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上
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心理学十大恐怖实验
心理学十大恐怖实验1. 斯坦福监狱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进行的实验,旨在研究在具体环境中个体对权力和权威产生的行为改变。
实验中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结果狱警出现了严重的虐待行为,囚犯则出现了极高的心理痛苦。
实验由于过于真实和残酷导致提前结束。
2. 纳粹人体实验:二战期间,纳粹医生对囚犯进行了一系列残酷的人体实验,目的是研究战争对人体的影响、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等。
实验包括高空试验、冷冻试验、毒气试验以及战伤处理试验等,对囚犯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3. 小阿尔伯特实验:由约翰·B·沃森(John B. Watson)于1920年代进行的实验,旨在研究恐惧与条件反射的关系。
实验中,他给八个月大的宝宝阿尔伯特看见一只白色的老鼠,并发出大声噪音,导致阿尔伯特对老鼠产生了极度恐惧,并且把这种恐惧扩展到其他类似物体上。
这个实验被指责为道德上的问题,因为它造成了阿尔伯特长期的心理创伤。
4. 米尔格拉姆实验:由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1年进行的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对于权威的服从程度。
实验中,志愿者被告知要给一位受试者电击,尽管他们感到内疚和痛苦,但在实验者的指导下,大部分的志愿者继续给予电击,甚至可以达到致命电击的程度。
5. 跪式实验:由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和莱昂·费斯特曼(Leon Festinger)于1956年进行的实验。
志愿者在一个实验室环境中被要求跪在一个易燃的塑料脚垫上,并被告知这是一个新的领导力测验。
实验中,他们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和不舒服,并在最后发现整个实验是没有科学目的的。
6. 背叛实验:由米尔顿·罗森堡(Milton Rokeach)于1960年代进行的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对道德认同和个人身份的影响。
实验中,志愿者被要求在一个虚构的宗教团体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包括敌对的领导者、追随者和观察者。
心理学概念知识:实验心理学——实验的误差、效度与可靠度
心理学概念知识:实验心理学——实验的误差、效度与可靠度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研究者通过实验的方式来了解人类的心理机制。
在实验心理学中,实验的误差、效度和可靠度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实验心理学中的误差实验心理学中的误差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系统误差,另一种是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的设计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因素所带来的误差,而随机误差则是由于实验中不可预测或不可控的因素所带来的误差。
系统误差可能来自于实验材料、实验过程或参与者本身。
比如,如果一个实验使用的材料对不同的参与者有不同的影响,那么这就是一个系统误差。
类似地,如果实验执行者在操作过程中存在错误或偏差,那么这也会导致系统误差。
参与者本身的一些特点,如身体状况、情绪状态等,也可能会导致系统误差。
在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尽可能地减少系统误差的出现。
随机误差则是由于实验中未能完全控制的变量所引起的误差。
随机误差是难以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增加样本数量或执行重复试验来减少其影响。
在实验分析中,一些统计方法可用于计算随机误差的数量,这可以帮助确定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显著性。
实验心理学中的效度实验心理学中的效度指的是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实验的目的。
效度被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因为它可以判断实验是否能够在心理学领域中起到有用的作用。
在实验心理学中,效度可以分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内部效度指的是实验结果是否是对研究问题的准确回答。
一些可能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包括实验材料的使用、参与者的招募方式、实验条件和实验次数。
外部效度指的是实验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环境或大众中。
因为实验的条件通常是高度控制的,因此,实验结果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真实世界中的情况。
为了增强实验的外部效度,研究者需要多角度地考虑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实验心理学中的可靠度可靠度是指实验的结果在不同时间和条件下是否稳定不变。
实验的可靠度是实验结果的一项基本性质,非常重要,因为可靠的实验结果是重复的、可预测的和可信的。
几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个著名的⼼理学实验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个名叫洛伦兹的⽓象学家在解释空⽓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林⼀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分微⼩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的差别。
有些⼩事可以糊涂,有些⼩事如经系统放⼤,则对⼀个组织、⼀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只青蛙直接放进热⽔锅⾥,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个青蛙放进冷⽔锅⾥,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即跳出锅外,⽔温逐渐提⾼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温⾼到青蛙⽆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们的警觉,⽽易致⼈于死地的却是在⾃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的办法就是牺牲⼀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向,必须⽴即⽌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提⾼。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个陌⽣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疑起到了搅拌作⽤;⽽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个“异已分⼦”,⾃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群效应:头⽺往哪⾥⾛,后⾯的⽺就跟着往哪⾥⾛。
⽺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效仿别⼈,从⽽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拥在⼀起。
(完整版)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4个)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
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
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
)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
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
(张一中,1998)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
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心理学实验以及心理效应
心理学实验以及心理效应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设计和实施一系列的实验,心理学家们可以揭示出人类心理的运作规律、认知和行为的机制,并进一步探索心理效应的产生机制。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心理学实验,以及这些实验中所涉及的心理效应。
1. 斯特鲁普效应斯特鲁普效应是心理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盖德尔·斯特鲁普于1935年提出。
该实验的目标是研究人类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快速地识别出一系列呈现在屏幕上的颜色名称,但是这些颜色名称与呈现的实际颜色不一致。
例如,红色的字可能用绿色来写,蓝色的字可能用黄色来写。
结果发现,参与者在识别不一致的情况下,反应时间更长,出现错误的几率更高。
这表明,颜色命名与颜色本身之间存在冲突,影响了人们的反应速度。
2. 虚拟监狱实验虚拟监狱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波辛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有争议的社会心理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自愿参与者分为监狱囚犯和监狱看守两组,并让他们在模拟的监狱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参与者逐渐陷入了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之中,监狱看守对待囚犯的方式愈发暴虐,而囚犯则表现出顺从和恐惧。
这个实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巨大影响。
3. 马斯洛金字塔实验马斯洛金字塔实验是由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探索人类需要的层次和层级关系。
在这个实验中,马斯洛对一组被拘留在精神疗养院的患者进行观察,并整理出了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为基础的需求层次。
实验结果显示,人们通常会首先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然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个实验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4. 导火索效应导火索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一个小的事件或观点触发了一系列相关的想法和情感。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我们都有成为恶魔的潜在可能。
在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具有争议性的实验,是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
它从微观上展现出社会环境会怎样影响人的行为。
由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领导的研究者们,在斯坦福的心理大楼的地下室设立了一个模拟监狱,并且挑选了24名大学生(没有犯罪记录以及被视为心理健康)去扮演囚犯和监狱的警卫。
然后研究人员通过使用隐蔽摄像头观察囚犯(必须每天24小时留在监狱里)还有狱警(每8小时轮班)。
实验原本打算持续两周,但因为狱警的虐待行为,实验在实验的第六天就被迫中止——有时候他们甚至让囚犯遭受心理折磨——从囚犯展现出极度的情绪紧张和焦虑可以看出。
“狱警对囚犯的攻击升级,让他们脱得赤裸裸的,把袋子套在他们头上,最后强迫他们做一些让人羞辱的关于性的行为,”Zimbardo这样对《美国科学家》说。
“6天之后我不得不结束实验因为这个实验实在是失控了——除了担心警卫会怎么对待囚犯之外,我晚上都睡不着觉。
”我们没有注意到在我们的前方正在发生什么。
试想一下,你知道你周围将会发生什么事吗?你可能没有像你认为的那样保持清醒。
在1998年,哈佛大学和肯特州立大学针对大学里的路人展开关于人们对即时环境的警觉程度。
在实验中,一个演员向路人迎面走来,然后向他问路。
当路人向演员指示方向的时候,有两个人拿着一扇大木门从演员和路人之间经过,在几秒内完全阻挡了他们的视线。
在那段时间内,本来的演员会替换成另一个演员,不仅他们的身高、体格不同,连衣着、发型还有声线都不一样。
超过一半的被试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替换改变。
这个实验是最先阐明“变化视盲”的现象的实验之一,它仅仅向我们展示了对于现有提供的视觉场景,我们是非常选择性地接受——那似乎显示出我们比想象中还要依赖我们的记忆和模式识别。
延迟满足很困难——但如果延迟满足,我们会更成功。
斯坦福在19世纪60年代末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是测试学前儿童的抗拒即时满足的的诱惑的能力。
心理学实验100个经典
心理学实验100个经典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其发展离不开众多经典实验的推动。
这些实验不仅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认知、情感、动机和社会行为等方面,还为心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100 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这是一个关于服从权威的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对另一个人实施电击,尽管他们知道电击可能会造成伤害,但在实验者的权威指示下,许多人仍然选择了服从。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倾向。
罗森塔尔实验(Rosenthal Experiment):也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实验。
实验者告诉教师某些学生具有较高的天赋,而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挑选的。
结果发现,那些被教师认为有天赋的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这表明教师的期望能够对学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阿希从众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要判断线段的长度。
当周围的人都给出错误的答案时,很多参与者会放弃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选择从众。
它展示了群体压力对个体判断的强大影响力。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配为囚犯和狱警的角色,在模拟的监狱环境中观察他们的行为。
结果发现,环境和角色的设定使得参与者的行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本正常的人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了极端的行为。
延迟满足实验(Delay of Gratification Experiment):给儿童提供一个选择,是立即获得一个小奖励,还是等待一段时间后获得一个更大的奖励。
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儿童在未来的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更好的自控力和成就。
三山实验(Three Mountains Experiment):让儿童从不同角度观察三座山的模型,然后让他们描述站在其他位置的人所看到的景象。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实验,以下是其中的10个著名的实验:
1. 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实验模拟监狱环境,研究人员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结果表明,监狱环境容易引发暴力和虐待行为。
2. 米尔格拉姆实验:研究人员让参与者相信他们正在给另一个人电击,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愿意服从权威者的命令,即使这种命令可能会造成伤害。
3. 亨茨实验:研究人员将狗养在不同的环境中,结果发现狗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会产生愤怒和攻击性。
4. 帕文定向实验:参与者被盲目旋转后,需要根据自身感觉的定向找到方向,结果表明,人类在没有定向线索的情况下很难判断方向。
5. 阿斯套利实验:参与者被告知需要做出判断,是否抛出两个硬币中的一个,结果表明,人类在判断概率时常常会犯错,不符合理性经济学预期。
6. 白鼠实验:实验者给白鼠注射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其行为变化,
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药物对动物会造成不同的影响。
7. 诺维加实验:参与者需要在一个虚拟环境中完成任务,结果表明,虚拟环境对人类行为和情绪产生了影响。
8. 蓝眼睛/棕眼睛实验:实验者将一群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被告知具有优越感,结果表明,被赋予优越感的学生表现更好。
9. 莫西实验:研究人员在婴儿的前额贴上标签,结果表明,即使这些标签没有科学根据,也会影响人们对婴儿的看法和行为。
10.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验: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和观察,建立了需要层次的理论,认为人类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满足不同的需求。
实验心理学(二)
实验心理学(二)引言概述: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中,科学家通过设计精确的实验来探索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规律。
本文将介绍实验心理学的五个重要领域,包括感知与知觉、学习与记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感知与知觉:1. 对感官刺激的接收:研究人员会通过实验来探索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感知过程,例如视觉和听觉。
2. 知觉的组织和解释:科学家研究个体是如何通过对感官信息的处理和解释来构建对现实的认识。
3. 感知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实验心理学家关注感知和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在人类行为和决策中的作用。
学习与记忆:1. 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作用: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来研究个体如何通过条件反射学习。
2. 操作性条件作用与强化:研究人员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实验来探索动物和人类如何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学习。
3. 记忆过程: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记忆的过程,如编码、存储和检索,来揭示记忆的工作原理。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1. 个体差异研究: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个体差异对人格和行为的影响。
2. 社会认知:科学家研究人类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价社会情境和他人的行为。
3. 亲社会行为:实验心理学家关注人类在互助、合作和亲社会行为方面的心理机制。
发展心理学:1.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来探索儿童在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认知发展。
2. 社会性发展:实验心理学关注儿童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研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3. 青少年身份发展:科学家通过实验来研究青少年时期的认知、情感和身份发展。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1. 心理干预研究: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来评估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在帮助个体改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情绪和情感调节:研究人员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调节情绪和情感,以维持心理健康和提高幸福感。
心理学著名的实验设计
心理学著名的实验设计
1. 斯坦福监狱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齐姆巴多(Philip Zimbardo)设计的一项实验,目的是研究监狱环境对人的影响。
实验
通过招募志愿者将其分为囚犯和监狱警卫,并在一个模拟监狱中进行。
结果显示,短时间内监狱环境会导致囚犯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而警
卫则会变得残忍和冷酷。
2. 梦幻实验:由苏格拉底提出,试图回答“什么是真实的”这
个哲学问题。
他让学生们想象自己睡着后梦到自己在做某种活动,甚
至无法分辨梦境与现实,从中得出我们的感知把世界分成了客观和主
观两个层面。
这个实验包含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
3. 阴暗实验:由亨利塔·克拉克(Henrietta Leavitt)在20
世纪初期设计,通过观测星系中变星的亮度,以此来测定不同远离地
球的恒星距离。
她发现星体的亮度与其距离呈现规律性关系。
4. 束缚实验:由斯坦利·米洛格拉德设计,旨在探究人类对自
由的需求。
实验中,参与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穿着特殊的衣服,限
制了其行动能力。
结果显示,束缚对人的精神和身体都有负面影响,
使其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和情绪。
5. 加仑特实验:由艾伦·加仑特(Alan Garnham)设计,用于
研究语言理解过程。
参与者需要判断呈现在屏幕上的单词是不是英语
中的实词(有意义的词汇),结果显示,人们会基于语境、规则和先
入为主的想法来理解所见的单词。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1、在实验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有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2、费希纳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
(这三种针对的都只是感觉)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3、冯特的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冯特提出必须用试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进了科学殿堂。
(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撒遍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冯特的影响:他的研究实践和大量着述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4、艾宾浩斯的贡献:(1)证明了试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影响:(1)诱使后背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2)他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3)仅从记忆研究这一点来说,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5、科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非科学方法的特点:听信权威之言、注意凝聚、先验7、科学方法的特点: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能够自我校正、8、实验室实验的优势:实验室情景比真实生活更可靠、实验室情景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第一章实验方法1. 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2. 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3.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4.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5. 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6. 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7.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8. 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9. 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组,各组间结果对比10. 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11. 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12. 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13. 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14. 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15. 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起来进行实验16.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17. 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18. 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19. 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20. 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21. 心理物理学: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物学,中心问题是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22. 感觉阈限:有感觉与无感觉的分界线上的刺激强度,即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的刺激值23. 差别阈限: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也叫最小可觉差24. 韦伯定律:最小可觉差依赖原来不同的重量刺激值而不是,但总是原先重量或称标准重量的2%25. 最小变化法: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毓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实验心理学第2章
•
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 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 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 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 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 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 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 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 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 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 , 否则就会对 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effect) 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自变量 水平下的被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没有什 么差别,这时我们说出现了天花板效应。
第二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基础
第一节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一、变量的涵义 • 变量(Variable)是指性质或数量上可以变化 变量(Variable) 的事物的特征。 的事物的特征。 物理量:视觉刺激、 物理量:视觉刺激 、 听觉刺激的强度 人接受刺 激的类别(视觉还是听觉或其它) 激的类别(视觉还是听觉或其它) 心理量:明度和响度 情绪 动机的强度 疲劳的 程度 • 变量的两个基本特点:变化性和可观测性
第二节 自变量的操纵、因变量的观测和 自变量的操纵、 额外变量的控制 实验研究是为了探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 系。先操纵自变量发生变化,在对其它有关变 先操纵自变量发生变化, 量进行控制的条件下, 量进行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因变量是否也起了 相应的变化。 相应的变化。
一、自变量的操纵 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 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 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 量的值有没有差异。 量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 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 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 关系。 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 变量没有影响。 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 行控制。 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 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 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心理学著名实验
心理学著名实验
1.斯坦福监狱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齐姆巴多领导,以模拟监狱为背景,研究人们在权力、群体压力等情境下的行为。
结果显示,参与者在短时间内就表现出了惊人的行为变化,甚至出现了身心问题。
2. 朗格维特饥饿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布拉姆·朗格维特领导,研究饥饿对人类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结果显示,长期饥饿会导致情绪不稳定、认知能力下降等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的威胁极大。
3. 那不勒斯婴儿实验:由意大利心理学家雷内·斯皮策领导,研究婴儿对母爱的需求和依赖。
结果显示,缺乏母爱的婴儿会出现严重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对婴儿的身心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4. 米尔格拉姆听从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领导,研究人类对权威的盲从和听从。
结果显示,被试者在被要求执行不道德行为时,往往会盲目听从权威,忽略自己的道德判断。
5. 海滩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索洛蒙·阿什领导,研究人类对社会压力和群体影响的反应。
结果显示,被试者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出现与自己判断不符的行为和决策。
6. 钥匙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领导,研究人类对自由和限制的反应。
结果显示,被试者在被限制行动自由时,会出现情绪不稳定、反抗等行为,对心理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7. 虚假的药物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亨利·比克领导,研究人类对虚假信息的反应。
结果显示,被试者在相信自己服用了有效药物
后,往往会出现对疾病和症状的改善,说明心理和信念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实验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自变量: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在有关变量中,主试不打算研究的变量叫做额外的有关变量,简称额外变量。
3.混淆变量: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那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就是混淆变量。
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变量混淆。
(把不对因变量起作用的因素当作自变量)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
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的情况。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
7.真实验设计: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实验设计。
其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能有效地控制研究中自变量的不同取值和因变量的指标,以及被试的分配情况,并可应用统计方法帮助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者可以有效地操纵实验变量,能有效地控制内在无效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能在随机化原则基础上选择和分配被试,从而使实验效果更能客观地反映实验处理的作用的一种研究计划。
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个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
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准确。
9.混合实验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设计中既有被试内自变量,又有被试间自变量的设计,是重复测量设计的一种复杂形式,是一种最有实用价值的实验设计。
当一个实验设计中,既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间因素),又包含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内因素)时,叫做混合实验设计。
被试内实验设计:是重复测量设计的一种形式,由一个被试(而不是一组同质被试)接受所有的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水平的结合的设计。
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意志、思维等方面。
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心理学领域的经典实验案例,这些实验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波福特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著名实验。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志愿者分为监狱警卫和囚犯两组,模拟监狱环境,并观察他们的行为。
结果显示,警卫表现出了严重的虐待行为,而囚犯则出现了心理崩溃的情况。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下会产生的行为变化,引起了人们对权威和服从的深刻思考。
2. 束缚实验。
束缚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洛格兰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扮演监狱警卫或囚犯,模拟监狱环境。
结果显示,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了极端的行为,甚至导致实验中止。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下会产生的行为变化,引起了人们对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思考。
3. 条件反射实验。
条件反射实验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发现狗在听到食物的声音时会分泌唾液,后来他将食物的声音与钟声相联,发现狗在听到钟声时同样会分泌唾液。
这个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对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施卡特实验。
施卡特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施卡特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通过对学生进行记忆测试,发现了记忆遗忘曲线的规律。
这个实验揭示了记忆的遗忘规律,对后来的记忆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韦伯费希实验。
韦伯费希实验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费希纳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发现人们对重量的感知并非线性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这个实验揭示了感知的非线性规律,对后来的感知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一些心理学领域的经典实验案例,这些实验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73《实验心理学(上)》2013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题型有:1、正误判断2、简答题二、重点复习内容1、实验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非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2)科学证据的标准1)以事实为依据的(empirical)2)客观的(objective)3)系统的(systematic)4)经过控制的 (controlled)2、心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及评价(1)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自变量:又称独立变量,是由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纵、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或因素组合。
因变量:又称依从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或输出,是被试被观测的方面,即实验中研究者要观测的变量。
控制变量:又称为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参变量,是研究者在实验中要努力控制的,否则,它就可能混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什么要给变量建立操作定义。
1)经常有一些含混不清的变量,必须操作定义化后,才能进行实验。
2)知道所用的定义,人们更容易重复结果。
3)再定义,看结果是否改变。
(3)心理学实验的评价:心理学实验的评价一般是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加以考虑的。
信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可靠性,或者说,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信度可细分为不同类别,如复本信度、重测信度等。
效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有效性。
当的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效度分为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统计结论效度等。
(4)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时,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有何不同。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明确程度。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也就是实验研究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条件以外的程度。
3、变量的类型与设计(1)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因变量有哪些种类。
1)反应的准确性2)反应的速度3)反应的概率4)反应的强度5)测验分数、评定分数(3)额外变量的类型与控制额外变量的类型:实验仪器的性能与技术参数的设置、来自实验环境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主试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被试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控制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面的额外因素。
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消除法;恒定法;随机法;匹配法;抵消平衡法;兼作组法;纳入因素法;统计控制法。
4、非实验、准实验:(1)非实验:是指在自然情境下观察个体的行为模式,主要包括观察法和相关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观察个体在自然情境下的行为模式,描述行为发生的情形、条件等。
主要类型有无介入观察、介入观察两种。
在观察法中,反应性(reactivity)是需要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反应性是指因观察者的出现使得被观察者的行为发生了改变。
控制它的方法有:无干扰测量;适应;间接测量。
相关法主要被用来解释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大小,从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角度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
比如,人们研究吸烟量和肺癌的患病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人们主要通过散点图和相关系数来描述两列变量的相关关系。
(2)准实验:包括单组设计和多组设计。
单组设计包括单组前后测设计、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多组设计包括固定组比较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5、真实验(一)单因素实验设计(1)组间实验设计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每个(组)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实验处理,在一个水平上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实验数据;单一水平的实验处理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避免时间过长而使被试产生厌烦或失去兴趣;排除了组内实验设计中,由于被试接受几种水平的实验处理导致的学习迁移效应;不需要对不同实验处理之间采用平衡顺序误差的实验设计;通过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的匹配,降低实验处理组间的变异性,保证各实验处理组为等组被试;被试的随机化分配可以抵消被试的反应倾向。
缺点:尽管对组间被试进行了匹配和随机化分配,但是分配给各实验处理的被试之间仍然存在差异的可能;组间实验设计需要更多的被试;组间实验设计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人力;被试匹配的过程有前提条件,即匹配过程不存在练习和迁移效应,否则匹配结果是不可靠的,而且匹配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组间实验设计消除误差的方法:完全随机化分配被试和等组匹配法。
(2)组内实验设计的优点在实验设计方面:只需要少量的被试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由于节省大量的被试;组内实验设计可以避免由于实验过程中练习因素的作用,导致的被试表现或成绩迅速提高的现象给实验结果带来的误差。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每组被试接受的若干个实验处理之前,加入练习实验或准备实验,作为被试在正式实验前的准备(被试不知道是准备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可以将这些数据作为练习实验结果剔除;组内实验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的实验。
在结果的统计分析方面:可以避免由于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不等组对实验结果造成的不同影响,实验结果的差异更多地反映了实验处理之间的差异;组内实验设计获得的数据避免了被试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产生的不利影响。
6、真实验(二)两因素实验设计(1)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的基本特点1)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
2)如果一个自变量有p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有q个水平,实验中含有p×q个处理水平结合。
3)被试被随机分配给各处理水平结合,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处理水平结合(而不是一个处理水平)。
7、小样本研究(1)小样本研究的优势:小样本研究充分考虑到了被试的不同质;小样本研究是探讨稀有现象的有效方法。
(2)小样本研究的方法:实验组—对照组研究:实验组—对照组研究,有些研究中,科研人员真正感兴趣的是某组被试特定的心理机制,在这类研究中如果只包含一个被试组,即研究者感兴趣的实验组,则很难说明实验处理的效应,解决这一难题的一种途径是在实验中另外设立一个对照组,两组被试间除了在研究者感兴趣的方面存在差异外,其他方面尽量保持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实验中既包含实验组,由包含对照组的实验研究就叫做实验组—对照组研究。
单个案研究:单个案研究是小样本研究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在研究中只有一个被试,所以有人把这类研究也称为N=1的实验研究。
个案的含义相对宽泛,既可以是以个人为单位的个案,也可以是以社会机构为单位的个案,还可以是以社会团体为单位的个案。
这类研究通过对个体被试的深入系统探讨,从中揭示出比较深刻的科学意义。
三、重点复习题(一)正误判断1.科学的实验证据应该以事实为依据的。
()2.以人为实验对象的研究,应该做到知情同意。
()3.变量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4.1860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5.随便取样是选取被试样本的一种常用方法。
()(二)简答题1.在心理学研究中,组间实验设计有何缺点。
2.在心理学研究中,组内实验设计中系统误差的平衡方法有哪些。
3.举例说明单因素实验设计与两因素实验设计有何不同。
4.一般情况下,一篇心理学学术论文由哪几部分组成。
5.在对心理学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时,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有何不同。
6.在心理学研究中,如何操纵自变量。
7.在观察法中,反应性(reactivity)是需要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请回答何谓反应性,如何来控制它。
8.在心理学研究中,组内实验设计有何优点。
四、参考答案(一)正误判断1、正确2、正确3、正确4、正确5、正确(二)简答题1.答案要点:1) 尽管组间实验设计对组间被试进行了匹配和随机化分配,但是,分配给各实验处理的被试之间的仍然有存在差异可能;2) 组间实验设计需要更多的被试;3) 组间实验设计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人力;4) 被试匹配的过程有前提条件的,即匹配过程不存在练习和迁移效应,否则,匹配的结果是不可靠的,而且匹配的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2.答案要点:1) ABBA法2) 拉丁方3.答案要点:单因素是否一设计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而两因素实验设计中有两个自变量。
例如,研究字频对阅读速度的影响中,自变量是字频,这为一个单因素实验设计。
而研究字频和笔画数对阅读速度的影响中,自变量是字频、笔画数,这是一个两因素实验设计。
4.答案要点:一般情况下,一篇心理学学术论文由哪几部分组成。
1) 题目(title)2) 关键词(key words)3) 摘要(abstract)4) 前言(introduction)5) 方法(method)6) 结果(result)7) 讨论(discussion)8) 结论(conclusion)9) 参考文献(reference)10) 附录(appendix)5.答案要点:在对心理学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时,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有何不同。
1)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明确程度。
2)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也就是实验研究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条件以外的程度。
6.答案要点:在心理学研究中,如何操纵自变量。
1) 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
2) 确定检查点(数量、间距、范围)。
3) 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保证研究的内在效度。
4) 控制呈现刺激方式。
7.答案要点:在观察法中,反应性(reactivity)是需要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请回答何谓反应性,如何来控制它。
1) 反应性是指因观察者的出现使得被观察者的行为发生了改变。
控制它的方法有:(1)无干扰测量(unobtrusive (nonreactive) measure);(2)适应(adaptation);(3)间接测量(indirect measure)。
8.答案要点:在心理学研究中,组内实验设计有何优点。
1)实验设计方面:a) 只需要少量的被试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
b) 由于节省大量的被试。
c) 组内实验设计可以避免由于实验过程中练习因素的作用,导致的被试表现或成绩迅速提高的现象给实验结果带来的误差。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每组被试接受的若干个实验处理之前,加入练习实验或准备实验,作为被试在正式实验前的准备(被试不知道是准备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可以将这些数据作为练习实验结果剔除。
d) 组内实验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的实验。
2)在结果的统计分析方面:a) 可以避免由于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不等组对实验结果造成的不同影响,实验结果的差异更多地反映了实验处理之间的差异。
b) 组内实验设计获得的数据避免了被试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产生的不利影响。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9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
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