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咖啡、浓茶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脏节律学会(APHRS)联合发布“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室性早搏是自动型异位心律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发生原理多样,临床主要依靠心电图诊断,室性早搏主要的心电图改变包括以下几点:(1)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其前无P波。

(2)提前的QRS-T波群形状错综复杂,QRS时间多在0.12s以上。

(3)几乎全部都有完全的代偿间歇。

(二) 证候诊断1.心虚胆怯证: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如恐人将捕之,多梦易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2.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3.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结代。

4.心阳不振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5.痰火扰心证: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

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6.气滞血瘀证: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心虚胆怯证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1)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茯神、龙齿(先煎)、天冬、生地黄、熟地黄、五味子、肉桂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①体针选穴:内关、神门、郄门、厥阴俞、膻中、心俞、胆俞。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

一日1次,10次一疗程。

优势病种_心悸

优势病种_心悸

市中医医院心悸 (心律失常)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根据患者的主症〔可有心悸、心绞痛、无力、头晕、晕厥〕、舌苔脉象诊断。

①、主症: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不能自主,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②、兼症:胸闷不舒,易冲动,心烦,少寐多汗,颤抖,头晕乏力。

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那么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③、诱因:情志刺激、惊慌、紧、劳倦过度、寒冷刺激、饮酒饱食等。

④、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制定,结合发作时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食管心电图、电生理检查、运动试验诊断。

①、根据病人客观描述发生心悸等临床病症与相关病史。

②、进展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等明确诊断。

〔二〕、病类诊断:〔1〕分清虚实心悸多为虚实相兼,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淤血、火邪之类。

〔2〕辨明惊悸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有关,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

〔3〕详辨脉象变化脉搏的节律异常为本病的特征性脉象,如脉率快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数脉,一息七至之疾脉,一息八至之极脉,一息九至之脱脉,一息十至之浮合脉。

脉率过缓型心悸,可见一息四至之缓脉,一息三至之迟脉,一息二至之损脉,一息一至之败脉,两息一至之夺精脉。

脉律不整型心悸,脉象可见数对一止、止无定数之促脉,缓对一止、止无定数之结脉,脉来更代,几至一止之代脉,或见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

临床应结合病史、病症,推断脉症从舍。

〔4〕结合辨病辨证对心悸的临床辨证应结合引起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辩证的准确性,如功能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快速性心悸,多属心虚害怕,心神动摇;冠心病心悸,多为阳虚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初起多为风湿干犯肺卫,继之热毒逆犯于心,随后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风心病引起的心悸,多有风生热邪杂至,合而为痹,痹阻心脉所致。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主要症状和脉象: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脉象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2) 次要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鉴于室性早搏多并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内分泌或电解质异常,所以本科室对于该类病人常选择血液化验、心脏彩超、Holter、冠脉造影等助诊。

)(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

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每1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

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

房颤(心悸)诊疗方案

房颤(心悸)诊疗方案

房颤(心悸)诊疗方案市中医院心血管科房颤临床可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

中医属于“心悸”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照202*年8月2日AHA/ACA/ECC联合发布的202*年房颤指南。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北京出版社出版,沈绍功等主编。

二、中医治疗本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病机为本虚标实证,即气、血、阴、阳不足之虚与痰湿、瘀阻之实证。

1、辨证论治(1)气阴两虚证主症:心悸,气短,口干。

兼症:神倦乏力,自汗,五心烦热,少寐。

脉象:舌质红苔少,脉细而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院内协定制剂麦茯口服液:黄茯300克、党参200克、麦冬200克、五味子100克、太子参200克、川石斛200克,配制成1000毫升,每次10毫升,每日三次。

中成药:步长牌稳心颗粒剂、福人牌滋心阴口服液。

(2)气虚血瘀证主症:心悸,气短,胸闷。

兼症:乏力,健忘,自汗,胸痛,面晦唇青。

脉象:舌质淡红有紫气,脉弱或细涩而结代。

治法:益气通阳行血方药:养心II号方。

黄茯20克,党参20克,丹参20克,太子参20克,苦参20克,甘松20克,炙甘草10克,生山楂15克。

中成药:院内自制制剂养心II号口服液(养心II号方组成);麝香保心丸功效;地奥心血康胶囊;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注射液:三七总忒昔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丹参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等。

(3)阳气虚衰主症:心悸,胸闷,形寒肢冷。

兼症:气喘,咳吐泡沫痰液,体倦懒言,面浮足肿。

脉象:苔白滑,脉细而结代。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方药:养心III号方:黄茯20克,桂枝12克,制附子10克先煎,茯苓10克,白术12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先煎,苦参20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院内自制制剂参附强心合剂(红参、附子、孽茄子、玉竹);宁心宝胶囊;具有益气温阳功效的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4)痰瘀互阻主症:心悸,胸闷作痛,脱胀。

兼症:头重,恶心,爪甲发青,面晦唇青。

医院心血管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医院心血管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医院心血管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 (4)心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10)真心痛(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 (18)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诊疗方案 (24)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30)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诊疗方案 (35)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病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疼痛如刺,拒按不移,身倦乏力,气少懒言,心悸汗出,面色淡白或晦滞,舌淡紫,或有瘀斑,体胖有齿痕,苔白;脉沉涩,或细缓,或沉细,或结代。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悸(心绞痛)诊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
1.心悸主要由心中实虚、肝郁血瘀、气血两亏、热结湿阻等病机所致,其临床表现有沉重感、胸闷、胸痛、心悸、心慌、出汗、心牵挛、头晕等。

2.根据中医辨证的要求,心悸可分为实、虚、湿、热等,以各类虚势
所致的心悸应把握治疗源头,临床拟定的证型主要有心中瘀血证、心肾不
足证、心血之虚证、心肝不和证、阴阳两亏证等。

3.针对心悸的中医治疗,首先应明确其证型,进而针对具体病机进行
治疗,即以养心安神为主,以补益调和为辅,依据不同病机配伍温补药物,清洁顽症,以提高心肺功能,调节血管紧张素等,综合治疗以达到控制症状,缓解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中医药效方案
1.祛暑消湿
(1)复方百合汤:百合、黄芪、水蛭、决明子、黄柏各25克,大枣
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淡竹叶羹:竹叶、百合、桑椹各20克,淡豆腐30克,大枣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止痛安神
(1)和中散宁心汤:桑寄生、半夏、肉桂、芍药各30克,青皮、柴胡、当归、陈皮各15克,连翘、香附各10克。

3个优势两种中医诊疗方案

3个优势两种中医诊疗方案

3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附件一)一、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案根据病变的主要部位在心,证候表现为虚实狭杂,以虚为主的特点,制定以补虚为主,祛邪为辅的基本治疗原则,根据证候分类型采取相应的具体对症治疗。

1、心虚胆怯型临床症状:心悸因惊恐而发作,悸动不安,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处方:茯神15g 龙骨(先煎)20g 茯苓15g 太子参15g 琥珀(冲服)3g 丹参15g 远志12g 灸甘草6g 加减:心阴不足加麦冬10g 五味子5g 炒酸枣仁15g 心血不足加当归12g 熟地12g夹疾善惊:加半夏10g 竹茹6g 天竺黄15g2、心脾两虚型:临床症状: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白光白,头晕气少,气短易出汗,纳少胸满,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安神定悸代表方:归脾汤处方:炙黄芪20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元肉10g 制远志10g 炒枣仁10g 当归10g 木香10g党参15g 炙甘草10g 大枣5枚水煎服,日一剂加减:汗多加五味子5g 龙骨20g 桂枝10g 生白芍10g 失眠加:茯神12g 夜交藤15g下肢肿胀加:泽泻10g 猪苓12g3、阴虚火旺型:临床症状:心悸不宁,心中烦热,遇劳心则加重,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口苦,面色烘热,舌:红,苔:薄黄,脉:细弦数。

治法:滋阴降火,清心安神代表方:天王补心丹生地15g 天冬10g 麦冬10g 当归10g柏子仁10g 炒酸枣仁15g 五味子6g 玄参10g党参10g 丹参10g 远志10g 茯苓10g桔梗10g水煎服,日一剂加减:心火内盛加:黄连5-10g 桅子10g 去党参、茯苓,惊悸不宁加:龙齿20g(先煎)失眠明显加:夜交藤20g肝阴不足加:症见虚烦,筋惕肉瞤加:白芍12g 枸杞子10g 首乌12g 珍珠母20g 生牡蛎20g4、心血淤阻型:临床症状:心悸怔忡,胸闷心痛阵发,或口唇青紫,舌质紫色或有瘀斑,苔;薄白或少,脉:细涩。

心内科1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心内科1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心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I7—2008),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诊断要点: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自、自汗等;可见相应舌象和脉象。

2.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指南如下:1.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2.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3.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

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分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5)、不稳定型心绞痛(ICD-10编码:I20.001)、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1.403)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1.304)而分别进行诊断与治疗。

二、证候诊断(一)主证1.气虚血瘀证主症:胸痛;胸闷或不适次症:A、倦怠乏力;气短懒言。

B、口唇紫暗;爪甲紫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色紫暗。

2012年心悸中医诊疗方案

2012年心悸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主要症状和脉象: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脉象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2) 次要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鉴于室性早搏多并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内分泌或电解质异常,所以本科室对于该类病人常选择血液化验、心脏彩超、Holter、冠脉造影等助诊。

)(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

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每1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

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心悸中医临床实施方案

心悸中医临床实施方案

心悸中医临床实施方案心悸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心跳加快、节律不齐或者心悸不适。

心悸可以是单独的症状,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表现之一。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和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下面将介绍心悸的中医临床实施方案。

一、中医对心悸的认识中医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情志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一种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心气和血液的运行状况对心脏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此,心悸的发生往往与气血不足、情志内伤、痰湿阻滞等因素有关。

二、中医临床实施方案1. 辨证施治心悸的治疗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辨证的原则,心悸可分为气滞型、心血虚型、痰湿型、肝郁型等不同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悸,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药物治疗对于气滞型心悸,可选用柴胡、香附、丹参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心血虚型心悸,可选用当归、黄芪、熟地黄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痰湿型心悸,可选用半夏、陈皮、茯苓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肝郁型心悸,可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等药物进行治疗。

3.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对心悸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患者多食用具有益气养血、理气化痰的食物,如山药、红枣、鸡肉、鲫鱼等;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

4. 情志调摄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心悸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此在治疗心悸时,需要调节患者的情志。

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学会放松身心,可以通过散步、太极拳、针灸等方法进行情志调摄。

5. 中医治疗法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进行心悸的调理。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心脏功能;推拿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舒缓心悸症状;气功可以通过调节呼吸,平稳心跳。

总之,中医对心悸的治疗是综合的,既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又要结合药物治疗、饮食调理、情志调摄和中医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该注意调整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预防心悸的发生。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病情分级Myerburg≤3 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ACC/AHA/ESC 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痰瘀互阻证气滞血瘀证痰火扰心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 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 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3)心电图(4)胸部X线片(5)心脏超声(6)24小时动态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核素扫描或心脏核磁、冠状动脉CTA、凝血功能等。

2012年心悸中医诊疗方案

2012年心悸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主要症状和脉象: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脉象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2) 次要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鉴于室性早搏多并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内分泌或电解质异常,所以本科室对于该类病人常选择血液化验、心脏彩超、Holter、冠脉造影等助诊。

)(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

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每1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

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04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304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304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诊疗方案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辨病辩证、施治原则、药方选用等内容,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和慢性疾病有着独特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304个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呼吸系统疾病方案1、急、慢性支气管炎辨证:表现为咳嗽、气喘、咳痰、胸闷等症状。

施治原则:清肺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防风、杏仁、黄芩、生地、黄芪、桔梗、甘草、茯苓、山药。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方案1、高血压辨证: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心悸等症状。

施治原则:疏肝清热,益肾健脾。

方药:茯苓、白术、山药、黄芪、龙胆、何首乌、生地、天冬、川芎、桂皮。

三、消化系统疾病方案1、胃炎辨证:表现为胃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施治原则:清热解毒,健脾和胃。

方药:人参、茯苓、黄连、黄芩、甘草、白术、炒苦杏仁、木香、橘红。

四、神经系统疾病方案1、帕金森病辨证:表现为肢体震颤、肌肉僵硬、步态异常等症状。

施治原则:舒筋活络,补益气血。

方药:当归、黄芪、枸杞、桑椹、五味子、白术、黄连、石菖蒲、川芎、蒲公英。

五、内分泌系统疾病方案1、糖尿病辨证:表现为多饮多尿、口干、食欲不振等症状。

施治原则:滋阴清热,调理气血。

方药:黄芪、当归、三七、白术、苦瓜、桑叶、玄参、绿豆、枸杞子、人参。

六、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方案1、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乏力等症状。

施治原则:祛风活血,舒筋止痛。

方药:乌梅、川芎、当归、黄芪、桑椹、赤芍、杜仲、黄连、蓼蓝、细辛。

七、血液系统疾病方案1、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表现为乏力、皮肤苍白、心悸、耳鸣等症状。

施治原则: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方药:当归、川芎、枸杞、三七、熟地、枸杞、山药、杜仲、鹿角霜、丹参。

八、肾脏疾病方案1、肾结石辨证:表现为腰痛、尿频、尿血等症状。

施治原则:通淋化瘀,利水通关。

方药:淫羊藿、当归、山茱萸、石菖蒲、鸡内金、龟板、牛膝、赤苏子、灯盏花、鱼腥草。

九、妇科疾病方案1、子宫肌瘤辨证:表现为月经不调、腰背酸痛、腹胀等症状。

心悸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病情分级Myerburg≤3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6年 ACC/AHA/ESC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心虚胆怯证心脾两虚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证心血瘀阻证痰火扰心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分级≤3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3)心电图(4)胸部 X线片(5)心脏超声(6)24小时动态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核素扫描或心脏核磁、冠状动脉CTA、凝血功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
诊疗方案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室性早搏)
一、概述
室性早搏是指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过早发生的,提前使心肌除极的心搏。

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在器质性心脏病和正常人均可见到。

从胎儿直至高龄者均可发生。

偶发室性早搏通常很少影响每分钟心排血量。

当发生多源性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时,心排血量就会受到明显影响,症状就会更明显。

其发作多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器质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药物相关。

心室早搏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

中医病名:心悸病;西医病名:室性早搏。

二、诊断
【西医诊断】
1.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2.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

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3.心电图特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尝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中医辨证分型】
1.心虚胆怯证
临床表现:主症自觉心跳心慌,时作时息,并有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兼见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

辨证分析:患者因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2.心脾两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纳差乏力,面色无华,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

辨证分析:患者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3.阴虚火旺证
临床表现:心悸易惊,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酸,遗精盗汗,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阴血亏虚,虚火上扰心神,发为心悸。

4.心脉瘀阻证
临床表现:心悸,心痛时作,痛如针刺,气短乏力,胸闷,唇甲青紫,舌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辨证分析:患者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
5.痰火扰心证
临床表现:症见心烦心悸、口苦失眠、多梦易惊、面赤气粗、便秘尿赤,甚则神志失常、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躁妄动,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

辨证分析:患者多因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

三、治疗方法
1.生活饮食调摄:
(1)注意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体操、气功等,注意预防感冒等。

(2)辨证适当选用食品,心脾两虚者选红枣、莲子;阴虚火旺者选银耳、黑木耳;水饮凌心者宜低盐,限制水的摄入;痰火扰心者忌辛辣制激食品,肥甘厚腻之品。

2.西医治疗原则:
(1)抗心律失常药常用Ⅱ、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如倍他乐克、盐酸胺碘酮等。

(2)可辨证选择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3.中医中药辨证诊治
(1)心虚胆怯证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龙齿、朱砂镇惊安神;茯苓、茯神、石菖蒲、远志安神定志;人参益气养心。

(2)心脾两虚证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以生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行气,令补而不滞。

(3)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黄芩清心火;阿胶、芍药滋阴养血;鸡子黄滋阴清热
(4)心脉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止痛;生地、当归养血和血。

(5)痰火扰心证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苦寒泻火,清心除烦;温胆汤清热化痰。

4.中医诊疗设备
(1)数码经络治疗仪:常用心俞、内关、太渊、涌泉等穴位。

(2)活血酊剂高频超声导入治疗:同冠心病治疗。

(3)中医辨证施治配合体外反搏治疗:同心绞痛治疗。

四、疗效评定
1.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西医疗效评价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室早完全不发作或偶有发作(ECG示<5次/分,DCG示<30次/小时)。

有效:室早发作减少60%以上(时间和次数)。

无效:达不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