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现代化和新水利理论
浅谈中国水利现代化建设
划、 设计 、 建设 、 理等方 面的技术 和进展 , 管 根据我 国的实 际需要 和财 力, 引进或吸收必要 的技术 。同时, 能及时 了解通讯 、 计算机 、 管理 、 监 视、 预报等相关领域 内的技术进展 , 随时吸收高新科 技成果 , 创造 出有 中国特色的水利技术。 ( ) 三 管理现代化
对于当代社会与水有关的各种先进观念和科学结论应 当充分融入 水利建设和管理理论 之中 , 在观念上充分吸收和利用人类最科学 、 最先
统等 , 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 的提高 , 不断提高防洪建设 水平 。 ( ) 二 以供水建设 为主 的阶段 人类社会防洪安全得到一定保障之后 , 经济就会发展 。 经济发展到 定程度之后 , 的供需矛盾就 日益突出 , 时各种引水 、 水 这 配水 等供水
包括管理技术和管理法规 的现代化。在管理技术方面应 当充分吸 收信息 、 通讯 、 预测 、 决策 等方 面的最新技术 , 使水利管理过 程公开化 、 民主化 、 科学化 。同时建设完善的水利管理法规体系, 过宣传 护 、 改善水域水质等水环境建设将成为水
宣传在全社会形成新的水 观念 和依法治水 的意识 。 水利现代化是一个相对 概念 ,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 、 技术 的进步 而不 断有新的变化。 水利现代化是有起点的 , 即我 国水利建设 的总体水平与 国际先进水平接 近之时 , 但它是没有终点的过程。 三 、目前 我 国水 利现 代 化 的差 距 如果将我 国水利事业状况 与国际先 进水 平进行 比较 ,可以看出我 国正处于 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过程之 中。
利建设的主要内容。
( 以景观建设为主 的阶段 四) 在水质问题基本解决之后 ,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 的不 断提高 , 旅游事 业的发展 , 人们会对水域周边的景观提 出较高 的要求 。因此 , 以水 域空
关于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的思考
中 央 1号 文件 提 出 “ 努 力 走 出一 要 条 中 国 特 色 水 利 现 代 化 道 路 ” 新 时 ,
同度 较高 。后 现代 化理论 是西 方学 者 提 出 的一 种社 会 发展 理 论 , 主要 关 注
于发 达 国家社 会 发展 的 研究 。 里 不 这
两 个 : 成 为现 代 的 、 合 现 代 需 要 ① 适
一
明进 程 的 终结 。将 来 还 有第 三 次 、 第 四次 和第五 次现代 化等 。 三是 国家的现 代化 。新 中 国成 立 以来 , 和 国家 一 直在 摸 索如 何 实 现 党 现 代 化 的发 展战 略 问题 。但是 , 由于 时代 的局 限 和 体制 的制 约 ,在 前 3 0
G P为 1 0 D 50 0美 元左 右 。实 际上 , 按
照 达 到 当时 中等 发 达 国家 水 平 的 标
论 是关 于 世界 、 国家或 地 区 现代 化 特 点 和 规律 的研 究 成果 的统 称 。 大致 可 以分 为 经 典 现 代 化 理 论 和新 现 代 化
化; ②第二次现代化 , 指从 工业 时代
向知识 时 代 、工 业经 济 向知 识 经 济 、
工 业社 会 向 知识 社会 、 业文 明 向知 工
Ap r a h o t r c n e v n y mo e n z t n w t i e e c a a trs c / a g J g e g Z a g Wa g Wa g p o c fwa e o s r a c d r iai i Chn s h r ce it s P n i p n , h n n , n o h i / n
1 — 7
前 沿
C IA WA E E O R E 2 1 .1 HN T R R S U C S 0 2 1
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性
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性水利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水利行业现代化首先要满足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对水的各种需求。
但是,地球水资源是有限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显然,探讨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
从政策上来看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再次将水利确定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首位,把治水摆在优先领域,同时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不仅要求水利工作者化解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社会稳定发展,国家食物安全度稳定提高,生活环境越来越优美,而且还要求能有效地遏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局面,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
由上述可见,治水任务十分艰巨。
特别是水利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民经济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前提、基础和保障;也是社会安全、经济安全、食物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
所以,要基本实现国家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生态与环境美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以及“四个”安全的确保,首先,就必须加速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确保水利现代化就是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经济上来看,1990~1999年期间我国每亿元水利投资对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总效应为7.00亿元,其中包括水利建设完成后在防洪、供水、发电、灌溉、水产养殖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前向效应为4.49亿元,由于进行水利投资,产生了对钢材、水泥、电力、劳动力等等需求而产生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即后向效应为2.51亿元.从农业和生活来看,★修堤建库, 控制洪灾, 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靠保障★建站挖沟, 排除内涝, 实现西部沿河农田旱涝保收★充分利用各种水源、发展灌溉、改造中低产田、促进农业稳产高产★治山治水, 保持水土, 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山区生产★为改善人民生活,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加强水利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致力于科技攻关, 使水利化建设适应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治山治水, 保持水土, 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山区生产★为改善人民生活,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加强水利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致力于科技攻关, 使水利化建设适应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从环境气候方面来看,半湿润和湿润地区的灌溉条件很优越,这些地区的水利工程除灌溉和航运以外,还需注意水量过多而造成的危害。
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
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随着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和需求的增加,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水利工程是指利用水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工程,包括水库、渠道、水泵站等设施,以及灌溉、排水、防洪等工程。
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则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对水利工程进行全面、系统、精细的管理和运营。
本文将从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的意义、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的意义1.满足人民对水资源的需求现代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需求,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生活和生产所需的水资源供应。
2.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是有限的宝贵资源,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防洪减灾和生态环保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可以更好地进行防洪减灾工作,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状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设施老化和运行效率低下一些早期建造的水利工程设施老化,设备陈旧,运行效率低下,需要更新改造;一些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构建标准不高,存在安全隐患。
2.管理不够精细一些水利工程的管理方式还比较传统,管理手段和手段不够先进和精细,管理效率低下,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水资源管理的需求。
3.信息化程度低一些水利工程管理还存在信息化程度低的问题,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等方面存在瓶颈。
三、发展趋势2.推进管理精细化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和科学化程度,推进水利工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3.提高信息化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水资源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健全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系统,提高数据分析和利用效率,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浅谈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差距
浅谈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差距摘要:水利建设的现代化是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因此水利行业现代化首先要满足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对水的各种需求。
但是,水资源是有限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如果将我国水利事业状况与国外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正处于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过程之中。
关键词:水利建设、水资源开发、差距(一)观念上的差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但是这一原则还没有能够反映到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理论中。
因此,目前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已出现了许多不可持续发展的征兆,将对我国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隐患。
如北方河流的断流、华北地区地下水大量超采形成大面积漏斗、湖泊干枯或萎缩、绿洲消失、植被减少、土壤沙化、草场退化、沙尘暴、虫害等起源于人类大量侵占生态用水所造成的生态退化。
森林砍伐及坡地垦荒造成的水土流失及荒漠化,围湖造田、开垦湿地等对生态系统有较大影响的人类活动,以及向水域大量排放污染物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都说明在观念上存在的差距。
在我国传统的水利理论中,比较多地受到改造自然、人定胜天思想的影响,没有把人类作为流域内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加以研究和考察,而是片面强调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愿望,以至干扰甚至破坏了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均衡。
目前在发达国家的水系管理中比较注意全流域的管理,明确提出“人与水和谐共处”、“回归自然”、“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等目标,流域生态系统保持较良好的状态,流域内的居民普遍有较主动的环保和生态保护意识。
应当说在观念方面我国还处在转变的初期,与国际先进观念仍有较大差距。
(二)技术上的差距目前我们与国际水利技术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即一方面在某些大工程上表现出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在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较陈旧的设备和施工技术。
对一些技术先进但造价昂贵的设备和施工工艺还无法采用。
1.超级堤。
堤宽约为堤高的30倍,堤顶可建设道路及住宅开发。
论中国水利的现代化
论中国水利的现代化于春丽(四平市梨树灌区管理局,吉林四平,136000)由于水利事业对流域的水循环及流域的生态系统有重大影响,为了保证流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更新水利理论,实现中国水利的现代化。
我国已经制订了国家现代化的议程,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实现全国的现代化,而水利行业是国家的重要基础产业,目前的状况无法满足国家现代化的需求,水利行业要率先实现现代化。
为此,在2001年汪恕诚部长提出:中国水利要由传统水利转变为现代水利,转变为资源水利。
一、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利发展过程纵观美国、日本、法国等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利发展过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
在1960年以前,各国的水利工作是以水资源开发为主,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大规模地修建水库、堤防、整治河道。
是水利工程技术发展较快的时期。
进入60年代,由于经济的发展,显露水资源的不足,各国开始重视对水资源进行管理,注重发展节水技术,并且重视相关的法规建设。
在7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造成河流的污染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反映在水利建设方面,社会对水资源保护的呼声较大,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发展污水处理技术,修订各类水质标准也自然成为各国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8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利建设先后转入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即对河流水质、水量、环境、景观等多方面的指标进行统一管理,以满足社会对水利建设的多方面需求。
对河道两岸的空间管理也列入水利管理的内容之一,河流公园的建设发展较快。
进入90年代,伴随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在水利建设方面也有许多新观念产生,开始对传统的水利建设理论进行反思。
水利建设由传统的以改造自然为目标转变为以人水和谐共处为目标,比较重视利用非工程措施协调人水关系,重视环境用水和生态用水。
最具代表性的进步是水域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提出,重新认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修复。
二、水利现代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水利建设内容的变化,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推动。
关于水利现代化问题的思考
然 资 源 ; 要 顺 应 自然 , 能 违 背 自 然 又 不
规律 , 害 水环境 , 水资 源枯竭 , 损 使 不
利 于 人 类 的 生 存 。 因 此 在 治 水 过 程 中
要 辩 证 的 认 识 问题 , 时俱 进 , 析 与 与 分 判 断 各 种 治 水 措 施 的 得 失 。对 水 利事 业 发 展 的 综 合 性 战 略 研 究 ,可 以统 筹 考 虑 水 资 源 和 水 环 境 方 面 的 问题 , 研 究 如 何 使 除 害 与兴 利 、 洪 与 抗 旱 、 防 开
战 略 研 究 的重 要 意 义 。 同 时 也 更 清
楚 地 看 到 在 人 口急 剧 增 加 .经 济 迅 速 发 展 状况 下 , 资 源 的 开发 利 用 不 是无 水 限 的 , 水 资 源 的使 用 要 有 节 制 , 加 对 要 强 管 理 , 护 水 资 源 。 从 传 统 的 以 修 建 保
淹 没 土 地 房 屋 、 走 生 命 财 产 , 为水 夺 成
患 。 洁 的水 源 可 以供 人类 饮 用 , 可 清 并 作 为 溶 剂 和 化 工 原 料 , 但 是 利 用 后 的 污 废 水 又 会 污 染 环 境 , 来 病 害 。 类 带 人 应 努 力 改 造 自然 , 用 好 “ ” 种 自 利 水 这
维普资讯
中 国 水 利 杂 志 专 家 委 员 会 会 议 暨 水 资 源 管 理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高 层 研 题 的 思 考
口 陆 孝 平
摘 要 现 代 化 的 经 济 社 会 要 求 有 现 代 化 的 水 利 作 为 支 撑 , 现 代 化 的 水 利 基 础 设 施 必 将 成 为 发 展 现 代 化 经 济 社 而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管理也在不断现代化发展。
水利工程是指由人工修建、改造、利用水资源以及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的综合性工程。
水利工程管理是指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协调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防洪和水资源利用各项工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的趋势。
本文将从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探讨。
1.技术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利工程管理的技术手段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现代水利工程管理已经应用了很多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
这些技术手段能够提高水利工程的监测和管理效率,实现远程监控、实时数据共享,为水利工程的管理提供了便利。
2.管理模式的现代化现代管理模式的引入使得水利工程管理更加科学化、综合化和规范化。
现代管理模式倡导科学决策、全面规划、精细管理,注重数据分析和信息化管理。
还提倡合作共赢、多方参与的管理理念,实现社会化管理和公众参与。
现代水利工程管理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优先原则。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并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道路,实现水利工程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1.落后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目前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着一些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如单一的管理主体、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决策失衡等。
管理体制的落后影响了水利工程管理的协调性和高效性,制约了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2.信息化水平不高虽然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水利工程管理中,但其普及和应用程度还不够高。
一些地区和单位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使得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够高,影响了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3.生态环境问题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着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等。
国家现代化与水利现代化
国家现代化与水利现代化——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成果之一(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2004年3月19日前言: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
水利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利是其基础、命脉和保障。
加快水利发展步伐,不仅对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水利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中国水利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洪涝灾害频繁;二是水资源严重短缺;三是水污染与水环境日趋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未来水问题将更加严峻和复杂,而难点将更加集中在体制、机制、法制,人口与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等问题,难点集中在人与自然、水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改革,这是21世纪中国水利面临的最大挑战。
因此,在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认清形势,调整治水战略,加快改革。
要密切结合中国的国情与水情,以人为本、保障安全与提高舒适程度相结合,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开创水利建设新局面,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以水利现代化保障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了系统研究水利现代化的内涵、评价方法和标准,根据水利部领导的指示精神,2000年10月水利部办公厅、规划计划司、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成立了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有关水利现代化的调研和座谈,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系统分析、研究测算和组织专题研究等工作,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完成了《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报告》并于2002年底通过了专家鉴定。
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导_推进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新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即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
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导,推进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新实践,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水安全保障,以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中国水利现代化新篇章。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9个方面的本质要求,紧密联系、内在贯通,构成了一个系统完备、科学严密的有机整体,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生态危机不作为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前进的道路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5个重大原则,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水利现代化与水利人的现代化
积 极 参 与 建 设 和 管 理 。③ 生 存 竞 争 观 念 。水 利 现 代 化 是 在 我 国社 会 主 义市
场 经 济 的历 史 条 件 下 进 行 的 , 场 是 市 没 有 硝 烟 的战 场 , 比流 血 更 残 酷 的 是 战 场 ,市场 没 有 大 锅 饭 和 铁 饭 碗 ,没
面对 事 业 , 面对 他 人 , 容 他 人 。⑤ 民 包
主法 治观念。民主相对专 制而言 , 法
要包括 : 终身学 习观念 。水利现代 ①
化 是 在 世 界 走 向 知 识 经 济 新 时 代 的
历 史 背 景 下 进 行 的 , 识 经 济 社 会 要 知
水 利 现 代 化 是 国 家 现 代 化 的 重 要组成部分 , 革开放 2 年 , 改 0多 国家 现 代 化 建 设 日新 月 异 , 民群 众 的状 人 况 发 生 了 深 刻 变 化 ,人 们 的 竞 争 意
利 事 业 , 成 水 利 现 代 化 。 现 代 化 的 构 水利 要求有 现代化 的水利人 去建设 , 现 代 化 的水 利 又 为 水 利 人 的 现 代 化 创 造 条 件 ,两 者 互 为 依 存 , 不 可 分 割 。在 推 进 水 利 现 代 化 的进 程 中 , 同 样 推 进 了水 利 人 的 现 代 化 进 程 。在 发 展 人 的 现 代 化 的 同 时 又 促 进 了 水 利 现 代 化 的发 展 ,两 者 互 相 结 合 、互 相 促 进 。离 开 了水 利 人 的 现 代 化 ,也 就 不 存 在 水 利 现 代 化 。 应 该 说 , 利 人 水 的 现 代 化 是 水 利 现 代 化 本 质 要 求 和
《水利现代化》课件
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制 度,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
和权限。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监督 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市场化 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
程建设和管理。
加强水利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大对水利科技创新的投入力 度,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 的研发和应用。
04
水利现代化实践案例
南水北调工程
总结词
跨流域水资源配置的重大工程
详细描述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旨在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往华北地 区,解决该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该工程包括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已经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长江三峡工程
总结词
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详细描述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总结词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详细描述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该战略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加强水 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等工作,促进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管理技术
水资源监测技术
利用遥感、卫星定位等手段,实 时监测水资源的分布、储量和动 态变化,为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
供科学依据。
水权管理技术
通过建立水权制度,明确水资源 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促 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
水资源调度技术
利用计算机仿真和优化算法,实 现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抗旱减
长江三峡工程是中国的一项综合性水利工程,集发电、防洪、航运等多功能于一体。该工程位于长江上游,是世 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其大坝坝体长度为世界之最。三峡工程的建成不仅提高了长江流域的防洪能力,还为中国的 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电力支持。
水利部印发《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
水利部印发《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 近日,水利部印发《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研究谋划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
《意见》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和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治水新思路,以着力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导向,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重点,以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意见》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初步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从2020年到2035年、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阶段目标。
同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重要举措,切实把中央治水兴水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是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加快健全节水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水,加快节水载体建设,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二是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以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设为着力点,完善大中小微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推动水利设施提质升级,构建系统完善、安全可靠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三是强化乡村振兴战略水利保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解决好乡村水问题,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水利基础保障。
四是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大河湖保护和监管力度,推进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和谐优美的水环境。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方向水利工程是指利用水资源、开发水能、解决水问题以及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工程。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本文将探讨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及未来方向。
1. 技术先进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管理所使用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与进步。
传统的水利工程是基于人工测量与监控,而现代水利工程管理已经引入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使得水利工程的监测、管控更加高效、准确和便捷。
2. 管理智能化现代水利工程管理已经逐渐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赋予了水利工程管理更强大的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能力。
可以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水资源变化等复杂情况,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效率和安全性。
3. 环境友好化现代水利工程管理在设计、施工和运行中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化。
注重生态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力求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水利工程的可持续性。
4. 经济可持续化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还包括经济可持续化。
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应当注重成本效益、资源利用效率与管理效率,并注重投入和产出的平衡。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使得水利工程能够实现良性循环,保障经济的可持续性。
二、水利工程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1. 多方位结合未来水利工程管理将更加注重整体规划与多方位结合,结合水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等因素,注重资源综合利用,推动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2. 自动化与智能化未来水利工程管理将更加倚重先进的技术,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手段,提高水利工程的监测、预测与处置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与水资源管理需求。
3. 生态优先未来水利工程管理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应用生态工程技术与方法,保护水体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改善治理便民利民未来水利工程管理将更加注重便民利民,注重改善农田灌溉、城市供水等方面的设施建设与管理,提高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水利现代化进程的评价和展望
展望
Hale Waihona Puke 1、中国水利现代化的未来发展 方向
展望未来,中国水利现代化将朝着加强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发 展、优化水利体制机制等方向发展。首先,将进一步加强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完 善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其次,数字化智能化 发展将成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方向,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水资源管理 效率。最后,优化水利体制机制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将深化水资源管理、 水权制度等改革,促进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
谢谢观看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实现的。在新中 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推进现代化建设,包括工业 化、农业集体化、科技和教育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同时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西方现代性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相似之处。首先,两者都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为清洁能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成就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 要贡献。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利建设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需求与实 际建设情况的差距日益明显。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不 断增大,而实际建设情况难以满足需求,如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等。 其次,建设质量还有提升空间。部分水利设施的质量标准不高,易出现损坏、老 化等问题,需要加强质量控制和技术创新。
参考内容
中国水利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展 望
水利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本 次演示将详细阐述中国水利建设的成就、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国 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关键成就包括:一是大规模的水 利枢纽工程建设,如三峡大坝、丹江口水利枢纽等,提高了防洪、灌溉、发电等 多方面的能力;二是农田水利建设,如灌区改造、节水灌溉等,有效提高了农业 产出和效益;三是水能资源开发,如水电站建设等,
认清水利建设发展趋势,严格管理工程质量
想下的水利建设工程严重的破坏了水流域的循环系统。 水利新理论在总结传统 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 , 综合考虑社会、 经济、 技术和生态等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 情况, 发挥水利在流域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 水利新理论跨出传统水 利理论的局限, 将流域观念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 在重视流域的物理特性之外 着力分析流域的社会及自然特性。 在研究流域的水文规律的基础上 , 从天象、 地 象及生态整体上观察水域情况。 同时, 不可忽视人类活动在其中的影响。 顺应水 利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水利新理论在综合分析水域的 自然特性 、 水文状况以及 社会特性 , 实现流域范围内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 水利工程施工常见质■问曩的控制分析 2 . 1 完善施工质量控制体系, 提高企业质量控制能力
再生速度 , 过量 的开发地下水资源, 引起地下水位的下降, 造成地表植物的枯 萎 地面下 沉等严重的后果I 流域一般者 具有 自 我净化的能力, 但大量污染物的 排放超出了环境的自 净能力范围内. 环境的总体质量下降, 流域的 物质循环受
到阻碍。 这都要求我国发展新的水利理论, 实现我国水利的现代化, 维护生态的 平衡稳定。 1 . 2 我 国水利 新理论 的发 展 为实现我国水利建设的现代化, 水利新理论应运而生, 在总结传统理论优
一
.
我墨水刺撕理论的形成曩发晨方向
控 力度 , 加强技术 人员与质 量人 员的巡检 工作 , 提 高技术控 制效果 , 以此避 免施 工质量 问题 的 发生 。 .
1 . 1实现水和 现代化发展推动水利新理论的形成
2 O f t 纪我们在建设大型水利造福于人类的同时, 各种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也越来越明显. 影响人们的 正常生活 由 于大量的不合格水利工程的建设, 漉域 的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 出 现短路的现象, 破坏了地表水的平 衡, 导致地下水位 上升或下降冰 库、 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影响了水域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 导 致食物链中的某螳环节遭到破坏, 物种急剧减少, 生奄累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防 洪工程的建设在杜绝了 洪灾的情况下. 也阻止了洪水泛滥医与河流之间的水循
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方向及实现途径
水 利 工 程 体 系 ,统 筹 城 乡 协 调 发 展 ;要 求 以 更 加 优 良 的水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体 系 ,改 善 和 恢 复 河 湖 健 康 生 命 ; 要 求 以 更 加 快 捷 的 水 信 息 化 管 理 和 更 高 水 平 的 涉 水 事 务 管 理 能 力 ,建 立 有 利 于 水 利 科 学 发 展 的 支 撑 保 障体 系 。
济 社 会 持 续 稳 定 快 速 发 展 ; 要 求 以 更 高 标 准 的 农 田
济 社 会 发 展 特 征 不 一 样 , 不 同 国 家 和 区 域 有 着 不 同
的 现 代 化 路 径 和 战 略 选 择 。我 国始 终 坚 持 现 代 化 进
程 与探 索有 中 国特色 的社会 主义 道 路 结 合在 一 起 ,
全 面 加 快 水 利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 以期 化 解 水 利 对 经 济
向 工 业 社 会 转 变 的 必 然 选 择 ,是 对 人 类 文 明 发 展 和 进 步 的 一 种 衡 量 和 认 定 ,反 映 了在 一 定 的 历 史 发 展
阶 段 、一 定 的 区 域 或 范 畴 内 ,社 会 经 济 及 其 相 关 领 域 所 达 到 的相 当先 进 的 发 展 水 平 。 因 自然 历 史 及 经
的社会 主义 现代化道 路 。 1 . 2 水 利 现 代 化 内 涵 辨 析
水 利 现 代 化 的 主 要 内 涵 体 现 在 思 想 观 念 现 代 化 、 基 础 设 施 现 代 化 、 技 术 手 段 现 代 化 和 管 理 服 务 现 代 化 等 四 个 方 面 。 在 治 水 理 念 上 突 出 现 代 化 导
试论中国水利现代化(一)
试论中国水利现代化(一)摘要:在进入21世纪之际,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的使命,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首要地位,建设中国水利现代化是我们当务之重。
本文宏观性的论述了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内涵、目标、体系、供研究参考。
关键词:水利现代化内涵目标指标1背景我国解放50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得到飞快发展,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富足,尤其是在全球掀起以“经济全球化、资本自由化、产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等新四化为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世界即将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即将出现16亿高峰、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将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将要开始的关键时刻,党和政府及时发出号召,在“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广东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迎接第二次现代化浪潮,迎接新纪元,迎接即将到来的人口高峰,迎接大幅推进的城市化进程。
在积极推进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从民族的命运及历史的战略高度来再次审视我国当今的水问题,指出:“得认真研究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未雨绸缪”,特别是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再次将水利确定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首位,把治水摆在优先领域。
同时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不仅要求水利工作者化解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社会稳定发展,国家食物安全度稳定提高,生活环境越来越优美,而且还要求能有效地遏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局面,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
可见,治水任务十分艰巨。
水利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民经济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前提、基础和保障;也是社会安全、经济安全、食物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
所以,要基本实现国家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生态与环境美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以及“四个”安全的确保,首先,就必须加速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才能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水利现代化问题
针 的 指 引 下 , 全 国 不 少 省 区 水 利 部 门 还 进 行 了卓 有成 效 的探 索 和实 践 , 水 利 现 代 化 建 设 已迈 开 了 步 伐 ,展 露 了
曙光。
一
、
水 利 现 代 化 问 题 的 由 来 、 索 探
代 , 个 时期 水 资 源开 发 速度 减 慢 , 这 治
对 这 个 问 题 思 考 更 多 ,在 中 央 治 水 方
步发 展 趋 势 , 库 数 量 、 容 量 、 类 水 库 各
水 利 工 程 取 水 量 大 幅 度 增 长 , 主 要 河 流流 域 开 发 和 综 合 利 用 达 到较 高 、 甚 至很 高的程 度 ,水利 工 程 体 系逐 渐完 善 。 第 二 个 阶 段 是 7 年 代 中 期 到 8 年 O 0
越 穷越 生 、 生越 穷 , 是 贫 困地 越 这 区 又 一 种 恶 性 循 环 。 我 很 赞 成 自 治 区 正 在实 施 的 “ 生快 富 ” 程 。 少 工 五、 增加 对 贫 困农 民的小 额 信 贷支 持
是 把 青 铜 峡 水 利 枢 纽 划 归 地 方 管
理, 自治 区 已 经 提 出 报 告 , 取 解 决 ; 争
法规 、 全 机 构 等措 施 , 环 境 污 染进 健 对 行全 面 治理 , 始加 强 水 资 源 的节 约 、 开 保 护 和管 理 。第 三个 阶 段是 2 世 纪9 0 0 年 代 以 来 ,这 个 时 期 “ 与 水 共 处 ” 人 、 “ 口 、 源 、 济 与 环 境 协 调 发 展 ” 人 资 经 、 “ 持续 发 展 战 略” 等认 识 不 断深 化 , 可 加 强 水 资 源 的 节 约 、 护 、 化 配 置 和 保 优 环 境 保 护 、恢 复 良好 生 态 成 为 发 达 国 家治 水工 作 的 主题 。经过 长 时 间 的建 设 , 2 世 纪 9 年 代 以 来 , 达 国 家 在 从 0 0 发 完 善 水 利 工 程 建 设 的 基 础 上 , 不 断 结 合 管 理 、科 学 技 术 和 信 息 化 等 方 面 的 现 代 化 社 会 变 革 ,开 始 把 水 利 现 代 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利现代化和新水利理论
国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传统的水利建设理论与现实的冲突越来越尖锐,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日益显现。
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相和谐等现代观念的形成,应当认真总结传统水利
量大部分被贮存在水库内,河道内的汇流又因为河道的疏浚和堤防的修建而快速地排入大海,流域的水循环时间过程加快。
二流域水循环的绝缘化
河流的广大中下游平原地区大多是河流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河流的洪水泛滥过程不仅是一个灾害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形成冲积平原的生态过程。
河流洪
水的泛滥给广阔的洪泛区带来水资源、土沙、肥料、物种、鱼类饵料,并冲洗河流和土壤的污染,维持流域的特有生态系统,因而洪水的泛滥过程也是一个生态过程。
但是,由于河流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河流不再泛滥,洪泛区的水循环与河流的水循环无关,称之为绝缘化。
洪泛区水循环的绝缘化不仅杜绝了洪水灾害,同时也中断了洪泛区的生态过程,使广大洪泛区的生态系统难以维持。
道,而人工化的流域将随其人工化的程度的扩大,地表的产流比重不断增加,地下渗流的比重不断减少。
目前经济活动发达的流域根据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人工化、半人工化、自然状态三种类型的区域。
自然状态的区域是指基本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区域,其基本植被状况尚保持较原始的状态,比如目前国家所设置的各类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基本没有
受到人类活动干扰。
尽管如此,这类区域的规模也大大缩小,生物通道受阻,加之受大气环境、水环境变化的影响,生态环境也在日趋恶化。
半人工化的区域主要是指广大农业地区,这里由于长期的人类农业活动所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共存,相互交织。
这里既保存有较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有大量被人工驯化或培育的动植物资源,杂交物种和变异物种较多。
但是,
在水域内大量兴建水利工程,使水域连续性遭到破坏,如大坝建设使水流的连续性、河床的连续性、水生态的连续性被破坏;由于河流中上游大量蓄水造成下游河道断流,河流的连续性及生态的连续性被彻底破坏。
2.地表水和地下水连续性的破坏
在自然条件下,在非干旱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是连续的,由于地下水位
较高,通过毛细作用可以保持地表的湿润,地表水也可以通过正常渗透补充地下水。
但是由于人工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大面积的深埋地下水漏斗,使地表水与地下水失去连续性,地表土壤干裂,地表植被受到严重的破坏。
3.水域和陆域连续性的破坏:水域和陆域是连续的,在水域和陆域之间存在有过渡带,即水位涨落的区间,即自然状态下的滩地和湿地,总体上形成了水域--
流域的资源有可替代资源和不可替代资源,当可替代资源不足时可以寻求其他替代资源,不可替代资源不足时就只有从其他流域输入。
流域的资源又有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可以重复利用,但是利用速度不能超过其再生速度。
不可再生资源伴随开发利用总会趋于枯竭。
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中,要充分做好流域的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对可
再生资源的利用尽量将利用速度控制在不超过再生速度的范围内;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考虑资源枯竭后的替代资源开发,必须从其他流域输入时,要考虑可持续性和经济的合理性。
在各类资源中,必须对水资源的开发给予非常的重视。
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而且水资源同时具有资源、环境、生态三种功能,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可以替
有些合成物是很难分解的,成为流域物质循环的垃圾和环境的有害物,这种物质在流域内大量积累,将使流域的物质循环出现障碍。
这些垃圾时常被大型动物吞食,导致死亡。
(五)生物种的灭绝速度超过新生速度
在自然状态下,地球上的物种的灭绝速度和新生速度大致相同,差不多每
年20余种,这样能够保持物种总量的基本平衡。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大量捕杀、栖息地的破坏、生物通道的阻断、环境质量的恶化等原因,生物种的灭绝速度大大加快。
据估计,近200年来存在于地球的物种总数已经由300万种减少为大约150万种。
物种的新生速度没有增加,而物种的灭绝速度却加快了1000倍,通过食物链的关系,一个物种灭绝可影响到数十种生物的生存,生物灭绝速度的加快
;南系
k㎡,占40%.流域内人口1.22亿人。
(一)海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
海河流域为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地区之一,年间降水量539mm,陆面蒸发量470mm,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只有370亿m3,人均占有量307m3。
但是流域内不包含生态需水量在内,需水量已达465.2亿m3,年间缺水近100亿m3。
为了满足社会发
展的需求,依赖大量超采地下水,目前已累积超采地下水889亿m3,深层地下水最大下降到地面以下105m,受害面积已达9万k㎡.。
(二)不断恶化的海河流域生态系统
海河流域水资源状况的不断恶化,造成流域生态系统的恶化,主要表现在:
1.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流域内湖泊和湿地的萎缩,湖泊干枯,湿地面积也由
10万k
10%,使
由于水利事业对流域的水循环及流域的生态系统有重大影响,为了保证流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更新水利理论,实现中国水利的现代化。
我国已经制订了国家现代化的议程,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实现全国的现代化,而水利行业是国家的重要基础产业,目前的状况无法满足国家现代化的需求,水利行业要率先实现现代化。
为此,在2001年汪恕诚部长提出:中国水利要由传统
水利转变为现代水利,转变为资源水利。
(一)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利发展过程
纵观美国、日本、法国等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利发展过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
在1960年以前,各国的水利工作是以水资源开发为主,为了满足经济发展
境用水和生态用水。
最具代表性的进步是水域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提出,重新认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修复。
(二)水利现代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发达国家水利建设内容的变化,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推动。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对于水利行业的需求也不断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社会要求有一个基本的安全发展空间,保持社会的稳定,首先要求防洪安全建设。
水利建设的初期,多以大型防洪工程建设为主。
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用水需求的增加导致供水紧张,供水设施的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初期的主要要求。
在防洪安全、供水问题基本解决后,社会经济会有较快的发展,同时污染
70
或达到了这一经济指标。
所以谈论我国的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已不是遥远的将来,但是现代化是有起点而无终点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GDP已达70000亿美元,人均20000美元。
相比之下,我们所谈论的现代化标准又只是一个起点标准或称为“门槛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