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

古代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

②东晋:顾恺之画人物《女史箴图》和 《洛神赋图》是其代表作,往往带有宗 教色彩。
③石窟: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 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奠定基础 必要性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中原落后
(4)北魏政权日趋剧烈的社会矛盾
(3)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符合民 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改革成功 的根本原因。 ②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如均田制满 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深受欢迎。 ③改革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 前提环境。 ④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 阻力,毅然改革。
迁都洛阳的意义:
①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 中心;
②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③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 文明的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①改穿汉服 ②改用汉姓
③提倡与汉族通婚 ④改说汉语 ⑤改行汉制
机构设置 官吏名称 典章礼仪
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 同,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封建化;争取到汉 族地主的支持,有利于民族融合。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政权更替

221— 263
东魏
十六国
304-439 西晋 266— 316
北齐
北周 隋
581
北魏
386-534
西魏 北朝 南朝
东 汉

220— 266

222— 280
东晋
317-420
宋 420



589
经历了三国鼎立局部统一、西晋短暂统一、 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1)八王之乱(291年到306年)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 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 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事实上,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 远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故史称为“八王之乱”。
二、东晋(317年~420年,都城建康,即今江苏南京)
1、东晋的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 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
东晋与之前的东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 朝,六朝都城都是南京,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2、重要事件——淝水之战(383年)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远 不止五个游牧民族,而是指西晋末年各乱华胡人的代表。他们在华北地区建立 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 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这一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大量百姓与世族南迁。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 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西晋元气 大伤,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即五胡乱华时期。
(2)五胡乱华(304年到439年)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304年成汉政权和刘氏政权建立开始算起,一直到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这一时期,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 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
基业。孙权,生于公元 182 年,从小就善于骑射,文武双全,跟随 父亲兄长一起打天下。十五岁时,孙策就让孙权担任阳羡县长(也就 是如今的江苏宜兴),可谓是年少有成。公元 200年,也就是孙权十 八岁那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掌事,做会稽太守,开始了他统 领江东的生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

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强迫东汉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而重新统一但隋朝被南朝结束,共369年。

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期的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吴三国。

到后期曹魏逐渐被司马氏取代,265年被西晋取代。

263年蜀汉于魏灭蜀之战亡于魏国,280年吴于晋灭吴之战亡于西晋,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

在304年因为成汉与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十六国时期。

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曜后,司马氏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

东晋最后于420年被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

南朝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与南朝。

初期经济与军事强盛,但因为南朝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军事强盛,以及皇室与宗室斗淫乱,使国力由盛变衰。

南朝梁国力复盛,但在侯景之乱后分裂成西梁与南朝,南朝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

北魏统一北方屡次击败南朝,意图南并。

但被北方柔然牵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后才有余力对付南朝。

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造成六镇鲜卑贵族与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民变。

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并分别成为北齐与北周。

北周主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政权也逐渐掌握在坚手上。

581年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

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三国(220—280年)、两晋(265—420年)、南北朝(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历史趋势: 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江南逐步开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官渡,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战役,战争中都用火攻情节;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战役;2)都是以少胜多战役;失败方领导都犯了骄傲自大的错误。

3)战役都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或对政治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胜败原因:官渡之战:曹操壮大势力: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善于用人;经济:发展生产,屯田垦荒;军事:战术得当;袁绍:骄傲自大赤壁之战:曹操:北方士兵,流行疾病,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大;孙刘:联合作战,战略得当。

根本:统一条件不成熟淝水之战:前秦民族矛盾严重(最主要)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东晋: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政权更替:一)三国鼎立与结束: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三国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国号吴。

三国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军阀割据到西晋统一的过度,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是历史的进步。

(北方发展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大陆与台湾最早联系。

蜀国诸葛亮治蜀,发展西南。

)2、西晋建立统一:266年,西晋建立。

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即晋武帝。

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统治腐朽,实行分封制,引发八王之乱,致使西晋衰亡。

二)东晋与十六国1、316年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北伐得不到政府支持,缺乏后援,最终失败。

420年,东晋灭亡。

2十六国时期:4时期初至5世纪前期,黄河流域政权连同西南成汉,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

期间有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任用王猛改革,缓和了民族关系,存进了民族融合。

三)南北朝对峙:1南朝:420年—589年,江南地区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章.中国历史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1.3.1. 知识体系基本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的时期。

1.政治。

这一时期,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繁,政权不断更替。

(1)政权更迭。

1)220年,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建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280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但迅速败亡。

3)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晋自立,东晋灭亡。

420年—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即南朝。

4)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政权,统称十六国。

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即北朝。

5)南、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2)重要制度和重大事件。

1)北周武帝改革,加强北周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鲜卑族封建化。

2.经济。

江南经济迅速开发,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1)江南经济开发,三吴、洞庭、鄱阳湖地区和成都平原农业发达,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曹魏、北魏时期北方农业恢复发展,十六国时期,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3)手工业品种丰富,产量增加,技术进步。

(4)由于战争破坏,国家分裂,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南方相对活跃。

3.民族关系。

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五族内迁,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密切联系。

(2)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布局打乱,各民族差异缩小。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高潮。

(4)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5)蜀、吴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

4.文化。

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特点承上启下。

(1)科技。

祖冲之精确推算圆周率;贾思勰著《齐民要术》;郦道元著《水经注》。

(2)文学。

出现陶渊明等杰出诗人。

(3)艺术。

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等成就突出。

(4)思想。

道教改造、佛教盛行,无神论者范缜创作《神灭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线索】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地区迅速开发为本单元的突出特点,也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士族的形成与发展,宗教盛行也是本单元的突出特点。

三国和两晋。

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国家分裂,这种局面实质上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曹操势力逐渐强大,一度统一北方,但赤壁战败,统一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孙、刘势力发展,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发展经济。

西晋曾一度统一,但因各种矛盾尖锐复杂,又迅速灭亡。

东晋偏安江南,与内迁各族建立的政权对峙。

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并想进而统一中国,但淝水战败,统一愿望再度落空。

南北朝,东晋之后,南方四朝相互更替,史称南朝。

南朝时,由于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赶上北方。

但政治上,则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它们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享有特权,极端腐朽。

而此时的北方,继前秦统一失败后,北魏又曾一度统一北方。

此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这一趋势,并使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不久,东魏、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

北周又一度统一北方,为以后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大融合,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南的开发,我国的科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出现了祖冲之、贾思勰等著名科学家和杰出的文学艺术家。

与此同时,佛教盛行,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及以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

【基础知识】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江南经济的开发(1)江南农业的开发:地域: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三吴地区(吴兴、吴郡、会稽)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

原因: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③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专题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专题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 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 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 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 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经济上
• 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 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 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
专题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建立时序
265—316年
南朝420-589年 (宋、齐、梁、陈) 北朝386-581年 (北魏、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
三国(魏蜀吴)西晋
东晋
南北朝
220—280年
317—420年
二.阶段特征
• 总述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 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1.政治上
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 点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 尉”进行管理;东晋《抱扑子》中有关于火药的 最早记载
3.文化上
• 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 特色。在农学、数学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治:三省制逐步形成(不用掌握) 经济:北魏实行均田制、南北朝的灌钢法、北 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南北朝的“草市”
文化:随着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到挑战, 但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书法进入自觉 阶段,楷、行、草书成熟,出现钟繇、王羲之 等书法名家;绘画总结了许多绘画理论,出现 顾恺之、扬子华等著名画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专题一三国到两晋一、三分天下1.200年,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曹操大胜,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2.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VS曹操。

孙刘联军获胜,三国鼎立之势形成3.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汉;229年,孙权建吴二、短暂的统一1.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开始2.少数民族进攻——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专题二南北并立——南北朝一、南北格局1.南朝:公元420年到589年,宋齐梁陈2.北朝:公元386年到581年,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二、少数民族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专题三乱世奇文1.历史:《三国志》,西晋陈寿编写的主要记载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是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基础之一2.小说(1)《搜神记》:古代志怪小说最高成就,东晋干宝搜集整理,有“干将莫邪“、”董永“等神话(2)《世说新语》:南朝宋时期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3.文人(1)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2)诸葛亮:《出师表》《诫子书》模拟演练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古文观止》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B.《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总集C.《史记》是司马迁编纂的叙事历史著作D.《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出自:A.《左传》B.《淮南子·人间训》C.《史记》D.《论语》。

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讲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讲解

牵牛 甘肃嘉峪关6号墓壁画 西晋
2.北朝墓室壁画墓
分布于中原及其周边地区
北魏壁画墓以洛阳的元乂墓和王温墓为代表
北齐、北周时中国古代发展、变革的一个关键时期,绘画开始 逐渐走向成熟,墓室壁画墓也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北齐壁画墓三个分布中心:一是以磁县为中心的河北南部和河 南北部,以河北磁县湾漳墓为代表。
[知识点提示]:
(一)顾恺之的绘画成就及理论贡献;(二)谢赫的“六法 论”;(三)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四)墓室壁画及 画像石、砖等。
[重、难点提示]:
着重阐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的发展变化,及其 对文化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介绍外来文化的输入和各民 族文化艺术相互融合的关系,阐述这一时期绘画的长足 进步及主要画家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中国美术也对邻近地区、民族的美术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一部分出身于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积极参加了绘画和雕塑的
创作,从而产生了一批有卓越贡献和极其深远影响的杰出画 家、雕塑家。 4.美术的功能和题材迅速地扩展着,以表现“名士”风神、品 格为主的人物画、肖像画标志着审美认识的深化。
第一节 绘画
概况
1.在城市建筑方面继承了汉代以来的规划思想与形象风格,另 外由于佛教的传人,出现了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的石窟、寺 庙、塔等多种佛教建筑,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建筑的语言风 格和文化内涵。
2.此期美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习与吸收外来美术 的因素,如印度、中亚美术的题材、风格等,另一方面,此期
背景
社会的动荡,思想领域新旧交替、南北互动、中西 交通,佛教传入 汉末以来剧烈的社会动荡与变革,引起了社会思想 的深刻变化。独尊儒术的局面终被打破,各家思想 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佛教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极度 兴盛;长期被冷落的老庄思想也被士族文人视为新 的精神支柱。佛教的发展和魏晋玄学的兴起,对这 个时代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 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梳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梳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梳理
1.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
- 三国分别是魏、蜀、吴三个政权
- 曹操、刘备、孙权为三国的代表人物
- 著名的战役有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
2. 两晋时期:公元265年-420年
- 两晋分别是晋朝、东晋两个政权
- 晋朝建立于西晋亡后的南北朝时期
- 代表人物有司马炎、王导、桓温等
3.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
-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南朝政权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政权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五个朝代
- 北朝政权位于华北地区,南朝政权位于江南地区
- 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萧衍、高僧法起、萧统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间 时间 东 晋 南 朝 420年-----589年 (隋灭陈) 南 317----420年 方 宋:刘裕;齐:萧道成 (589年) 梁:萧衍;陈:陈霸先 十六国 北朝 隋 304----439年 439年----581年 (隋代周) 北 东 北 方 魏 齐 北 (581年) 北魏 周 西 北 魏 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年(184年),爆发了黄巾军大起义,东汉名存实亡。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称帝,东汉正式灭亡。 221年,刘备称帝, 229年,孙权称吴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二、西晋的短期统一和灭亡 (一)西晋的统一 263年,曹魏灭蜀; 266年,晋代魏; 280年,晋灭吴,完成短期统一。 316年,匈奴贵族起兵反晋,晋灭亡
(二)改革的内容(选修29页-32页) (三)改革的影响
1、促进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北方农业生产有了恢复
和发展。 2 、使洛阳再现繁华 3、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魏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推进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魏晋南北朝经济
手工业:农庭手工业: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
冶金业:此时出现了灌钢法。
商业:南北朝时期出现草市,并对其进行行 政管理。
二、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的改革 北魏是鲜卑族政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一)背景 1、社会基础:北魏统一北方后,黄河流域民族大融 合加速发展;民族矛盾渐趋缓和。 2、政治基础:北魏政权的强大与统一北方。 3、直接原因: (1)统治危机:吏治败坏,阶级矛盾尖锐。 (2)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4、历史的必然 落后民族接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 5、目的: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 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 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 局面。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孙刘联合抗曹与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

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西晋灭吴;西晋的统治;“永嘉之乱”;西晋的结束。

司马睿建立东晋;东晋的偏安;东晋后期的腐朽统治与东晋的灭亡。

南朝四个朝代的名称;刘宋前期的统治局面;陈朝末年的腐朽统治。

十六国北朝;北魏统一北方;北周武帝改革,统一黄河流域。

二、能力培养目标1.三国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东汉后期的情况相比较,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却遭到失败的历史环境及其主观、客观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曹操曾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有关史实和历史材料,区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艺作品中的“曹操”,从而全面、准确地叙述评议他一生的重大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并且让学生逐步学会掌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等历史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4.西晋的历史虽很短暂,特别是统一的时间不长,但是具体情况十分复杂。

教师须引导学生既要力求全面,找到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方面的因素,又要突出重点,抓住问题关键,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5.指导学生对照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相应的史实,加深对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理解。

以此提高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

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而且南朝、北朝的政权更迭都比较频繁,因此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王朝黑暗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东汉末年一些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的局面,形成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的⼤分裂时期,基本脉络是:⼤⼀统——三⾜⿍⽴——短暂统⼀——⼤分裂——南北割据——⼤⼀统。

下⾯,燕过紫禁城简单为您梳理⼀下历史发展脉络:三⾜⿍⽴: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相继乱政,政治腐败、天灾⼈祸不断。

公元184年,黄⼱起义爆发,各⽅势⼒借平乱兴起。

公元189年,凉州军阀董卓受⼤将军何进之召,以讨伐⼗常侍之名进京,废汉少帝,⽴汉献帝,执掌朝政,肆意作乱。

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部下李傕、郭汜控制朝局。

在乱局中,地⽅各州郡长官和豪强逐渐壮⼤,彼此征伐割据。

曹操逐渐成长起来,并于196年趁乱迎汉献帝,“挟天⼦以令诸侯”,获得独特的政治优势。

此后,他先后除袁术、灭吕布、逐刘备、降张绣、灭眭固,控制了兖、豫、徐、司州等地,并于200年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奠定了扫清中国北⽅的基础。

公元207年,曹操⼿下⼤将张辽⼤破乌桓,后曹操平定辽东,统⼀了中国北⽅。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

孙权、刘备结盟,周瑜率领孙刘联军在⾚壁之战中以少胜多⼤败曹操,三⾜⿍⽴之势形成。

刘备趁机取荆州五郡,⼜夺取益州、汉中。

公元211年,曹操破马超、韩遂,取得关中、凉州。

公元219年,孙权⼿下吕蒙设计取荆州、杀关⽻。

三国的格局完成。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国,东汉灭亡,三国正式开始;221年刘备建⽴汉国(即蜀汉),并于第⼆年⼤败于东吴陆逊之⼿,蜀汉实⼒⼤减;公元222年,孙权获封吴王,229年在武昌称帝,建⽴吴国。

此后,虽然蜀国在诸葛亮等⼈的带领下多次北伐,但基本⽆功⽽返。

三国格局没有⼤的变化。

西晋统⼀:公元249年,曹魏司马懿发动⾼平陵之变,控制了北⽅政权。

263年,司马懿之⼦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灭蜀汉;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迫使曹奂禅让,西晋正式建⽴。

公元280年,司马炎派杜预、王濬、王浑等灭东吴,西晋统⼀全国。

西晋灭亡和⼗六国:西晋统⼀是⾮常短暂的。

由于司马炎⼤封同姓诸侯王,并在继承⼈问题上选择了有智⼒缺陷的司马衷,最终导致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皇族⼤混乱——⼋王之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

在304年因为成汉与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十六国时期。

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曜后,司马氏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

东晋最后于420年被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

南朝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与南朝。

初期经济与军事强盛,但因为南朝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军事强盛,以及皇室与宗室斗淫乱,使国力由盛变衰。

南朝梁国力复盛,但在侯景之乱后分裂成西梁与南朝,南朝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

北魏统一北方屡次击败南朝,意图南并。

但被北方柔然牵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后才有余力对付南朝。

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造成六镇鲜卑贵族与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民变。

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并分别成为北齐与北周。

北周主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政权也逐渐掌握在坚手上。

581年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 年灭南朝,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

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三国(220 —280年)、两晋(265 —420年)、南北朝(420 —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三国时期自赤壁之战起,至西晋统一中国(公元280年)止,在此期间,曹氏的魏国,氏的蜀国和氏的吴国三国鼎立,故而称为三国时期。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是由魏国司马氏建立起来的国家,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国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但由于统治阶级的部矛盾,在很短的时间,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原来的分裂状态•它不分多少国,而且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

就是东晋和西晋,西晋时候的中国是统一的,后来匈奴人灭掉了西晋,晋国国君的后代在建业称帝,史称东晋。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 三国鼎立 二 西晋的短暂统一 三 东晋的偏安之局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特点
•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 2、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 3、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 4、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 • 5、科技发展,佛教盛行。
第一节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曹魏政治概况 蜀与吴
一、三国概述
教学要点:“三国鼎立”的形成;魏、蜀、吴 的社会状况;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
教学内容: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统一北 方;赤壁之战;魏、蜀、吴的建立;曹魏的用 人政策和屯田制度;诸葛亮的治蜀方略;孙吴 的政治经济;曹魏灭蜀;西晋代魏。
考核要求:要求学生了解魏、蜀、吴三国的社 会状况;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 “九品中正制”;弄清曹操能够统一北方而不 能统一全国的原因;弄清诸葛亮的生平事迹; 认识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结束 的。
《 职,,用四
后 居太请非方
汉 职仆选其兵
书 。黄重人寇
·
刘 焉 传 》
州 任 之 重 ,
琬 为 豫 州 牧
臣 以 居 其 任
, 辄 增 暴 乱
。 ( 刘 ) 焉
自, 。。以

此宗 乃为
而正 出建刺
始刘 焉议史
。虞 为改威
三、军阀割据
袁绍据有冀、青、并三州之地;曹操据 兖、豫二州;刘备、吕布据徐州;袁术 据扬州;刘表据荆州;刘焉据益州;孙 策据江东;马腾、韩遂据凉州;公孙度 据辽东。混战使“名都空而不居,百里 绝而无民”,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 里无鸡鸣”的惨状。
政府控制了舆论,而当中正的既是 大族名士,他们的私家操纵也由此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正文】历史特征是了解一个时代、一个朝代或一个历史时期的基本方式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1.三国时期的历史特征1.1 时代背景三国时期发生在东汉末年,即公元184年至280年之间。

这个时期的开始可以追溯到黄巾起义的爆发,标志着东汉的衰弱和分裂。

1.2 分裂与对抗三国时期的最大特征是政权的分裂和对抗。

曹魏、蜀汉和东吴这三个国家相互争夺政权,形成了长达近百年的鼎立局面。

这三个势力之间的战争是三国演义的主题,也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1.3 各国政权的特点曹魏的政权比较稳定,实行文武分治的体制,注重统治的合法性。

蜀汉政权在刘备和刘备的后嗣刘禅的统治下,注重农业发展和地方自治。

东吴政权初始时期注重发展经济和海洋力量,后来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曹魏的附庸。

2.两晋时期的历史特征2.1 时代背景两晋时期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即公元265年至420年之间。

这一时期的起因是晋朝政权的灭亡和五胡乱华的背景。

2.2 都城的迁移和政权改变这一时期都城频繁迁徙,政权的更替也屡见不鲜。

首先是西晋的灭亡,被东晋所取代。

然后东晋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不得不将都城迁往南方,形成南朝宋。

随后南朝宋又被刘宋所取代,标志着两晋时期的结束。

2.3 文化繁荣和思想追求两晋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和学者活跃于此。

儒家思想得到了复兴,佛教的传播也出现了高峰。

名士文化和山水诗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3.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3.1 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发生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政权对峙的阶段,即公元420年至589年之间。

这一时期的开始可以追溯到刘宋政权的灭亡,北方的鲜卑族契丹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3.2 南北对峙和民族流动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如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和南朝陈相继兴起,与北方政权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交替对峙。

中国历史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历史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偏安江南,与北方的“五胡十六 国”对峙。
东晋灭亡后,相继出现了宋、齐、梁、 陈四个小王朝,称为南朝。而北方为北魏所 统一,之后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不人又 分别被北齐与北周所取代,史称北朝。
这一历史阶段叫“三国两晋南北 朝”,又称“魏晋南北朝”。这一时 期,中国处于政权林立、南北分裂的 状态。但是,政权割据的背后却是中 华各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以汉 化为主题的改革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 事。此时,江南地区也得到进一步开 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感谢观看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历史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三国
经过混战,曹操统一了北方,但是不 久遭到了孙权和刘备联军的抵抗,赤壁 之战后,逐渐形成魏(曹丕)、蜀(刘 备)、吴(孙权)三国鼎立的局面,最 后三分归一于司马炎建立的西晋王朝。
2.西晋、东晋、南北朝
西晋维持了短暂的全国统一局面,不 久由于内乱和异族入侵而灭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陈寅恪先生《桃花源记旁证》一文认为:
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并非简单的随想
之作,而是对十六国后期北方弘农、上洛一 带一处坞壁的真实描写。记中人谓“先世避 秦时乱”,所指实是苻氏前秦……

见《金明馆丛稿初编》
南朝
政权的更迭 士族的衰落
南朝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建国号宋。 公元479年,宋大将萧道成夺取政权,建立齐朝。 公元502年,萧衍建立梁朝。 公元557年,陈霸先建立陈朝。
匈奴:汉-前赵(刘渊)


夏(赫连勃勃) 北凉(沮渠蒙逊) 鲜卑:前燕(慕容皝) 后燕(慕容垂) 南燕(慕容德) 南凉(秃发乌孤) 西秦(乞伏国仁) 羯: 后赵(石勒) 氐: 前秦(苻健) 后凉(吕光) 賨: 成汉(李雄) 羌: 后秦(姚苌) 汉: 前凉(张寔) 西凉(李暠) 北燕(冯跋)
王与马,共天下
——门阀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政治上:举贤不出世族 琅琊王氏:王导、王敦 颍川庾氏 :庾亮、庾冰等 谯国桓氏:桓温等 陈郡谢氏:谢安 经济上:特权
法律上:用法不及权贵
皇权同士族的矛盾:王敦、苏峻之乱
二、两晋
4.东晋的偏安之局
王敦之乱
王与马,共天下
——门阀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南朝宋
• 399年 五斗北府兵将领刘裕驰援,败之。
• 402年 桓温子桓玄由荆州攻入建康。孙恩败死。 • 404年 桓玄篡晋称帝,国号楚。刘裕与刘毅等起兵讨桓玄,玄败死。 孙恩妹夫卢循率余部航海攻占广州。 • 405年 蜀地兵变,拥戴谯纵为主,称成都王。 • 409~411年 刘裕北伐,灭南燕。卢循乘虚北进,屡败晋军,进逼建 康。刘裕南还迎敌,卢循败死。
军阀混战的经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一】政治:三国鼎立
• 1.背景
•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两场重要战役爆发。
战役名称 时间 官渡之战 200年 赤壁之战 208年 双方 意义 特点 以少胜 多 以少胜 多
曹操—袁绍 为曹操统一北 方奠定基础 曹操—孙刘 为三国鼎立局 联军 面的形成奠定 基础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 魏 蜀 吴 建立者 曹丕 刘备 孙权 建立时间 220年 221年 222年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南京)



【知识点二】经济:江南开发
• 1、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1)、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技术和先进工具; (2)、南方战乱少,较稳定; ( 3)、 南方一些统治者采取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促 进生产发展;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启示: (1)经济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2)政治 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3)经济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 重视,采取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时间:220年—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北魏
魏 蜀
西晋 吴
西魏 北周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复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的情况和民族融合的史实。
2.总结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3.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措施和影响。 4.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 • • • •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 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 低见牛羊。” ——《敕勒歌》 注:大家所熟知的《敕勒歌》原为高车族创作,后来被誉为鲜卑语,北魏孝 文帝改革,规定以汉语为正音,《敕勒歌》才被译为汉语保存了下来。
(1)举例说出商鞅变法之中使“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措施。 (2)孝文帝改革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3)请就孝文帝改革后“汉人胡化” “胡人汉化”各举一例。
【知识点四】文化成就:科学技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领域 人物 成就 地位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 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 七位,比欧洲早一千 年 取得成功的 共同原因
2、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表现
概 况 农业 手工业
开辟大量湖田、牛耕等先进生产技术相结合在江南实 行麦稻兼作,双季稻;新建水利工程 丝织业:蜀锦 , 建立专门机构管理 冶铸业:灌钢法 制瓷业:青瓷烧制技术水平高
商业
城市繁荣,建康城人口达百万
【知识点三】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
帝改革
• 目的: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
书法
绘画 石窟艺术
王羲之
顾恺之
《兰亭序》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汉化政策: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 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 作用:
促进了民族融合。
• 启示: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
的重要手段,是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
(2013江苏徐州)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请就以下两次著 名历史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数 学 祖冲之
圆周率
农 学 贾思勰
地理 郦道元 学
社会因素: 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 经济的发展 《齐民要术》 的农学著作,世界农 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个人因素: 热爱科学 优秀的地理著作,又 刻苦钻研 《水经注》 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 亲身实践 学价值
【知识点四】:艺术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
领域 人物 代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