林城市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森林城市是将自然元素与城市规划结合,通过增加绿地和植被覆盖率,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
创建森林城市的重要性创建森林城市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森林城市可以改善空气质量。
树木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排放氧气,净化空气,并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增加绿地和植被覆盖率可以降低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改善人们的呼吸环境。
其次,森林城市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大量人工建筑和大量的硬质表面(如混凝土和沥青)导致的城市地表温度高于周围农田和森林地区的现象。
通过增加绿地和植被覆盖率,森林城市可以降低建筑物和道路的热量吸收,从而降低城市地表温度,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另外,森林城市的创建有助于促进生态平衡。
城市通常削弱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使得许多动植物种群无法正常迁徙和繁衍。
通过创建森林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连接通道,促进野生动植物的迁移和繁衍,保护生物多样性。
创建森林城市的实施步骤和策略创建森林城市需要一系列的实施步骤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步骤和策略:1.城市规划和设计: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将绿地和植被纳入设计中。
例如,在城市设计中保留现有的树木和自然景观,以及预留足够的空间用于新的绿地建设。
2.植被覆盖率提升: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是创造森林城市的关键。
可以通过种植更多的树木和草坪,以及在建筑物上添加绿化屋顶和垂直绿化来实现。
3.可持续交通规划:为了减少汽车排放和交通拥堵,可持续交通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2024年市长林业生态建设讲话模版(二篇)
2024年市长林业生态建设讲话模版全市各界同仁: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月份】【日期】,在第【届】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我市荣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的“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这一荣誉的获得,标志着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迈上了更高水平的发展新阶段。
为总结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成功经验,表彰先进,激发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进一步推动林业生态建设,特召开此次大会。
以下是本人就本次会议提出的几点意见:一、回顾经验,再接再厉自【年份】年【月份】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全市紧紧围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经过【年份】年【月份】的验收,【年份】年【月份】的复查,直至今年【月份】正式授牌,整个创建活动历时【年数】年以上。
回顾创建过程,以下三点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总结和广泛推广:(一)科学规划,全民参与。
我们邀请了国家权威的规划设计部门——中国林科院编制了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征求林业、园林、水利、交通、旅游、规划等部门意见,确立了“牡丹山水林城,宜居生态____阳”的理念。
规划目标是到【年份】,基本形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使____阳成为中原地区的璀璨明珠。
在规划布局上,我们因地制宜,山区以天然林保护为主,丘陵区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平原区以高标准农田林网为主,城市区以环城道路、城市出入口及河渠水系绿化为重点,构建“绿带贯穿、水网相连,森林成片、绿点均布”的绿化格局。
通过林权制度改革,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森林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全民共同参与,形成了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二)围绕发展,提升效益。
我们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市民服务、旅游开发等目标,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培育了“公司+农户”的林业龙头企业,发展经济林,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充分利用城市周边荒山坡地营造人工森林,打造城郊型森林公园,为市民提供健身娱乐场所。
武汉城市圈建现代林业示范区
机 购 置 补 贴 资 金 , 资 金 规 模 由 20 0 8年 的 4 0亿 元 增 加 到 1 0亿 0 元 ,补贴 资金 用 于 支持 广 大 农 民购
置先 进适 用 的农 业 机 械 。农 业部 和
项 成果 获 国家 科 技进 步 二 等 奖 。我
省 中铁 十 一局 集 团有 限公 司 、 中铁
目前 已全 面 建 成 ,基 本具 备 了通 车 条 件 。通 车后 ,武 汉 至合 肥 的列 车
信 设 备 与 系 统 ” 中 国农 业 科 学 院 、 油 料 作 物研 究 所 等单 位 完 成 的 “ 双 低 油 荣 全程 质 量控 制 保 优栽 培 技 术 及 标 准 体 系 的 建 立 与 应 用 ” 等 2 0
万 家农 家 店 和 3 0 0 0个 区域 性 配 送
中心 .覆 盖 7 %的 乡 镇 、5 %的行 5 0 政 村 ,配送 率 达 到 5 %1上 。 0 ) 2
区 ,不 算 进 口 ,不 需 缴 纳 进 口关 税 ,货 物 出港 区进人 国 内销 售 才 办 理 报关 手 续 ,并 按 货 物实 际 状 态 征 税 ; 国 内货 物 进 入 港 区 视 同 出 口 ,
市 圈为 核 心 的现 代 林业 示 范 区建 设 正式 启 动 。合 作 备 忘 录 明确 ,通 过
建 设 示 范 区 ,2 2 0 0年 武 汉 城 市 圈
首个 内陆保税 港 区落户重庆
重 庆 两 路 寸 滩 保 税 港 区 挂 牌
.
为 第 一 完 成 单 位 首 次 获 国 家 科 技
到 “ 一 五 ” 末 再 建 设 、改 造 2 十 5
区 属 关 外 境 内 : 国外 货 物 进 入 港
武汉中法生态城总规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文本图册(报审稿)目录目录 (I)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规划背景 (1)第二条指导思想 (1)第三条规划原则 (1)第四条规划范围 (1)第五条规划期限 (1)第六条成果构成 (2)第二章定位目标 (2)第七条规划定位 (2)第八条规划目标 (2)第九条人口及用地规模 (2)第十条人口结构 (2)第十一条人口政策 (2)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3)第一节经济发展 (3)第十二条产业定位 (3)第十三条发展目标 (3)第十四条发展策略 (3)第二节社会事业 (3)第十五条和谐社会建设 (3)第十六条公共事业建设 (4)第十七条住房建设 (4)第三节文化发展 (4)第十八条发展定位 (4)第十九条发展目标 (4)第二十条发展策略 (4)第四章生态保护规划 (5)第二十一条规划目标 (5)第二十二条生态空间格局 (5)第二十三条生态系统构建 (5)第二十四条生物多样性保护 (6)第五章空间布局规划 (6)第一节空间结构与总体布局 (6)第二十五条空间区划管制 (6)第二十六条空间结构 (7)第二十七条城市中心体系 (7)第二十八条混合用地规划 (8)第二节产业规划 (8)第二十九条产业类型 (8)第三十条就业岗位 (8)第三十一条产业布局 (9)第三节居住用地规划 (9)第三十二条住房建设目标 (9)第三十三条居住用地规划 (9)第三十四条生态社区 (9)第三十五条住区公共空间 (9)第三十六条住区绿地 (9)第四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10)第三十七条行政办公设施用地规划(A1) (10)第三十八条文化设施用地规划(A2) (10)第三十九条教育科研用地规划(A3) (10)第四十条体育设施用地规划(A4) (10)第四十一条医疗卫生设施用地规划(A5) (10)第四十二条社会福利用地规划(A6) (10)第五节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 (11)第四十三条商业建设目标 (11)第四十四条商业用地规划(B1) (11)第四十五条商务用地规划(B2) (11)第四十六条娱乐康体设施用地规划(B3) (11)第六节绿地景观规划 (11)第四十七条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11)第四十八条绿地系统分类 (11)第四十九条树种与种植结构 (12)第七节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规划 (12)第五十条文物古迹保护 (12)第五十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2)第五十二条旅游资源 (12)第八节总体城市设计指引 (13)第五十三条总体控制 (13)第五十四条控制要素 (13)第五十五条开发强度分区指引 (13)第九节村庄规划 (14)第五十六条村庄总体控制 (14)第六章土地利用综合规划 (14)第五十七条土地综合利用目标 (14)第五十八条土地规划总用地 (14)第五十九条规划建设用地区 (14)第六十条规划非建设用地区 (15)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15)第六十一条规划目标 (15)第六十二条规划策略 (16)第六十三条对外交通规划 (16)第六十四条道路交通规划 (16)第六十五条公共交通规划 (17)第六十六条慢行交通规划 (18)第六十七条静态交通规划 (18)第八章水生态修复 (19)第六十八条规划原则和理念 (19)第六十九条规划目标 (19)第七十条水网连通 (19)第七十一条什湖生态重建 (19)第九章市政设施配套 (19)第七十二条水系统规划 (19)第七十三条能源、垃圾规划 (19)第十章规划实施 (20)第一节分期建设 (20)第七十四条分期建设原则 (20)第七十五条建设时序 (20)第七十六条近期建设区域 (20)第七十七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 (20)第七十八条规划评估与检讨 (21)第二节区域协调 (21)第七十九条协调机制 (21)第八十条生态环境共建 (21)第八十一条产业互补 (21)第八十二条建设用地协调 (21)第八十三条公共服务设施共享 (21)第八十四条基础设施区域协调 (21)第三节保障措施 (22)第八十五条机制体制创新 (22)第八十六条五线管理 (22)第八十七条绿色建筑管理 (22)第八十八条配套保障政策 (22)第十一章附则 (23)第八十九条成果内容 (23)第九十条规划解释机构 (23)第九十一条生效日期 (23)附表 (24)1.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规划用地平衡表 (24)2.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土地利用规划汇总表 (25)3.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规划指标体系(2015--2030) (26)附图 (2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背景按照中法两国政府签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关于在武汉市建设中法生态示范城的意向书》及其补充协议的相关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编制《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8.07•【字号】武政规〔2021〕12号•【施行日期】2021.08.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现将《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2021年8月7日目录第一章创建基础与形势分析第一节创建基础第二节机遇和挑战第二章规划总则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规划范围和时限第四节规划目标第五节规划实施策略第三章健全生态制度第一节建立健全领导决策制度第二节优化完善考核制度第三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度第四节强化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第五节落实规划环评制度第四章巩固生态安全第一节打赢蓝天保卫战第二节打好碧水保卫战第三节打好净土保卫战第四节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第五节提高林草覆盖率第六节保护生物多样性第七节完善危险废物处理体系第八节完善环境应急机制第五章优化生态空间第一节加快生态保护红线落地第二节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第三节编制河湖岸线保护规划第六章发展生态经济第一节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第二节控制用水总量第三节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第四节降低碳排放强度第五节推进清洁生产第六节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第七节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第七章践行生态生活第一节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管第二节开展“千吨万人”行动第三节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第四节提高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第五节提升公园绿地面积第六节升级农村厕所革命第七节推广绿色建筑技术第八节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第九节深入实施垃圾分类第十节推行绿色生活方式第十一节提高政府绿色采购比例第八章弘扬生态文化第一节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第二节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第三节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度第九章重点项目第十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第二节强化考核评估第三节保障资金投入第四节促进科技创新第五节推进全民参与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前言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决策部署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有关要求,依据《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14—2030年)》、《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环生态〔2019〕76号)、《副省级城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方案》(环办生态函〔2021〕73号)和《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编制《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11.13•【字号】武政〔2016〕51号•【施行日期】2016.11.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2016〕5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武汉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已经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批复同意,经研究,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2016年11月13日武汉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为加快推进我市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健全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发〔2015〕6号)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鄂发〔2016〕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推动国有林场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管护方式和监管体制创新,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机制,为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生态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导向、保护优先。
把维护和提高森林资源生态功能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最严格的国有林场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
——坚持民生导向、保持稳定。
把解决国有林场职工的就业、社会保障等利益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惠及群众,确保林场稳定。
——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
立足林场实际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订改革方案,着力解决国有林场功能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公共服务滞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武汉环城森林生态工程简介
武汉环城(机场路)生态林带武汉环城(机场路)生态林带是沿我市188公里外环高速公路两侧各100米、机场路各50米宽的生态公益林绿化带,工程于2003年正式上马,2005年竣工,完成环城造林面积4.34万亩,机场路造林面积0.18万亩。
该项目建设期间被纳入市人民政府一级目标进行管理。
据有关专家测算,环城林带建成后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2万吨、粉尘20万吨、释放氧气57万吨,夏季吸热量50亿KJ,每年货币化生态价值为89287.27万元, 机场路生态林带每年货币化生态价值为4500万元。
工程建设完成后,市财政每年投入400余万元,主要用于林带除草、看护、清沟、冬季清理等工作,2008至2012年每年除草面积约1.8万亩、清沟110千米、冬季清理1万亩,沿线聘请180余名巡护人员进行日常看护。
2013年市财政投入520万元,完成除草面积1.8万亩、清沟130千米、冬季清理15254亩、花灌木管护修剪25万余平米。
工程建设从设计到施工实行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和造林工程施工合同制。
通过贯彻国家林业局规定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经造林监理公司检查,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在90%以上。
我市环城森林生态工程的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改革报、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十多种新闻媒体对此项工程的建设相继进行了专题报道。
《中国绿色时报》以‚武汉市委、市政府大力构筑‘绿色城墙’造福市民‛为题对该工程的建设予以全面报道和高度赞赏,称之为造福市民、造福子孙的重大工程。
国家林业局、省市各级领导视察该工程后,均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这是武汉生态建设的大手笔,工程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投资方式在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史上已开创了先河,工程未来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截至2013年底,林带被占用面积达1287亩。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建设生态和谐武汉(终稿)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构建生态和谐武汉武汉市林业局(2011年7月18日)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也是全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市森林面积22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63%,活立木蓄积量为633万立方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现代都市林业作为建设“两型社会”、打造“低碳城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不断提升森林资源总量、优化森林资源质量、完善森林生态功能,促进了生态和谐城市建设。
2010年4月28日,在“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武汉市被授予了“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现将我市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简要汇报如下:一、强化措施,不断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我市按照“服务城市、美化城乡、富裕农民”的现代都市林业发展理念,不断强化措施、完善手段、规范程序,提升了森林资源科学化管理水平,保障了国土生态安全。
(一)严格林地保护管理。
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开发,占一补一”的林地资源管理原则,既保证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和服务城市经济发展,又有效维护了生态安全。
一是落实定额管理。
自实行林地定额管理制度来,按照省厅每年下达的林地定额,我市通过合理分解、从严控制、突出重点,确保了每年征占用林地面积不超定额。
二是严格材料审核。
对不符合《征收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规定的项目,一律不予受理和申报,并下达不予受理通知书;对材料不全的申报项目下达补正材料通知书,要求限期补正。
三是打击违法行为。
结合各种专项整治活动,查处了一批违法使用林地行为,并严格依法处罚到位后再予以补办手续,切实强化了人们依法使用林地的意识。
(二)落实林木采伐政策。
2007年,我市率先减免了“两金”收费,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进行转移支付,同时,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贯彻落实林木采伐管理政策。
一是合理分解指标。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林木限额采伐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我市合理控制每年木材生产计划(备案)数量,确保各区每年采伐量不超限额。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的批复-鄂政函〔2017〕18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的批复正文:---------------------------------------------------------------------------------------------------------------------------------------------------- 省人民政府关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的批复鄂政函〔2017〕18号武汉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呈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的请示》(武汉政文〔2016〕111号)收悉。
经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中方协调组成员单位审议,现对《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总体规划》。
二、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是中法两国政府推动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的示范区。
《总体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将中法两国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和经验运用于示范城建设,注重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技术,突出低碳交通体系和绿色建筑应用,促进发展高技术研发创新,努力将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建设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三、《总体规划》是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建设、发展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
建设过程中要科学引导开发,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开发总量,修复和重建水生态和水安全格局。
要依法对生态城范围内的一切建设用地与建设活动实行统一、严格的规划管理,切实保障规划的实施。
要加强公众和社会监督,提高全社会遵守城市规划的意识。
请你市切实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健全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合理安排有关重大项目建设,统筹推进规划各项任务的落实。
武汉市城市森林结构规划研究的开题报告
武汉市城市森林结构规划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绿化建设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城市森林是城市中最具有生态和环保意义的绿化形式,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城市绿化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目前,武汉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存在着不少问题,如退化森林面积较多、城市森林种植结构不合理、城市森林管理水平不高等。
因此,本次选题旨在研究武汉市城市森林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以期为武汉市的城市森林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武汉市城市森林建设的现状分析通过对武汉市城市森林的面积、种植结构、分布情况、环境效应、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揭示武汉市城市森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武汉市城市森林建设的规划定位通过对武汉市城市森林建设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进行规划,以确定武汉市城市森林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及在实际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3.武汉市城市森林建设的规划方案依据规划定位,提出针对武汉市城市森林建设的设计方案,包括城市森林的类型、种植结构、布局、植被配置、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具体规划建议。
4.武汉市城市森林建设的实施策略提出针对武汉市城市森林建设的实施策略,包括资源调配、项目管理、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建议,以保证规划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的有效推进。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武汉市城市森林建设的规划设计,推动武汉市城市森林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同时,本研究还可为其他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中部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摘要-8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重点工程一、三镇绿岛建设工程建设范围:武汉主城区(三镇规划建成区)。
建设目标:在进一步完善建设现有森林绿地的基础上,在主城区新建市内公园48处,新建公园的绿地布局适度集中,以乔木树种为主,形成森林小片林;结合旧城改造和社区建设,对主城区的学校、机关单位和厂区进行系统的绿地规划和布局,在繁华街区、居民区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
这样与主城区向外辐射的八条出口公路两侧森林景观绿化带建设相结合,将主城区的森林绿地连成一体,形成“绿岛镶三镇、绿带连两江”的格局,实现“绿满三镇、城在林中”的基本目标,从而全面提升主城区森林绿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
建设内容1、继续完善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东湖风景区及解放公园、中山公园等18个城中公园的绿化建设,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通过补植和改造进行树种调整,以进一步丰富森林植被类型,全面提高其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使其成为“三镇绿岛”的主体。
2、新(续)建后湖、汉水等48个公园(广场),规划建设面积共2689.76公顷。
其中汉口城区12处,计619.63公顷;汉阳及武汉经济开发区13处,计1111.74公顷;武昌及东湖开发区23处,计958.39公顷。
在园内增设体育、文化设施,为居民提供具有绿色掩映的生态休闲空间。
3、新建城中森林小片林11处,建设小森林面积25.25公顷。
二、两江四岸风光带及堤防林建设工程建设范围:长江、汉江两江四岸及其支流堤岸(含支流)。
建设目标:1、两江四岸风光带:两江四岸是武汉主城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带,也是最有江城特色的地段,特规划在穿越主城区的长江和汉水的两江四岸建设绿色风光带,通过建设以绿色植被为主体的江滩风景林和防护林,使主城区两江堤岸得到更好的保护、江岸景观得到改善,从而为两江四岸构筑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为主城区居民提供休憩游乐的空间和观赏两江风光的窗口。
2、远城区堤防林:武汉市全境都属长江流域,长江、汉水及其在市境内的一级支流堤岸是武汉城乡安全的生命线,特规划对两江及其一级支流堤岸进行全面绿化,以使市境内江河堤岸绿化率达到90%以上,以全面提升武汉江河堤岸的抗洪能力,为巩固城乡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建设内容1、两江四岸风光带:以江滩公园、堤岸风景林建设为主体。
到2009年规划新建江滩公园3处,共174.44公顷;建设堤岸风景林1800公顷。
2、远城区堤防林:堤防林建设包括堤岸风景林、护岸林、防浪林和滩涂绿化四个部分。
根据全市堤防林建设现状,规划新建堤防林8054公顷,其中堤岸风景林4739公顷、护岸林1559公顷、防浪林527公顷、滩涂绿化1229公顷。
长江堤防林带宽度不低于50米,汉江堤防林带宽度不低于40米,一级支流堤防林带宽度不低于30米。
三、百湖湿地生态建设工程建设范围:武汉市主要湖泊、河流湿地的保护、恢复与水岸绿化建设。
建设目标:在继续完善建设现有的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的基础上,扩建一批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力争将沉湖、涨渡湖两大湿地升级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以扩大湖泊湿地的保护规模;打通主要湖泊与长江、汉江的水道联系,以恢复湖泊湿地生态环境;重点对全市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的湖岸陆地进行系统的绿化,以使湖岸环境得到改善、湖泊泥沙淤积问题得到根治、湖泊水体自净能力得到加强、湖岸景观实现美化;完善旅游服务环境配套设施建设。
从而使全市湖泊水域生态系统得到全面的恢复和保护,湖泊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建设内容1、湿地保护区规划建设湿地保护区7处,建设面积35424公顷。
主要建设项目有新洲涨度湖湿地保护区,黄陂草湖湿地保护区、日光湖湿地保护区,江夏上涉湖湿地保护区,蔡甸沉湖湿地保护区、王家涉湿地保护区,汉南武湖湿地保护区。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疏通湖泊与长江、汉江的水道,建设水体交换设施系统;在湖岸沿线建设20米宽以上的绿化带;设立保护标志碑牌,建设湿地监测站等环境保护配套设施。
环湖绿化带主要造林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主要包括水杉、池杉、枫杨、柳树、枫香、杨树等。
2、湿地公园在现有东西湖区金银湖湿地公园和东西湖杜公湖湿地公园的基础上,新建新洲马泽湖湿地公园、黄陂日光湖湿地公园、东湖湿地公园和江夏汤逊湖湿地公园4处。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疏通湖泊与长江、汉江的水道,建设水体交换设施系统;在湖岸沿线建设20米宽以上的绿化带;设立科普标志碑牌,建设旅游配套设施。
主要造林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主要包括樟树、雪松、桂花、水杉、池杉、柳树、枫杨、枫香、女贞、冬青、乌桕、竹类等。
3、湖滨绿化规划在14个主要湖泊的水岸线陆地20米范围内建设环湖水岸生态林带,规划湖滨绿化面积共762公顷,以实现减少水土流失、控制湖泊面源污染、改善湖泊水环境、美化湖泊水岸景观的目标。
规划主要造林树种有:水杉、池杉、柳树、枫杨、杨树、枫香、女贞、冬青、竹类等。
四、九省通衢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程建设范围:武汉市境内高速公路、8条城市出口高速公路、铁路两侧。
建设目标:武汉外环线188公里的森林绿带、天河机场路绿化带和中环线公路景观带已经建成,对即将建成的8条出口高速公路进行全面绿化,使其与外环线森林绿化带形成绿色通道网络。
因此,特规划在8条出口高速公路和境内铁路两侧建设景观绿化带,规划绿化带长共487.02公里,绿化带面积共2907.1公顷。
公路绿化带建设以常绿、高大乔木树种为主背景,以植绿、造景、铺彩为手段,在节点和重点地段布局园林绿化景观,以形成8条放射状的绿色风景走廊。
铁路绿化带建设以常绿、高大乔木、乡土树种为主。
建设内容1、公路景观绿化带建设:武汉市出口高速路绿化带规划宽度为60米(公路俩侧每侧各30米),绿化带长度共229公里,面积共2653.3公顷。
2、铁路景观绿化带建设:武汉境内铁路绿化带规划宽度为60米(铁路两侧各30米),铁路绿化带长度共177公里,面积253.8公顷。
五、山体复绿及生态景观重建工程建设范围:武汉市境内荒山、矿山遗留地及采石、取土场遗留地。
建设目标:根据各地山体立地条件,对全市现有宜林地及1.3万亩采石“残存地”和石漠化山体,采取不同植被恢复方案,进行全面绿化,以增强山体遏制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实现山体生态面貌的全面重建和山体景观的全面提升,规划建设各类生态林(山体复绿)6193公顷,布局于黄陂、新洲、江夏、蔡甸、洪山等区。
建设内容1、宜林地造林——对全市现有荒山进行全面绿化,规划造林面积5420公顷,分别布局于新洲、黄陂、蔡甸、洪山四个区,以建设生态公益林为主。
2、矿山治理造林——规划造林面积为128公顷,布局于新洲、江夏、蔡甸三个区。
以营造生态公益林为主。
3、采石、取土场遗留地绿化——规划造林面积为645公顷,布局于新洲、黄陂、江夏、蔡甸、东西湖、洪山等6个区。
以营造生态公益林为主。
采石、取土场遗留地土层浅薄,局部需客土回填,因此局部地段需采取专业施工。
六、绿色家园建设工程建设范围:武汉市7个远城区2087个建制村(集镇)。
建设目标:大力开展村湾造林,以建设村湾风景林、庭院经济林为主导,发展绿色庭院经济,加强通村道路绿化、四旁植树,按照“小庭院、大产业”的思路,在布局上采取“一村一景、一品一片、联村经营”的格局,通过林业板块基地建设,形成以苗木花卉、有机茶、绿色水果等为主导的林业产业体系;以现有农田林网和道路林网为基础,按照300-500亩网格标准,完善农田林网体系,不断提升农田林网化水平;结合林网建设和林网更新,丰富林网树种,调整林网树种结构,全面提升林网生态防护功能和景观效果。
通过绿色家园建设全市将新增林地17205.5公顷,使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
从而促进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美化乡村面貌,引导农民树立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风尚和“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绿色文明意识,为早日将全市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富裕、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设内容1、村湾风景林建设:对全市乡村1.5万个自然湾和远城区2087个行政村的通村道路进行全面绿化,建设村湾风景林14431公顷,其中新建面积6111公顷。
完成植树1800万株。
2、庭院经济林建设:充分利用乡村居民房前屋后庭院空地,建设以“小果园、小苗圃、小林庄、小丰产林”(“四小”林业)为主体的庭院经济林,全市庭院经济林规划面积8320公顷,布局于全市乡村1.5万个自然湾,涉及85万个乡村农户。
庭院经济林以发展“小果园”为主导,同时结合武汉“黄鹤楼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农民建设“小茶园”。
3、农田林网建设:规划建设农田林网2774.5公顷,其中以现有林网为基础,完善林网结构,对缺漏地段进行补植,规划新建农田林网1153公顷,主要布局于各区农田集中的平原湖区;结合全市国道、省道及区乡道沿线绿化,完成国道林网240.5公顷、省道林网83公顷、区乡道路林网798公顷。
七、生态文化林建设工程建设目标:建设一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对市境内现有历史文化遗迹、遗址进行全面绿化,以实现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映衬;为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提供义务植树、林木认养、栽植纪念林和纪念树的开放空间,使爱绿、护绿的生态文化得以弘扬;对现有古树名木和珍稀树种资源进行全面保护,使其得以正常延续生长、成为地方生态文化地标;分别以三镇主要居住区为起点、以周边景区为目的地,建设步行或自行车专用走道,在专用走道两侧建设风景林带,使其形成绿色健身走廊,以供城区居民作为休闲步道;对主城区及远城区进行全面的社区绿化,建设森林小片林,大力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
使建成区内建有多处以各类公园、公共绿地为主的休闲绿地,多数市民出门平均500米有休闲绿地。
建设内容1、创森纪念公园建设:规划建设创建森林城市纪念公园11处,共579公顷。
在中心城区以辖区为单位,开辟17个义务植树基地,倡导“三自”(即:公民自己购苗、自己种植、自己养护)履行义务植树方式。
在黄陂、新洲、江夏、汉南等区,建设一批城市人文公园、名人纪念林、节庆纪念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古树名木保护:对市境内现保留下来的987株古树名木进行全面保护,落实古树名木养护责任制和具体保护措施,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落实管护费用,推出古树名木和绿地认养机制。
3、绿色健身走廊建设:规划建设绿色健身走廊三处,全长共46.04公里,分别布局于汉口常青路至柏泉玉屏山;汉阳武汉新区至九真山;武昌九峰至龙泉山景区。
八、生态休闲旅游建设工程建设目标1、对全市7个森林公园和各个景区进行林相改造,对郁闭度在0.3以下林地的山体进行补绿、重点发展乡土、色叶树种和常绿阔叶树种、以使景区林相更加丰富多彩、生态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2、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各旅游区乡村进行环境绿化建设,依托当地农户建设一批小果园、小茶园、小花园,开办采茶、摘果等农事休闲项目,丰富生态旅游休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