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创造性思维
自然辩证法 第三章 创造性思维形式与方法
(9)他常年持续不断乱放炸弹,证明 他一直独身,没有人用友谊或爱情来愈 合其心理创伤。
(10)他虽无友谊,却重体面,一定是 一个衣冠楚楚的人
(11)为了制造炸弹,他宁愿独居而不住 公寓,以便隐藏和不妨碍邻居。
爱因斯坦说:“……组合作用似乎 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如何培养发散思维
(1)拓宽思维的广度 (2)扩大观察范围 (3)破除思维障碍(思维定势) (4)培养群体协作精神
热身练习——脑筋急转弯
发散思维练习1
两个圆、两条直线和两个三角形,可 以组成各种有意义的图案。
答案:
比如:从具体形象出发,可组成 “人脸”;
可从抽象角度考虑,组成等式: △○=○△;
可以把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组成 “△|○○|△”,表示两山(具体) 相距一定距离(抽象)等。
发散思维练习2
请你写出所能想到的带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 构的字,写得越多越好。
答案
“土”在右方,如灶、肚、杜等:“土”在左方, 如址、墟、增等:“土”在下方,如尘、塑、堂等:
5.创造性思维是发散式与收敛式思 维的统一
发散式思维divergent thinking,是指 从同一探索对象出发,思维向不同 方向发散,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 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 多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办 法。
发散式思维模式
所谓“一题多解”、“一事多写”、 “一物多用”等。
这种思考既无一定的方向也无 一定的范围,允许对问题进行 标新立异的思考,在方向上可 以“海阔天空”、“异想天 开”,从已知的领域去探索未 知的境界。这是一种开放性的 思维,也可以理解为是从所给 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 源中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 输出。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三章
(三) 反馈与控制方法
1. 反馈本为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 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 功能的过程。反馈方法是指运用反馈概念去分析和处 理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以结果反过来影响进一步产生 事物或原因的思考方法。 2. 控制是指对事物起因、发展及结果的全过程的 一种把握,能预测和了解并决定事物的结果。控制方 法有多种具体形态。控制方法的核心是一种在系统视 野中如何处理好控制主体与控制客体的辩证关系。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 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 果关系的基本方法。数学方法包括多种形式,如数学 方程方法、数学建模方法、数学统计方法、数学实验 方法等等。
二、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一) 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 1. 系统分析是把系统进行分解,对其要素进行分 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思维与思考方法。 2. 系统综合是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做是系 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 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进行辩证综合的 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二) 软系统方法论 软系统分析,主要运用于问题不够明确、任务 范围无法完全确定的情境。
(二) 技术活动的方法
1. 技术构思方法; 2. 技术发明方法; 3. 技术试验的方法; 4. 技术预测的方法; 5. 技术评估的方法。
四、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一) 历史 历史方法是一种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技术研究 需要掌握具体的研究过程、概念演变史、学科史和前 人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背景。 (二) 逻辑 逻辑是按照理性要求制定的思维规则和形式, 它以抽象为基本特征,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态和个别 属性分析思考,揭示出事物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 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事实。
读《自然辩证法》浅谈关于科学研究中创造性思维的启示
读恩格斯的著作《自然辩证法》浅谈关于科学研究中创造性思维的启示作者:陈楠学号:12011113201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云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摘要: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灵魂和核心。
科学研究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工作者。
创造性思维是非逻辑方法和逻辑方法的辩证统一。
非逻辑思维形式包括想象、直觉和灵感,在科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逻辑思维形式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是科学思维最基本、最普遍的类型,应当重视逻辑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在任何科学创造过程中,两者都是互为补充的。
与生俱来的创造性思维和独创能力是罕见的,往往需要经过后天有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创造性思维;科学研究一、研究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它概括了十九世纪最重大的自然科学成果,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辩证法;批判了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提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
《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虽然距今已一百多年,但其中蕴含的大量的研究思想成分,对当前加强和改进科学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的时代,正处于一个伟大的转变时期。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科学自身也在转变之中”,并且正是科学的转变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的转变进程,所以人们都把科学看作一种希望。
科学家们也更加自觉地“追随我们时代的主要潮流,并把时代的发展、变比和向前的趋势反映到科学之中。
”整整一个世纪以来,经典力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突破厂它几百年来所遵循的古典决定论的、精确的和解析的传统。
如果说在19世纪以进化论的创立为标志,生物学首先发展为一门演化的科学的话,那么20世纪尤其是近几十年的科学进展——关于基本粒子的复杂性的发现,关于早期宇宙演化的宇宙学的建立,关于非平衡的、相干的、一致的结构的研究——使物理学和化学也已发展成为演化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4创造性思维形式与方法课件
直觉思维 3.选择型的直觉思维
46
(五)直觉思维产生的心理机 制和相关因素
1.直觉思维产生的心理机制 2.实践是直觉思维发生的重要因素 3.直觉思维与主体的意向有关
47
(六)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 互补
n 直觉思维与推理思维之间存在着对立统 一关系。二者有时各自独立的发生作用, 两种思维方式各不相干;但在一般情况 下,两种思维方式是处在紧密的相互作 用中。
创造性思维形式与方法
1
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从方法的功能作用这个角度对创 造性思维形式与方法进行了讨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 掌握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和过程, 直觉、灵感等创造性思维形式与方法以及 科学假说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为 医学科学研究奠定方法论基础。
2
n 成功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正 如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说:“良好 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 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 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始的感性材料而是在感觉、知觉基础上形成事物 逻辑思维的“细胞”,形象思维的“细胞”则是 形象的意象,是抽象的概念。
34
(三)形象思维的思维形式
1.形象观念 2.形象联想 3.形象典型
35
(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人在认识世 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两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
(一)含义
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 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 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 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
33
(二)形象思维的特征:
1.可感性:形象思维的基本思维形式是形象观
念,它克服了对直接呈现客体的依赖,能通过对 表象的自由加工改造,使认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 的转化。
自然辩证法与科研的创造性
1、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创造性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及哲学思想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建立的,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当今,人类社会已跨入21世纪。
而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又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且具有科技竞争力的跨世纪人才,就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成为新世纪我们面临的迫在眉捷的重要任务。
21世纪是科技世纪,21世纪的科技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
因此,新时期的科学发展特点要求科技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广博的其他知识,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自然辩证法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具有较高综合性和普遍性的结论,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有哲学和科学技术交叉,又有文理交叉。
因此,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开拓了学生视野,开阔了思路,扩大了知识面,改善了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专博结合,活跃了思想,在所学的各门孤立的知识块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加深了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头脑里形成一幅较完整的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提高了理论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综合研究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非常符合交叉科学时代对科技人才的要求。
自然辩证法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的指导。
从事科学研究,应该对自然界有一个总的看法,对科学技术有一个总的认识,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支配下进行的。
对于跨世纪的人才来说,自然界将是他们认识的主要客体,因此,一个正确的世界观,特别是自然观能为他们的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过去我们在科技发展或经济建设中犯错误、出问题,往往不是在具体的战术问题上,而主要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这一类总体问题或战略问题上违背了辩证法。
因此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能够给科技工作者提供对自然界、对科学技术、对经济建设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论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自然辩证法学习札记
论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自然辩证法学习札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和《反杜林论》旧序两篇重要文献虽然发表于一百多年前,但是却高屋建瓴概括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难而曲折进程,体现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总体思想,《自然辩证法》导言及《反杜林论》读后感。
百年以后,当我们身处新时代,回首人类社会发展以来的一些过程和经历,不禁感叹恩格斯对自然科学的高度概括能力与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格斯通过分阶段带领我们回顾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让我们认识到现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辉煌的研究不同,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
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恩格斯总结出了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
恩格斯通过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历程并非一帆风顺。
他认为人类认识自然大体上可以分为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后来以神学为中心的形而上学,直到科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提出三个阶段。
希腊哲学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上影响深远,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浑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
甚至到了在十八世纪上半叶,当时在知识上高于希腊古代的自然科学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是低于他们。
科学的发展必将促进人类重新认识的进步、推动哲学思维的发展。
正由于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历史实地考察,阐释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同时,恩格斯还以大量的科学史实乃依据,表明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替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已沦为历史的必然。
在回顾中,恩格斯指出,在大约十六世纪,欧洲各国在经历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认知革命后,促使人们真正发现了地球。
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自由思想愈来愈根深蒂固,为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作了准备。
恩格斯认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培养创造性思维专题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何谓创造性思维? 目前,学术界对创造性思维的界定尚未一致,大概有如下一些表述:“组织和改造先前已获得的知识,使之适合当前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给人们带来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点的心智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把信息、知识加工处理变成思想、行动,实现创造性成果的意识活动。
”此外,人们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不同的含义。
有人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来概括创造性思维,认为创造或创造性活动是提供新的、第一次的、新颖而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
在创造或创造性活动中进行的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
因此,凡是与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思维,无论是什么类型或形式,不论是高级的、中级的抑或是低级的,都是创造性思维。
有人从思维的心理状态来定义,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最佳的心理构成和心理合力作用下的种种思维状态,如直觉灵感及创造想象、幻想等。
上述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揭示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涵义与特质。
综合这些成果,我们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亦称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即通过思维不仅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和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
在社会生活中,创造性思维常与发明、发现、革新、设计、写作、绘画、雕塑、谱曲等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机联系的高级思维过程。
科勒斯涅克把创造性思维活动分为4 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创造者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储存经验,以便以后把这些东西“铸造”成新形态。
(2)潜伏阶段。
本质上是一个“消化”时期。
创造者表面上没有看得见的直接活动,似乎毫无进展。
1、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答: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其基本内容有三大块: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并揭示各种科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2.概述创造性思维4阶段(可自己减少)答: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过程。
它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和规则,没有公式、没有时间表。
目前被多数人接受的是包括准备、孕育构思、潜伏顿悟和验证完善四个阶段的过程模式:第一,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思维者主要是通过学习或搜集资料,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概念,有意识地为他所规划的创造项目进行准备。
第二,孕育构思。
这个阶段,研究者围绕目标,对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各种思维加工,致力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直到思维达到饱和为止。
这个阶段的思维主要以意识活动为基础,间或有潜意识的渗透和参与,起作用的思维心里因素是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自然辩证法(考题)
自然辩证法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主要形式有哪些?答:创造性思维是指那些能产生新颖成果、有创见的思维活动,新颖性程度越高,创造性就越强。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也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和核心。
①创造性思维有别于一般思维的基本特点是:(1)思维成果的创新性:是创新思维的直接体现,创造性思维最根木的特征是创新,创造是确立性的、革新性的。
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破旧立新中进行的,而“破旧”又是为了“立新”。
(2)思维形式的反常性:创新思维主要不是对现有概念、知识的循环渐进的逻辑推理的结果和过程,而是依靠灵感、直觉或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这是指它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理论始终保持一种怀疑的、分析的、批判的态度,而从不盲从和轻信,并用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所遇到的一切问题。
它主要表现为:选题的标新立异,方法的独辟蹊径,对异常的敏感性和思维的独立性。
(3)思维过程的辩证性:主要是指它既包含有抽象思维,又包含有非逻辑思维;既包含有发散思维,又包含有收敛思维;既有求同思维,又有求异思维等等。
由此形成创新思维的矛盾运动,从而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
创新思维实际上是各种思维的形式的综合体。
(4)思维空间的开放性:主要是指创新思维需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地考察问题,而不再局限于逻辑的、单一的、线性的思维,形成开放式思维。
(5)思维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是主体的一种能动的过程,而不是客观世界在人脑内简单、被动的直映,它需要创造主体积极调动自身的情感、意志以及全部的心理和生理功能,只有把全部的心理和生理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才能取得创造性成果。
(6)思维结果的现实性:创造性思维必须有客观性的根基,它并不是与客观现实毫无关系的胡思乱想;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具有很强的建设性和效用性,它在实践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超越于传统思维成果的效用。
②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1)想象: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已有形象的基础上,经过加工重组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 名词解释
科学研究方法论
25. 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研究目的,完成特定研究任务而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实行的各种主观手段的组合。
26. 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34. 科学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35. 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3. 线性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单,是一种单值单向对应性关系。
14. 非线形系统:把存在着自催化、正反馈的非线形相互作用的系统成为非线形系统。
15. 环境:对一个系统产生影响,又不是系统构成部分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16. 功能: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上表现出来的能力。
17. 涨落: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随机因素的影响下,系统的总量很难维持稳定,呈起伏状态。
36. 科研中的机遇:科研中,特别是观察和实验中,由于某些意外和偶然发现,导致科学认识上重大突破的过程。
37.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38. 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39. 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53. 科学革命: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上出现全新的理论、观念或研究方法。
自然辨证法----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适用于课程论文、提交报告)科目: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师:陈群姓名:倪溱学号:20150213377 专业:全日制mpacc 类别:专硕上课时间:2015年9月至2015 年11月考生成绩: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阅卷评语:阅卷教师(签名)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摘要:创造性思维是非逻辑方法和逻辑方法的辩证统一。
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中创造力的基本环节,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突破思维定势,突破固有理论框架和理论思维束缚,使认识主体直接深入到客体中而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客体,有着为其他思维形式所不可具备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
关键词:科学研究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1. 绪论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
具体的说它是一种在揭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规律基础之上的促进人类知识量增加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活动。
科学研究过程是一个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和非理性辩证统一的过程。
无论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都是探索未知的过程,都是为了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以新颖的思路来阐明问题、解答问题的思维。
也就是指有创见的、能开拓意识新领域的一种思维。
毛泽东曾精辟地指出:“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因此,人类总得不断的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灵魂和核心。
培养创造性思维对于提升人类的科学研究能力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2. 科学研究与创造性思维2.1 科学研究及其特点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
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问题又有两类:一类是经验问题,关注的是经验事实与理论的相容性。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
第五章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1、简述非逻辑方法创造性特点与作用?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可以分为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是以形象为基本要素进行的思维活动,主要是应用想象和联想。
作用:①可以启发思路,形象的揭示事物的内部机制和本质规律;②它可以使在现实中无法进行的实验在思维中进行;③对对象进行极度的纯化和简化;④在技术领域意义突出。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常常伴随着灵感的心理体验出现。
直觉与灵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突发性;②突变性;③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作用:①直觉思维和灵感可以帮助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做出创造性的预见,提出科学假说和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②在科学理论的创造和发展中,直觉与逻辑是互补的关系。
创造性思维:只提出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特征:①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辩证统一;②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优化综合;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
例如:门捷列夫关于镓等新元素的预测;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预言;爱因斯坦质能守恒定律的导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 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评价和鉴赏能力及操作能力;. 非智力因素:理想与动机、兴趣与激情、好奇心与惊讶感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一方面训练和强化有关智力因素的能力,另一方面尽力发挥有关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注意优化其整体结构。
2、阐述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答案一:①思维的广阔性:创造性思维极少受原有框架的束缚,能够全面、系统、周密的思考问题,把思路引向比较广阔的领域,在时空中大幅度的搜索“答案”或目标。
这种思考的广阔性打破了常规性思维那种“自我”封闭、拘于原有经验的狭小领域,可以从众多领域中吸取有价值的信息和借鉴之处,或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的构想;②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思维不受方向上的限制,能够灵活变换思路,善于将思维的角度回转、跳跃,不断把思路从一个方向转移向另一个方向。
自然辩证法4创造性思维形式与方法PPT课件
企业通过创造性思维,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满足消 费者需求。
优化运营管理
创造性思维有助于企业改进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 可持续发展。
品牌塑造与营销策略
运用创造性思维,制定独特的品牌形象和营销策略,提升企业知名 度和美誉度。
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激发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01
横向思维
总结词
横向思维是一种跨越领域、学科或行 业的思维方式,通过借鉴其他领域的 思想、方法或原理,来解决本领域的 问题。
详细描述
横向思维强调思维的广阔性和开放性, 鼓励人们跳出本领域的局限,从其他 领域寻找启示和灵感。通过横向思考, 可以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和变革。
03
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
详细描述
聚合性思维注重对信息的整合和提炼,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手段,将分散的 信息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有助于深入理解问题,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 质特征。
逆向思维
总结词
逆向思维是一种从问题的反面或对立面进行思考,寻求突破 的思维方式。
详细描述
逆向思维鼓励人们打破常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挑战 传统观念和现有模式。通过逆向思考,可以发现新的解决问 题的方法,产生独特的创意和创新。
确定主题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参 与者。
02
03
2. 开始阶段
3. 实施阶段
主持人宣布开始,并说明规则和 要求。
参与者按照要求分别在3分钟内 写下5个不同方面的想法。
6-3-5法
4. 结束阶段
主持人宣布时间到,参与者停止思考和 记录。
VS
5. 总结阶段
主持人组织讨论,对提出的想法进行分析 、评价和总结。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基本内容。
2.观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3.捕捉科研过程中的机遇所要求的主客观条件有哪些?4.科学技术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5.什么是系统方法?运用系统方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6.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7.简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8.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9.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0.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包括哪些方面?11.类比方法在科研中的作用。
1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3.数学方法的特点。
14.科学假说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是什么?15.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16.什么是数学实验?它包括哪几个步骤?17.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基本特征?18.如何理解物质系统的辩证关系?19.如何理解物质系统演化的阶段性?20.如何理解“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基本内容。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学科性质:①具有哲学的性质,哲学的二级学科。
②具有交叉学科和科学技术群的性质。
基本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与科学方法论。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与技术方法论。
④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2.观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①客观性原则:在观察中必须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记录和描述事实和材料。
②全面性原则:在观察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被研究对象及其与其他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③典型性则:在观察过程中,要选择能代表同一类事物共同特征的典型事物进行观察。
自然辩证法-论创造性思维
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以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山中伸弥的IPS为例摘要在诸多成功的基础科学研究案例中,日本医学家山中伸弥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 Cells,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的研究,尤其是其“山中因子”的发现具有较强的示范性。
山中伸弥突破了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道德,实现了对成年人皮肤细胞的重组,进而实现了逆转生命程序。
近6年以来,在研究与其相适应的病理模型过程中,山中伸弥团队都保持了持续创新。
通过剖析IPS这一研究案例中山中伸弥的创新思维,可以发现科学研究走向成功的共性因素,这对于我们掌握创新思维,并实现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山中伸弥;IPS;山中因子;创新思维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无论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都是探索未知的过程,都是为了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
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成为先导。
科技创新至少包含了思维、方法和工具的创新。
在这三个层面的创新中,思维和方法的创新尤其重要。
然而,科学研究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创新都具有继承性,都需要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
创新虽是为超越,但创新的基础是传承。
通过对杰出科学家的学术思维和研究方法的研究,找到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对我们这些科学研究的后继者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中伸弥的IPS研究具有源于医学需要的实践导向型的特点,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将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有效地结合,从而在成人干细胞的重组领域开创了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充分解析山中伸弥在IPS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吸取其学术思想中的成功经验,有助于促进我们在科技研究中实现突破性进展。
一、创造性思维的逻辑科学研究的成败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研究者对相关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二是其思维能力。
前者是实现设想的基本保障,后者决定了研究水平的高度,是成功的关键。
成功者之说以能成功,就在于同时拥有这两种能力并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两种能力。
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如何理解创造性思维?
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创造性思维的理解创造性思维在自然辩证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强调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以下是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一、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创造性思维是指通过独特的思考方式,产生新颖、有价值的想法和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强调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勇于挑战现有的理论和观念,寻求新的可能性。
它是一种开放、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能够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1. 独特性:创造性思维具有独特的思考方式,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2. 变通性:创造性思维具有灵活变通的特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思考方向,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
3. 开放性:创造性思维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能够接受和容纳不同的思想观念,勇于挑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理论体系。
4. 创造性:创造性思维能够产生新颖、有价值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创造性思维的应用创造性思维在自然辩证法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创造性思维的应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发现:科学家们通过创造性思维,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提出新的科学理论和假说,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 技术发明:发明家们通过创造性思维,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创造出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3. 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创造性思维能够帮助人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新颖、有效的解决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效果。
4. 创新设计:在产品设计和工程设计中,创造性思维能够帮助设计师打破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创造出更加优秀、独特的产品和工程设计。
5. 创造艺术:在艺术创作中,创造性思维能够帮助艺术家突破传统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创造出更加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
自然辩证法讨论题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自觉的能力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它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和价值性。
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取舍活动的过程。
“任何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同时也在模仿教师的思维过程。
因此,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造热情。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自己来说是新鲜的、开创的东西,这就是一种创造。
正如教育家刘佛年指出的:“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作法,就称得上创造。
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非要有新的科学理论才叫创造,那就高不可攀了。
”教学是展开思维的有效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其新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造性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并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至于发散思维就是多角度、多方向、多维度地去思考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代表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因此应该非常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弄清事物的多形态、多层面、多性质,并发现其中的种种联系,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利于提高效率,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更有利于培养求新、求异、灵活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092 yxl。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什么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就是技术领域的创新行为,泛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技术发明仅仅只是一个构想或设计,它并不一定在商业中应用。
它可以是一种创新,但不一定申请专利,也未必就带来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然而,技术创新是指一个新想法或新装备(产品、工艺、系统)在商业上的实现。
技术发明强调以技术解决问题,技术创新不仅包含技术活动,而且更关注技术方案的商业价值,强调的是以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简言之,技术创新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是以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为目的,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活动或过程。
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的过程和结果。
当代多数技术创新是在诸多创新主体,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高技术创业型企业以及在这些组织中从事创新活动的技术专家和商业家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技术创新的特征是:(1)技术的新颖性;(2)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3)技术创新的中介性;(4)技术创新的阶段性和周期性;(5)技术创新过程的系统性。
技术创新的分类:(1)按技术变化强度,可分为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2)按导致生产要素节约的不同,分为节约资本型、节约劳动型和中性的技术创新。
(3)按创新的对象不同。
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2、简述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技术创新往往是多元主体参与协作的活动。
(1)科学家是技术创新路径的提供者。
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往往都蕴涵着新的技术原理,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同时,用于科学的实验室装备,是科学家进行技术原理性探索的现成平台,成为孕育新技术的摇篮。
如晶体管的发明就得益于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场效应原理为电子放大器的研制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2)发明家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导致重大技术突破的关键。
如爱迪生现实了电灯的商业化、照明的产业化,成立了“爱迪生电气照明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以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山中伸弥的IPS为例摘要在诸多成功的基础科学研究案例中,日本医学家山中伸弥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 Cells,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的研究,尤其是其“山中因子”的发现具有较强的示范性。
山中伸弥突破了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道德,实现了对成年人皮肤细胞的重组,进而实现了逆转生命程序。
近6年以来,在研究与其相适应的病理模型过程中,山中伸弥团队都保持了持续创新。
通过剖析IPS这一研究案例中山中伸弥的创新思维,可以发现科学研究走向成功的共性因素,这对于我们掌握创新思维,并实现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山中伸弥;IPS;山中因子;创新思维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无论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都是探索未知的过程,都是为了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
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成为先导。
科技创新至少包含了思维、方法和工具的创新。
在这三个层面的创新中,思维和方法的创新尤其重要。
然而,科学研究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创新都具有继承性,都需要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
创新虽是为超越,但创新的基础是传承。
通过对杰出科学家的学术思维和研究方法的研究,找到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对我们这些科学研究的后继者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中伸弥的IPS研究具有源于医学需要的实践导向型的特点,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将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有效地结合,从而在成人干细胞的重组领域开创了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充分解析山中伸弥在IPS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吸取其学术思想中的成功经验,有助于促进我们在科技研究中实现突破性进展。
一、创造性思维的逻辑科学研究的成败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研究者对相关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二是其思维能力。
前者是实现设想的基本保障,后者决定了研究水平的高度,是成功的关键。
成功者之说以能成功,就在于同时拥有这两种能力并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两种能力。
创造性思维既包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也包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的思维活动,能从一般人不觉得是问题的事物中,看出主要的问题。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则使一些疑难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创造出新产品或新成果。
创造性思维是科学创造过程的核心,可以说科学创造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创造思维上[1]。
创造性思维具有随机性、灵活性、多样性和具体运用过程中极强的个性,这使得不存在必然导致发现和发明的普遍有效方法。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发散性和收敛性思维、逻辑与非逻辑方法的综合运用中找到规律。
例如,科学创造过程中,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两者是互为补充的,即使是卓越的想象力、直觉和灵感,其认识成果也必须经过逻辑加工,找到其逻辑根据。
否则,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知识。
另一方面,科学研究的创造性过程必然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综合运用。
没有发散思维来冲破外部束缚或内部定势,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说、猜测、设想和方案,就难以在科学认识上取得新的突破。
思维的发散正是在思维收敛过程中为优选出创新的思想和方法创造了条件。
山中伸弥在IPS研究中大量地运用了上述思维和方法。
正是在研究的各个阶段恰当地运用了创造性思维和方法,使其在研究中顺利地将疑难问题转变成理论上可以合理解释和技术上能够实现的问题。
他所确定的研究思路和方案是独创性的,他要研究已经分化成熟的细胞怎么变成具有多功能的干细胞,并且这种被诱导成的干细胞跟胚胎干细胞具有相似的功能。
山中伸弥在其IPS研究中是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方法的,在此过程中哪些关键性因素促其走向成功,就成为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山中伸弥创新思维的逻辑途径山中伸弥的成功靠的是其具有活力和创造的脑袋。
在IPS研究过程中,山中伸弥运用了大量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创造性思维主要来自直接的实验事实依据和理性思考,从而使IPS 研究在起步和后续发展阶段总体上沿着一条正确的研究轨道前进。
他的技术路线是:从NAT1敲除小鼠试验,到寻找体细胞重组基因,然后把主导调控的“山中因子”即4个基因添加到皮肤细胞染色体中,通过调节其他的基因开启或关闭以改变细胞的行为学特征。
虽然“山中因子”重组细胞研究的思路清晰明了,但每一步的实验都需要克服巨大的障碍和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从数百个候选基因中找出哪些基因适合成人体细胞的基因重组。
山中伸弥说他用一种很不科学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知识进行了“猜测”。
山中伸弥说在他挑选24个最有希望的基因时,不仅依靠自己的直觉,还参考了其他科学家发表的研究结果。
在后来的四年实验室研究中,他发现在这24个基因中,确实包含了能够将成人体细胞重组诱导成干细胞的4个基因。
“在筛选最初的24个基因时,几乎就像买彩票一样,”山中伸弥回忆说,“我真是太幸运了,就像买彩票中了奖似的。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将小鼠细胞中发现的这项基因重组技术应用到人体细胞上。
在以后的数个月中,山中伸弥的实验一致遭受挫折,他甚至一度对最初选定的24个基因产生了动摇,重新进行了思考。
是不是人类细胞和小鼠细胞需要不同的调控基因进行组合?在进行实验的调试时他做了细微地调整,比方说变换细胞生长的凝胶样培养液。
正是这一细微地调整产生了作用,最终使他通过对上述4个基因重组促使人类皮肤细胞的转化[2]。
“山中因子”是山中伸弥研究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的重大发现,也是决定其研究成功的关键因素。
“山中因子”包括4种基因:Oct3/4, Sox2, Klf4, c-Myc,这4种基因是实现成熟细胞重构的金钥匙,在生物界具有“里程碑”意义。
通过这4种基因的转录,可以实现小鼠细胞重返干细胞状态。
后来,山中伸弥将“山中因子”应用到人体皮肤细胞诱导干细胞的研究中,经过反复实验,终于诱导出多功能干细胞。
早在1998年,作为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先驱之一,威斯康星大学的汤姆森教授和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的约翰·吉尔哈特(John Gearhart),就分别利用试管婴儿诊所剩余的胚胎和流产胎儿组织,成功地分离出胚胎干细胞并成功建立细胞系。
然而,山中伸弥说:“对于这样的研究,我们实验室根本不具备竞争力,所以我想,反其道而行之或许是条出路——不是让胚胎干细胞变成什么,而是让别的东西变成胚胎干细胞。
”1997年,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穆特(Lan Wilmut)成功克隆出多利羊,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我们从中了解到,即使是完全分化的细胞,也能回到类似胚胎干细胞的状态。
但我们同时也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漫长的研究过程——可能要花二三十年。
”在这种意义上,山中伸弥以成熟细胞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的设想在当时是具有独创性的。
三、IPS研究过程中的逻辑与非逻辑方法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探索活动,研究者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犹如工具箱里的工具,一个熟知工具功能的人知道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工具,以及何时需要使用何种工具。
工具的使用需要学习和总结经验来提高使用效率。
科学工作者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使用工具是同样的道理。
尽管科学家更加推崇创造性的非逻辑方法如想象、联想、直觉、灵感等等。
但是,只要细致地分析起来,便不难发现,任何重大研究成果的取得,常常需要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协同作用,只有两者的交织和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出创新的结果。
山中伸弥的成功就是一个不错的例证。
纵观山中伸弥IPS研究历程,其逻辑路径依然十分清晰。
我们以其1993年开始的研究为例进行逻辑推理分析[3]:山中伸弥的IPS研究之路也是从他现在任职的单位之一,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Gladstone研究所开始的。
1993年,31岁的山中伸弥在日本大阪城市大学医学博士毕业之后,他到旧金山分校Gladstone研究所攻读博士后。
当时他跟着其老板进行心血管研究,在最初的实验中,山中鉴定了一种叫做APOBEC-1的酶,这种酶可以降低坏胆固醇。
实验却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摄入APOBEC-1的老鼠肝脏中坏胆固醇降低了,但是却得了肝癌。
当实验室其他人都对实验结果很沮丧时,山中伸弥却产生了好奇心,他想是不是因为开启了APOBEC-1在肝脏的表达才导致了肝癌呢?进一步的实验完善了他的想法, APOBEC-1 的开启改变了一个叫做NAT1蛋白,这个蛋白在被修饰后就会导致癌症的产生。
山中觉得他自己找到了产生癌症的关键,那就是失去功能的NAT1。
于是他就请教Heather帮他做NAT1敲除的老鼠,并且他要跟她学怎么去做。
不过NAT1敲除的老鼠一直都没做出来,这让他和Heather感到很沮丧,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发现NAT1缺失之后,胚胎干细胞就不能继续发育成熟,它们只是不断的复制但不会分化为其他细胞。
NAT1在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是他们意外的发现。
山中后来在多处场合感激Heather 的帮助,不仅是因为她教给了他做胚胎干细胞的方法,更是因为Heather 告诉他胚胎干细胞不仅可以是个工具,更可以作为研究的重点。
于是他开始了IPS的研究之路。
第一步:提出独创性设想。
山中伸弥反其道而行之,他试想不是让胚胎干细胞变成什么,而是让别的东西变成胚胎干细胞。
第二步:寻找实验元素:基因。
山中伸弥经过一系列的摸索,2004年的时候,他实验室就已经确定了24种基因可能参与了成熟细胞转变为干细胞的过程。
第三步:探索能够引起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产生的共性基因。
山中伸弥团队经过2年的筛选,最终确定了其中最重要的4种基因:Oct3/4,Sox2, Klf4, c-Myc,并称为“山中因子”。
第四步:将“山中因子”应用到小鼠实验上来,看是否能够诱导出多功能干细胞。
2006年,山中伸弥的团队通过在小鼠的皮肤纤维细胞中注入山中因子成功将其转变为多功能干细胞。
第五步:进一步大胆设想,类似的实验是否能够运用到人类实验中去。
2007年,他们也通过了同样的办法把人的皮肤细胞转变为多功能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可以与人的胚胎干细胞相比拟。
但是,山中伸弥在做人类皮肤细胞实验中,有这样一个细微地改变。
当时,山中伸弥设想:是不是人类细胞和小鼠细胞需要不同的调控基因进行组合?在进行实验的调试中,他变换了细胞生长的凝胶样培养液。
正是这一细微地调整产生了作用,最终使他通过对上述4个基因重组促使人类皮肤细胞的转化。
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山中伸弥在进行IPS研究过程中,大量使用了逻辑思维中的演绎思维、归纳思维和类比思维。
这里清楚地展示了,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综合运用过程。
创造性的思维常常需要借助想象力,想象力犹如创造性思维的翅膀。
想象力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
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
道尔顿富于建设性的想象力形成了原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