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必考的几个理论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之间信息传播的现象、规律以及影响力。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媒体、公众关系、广告、社交媒体等等。
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些经典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并为人们所熟知。
本文将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理论,揭开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一、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之一,研究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显著的。
此理论指出,媒体可以塑造个人的价值观、意见和行为,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选择、解释和记忆等。
此理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果。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认知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感知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广告、社交媒体等对于引起社会变革和影响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四、观众解码理论观众解码理论强调个体在接收和理解信息时的主动作用。
同样的信息可能被不同的受众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码。
此理论提醒传播者要考虑不同受众的背景和文化差异,以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
五、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
此理论强调符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显示出人类社会的高度符号化特征。
它也为其他理论提供了基础,帮助研究者分析信息交流中的符号使用方式和含义。
六、集体创业理论集体创业理论旨在解释人们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和共享价值观来创造变革。
此理论强调了社会网络和公共领域对于社会创新和变革的作用。
在信息流通日益畅通的时代,传播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社会变革。
七、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在接收到与自身已有信念或态度相矛盾的信息后,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态度来消除失调。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
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信息的传播过程和效果,对提升传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是关于传播学理论的一些要点整理:1.线性模式理论:线性模式是传播学最早的理论之一、它认为传播是一种单向线性的过程,即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不涉及接收者的反馈。
这种模式适用于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过程,如广播和电视。
2.两步流模式理论:两步流模式理论认为传播并非只有一步,而是经过传播者和社交领袖的两步过程。
社交领袖作为信息的过滤器和解释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一理论突出了个人的影响力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
3.渐进模式理论:渐进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信息通过个人和群体传播,形成信息的传播网络。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和群体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消息传播模式理论:消息传播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多变过程,包括多种传播模式的组合,如传播者驱动模式、接收者驱动模式和传播平台驱动模式等。
这个理论强调了不同因素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5.融合模式理论:融合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融合不同媒体平台和渠道的过程。
它强调了多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提醒我们传播者需要同时关注多个传播渠道,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
除了以上的主要理论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传播学理论,如符号交互理论、媒介依赖理论、认知不平衡理论等。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信息传播过程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传播学理论帮助我们系统性地理解和分析信息的传播现象和效果。
通过研究和运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传播的目标。
传播学重点理论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一.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
1932年成立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w.阿多诺等。
这一学派从马克主义理论出发,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和现代西方文明。
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社会研究所迁至美国。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最终对美国的社会研究形成了直接的影响。
二战后又迁回法兰克福,成为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翼运动的研究据点。
1)法兰克福学派基本学说的形成:1.批判实证主义,声称社会科学是一种虚伪意识2.批判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3.批判社会,因为社会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性因素在最近几十年中,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的思想影响逐渐暗淡。
随着早先一批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的退休和去世,批判理论的精神力量延伸开来,吸引不同国家的众多学者。
二.芝加哥学派20世纪起一二十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城市,移民,犯罪等一系列偏离常规的亚文化。
1)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1.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体系2.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手段3.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一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型2)代表人物:1.杜威:实证主义倡导者,后出于愤怒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哥伦比亚任教2.帕克:最能代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3)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哥伦比亚学派为何兴起?1.它的博士生离开,到其他大学教书,造就了它的竞争者2.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教师不和,偏离了学术工作3.社会领域本身发生了变化4.诸如M.韦伯等欧洲学者来到美国5.1935,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结束了芝加哥学派对于主导性的社会杂志和专业协会总部的垄断控制三.哥伦比亚学派产生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
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
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影响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新闻传播到社交媒体、广告宣传等。
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介绍传播学的入门知识,帮助读者对传播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它用于解释人们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接收和解读信息的。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传播理论:1.1. 传统媒体理论传统媒体理论主要关注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等)对信息的传输和接收。
这些理论包括媒介效应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等,旨在解释媒体对大众行为和意见的影响。
1.2. 新闻价值理论新闻价值理论解释了新闻编辑和传播的基本原则。
例如,新闻消息的时效性、重要性、稀有性、冲突性和近距离性等,会影响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报道方式。
1.3. 互动传播理论互动传播理论关注人们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的交互行为。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使用和分享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如何通过社交网络传播。
2. 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指的是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路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传播方式:2.1. 一对一传播一对一传播是指信息通过面对面或私人交流的方式传递。
例如,电话、面谈、邮件等都属于一对一传播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交流体验,但传播范围有限。
2.2. 一对多传播一对多传播是指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大量人群传递。
这种方式可以覆盖较大的受众,但交流形式相对单向,接收者无法主动参与。
2.3. 多对多传播多对多传播是指信息在多个参与者之间相互传递和交流。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提供了多对多传播的机会,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3. 传播学的应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式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几个传播学的常见应用:3.1. 媒体与广告广告推广和营销活动通常借助传播学的理论和方式。
通过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反应,可以制定更有效的广告策略。
几个有名的传播学理论
1.子弹理论: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
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传播流:“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3.有限效果论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议程设置功能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5.沉默的螺旋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
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
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6.培养理论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7.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8.第三人效果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
①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论对这种因信息传播而引起“恐慌”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在考研的众多学科中,新闻传播学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准备在 2025 年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并掌握重点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解析 2025 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重点内容。
一、传播学基础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在 2025 年的考研中,对于议程设置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仍将是重点。
考生需要掌握其核心观点,即大众传播能够通过对某些议题的强调和突出,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认知。
同时,要了解该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和变化,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自主议程设置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2、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形成之间的关系。
考生要理解为什么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或者附和主流意见。
此外,还要思考在网络环境中,这一理论的适用性是否发生了改变,比如网络匿名性是否打破了沉默的螺旋。
3、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长期影响。
在备考中,需要明确培养理论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媒介内容分析来验证这一理论。
同时,探讨在当下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中,培养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新媒体与网络传播1、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考研来说,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用户行为、信息传播模式以及其对社会舆论和公共事务的影响都是重要的考点。
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与治理。
2、短视频传播短视频在近年来成为了一种极具影响力的传播形式。
考生需要了解短视频的制作特点、传播规律、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
同时,要思考短视频如何塑造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交行为,以及其对传统媒体和新闻传播行业的冲击。
3、网络舆论与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和引导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
要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如情绪化、匿名性、快速传播等。
同时,学习如何运用传播策略和手段来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是指在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它们对当代传播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有:
1. 关系媒体理论(Interpersonal Media Theory):这一理论由美国传播学家Arnold Lasswell提出,他认为媒体可以通过创造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读者或观众的行为和态度。
2. 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这是Robert Putnam提出的理论,他认为,社会媒体可以创造社会资本,即人们之间的信任、协作和友谊,这样才能有效的沟通和文化传播。
3. 效应理论(Effects Theory):这是Habermas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传播媒体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心理,从而影响社会发展。
4. 传播视角理论(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Theory):这是Ralph Lerner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传播研究应该从多种视角,如政治、文化、社会、历史、心理学等视角去理解传播,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传播的本质和作用。
传播学三论
信息科学技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光通讯技术: 通信与信息系统: 物理电子与纳米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 量子电子学与激光技术: 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 数字多媒体技术: 机器感知与机器智能: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信号与信息处理: 微电子机械系统: 微电子学与集成电路技术:
系统论的原则
3、目的性原则:
1)确定或把握系统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实现。 2)这是控制论的研究内容。
系统论的原则
4、最优化原则:
为最好的实现目标而通过改变要素和结构使系统功 能最佳。
系统论出现的意义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 变化。
系统论系统分析方法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结构 层次性、相关性、动态平衡性和综合与分析统一 的特点,是控制论、信息论的理论基础。
系统的属性
3、系统的功能性和目标性
大多数系统的活动或行为可以完成一定的功能,但不一 定所有系统都有目的。
系统的属性
4、系统的层次性和相对性(有序性)
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层次的动态演变有某种方向性,因 而使系统具有有序性的特点。
系统的属性
5、系统的复杂性和随机性
系统的属性
6、系统的适应性
控制论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控制器,通过信息的变 换和反馈作用,使系统能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 序运行,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的学问。
教学反馈系统
控制论的方法
信息方法 反馈方法 功能模拟 黑箱方法
控制论的方法
信息方法——从信息方面来研究系统的功 能,认为系统借助信息的获取、传递、加 工和处理以实现它的运动。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1、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指的是探究传播行为的过程,以及认知过程中的概念、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它认为,传播行为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接受者的思维过程,因此,在传播过程中,接收者的思维过程对传播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2、关系理论:关系理论是传播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强调传播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关系理论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社会关系的演变过程,主体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传播行为而产生的,而传播行为又受到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动力学理论:动力学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传播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动力学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从而对传播结果产生影响。
4、参照群理论:参照群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的过程是一种社会行为,参照群的产生、发展以及改变都会影响传播过程,因此参照群在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指出传播具有功能性,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传播行为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共识等作用,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6、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过程,传播的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文化类型、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传播过程具有多元性。
文化多元主义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会相互影响,对传播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7、经验型理论:经验型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经验型的过程,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都会获得新的经验,从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经验型理论认为,传播者和接收者在传播过程中的经验都会影响传播结果,从而对传播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8、传播行为理论:传播行为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行为过程,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发生行为变化。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1.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是信息从一个源头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
传播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群体之间的信息传递,甚至是机器之间的信息传递。
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化、技术等方式进行。
2.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对传播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常见的传播理论有:(1)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对接受者的影响和效果。
(2)传播过程理论:研究信息从源头到接收者的传播过程。
(3)传播行为理论:研究个体和群体的传播行为。
3.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
传播媒介有多种形式,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印刷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传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4.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用于收集和分析传播数据,研究传播现象和效果。
传播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验、观察等。
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对象。
5.传播伦理:传播伦理强调在传播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和伦理原则。
传播伦理要求媒体和传播者遵守新闻道德准则,尊重受众权益,提供准确、公正、客观的信息。
6.传播效果评估:传播效果评估是对传播活动结果进行量化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对传播效果的评估,可以了解传播活动的效果和影响,为改进传播策略提供依据。
7.媒介与社会变迁:媒介和社会变迁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媒介的发展和变革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社会的变迁也促进了媒介的发展和演变。
总的来说,传播学概论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涉及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传播媒介等内容。
通过学习传播学概论,可以深入了解传播现象及其效果,为进行传播活动和媒介创作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大一传播学必背知识点
大一传播学必背知识点在大一传播学学习中,有一些必背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一传播学必背的知识点,帮助大家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掌握传播学的基础知识。
一、传播学的概念和起源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与传媒现象的学科,它关注信息的发送、接收和传播过程。
传播学起源于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发展,它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符号、媒体等。
传播学通过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揭示了传播对社会与个体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模式理论:传播模式理论主要关注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流动方式,包括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和多向传播。
这个理论对于理解信息在社会中的扩散和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媒介依赖理论:媒介依赖理论认为个体在获取信息时依赖于不同的媒介渠道,媒介的使用对于人们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个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媒介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于信息的认知和解读过程,个体的认知水平、态度和信念会影响信息的接受和传播。
这个理论对于了解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和接受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传播学中的重要概念1.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指信息在群体中的传播过程,其中包括信息的发起、接受和传递。
群体传播不仅影响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也反映了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2. 媒介效应:媒介效应是指媒介对于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媒介效应可以是积极的,如提供信息和娱乐,也可以是消极的,如产生偏见和误导。
3.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通过各种媒介向大众传播信息的机构和组织,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
大众传媒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和社会观念塑造的作用。
四、传播学中的研究方法和技巧1. 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是传播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手段,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来了解群体和个体的传播行为和态度。
2. 实验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通过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来研究特定的传播现象和效果。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传播学必考几个理论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得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得"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得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得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得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得动机不应该就是一个绝对得常量,而就是一个受条件制约得变量。
3)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或者群体之间得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得趋势,应在"软件"方面培养新媒介使用得技能,加强教育。
由于不同人群对媒介得接触有不同,这提醒信息活动得策划者研究受众得必要,若要影响不同得受众就应选择不同得媒介。
教养理论
1、提出
2、要内容
3、评价
1、提出
"教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培养理论",它得提出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其提出得背景主要就是电视媒介在当时所发挥得越来越大得社会影响力尤其就是负作用,当时,美国社会得暴力犯罪与其她犯罪十分严重。格伯纳等人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得"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得支持与赞助下开始了"培养分析"得研究。
1)知识沟假说提醒我们: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硬件软件都还有一些差距,应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缩小(知识沟)差距
2)我国在新传播领域仍存在地区差距,因此政府应在"硬件"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给予特殊得扶持政策,推进硬件设施得普及程度。
2、提出
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与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得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得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得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得人以更快得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得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传播学三论
传播学三论
传播学三论是指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这些理论在传播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以更好地理解传播现象和过程。
信息论:信息论是由香农在1948年提出的,它关注的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香农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基本模式,为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信息论还解决了信息的量度问题,并提出了噪音和冗余等新的传播概念。
控制论:控制论是由维纳在1948年提出的,它关注的是传播过程中的反馈和调整。
维纳的反馈概念对传播学的贡献是显著的,他提出了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
正反馈会导致偏差增大,而负反馈则能减少偏差,降低熵值。
系统论:系统论是由贝塔朗菲在20世纪中叶提出的,它强调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系统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它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传播过程的各个层面,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理论在传播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的工具和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传播现象。
传播学理论知识要点
传播学理论知识要点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规律和效果的学科,它涵盖了众多的理论和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如何在社会中交流、分享和接收信息。
以下是一些传播学中的关键理论知识要点:一、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理论由库尔特·卢因提出。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编辑就是“把关人”。
他们决定哪些新闻值得报道,哪些应该被舍弃,以及如何报道这些新闻。
这一理论揭示了信息传播并非完全自由和随机的,而是受到一定的控制和筛选。
二、议程设置理论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媒体通过选择和突出某些议题,能够影响公众对重要问题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比如,在选举期间,媒体对某些候选人或议题的大量报道,会使公众认为这些议题更为重要。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个人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被攻击的风险),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结果是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这一理论强调了舆论的形成和社会压力对个体表达意见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虽然个体发声的渠道增多,但沉默的螺旋现象仍然存在。
四、培养理论也称“涵化理论”,由格伯纳等人提出。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例如,长期观看暴力内容的电视节目,可能会让观众认为现实世界充满了危险和暴力。
培养理论提醒我们要关注媒体内容对人们认知和价值观的长期影响。
五、知识沟理论蒂奇诺等人提出的知识沟理论表明,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传播学必考几个理论
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得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得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得评判在很大得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得议题,故记者得责任心就很重要。
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得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得方式来构造相应得媒介事件。
2、观点
(1)个人意见得表明就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得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得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与。
(2)意见得表明与"沉默"得扩散就是一个螺旋式得社会传播过程,一方得沉默造成另一方得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得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得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1)知识沟假说提醒我们: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硬件软件都还有一些差距,应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缩小(知识沟)差距
2)我国在新传播领域仍存在地区差距,因此政府应在"硬件"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给予特殊得扶持政策,推进硬件设施得普及程度。
2)大众传媒对事物与意见得强调程度与受众得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得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得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得认识不就是简单得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得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得人得个人议程与大众媒介得议程具有更多得一致性。
传播学内容的三个理论
重复律:是指信息传播的过程是复杂的感官和心理活动过程,传播者要使受众接受信息,需要反复传播,以增强“刺激”,即加深印象。
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认识—记忆—行动4个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会受认知结构的个人差异、个人类型和社会关系3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
尽管各种大众传播工具在大量的信息传播时呈现出竞争态势,但受众的注意力终归是有限的,在上面所说的3个因素影响下,有些新闻可能会被忽视,或漏听、漏看,因此信息有必要反复传播,而不只是传播一次。
比如广告、新闻的滚动播出、政治宣传等就属于典型的重复律。
含义结构论:含义结构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表现和描述现实世界的情况时,赋予词语、符号一定的含义,从而影响受众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进而影响受众的行为方式。
人们根据他们对情况或意义的解释,对情况或事物作出反应,而人们掌握的意义,又离不开传播过程。
媒介内容在四个方面起作用:1、含义的确定。
2、含义的延伸。
3、含义的替代。
4、含义的强化。
模仿论:是指人们很容易获得大众传播内容中有吸引力的行为模式信息,媒介的内容几乎展示了所有可以想象的行为模式。
模仿媒介行为方式主要有三个阶段:1、社会受众注意到媒介内容所描述的人物的行为方式。
2、受众认为这种行为方式是有魅力的或者是有效的,并认同甚至模仿这种行为方式。
3、受众自己的活动中碰到类似的情况,他会模仿从媒介学习来的行为方式,如果能获得成功,他将不断重复模仿。
受众认同这种行为模式是指:1、受众赞成媒介的人物形象2、受众把媒介的人物形象当做模范,希望自己和他一样,或者所处的情况一样。
3、欣赏媒介中的某些行为模式,把它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默的螺旋理论1、提出2、观点3、评价1、提出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
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2、观点(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
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a.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b.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c.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意义: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局限: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
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
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2)因传播而出现的知识沟不纯粹是知识的差距,也可能是涉及态度和行为的,罗杰斯提出"传播效果沟"3)这种差距并不局限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好与差人群之间,可能还存在与对政治的兴趣多少,以及年龄不同等。
6、现实意义1)知识沟假说提醒我们: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硬件软件都还有一些差距,应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缩小(知识沟)差距2)我国在新传播领域仍存在地区差距,因此政府应在"硬件"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推进硬件设施的普及程度。
3)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或者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的趋势,应在"软件"方面培养新媒介使用的技能,加强教育。
由于不同人群对媒介的接触有不同,这提醒信息活动的策划者研究受众的必要,若要影响不同的受众就应选择不同的媒介。
教养理论1、提出2、主要内容3、评价1、提出"教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培养理论",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电视媒介在当时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和其他犯罪十分严重。
格伯纳等人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了"培养分析"的研究。
2、主要内容1)对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的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便是伯格纳等所称的教养作用,或者说教导了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的作用。
2)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印象不是短期的,而时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显示观3)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中4)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的。
5)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
即所谓的"共鸣"。
3、评价1)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
2)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
3)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
4)教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观看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
议程设置理论-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2)议程设置理论1、概述2、观点3、应用4、评价1、概述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
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2、观点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3、应用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4、评价意义: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局限: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2)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创新与扩散理论1、提出2、观点3、评价1、提出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的新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了《创新的传播》一书,该书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并研究了社会进程中创新成果是怎样为人知晓的,并在社会系统中得以推广的。
2、观点1)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的有力的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