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学特色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文学特色探析
摘要:随着郭店楚简的出土及思孟之学的深入研究,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有关《大学》的研究主要是思想方面的,而对其文学特色少有人问津。《大学》作为先秦说理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文学特色很具研究价值。试从出彩的说理技巧、较强的散文节奏性、匠心独到的引用结构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释。
关键词:《大学》文学特色说理散文节奏引用
《大学》《中庸》自宋代起便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一起被宋儒称作“四书”,成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一儒家道传体系的有力证据。近年,对于《大学》的思想研究较多,但针对其文学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尝试对其文学特色进行分析。
首先,有必要对《大学》的作者问题进行简要讨论。《大学》被看作是曾子学派的作品,始于朱熹,“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1] (P.1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1] (P.4 )清代,学者们对《大学》作于曾子提出了质疑,如戴震①、陈确②等。随着1993年郭店楚简的出土,学者们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大学》的作者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李学勤先生认为,“朱子说《大学》系曾子所作,绝非无因”[2] (P.47 )。梁涛提出,不仅曾子的孝道观念及“忠恕”思想与《大学》篇的思想具有一致性,而且从学术传承的角度来看,《大学》与曾子也有关系,且《大学》与《中庸》在思想方面具有承接关系,《大学》出自曾子或者其弟子的可能性很大。③据此,学者们认为《大学》出自曾子或其后学之手,是可信的。
陈桐生先生的《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一文以曾子的散文作为中国说理散文成熟的标志。④而《大学》作为曾子的代表作品,极具文学特色。
一、出彩的说理技巧
《大学》作为说理散文,其出彩的说理技巧令人称赞,具体体现于以下三点:
(一)逻辑推理的娴熟运用。逻辑性是说理散文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
《大学》作者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增强其说理性,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⑤
只有知道自己想要的目标,才能确定自己的志向,有了志向,才能够心静,心静了才能神安,神安了才能慎重思考,慎重思考后才能处事得宜。这种句子即是逻辑中的连锁推理结构。“知止”是“定”的条件,而“定”是“静”的条件,以此类推。换句话说,即前一推论的结果是后一推论的条件。再如: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整段的叙述以“欲明明德于天下”为起点,以“天下平”为终点。从某种角度说这两者是一样的意义,所谓君子“欲明明德于天下”,即是将光明美好的德行彰明于天下,以实现天下太平。作者在这里灵活运用了连锁推理结构。首先以最终目标“明明德”为开端,寻因探源,最终找到了要达成“明明德”的根本,即“格物”。然后以“格物”为条件,运用连锁推理结构,最终推到“天下平”。这种说理方式相较平铺直叙更为形象生动,在反复循环的节奏中悄无声息地将论点凸显出来,进而让人明白,想要达到“明明德”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必须以“格物”为根基,一步步达成。
逻辑推理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使得说理对象更容易接受道理,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这是曾子学派说理散文的亮点之一。
(二)条理清晰,论证严密
《大学》之所以能被后人概括出“三纲八目”之说,源于它说理条理清晰、论证严密的特点。开篇,作者即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总纲领,继而论述确定这一纲领的意义所在。然后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作为达成“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具体步骤,以循环说理的方式论述了这八点。
另外,“观点—论证—结论”式的说理方式也使得文章紧凑,条理明晰,如: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观点),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论证)此谓修身在正其心。(结论)
这种段落内部的安排方式,使得文章内部结构清晰,一目了然。类似例子还有很多,如“先治其国”及“陈其意者”等段落。这些段落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分论点组成总论点的方式,使得整篇文章一气呵成。
(三)浅近贴切的例子与比喻
举例子一直是说理文章的惯用手法。《大学》中所举例子的特点是浅近贴切,作者仿佛信手拈来,并不十分刻意。谈到“修身”,就举人际交往中的例子,“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种情况是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的,谁也不会对与自己关系淡薄的人情谊深厚,而对与自己情谊深厚的人关系淡薄。这个例子很简单地把修身之道的重要性讲明。谈到“诚意”,就举小人的例子:“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将小人的窘态与掩耳盗铃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也使本段的论点“诚意”更加凸出,在轻松诙谐的语境中达到说理的目的。比喻的运用在《大学》中也是极为出彩的。如“富润屋,德润身”,就像财富能够装饰屋子一样,道德也能润饰人身。再如:“《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天下没有哪个女子是先学会养育婴儿,然后才去嫁人的。以此作喻,说明爱心是天生的,国君应当像爱婴儿一样爱人民。这些比喻既生动,又浅显,老夫老妪也能理解,瞬时增强了文章的亲和力,让受众更易接受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二、较强的散文节奏性
“文学作品语言的句法组织的独特性,一方面决定于作家创作的总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决定于思想构思的上下文和形象性。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帮助作家最全面地简洁地表达思想内容,有力地影响读者,使读者对所描写的事物得到清晰明了的了解。”[3] (P.97 )《大学》的作者深谙此道,运用修辞手法与变化多端的句法组织使文章既有节奏性,同时达到突出主题思想的效果。
(一)对偶
对偶,讲求字数相等,句式相似。如:
1.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2.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3.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4.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
《大学》中这种正反对比的对偶运用,在形式上符合中国人对称美的审美习惯。在内容上,也使得文章对比鲜明,有抑有扬。
(二)排比
排比的运用增强了句式的变化,追求变化中的统一。《大学》作者善于运用排比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又不同于后世的词藻堆砌,真实自然,毫无匠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