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睑的解剖学
⏹上起眉弓,下至睑颊沟,颞侧起自骨性外侧眶缘,鼻侧为鼻梁根部。
⏹眼睑中部横行裂隙为睑裂,上方为上睑,下方为下睑。
国人睑裂平均长度27.88mm,
男性稍长;平均高度7.54mm,男性稍高
⏹上下睑在鼻测和颞侧交会处分别称内外眦,上下睑的游离缘称睑缘:宽约2mm,前缘
比较钝圆,后缘比较锐利,便于眼睑闭合。
⏹睑缘前后缘之间称睑缘部,其间有灰白线条,称灰线或缘间线,是眼睑皮肤于结膜
的粘膜移行处,常作为眼睑手术标志。
⏹由灰线将眼睑劈开分为前后两层,前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轮匝肌,后层包括睑
板与结膜。
眼睑手术中十分重要
⏹睑缘线后方可见排列整齐的睑板腺开口,上下睑前唇由2-3排粗短的睫毛。
上睑约
100-150根,下睑约50-70根,上睑睫毛稍长
⏹上睑缘距内眦约6.5mm处,下睑缘距内眦约6mm处各由一小乳头状隆起,中央有一
小孔称泪小点,为上下泪小管的开口
⏹上下睑内面睑缘上方约0.5-1.0mm处有一线状浅沟,称睑板下沟,常是结膜异物存
留处,也是眼睑手术的重要标志。
眼睑的组织学
⏹眼睑自前至后分为五层:最外层为皮肤,依次为皮下疏松纤维组织,肌层(眼轮匝
肌,提上睑肌和Muller’s肌),睑板和最内层的睑结膜
⏹正常眼睑
⏹眼睑皮肤:表层6-7层复层鳞状上皮,表面很少角化。
基底层为单柱状基底细胞位
于基底膜上,基底细胞之间有数量不等的黑色素细胞。
基底细胞以上为数层多边形的棘细胞,棘细胞之间有细胞间桥。
表浅部为颗粒细胞层。
⏹眼睑皮肤附件:包括毛囊,汗腺和皮脂腺。
毛发主要是位于睑缘的睫毛,毛根周围
有毛根内鞘和毛根外鞘细胞构成。
汗腺有莫氏腺(Moll gland),属大汗腺,其内层为立方状上皮。
此上皮细胞的腔面(顶端)可见顶浆分泌。
另有位于较深部的外分泌腺,又称小汗腺。
皮脂腺有位于睑板的麦氏腺,也称睑板腺。
另有位于睑缘与毛囊相连的蔡氏腺(Zeis)
◆炎症
◆囊肿
◆眼睑位置、功能异常和先天异常
◆肿瘤(良性和恶性)
◆异物
⏹睑腺炎
⏹睑板腺囊肿
⏹睑缘炎
一、睑腺炎(hordeolum)
△ 定义及病因
●定义——指眼睑毛囊腺体急性化脓性炎,又称为麦粒肿,俗称“挑针”。
睫毛毛囊或其附属的皮脂腺或变态汗腺感染,称为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则称为内麦粒肿。
●病因: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 病变与临床表现
二、睑板腺囊肿(chalazion)
⏹定义与病因
★定义:睑板腺囊肿又称为霰粒肿,是指睑板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病因:睑板腺出口阻塞,脂质物刺激周围组织,产生慢性炎症。
⏹病变与临床表现
▲ 眼睑皮下无痛性圆形肿块
▲ 肉芽肿(脂质,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L、P、M)
▲ 起病缓慢,多无自觉症状
▲ 若合并感染表现同内麦粒肿
▲ 复发性或老年患者应与睑板腺癌鉴别。
三、睑缘炎(blepharitis)
⏹定义与分类
★睑缘炎——是指睑缘表面、睫毛毛囊及其腺组织的一种亚急性、慢性炎症。
↗ ◆鳞屑性睑缘炎
★分类↔◆溃疡性睑缘炎
↘ ◆眦部睑缘炎
⏹病变与临床表现
三种睑缘炎的临床特点
鳞屑性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眦部睑缘炎
(squamous ~) (ulcerative ~) (angular ~)
①皮脂溢出,卵圆皮屑① 睫毛毛囊及其腺组织①Morax-
病芽孢菌分解脂质金葡菌感染 Axenfeld
因② 屈光不正、失眠、② 鳞屑性睑缘炎感染双杆菌感染营养不良、局部刺激等②核黄素缺乏
临痒或烧灼感;痛、痒;睫毛根部奇痒或异物感;
床睑缘充血、潮红,小脓疱、溃烂、结痂;内外眦充血肿胀
特鳞屑附着;脱睫脱睫不能再生(秃睫);糜烂,常伴慢性
点可再生;睑缘肥睫毛乱生、倒睫及睑结膜炎、沙眼等厚,睑外翻及流泪外翻;结、角膜炎症
⏹又称接触性软疣,由痘病毒感染引起
⏹临床表现:多发生于青年人,眼睑皮肤为常见部位,尤以近睑缘部多见。
可单个,
但多发性较常见。
病变为半球形,直径约1-3mm,正常皮色或微红色隆起,中心常见脐形凹陷,压之可有白色牙膏状或黄色奶酪样物质自中心排出。
睑缘病变释放病毒颗粒进入结膜囊可伴病毒性滤泡性结膜炎
⏹镜下:病变位于表皮,棘细胞向内增生,形成多个小叶,像梨形囊兜,呈对称性和
放射状构型。
病毒首先感染表皮深层细胞,胞浆内含痘状病毒,嗜酸性圆形软疣小体,随细胞逐渐向表面移动,致占据整个细胞,当其被排至角质层时逐渐变为嗜碱性。
⏹棘细胞向内增生,形成多个梨形囊兜,其中充满嗜酸性及嗜碱性软疣小体
▲表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
▲汗腺囊肿
▲皮脂腺囊肿
⏹倒睫与乱睫☆
⏹睑内翻☆
⏹睑外翻☆
⏹上睑下垂☆
一、眼睑的正常位置
● 眼睑与眼球表面紧密接触
● 上下睑睫毛伸向前方,不接触角膜
● 上下睑紧密闭合
● 上睑提至角膜上缘与瞳孔上缘之间
● 上下泪点紧靠泪阜底部(即泪湖)
二、倒睫与乱睫(trichiasis &aberrant lashes)
⏹定义与病因
★倒睫:指睫毛向后生长
★乱睫:指睫毛不规则生长
★病因:多由睑缘部瘢痕收缩所致,睑内翻常伴有倒睫,沙眼最常见。
乱睫也可由先天畸形引起。
⏹病变与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患者常有刺痛、流泪和异物感
◆倒睫多少不一,有时仅1~2根,有时一部或全部睫毛向后摩擦角膜
◆可导致结膜充血、角膜浅层混浊、血管新生、角膜上皮角化、角膜溃疡
三、睑内翻(entropion)
⏹定义、分类与病因
睑内翻:是指眼睑,特别是睑缘向眼球表面卷曲的位置异常,通常伴有倒睫
⏹病变与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先天性睑内翻
【病因】先天性发育异常,如内眦赘皮,睑缘部轮匝肌过度发育或睑板发育不全等
【临床表现】婴幼儿,下睑内眦部。
双眼;刺激症状多不明显。
睑内翻,倒睫,角膜上皮脱落,FL(+),久之角膜新生血管,角膜混浊,视力下降。
【诊断】根据年龄、病史及临床表现
2.痉挛性睑内翻
【病因】眼轮匝肌过度收缩(眶隔和下睑皮肤松弛,炎症、包眼等);眼睑后支撑力弱(眶脂肪减少)
【临床表现】老年人,下睑多。
单眼或双眼;畏光、流泪、刺痛、眼睑痉挛等。
睑内翻,倒睫,角膜上皮脱落,FL(+),严重者角膜溃疡。
久之角膜新生血管,角膜混浊,视力下降【诊断】根据年龄、病史及临床表现
3.瘢痕性睑内翻
【病因】睑结膜及睑板瘢痕性收缩,沙眼多见
【临床表现】青少年及中年人,下睑多。
单眼或双眼;刺激症状较重;体症同痉挛性睑内翻。
【诊断】根据年龄、病史及临床表现
四、睑外翻(ectropion)
⏹定义、分类与病因
睑外翻:是指睑缘外翻离开眼球,睑结膜外露,常合并眼睑闭合不全。
⏹病变与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瘢痕性睑外翻
【病因】炎症、烧伤、外伤、手术后瘢痕等
【临床特点】任何年龄,上、下睑均可发生。
轻者泪溢,眼干;重者常有眼睑闭合不全,暴露性结、角膜炎或溃疡。
【诊断】病史及临床表现
2.老年性睑外翻
【病因】眼轮匝肌功能减弱、皮肤及内外眦韧带松弛
【临床特点】老年人,仅见下睑。
如同时有慢性结膜炎、沙眼、睑缘炎或泪道阻塞等,可加重睑外翻。
【诊断】病史及临床表现
3.麻痹性睑外翻
【病因】面神经麻痹
【临床特点】任何年龄,仅见下睑。
同时伴有面神经麻痹的症状
【诊断】病史及临床表现
五、上睑下垂(ptosis)
⏹上睑下垂的定义
◎上睑下垂:指上睑的提上睑肌和Müller肌功能不全或丧失,导致上睑部分或全部下垂。
上睑提起2mm为部分下垂,不能提起为全部下垂。
◎正常眼平视时,睑裂宽8mm,上睑缘遮盖角膜2mm。
⏹分类与病因及临床表现
1.先天性上睑下垂
【病因】◎动眼神经核或提上睑肌发育不良所致。
【临床表现】
◎出生即有,逐渐加重。
单眼多(75%),双眼少(25%),可不对称。
上睑不能上举,皱眉,仰头。
常伴有内眦赘皮、上直肌功能不全、眼球震颤等先天异常。
严重者有弱视。
◎分为轻度(1-2mm):上睑遮盖瞳孔上缘;中度(3mm):上睑遮盖瞳孔下缘;重度(4mm以上):上睑遮盖角膜大部分
2.后天性上睑下垂
【病因】◎动眼神经麻痹;提上睑肌损伤;重症肌无力;上睑炎性肿物或肿瘤
【临床表现】
◎年龄较大;多有相关病史及症状,如运动神经麻痹,常伴眼球运动障碍;重症肌无力,常晨轻夜重,注射新斯的明后明显好转。
◎ 分为轻、中、重度
⏹面神经麻痹
⏹睑外翻
⏹突眼(甲状腺性,肿瘤,先天性青光眼)
⏹昏迷或深度麻醉的病人
【病变与临床表现】
⏹结膜暴露,干燥,充血,肥厚,角化
⏹角膜暴露,干燥,上皮脱落,溃疡,穿孔
【眼睑肿瘤和瘤样病变分类】
⏹一.表皮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二.皮肤附件肿瘤
⏹三.毛皮脂分化肿瘤
⏹四.眼睑皮肤黑色素细胞性肿瘤
⏹五.眼睑血管源性肿瘤
⏹六.神经源性纤维瘤和黏液瘤
⏹七.不能分类的肿瘤
【眼睑肿瘤的种类和发病率】
⏹眼睑肿瘤是眼科常见病,良恶性之比为2:1
⏹良性肿瘤中前五位:乳头状瘤,色素痣,囊肿,脉管瘤,疣.
⏹恶性肿瘤前五位:基底细胞癌,睑板腺癌(皮脂腺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恶
性淋巴瘤.
一.表皮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乳头状瘤
⏹(二).脂溢性角化病
⏹(三).刺激性脂溢性角化病
⏹(四).内翻性(反转性)毛囊角化病
⏹(五).角化棘皮瘤
⏹(六).寻常疣
⏹(七).扁平疣
⏹(八).光化性角化病
⏹(九).鲍温病
⏹(十).基底细胞癌
⏹(十一).鳞状细胞癌
乳头状瘤
⏹【概述】眼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眼睑皮肤,睑缘为好发部位.
⏹【临床表现】表面呈乳头状,大小多为数毫米,与邻近皮肤颜色相似.
⏹【组织病理】病变为增厚的棘细胞覆盖纤维血管组织呈指样突起,可伴灶性角化亢进
或角化不全
鲍温病
⏹【概念】该病被认为皮肤原位癌或表皮内癌,
⏹【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无痛性病变,初起为淡红色或粉红色坚硬丘疹,继后融和
为红斑,可伴色素性红斑或鳞屑结痂,或呈有裂缝的角化斑,为圆形,边界清楚,偶有高起边缘,大小数毫米或1cm左右
⏹【组织病理】异形细胞占据表皮全层,基底膜完整(表皮细胞极向消失,非典型细
胞累及全层,细胞异形明显,基底膜完好。
)
⏹【鉴别诊断】需与皮脂腺癌表皮内派杰样扩张相鉴别,对活检组织做冰冻切片脂肪
染色阴性者为鲍温病
基底细胞癌
⏹通常发生于暴露日光的皮肤,是最常见的皮肤肿瘤,也是眼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占所有眼睑恶性上皮性肿瘤的80%-90%,与鳞状细胞癌之比为40:1
⏹【临床表现】发病年龄为35-45岁,男多于女,偶有发生于儿童。
下睑最多(50%),
内眦部次之。
发展较缓慢,病程以1-3年较多,少者有1-2个月,多者长达20年
【基底细胞癌临床分型】
⏹结节型(表现为一个坚硬发亮的半透明像“珍珠样”结节,表面可有小的扩张血管,
结节缓慢增大,中央形成溃疡“又称顽固性溃疡,结节溃疡型”,溃疡缓慢扩大,溃疡边缘较厚呈滚边状或鼠咬状。
)
⏹溃疡型(内眦部溃疡并累及上、下睑内缘)
⏹硬化(硬斑)型
⏹色素型(色素型表现为灰蓝或灰黑色,略高起的病变,临床常误诊为黑色素瘤)
⏹多发性浅表型
基底细胞癌
⏹硬化型表现为坚硬,边界不清的斑块,又称硬斑型,呈浸润性生长,一般不发生溃
疡。
⏹浅表型常为多中心性,表现为有鳞屑性红斑
⏹基底细胞痣综合症为多发性基底细胞癌和皮肤表面有小基底样错构瘤斑点并伴手掌
小凹陷和颌部囊肿
⏹经多次手术后复发,上、下睑及眼球被破坏,侵犯眶骨。
【基底细胞癌组织学分类】
⏹实体型
⏹囊性型
⏹腺样型
⏹硬斑型
⏹浅表多中心型
⏹角化型
⏹色素型
实体型
⏹较常见,癌细胞呈多片状(或巢状)排列,其周边为单柱状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内
部细胞圆形、多边形或梭形,排列方式不定,各个癌巢周围间质含丰富的酸性粘多糖,在制片过程中致癌巢周边形成人工性空白带,导致特征性“人工分开”,栅栏状排列和“人工分开”是基底细胞癌的特征,因而是组织学诊断的重要依据,表皮坏死者形成溃疡。
⏹癌细胞排列呈片(巢)状,可见与表皮基底层相连;两图均可见癌巢周边细胞呈栅
栏状排列,癌巢与间质之间有人工空白带,有些细胞含色素
囊性型
⏹癌组织中有囊腔形成
腺样型
⏹该型癌细胞呈腺样或管状排列。
也有同一肿瘤存在不同构型而被称为混合型。
色素型
⏹一般基底细胞癌中常见少量色素,本型中有大量黑色素。
在基底细胞之间有许多黑
母细胞
角化型
⏹角化型在癌细胞团中可见角化不全或完全角化的上皮细胞。
瘤细胞胞浆嗜碱性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原位癌又称鲍温病或表皮内鳞状细胞癌,见前述
⏹浸润性鳞状细胞癌:表现为坚硬的斑块或结节,表面为角化亢进的鳞屑,结节中央
常可见浅溃疡,溃疡基底为红色,边界清楚,表面可有脓性或血性渗出。
⏹【组织病理】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早期可见单个细胞浸润纤维化和血管性乳头真皮。
进展期有不规则片状、条索状、束状和巢状恶性鳞状细胞浸润深部。
⏹浸润性细胞可是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
⏹核异型性明显,核大,深染,染色质粗,群集,核仁显著,角化形成显著,可在肿
瘤小叶内出现小板层性角囊肿(角化珠)或有单个细胞角化形成(角化不良),一般分化差者显示少量或无角蛋白
⏹低分化型,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
皮脂腺腺癌
●最常起源于睑板的麦氏腺,亦称为睑板腺癌或麦氏腺癌,也可起自蔡氏腺,还可发生于泪阜或与上睑相连的眉弓部皮脂腺。
●眼睑最重要、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
居我国眼睑恶性肿瘤第二位(30%左右)
●皮脂腺癌可显示多中心性,双侧眼睑同时受累(6%-8%)
【皮脂腺癌临床表现】
◆多发于上睑
◆女性多见;常发于50-65岁老人
◆40岁以下患者多因眼或眼附属器官肿瘤放射治疗,多年后发病
◆早期表现局部为小的坚硬结节,类似霰粒肿。
长大后形成局限性肿块,多数病变表面皮肤完好。
发生于蔡氏腺者睑缘可充血,早期可是小结节,类似霰粒钟。
睑结膜表面或睑缘有时可见黄色肿瘤组织或伴溃疡。
◆侵犯球结膜,眼眶以临近组织
◆常转移至耳前淋巴结
◆睑板腺皮脂腺癌,睑结膜面显示黄色肿瘤组织
【皮脂腺癌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分为三型】
●高分化型:瘤细胞较大,胞浆丰富,泡沫状,瘤细胞呈小叶状排列,小叶中央可有皮脂腺细胞分化;
●中度分化型:呈片状分布,大部分包含间变细胞,核深染,核仁显著,胞浆丰富呈双性染色,核分裂象多,其中少数呈皮脂腺分化的细胞;
●低分化型:大多数瘤细胞显示核多形性,核仁显著,胞浆双性染色,核分裂象多,可有非典型或怪异核分裂象,不易查见皮脂腺细胞分化的细胞
【皮脂腺癌的癌细胞可有多种排列方式】
◆小叶状;最常见,瘤细胞构成大小不一的小叶,小叶周边可有基底样细胞,但不呈栅栏状排列。
◆粉刺状;多层瘤细胞中央有显著坏死灶。
◆乳头瘤样型;
◆混合型;以上各型可存在于同一肿瘤中
【皮脂腺癌临床鉴别诊断】
●霰粒肿大多发生于儿童,睑结膜呈红色,多不伴睑缘糜烂。
●慢性睑缘炎或慢性结膜炎,炎症邻近未扪及硬结节。
●麦粒肿伴红、痛、常在4-5天后穿破流脓;
●眼眶肿瘤者,细心检查眼睑可查见结节或肿块
眼睑皮肤黑色素细胞性肿瘤
⏹【概述】黑色素细胞正常限于表皮的基底层,单个黑色素细胞和它相邻范围内角质细
胞组成所谓“表皮黑色素单元”
⏹肿瘤性黑色素细胞增生是真正黑色素细胞肿瘤,特点是邻近的已转变的黑色素细胞
增生,正常性质已经有改变
⏹非肿瘤性色素性病变特征是色素合成增加,且可将这些色素转移到角质细胞和(或)
其他细胞,如真皮内吞噬黑色素细胞
(一).良性黑色素细胞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1.单纯雀斑
2.交界痣
3.复合痣
4.皮内痣
5.梭形和上皮细胞样痣
6.普通蓝痣
7.Ota痣
8.发育不良黑色素细胞痣
(二).眼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1.浅表扩散性黑色素瘤
2.雀斑恶变和雀斑恶性黑色素瘤
3.结节性恶性黑色素瘤
【良性黑色素细胞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痣细胞与正常黑色素细胞四大不同:
●丧失正常树枝状,代以圆形轮廓,排列更紧密。
● 明显失去正常接触抑制作用(小群或形成“巢”)
●胞浆中可保存色素,且多从基底上皮层迁移入皮乳头;
●高尔基体和粗面内质网比黑色素细胞减少,黑色素小体显著排列成群为复合黑色素小体,而黑色素细胞中为单个黑色素小体且是所有成熟阶段的前黑色素小体
⏹1、单纯雀斑:
【特征性表现】表皮基底层内彼此相连的黑色素细胞增生,变长,呈圆形,形成小痣。
常伴角质细胞增生,表皮突延长。
【右上下眼睑及面颊部皮肤多数雀斑】
【镜下】表皮黑色素细胞数目增多,表皮突延长,有些表皮突相互融合
⏹ 2.交界痣:
痣细胞巢位于表皮-真皮交界带内,通常病变较小,1-4mm,周界清楚,色素较一致,小的病变可呈煤黑色,较大的常为棕色。
【交界痣组织病理】单个或多个痣细胞巢或单个痣细胞,位于表皮-真皮交界处,通常在延长的表皮突的尖端,常常乳头状向下突向真皮。
⏹ 3.复合痣:
痣细胞在表皮-真皮交界处和真皮内。
多为1-7mm,超过10mm的复合痣罕见,稍大病变呈高起的小结节状,粉红色或棕色,周界清楚,规则,色素一致。
经过数年后可变成皮内痣。
【复合痣组织病理】痣细胞排列成巢状和吻合的条索,由纤细的间质分开。
位于真皮和表皮-真皮交界处,较旧的病变纤维间质可包绕各个痣细胞。
【痣细胞逐渐成熟的过程】
▲浅层为A型痣细胞,细胞大、圆形,胞浆含色素较多。
▲较深层为B型痣细胞,较小,圆形,无色素性。
▲较旧的病变底部可见C型痣细胞,梭形,可彼此分开,散在分布,排列呈特征性束状图象,即所谓“神经痣”,
痣细胞位于表皮-真皮交界处及真皮内,浅层痣细胞巢明显,胞浆含色素多(A型痣细胞)。
较深部痣细胞逐渐变小,色素减少(B型痣细胞)。
真皮深部痣细胞小且呈梭形(C型痣细胞)。
显示痣细胞成熟过程
⏹4.皮内痣:
痣细胞只限于真皮内。
典型者为桃红色或血肉色,偶有淡黄色或淡棕色,周界清楚,半球型小结节,2-7mm,轻度高起,病变表面有毛发者提示为皮内痣,可发生于眼睑皮肤,常见于睑缘部。
有些先天性皮内痣可同时累及上、下睑缘及相对应的上下睑皮肤,形同镜像样,称分裂痣。
痣细胞巢位于真皮内,深部细胞较小,色素明显减少
5.普通蓝痣: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
⏹
典型病变为蓝色至暗蓝色,大小为数毫米至1cm,偶有较广泛者,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皮肤,边界规则,有时边界不清,轻度高起,无症状,不发生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