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实行教育改革到系统建设、从理论研究到国际同行和跨学科交叉研究的三个时期。
新中国成立前,教育学在中国大陆基本上是一门外来学科,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学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了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学家们在实行教育改革的同时,着手研究能够支撑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社会实践。
其中,“重视教育的实践性”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受到重大影响。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教育学的发展进入第二个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学家们着眼发展系统性的教育学,注重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实践化的教育学研究,着力建设教育学理论体系和教育学研究体系。
此外,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学家也加强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促进了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教育学正向着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新方向发展,突出了教育学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历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首先,要坚持实践性,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积极响应社会发展,把握教育学发展的新趋势;再次,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宽教育学的研究领域;最后,要坚持系统性研究,努力构建教育学理论体系和研究体系。
中国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划分
时期
主要内容
划分
建国前
第一阶段1901年到1919年
翻译日本著作
其内容基本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学说为依据和框架
第一次中断: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研究与教育学科建设中断
第二阶段1919年到1949年
教育学在向外吸取上呈现出以杜威实用主义思潮为主流影响,其他西方主要教育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多元并存的特点
教育学作为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解释和毛泽东有关教育语录的诊释的独特意识形态化的现象。
以批判的方式重新介绍了一些西方教育理论。但此举尚未成气候,其微弱成效很快又被“文化大革命”的汹涌浪潮冲刷干净。
第三次转向:由外学转为向内树。使教育学科的知识性和学术性所剩无几,政治性却大为增强。
这是在意识形态强烈控制下,第一次出现的所谓“教育学中国社会主义化”的努力。
第一次转向:学科建设由向日本学转为向欧美学,并由此带来各学科在内容体系、形态上的变化
建后
第三阶段1949年到1957年(或1956年)
批判杜威、批判解放前国内“资产阶级教育思潮”
全面引进苏联教育学科领域教科书
第二次转向:由学西方转向学苏联
第二次中断: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学发展中断了与解放前的联系
第四阶段1957年到1966年
第五阶段1966年到1976年
文化大革命
第三次中断
第六阶段1977年至2000年
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学术观点趋向多元,学术视野日渐拓展,国际交流日益加强,且形成了教育学科的当代体系。
学科建设中的反思批判意识普遍增强,中国教育学科建设因“元研究”的出现而开始进入“自为时期”。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诸多弊病,诸如“引进”情结、“编教材”情结、缺乏原创性研究问题等依然引人注目。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开始,逐步讨论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的教育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
被誉为教育家的孔子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点,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他强调要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方法,并开创了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学一直以儒家教育传统为核心。
而在清朝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实行,将中国教育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诸多经过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不仅掌握了儒家经典,而且有了扎实的学问基础,成为传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力量。
20世纪初,随着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引进,中国教育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批日本和西方的教育学家纷纷来华,推动了现代教育学的发展。
例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思想对中国的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倡导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能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引入,以促进教育学的发展。
中国开始重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大量的教育学研究机构和高校的教育学专业相继建立起来。
研究领域也从单一的理论研究发展到了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在教育学研究的同时,中国教育实践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近年来,关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育公平等问题的探索成为热点话题。
为了与时俱进,中国的教育学家们在教育实践中大胆尝试和探索,以期达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的目标。
然而,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例如,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教育质量的提升等,都对教育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的教育学界需要更加注重教育实践和研究的结合,加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的教育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蓬勃发展的漫长历程。
本文将以7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为主线,概述该学科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旨在全面反映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变迁与发展,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从学科发展历程、学科建设现状和学科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学科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战争和内战的影响,高等教育学学科处于停滞状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教育部1952年正式成立,高等教育学开始了正规化、制度化的发展。
高等教育学学科是在1953年确立的。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上,这一时期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体系和教育经济学等方向成为该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
1990年代至今,高等教育学学科在学科交叉、深化研究等方面都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和远程教育成为学科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70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起步发展、蓬勃发展的阶段,学科内涵逐步扩展,研究领域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教育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二、学科建设现状在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程中,学科建设成就显著。
高等教育学学科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数量逐年增加,专业设置更加完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师资队伍更加强大,科研团队更加专业。
高等教育学学科涌现出许多知名的科研平台和高水平的学术机构,如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研究中心等。
高等教育学学科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
学科建设现状的一个亮点是学科研究成果丰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和学者,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教育学七十年
中国教育学七十年中国教育学在过去七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模式,到改革开放后的西方引进,再到如今的自主创新,中国教育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这种变革不仅反映了教育领域的成长和进步,也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关键词: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是指国家各级教育机构的结构、功能和运作方式。
在过去的七十年中,中国的教育体制经历了许多变革,包括从中央统一计划到地方分权、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教育思想是指对教育本质、目的、方法等基本问题的理解和认知。
在七十年间,中国的教育思想经历了多次转变,包括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到现代的多元智能理论,从“填鸭式”教育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
在过去的七十年中,中国的素质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
背景介绍:在古代,中国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经典文献的学习和道德品行的培养。
然而,自20世纪初开始,西方教育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同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和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使得教育改革成为必要。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这个时期的中国教育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强调统一计划和培养建设人才。
教育学主要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阶段(1978-1985):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教育思想开始大量涌入中国。
教育学开始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的改革。
第三阶段(1985-2000):这个阶段的中国教育学开始自主创新,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概念逐渐受到重视,教育界开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阶段(2000至今):当前的中国教育学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追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比较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前1
比较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比较教育学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改前景,这一判断基于目前中国的教育事业现状。
比较教育学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综合利用有关的新科学和新技术,研究当前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研究教育的某些共同特点、发展规律及其总的趋势,并进行科学预测。
这是百度百科对比较教育学的解释。
顾名思义,比较教育学,就是经过比较,就会得出不同的教育体系、方法、组织形式之间的优劣,从而取长补短,达到改进优化,促进发展。
一、学习比较教育学,首先要明白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教育弊端重重,只要表现在:1学校组织形式行政化严重:政府过多的干预教育事务,学校的管理者由政府任命,从招生考试到习内容,都是政府说了算。
2学术得不到自由:学术的不到自由的根源是学校的行政化严重。
只要不是教授治校,学校的学术就是跟着行政走。
这一后果是学术没有创新性和建设性。
3教授的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翻开我们的中小学课本或是大学的课本,不少是七八十年代编的,许多已经知识落伍。
4评价制度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导向,就是导致老师和学生功利化趋向严重。
老师的科研用于评优和奖金,学生的成绩用于评判学生优劣和能力。
5教育和社会严重脱节:就是我们的教育注重于考试而非实践,导致我们的毕业生空有一纸文凭。
直接后果是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而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二、学习比较教育学,让我们来看看西方国家的教育1学术自由:国外的的学校学术是纯粹的,教授所搞得研究,不与工资和职称挂钩,所以他们的学术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
学生的学习不为考试,而是真正的充实自己。
就拿以前哥本哈根大学来说,懂得繁文和吐火罗文的就几个老教授,他们不为奖金、职称,就教一两个学生,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只为这种古老文字的传承。
2教授治校:西方的教育是校长负责制,但和中国截然不同。
校长只是管行政,不干预教学。
学校的定位和发展都是教授说了算。
也就是说在学校教授比校长更有话语权。
中国民族教育学的发展及其对教育学的影响
中国民族教育学的发展及其对教育学的影响1. 引言1.1 中国民族教育学的概念中国民族教育学是以中国民族文化为基础,以培养和传承民族特色教育理念和方法为目标的一门学科。
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旨在挖掘和传承中国民族教育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中国民族教育学不仅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促进民族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与西方教育学相比,中国民族教育学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中国民族教育学的发展旨在探讨中国教育传统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统一,推动中国教育实践向更高层次发展。
通过研究中国民族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教育的独特价值和影响力,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中国民族教育学的意义中国民族教育学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人才的重要性。
通过对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和价值观念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民族教育学的发展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为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通过研究民族教育学,可以深化我们对教育事业的认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中国民族教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更在于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迈向更加繁荣和富裕的未来。
2. 正文2.1 中国民族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族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对民族教育的研究也开始兴起。
最初,中国民族教育学主要集中在对各民族特点和教育需求的研究上,强调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族教育学的研究逐渐深化,涉及到了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
教育学中国化百年反思
教育学中国化百年反思摘要: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一开始就是“进口”而来的,人们形象地称它是“舶来品”。
教育学的引进与教育学的中国化几乎是相伴而生的,教育学中国化经历了六个阶段。
解决教育学中国化问题,应注意中国的教育实际,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提倡教育学原创性研究,正确处理传承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中国化;教育实践;原创性研究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若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的出版为标志,至今有370多年的历史;若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为标志,至今有200年的历史;如果说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使教育学的产生有了可靠的理论基础,教育学才算是科学的教育学的话,则以德国教育家拉依《实验教育学》(1908年)的出版为标志,教育学至今有近100年的历史。
教育学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仅有100年的时间,与其他学科相比,它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教育学在中国的出现与成型,一开始就是从国外引进的,人们形象地称它为“舶来品”。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命运”并不好,既缺乏先天的发育,后天又营养不良,其间有过快速发展,也有过曲折反复。
100年来,教育学的中国化问题,就像“病魔”一般始终纠缠在中国教育学者身上,至今使我们无法摆脱,以至一些理论工作者发出“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的感叹,更有甚者断然作出“教育学终结”的结论,教育实践者则称教育之学是无用的教育学和脱离实际的教育学。
21世纪中国的教育学如何发展,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教育学体系,这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教育学中国化阶段划分关于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郑金洲认为,中国教育学百年,大致是旧中国50年,新中国50年,“可以说有四次热潮,两度曲折,一大一小”。
叶澜认为,中国教育学科的百年发展大致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界,划分为两大时期,两大时期又可根据教育学科发展呈现出的基本状态和主要特征分为六个阶段,其间出现过三次历史性中断和三次大的转向。
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历程
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历程中国的教育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教育,但在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中,中国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改革。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近代教育学的引入和发展近代教育学的引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
当时,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家的衰落,社会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为了振兴国家,许多中国学者开始借鉴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其中就包括教育学。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引进和研究西方的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德国和美国的教育学理论。
二、五四运动和教育学的兴起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对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文化和教育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和反思。
他们主张革命和现代化,要求推翻旧的教育制度,建立新的教育体系。
五四运动的精神推动了教育学的兴起,中国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教育学研究机构和教育学者。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学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学经历了深刻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被纳入到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中。
中国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的教育学体系,培养了大量的教育学研究人员和教育管理人员。
同时,中国也开始借鉴国外的教育学理论和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体系。
四、改革开放和教育学的转型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一时期,教育学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型。
中国开始引进和研究西方的教育学理论和方法,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学理论。
同时,中国也开始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五、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和挑战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教育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同时,教育学也面临着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中国教育学发展的重要议题。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绪论一、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基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一)、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77)(二)、初创阶段(1978-1984)(1)1978.5.27在厦门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
(2)1983.5.28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式成立。
(3)1984.7,潘懋元编写的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由人民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的第一部系统著作!(三)、成型阶段(1985-1991)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确立了以教育本质论为理论前提,以高等教育两大特点为理论基础,以教育的内外关系规律为理论核心的高等教育学体系。
标志着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基本形成。
(四)、发展阶段(1992-至今)论述题:高等教育开始进入自主发展阶段。
第一、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
集中研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具体就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逻辑起点和研究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
第二、编写并出版了一批高等教育学教材。
第三、高等教育学的发展越来越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同步进行。
第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质量逐步提升。
二、学科建制包含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
中国对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是以高等教育学的“草创”为始点,然后经由(学科设置)而使其在事实上成为一门“学科”。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A“主要是应用学科”、B “应用理论学科”、C“应用学科说”、D“应用基础学科”、E“基础理论学科”。
大多学者坚持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强调要把抽象的高等教育学理论通过中介环节转化为可操作性的知识与方法以指导实践。
(判断分析)以高等教育学为主干的学科群,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被建立起来。
其基本特征为:细化,综合,专门化。
中国教育学百年
中国教育学百年在过去的百年里,中国教育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革。
这段历史既包含了许多困难与挑战,也孕育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回顾这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以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学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确定主题中国教育学在百年时间内,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建国后的教育改革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崛起等。
本文将围绕这些事件,探讨中国教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二、编写提纲1、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学2、建国后的教育改革3、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崛起4、总结与启示三、展开论述1、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大力倡导西方文化,抨击封建主义思想,强调科学与民主。
这种思潮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学。
人们开始西方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提倡面向现实、社会,强调实用主义教育,这也为中国的教育学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建国后的教育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对旧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模式,实行“老解放区”教育经验,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然而,这种模式后期也导致了教育过于政治化的问题。
3、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崛起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学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反思以往的教育模式,提倡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
同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也再次进入中国,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在这个阶段,教育公平和普及成为的焦点,各种新的教育实践和理论应运而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等重要举措纷纷出台,推动了中国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四、回归主题回顾百年来的中国教育学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面对未来,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和融合全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现代化。
同时,我们也需要当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等,努力为构建公平、高效、创新的中国教育学做出贡献。
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
一、教育学的学科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重建教育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学已经成 为一个涵盖众多子学科的复杂体系。目前,中国教育学学科主要包括教育哲学、 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史学、比较教育学等子学科。在不 同的时期,各个子学科的发展状况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学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一方面,各高校纷纷开设教育学相关专业,培养了大量的教育学人才; 另一方面,教育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同时,中国教育学也 开始借鉴国际
针对现有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需要,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新材料的搜集和整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文献和考古发现不断 涌现,这些新材料对于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徽州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未来的 研究应注重搜集、整理和分析这些新的史料。
2、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了使徽州史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引入新 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是必要的。例如,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徽州物进行数据挖掘 和分析,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容和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徽州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 几个方面:
1、徽州的起源、发展及现状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探讨了徽州的历史渊源和 发展脉络。部分学者认为,徽州的兴起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经济和文化环境密
切相关。此外,徽州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全国业的重要中心。
2、徽州的地区特色和文化内涵研究:这部分研究着重分析了徽州所蕴含的 地区特色和文化内涵。徽州物内容丰富,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且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此外,徽州的雕版印刷技艺精湛,对中国史产生了深远影 响。
徽州,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地区。在过去的50年中,徽州史研究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本次演示旨在梳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 考。
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历史发展
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历史发展首先,古代的中国教育学学科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线。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社会责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提倡以教育人为中心,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发展。
儒家教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实践,成为中国教育学史上的主流思潮。
在这一时期,古代教育学家如孔子、孟子等提出了“教育致用、致君、致优”的教育目标,强调“天下为公”的教育理念,并研究教育方法和学科内容。
其次,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学学科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接触到了西方教育学的理论和思想,开始吸收和借鉴西方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近代的中国教育学家如梁启超、张钟翰、陈寅恪等都从西方的教育学理论中汲取养分,发展了以“办学思想”为主的教育学研究,并且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
最后,近现代以来,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在开放以后,中国教育学学科扩大了研究领域,涉及到了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等多个专业方向。
此外,近年来,教育技术、教育评估等新兴学科也开始受到重视和研究。
与此同时,中国教育学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教育实践的研究方法和范式。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学学科经历了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从儒家教育思想到西方教育学的引入和融合,再到近代以来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
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教育实践,也为世界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未来,中国教育学学科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挑战,需要持续深入研究,为中国教育的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教育学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学输入以后才开始的。
其沿革过程,大体可概括为;先学日本,后袭美欧,新中国成立后又学苏联,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逐渐走上教育学中国化的道路。
二、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译介日本教育学阶段。
中国教育学的起步,首先始自对日本教育学的学习。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指出;“从1898年到1914年这段时期,人们可以看到日本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影响。
”⑦当时,从大量日本教育类书刊涌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可看到这种影响的清晰印痕。
据实藤惠秀监修、谭汝谦主编的(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统计,从1896年到1911年,中国共译日本教育类书76种。
其中流行面广、影响面大的是1901年利载于《教育世界》,由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译的《教育学》。
嗣后,日本其他著名的教育学也相继经《教育世界》、《直隶教育杂志》及译书局等介绍到中国来,如《实用新教育学》、(加纳布市,上由仲之助)、《教育学教科书》(汝濑五一郎)、《新教育学》(冯世德)、《新教育学释文》(吉田熊次)、《实用教育学》(大濑甚太郎)等。
⑧其时,我国的一些学者也编写了一些教育专著,如1913年蒋维乔著的《教授法讲义》,1914年张子和编著的《大教育学》,同年张毓聪编著的《教育学》等,尽管这些著作不可避免地有对外国教育学内容的迁移,但在编著自己的教育学方面,毕竟迈出了第一步,我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教育科学。
从形式上看,此时介绍过来的教育学,基本上是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体系。
除此之外,卢梭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学说、尼采的教育学说等也在我国开始流传。
(二)1920一1949年是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的阶段西方教育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以杜威来华讲学作为契机的,从此,中国把学习的对象由日本转向美国。
杜威于1919年经日本来华讲学,前后有两年多时间,足迹遍及沿海11省市。
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历史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师范教育在我国的议 论与出现,就涉及教育学这门学科或课程了。 1896年,梁启超撰《论师范》一文,主张自办师 范学堂。“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 第一义。”并举日本师范学校设置有教育(学)课 程。这也许是我国议论师范教育的发端。同年,盛 宣怀奏请在上海筹设南洋公学。又仿日本师范学校 附设小学校,称之为“外院”,派师范院生兼任教 习,且学且诲。这是我国师范教育的起点。我国师 范学校附设小学也以此为始。
原因:
1. 辛亥革命后,教育理论界如同其他各界一样更加渴望民主与自 由,因而对宣传民主与自由的实验主义教育学情有独钟。
2. 以反对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起家的杜威教育学,所谓批判教育 与生活脱节、学校与社会分离的“新教育主义”,具有崭新的 学术魅力。 3. 师从杜威的学者多声名显赫,助长了实验主义教育学在我国流 行30年。
中 国 教 育 学 百 特年 征中 的 第 三 次 热 潮 的
一是翻译了许多苏联的教育学,如凯洛夫主编,沈颖、南致善等译:《教育学》
二是邀请不少苏联专家讲授教育学。如中国一些大学后邀请苏联教育学专家讲 学。 三是本国学者积极作辅导性或普及性报告。ຫໍສະໝຸດ 四是学习原苏联的教育学十分用心
五是不断引进原苏联教育学研究的最新信息。
第五阶段
1966-1976
背景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 革命”,使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科学和技术都遭
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破坏。这是国家的
灾难、民族的灾难、人民的灾难,也是
学术的灾难。这是10年“人妖颠倒是非
第二阶段
1919-1949
背景
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学早在20世纪初 期,就开始在我国传播了
中国高等教育学发展历程
谢谢观赏
二、起步(1978-1984)
(四)在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
高等教育研究成为专门研究领域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开始起步 “普通教育学科范式” 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始受到重视
三、拓展(1985-1998)
(一)“高等教育研究大国”的形成
遍布全国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 日益壮大的高等教育研究队伍 数量众多的高等教育研究刊物 层出不穷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
三、拓展(1985-1998)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群的形成
1、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 分支学科、交叉学科、不同类型和层次学科
2、高等教育问题研究 基本理论、教育政策、教学工作、德育工作、
管理工作
三、拓展(1985-1998)
(三)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
研究规模迅速扩充 研究重点转向分支学科建设 对高等教育学学科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受到重视
同年,一批高校建立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1979年,八单位发起建立高等教育研究会 1983年5月27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
二、起步(1978-1984)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生
1984年,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标准中国高 等教育学学科正式建立
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史、比较高等教育 学科形成
(三)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初步开展
四、新进展(1999年以来)
(一)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巩固和发展
1、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调整和充实 2、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新进展
四、新进展(1999年以来)
(三)今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
质量和专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学科建设进一步受到重视 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更加密切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有了新的突破
中国高等教育学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高等教育学学科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管理,教育技术以及教育心理学等多个专业领域。
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的教育学科领域的专门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教育学科的现代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大学相继恢复高等教育学学科的设立,并开始招收研究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迈向了现代化。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教育学学科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形成了中国教育学科的专业体系。
在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一直是学科建设的核心。
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教育学学科在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政策研究、教育管理理论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理论、教育管理制度与规范、学科教育改革与创新等一系列的理论成果,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学科建设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
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在学科目录的设置、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时建立了一系列的学科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这些都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学学科所面临的挑战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智能化等都对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教育学
中国教育学
1 什么是中国教育学?
中国教育学是对中国教育现象、实践、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系统研究。
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史、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2 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学出现了以德育为中心的思想和教育方法,这种思想和方法被视为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50-70年代,中国教育学向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方向发展,主要探究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是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高峰期。
1978年至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教育学研究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3 中国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教育哲学、教育法学、教育史、教育管理、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等。
其中,教育管理和教育经济学是当前热门的研究方向。
4 中国教育学的特点
中国教育学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一方面,中国教育学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对个体的关注和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教育学也注重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提倡教育现代化和民族特色教育的发展。
5 中国教育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中国教育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发展的重点将是与时俱进,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切实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同时,也要关注教育的实践应用,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教育学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学输入以后才开始的。
其沿革过程,大体可概括为;先学日本,后袭美欧,新中国成立后又学苏联,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逐渐走上教育学中国化的道路。
二、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译介日本教育学阶段。
中国教育学的起步,首先始自对日本教育学的学习。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指出;“从1898年到1914年这段时期,人们可以看到日本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影响。
”
⑦当时,从大量日本教育类书刊涌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可看到这种影响的清晰印痕。
据实藤惠秀监修、谭汝谦主编的(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统计,从1896年到1911年,中国共译日本教育类书76种。
其中流行面广、影响面大的是1901年利载于《教育世界》,由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译的《教育学》。
嗣后,日本其他著名的教育学也相继经《教育世界》、《直隶教育杂志》及译书局等介绍到中国来,如《实用新教育学》、(加纳布市,上由仲之助)、《教育学教科书》(汝濑五一郎)、《新教育学》(冯世德)、《新教育学释文》(吉田熊次)、《实用教育学》(大濑甚太郎)等。
⑧其时,我国的一些学者也编写了一些教育专著,如1913年蒋维乔著的《教授法讲义》,1914年张子和编著的《大教育学》,同年张毓聪编著的《教育学》等,尽管这些著作不可避免地有对外国教育学内容的迁移,但在编著自己的教育学方面,毕竟迈出了第一步,我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教育科学。
从形式上看,此时介绍过来的教育学,基本上是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体系。
除此之外,卢梭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学说、尼采的教育学说等也在我国开始流传。
(二)1920一1949年是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的阶段西方教育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以杜威来华讲学作为契机的,从此,中国把学习的对象由日本转向美国。
杜威于1919年经日本来华讲学,前后有两年多时间,足迹遍及沿海11省市。
他在演讲中,着重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
由于他的教育观点与赫尔巴特有明显不同,顿时在我国教育界呈现出一种活跃的气氛。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成了当时教育界的口头禅。
杜威离华后,介绍和传播杜威教育思想的学术帆构、期刊、专著、小册子如雨后春笋。
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教育》,开始直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哲学教材使用。
此外,与它相近的波特的《教育原理》和《现代教育学说》克伯屈的《教育方法原理》桑代克和盖茨的《教育基本原理》,也都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系的教育学教学参考书。
除了美国的译本之外,西方其他各派的教育专著也开始全书翻译过来,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贤伉俪》、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等。
当时我国学者自编的教育概论、教育哲学、教育原理等专著也日益增多。
比较早期出版的有王炽昌的《教育学》(1922)及后来的孟宪承的《教育概论》,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等,从体系到内容都比较完整、系统、充实,是比较好的教育专著。
(三)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教育学的的介绍和学习全面转向苏联的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过去是“以俄为师”,今后建国同样也必须“以俄为师”,从苏联学习经济学、财政学、商业学、教育学等等。
⑨当时的中国教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批判和改造旧的教育理论,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学的新体系,迫切希望了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恭贺联的教育经验和理论。
从1949年11月开始,在《人民日报》上陆续发表凯洛夫主编《教育学》的部分章节。
⑩到1950年,新华书店、人民教育出版社等部门陆续组织翻译和出版了一些苏联的教育学教材,如凯洛夫著的《教育学》(上、下册),叶希波夫与冈察洛夫合著的《教育学》(上、下册),斯米尔诺夫著的《教育学初级读本》,申比寥夫等著的《教育学》,奥戈罗德尼柯夫等著的《教育学》以及由凯洛夫任总编的《教育学》。
在这些教育学教材中,以1950~1951年出版的凯洛夫著《教育学》
(上、下册)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一度形成了学习凯洛夫《教育学》的热潮。
凯洛夫本人也曾于1956年亲自来华做过短期讲学。
凯洛夫《教育学》)成为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一些教育行政干部和中学教师,也以此为业务进修读物。
苏联的教育理论和实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和教育科学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1953年以后,对于稳定我国学校的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业务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这些教育学又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学习时没有进行科学的分析,采取教条主义态度,生搬硬套,从而使我国教育界长期思想僵化,凯洛夫教育学体系成为我国教育学的固定模式,不良影响很大。
从1958年起,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我们开始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进行教改实验,试图走自己的路,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出现过不少失误。
(四)从1977年至现在,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和努力阶段
“文革”十年,教育学学科建设表现为停滞和倒退。
教育学教材建设的指寻思想是批判“封、资、修”,教育学的内容组成是语录汇编。
这十年,是教育学发展的灾难时期。
粉碎“四人帮”后,教育学教材建设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广大教育工作者迅速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出版各类教育学讲座和教材。
从1979年至1990年,各个类别、各个层次公开出版的教育学教材可谓风起云涌,共有111个版本之多@。
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仅是属于教育学原理性质的专著就有:厉以贤的《现代教育原理》、孙喜亭的《教育原理》、陈桂生的《教育原理》、叶澜的《教育概论》、成有信的《现代教育引论》和东北师大的《教育学基础理论》、华中师大的《教育学原理》。
这些著作,无论其体系还是内容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较之以往同类教材有着明显的历史进步。
与此同时,这一阶段也注意了译介苏联、西方的教育学教材和属于教材性质的著作。
如巴拉诺夫等编的《教育学》,哈尔拉莫夫著的《教育学教程》,奥恩斯坦著的《美国教育学基础》,大河内一男等著的《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的《现代教育学基础》,范斯科德著的《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布鲁纳著的《教育过程》,赞科夫著的《教学与发展》等。
今日中国的教育学教材建设正在继承传统、改革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地进行改造和完善,同时通过学科内部分化,将其研究推向更深入的程度。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教育学原理》,雎文龙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教育原理》,陈桂生著,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教育原理》,孙喜亭著,北京师大出版社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现代教育学基础》,[日]筑波大学,上海文化教育出版社
《教育概论》,叶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现代教育学原理》,柳海民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教育学原理》,叶立群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瞿葆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金祥林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王坤庆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教育原理》石忠仁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