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的鉴赏
白朴《天净沙秋》古诗赏析及翻译
白朴《天净沙秋》古诗赏析及翻译白朴《天净沙秋》古诗赏析及翻译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译文太阳逐步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步开端散失,只残留有几分暗淡的颜色,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
雾淡淡飘起,几只漆黑的乌鸦休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边。
山明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媚。
注释天净沙:曲牌名。
秋:标题。
残霞:快散失的晚霞。
寒鸦:天寒行将归林的乌鸦。
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白草:干枯而不凋零的白草。
黄花:菊花。
红叶:枫叶。
鉴赏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管写法仍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
此曲标题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
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傍晚图,营造出一种安静、寂寥的气氛,再以名词并排组合的方式,选取典型的`秋天现象,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颜色艳丽的秋景图。
秋景也由从前的萧条、寂寥变为明亮、清丽了。
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捅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前三句着力烘托出一派深秋苍凉之景。
傍晚时:如血的残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庄,落日淡淡的炊烟袅袅,几只归巢的寒鸦,静静的站立在老树枝头,遽然,一只哀鸣的孤鸿,在人边晚霞影里远远的翱翔,然后两句,作者却将笔锋一转,写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连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在暮色中,这些明媚的颜色,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活力活力。
一扫前人一悲究竟的俗套。
白朴在写秋景选词语辞精粹,其词并不是单纯的杰出秋的悲惨。
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间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条气氛。
为了要使这种萧条气氛生动起来,所以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
浅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浅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他的散曲多是感慨历史人生,抒写园林生活,歌咏男女恋情,描写自然景物的小令,其风格豪放清逸,被后人认为是近似于唐诗中的李白,宋词中的苏轼。
《天净沙·秋思》实际上是一首抒情小诗,抒写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凄楚情怀。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这首小令为“秋思之祖”。
而王国维则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以“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的语言来盛赞之,足见此散曲之精妙,堪称元人同类作品之绝唱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生活在我国杂剧创作最兴盛的时期,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
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后世把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
此外他在扩大散曲题材,丰富散曲意境,提高散曲文学地位方面,也起过重要的作用。
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
“天净沙”是越调中的曲牌名,“越调”即宫调的名称。
“秋思”是这首小令的题目。
马致远曾经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
《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空有满腹学识,却无处施展才华。
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一切的一切也只能用手中的笔,痛吐出来,倾诉出来。
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衬;是意,是情;相辅相成,相济相生。
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这首小令实际上是一首抒情小诗,抒写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凄楚情怀。
全曲总共五句二十八个字,表面看似明净浅显,平淡无奇,实则精心结撰,字斟句酌,巧妙构思,韵味无穷。
白朴《天净沙·秋》原文及赏析
白朴《天净沙·秋》原文及赏析《天净沙·秋》原文篇一元代: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赏析〕篇二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
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
“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
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
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
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
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作为曲文的结束语。
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天净沙 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1天净沙·秋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译文及注释译文庭院前的梧桐树叶子已经落尽,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
仿佛是通晓诗人我的心思。
那被染红的霜叶飞离枝干,飞到我的身边让我题写诗句。
注释芙蓉:指荷花。
辞柯:离开枝干。
题红:在红叶上题诗。
唐僖宗时,有一名宫女在红叶上写了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愍憨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树叶顺着御沟水流出宫墙。
书生于祐拾到后添写道:“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流水上游又流入宫中。
后两人终成良缘。
赏析一提到“秋”,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马致远那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
殊不知,元曲中有诸多关于“秋”的作品,其中不乏别出机杼的曲子,好比朱庭玉的这首《天净沙·秋》。
此小令开头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然后写作者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
全篇用典构思别出机杼,结尾处用典,所表达的奋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和感染力。
作者在开头便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
庭院前尽是飘落在地的梧桐叶,水边的荷花也早已凋零。
“尽”“彻”二字是起首两句的关键所在,突出秋天树枝萧瑟,水面凋敝的惨淡景色,这与作者脑海中秋天来临前的荷花盛开、绿叶环绕的繁盛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两句对仗描写,写出作者由眼前秋景而生发出悲秋的情感。
他四处寻觅,徘徊不定,目之所及皆为一片衰败的景象,内心不由产生无可奈何的悲痛。
“解与诗人意同”,与前两句的伤感基调不同。
这一句提到景色为了迎合作者的情感才自愿衰败。
通过前后的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反衬出作者此时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
前面三句的基调都略为沉重,接下来的四、五句则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
《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1天净沙·秋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译文及注释译文庭院前的梧桐树叶子已经落尽,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
仿佛是通晓诗人我的心思。
那被染红的霜叶飞离枝干,飞到我的身边让我题写诗句。
注释芙蓉:指荷花。
辞柯:离开枝干。
题红:在红叶上题诗。
唐僖宗时,有一名宫女在红叶上写了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愍憨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树叶顺着御沟水流出宫墙。
书生于祐拾到后添写道:“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流水上游又流入宫中。
后两人终成良缘。
赏析一提到“秋”,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马致远那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
殊不知,元曲中有诸多关于“秋”的作品,其中不乏别出机杼的曲子,好比朱庭玉的这首《天净沙·秋》。
此小令开头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然后写作者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
全篇用典构思别出机杼,结尾处用典,所表达的奋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和感染力。
作者在开头便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
庭院前尽是飘落在地的梧桐叶,水边的荷花也早已凋零。
“尽”“彻”二字是起首两句的关键所在,突出秋天树枝萧瑟,水面凋敝的惨淡景色,这与作者脑海中秋天来临前的荷花盛开、绿叶环绕的繁盛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两句对仗描写,写出作者由眼前秋景而生发出悲秋的情感。
他四处寻觅,徘徊不定,目之所及皆为一片衰败的景象,内心不由产生无可奈何的悲痛。
“解与诗人意同”,与前两句的伤感基调不同。
这一句提到景色为了迎合作者的情感才自愿衰败。
通过前后的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反衬出作者此时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
前面三句的基调都略为沉重,接下来的四、五句则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欣赏一首古诗,叫《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呀,读起来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咱们先来看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
想象一下,有一些干枯的藤蔓缠在一棵很老很老的树上,还有一只乌鸦在树上叫。
是不是感觉有点荒凉呀?再看“小桥流水人家”,一座小小的桥,桥下的水哗哗地流着,旁边还有住人的房子。
这是不是和前面的荒凉不太一样,让人觉得有点温馨呢?“古道西风瘦马”,古老的道路上,刮着西风,一匹瘦瘦的马在走着。
这匹马好像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特别累。
“夕阳西下”,太阳慢慢地落下去了,整个天空都变得红红的。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个伤心的人呀,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他可能是离开家很久了,特别想念家人。
小朋友们,你们能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吗?《天净沙·秋思的赏析》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欣赏《天净沙·秋思》。
这首诗里的每一个词都好像一幅画。
比如说“枯藤”,就像是一些弯弯曲曲的线,没有一点生气。
“老树”呢,树干可能都裂了,叶子也掉光了。
“昏鸦”那只乌鸦可能在叫着“呱呱呱”,好像在说它也很孤单。
“小桥流水人家”,那座小桥可能是石头做的,水很清很清,能看到水底的石头。
房子里可能飘出了做饭的香味,一家人正围在一起吃饭呢。
“古道西风瘦马”,这条道路可能全是土,风一吹,尘土飞扬。
那匹马瘦得骨头都能看出来,走得特别慢。
“夕阳西下”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变得红彤彤的,特别漂亮。
可是那个“断肠人”却一个人在这么美的景色里伤心,他可能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呀?”小朋友们,你们能想象出这些画面吗?《天净沙·秋思的赏析》小朋友们,咱们再来看《天净沙·秋思》。
这首诗呀,就像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他骑着一匹瘦马,走在古老的道路上。
路边有干枯的藤蔓和老的树,还有一只乌鸦在叫。
他看到了小桥和流水,还有人家。
[天净沙秋思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中心思想
[天净沙秋思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中心思想【员工思想】天净沙秋思中心思想篇(1):天净沙秋思的意境赏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得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得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得情调,抒发一个飘零天涯得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得凄苦愁楚之情。
下面是天净沙秋思意境赏析,请查看!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鉴赏】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昏鸦。
”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
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三、作者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
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
●全文▲一切景语皆情语。
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凄清衰颓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悲戚的情绪。
凄▲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答:悲凉的▲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1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翻译/译文庭院前落尽了梧桐的叶子,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
仿佛是通晓诗人我的心思。
一片经霜的红叶离开树枝,飞近身来让我题诗。
注释①芙蓉:指荷花。
②辞柯:离开枝干。
③题红:在红叶上题诗。
唐僖宗时,有一名宫女在红叶上写了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愍憨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树叶顺着御沟水流出宫墙。
书生于祐拾到后添写道:“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流水上游又流入宫中。
后两人终成良缘。
赏析/鉴赏起首两句的对仗,概括了诗人在园林中所望见的秋景。
“庭前”和“水边”是两处代表性的地点,暗示出诗人在四处徘徊,也在百般寻觅。
但秋天对于诗人实在是太无情了,这两句中的“尽”和“彻”就不留一点余地。
这两个字也正是景句之眼。
既然是“落尽梧桐”,诗人的判断显然是基于未尽之时绿叶繁茂的秋前情形;同样,“开彻芙蓉”,首先浮现在他脑海中的也必然是旧时荷花盛开的热闹景象。
枝上萧索,水面凋敝,这现实与记忆之间的巨大反差,自然会勾惹起悲秋的心情。
可明明是作者因红衰翠减而伤感,第三句却偏偏说成是红翠善解人意,因迎合人的心绪而自甘衰残。
诗人的这种自我怨艾,一来反衬出心中无可奈何的悲感的沉重,二来也表现了他对园林中美好事物的一往情深。
正因为诗人将所见的秋景与自己系结在一起,才会有四、五两句的神来之笔,而在心情上发生一个完全的转折。
我们在秋天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秋风卷着落叶扑面飞来,碰到身上有时就像粘住似的,好一会儿才飘落地面。
诗人此时,就有一片“辞柯霜叶”缠上了他。
何以见得?因为在上文的气氛中,飞舞在空中的霜叶只会加深“落尽”的'印象,唯有停落在身上的片时的流连,才有可能启发诗人新的思考。
霜叶“辞柯”而依人,这本身就沟通了“意同”的两者间的联系。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鉴赏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鉴赏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鉴赏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鉴赏:
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昏鸦。
”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詩人所处的悲凉氛围。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詩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
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天净沙·秋》原文、翻译及赏析鉴赏
《天净沙·秋》原文、翻译及赏析鉴赏《天净沙·秋》原文、翻译及赏析鉴赏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
究竟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句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天净沙·秋》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天净沙·秋朝代:元代作者:白朴原文: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译文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
雾淡淡飘起,几只乌黑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
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艳。
注释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秋:题目。
③残霞:快消散的晚霞。
④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
⑤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⑥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⑦白草: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
⑧黄花:菊花。
⑨红叶:枫叶。
鉴赏白朴杂剧代表作《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
剧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
其情节是: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机当斩,解送京师。
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
因与杨国忠不睦,又出任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反,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
至马嵬驿,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
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
后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
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
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
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导语:《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净沙秋思》赏析。
欢迎阅读!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赏析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断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对这一断言是否过于绝对我们姑且不论,但用来观照这首小令却是非常恰切的。
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在马致远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来就是一些易于让人愁思一触即发的秋色,加之时值黄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这种满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羁旅的愁苦而在心头蔓上愁思万缕,进而结晶出这样一首蕴藉着游子绵绵不绝的愁绪,且格调苍凉、笼罩着愁云惨雾的《天净沙·秋思》也就不足为怪了。
天净沙秋思的古诗赏析
天净沙秋思的古诗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 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 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古诗 赏析,欢迎查看! 天净沙秋思的古诗赏析 1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 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这支曲以断肠人 触景生情组成。
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 展现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 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12 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 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情境,为僻静的村 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 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 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 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 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 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 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 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 展现主题, 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 的愁思。
天净沙秋思的古诗赏析 2 整体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 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 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情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情境的创造。
情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 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天净沙·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注释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翻译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赏析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
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
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
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
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
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
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
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
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
《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与人生感悟
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与人生感悟1. 背景介绍《天净沙·秋思》是唐代杜牧创作的一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这首诗所展现出的意境,并从中提取出人生感悟。
2. 意境描绘2.1 描述大自然景色这首诗以秋季为背景,在读者面前描绘了河边草地上奔跑着野兔、江边飞舞着落叶等壮丽的自然景色。
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秋天的美丽与宁静。
2.2 表达孤寂之感在描绘大自然景色之余,杜牧也透过描述一片寂静和孤独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借由荒凉河滩、无人迹象以及冷漠江水这些元素,表达了他对于现实世界中孤独与彷徨的思考和体验。
3. 感悟与启示3.1 对生命的思考《天净沙·秋思》诗中的意境,让人对生命有了深刻的思考。
杜牧在描绘孤寂之感的同时,也展现出对生活的反思和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质疑。
这引发着读者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他人之间关系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
3.2 乐观与坚韧尽管诗中流露出孤独和彷徨,但《天净沙·秋思》也给人带来一种乐观和坚韧的力量。
无论是在大自然景色还是人们面临困境中,都需要保持积极乐观和毅力,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与力量。
3.3 对待变迁与失去《天净沙·秋思》也给我们提醒,万物皆有过去、现在及未来。
大自然所描绘的景色随着季节变化而转换,同样,我们个体也要面对岁月变迁与失去。
只有学会接受变迁与放下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4. 总结通过对《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与人生感悟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杜牧优美的诗句,还可以从中汲取人生哲理。
这首诗意境描绘细腻,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世界中孤独与彷徨的思考,同时也启示着我们对待生命、面对困境以及接受变迁的态度。
《天净沙秋思》的 主题和手法
《天净沙秋思》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深切思考和感悟。
本文旨在探究《天净沙秋思》的主题和手法,分析其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旨在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作品。
一、主题《天净沙秋思》的主题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人情的思考和感悟。
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抒发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对世间万象的深刻思考,同时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命运和情感的独特理解。
整首诗揭示了人生无常、世事变迁,以及诗人对时空变化的深刻认识,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悲壮赞美。
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抒发出自己的感慨和情感,反映出对生活的感恩和对命运的思索,力图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
二、手法1.描写手法《天净沙秋思》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手法。
诗人对秋天的描绘非常细腻,通过对黄沙、白云、苍茫天地等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情感和审美追求。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自己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展示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独特理解。
2.象征手法《天净沙秋思》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抒发。
诗中的黄沙、白云、秋风等自然景象都带有浓郁的象征意义,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象征性描写,诗人将自己的感慨和情感融入其中,表现了诗人的感伤情怀和情感追求,赋予了诗歌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3.意境营造《天净沙秋思》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营造出了一种寂静幽远的意境。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世界,使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营造,创造了一种审美境界和情感意境,引导读者对生命、自然和现实世界进行深入思考和感悟,具有深刻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4.情感抒发《天净沙秋思》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生活、命运和人情的感悟和情感。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
“悲秋”是容易让中国人接受的一种情绪,古人也好,今人也罢,在浩瀚的文化长河中,有无数的先人写过秋天,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疑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短短二十八个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跃然纸上,令古今读者称绝!
马致远也曾年少轻狂,追求功名利禄,他也曾经对生活抱有希望,满腔热血,希望能够用武之地,可是他没有那么幸运,忘了自己所处的时代,自己的身份是无法改变的。
元朝外族统治,民族之间的隔阂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一介书生怎能看得透,放得下!朝廷怎会给这些读书人机会,一次又一次的期待,换来的只有心灰意冷。
比曲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一派凄凉,令人哀愁,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跃然纸上。
一句“断肠人在天涯”道尽了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天净沙秋思的诗歌意象
天净沙秋思的诗歌意象
《天净沙秋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之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和思考。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诗中的“天”、“沙”、“秋”等自然景物都是意象的重要载体。
天空晴朗,沙漠广袤,秋风凄凉,这些景物在诗中承载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思考。
天空的高远、沙漠的辽阔、秋风的萧瑟,都成为诗人表达情感的象征。
其次,诗中的“人生”、“江湖”、“功名”等抽象概念也是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人通过这些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表达了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慨。
人生如浮云,江湖沉浮,功名利禄如浮花,这些意象都在诗中展现出诗人对于世俗之事的淡然态度和超脱情怀。
最后,诗中的“白发”、“丝丝”、“黄叶”等细节描写也是意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这些细节描写通过对于时光流逝、生命消逝的具体表现,加深了诗人对于生命脆弱、时光无情的感慨和悲凉。
综上所述,《天净沙秋思》通过丰富多彩的意象,将诗人的情
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诗人对于人生、世事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诗歌鉴赏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诗歌鉴赏哎呀,说起马致远那首《天净沙·秋思》,简直是心头的一抹秋色,让人又愁又美,咱们四川人讲起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你晓得不,一开篇“枯藤老树昏鸦”,这画面感,就像是咱们走在乡间小路上,看到那些个干枯的藤子缠着老树,树顶上还歇着几只归巢的乌鸦,那种萧瑟感,一下就扑面而来了。
我跟你说,这不仅仅是景,更是情啊,就像是人在外头漂泊久了,心里头那份孤独和想念,就跟这景色一样,冷冷清清,却又实实在在。
再往后,“小桥流水人家”,哎呀,这一下又温柔了起来。
你想嘛,小桥流水,多美的景致,再配上几户人家,炊烟袅袅,那不就是家的味道嘛。
这一下,跟前面的凄凉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心头一暖,但随即又凉了半截——为啥?因为这不是我的家啊,我只是个过客,看着别人的温暖,自己更加孤单了。
“古道西风瘦马”,这句更是戳心窝子。
古道,多长啊,一眼望不到头,就像咱们的人生路,有时候走着走着,就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尽头。
西风那个吹啊,吹得人心里头凉飕飕的,再骑上一匹瘦马,那感觉,就像是自己也瘦骨嶙峋,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
最后那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简直是点睛之笔。
夕阳西下,多美的景色,但也是一天要结束的象征。
断肠人,说的不就是我们这些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游子嘛。
天涯,多远啊,远到连自己都不知道啥时候能回去,这份思念和无奈,真是让人肝肠寸断。
所以你看,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用咱们四川话来讲,就是“巴适得很,但又让人心头紧得很”。
它不仅仅是一幅秋景图,更是一幅游子思乡的心情画。
每次读起来,都像是在跟老朋友聊天,聊着聊着,眼泪就包不住了。
《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1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翻译/译文庭院前落尽了梧桐的叶子,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
仿佛是通晓诗人我的心思。
一片经霜的红叶离开树枝,飞近身来让我题诗。
注释①芙蓉:指荷花。
②辞柯:离开枝干。
③题红:在红叶上题诗。
唐僖宗时,有一名宫女在红叶上写了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愍憨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树叶顺着御沟水流出宫墙。
书生于祐拾到后添写道:“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流水上游又流入宫中。
后两人终成良缘。
赏析/鉴赏起首两句的对仗,概括了诗人在园林中所望见的秋景。
“庭前〞和“水边〞是两处代表性的地点,暗示出诗人在四处徘徊,也在百般寻觅。
但秋天对于诗人实在是太无情了,这两句中的“尽〞和“彻〞就不留一点余地。
这两个字也正是景句之眼。
既然是“落尽梧桐〞,诗人的判断显然是基于未尽之时绿叶繁茂的秋前情形;同样,“开彻芙蓉〞,首先浮现在他脑海中的也必然是旧时荷花盛开的热闹景象。
枝上萧索,水面凋敝,这现实与记忆之间的巨大反差,自然会勾惹起悲秋的心情。
可明明是作者因红衰翠减而伤感,第三句却偏偏说成是红翠善解人意,因迎合人的心绪而自甘衰残。
诗人的这种自我怨艾,一来反衬出心中无可奈何的悲感的沉重,二来也表现了他对园林中美好事物的一往情深。
正因为诗人将所见的秋景与自己系结在一起,才会有四、五两句的神来之笔,而在心情上发生一个完全的转折。
我们在秋天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秋风卷着落叶扑面飞来,碰到身上有时就像粘住似的,好一会儿才飘落地面。
诗人此时,就有一片“辞柯霜叶〞缠上了他。
何以见得?因为在上文的气氛中,飞舞在空中的霜叶只会加深“落尽〞的'印象,唯有停落在身上的片时的流连,才有可能启发诗人新的思考。
霜叶“辞柯〞而依人,这本身就沟通了“意同〞的两者间的联系。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在多情善感的诗人眼中,其“飞来〞完全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及含情脉脉的行为;而“题红〞在其“红叶题诗〞典故的原始意义上,那么饱含着真、善、美的生活激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_天净沙秋思的鉴赏
(一)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
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
《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
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
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
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
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
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
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
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
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至于游子为什么
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
去想像。
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
小令
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
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但是,
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
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
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
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
起来。
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3.景色与情思相融
(二)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首小令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妨作以下的比较赏析。
据元人盛如梓《老学丛谈》记载,马致远的《天净沙》实有三首。
其一为:
瘦藤(《乐府新声》作“枯藤”)老树昏鸦。
远山(《乐府新声》作“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斜阳(《乐府新声》作“夕阳”)西下。
断肠人去天涯(《乐府新声》作“在天涯”)。
其二为:
平沙细草斑斑。
曲溪流水潺潺。
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
黄云红叶青山。
其三为: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
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
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只有这样,你上课时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才能孩子们心中树立起崇高的形象其次备课是备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检验我们教学成果的标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水平、知识构成和生活环境多设计一些互动和交流,让孩子们在知识上和情感上与老师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诗歌本身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把抽象的意象、意境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