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总论1.药物(drugs):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4.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药物作用: 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6.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8.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9.局部作用: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10.全身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坏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11.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12.对因治疗(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13.对症治疗(治标):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4.不良反应: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15.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6.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7.急性毒性: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
18.慢性毒性:因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19. 变态反应(Allergy):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20.继发性发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效果。
21.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22.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23.受体: 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及整合功能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24.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25.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药理学 名词解释
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并能制成制剂的物质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时量曲线:给药后药物随时间迁移放生变化,这种变化以药物浓度/对数浓度的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图。
稳态血药浓度: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或分次恒量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经4~5个半衰期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零级动力学消除:又叫恒量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量进行消除,即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相等。
一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恒比消除,即单位时间内药量以恒定比例消除。
药物代谢动力学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过消除: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在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小于吸收量的现象。
也称第一关卡效应或首关效应。
药酶诱导剂:能使药酶含量增加或活性增强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能使药酶含量降低或活性减弱的药物。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即吸收入体循环的药量占给药剂量的百分比。
肝肠循环: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重新吸收进入肝脏的循环过程。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比例进行消除,又称恒比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数量进行消除,又称恒量消除。
表观分布容积: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的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其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
药物效应动力学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4.称药效学。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药效学1.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2.全身作用:药物被吸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分而产生的作用。
3.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
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4.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
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5.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7.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8.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和抗体结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
9.后遗反应:后遗反应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0.继发反应:是指使用药物治疗后随之而引起的反应。
11.特异质反应:由于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于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某些常人不同的反应。
12.药物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所引起的对药物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13.剂量:一般指药物每天的用量。
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14.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刚能效引起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即效能16.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理效应的科学。
2. 药物(Drug):可通过口服、注射、外用等途径作用于生物体的物质,能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
3.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及其所产生的效应的学科。
4.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5.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口或其他非静脉给药途径后,在生物体内被吸收的比例。
6. 抗生素(Antibiotic):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7.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指细菌、病毒等生物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8.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
9. 激动剂(Agonist):一种能够结合到受体并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0. 拮抗剂(Antagonist):一种能够与受体结合,但不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1.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还会引起其他的不良效应。
12. 受体(Receptor):生物体体内一种特异性分子,能与药物结合,传递或阻断特定的信号。
13. 作用靶点(Target):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作用的分子或结构。
14.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一种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即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产生毒性副作用的剂量之比。
15. 组织亲和力(Tissue Affinity):药物在体内特定组织中的浓度和细胞内的作用效果。
16. 细胞毒性(Cytotoxicity):药物对体内细胞的有害作用。
17. 缓释剂(Sustained-Release Agent):一种控制药物在体内释放速率的物质。
18. 单剂毒性(LD50):指在短时间内,将试验动物的毒物剂量为体重的平均值,能在一半的试验动物中引起死亡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
4.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不良反应:指不适合用药目的而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5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6.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选择性低所致)7.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药物蓄积过多引起。
8.三致:致癌、致畸胎、致突变9.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10.停药反跳: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可能是受体向上调节所致)。
11.变态反应:又称为过敏反应(具有敏化的过程,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性拮抗药无效)12.特异质反应:无敏化过程,作用与药物原有作用有关,药理性拮抗剂无用。
13.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14.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15.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才可以保持药效不减。
16.依赖性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生理或精神的敏感性。
17.安慰剂:本身没有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
18.肝药酶诱导剂:能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谢,便药物效应减弱。
19.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的效应增强,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20. 首关消除: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21.治疗作用:对症治疗,对因治疗,补充治疗。
22.二重感染: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pharmacology):就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得一门学科.2、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与作用机制。
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得影响下所发生得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等过程。
4、离子障(iontrapping):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得另一侧。
5、首关消除(firstpassmetabolism):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进入体循环得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比消除,就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得药物百分率不变。
9、零级动力学消除(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量消除,就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得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也称坪值.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得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得药物量与进入体内得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得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11、半衰期(half life, t1/2):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得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得时间。
12、清除率(clerance,CL):就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得总与,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消除。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与诊断疾病得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得一门学科。
3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得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得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得处置得动态变化。
5 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得作用。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得选择性就是相对得,有些药物有多方面得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得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得反应。
7 受体:就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得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得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得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得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得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得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得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得剂量。
9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就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得剂量(通常以毫克计)、10。
1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得药物。
10.2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得药物、11、1激动药:既有亲与力又有内在活性得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11、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得亲与力而无内在活性得物质、12 肝药酶:肝细胞得平滑内质网脂质中得微粒体酶就是药物代谢最重要得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得药效、13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得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得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得剂量与速度、14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得时间。
15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得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得现象。
17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得效应、18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得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得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2.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3.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
阐明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4. 药物:是指用于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从理论上说。
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也包括避孕药和保健药。
对药物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适应证、用法、用量均有严格规定,符合有关质量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5.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引起药理效应的动因。
6.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机能或形态的改变,即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7. 兴奋: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提高的现象。
8. 抑制: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降低的现象。
9. 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10. 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渗入渗出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引起的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
又称为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11. 选择性:是指很多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或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作用微弱或无作用的现象。
12. 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13.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14. 对症治疗: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所入行的治疗。
15.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6. 毒性反应:主要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时所发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17. 急性毒性:指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
18. 慢性毒性:指长期服用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19. 变态反应:是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20.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21.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有成药物制剂或药品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4.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5.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是,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作用,而最其他器官或组织作用小或不起作用。
这种现象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6.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同意个体在不同对同一药物的反应性也不同7.二重性:药物对机体能产生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
称药物的二重性8.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9.对因治疗: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10.对症治疗:是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的治疗11.不良反应:是不符合用药目的而又会给人体带来不利影响的作用副作用12.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量下产生的与要无目的无关的作用13.量效关系:药物的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14.毒性反应(作用):是用药过量、过快或时间过长所致机体病理变化或损害15.治疗量:或称常用量比阙剂量大又小于极量的剂量。
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的病人有效且不中毒16.效价(强度):是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17.效能(最大效应):是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18.半数致死量(LD50):是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19.半数有效量(ED50):是使半数动物产生药效的剂量20.疗效指数(TI):是LD50与ED50之比用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21.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22.二重感染: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一些敏感的细菌被抑制或杀灭,是肠道菌群的共生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增殖,导致新的感染23.药物的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种药物以后,产生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分为生理依赖和精神依赖24.后遗效应:是停药后血浆血药浓度以降至阙浓度以下是残存的生物效应25.继发性反应:是继发于治疗作用出现的不良后果26.变态反应:是过敏体质对药物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27.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的一种选择性的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能力。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drug):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3、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药物作用的机体反应的表现,即药物作用的结果。
4、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如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等。
5、副反应(side raction):也称副作用,指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如阿托品用于治疗胃肠痉挛引起的口干、心悸、便秘等作用。
6、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作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如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等反应。
7、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乏力、困倦等现象。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明显回升。
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药理性拮抗剂救治可能有效,对骨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发生的特异质反应是由于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所致。
10、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11、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用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则得。
12、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作用及其规律、作用原理的科学。
2.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包括计划生育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除极少数诊断用药外,药物在较小量时即可影响机体组织细胞的某些过程(如生理、病理生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和免疫等过程)。
3.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有何作用的及作用机制。
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或影响。
5.效应与作用: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组织细胞的初始作用。
药物效应是指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反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常表现为机体功能和(或)组织形态的变化,作用和效应有时难以区分其界限,故二者常混用。
6.治疗指数:是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的值,此为评估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7.量效关系:是指药物剂量或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强弱之间的关系。
浓度-效应关系比剂量-效应关系的线性关系好,但是临床上更常使用剂量-效应关系。
8.受体:是构成细胞的物质成份,可位于细胞膜,也可位于细胞浆。
大多数受体是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具有严格的立体专一性,具有能识别和结合其周围环境中特异分子的位点,此位点即受体分子的受点。
有些受体还分亚型。
9.激动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
10.完全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α=1)。
11.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0<α<1)。
12.反向激动药:与激活态受体结合或可引起受体的构型向非激动状态方向转变,因而引起与原来的激动药相反的生理效应。
13.拮抗药:(阻断药):与受体只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4.竞争性阻断药:可逆性与受体结合,与激动药相互竞争受体,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不抑制最大反应。
15.非竞争性阻断药:不可逆的与受体结合,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非平行右移,并抑制最大反应。
16.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指能引起50%最大反应强度的药物剂量;质反应指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有效(或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1.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生理功能、生化过程及病理状态,可以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但对用药者无害的物质,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生物体(包括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学,pharmacokinetics):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3.ADME系统:药物自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几个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肝脏是主要的代谢场所,肾脏是主要的排泄排泄器官。
4.吸收:指药物从用药部位向血液循环中转运的过程。
5.药物的转化: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
又称生物转化。
6.首关效应: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因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关效应。
●特点:首关效应的程度与肠黏膜及肝脏的酶活性成正比。
●降低首关效应的方法:改变给药途径。
7.肝药酶: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内质网中。
●药酶诱导剂:使肝药酶活性增强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使肝药酶活性降低的药物。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泄的结合型药物在肠中经水解再吸收回肝脏称肝肠循环。
有肝肠循环的药物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9.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指药时曲线与坐标轴围成区域,其表示一段时间内药物在血浆中的相对累积量。
10.一级动力学消除(恒值,半衰期恒定,为线性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比例消除;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物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药时曲线是直线,为等比消除。
11.零级动力学消除(非线性动力学,恒量消除,如静脉注射):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物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药时曲线非直线,为等量消除。
12.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其意义是:●反映药物消除的快慢和能力●预测药物达到稳态时的时间●临床制定和调整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13.表观分布容积(Vd):指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药物应占有体液容积。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指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
3、药效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作用和作用机制。
4、药动学:指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5、兴奋作用:指功能活动加强的作用。
6、抑制作用:指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7、局部作用:指未被吸收的药物在用药部位所呈现的作用.8、吸收作用:指药物被吸收之后,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呈现的作用。
9、选择作用:指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组织器官产生特别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不明显。
10、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是出现的与用药目的不符的作用。
11、毒性反应: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反应。
12、亲和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13、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时能激动受体的能力。
14、受体激活药:又称受体兴奋剂,指对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在活性的药物。
15、受体阻断药:又称受体拮抗剂,指与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6、极量:最大治疗量,指治疗量的最大限度。
17、安全范围:指最小有限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18、LD50:指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药物剂量。
19、ED50:指半数动物出现疗效指标的药物剂量。
20、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21、血浆半衰期: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2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剂能被机体吸收的程度。
23、首次通关效应:有些口服的药物在首次通过肝对即发生转化关系,促使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4、药物诱导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增强或合成加速的药物。
25、药物抑制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降低或合成减少的药物。
26、药物消除:指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物活性消失的过程。
27、耐受性:指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名词解释 药理学
名词解释药理学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的学科。
它探索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治疗、预防或其他影响。
药理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的起源与发展:研究药物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包括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技术制品等。
2.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途径、分布到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过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以及从体内排出的方式。
3. 药物的作用机制:探索药物与生物体内的受体或分子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治疗效应或其他生物学效应。
4. 药物的药效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学效应,包括药物的治疗效果、毒性和副作用等。
5. 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剂量、途径、联合应用等,以优化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药理学在医学、药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理学为新药开发、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药物安全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1。
药理学名词解释
1.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4. 离子障(ion trapping):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另一侧。
5. 首关消除(first pass metabolism):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 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 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 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比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
9. 零级动力学消除(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量消除,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Css):也称坪值。
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
11. 半衰期(half life, t1/2):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
3.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4.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5. 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6. 代谢:药物作为一种异物进入体内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从体内消除,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7.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排泄,其次经粪排泄。
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
药物的汗液和乳汁排泄也是药物的排泄途径。
8. 离子障:不论弱酸性或强碱性药物的pKa都是该药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各药有其固定的pKa值。
当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书上暂时未找到,来自百度)9. 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百度)10. 药酶诱导剂:凡能诱导药酶活性增加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
11. 药酶抑制剂:一种能抑制某种酶活性的化学物质。
它通过控制某种酶的活性,来调节或阻抑某些代谢过程,还可抑制耐药性细菌的钝化酶,故可用于某些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12. 干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干肠循环。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经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增加新适应征不属于新药。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1.细胞色素P450: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2.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
3.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4.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
5.首剂现象(first dose phenomenon):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6.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7.自身诱导:有些药物本身就是它们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因此在反复应用后,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增高,其自身代谢也加快,这一作用称自身诱导。
8.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9.二重感染(suprainfection)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抗生素后,由于敏感菌株被抑制,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10.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有效浓度之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11.最大效应(效能,maximal effect)药物引起的最大效应。
12.效价(potency)产生相同效应所需的剂量或浓度大小。
13.极量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
14.半数致死量LD50使群体动物死亡50%时的剂量。
药理学 名词解释 归纳
药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 药物diug 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5.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展受试药物平安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响,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效学1.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drug effect 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5. 特异性specifity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响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响的专一性使药物具有特异性。
6. 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7. 疗效therapeutic effect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
8.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9.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病症,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0.不良反响adverse reaction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响称不良反响。
多数不良反响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11.副反响side reaction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反响,亦称副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药理学( 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4.离子障(ion trapping ):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 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另一侧。
5.首关消除( first pass metabolism ):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 ,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肝肠循环( enterohepatic cycle ):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一级动力学消除 (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比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
9.零级动力学消除( 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量消除,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Css) :也称坪值。
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
11.半衰期(half life, t1/2) :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2.清除率( clerance, CL):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的总和,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消除。
13.表观分布容积( apparr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时所需体液容积。
14.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 ):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时,能被机体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15.生物等效性 ( bioequivalence ):两个药学等同的药品,若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别,则称为生物等效。
16.药物作用( drug action ):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
17.药理效应( pharmacological effect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18.兴奋: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提高。
19.抑制: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降低。
20.对因治疗( 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21.对症治疗( 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不能根除病因。
22.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23.副反应(副作用) (side reaction ):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24.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 ):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25.后遗效应( residual effect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26.停药反应( withdrawal reaction ):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27.变态反应( allergic reaction ):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 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28.特异质反应( idiosyncratic reaction ):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
29.量效关系(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30.量反应( graded response ):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的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31.最小有效量( minimal effective dose ):也称阈剂量。
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
32.最大效应( maximal effect, Emax ):也称效能。
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
33.效价强度( potency ):也称效价。
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34.半数有效量( 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 ):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35.半数致死量( median lethal dose, LD50 ):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死亡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36.治疗指数( therapeutic index, TI ):TI=LD50/ ED50。
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37.内在活性( intrinsic activity, α ):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效能)。
38.激动药( agonist ):指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39.拮抗药( antagonist ):或称阻滞(断)药。
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药物,这些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不能产生该受体兴奋的效应,却拮抗该受体激动药兴奋该受体的作用。
40.拮抗参数( pA2): 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并用时,若2 倍浓度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激动药所引起的效应,此时,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为pA2。
44.安慰剂( placebo ):一般指由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药的制剂。
安慰剂产生的效应称安慰剂效应。
46.急性耐受性( acute tolerance/tachyphylaxis ):有的药物(如:麻黄碱)仅在应用很少几个剂量后就可迅速产生耐受性的现象。
47.耐受性( tolerance ):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程度较快速耐受性轻也较慢,不致反应消失,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
48.交叉耐受性( cross tolerance ):是指对一种药物产生耐受性后,应用同一类药物(即使是第一次使用)时也会出现耐受性。
49.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也称抗药性。
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50.习惯性(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精神依赖性) :停药后病人发生主观感觉不适,需要再次连续使用药物,停药不致对机体形成危害。
51.成瘾性( physiological dependence ,生理依赖性) :一些麻醉药品,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紊乱。
52.胞裂外排( exocytosis):当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产生除极化,引起钙离子内流,促使靠近突触前膜的一些囊泡的囊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形成裂孔,通过裂孔将囊泡内的递质ATP 和蛋白质等排出至突触间隙,这称为胞裂外排。
53.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等胆碱受体激动药可兴奋动眼神经,使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只适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的这种作用称为调节痉挛。
54.调节麻痹:阿托品能阻断M 胆碱受体,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从而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减低,只适合看远物,而不能将近物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造成看近物模糊不清,此为调节麻痹。
55.内在拟交感活性( intrinsic sympathomimetic activity, ISA ):有些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β 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称内在拟交感活性。
56.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 adrenaline reversal ):预先使用α 受体阻断药取消了Adr 的毛细血管作用后,再用原来引起升压剂量的Adr ,使兴奋β2 受体舒血管作用充分显露出来,则使升压作用转变成降压作用,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
57.反跳现象( rebound ):长期应用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时如突然停药,可引起原来的病情加重,其机制与受体上调有关。
58.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者先后应用两种以上麻醉药物或其他辅助药物以达到手术的要求的麻醉方法。
59.分离麻醉( dissociative anesthesia ):是指氯胺酮能引起短暂的记忆缺失及满意的镇痛效应,但意识并未完全消失的一种麻醉现象。
60.麻醉前给药( premedication ):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前应用的药物。
61.最小肺泡浓度( 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 ):在一个大气压下,能使50%病人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全麻药的浓度。
62.开-关反应( on-off response ):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而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表现为“开” 时患者活动正常或几近正常,而“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帕金森症状。
63.人工冬眠:氯丙嗪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哌替啶、异丙嗪)合用,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及组织耗氧均降低,增强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并可使植物神经传导阻滞及中枢神以系统反应性降低。
这种状态,称为“冬眠” 。
64.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过大( 5g/d )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的现象。
65.阿司匹林哮喘:某些哮喘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
66.折返激动( reentry )( reciprocal excitation ):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行通路折回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是引发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67.金鸡纳反应( cinchonism ):长期服用奎尼丁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腹泻.恶心.视力模糊等症状。
68.早后除极(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 EAD ):是一种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后除极,常发生在2.3 相复极中,APD 过度延长时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