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点降低法测定分子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分子量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摩尔质量。

2) 掌握自冷式凝固点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非挥发性溶质二组分溶液,其稀溶液具有依数性,凝固点降低就是依数性的一种表现。根据凝固点降低的数值,可以求溶质的摩尔质量。对于稀溶液,如果溶质和溶剂不生成固溶体,固态是纯的溶剂,在一定压力下,固体溶剂与溶液成平衡的温度叫做溶液的凝固点。溶剂中加入溶质时,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溶剂的凝固点低。那么其凝固点降低值ΔT f 与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b 成正比。

∆T f = T f 0-T f =K f b

式中:T f 0纯溶剂的凝固点、T f 浓度为b 的溶液的凝固、K f 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

若已知某种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K f ,并测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分别为m A , m B 的稀溶液

的凝固点降低值∆T f ,则可通过下式计算溶质的摩尔质量M B 。

A f B

f B m T m K M ∆=

式中K f 的单位为K · kg ·mol -1

纯溶剂的凝固点为其液相和固相共存的平衡温度。若将液态的纯溶剂逐步冷却,在未凝固前温度将随时间均匀下降,开始凝固后因放出凝固热而补偿了热损失,体系将保持液一固两相共存的平衡温度而不变,直至全部凝固,温度再继续下降。其冷却曲线如图1中1所示。但实际过程中,当液体温度达到或稍低于其凝固点时,晶体并不析出,这就是所谓的过冷现象。此时若加以搅拌或加入晶种,促使晶核产生,则大量晶体会迅速形成,并放出凝固热,使体或加入晶种,促使晶核产生,则大量晶体会迅速形成,并放出凝固热,使体系温度迅速回升到稳定的平衡温度;待液体全部凝固后温度再逐渐下降。冷却曲线如图1中2。

图1 纯溶剂和溶液的冷却曲线图2

溶液的凝固点是该溶液与溶剂的固相共存的平衡温度,其冷却曲线与纯溶剂不同。当有溶剂凝固析出时,剩余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因而溶液的凝固点也逐渐下降。因有凝固热放出,冷却曲线的斜率发生变化,即温度的下降速度变慢,如图1中3所示。本实验要测定已知浓度溶液的凝固点。如果溶液过冷程度不大,析出固体溶剂的量很少,对原始溶液浓度影响不大,则以过冷回升的最高温度作为该溶液的凝固点,如图1中4所示。

确定凝固点的另一种方法是外推法,如图2所示,首先记录绘制纯溶剂与溶液的冷却曲线,作曲线后面部分(已经有固体析出)的趋势线并延长使其与曲线的前面部分相交,其交点就是凝固点。

本实验采用外推法来求凝固点。

三、仪器与试剂

SWC-LGe自冷式凝固点测定仪、移液管25ml、天平(0.0001g)、蒸馏水、尿素(A.R.)

四、实验步骤

1. 打开制冷系统电源、制冷、循环开关,设定制冷温度为-7℃;同时打开凝固点测定仪电源开关与观察窗口。

2. 用移液管准确移取25.00 ml蒸馏水于干燥的样品管中,塞上样品管盖(带搅拌杆与传感器)。

3. 将样品管放入空气套管中,调节搅拌杆位于传感器后方,将横连杆穿过搅拌杆挂钩。置搅拌开关于“慢”档。

4. 打开电脑点击“凝固点实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程序,点击“设置”菜单,第一选择“通讯口”为COM3,第二选“设置坐标系”纵坐标值设为-3.0 ℃- 3.0 ℃,时间坐标值设为0到50 min,第三“采样时间”设为10 sec。

5. 当凝固点测定仪温度显示为5 ℃左右时,点按“锁定”键,令“基温选择”变为“锁定”,然后当凝固点测定仪温度显示为3 ℃时,点击“数据通讯”菜单,选择“开始通讯”,进行数据采集。观察温度显示值,其值下降至约-0.5 ℃过冷温度时,搅拌开关调为“快”档,然后当温度显示值稳定不变时,持续5 min后,点击“数据通讯”菜单,选择“停止通讯”,并停止搅拌。

6. 点击“数据处理”,选择“计算溶剂凝固点”,系统生成溶剂凝固点温度,记录该温度。

7. 用称量纸在电子天平上准确称取尿素约0.3克。取出样品管,用手心唔热,使管内冰晶完全融化,将称量纸卷成纸槽向样品管中投入尿素,盖上盖子适当摇晃待其完全溶解后,再按步骤3,4,5,6重复实验。(注意:重复第6点时,点击“数据处理”,选择“计算溶液凝固点”,系统生成溶液凝固点温度,记录该温度。)

8. 实验完毕,清洗样品管,整理试验台。

五、数据处理

计算尿素的分子量并与理论值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