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昆士兰产科与新生儿临床指南:新生儿黄疸》 重点内容(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 昆士兰产科与新生儿临床指南:新生儿黄疸》重点内容(全文)
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约60% 的足月儿及80%的早产儿在生后1 周内出现黄疸。高胆红素血症需及时治疗,以免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所致脑损伤。2018 年4 月,昆士兰卫生组织发布了《2018 昆士兰产科与新生儿临床指南:新生儿黄疸》[1]。现介绍其要点如下。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
1. 母体危险因素:母亲血型为O 型血、RhD 阴性或其他Rh 抗体阴性(C/E/K 等);既往分娩的新生儿有病理性黄疸病史;母亲患妊娠期糖尿病,孕期血糖控制不佳;母亲为东亚人种或地中海人种;有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如葡萄糖-6- 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缺乏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的家族史者。
2. 新生儿危险因素:(1)喂养:在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过程中,小肠绒毛分泌的β- 葡萄糖醛酸酶可将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未结合胆红素。母乳中的脂蛋白脂肪酶(水解酶)及游离脂肪酸可能抑制正常胆红素代谢,但机制尚不明确。由于部分母亲母乳量偏少,新生儿入量不足,胎粪排出延迟,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最终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肠道菌群在胆红素的转化中起重要作用。正常肠道菌群将结合胆红素转化成尿胆原及粪胆原,分别从尿液及粪便排出。新生儿菌群定植延迟可致肠道胆红素升高。(2)胆红素来源增多:主要病因包括①免疫性溶血,如ABO 或Rh 血型不合;②非免疫性溶血,如红细胞膜、酶缺陷等;③新生儿红细胞增多
症;④头颅血肿。(3)肠梗阻。(4)其他:包括感染、早产(可导致肝酶活性下降)等。男婴也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
二、黄疸的病因
生理性黄疸常出现于生后3~5 d,需注意及时识别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早(于生后24 h 内出现)是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因溶血导致黄疸的新生儿,存在进展为急/ 慢性胆红素脑病的风险。胎龄
35~36 周早产儿在生后24 h 内出现黄疸的概率较大。特别是当新生儿存在酸中毒、低氧、低体温、低白蛋白血症、感染,或母亲/ 新生儿应用了影响胆红素代谢的药物时,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更高。表1 概括了病理性黄疸的病因。黄疸消退延迟指足月儿生后14 d 和早产儿生后21 d 黄疸未消退。黄疸消退延迟在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中更为常见。15%~40% 的母乳喂养新生儿在生后2 周仍有黄疸,9% 的新生儿在生后4 周仍有黄疸。黄疸消退延迟的病因见表2。发生黄疸消退延迟者,需除外胆道闭锁等严重疾病。
三、黄疸的临床评估
所有新生儿都应评估黄疸的危险因素,早期监测黄疸。在生后72 h 内,每8~12 小时监测1 次黄疸情况。评估内容如下。
1. 黄疸程度:新生儿皮肤黄染从头面部开始显现至全身,并按黄染出现的倒序消退。肉眼观察到的黄疸程度可能与总胆红素水平不符,这可能与患儿皮肤颜色较深,或与患儿正在接受光疗有关。
2. 有无胆红素脑病:一旦患儿出现精神反应差、黄疸加重,需及时进行临床评估。嗜睡、拒奶、尖叫、肌张力异常、角弓反张、惊厥等表现是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信号。
3. 体重:新生儿生后1 周体重下降应在10% 以内,在生后第7~10 天恢复至出生体重。
4. 大小便:生后72 h 内,每天更换4~5 次湿尿裤是喂养量充足的表现。生后96 h 内,可出现尿酸盐结晶;尿色加深提示
高结合胆红素血症。生后4 d 内,每日排便3~4 次;生后3 d 内,大便从胎便转化为黄色便;陶土样便则高度提示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一旦出现高结合胆红素血症表现,需测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血糖。
5. 评估胆红素水平:总胆红素范围根据新生儿生后小时龄而有所不同,可测经皮胆红素和/ 或血清总胆红素加以评估。(1)经皮胆红素:适用于生后24 h 以上、胎龄>35 周新生儿(足月儿更为适用)。以下情况不推荐测量经皮胆红素:黄疸消退延迟、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正在接受光疗、已接受光疗、已接受换血疗法。(2)血清总胆红素:是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金标准。需监测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参考新生儿黄疸小时胆红素列线图进行比对,依据新生儿胎龄、出生小时龄,在图表上描点。生后24 h 内或胎龄<35 周的新生儿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应立即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
6. 生后24 h 内黄疸的临床评估:生后24 h 内出现黄疸,需要紧急临床评估并治疗(尤其需除外新生儿溶血病)。低于换血标准的患儿需要完善血总胆红素水平;完善血常规,评价是否有溶血或感染;查直接Coombs 试验。核实患儿母亲ABO 及Rh 血型,是否存在血型抗体。
患儿出现以下情况时,完善如下检查:(1)血常规(必要时复测):精神反应差、生后24 h 内、有红细胞增多症风险(全身皮肤发红、胎儿生长受限、糖尿病母儿)、光疗疗效欠佳时。(2)抗人球蛋白试验:母儿存在ABO、RhD血型不合(同时除外其他Rh 血型不合)。(3)感染:①若存在脱水,完善电解质、尿素氮检查。在新生儿感染时,完善C- 反应蛋白检查,提示感染和/ 或炎症反应(在感染初期可能存在假阴性)。
②在生后任何时间段,精神反应差的患儿应完善血培养、尿镜检及培养(泌尿系感染是黄疸消退延迟的潜在病因)。③若患儿出现严重黄疸、结合胆红素升高、血小板减少,需完善其他先天感染,包括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等相关检查。(4)代谢:若患儿精神反应差,黄疸严重,需除外半乳糖血症、酪氨酸血症。(5)肝功能:监测白蛋白水平;先天感染、先天缺陷代谢病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
7. 黄疸消退延迟:当足月儿生后10~14 d、早产儿生后3 周黄疸仍持续时,需完善相关检查。(1)黄疸消退延迟的最常见病因是母乳性黄疸,可见于约30% 的喂养充足的新生儿,新生儿体重增长良好,血清总胆红素在生后5~6 d 达高峰,但一般不超过200 μmol/L。母乳性黄疸为自限性,黄疸一般在生后12 周消退,不建议中止母乳喂养。(2)当新生儿黄疸消退延迟,且有进展趋势时,需要注意患儿喂养及体重增长情况,完善血清总胆红素、血常规、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检查。(3)若黄疸消退后复现,则需进一步完善下列尿液检查:①尿常规及尿培养,明确有无泌尿系感染;②尿巨细胞病毒DNA 检测,除外巨细胞病毒感染;
③其他:包括检测尿中还原糖,除外半乳糖血症;完善G6PD 缺乏症相关检查等。对于精神反应差的患儿,需完善尿巨细胞病毒DNA检查外,应注意有无陶土样便;完善腹部B 超,除外肝外胆道疾病及感染导致的肝炎;完善血/ 尿代谢筛查。(4)一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黄疸消退延迟:①G6PD 缺乏症;②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陷;③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可能伴有贫血、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升高;溶血;乳酸脱氢酶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