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新教材丛书组织行为学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课程说明

《组织行为学》课程说明

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组织行为学课程是面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授课对象是已经简单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应用知识的学生,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组织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等知识,以适应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管理素养的要求,同时为后续管理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结构的基本知识,造就现代企业管理人才。

本课程学习难度一般,具有一般管理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和管理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学生均能很快地适应本课程的学习。

但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特别是按照实训设计的内容进行实习是非常必要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意完成一定的课后习题,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授课的老师应该注重在授课过程中尽量能够结合实例,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理解供应链管理比较深奥的理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任课教师还可自编一定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目来理解书本中的内容。

3.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本书共其个学习情境,包括:组织行为学认知、个体行为与管理、激励理论与应用、群体行为与团队、领导行为与艺术、组织行为与变革、构建健康组织等内容。

二、课程的教学层次在课程中,对教学内容分成了解、掌握、运用三个层次要求。

对于书中案例分析、参考资料部分的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不作考试要求。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建议一、教学形式建议1.本课程的教学以学生学习文字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主,系统全面地学习组织行为学七个学习情境的基本内容。

各教学点应聘请有一定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教师进行面授辅导。

2.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讲解一些习题及关键的案例。

3.整个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书面作业3~4次,教师应该批改,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在公开场合予以纠正。

新版初级经济师教材工商管理

新版初级经济师教材工商管理
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的核心领域之一。本书介绍了财务报表分析、财务计划和预算、资本筹集和 投资决策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还介绍了如何评估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以及如何制定 有效的财务策略来提高组织的盈利能力。
《新版初级经济师教材工商管理》是一本全面而实用的工商管理教材,适合初学者和有经验的从 业者使用。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工商管理的各个方面,提高其在组织中的绩效 和领导能力。
在市场营销方面,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例如,作者指出,在当 今的市场竞争中,差异化营销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需要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并将其传达给目标客户。作者还介绍了4P理论,即产品、价格、渠道和推广,以 及现代的4C和4R理论,这些理论都为企业提供了实用的市场营销框架。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这本书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策略。例如,作者强 调了员工培训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书中 还介绍了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等方面的知识,为企业提供了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 框架。
本书首先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通过这些 理论,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组织中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以及如何通过管理和引导这些行为来提高 组织的绩效。
市场营销是工商管理的核心领域之一。本书详细介绍了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市场调研、目标市 场定位、产品定价、促销策略等。还介绍了数字营销和社交媒体营销等新兴领域,以及如何制定 有效的营销策略来满足客户需求并提高市场份额。
这一章主要讲解了战略管理的概念、过程和方法,包括SWOT分析、PEST分析、 BCG矩阵等经典战略工具。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包括市场调研、消费者行为、 市场细分、品牌管理等。
这一章主要讲解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包括招聘、培训、绩效 管理、薪酬福利等。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编号】:715010【开课对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学分】:3【总学时】:48【实践学时】:16【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理论课。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行为,培养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管理能力。

为其管理活动提供心理依据和新的视角,从而提高管理效能。

三、课程教学要求《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导论,组织行为学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发展脉络等;第二单元个体行为,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与组织的匹配等等;第三单元群体行为,群体行为的基础,沟通,冲突,团队等等;第四单元组织行为过程;第五单元组织行为,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组织文化等等.第一单元导论(一)教学要求1、掌握组织、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2、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

3、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二)重点、难点第二单元个体行为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管理中的个体差异分析、个体行为的变化、激励理论与应用。

第一部分管理中的个体差异分析(一)教学要求1、掌握个体的需要与动机的概念,以及它们和行为之间的管理,了解组织中每个个体的需要和动机的差异.2、掌握认知的概念和认知差异,把握影响认知准确性的因素.3、了解个性的概念、各种个性特征之间以及它们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掌握如何在组织管理中应用员工的气质、能力和性格差异,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4、掌握价值观的概念、作用,明确态度差异基本因素,理解改变态度个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1、重点:认知的概念和认知差异,把握影响认知准确性的因素.2、难点:价值观的概念、作用,明确态度差异基本因素,理解改变态度个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课程名称(中文):组织行为学课程名称(英文):Organizational Behavior课程代码:开课单位:工商管理学院授课对象:工商管理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时:32学分:2开课学期:2 考核方式:开卷、完成作业或论文先修课程:管理学教师信息教师电子邮件学位职称肖霞管理学博士副教授课程简介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独立的应用科学。

它以各类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和规律为研究对象,探讨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的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及其所在组织的行为,目的使管理者能够根据人的行为规律,创设健康的工作氛围,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和提高人的满意度。

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第一,学习者可以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体系、理论模型和分析架构,获得相关的知识;第二,学习者对组织中、特别是工作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理解更加准确和深刻,能够增加诊断和解决组织中有关人的问题的经验;第三,提高学习者对组织行为的研究方法的鉴赏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掌握客观的研究行为的方法,避免直觉经验式或主观片面式的行为分析。

通过学习,改善激励人行为的各种技巧,以达到最大限度提高组织绩效的目的。

本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也是核心主干课程,通过学习可以对组织中人的行为更好地理解、预测和管理,为组织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实施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树立管理中系统的观念,充分理解课程内容,并与自己的经验和常识作比较,树立科学认识。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本课程的重点讲授内容有以下四部分,一是个体心理与行为,主要包括人格、能力、认知、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特质对行为的影响。

二是群体心理与行为,包括群体心理特征与群体动力过程。

三是领导心理与行为,研究领导力与领导行为。

四是组织行为与组织效率,研究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心理、行为及组织效率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Organization Behavior适用专业: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课程学时:51课程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用科学和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行为,培养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运用管理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管理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了解管理心理学的体系结构和发展历程,理解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方法、任务与意义。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概述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与内容体系三、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早期研究二、从人群关系运动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三、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第二章人性假设与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人性观、我国传统的人性假设、麦格雷戈的两种人性假设如X理论、Y理论,理解雪恩提出的四种人性假设,了解Z理论与Z式管理。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人性假设一、性善论二、性恶论三、尽性主义四、流水人性第二节西方的人性假设理论一、“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二、“社会人”假设与人际关系理论三、“自我实现的人”假设与Y理论四、“复杂人”假设与超Y理论(权变理论)五、中西方人性假设比较第三节 Z理论与Z式管理一、Z理论二、Z式管理第三章个性与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理解个性的特点与形成原因,掌握四种气质类型及其特点,了解性格的特征及类型,并能运用个性理论分析人的个性差异。

第一节个性概述一、定义二、个性的特点三、个性的形成第二节气质差异与行为一、气质的内涵二、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三、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三节性格差异与行为一、性格的内涵二、人的性格特征三、性格的类型四、性格的发展五、性格与管理第四章价值观、态度和组织承诺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理解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理解态度对行为的关系,掌握改变态度的方法,掌握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基本概念,掌握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方法。

组织行为学经典书籍

组织行为学经典书籍

组织行为学经典书籍
组织行为学经典书籍有很多,比如:
1. 《组织行为学(第12版)》,作者:P.罗宾斯。

2. 《管理心理与行为学(第2版)》,作者:孙泽厚、罗帆。

3. 《组织行为学(第2版)》,作者:张德。

4. 《管理之神:组织变革的今日与未来》,作者:查尔斯汉迪。

5. 《费栋华,员工脑电波——人力资源心理管理》,作者:费栋华。

6.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作者:孙泽厚、罗帆。

7. 《社会心理学》,作者:俞国良。

8. 《组织行为学精要(第14版)》,作者:罗宾斯。

9. 《组织行为学(第18版)》,作者:罗宾斯。

10. 《中国高级工商管理丛书·CEO管理与组织行为学》。

这些书籍都是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值得一读。

第1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1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部分本章概要1.1重点概念1.组织(Organization):组织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通过各部门劳动和职务分工以及不同等级的权力和责任的制度化,有计划地协调活动的工作群体的集合。

2.组织行为(Organization Behavior) : 组织行为是指在一定组织环境中,全体组织成员工作时表现出的所有行为的总和。

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组织行为可以被分为:微观组织行为、中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3.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B):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4.组织有效性(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当组织满足“组织和外部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拥有高绩效和灵活的内部子系统(高绩效工作系统);能够满足大股东的要求”的条件时,可以认为组织是有效的。

5.全球化(Globalization):信息技术和交通系统使得更加密切的全球联接和依赖成为可能。

6.多元化(Diversity):组织的构成在性别、年龄、种族、国籍等方面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7.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来自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是等量的一种均衡状况。

8. 虚拟工作(Virtual Work):员工利用信息技术在传统的工作场所之外工作,最常见的形式是在家工作。

1.2关键知识点1.组织行为学的介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从研究对象来看,组织行为学对行为的分析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个体、群体和组织。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组织行为学由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主要的领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工程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应用科学,它们的贡献共同构成了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并使其逐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工商管理组织行为学重点理论解析

工商管理组织行为学重点理论解析

工商管理组织行为学重点理论解析工商管理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组织与外界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了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本文将对工商管理组织行为学的重点理论进行解析。

一、平衡理论平衡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也被称为一致性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认知和行为上追求内外部的平衡。

当个体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时,就会感受到不适,从而产生压力,促使个体采取行动以恢复平衡。

在组织中,平衡理论可以解释员工满意度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当员工的期望和实际获得的回报相符时,他们会感到满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而当员工感到自己的付出不被公平地回报时,就会产生不满和不平衡感,可能导致员工流失和组织绩效下降。

因此,管理者应该注重员工的平衡感,通过公正的薪酬体系和良好的沟通方式来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组织绩效。

二、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研究员工薪酬和激励机制的理论。

它认为,员工的工作动机受到内在和外在激励因素的影响。

内在激励因素包括员工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和满足感,而外在激励因素则包括薪酬、晋升机会和工作环境等。

管理者可以运用激励理论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

通过给予奖励和认可,管理者可以增强员工的内在激励因素,使他们更加享受工作的过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此外,建立公正和透明的激励机制也能够激励员工的外在动机,使他们获得公平的回报和发展机会。

三、领导理论领导理论研究组织中的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

在组织行为学中,有多种领导理论,包括事务型领导、变革型领导和道德领导等。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和实践领导。

事务型领导强调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换关系,注重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和期望,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

变革型领导则关注领导者的影响力和激励,通过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来推动组织的变革和发展。

道德领导则强调领导者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对员工和组织的影响,注重建立良好的伦理氛围和规范行为。

工商管理《组织行为学》绪论

工商管理《组织行为学》绪论

安德鲁 J 杜布林认为:组织行为学是系统 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的一门学 科,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 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 的对象。
陈国权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依据实验科学 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有关学科中的知识 (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 信息和系统科学等)中的知识,系统的研 究由人所组成的各种组织在个体,群体和 组织层次上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所期望的 目标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1.心理学 2.社会学 3.社会心理学 4.人类学 5.政治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是在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 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是组织演变管理,理 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与管理学,工业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有着历史渊源。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 勒,韦伯,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 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 以梅奥麦格雷戈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 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 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从 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个阶段 之所,常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新模式, 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 深的层次上。
组织行为学 绪论
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25) 2.多项选择题(10) 3.名词解释题(15)
4.简答题(30) 5.论述题(20)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组织行为学基础学科的是( )
A.政治经济学
B.心理学
C.经济学
D.社会学

组织行为学完全版

组织行为学完全版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个人与组织的相互影响)第一个问题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

第二个问题是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二、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认识—理解—预测—引导—控制或改变人的行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工作绩效三、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研究内容(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1、多学科交叉性2、多层次性:个体—群体—组织—环境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3、两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四、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基础:学科基础、理论基础、方法基础(一)学科基础——行为科学1.行为科学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人际关系学说,正式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

2.行为科学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就是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

3.组织行为学是把行为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运用于各种组织管理上的产物。

政治行为学教育行为学消费行为学犯罪行为学(二)理论基础—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为核心,由一切与研究行为有关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三)方法基础1.心理分析技术2.群体动态分析方法:关注内在需要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社会测量方法:根据图表测量人际关系五、人际关系学说的新观点(一)人是“社会人”(二)士气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三)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的”。

(四)领导不仅要处理人们合乎逻辑的行为,还要理解人们不合乎逻辑的行为。

六、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各阶段的人性假设和主要的理论。

(一)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亨利·法约尔十四项管理原则和五种管理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马克斯·韦伯则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人事管理之父”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倡导重视人力资源投资,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

《组织行为学》学习指南

《组织行为学》学习指南

《组织行为学》学习指南《组织行为学》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学习的核心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在前期管理学的基础上,使学员更为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组织在建立之后运行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组织行为的基本原理,使学生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非正式组织、群体动力、领导者等各个角度把握心理与行为、组织与行为的内在联系及相应的规律。

课程贯穿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的理念,包括组织中团队精神、个体与团队的相互关系,组织结构及结构重组,冲突的解决等。

《组织行为学》集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应用性于一身,理论应用前景广阔、实践性、可操作性极强的一门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将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人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的了解,关于人们在群体生活中社会心理问题等理论应用于管理和生活实践,把人的工作作好,提高现在和将来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更进一步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为本课程理论性较强,但又不能够脱离中国目前组织管理的现状,因此需要学员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较好把握时代脉搏,理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学习,将全面掌握组织理论,有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学习。

了解: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知道,对其中涉及到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的人物和事件等要把握;掌握: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把握;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把握,同时能灵活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学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和程序:1、首先了解每一章学习的概要和学习目标;2、其次理解教材和附录中的“案例”和“专栏”,从案例中领悟关键知识点和相关概念;3、另外,运用小团队组织“章末讨论题”的讨论,这样很好掌握每一章的概念,并可以深入研习;4、通过“自测练习”,加深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印象,并对自己进行心理行为的诊断;5、通过“管理能力培养”的学习,帮助自己学会自己独立思考组织管理问题;6、通过教材中的“专栏”和“案例”体会组织行为中的各个关键问题在管理实际中应用的情景。

工商管理专业必看的书籍推荐

工商管理专业必看的书籍推荐

工商管理专业必看的书籍推荐工商管理是一个内容很庞杂的学科,在本科生学习阶段可以多看书。

下面店铺为您整理归纳的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必看的书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和启发。

工商管理专业必看的书籍工商管理专业推荐的书一、西方经济学名著1、《国富论》亚当.斯密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2、《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杜尔哥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3、《经济分析的基础》萨缪尔森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4、《通向奴役的道路》哈耶克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5、《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熊彼特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6、《经济学原理》马歇尔商务印书馆1904年版7、《人口原理》马尔萨斯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8、《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商务印书馆1904年版9、《资本论》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工商管理专业推荐的书二、西方管理学名著I、《组织效能评价标准》西肖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2、《管理决策的新科学》西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3、《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梅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4、《人类动机理论》马斯洛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5、《渴求成功》麦克利兰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6、《企业中人的方面》麦格雷戈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7、《组织结构与设计》杰伊·洛希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8、《管理思想的演变》雷思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9、《管理的新模式》利克特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版10、《经理工作的性质》明茨伯格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1l、《组织与管理一系统与权变的观点》卡斯特中国社科出版社1988年12、《管理决策新论》弗鲁姆中国社科出版社1988年版13、《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德鲁克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14、《z理论》大内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版15、《经理人员的职能》巴纳德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年版16、《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法约尔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工商管理专业推荐的书三、MBA类教程1、《哈佛商学院MBA教程》圣丁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2、《组织行为学》斯蒂芬.P.罗宾斯人大出版社 19973、《营销管理》科特勒新千年版4、《宏观经济学》鲁迪格.多恩布什人大出版社 1998工商管理专业推荐的书四、新知新论综览1、《第五项修炼》波德 .圣吉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2、《脱胎换骨的管理人》丹尼尔 .阿洛兹西南财大出版社1998年版3、《红色地带》刘士平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版4、《活力企业》赫尔曼 .基尔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现场管理者才干增长必读》(日)新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6、《杰克.韦尔奇自传》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7、《创业管理人》文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8、《领导引擎》诺尔.M.蒂奇9、《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安德鲁.葛洛夫10、《再造宏基》施振荣11、《道路,只有一条》具滋暻12、《惠普之道》戴维.帕卡德13、《王永庆谈中国式经营管理》王永庆14、《发现利润区》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15、《巴菲特投资策略》巴菲特16、《李嘉诚传》李嘉诚17、看不见的心:一部经济学罗曼史,[美] 罗塞尔·罗伯茨译者: 张勇 / 李琼芳,中信出版社, 2002-1-118、蓝海战略: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韩)金,(美)莫博涅著工商管理专业推荐的十本书1. 《人性的弱点》作者:[美]戴尔·卡内基“世界成功学第一书”,戴尔·卡耐基被称为美国“成人教育之父”,他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分析。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个体行为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 影响个体行为的其它因素 对行为的激励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知觉(perception) :个体为了对环境赋予 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归因(attribution) :个体考察行为时对行 为原因的判断 学习(learning):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 持久的行为的变化
学 习
学习(Learning) :通过练习而发生的、 由直接或间接经验导致的、在人的行为 或潜在行为中产生的一种相对持久的变 化。行为改变是学习的结果。从心理学 来看,学习是指人们经过练习而获得的、 带有永久性的行为改变。 -例子:小孩的教育、员工的教育、学生 的教育。
学 习
学习的传统观点:经典的条件反射 -经典的条件反射是一种简单的学习形式, 他把条件反射同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 学习的现代观点:一个认知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包括有意识的、 积极的行为。
内向
外向
稳定
胆汁质
胆汁质,情绪兴奋性高,反应迅速,心 境变化剧烈,抑制能力较差。易于冲动, 热情直率,不够灵活,精力旺盛,动作 迅猛,性情暴躁,脾气倔强,容易粗心 大意。感受性较高而耐受性较低,外倾 性明显。 李逵就是胆汁质的代表
多血质
多血质,情绪兴奋性高,思维言语动作 敏捷,心境变化快但强度不大,容易恢 复平静。活泼好动,富于生气,灵活性 强。乐观亲切,善交往,浮躁轻率,缺 乏耐力和毅力。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 可塑性。外倾性明显。 王熙凤是多血质的典型
第一章 个体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基本概念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 影响个体行为的其它因素
第一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基本概念
个体行为模式:历史研究 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因素

工商管理《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冲突与冲突管理

工商管理《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冲突与冲突管理
第二篇
群体行为及其管理
第六章冲突与冲突管理回顾:1.简述团队的含义及特征? 2.团队建设要经历哪些发展阶段? 3.虚拟团队的作用?
1.简述团队的含义及特征?
团队的含义 团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相互作用和协 作,以便完成组织预定的某项目标的最小单位。
团队的特征 1.价值观共识化 2.团队工作的主旨是委托和授权 3.团队成员平等、信任、注重交流 4.高素质的员工是关键
6.责任不清 7.引进变革 8.组织的气氛
(二)罗宾斯对冲突根源的分析 1.沟通因素 2.结构因素 3.个人因素
(三)纳尔逊和奎克对冲突根源的分析 1.结构因素 (1.专业化 2.相互依赖性 3.共享资源 4.目标 差异 5.职权关系 6.地位矛盾 7.管辖权的模糊)
2.个人因素 (1.技术和能力 2.个性 3.观念 4.价值观和道 德观 5.情绪 6.沟通障碍 7.文化差异)
6.分清责任与权力 7.建立崇尚合作的组织文化和群体风气
课后习题:
1.冲突的特征有哪些? 2.对待冲突有哪些不同观念? 3.冲突管理的原则? 4.简述罗宾斯的冲突过程理论 5.如何预防群体间冲突?
THANK S 感谢聆听!
一、冲突的定义
第一、冲突的存在不仅是一个客观性的问题, 也是一个主观性的问题。
第二、冲突的产生必要条件是存在某种形式 的对立或不相容以及相互作用。
第三、冲突的主体可以是群体、组织、个人, 客体可以是利益、权利、资源、目标、方法 等。
四、冲突是一个过程,它是在人与人、人与 群体、人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发展而形成的。
(二)布莱克-莫顿冲突方格理论
布莱克与莫顿根据原来的“管理方格”模式, 修改后设计出另一个冲突方格模式,即根 据“关心员工”和“关心工作”两个维度来分 析管理者在处理冲突时的态度与风格。

《组织行为学》标准完整可编辑版-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标准完整可编辑版-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组织行为学》教案《组织行为学》编写组2020年2月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一、教学目的个体的行为千差万别,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是引起这种差别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中心理因素是本章介绍的内容。

本章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个体的知觉与决策风格、人格特征、能力倾向、情绪调节功能、压力应对方式,以及态度和价值倾向如何对个体行为选择产生影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个体行为对于组织的影响。

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4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知觉的定义及过程。

2.掌握归因的主要理论。

3.理解决策的含义及经典的决策模型。

4.掌握价值观的含义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5.理解态度的概念并认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6.掌握能力的概念及分类。

7.掌握常见的人格模型。

8.理解情绪、情绪智力和情绪劳动的定义。

9.了解压力的成因和后果。

10.掌握职业枯竭的定义和对于个体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介绍了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定义和相关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体认知的指导意义。

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注意、组织、解释、检索、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对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并推断其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解释和推断自己与他人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激励下属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决策在狭义上指的是在几种行为方案中做出选择,广义地说,决策还包括在做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

本节关于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西方管理学者与心理学者的研究。

在中国的管理情境下,应当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立场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节介绍了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涵、态度的定义和相关理论。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工作价值观对员工行为和绩效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能力

组织行为学能力
⒉记忆的类型: ⑴根据分析器参加的情况可分为视觉记忆型、听觉记忆型、运动记忆型 、混合记忆型等 ⑵根据记忆不同材料的效果和方法,可分为形象记忆型、抽象记忆型、 形象—抽象记忆型。大部分人是属于形象—抽象记忆型。
2021/6/16
12
三、个体能力的差异表现——能力的类型差异
⒊想象力的类型: 有人想象鲜明生动,如临其境;有人则模糊不清,甚
2021/6/16
13
三、个体能力的差异表现——能力的水平差异
1、超常者与智能不足者 超常者:一般指智商在130以上的智力高度发展的儿童。
2、智能不足者:智商在7 0以下的,智力发展显著落后于同 年龄儿童的水平,或有严重智力障碍的儿童。
造成智力低下的原因: (1)父母亲的智力低,甚至一些有遗传疾病,缺少良好的 家庭环境教育。 (2)其母亲在怀孕阶段患病或者营养不良。
科尔文和伯金汉认为智力就是学习能力,表现出在学习成就上所取得的 差异;
推孟、比纳认为智力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如:判断力、理解力、推 理力和创造力等,善于判断、理解、推理是智力的三要素。

二、能力的分类——一般能力
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说:
流体智力: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快速辩认、记 忆、理解力等。它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在个别差异上,受教 育文化的影响比较少。
2021/6/16
14
三、个体能力的差异表现——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1、少年早慧:能力的早期表现,在音乐、绘画等领域中 最为常见 。 2、中年成才:美国心理学家莱曼研究了一些科学家、文 学家和艺术家的年龄和成就的关系,认为30-45岁是人智 力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年龄大多也在 这一阶段。 3、大器晚成:由于一些人所做的工作任务难度大,一时 不能突破或者是早期没有用功,后来才努力学习,或者属 于其他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3 个性理论
1)特质论或特性论
人的 输入
群体决策
领导
沟通
群体结构
工作团队
群体
冲突 权力与政治
个性 知觉
价值观 和态度
能力
激励 个体学习
个体决策
人的 输出
生产率
缺勤率
离职率
工作满 意感
1.3.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目前常用的有:
1)观察法 2)调查法 ⑴谈话法 ⑵电话调查法 ⑶问卷调查法 3)实验法 4)测验法 5)个案研究法
生理需求
生物节律规律
心理活动过程:感觉、知觉、思维、认识
影 个人主观
心理因素 个性倾向性心理特征:价值观、理想、信念、态度
响 内在因素
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文化因素: 个人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专业技术、职业道德观念、

礼仪等

经济因素: 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

群体:人际关系、信息沟通、内聚力、冲突、气氛
1.2.1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1.2.2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 的理论准备和实际应用的演变过程,具有丰富的 理论基础。
1)心理学 2)社会学 3)人类学 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1.2.3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
1.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组织的内部 领导:领导素质、领导作风与方法、激励方法与制度

环境因素 整个组织:组织设计、组织结构、规章制度、

工作设计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组织文化、
组织变革、绩效考核
客观外在 组织的外部 条件因素:国内及国际的经济、社会文化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
政治法律、自然地理等
人群团体因素:家庭、亲友、产权所有者、竞争者、
⑶按模型反映事物的特征分,可分为标准模型和 描述模型。
⑷按模型的发展变化分,可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 模型。
3)模型的结构
任何模型,包括行为模型在内,都是由三个部分 组成的,即目标、变量和关系。
人力资源政策与实施
组织
系统
水平Biblioteka 组织文化 组织结构和设计 技术、工作设计和压力
变革与 发展
群体 水平
个体 水平
2.1. 人的行为分析
2.1.1 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
1)人的行为的类型 ⑴按行为主体的自然属性分类 ⑵按行为主体的社会属性分类
2.1.1 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
2)人的行为特征
⑴自发的,人的行为是自动自发的。
⑵有原因的,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 是有一定原因的。
⑶有目的的,人类行为不是盲目的,它 不但有起因,而且有目标。
⑵积极、主动的适应,是指组织尽可能多的 掌握环境变化的信息、情报,科学地分析预测环 境因素变化的趋势,并采取有效、主动的措施, 顺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1.4.5 组织外部环境的内容
1)政治环境 2)法律环境 3)经济环境 4)科技环境 5)文化环境
1.4.6 组织内部环境
1)物理环境 2)组织气候 3)心理环境的要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其有何特点? 2.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 3.试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4.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 5.试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6. 如何认识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第2章 个体行为
2.1人的行为分析 2.2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 2.3气质、能力与性格 2.4知觉与行为 2.5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2.6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
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 凝聚力和向心力 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 领导者的关系 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1.1.4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1)改善质量和生产率 2)管理劳动力多元化 3)面对临时性 4)员工的忠诚性减弱
1.2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顾客供应商、各级政府机关、
图2-1 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群众团体
2.2 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
2.2.1 个性的概念与特点
1)个性的概念与组成 2)个性的特点 ⑴社会性。 ⑵组合性。 ⑶独特性。 ⑷稳定性。 ⑸倾向性。 ⑹整体性。
2.2.2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与个性 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与个性 后天因素主要有家庭影响、文化 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级、阶层影响 等。 ⑴家庭影响。 ⑵文化传统影响。
1.3.1 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对未来的预见性
1.3.2 模型
1)模型的概念
2)模型的分类
⑴按模型产生的形式分,可分为主观模型和客观 模型。
⑵按模型的形态分,可分为物理模型与抽象模型。
1.1.2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1)边缘性、综合性 ⑴多学科交叉性 ⑵多层次性 2)两重性 这种两重性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 多学科性;二是来自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人”本身的两重性;三是来自管理的两重 性。 3)实用性
1.1.3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 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4 组织的环境
1.4.1 组织与环境
世间万物,无不有其环境。所谓 环境,是指事物存在发展的周围条件 和状况。环境既有其静态结构,也包 括结构要素间的动态运行。在社会生 活中,我们把与个人和组织生存和发 展有关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两大类。
1.4.2 组织外部环境的特征
1)复杂性 2)变动性 3)交叉性
1.4.3 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1)社会外部环境对组织的作用 ⑴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决定性作用 ⑵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制约作用 ⑶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作用
1.4.3 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2)组织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指组织对其 社会环境的觉察和反应
⑴消极、被动的适应,是指组织用其自身条 件去适应现实的环境,按照环境的限制来组织生 产经营活动。
2.1.1 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
⑷持久性的,任何行为在目标没有 达成以前,是不会终止的,也许会改 行为方式,或由外显行为转为潜在行 为,但总是不断地向着目标进行。
⑸可改变的,人类为了达到目标, 不仅常改变行为方式,而且经过学习 或训练而改变行为的内容。
2.1.2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遗传因素
生理因素 体质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