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教材分析
《运动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描述》物理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初步熟悉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参照物这个学问点,同学能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正确的熟悉并会做出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熟悉机械运动并会依据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能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不同。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多媒体展现一些图片:节日燃放的烟花、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布朗运动。
解释说明:无论从宏观世界还是到微观世界,宇宙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着,而如何正确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而引出今日的课程——运动的描述(板书)环节二:生成新知(一)机械运动提出问题:请同学自己举诞生活中常见的动现象。
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同学们说得特别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推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生:假如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假如始终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同学们讲得特别通俗。
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
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淌的水、游动的鱼、飞行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由于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老师总结:这样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运动叫机械运动。
(板书)(二)参照物给出一个说法:大路上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而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
《运动的描述》教学课例1
《运动的描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板书、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地影响着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
在自然界里,一切物体的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在各种各样的运动中,机械运动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
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此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基于这些教材把“机械运动”安排在第一章来学习,这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初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学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三、重点难点重点: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或用多媒体播放“法国飞行员二战期间在高空抓住一个飞行的子弹的故事。
”(由于事件罕见,能马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引发思考)提问:飞机在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高速飞行的子弹?法国飞行员真的能够抓住子弹吗?学生能够分析得出二者肯定是同向飞行的,老师继续启发学生考虑它们速度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同向、同速即相对静止。
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观看完成后提问:1、身边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时运动的?2、哪些物体是静止的?3、他们一定是运动的吗?一定是静止的吗?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并举例。
(二)新课讲授1、首先让学生看书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完成教材上小实验:把教材平放在桌子上,教材上放一铅笔盒,推动教材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回答:(1)选取桌子作标准,铅笔盒和教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2)选取教材作标准,铅笔盒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3)选取铅笔盒作标准,桌子和教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通过以上活动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对于不同的标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是不同的,从而明确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应首先选定一个标准——参照物。
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精选11篇)
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精选11篇)初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1一、设计思想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分为: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中,机械运动的概念较为简单学生理解也相对容易,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后两部分,在参照物的教学中通过一个小实验,钢笔放在书本上推动书本运动。
利用机械运动的概念讨论钢笔是运动还是静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选择不同的标准获得不同的运动形式,自然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整体的设计思路利用身边的现象赖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概念,期间可通过穿插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理解更加具体、生动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初二时学生初次接触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第二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
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运动着手,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悉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物理思维还未建立,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弱。
该年龄段的学生有好奇心,但是对问题缺乏深刻的思考,对知识的提炼和总结缺乏训练。
比如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形式不同。
学生容易将参照物和研究对象混淆,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先通过明确谁是参照物谁是研究对象,再讨论后续的相对运动。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能灵活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生观教育,通过“STS”教学,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技术,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高中物理_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3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材分析〗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教版)》必修课程必修1模块中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主要内容为:理解速度,结合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概念的建构,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极限方法,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完成运用打点计时器测瞬时速度的实验。
速度是描述质点运动的重要物理概念,速度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定义,体现出速度的矢量性,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质点在各时刻的运动快慢一般不同,物理学中用瞬时速度描述各时刻的运动快慢,体现了极限方法的应用。
学好本节课对之后学习加速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理解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物理意义。
科学思维:体会速度的定义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与应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概念的理解及区别。
2、由纸带计算瞬时速度。
难点:1、由平均速度引出描述瞬时速度的极限思想。
2、由纸带计算物体的瞬时速度,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教学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并辅以实验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游戏:两位同学抢苹果引出本节课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你记得初中是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吗?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同时段,运动的快慢一样吗?通过多媒体课件动图展示:运动员百米冲刺。
由图可以看到他们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比赛时一般都会经历,起跑、加速、匀速、冲刺等状态。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游戏和体育运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动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二、新课教学(一)速度通过多媒体课件动图展示:运动员百米冲刺。
人教八上物理1.2《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为了辅助教学,我计划使用以下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物理实验器材:如滑轮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小车等,用于直观展示运动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的描述。
2.电子白板:用于展示和分析实验数据,方便学生实时观察和理解运动状态的变化。
3.动画和视频素材:如运动物体的轨迹动画,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运动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3.教师评价:我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总结他们在运动描述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五)作业布置
我的课后作业布置情况如下:
1.作业目的:通过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运动描述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
2.作业内容:设计一些有关运动描述的练习题,如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计算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等。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首先,我会利用学生的生活实例来引入新课,让他们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我会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运动现象,从而加深他们对运动概念的理解。此外,我会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我会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和快乐。最后,我会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互相启发,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1.运动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运动,运动的特点和分类。
2.参照物的选择:解释参照物在描述运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3.坐标系的使用:介绍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在描述运动中的应用。
4.运动状态的描述:通过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初中物理_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通过生活实例来说明什么是参照物。
2、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会用速度概念去描述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
4、会利用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沟通和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1、用参照物确定物体的运动2、利用速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1、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理解2、速度概念的建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机械运动小游戏:让学生仔细观察讲台上的教师。
闭上眼睛(这时教师移动位置),再睁开眼睛,观察教师有什么变化?同位交流:生活中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同时让学生深刻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位置的变化”。
通过举例说明,知道物体运动的特点。
)二、参照物学生活动:将钢笔放在书上,用手缓慢推动书本,沿桌面缓慢向前移动。
思考:钢笔运动了吗?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什么有关?(设计意图: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知道物体有静有动。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知道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反馈练习:1、小明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以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的。
以路边的房屋为参照物,小明是的。
2、“亚洲一号”是地球同步卫星,这里的“同步”是以作为参照物,相对于太阳来说,它是的。
3、我们一般认为行驶的车是运动的,而路边的树是静止的,这时我们选取的参照物是什么?三、速度概念的建立同位交流:你是怎样比较两个人跑得快慢的?创设情境:如果路程和时间不相同,如何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例:甲乙骑自行车比赛,甲在2秒内骑行10 米,乙在3秒内骑行12米,谁骑行得快?(写出计算过程)教师引导:计算的结果表示什么含义?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你能否给速度下个定义?(然后给出字母符号,总结公式)(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出速度的概念。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教材分析
运动的描述一章的教材分析1、本章是中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物理的起始课,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上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方法上是物理学和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
现代物理学是从伽里略对运动的研究开始的,机械运动是一切运动中最简单的,而力学就是研究机械运动的科学。
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质点就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理想化的模型,要通过质点模型的建立渗透和培养这种科学的方法。
2、运动是绝对的,而我们研究的运动都是相对的,因此参考系的概念是必须的。
而要定量描述运动,还必须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
3、区分位置和位移,这是本教材区别于以前中学物理教材的表现之一。
用x表示位置坐标,用Δx表示位移,相应地在时间坐标上,时刻和时间间隔更好理解了。
4、渗透关于极限的思想和变化率的概念。
对于瞬时速度,不再像以前教材那样只说“某时刻的速度”,而是从平均速度出发,逐步缩小时间间隔,引出瞬时速度的概念。
虽然高一年级的学生尚没有学习过极限的概念,但通过具体事例渗透这种思想。
5、对于加速度,与速度一样,也区分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其目的与上面所说的相同。
6、本教材强调探究的方法,例如,本章不具体讲述矢量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但通过位移合成的具体实例,让学生通过体会矢量合成不同于标量合成的方法。
又例如,通过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的实验中,让学生自己体会选取怎样的两个点迹,通过计算出的平均速度近似表示瞬时速度为好。
7、本章的实验是学生上高中后的第一次物理实验,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素质,包括准确地测量和读取数据、尊重实验事实、尊重实验的原始数据、深入分析实验结果等等。
8、本章教材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这是第三维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教学中应引起重视。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全章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完美版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全章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完美版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全章整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部分本章概述一、教材分析1.本章教学内容范围在物理知识方面,本章主要讲述了描述质点运动的时间、时刻、位置、路程、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以及理解这些物理量所需要的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等概念。
在物理技能方面,本章主要涉及练使用打点计时器、应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作速度-时间图象等基本技能。
在物理的思想方法方面,本章主要包括理想模型法、极限的思想、估测的方法(测量瞬时速度)以及初步理解图象法。
2.本章的教学内容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知识技能角度讲,本章讲述的质点、参考系、坐标系、位置、位移、时刻、时间、矢量、速度和加速度等不仅是下一章研究的基础知识,也是以后力学各章研究的基础知识。
从物理方法角度讲,本章有意识渗透了理想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思想方法、矢量的方法、图像的方法以及比值定义法。
这些方法对研究力学,乃至高中物理都是重要的。
这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于将来从事文科专业研究的学生来说,是必备的科学素养;而极限的思想方法和矢量的思想方法,对于将来从事理科专业研究的学生来说是必备的专业素养。
本章内容不仅在物理概念的建立上密度大,基础性强,而且涉及到若干个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典型的实验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方法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操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思考和研究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本章教学内容总体教学目标(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本条目要肄业生从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大致了解近代尝试科学产生的背景,了解科学家的主要观点和研究办法,体会相关尝试的科学思想和办法等,从物理学史的角度认识尝试对于物理科学的重要性。
本条目在教学中应突出尝试科学的重要性以及物理学与历史、社会等人文科学的联系,以体现学科渗入渗出的课程理念。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教材分析 课件(30张)
艺术家与科学家都被同一事物所吸 引——自然及人性 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在探讨宇宙的起 源、生命的真谛,以及死亡的涵义 科学用数学这个共同语言来表达, 因此大家可以分享对于世界的认知; 而艺术很难找到共同语言。
科学语言的应用 科学素养的提高
5、课时建议 总课时:8~9节
第1节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1课时 第2节 时间和位移 1课时 第3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2课时 第4节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2课时 第5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2课时 机动 1课时
2、教师善示范,学生好规矩 例如,坐标 x 与 坐标变化量∆x 例如,速度—时间图象 实验数据测量与记录,求速度, 建坐标,描点,连线
例如,做实验的规矩 座次,行为规范,实验准备 等
3、情景和方法,一以而贯之 实现教学内容的实验很多,例如描 绘速度——时间图象,可用电磁打点 计时器、火花打点计时器、轨道小车、 气垫导轨、传感器。处理数据求速度, 可选四点三段距离,可选三点两段距 离等。 入门时,让学生关注的少点,掌握 得好点,在情景和方法上应该注意 “一以贯之”。
例题3.关于时间的下列说法中,哪些表示 的是时刻 A. 2008年8月8日晚20:00,第二十九届奥 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 B. 校运动会100m赛跑的最好成绩是12.8s C. 学校上午8:00开始上课 D.“神舟七号”绕地球运行一周用时90 分钟
例题4.下图为A、B两只棕熊在野外沿 直线散步的位置-时间图象。由图可知: A.在这一小时内,A熊的平均速度较大 B.在t=10.0min时刻,B熊的速度较大 C.A熊的速度总是沿着一个方向 D.B熊的速度总是沿着一个方向
-1
10 5 0
1
2
3 4
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共同成长。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的计划。
3.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通过反思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例如播放公交汽车在站牌附近行驶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车辆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引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思考。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汽车的加速和减速过程,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给出讨论题目,如“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如何体现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2.提供实验得出结论和理解。
3.学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4.学生能够理解学习物理的重要性,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公交汽车在站牌附近行驶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车辆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增强对运动描述的理解。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学生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讲解,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章小结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章小结: 如何描述质点的运动?导语:本章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运动。
根据机械运动的定义, 想要描述清楚物体的运动, 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研究谁?相对于谁的运动?如何表示时间?如何表示地点?怎样精确的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一、本章主要知识网络梳理如下:从网络图可知, 本章知识的学习过程体现了人类对事物认知的一般思路: 现象→感知→粗略→精确→确定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
(本章知识只限于对运动的描述部分, 后续部分将继续完成)二、本单元知识网络解读:1.研究对象——质点生活中做机械运动的物体有各种各样、不尽相同, 研究和描述其运动十分困难。
聪明的物理人创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建立理想化模型, 把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凸显出来——质量, 把次要因素忽略掉——大小和形状, 这样就建立了“质点”这一理想化模型。
2.描述运动的基础概念——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我们知道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
想要描述清楚物体做怎样的运动, 需要一个假定为不动的参照物——参考系, 这样就可以确定物体是否运动、做怎样的运动了。
但这仍停留在现象感知、感性认识的层面, 还处在粗略的定性描述阶段。
为了定量描述物体运动, 物理学家们选择了用坐标系这一数学工具来确定质点的空间位置和位置变化(位移), 类比坐标轴建立了时间轴来表示时间和时刻。
这样某个运动状态的描述对应时刻和该位置坐标, 某个运动过程的描述对应时间与位移。
3.精确地描述运动的物理量——速度、加速度初中用路程和速率粗略地描述运动, 高中借助数学工具实现了由粗略的定性描述向精确的定量表达的升级。
用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速度变化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加速度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利用位移、速度、加速度来更加清晰、精确地描述运动, 实现了对运动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标量到矢量的进阶。
4.关注物理量的表达方式和跨学科概念路程、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学习让我们了解了对事物的认识和研究可以从多角度进行, 其实物理量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 例如位移、速度、加速度这些物理量的表达方式有语言文字、公式符号、图形图像等, 我们可以选用恰当的角度和方式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描述。
《运动的描述说课稿》以及教学设计方案
运动的描述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南八家初中的田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地影响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
在自然界里,一切物体的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在各种各样的运动中,机械运动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
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此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基于这些教材把“机械运动”安排在第一章来学习,这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基础,大号这个基础,对于初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学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三、重点难点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四、教法学法教法:教材先通过大量具体的实例,表明机械运动是普遍存在的,进而让学生讨论、了解机械运动的特点。
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
本节教学中建议多举实例(图片或录像)。
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的运动。
要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必须选参照物作为判断的标准。
学法:运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应该说还是初次,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因而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更为重要地是让学生感悟科学的观点及科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出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本节教学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将一些场景生动在现,使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或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一些运动的物体,观看完成后提问:1、身边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时运动的?2、哪些物体是静止的?3、他们一定是运动的吗?一定是静止的吗?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并举例。
高中物理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教材分析1.本章教学内容范围及变化(1)本章教学内容范围①在物理知识方面:②在物理技能方面: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作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③在物理思想方法方面:理想模型法、极限的思想、估测的方法(测量瞬时速度)、初步理解图像法(2)与原教材相比本章在内容上的变化2.本章教学内容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本章教学内容总体教学目标(1)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2)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体会专业术语和生活实际的联系(3)能用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4.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析二、与本章的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1.本章教学要注意与初中物理的衔接①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本章很多知识是在初中原有知识上的发展②降低台阶,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式的转变③注重对比初、高中物理对同一物理概念教学要求层次的差异,注重对比不同概念间的差异。
2.重视物理学方法的教学本章中涉及了建立理想模型、极限、图像等重要的物理方法,要通过具体事例,展现这些方法的使用过程,促使学生增加对它们的体验,以增强学生的方法意识。
要多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来思考和研究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3.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①本章内容与生活、技术、社会联系紧密,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实际,特别是学生身边的生活、现代科技②创设多种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联想,积极进行探究,帮助学生逐步适应自助、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③贯彻实施“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原则。
4.综合使用多种教学资源综合使用实验室实验与视频资料、网络等教学资源,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
三、本章学时计划本章分九节,共用13课时。
具体课时安排如下:1.质点参考系空间时间 1课时2.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 1课时3.直线运动中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课时4.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 1课时5.直线运动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课时6.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课时7.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2课时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2课时9.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测定 1课时复习总结 1课时检测练习 1课时评价:作者对本章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既立足于整体和全局的高度,对本章的教学进行了合理的设计,又结合各部分内容,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地分析。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运动的描述说课教材分析:《运动的描述》是《运动和力》这一章的第一节,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
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
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
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理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多给学生多提供多媒体等丰富的感性材料,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总结的过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图:实例分析抽象形成概念——举例描述运动理解概念,提高认识,准确描述运动——通过具体实例解释运动静止的相对性——分层巩固练习。
一、情景导入通过小故事引入新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教材分析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教材分析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教材分析包伟清一.课程标准: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解读课程标准:1.强调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对物体运动的研究是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源头之一。
在物理学中,研究物体做机械运动规律的分支就是力学。
人们在力学的研究中,不仅了解了物体作机械运动的规律,而且还创造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力学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其表现是多方面的。
在本章中最为突出的是理想化模型的建立——质点模型的建立。
理想化模型源于具体事物又高于具体事物,是感知、思维的产物。
它的建立既是一种典范,又具有普遍意义。
2.明确区分位置和位移质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是运动学的核心问题。
教科书明确提出位置坐标以区分位置和位移,研究质点的位置坐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3.突出了变化率的概念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伴随着一个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关心两件事,一是变化的多少,一是变化的快慢即变化率。
在本章研究的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位移的变化率,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
变化率在描述各种变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注重对科学思维方法的感悟通过认识描述运动的物理量:位移、路程、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时间、时刻、加速度等,学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
在对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的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并学会用图象法研究和反映物理规律、辩析物理慨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5.教学中加强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渗透STS的思想STS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是科学在技术中的应用。
人教版(2019)高一物理必修 第一册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教学分析课件(共73张PPT)
新 课 标
原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
课 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3 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标
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中四个要素之一,对于质点模型的建构要求 具体、明确,注重体会建模的思想方法。
课程标准对比分析
新 课 标
原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
教学内容—位置和位移
为什么要引入“位置”和位移? ——描述物体运动的需要
教 材 编 写
教学内容—位置和位移
如何建立位置和位移的概念? ——以系列问题为引导
位置
位置变化
位移
某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选择不同的 交通方式。既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 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乘轮 船沿长江而上。
位置和位移
路程和位移
直线运动的位移
矢量和标量
位移—时间图像 位移和时间的测量
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教材对比分析
新教材
第3节 位置变化快慢的 描述—速度
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实验: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 和瞬时速度
速度—时间图像
原教材
第3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
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第4节 实验:用打点计时 器测速度
位移和时间的测量——打点计时器
教 材 编 写
教学内容—物理量的测量
速度的测量 借助传感器与计算机测速度
教学内容—物理量的测量
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 材 编 写
教学内容—物理量的测量
瞬时速度的测量 实验中再次体会极限思想
人教版(2019)高一物理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教学分析 课件(共62张PPT)
教材编写组提示教学中注意几点:
4. 突出变化率的概念。 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伴随着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关心两
件事,变化的多少和变化的快慢,后者就是变化率。以物体的直线运动 为例,位移是位置变化的多少,速度就是位置对时间的变化率。两者相 比,在研究物体的运动中,作为位置变化率的速度是更为核心的内容, 也是学生学习中应该上的一个台阶。因为它不像变化的多少那么具体, 那么“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以区分。加速度也 是一种变化率,本章不仅希望从变化率的角度认识速度和加速度,还希 望让学生的认识得以拓展。
教材编写组提示教学中注意几点:
3. 明确区分位置和位移。 质点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运动学的核心问题。教材明确提出位置坐
标以区分位置和位移,研究质点的位置坐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体现教材 内容的基础性。物理学中的很多规律,有的是描述两个状态的物理量的关 系,有的是描述过程跟状态变化的关系,理解哪些是与状态相对应的量, 哪些是与过程相对应的量,是学生正确运用相关规律的基础。教材的第一 章就让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区分位置和位移,渗透关于状态和过程的思 考,这对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一个正确认识很有益处。
3、科学探究: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通过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比较,
对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有所了解;能说明获得瞬时速度数据的理由,能 与他人交流。
4、科学态度与责任: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很多问题就在身边,对自然
界有好奇心,具有探索的兴趣;知道物理学能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 些问题。
2、本章地位
本章主要内容是从运动学的角度对运动物体进行描述。研究 一种物理现象,人们通常是先从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运动开始 的。从运动学的角度描述物体,就是要在确定的时刻或时间内 明确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而要想 准确理解这些物理量,就必须先学习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等 内容。因此本章内容,既是下一章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 础,也是学习后面力学各章的基础。
《运动的描述》 教材详解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知道参照物。
●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养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教学导入导入一:讨论导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图12.1-1所示的运动及类似的运动,根据已有的知识,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同学们能得出这些物体在运动的结论。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思考以下问题,由浅入深地提高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足球场上正在进行比赛,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球门是静止的。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它们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改变。
)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吗?(不是。
球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虽然没有改变,但随地球的运动,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在改变,因此也在运动着。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认识到机械运动的特点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然后过渡到对“参照物”的讲解。
导入二:创设情境导入课间教师进入教师,观察教室内学生情况,为上课做准备。
上课后老师可问“课间哪些同学动了,哪些同学没有动?”然后讨论为什么说这些同学动了,同学们会得出结论他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进而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并根据和谁的位置发生变化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导入三:多媒体导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运动的画面,如飞机从头顶飞过、空中加油机空中加油、列车上的乘客在车内的镜头和观察车外景物的镜头等。
让学生讨论观察到的情景,从而引入新课。
3.教学重难点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懂得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4.教材内容详解知识点1 机械运动归纳:上面被研究的对象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教材分析
包伟清
一.课程标准: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解读课程标准:
1.强调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
对物体运动的研究是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源头之一。
在物理学中,研究物体做机械运动规律的分支就是力学。
人们在力学的研究中,不仅了解了物体作机械运动的规律,而且还创造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力学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其表现是多方面的。
在本章中最为突出的是理想化模型的建立——质点模型的建立。
理想化模型源于具体事物又高于具体事物,是感知、思维的产物。
它的建立既是一种典范,又具有普遍意义。
2.明确区分位置和位移
质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是运动学的核心问题。
教科书明确提出位置坐标以区分位置和位移,研究质点的位置坐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3.突出了变化率的概念
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伴随着一个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关心两件事,一是变化的多少,一是变化的快慢即变化率。
在本章研究的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位移的变化率,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
变化率在描述各种变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注重对科学思维方法的感悟
通过认识描述运动的物理量:位移、路程、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时间、时刻、加速度等,学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
在对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的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并学会用图象法研究和反映物理规律、辩析物理慨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5.教学中加强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渗透STS的思想
STS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是科学在技术中的应用。
本教材无论是概念的引入、阐述、应用、练习中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如在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的教学中联系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速度一节教学中,在“STS”栏目中设置了“速度与现代社会”的文章。
介绍了车辆速度的提高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并讨论了环境、资源等问题。
在测定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还特别介绍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定速度的新方法。
在涉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时,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6.注意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创造条件
教科书编写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
如教科书增加了许多旁批,设置了“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又如在测速度的实验中介绍了多种测速度的的方法,供教师选用。
三.课时分配建议:
第1单元: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学时)
2、时间和位移(2学时)
第2单元: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2学时)+习题课(1课时)
4、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2学时)
5、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2学时)+习题课(1课时)
四.教学要求和建议:
本章重点讲述的是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位置、位移、路程、时间、时刻、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等,不仅是下一章学习的基础,,也是以后力学各章学习的基础知识。
作为高中物理的第一章对学生的要求虽然不高,但在教学中更应注重教会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点的概念及条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