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清 山 东 诸 城 刘 氏 部 份 谱 序
最全的刘姓字辈排行,需要您的参与......
最全的刘姓字辈排行,需要您的参与......刘姓字辈排行山东山东曹县刘氏字辈:“祖世士慎作云丹明先宗克宫尚地方王永继存生学修超贵远德鸿通宝长建思怀忠敬化效维在祥”。
山东刘墉后裔字辈:“英九廷文国德世宗永长春瑞祥云照成志玉保恩”。
山东禹城伦镇齐与华店范庄刘氏字辈:“鸿吉泉守安祥培凯青龙门”。
山东清河刘氏字辈:“土火金水木克嘉承恩广”。
山东刘邦二哥刘仲后裔字辈:“世金体学广”。
山东密县刘家庄刘氏字辈:“同德文自尚孚庭世丙东益善丛仁政存中治国荣广有祥源照长功志庆成品方禄振胜义种福荫龙”。
山东日照东关刘氏字辈:“允世惟贤嘉祥兆应振志勋名龙廷吉庆”。
山东日照南湖花峡峪、涛酪刘家湾、秦楼刘东楼刘氏字辈:“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日照高兴镇刘家尧王刘氏字辈:“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长清小刘庄刘氏字辈:“安生书业广传家心田良润玉得乃达名远义路长”。
山东东阿刘氏字辈:“道昌恒光利吉业”。
山东东营垦利刘氏字辈:“文延永荣……”山东乐陵中街道办事处五里岔村刘氏字辈:“裕登敦尚崇隆”。
山东滕州刘氏字辈:“茂朝开学新”。
山东巨野刘海村刘氏字辈:“思孔文世宗家元方朝德继子照宪祥庆繁毓美惠教学同衍善光明熙来瑞乃法传永昌景其登高贵”。
山东平阴刘氏字辈:“家声传纪广”。
山东平邑刘氏字辈:“世国民成士泽”。
山东平度张舍镇刘氏字辈:“兆文永甲辉鸿田景元多”。
山东牟平刘氏字辈:“清家继传德合教永远明一朝来复本”。
山东阳谷刘氏字辈:“世福金兆保守存”。
山东阳谷刘氏字辈:“景广金明玉晓东昭峻翔谱科咏洪治登高朝秋罡荣纪书盛礼魁阁居青长”。
山东阳谷刘华育村刘氏字辈:“玉明金广景文”。
山东即墨刘室刘氏字辈:“人思敦本一志同方”。
山东即墨店集刘家河北刘氏字辈:“文章可殿元德乃泽成宗”。
山东吴定府海丰杨家桥刘家庄刘氏字辈:“凤文显树玉”。
山东汶上刘氏字辈:“天则(子)万年青仁义礼智信君德宽永刚”。
山东沂水刘氏字辈:“德建方树基诚存斯延龄若克传宗志丕振乃家声”。
刘氏全国各地字辈排行
刘⽒全国各地字辈排⾏刘⽒字辈派语辽宁北镇满族刘⽒汝应学养,名显⽂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福建南平刘⽒秀茂,国泰⽟明,初孔⽩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英⼦宁,林考岳恩,⽣秉礼义,仕名朝庭,克光尔祖,万世永盛江苏刘楼刘⽒敦本思敬,绍廷克光。
荣培希守,世泽延长吉安县富⽥刘⽒儒德君明世家道永昌吉安⽂陂⽵⼭刘⽒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嘉迪⽈春龙尧克吉安⽂陂镜湖刘⽒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嘉承志汝愈光泰和⾼垅刘⽒永宗⽤促彦希宽奇见先诚有望积德在宗贤训迪惟崇赣州章⽔⽔西刘⽒武昌翊朝积兴应⼴天开⼤运启定吉祥孚嘉允江西永丰沙溪刘⽒厚松柏樟⽵弥致⾼难度*(亻+黾)巨景⽂庭仕冠圣得⼈德各庆好施感受发添兴⼴东紫⾦刘⽒乌郎法琏应开纪象崇永朝开纪昌⽂字⼦传兆志⼭东滕州古滕刘⽒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东单县迁曹县刘寨刘⽒闻汉良彦静,源兆本⽟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信俭义沛县朱王庄藜照堂刘⽒昭鸿运,庆履祥。
遵祖训,延绪长建家政,诗书良。
为忠厚,冠汉乡江苏雎宁永思堂刘⽒良延荣保,益滋廉⽅,笃厚肇隆英才崇尚,礼贤为本,泽惠恒长雎宁城东汤刘⽒允守振清,恩庆光荣。
邦靖德正,朝永昌明。
树义延培,庭良绍兴。
志远宏伟,继贤盛隆雎宁凌城刘⽒其业宜⼴,维⼠则良。
本仁祖义,喜尔寿昌雎宁王集林庙刘⽒⾦华开启,福庆勋宣,忠桢崇祥,百世其昌,贵坤献锦,新建久远,学奎武扬,宇元安长江苏徐州铜⼭刘⽒永保宗祖训,勤忍刚正宏,传家维孝友,为善本忠⾏江苏盐城新兴刘⽒世守其德,义孝承先;⼈如达⽴,家必兴贤;弘扬廉洁,荣耀超前;书海恒慧,昌盛万年吉安樟汲刘⽒廷茂以⽂彦永迪梅理⽇佐乾⼦学祥瑞愈昌德配孔孟建贤良允吉安值夏刘⽒⼦伯汭万⽂武成周绍继祖谋猷明理⼼常泰存仁福厥吉安新圩黄塘刘⽒仲鞠午参⼗甲宏如⽂孟孔乔存荣念齐尧⽅吉安新圩乡城⼭刘⽒仲珪亨伯春仁德⽤⽂⾼显于渊邦从逊绍可吉安⼤陂刘⽒武昌翊朝刘明光元亨利贞⼤昌永隆吉祥孚嘉允吉⽔绕源远庆堂刘⽒先绍光璠元亨廷清永盛仁义吉⽔五坊刘⽒彦⼤浚应容允元已祐臧缉福扁棒朴宗⽇云槐泰和江夹洲刘⽒⽈明和震可淑济均友存永福叔⼴崇京瑞应祯祥德愈昌修齐道貌岸然学建明良安仁泰和樟塘龙陂刘⽒⼦叔资朴荣常举⼀⼠慰甲显承光荣德泰和下坊刘⽒元宗德光明允有年钦崇昌泰和苑前东皋刘⽒惠⼦两鲁孟宗⽂以⼦珍彦*(王+典)孟敏元春怀天⼤承泰和苑前洲刘村刘⽒承⼦均以克仲叔⼴志卿尧梦维同达泰和钱塘刘⽒存⽂礼仲惟元希宽奇见国振光望积德在宗贤训育须从典泰和⽂塘刘⽒嘉如鸿⽂隆宰卿相廷翰朝国恩荣钦诏授爵禄江西⽩⽯刘⽒宾贯麾壁洞甫治表焕坪钦源梁长仲元效树福惠瑞菊育君峰赣州章⽔⽔西刘⽒武昌翊朝积兴应⼴天开⼤运启定吉祥孚嘉允湖南宁乡古塘基刘⽒基钜润蘭煐,垂铭永树熏。
明清山东诸城刘氏部份谱序
明清山东诸城刘氏部份谱序诸城刘氏原来是一个很平常、很普通的家族,但在清代却突然崛起子世,而且连续三代显贵不衰,来自山东诸城刘氏宗族的刘墉成了一位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英雄,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正义、忠诚和智慧的化身。
诸城刘氏也因此更进一步闻名全世界。
刘墉的家乡在诸城。
是在清代的诸城县北乡七十里的逄戈庄,现属于山东高密县注沟乡逄戈庄村。
据刘墉家乡逄戈庄《东武刘氏族谱》所载由刘统勋撰的《东武刘氏族谱凡例》记载说:“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自江南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
至二世恒公,家谱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帮列恒公为二世。
”诸城开基祖刘福(父、祖未详),依据成书于清代后期的《东武刘氏族谱》的记载,诸城东武刘氏约形成于明朝,以刘福为本支开基始祖。
生一子:刘恒,(馀未详)。
诸城二世祖刘恒(刘福之子),第二世刘恒时,由于战乱兵灾,刘家族谱被烧毁。
从此,族人对诸城以上刘氏家族的情况就不得而知。
生三子:1刘玳、2刘瑁、3刘瑚。
诸城三世祖刘玳(刘恒长子),生一子:刘思智,(馀未详)。
诸城四世祖刘思智(刘玳之子),生二子:1刘通、2刘远。
诸城五世祖刘通(刘思智长子),生三子:1刘必显、2刘必前、3刘必大。
诸城六世祖刘必显(刘通长子),诸城刘氏自始祖刘福到第六世刘必显一代,都默默无闻。
大概就是因为担心族姓不兴、希望后人发达的缘故,诸城刘氏分别给第六代取名叫“必显”、“必大”。
而历史的发展却正好印证了这一瑞兆,诸城刘氏传到第七代刘棨和第八代刘统勋父子时,果然崛起于世,迅速显赫起来。
生四子:1刘桢、2刘果、3刘棨、4刘棐。
诸城七世祖刘桢(刘必显长子),后裔未详。
诸城七世祖刘果(刘必显次子),后裔未详。
诸城七世祖刘棨(刘必显三子),字弢,清山东诸城人,生于清世祖顺治十四年丁酉(公元1657年),刘棨少有文才,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公元1685年)考取进士,成为诸城刘氏最早在科举上取得成功的人。
后又学书法,博涉子史。
初任长沙知县。
胶南刘氏主要支派
胶南刘氏主要支派1、山东青岛胶南刘氏:家谱记载,祖上在明朝初年从东海荡芦村迁日照丝山,建村刘家村,现分布于胶南南部、日照、五莲、诸城等地,字辈:允、世、为、贤、加、祥、兆、应、振、志、勋、铭、龙、廷、纪、庆。
2、山东青岛胶南王戈庄刘氏:锡、洪、桂、春(焕)、文,从云南迁来。
3、山东青岛胶南刘氏:其、忠、绪、玉、瑞(德)、金(墨)、润(运)、荣(永)、耀、堂 , 据传,元末刘录由四川省吉子滩迁至安徽省砀山县大刘滩黄山观,不久又迁此立村。
取名刘家庄。
因地处龙古山东北麓,亦称龙古。
明末为与另一龙古(村)区别,改称下龙古庄。
清后期,又改称东龙古。
又传说由烟台龙口到诸城,和刘墉一家。
山东青岛胶南藏南岭西头的:济、桂、焕、培、金、润4、山东青岛胶南刘氏:……金培永……5、山东青岛胶南刘氏:明朝自山东省掖县(今莱州金马庄)迁至。
始祖刘可,二世刘思中。
此支在青岛胶南市已传至25世。
家门有及第者,可能于清朝乙酉政变被杀。
祖谱中多次记有此事,族中人被杀7人,族人为其痛,遂重修祖谱……宴家和(子)启耀福金(振)(永)……,或……象子启耀传永增庆德培希敦福……6、山东青岛胶南刘氏:兴、金……好像是刘卜疃村,祖上从安徽砀山迁来。
7、山东青岛胶南刘氏:字辈:……鸿文惟永,瑞云同祥,明德肇基……(家谱记载从胶北立柱村迁迁到胶南海青大岭村)。
8、山东青岛胶南海青镇刘黄崖刘氏:字辈:……殿、长、玉、红……(村志记载明初,刘从海州荡芦村迁来,清后期称刘家黄泥崖,该村简谱记载明初从东海奉旨移民到胶南后显沟,后分支该村)。
9、山东青岛胶南琅玡镇刘家村刘氏:家谱记载明朝以前居住安徽砀山,后搬迁到东海荡芦村,明初,刘从海州荡芦村迁来琅玡,立村之水村,后该村分出村刘前、刘北、刘家安子、刘家崖下等村,几个村的字辈未统一,洪是17世。
字辈:……相、中、瑞、全、本……;刘家崖下字辈:宝、凤、仲(汉)、洪、术、振……。
10、青岛城阳区山角村刘氏:《刘氏家谱》载,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刘氏从江南砀山县(今属安徽省)大刘家村迁此“山角”下立村,故得名“山角底”,又名“山角里头”。
刘氏祖祠
刘氏祖祠文章发布:2009-9-26 10:16:41 来源:互联网编辑:佚名据草涧刘氏族谱及民国十三年(1924年)碑刻记载(附碑文照片):刘氏始祖思源公于明成化年间从江南徐州砀山(今属安徽)大刘村迁日照县黄墩草涧庄。
思源公生福、禄、寿、僖、诗、书、忠、厚八子。
因家庭变故,福、禄二公同迁三庄刘家沟,寿公迁刘家庄、诗公迁注州(今黄墩大株州)、书公迁莒县、忠公迁临沂、厚公迁沂水,唯僖公与思源公留守故里。
明弘治年间,二世福公(据高密刘统勋所纂刘氏家谱,以福公为一世祖)因避乱,又迁诸城县逢哥庄(今属高密市),以农为生,家境贫寒。
直至其六世孙刘必显中举、进士,才得以使刘家改变家境。
八世孙刘统勋、九世孙刘墉父子二代宰相“康乾盛世”的贤臣业绩,则永远成为了刘氏族人的光荣。
为凭吊刘墉的公德,刘墉的族人出资在祖籍草涧修建了刘氏祠堂,草涧的刘氏族人也发动筹集建祠银两和征集能工巧匠建祠,逄哥庄北寺刘墉族人亲自派人监工。
建祠时间在清道光年间(具体年份不详)。
刘氏祠堂坐落原村南始祖思源墓地东侧,与思源公墓地依次排列,祖林古柏参天。
林地东侧一棵古槐,树粗两人合抱,树高三丈有余。
林前有一块几千斤重大白火石。
思源公后裔遍布诸城、临沂、莒县、沂水、江苏、赣榆及全国各地。
“四清”以前,常有各地刘氏后裔来草涧祖墓祭奠、凭吊。
社会上也称“大白火石刘”,现在大白火石尚在原处。
刘氏祠堂占地一亩二分,祠堂正堂为三间,砖木结构,重梁挂柱。
壁内朱漆粉刷。
祠堂东西两檐依次排列着“爬爬狗”(“爬爬狗”张着口),祠堂东西两山尖,安着钢杈守。
祠堂院墙是用青砖砌成的花墙,院内有两棵黄洋树,分植在祠堂正门两侧。
有三棵银杏树,其中两棵大树直径有六十多公分,高两丈有余,还有柏树数株。
祠堂内的仪仗是由刘墉家族的族长专程护送来的。
皇帝御赐恩典的半台銮驾陈列祠中。
祠堂正面悬挂着长1.8米,宽0.9米横匾一块,上面五个烫金大字“御赐清爱堂”。
祠堂正中安放着刘墉神位,写着“吏部天官刘墉之位”。
千年沂水,明清刘南宅!
千年沂⽔,明清刘南宅!说起沂⽔,不得不说起⾄今600多年的刘南宅。
今天⼩编就来谈谈刘南宅的百年沧桑史。
始祖刘彦成据刘南宅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重修《刘⽒族谱》记载,始祖刘彦成,于明洪武⼆年⾃四川内江县⽟带溪村迁居⼭东省潍县司马庄(镇)四世刘堂,携三⼦迁居莒北冢头村后长⼦志仁迁居沂⽔县南关次⼦悦后为⼆⽀三⼦明后为三⽀(⼆⽀,三⽀刘⽒均在莒县)民国三年刘⽒族谱(配图)沂⽔刘家⾃明朝中期⾄清末世代科甲不绝,先后有9世进⼠4举⼈,以⽗⼦进⼠,兄弟进⼠等科场佳话享誉⼠林。
成为明清两代的缙绅世家,也是沂⽔最⼤最具权势的家族,被称“沂⽔三刘”。
沂⽔三刘:1. 居住沂⽔院东头的刘店⼦(包括埠前庄,刘店⼦刘⽒迁出⼀⽀)之刘⽒。
2. 居住沂⽔西南乡北埠庄(今蒙阴县垛庄镇北仙桥村)之刘⽒。
3. 居住沂⽔城的刘南宅之刘⽒三刘——阮东头刘店⼦之刘⽒(包括埠前庄,刘店⼦刘⽒迁出)此刘⽒主要代表⼈物有:1. 刘秉和字惠庵,甲午举⼈,道光戊戌科进⼠,任萧南同知,赠知府衔;2. 刘纶襄,原名刘中策,字蓉芳(舫)、坎⽅,次⽅。
刘中瀚的⼆弟,刘荫溥之⽗。
光绪丙⼦科⼆甲第五名进⼠,是沂⽔明清两代中进⼠名次最⾼的⼀个;3. 刘中瀚,字海帆,同治癸⾣拔贡,甲戌殿试钦定⼆等第⼆名,以知县分发直⾪试⽤;光绪⼆年任顺天府职,官⾄河北三河知府;4. 刘东麟清乾隆⾟⾣举⼈;5. 刘秉铨,字⼦衡⽒,号鉴堂,癸卯科举⼈,授官户部员外郎;6. 刘中濂字廉泉,号莲舫,清廪⽣,贡⽣,五品军功,候补知县;7. 刘荫第(刘中瀚长⼦),清光绪丁⾣科拔贡,任安邱县教谕,宣统庚戌科举贡,任外务部章京,和会司⾏⾛,司务厅收掌,诰授奉政⼤夫(正五品);8. 刘涛,官名翊宸,字兰坡、銮坡、峦坡,别号发僧,⼭叟,绰号 “⼆胖”,室名“种⽵⼭馆”,堂号“师古斋”,清庠⽣,太学⽣三刘——北埠庄之刘⽒(今蒙阴县垛庄镇北仙桥村)此刘⽒主要代表⼈物有:1. 刘遵和(字⼦中,号春台)嘉庆年间考中进⼠,任户部⼴东司主事,军机处⾏⾛,做过道光皇帝的启蒙⽼师,道光间刊《求友堂》⽂集⾏世;2. 刘翰明,字翊之,清初官⾄⼤名知府;3. 刘斯濯,字沧孺,顺治戊⼦拨贡,⾟卯副榜,官⾄江苏常州知县三刘——刘南宅之刘⽒此刘⽒主要代表⼈物有:1. 刘励,号惺吾,应宾之⽗,潜⼼于易学,以贡⽣官丘县教谕。
全国刘氏字辈
山东(山西洪桐县大槐树搬来的)刘氏:洪开振广,奉继书国。
山东(从徐州南边搬迁来台儿庄的)刘氏:士元宝(保)常(长)富贵。
山东(刘墉后裔)刘氏:英九廷文国,德世宗永长,春瑞祥云照,成志玉保恩。
山东(清河刘)刘氏:土火金水木,克嘉承恩广。
山东(蒲鞭堂,刘邦二哥刘仲后裔)刘氏:世金体学广。
山东几密县刘家庄刘氏:同德文自尚,孚庭世丙东,益善丛仁政,存中治国荣,广有祥源照,长功志庆成,品方禄振胜,义种福荫龙。
山东日照东关刘氏:允世惟贤,嘉祥兆应,振志勋名,龙廷吉庆。
山东日照南湖花峡峪刘氏: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日照涛酪刘家湾刘氏: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日照秦楼刘东楼刘氏: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日照高兴镇刘家尧王刘氏: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长清县小刘庄刘氏:安生书业广,传家心田良,润玉得乃达,名远义路长。
山东东阿县刘氏:道昌恒光利吉业。
山东东营垦利县刘氏:文延永荣。
山东乐陵市市中街道办事处五里岔村刘氏:裕登敦尚崇隆。
山东古滕(滕州市)刘氏:茂朝开学新。
山东巨野刘海村刘氏:思孔文世宗,家元方朝德,继子照宪祥,庆繁毓美惠,教学同衍善,光明熙来瑞,乃法传永昌,景其登高贵。
山东平阴县刘氏:家声传纪广。
山东平邑县刘氏:世国民成士泽。
山东平度市张舍镇刘氏:兆文永甲辉,鸿田景元多。
山东刘氏:永吉桂兰发,升玉石长荣。
山东刘氏:玉洪永长延。
山东刘氏:纪成先仲业。
山东刘氏:佩振嘉生,继业长洪。
山东刘氏:宗青关文修德泺单堂。
山东刘氏:明汉相为执,钦坤淑礼纪。
山东刘氏:炳乙言田恩.心真传世忠。
山东刘氏:崇殿可文。
山东刘氏:渊源庆延长。
山东刘氏:隆道永荣面研子。
山东刘氏:尊汝家矩,曰厚乃长,元本敬慕,启绪衍详。
山东刘氏:耀作声德茂学。
山东牟平刘氏:清家继传德,合教永远明,一朝来复本。
山东阳谷刘氏:世福金兆保守存。
山东阳谷刘氏:景广金明玉,晓东昭峻翔。
谱科咏洪治,登高朝秋罡。
荣纪书盛礼,魁阁居青长。
山东阳谷县刘华育村刘氏:玉明金广景文。
山东即墨刘室刘氏:人思敦本一志同方。
刘氏家谱序范文
《刘氏家谱序》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刘氏家族,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族谱者,乃刘氏家族之史也,其可明世系、辨昭穆、别亲疏、序长幼,乃家族传承之重要载体。
考我刘氏,源自帝尧陶唐氏,受封于刘,以地为氏。
刘氏后裔,名人辈出,如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蜀汉昭烈帝刘备等,皆为刘氏之骄傲。
历经数千载,刘氏族人遍布华夏,开枝散叶,成为中华民族之重要组成部分。
时至今日,刘氏后裔秉承先祖之优良传统,勤奋好学、诚信待人、团结友善、互帮互助。
为弘扬刘氏家族文化,传承刘氏家族精神,我们决定编撰《刘氏家谱》。
编撰族谱,乃浩大工程,需举全族之力。
我们将广泛搜集资料,认真考证史实,力求准确无误。
同时,希望刘氏族人积极参与,提供线索和资料,共同完成这项艰巨而光荣之任务。
愿我刘氏族人,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编撰出一部完整、准确、详实之《刘氏家谱》,以传后世,流芳千古。
是为序。
[撰写人姓名] [撰写日期]。
山东文化世家简谱
山东文化世家简谱作者:来源:《齐鲁周刊》2018年第25期几千年来,山东文化源远流长,诗书传家的模式造就了一大批文化世家。
在此,我们节选几个家族的简略介绍,以此窥视这些齐鲁世家的文化密码。
诸城刘氏:“一门三公,父子同宰”明清之际,诸城有臧、王、刘、李、丁五姓号称“五大望族”。
诸城刘氏不仅为诸城望族之冠,而且在明清山东六十世家当中,也是清代山东世家望族之翘楚。
尤其是刘统勋、刘墉父子在乾隆年间同朝为大学士,刘墉之侄刘镮之在嘉庆年间任尚书,被称为“一门三公,父子同宰”。
刘家的兴旺发达,与其重视文化的传承是分不开的。
刘氏家族对后人传播“一曰德行,二曰学问,三曰功业”的理念,族人为官者保持了一股清廉公正之風。
从清顺治年间刘必显考中进士开始,就严厉督促子弟读书,即使到了乾嘉年间,刘氏受朝廷恩宠日隆,仍把读书放在首位。
因为家学功底深厚,刘氏家族中知识渊博、学问精深者代不乏人。
诸城刘氏被称为“山东诗文世家”之一。
刘统勋不仅诗文皆佳,还提携了大批后辈学者。
刘墉更是学识渊博,被认为“熟于《史》《汉》,博通前人诗书文词,尤精于内典,傍及说部”。
聊城傅氏:“仁义胡同”传播仁义数百年自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之后,傅氏家族仕宦辈出、享誉齐鲁、名满东昌,成为鲁西一带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
近代,傅氏家族除了博古通今、学贯中外的傅斯年这位著名大学者外,还出现了傅乐成、傅乐焕、傅乐淑三位历史学家。
“阁老傅”家族的远祖傅回,原籍江西永丰,明朝成化年间出任山东冠县县令。
傅回之子傅祥,始居聊城。
傅祥及其子孙,靠经商起家。
他重视诗书传家,督责子孙攻读举业。
“从此,傅家有了世代相承的读书重文家风。
到了清代初年,傅以渐考中状元,傅氏开始兴盛,此后逐步发展成为聊城的名门望族。
”康熙年间,傅以渐家人在东关家庙拓修时,新建的院墙盖住了邻居地基,与邻居发生纠纷,于是写信给当时任国史院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傅状元,傅以渐很快回信道:“千里来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刘氏家谱序
刘氏家谱序常思物,本乎天,人本祖宗既有流长之泽,子孙当竭亲祀之诚。
故亲疏贵贱各缘分以尽。
伦祠丞常,亦因时而特举,凡为人后者莫不皆然也吾祖。
刘系汉基彭城,即其郡也。
自汉以前不可复稽随,唐而后继虽有辅相之勋,惜得遗闻,而未得实迹矣。
至洪武兴兵我祖、祖弃爵而逃,自泸涯一散,各奔四方,族口于焉莫辩,而宗谱因之沦没矣。
十数传而降实不能清其源,理其脉,寻其列。
祖托足之处而访其里居何所哉意嘻,念及此良足悲然矣。
可信者宗谱虽没,世世遗音尚在,尤记我祖。
刘仲颖:落居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自明初弃楚来蜀,落押富顺下南路冷饭坝。
而仲颖公遗后,连甲公、信甲公,登甲公。
其登甲公托足之地名刘家湾遗后。
法卿公而安葬之地名冷饭坝,又名铁炉嘴,溯前遗律碑,后人独目思宗本是无实迹即祖传闻。
仲颖公弃楚来蜀之由以及登甲公,法卿之说,殊无考据,于是详查历代神主,遍访基碑越、壬午、癸未,甲申三载(1822年、1823年、1824年)但得:登甲公,法卿公二墓碑云溯前遗律诗四句,我后人见其碑刊记深痛无凭,官居何职,名讳何字,年号何岁代,传几世呜呼,伤心哉。
先绪何其寥落也,岁甲申之冬将神主并祖辈合薄内,始得考证。
法卿公生余禄,余粮,余禄抱子瓒,生子惠、子琏;余粮生子珂、子珩、子现。
自此下辈接传无紊矣,窃恐后哉盖吾。
祖历代勤俭忠厚传家。
因而惜得未清传叙谱,以至后辈无所查考。
乾隆辛亥年间1791年贤先欲创族谱,清理本源因无实迹创修未成功。
后至道光壬午岁,正位同父国兴,与叔国泰、国平慨然欲设清明会而修此谱(1822-1824年)。
※※※※※※※※※※※※※※※※※※※※※※※※时代久远,先谱即将散失待尽。
致使部分家庭已忘记先祖名讳,趁己尚在有空,得叔祖家鸿公、家铭公,叔和志公,兆坤弟及族友帮助清修此谱。
盼族人兴旺发达,望后世代代贤能。
短暂人生几十年,匆匆路过人世间。
赤身来世空归去,但留清白在人间。
多少先贤乘风去,无数后秀顺风来。
跃越龙门纵天下,不作老朽守祖田。
刘氏谱序
刘氏谱序
礼有云: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睦族,是以有谱。
续修谱牒,上可以溯世系之由来,下可以联宗亲为一体,为合族之盛事,同宗之福祉。
吾刘氏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
黄帝之玄孙,陶唐氏帝尧,其第九子源明,受封到刘地山西平阳,以地为氏,因称刘姓。
故刘姓以帝尧为太始祖,“源明”为大始祖。
可谓炎黄子孙,中华望族,历史悠久,正本清源。
传至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刘姓成为皇室国姓,继世二十四帝,天下以姓刘为荣,尤为鼎盛。
累世而下,后裔遍及天下,功业享誉四海。
吾刘氏族人,克继祖宗之盛德,光大前贤之美誉,励志奋发,怀国安邦,科甲蝉联,英才辈出。
吾乡县地方,为物华天宝之地。
公之后裔,得此福地,故有一支居于斯焉。
地灵人杰,垂数百年而贤豪踵起。
仰瞻先祖,芳兰犹香,俯察族亲,瓜瓞绵延。
然支派繁复,或合或涣,先人隆誉,后裔未必明察秋毫。
再者,岁有或置业或经商或致仕或游学者,屡有外迁,虽世代久远,也可昭穆行列言齿,炯然在目,不至服尽亲尽,视若途人焉。
故罔不欲清本溯源修明谱牒与世代永铭也。
值此四海升平,改革开放之盛世,岁逢丁亥,首事诸君不辞辛苦,搜罗族裔,登录资料,稽查真伪,厘定详略,累数月之功,悉心继撰新谱,秋菊飘香之际,大功告竣,付梓刊印,合族欢欣,老幼同喜。
首事诸君嘱为序,予才疏学浅,恐有负众望。
然如此弘扬祖德、泽被后人之大事,予置身于外,不立寸功可乎?故不揣浅陋,为之序,庶无鲁鱼亥豕之讹。
冀吾族裔从此人才叠起,文章显烨,弥增谱牒之光。
诚如是,则吾族之幸哉!
时公元二千零七年菊月,后裔刘荣松拜撰。
全国刘氏部份字辈
全国刘⽒部份字辈1.、福建南平⼀⽀刘⽒家谱字派(部分)……国、泰、⽟、明,初、孔、⽩、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英、⼦、宁,林、考、岳、恩,⽣、秉、礼、义,仕、名、朝、庭,克、⽶、尔、祖,万、世、永、盛。
……3、江苏刘楼⼀⽀刘⽒家谱字派(部分)……敦、本、思、敬,绍、廷、克、光。
荣、培、希、守,世、泽、延、长。
……4、吉安县富⽥⼀⽀刘⽒家谱字派(部分)……儒、德、君、明、世、家、道、永、昌。
……5、吉安⽂陂⽵⼭⼀⽀刘⽒家谱字派(部分)……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嘉、迪、⽈、春、龙、尧、克。
……6、吉安⽂陂镜湖⼀⽀刘⽒家谱字派(部分)……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嘉、承、志、汝、愈、光。
……7、泰和⾼垅⼀⽀刘⽒家谱字派(部分)……永、宗、⽤、促、彦、希、宽、奇、见、先、诚、有、望、积、德、在、宗、贤、训、迪、惟、崇。
……8、赣州章⽔⽔西⼀⽀刘⽒家谱字派(部分)……武、昌、翊、朝、积、兴、应、⼴、天、开、⼤、运、启、定、吉、祥、孚、嘉、允。
……9、江西永丰沙溪⼀⽀刘⽒家谱字派(部分)……厚、松、柏、樟、⽵、弥、致、⾼、难、度、僶、巨、景、⽂、庭、仕、冠、圣、得、⼈、德、各、庆、好、施、感、受、发、添、兴。
……10、⼴东紫⾦⼀⽀刘⽒家谱字派(部分)……乌、郎、法、琏、应、开、纪、象、崇、永、朝、开、纪、昌、⽂、字、⼦、传、兆、志。
……11、⼭东滕州古滕⼀⽀刘⽒家谱字派(部分)……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
……12、⼭东单县迁曹县刘寨⼀⽀刘⽒家谱字派(部分)……闻、汉、良、彦、静,源、兆、本、⽟、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信、俭、义。
……13、沛县朱王庄藜照堂⼀⽀刘⽒家谱字派(部分)……昭、鸿、运,庆、履、祥。
遵、祖、训,延、绪、长,建、家、政,诗、书、良。
刘氏家谱序,刘家人必看!
刘氏家谱序,刘家人必看!族谱亦曰家乘,乘者,史也。
北宋庐陵欧阳修、眉山苏洵首开谱牒之肇,效者如云。
欧阳氏曰:“若无世谱,不知姓氏之所出,则昭穆失序,有禽兽之不若。
”苏氏曰:“子孙千万人之身,实出先人一身所绵衍者,何相视如途人也。
”朱子亦曰:“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谱者,“直贯父子,横连兄弟;上尊祖弥,下系子孙。
有垂丝贯珠之图,五代再提之式。
”“序昭穆,辨亲疏,详生灭,别尊卑。
”(《刘氏三修族谱序》亚卿公语)正本清源,敦宗睦族,其义大焉。
《井头刘氏族谱续修序》云:“长江万里兮有其源,玉树千丈兮有其根,人生百岁兮有其父,子孙万代兮有其宗。
”“而族谱之功在于载世系于分明,溯清源于流远,传血脉于万代也!”《江苏如皋市始修宗谱序》云:“谱者,谱其族,序其宗也。
谱其族则气脉相通,无间于遐迩;序其宗则源流有别,不间于亲疏。
此为收族敬宗之要道也。
”相传刘氏肇自陶唐。
尧,陶唐氏,名放勋。
传说中之远古帝王,先封于陶,后封于唐。
被古人称为贤明之君。
《汉书·高帝纪赞》载:刘氏“自虞(舜)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
夏时刘累学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刘累之外,刘氏还有一支出于杜氏。
杜氏的后代士会在晋国任士师。
鲁文公时由晋去秦,后又回晋。
但其家仍留在秦,后来便称为刘氏。
刘累为尧之后裔,而为刘邦之先祖,故为汉家先祖。
”刘邦为尧七十五世孙。
帝尧,甲申年(约公元前2377年)生于丹陵(今河北唐县),20岁(约公元前2357年)为中原华夏酋邦君主。
在位98年,于辛巳年(约公元前2259年)去世,葬阳城谷林(今山东省定陶县),享年118岁。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孔子对尧的功绩大加赞赏。
中华刘氏源自我国北方,其族人最初聚居于黄河中下游之山东、河南一带,由发源地山东南部发往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地。
早期之几支刘氏如初姓刘氏(居今河北唐县)、姬姓刘氏(居今河南偃师)等,因史料缺失和无显赫名人而销声匿迹。
刘氏先茔碑记
刘氏先茔碑记元卫辉路知事徐登尝读螽斯振振,宜及子孙,瓜瓞绵绵,追述亶父。
古之人穷源溯本,往往因物以起兴。
盖祖有功、宗有德积累而来,勋业斯著。
故源之深者流必长,本之厚者枝必茂。
稽物理与人事而同也。
今之有如此者则于刘公见之矣。
公讳用,字行之,泝其先世系出于蜀,已称名族。
历三国至唐宋以来,隶籍沧州。
郡治之西南,有地曰马明镇,祖茔在焉,年代久远。
曾祖讳秀实,金季仕沧州节度使,改令益都府总判,以疾终。
父讳信,领兵徙直隶。
山东俶扰不遑,率家人避居汴京。
初袭父职,后官至朝散大夫,遥授河中府同知。
壬辰年金灭之后,复至益都访父总判之茔。
因于密州之西境为村居焉。
淡于仕进,雅尚玄教,尤喜与羽人游。
乐善好施,惟日不足。
辛亥年终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七。
妣钱氏,享年八十而终,有子五人,公乃同知公第五子也。
长兄润,益都将军千户,年六十一而终。
二兄泉,将军万户府镇抚,年四十八而终;三兄泽,监昌乐酒税,授怀远将军,年七十六而终;四兄成,滕峄两州诸军奥鲁长官,年六十六而终。
公宽仁明敏,饱读儒书。
初,由宣课所令更议事提控案牍;中统元年,任山东行省议事;越明年,改授益都淄莱等路大都督总管府议事;寻迁历廉访知事;至元元年,充运司照磨官;二年,就外知事;不逾月,改济南、益都、淄莱三路奥鲁诸军知事;三年,升山东东路都转运使司经历;又明年,监益都路管课提举,次监提举淄莱等路课程事。
迁擢之途惟由功取。
盖以政有真绩诸路见之而然也。
七年,改授密州盐司副使。
密近海鄙,朝夕戒严。
正南北构兵之时也,必为万全之地,民始有讬。
公于利弊每抗言之。
先以未完平事讼,官府文按岗陵繁冗,公到任,以德化其和睦矣!一日,公部领弓兵亲行信阳等场,遇侦于途。
曰南人犯我廷阙,众皆仓皇。
公曰:食禄报国吾之分也!又何惧为!遂率众退敌,民得以安。
迨其离任时,官吏耆老攀援卧辙,填塞巷陌,相与泣送数里之遥。
闻者咸叹息且感泣,数行下也。
公之去密州,于今改授万户府,五州丁壮府治耆老等数百人悉皆保留。
山东刘墉家族的四次迁徙过程
山东刘墉家族的四次迁徙过程刘墉家族从汉朝时的城阳国到徐州府砀山,从砀山到东海当芦村,从东海当芦村到黄墩喜鹊窝、草涧村,再迁徙诸城,刘氏先祖辗转四次迁徙,在历史上形成一条漫漫迁徙路。
第一次迁徙:山东莒县刘氏→砀山刘氏据2003年在东港区三庄镇卜落崮村刘禄后人处发现的,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九月九日刘存仁(字子孝,岁贡,候选教谕)撰写的《草涧刘氏族谱》序言称:礼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即当记忆而不忘。
我刘氏自汉隶籍于莒,由久矣。
梁之舍人彦和公“文心”,注明东莞,元之太守乾文公,故里碑记侍养。
使自县尉海宗公,钦差千户公子嗣。
常遇治世,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有谱,安有断而不续之憾哉?委因元社将废,我祖见机,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
红巾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洪武三年,下旨迁民,我祖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鹊窝。
天顺年间,该村被火,谱牒已烬。
大侍养虽有元碑,小沂水亦有元碑,东旺庄犹有明碑,而字迹模糊,名讳莫详……《草涧刘氏族谱》谱序中所说“侍养”,即今招贤镇大仕阳村;“小沂水”,今有两个村,均在莒县峤山镇。
一个是“小刘家沂水”,另一个是“大刘家小沂水”,谱中指的是“小刘家沂水”,为元代之前的刘氏祖居地也。
那么此山东莒县刘氏又是源出于何处?据清乾隆53年戊申岁(公元1788年),“草涧刘”分支莒县小刘沂水村刘士宽、刘复周在小刘沂水祖茔中立谱碑,碑额“汉室苗裔”。
碑文记:水有源也,源远者流长;木有本也,根深者叶茂。
吾族隶莒,始于朱虚侯之封,固汉室之支派也……另据清道光二年壬午岁(公元1822年),刘撰在菜园(小沂水刘氏一个分支)《刘氏家谱·序》中亦记:吾家入籍城阳,由来久矣。
自汉迄今千有余年……故莒县刘氏为城阳王刘章之后也,为汉高祖刘邦庶出长子齐悼惠王刘肥之次子,早年入京师长安,被吕后封为朱虚侯,把吕禄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在诛灭吕氏之乱、复兴汉室中功勋卓著,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晋封城阳王,建城阳王国,历九代十王,一百八十三年。
刘氏家谱及字辈(终审稿)
刘氏家谱及字辈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刘氏家谱及字辈刘氏家谱字辈“朝庭有道”后怎么排?1、辽宁北镇满族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2、福建南平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米、尔、祖,万、世、永、盛。
3、江苏刘楼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敦、本、思、敬,绍、廷、克、光。
荣、培、希、守,世、泽、延、长。
4、吉安县富田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儒、德、君、明、世、家、道、永、昌。
5、吉安文陂竹山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迪、曰、春、龙、尧、克。
6、吉安文陂镜湖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承、志、汝、愈、光。
7、泰和高垅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永、宗、用、促、彦、希、宽、奇、见、先、诚、有、望、积、德、在、宗、贤、训、迪、惟、崇。
8、赣州章水水西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武、昌、翊、朝、积、兴、应、广、天、开、大、运、启、定、吉、祥、孚、嘉、允。
9、江西永丰沙溪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厚、松、柏、樟、竹、弥、致、高、难、度、僶、巨、景、文、庭、仕、冠、圣、得、人、德、各、庆、好、施、感、受、发、添、兴。
10、广东紫金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乌、郎、法、琏、应、开、纪、象、崇、永、朝、开、纪、昌、文、字、子、传、兆、志。
11、山东滕州古滕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
12、山东单县迁曹县刘寨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信、俭、义。
东武刘氏家谱
东武刘氏家谱诸城刘氏族家谱序禹贡曰:海岱惟有青州诸城在,汉为琅琊郡,今属青州府。
故乾隆丙子年,宰相刘文清公,方以翰林视学。
安徽赐诗有云:海岱高门第也。
嘉庆十九年,诸城刘氏兴修族谱成。
以前明弘治由砀山迁诸城之祖为始祖,迨今三百二十余年。
传十四代,列表者八百二十三人。
志其祠墓,记其迁徒,井然,秩然!何其慎也。
刘氏之二十有五,汉唐以来,将相名人不可胜数。
今诸城谱为砀山,以上不可嵇,不能推世系,又何慎也。
唐书宰相世系表,以宰相著其姓。
今诸城文正文清两公,非徒为宰相,且为贤宰相,天下仰之。
族谱不因宰相而修,而贤相更足立族谱之望。
呜呼!此圣翰所特许,为海岱高门第也。
乌有!先帝已惟高门第而犹不舍老家族谱,序意亢宗睦族,奠系分房者乎!是谱之修非止世之桑耳。
且裨因史之表诚,不可绂于今日矣。
元为文正公门下之士,文清公亦为馆师,今大司农又同榜进士也。
大司农以谱属元太子少保光禄大夫,江西巡抚兼提督,扬州阮元顿首拜序。
安徽砀山县刘庄始祖始祖:福。
自明弘治年间,由江南(安徽省)砀山县大刘庄,迁于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北乡之逄戈庄。
葬于逄戈庄南茔。
子:恒。
二世:恒。
娶鹿氏,葬于逄戈庄南茔。
子:玳、瑁。
三世:玳。
(三世瑁早亡)娶范氏,葬于逄戈庄南茔。
子:思智。
四世:思智。
字:鉴宇。
邑庠生,享年八十四岁。
娶田氏,崇祝乡人子二:通、远。
五世:通。
号:泰路。
邑庠生,遭甲申土寇之变,为贼死。
以子必显贵赠文林郎,行人司行人。
又一孙启(下加木)贵赠通议大夫,江西按察使。
又一孙统勋,贵赠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
享年三十九岁。
忌七月十三日。
娶崇祀乡王氏,累赠一品夫人。
享年六十九岁,忌二月十四日,葬于逄戈庄南茔。
子三:必显、必前、必大。
五世:远。
迁外,因被招养老女婿,不入族谱。
现居离逄戈庄五里的前方市和龙池子两村,人口很多。
六世1:必显。
字:徽之。
号:西水。
前明天启甲子举人。
顺治壬辰进1士,初任行人司,封文林郎,升授户部河南司主事,监督通州中南仓榷关芜湖,再授广西司员外郎。
诸城东武刘氏,刘统勋、刘墉的直系先祖的繁衍,有怎样的坎坷?
诸城东武刘氏,刘统勋、刘墉的直系先祖的繁衍,有怎样的坎坷?刘统勋、刘墉的先祖一、刘统勋、刘墉的先祖第一次迁徙之谜根据山东日照刘氏族谱记载,到了1370年时候,按照政府移民的规定,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刘氏的一支,在刘思源的曾祖或者是高祖率领下,就从大刘村里搬了出来。
这里我要说一句,根据山东日照刘氏族谱的记载,率领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刘氏一支响应政府号召,进行移民的应该是刘思源。
但是,这个记载是错误的。
它属于一百多年以后的追记,是非常不准确的。
他们搬到了哪里呢?刘氏众族人一行循道迤俪北去,来到群山巍峨的甲子山西北十公里、今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与莒县交界处,打量了一下这里的地形地貌。
只见这里群山环绕,涧水涓流,花草茂密,树木繁荫。
涧泉边参天古树上,住着一窝喜鹊;涧边山岭,两翼宽阔,北高南低,象一只传说中的凤凰……果真是个好地方,于是便在这儿定居下来。
后人为这里取名喜鹊窝。
刘思源的曾祖或者是高祖率领下的刘氏众族人,就搬到了今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
当然,这在山东诸城刘氏族谱中并没有记载。
其实从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搬到山东的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从路程上来说并不遥远,这个徐州的砀山现在归安徽。
它的砀山县大刘村北面就是山东,东面就是江苏,它的西面就是河南,他自己在安徽的最北角,他这个地方是四省交界处,所以他搬到山东是很近的路程。
刘墉的祖先就这样搬到了日照,这是在1370年。
这就是日照西部刘姓的始祖。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刘氏家谱(注:2003年在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卜落崮村刘禄后人处发现),记载了这一历史情况,记下了这一刘氏家族的大事:“我刘氏自汉隶籍于莒,由来久矣……委因元社将屋,我祖见机,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
红巾(徐刘)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
至熙朝洪武三年,下旨迁民,我祖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雀窝”。
二、刘统勋、刘墉的先祖第二次迁徙之谜时间到了天顺年间(1457~1465年),刘家人丁日盛。
但是一场意外的火灾,几乎烧掉了家里面的一切。
“一门三公,父子同宰”,这个刘氏家族在清朝崛起,成为士林翘楚
“一门三公,父子同宰”,这个刘氏家族在清朝崛起,成为士林翘楚前言:提起刘姓,很多人会竖起大拇指,这个姓氏在华夏大地上的分量很高,可以说是华夏最牛的姓氏之一。
刘姓先后建立的大小王朝多达8个,是所有姓氏中最多的,有“刘天下李半边”之美誉。
不光是数量多,质量还好,比如强汉盛唐中的强汉,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堪称史上最强音,喊出了一个伟大族群傲立千秋的自信,让这个族群以“汉”为名。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山东诸城的一个刘氏家族,这个家族比较特殊。
都说满清压制汉人,鲜有汉人家族能够崛起。
然而诸城刘氏却能够在满清的高压之下异军突起,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家族逐渐发展成“一门三公,父子同宰”的士林望族。
如果说枝繁叶茂的刘姓在清朝时期形如璀璨的星河,那么诸城刘氏就是其中最闪亮的存在。
诸城所在位置一、读书改变命运1、耕读传家诸城刘氏在清朝之前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存在,很难在史籍中找到他们的足迹。
据说他们的老家原本是在安徽的砀山,适逢明初人口大迁徙,生活在砀山大刘村的部分刘姓族人跟着这股大潮迁到了山东日照。
经过近百年的繁衍生息,他们彻底在异乡扎下根,可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几乎毁掉了他们的所有财产积蓄,他们因此不得不分迁各地,以谋生路,其中有一个叫刘思源的选择留守老家。
刘思源娶同村张氏女为妻,生有8个儿子,随着儿子们逐渐长大,他本着“树大分叉,儿大分家”的宗旨,除了让老四刘禧留在自己身边外,令其余诸子分迁到其他地方谋发展,其中老大刘福和老二刘禄迁到了三庄镇刘家沟。
等到刘福的儿子们长大后,刘福又带着三子刘恒迁到诸城逢哥庄,刘福和刘恒因此分别成为诸城刘氏的一世祖和二世祖。
为了生存而移民诸城地势平坦,水利灌溉条件优良,相当适合农耕。
刘福和刘恒父子二人刚到诸城的时候,身无余财,只能以帮别人做工为生,后来有了点钱,也就投身于农耕之中,以勤劳和节俭来积累财富。
古代讲究一个士农工商,单靠一个“农”字肯定无法让家族兴盛,而要想进入“士”这个阶层,在当时来说,最靠谱的方式便是读书,以科举来入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刘世高编辑/刘业挥2006-6-22 [返回主页]明清山东诸城刘氏部份谱序诸城刘氏原来是一个很平常、很普通的家族,但在清代却突然崛起子世,而且连续三代显贵不衰,来自山东诸城刘氏宗族的刘墉成了一位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英雄,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正义、忠诚和智慧的化身。
诸城刘氏也因此更进一步闻名全世界。
刘墉的家乡在诸城。
是在清代的诸城县北乡七十里的逄戈庄,现属于山东高密县注沟乡逄戈庄村。
据刘墉家乡逄戈庄《东武刘氏族谱》所载由刘统勋撰的《东武刘氏族谱凡例》记载说:“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自江南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
至二世恒公,家谱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帮列恒公为二世。
”诸城开基祖刘福(父、祖未详),依据成书于清代后期的《东武刘氏族谱》的记载,诸城东武刘氏约形成于明朝,以刘福为本支开基始祖。
生一子:刘恒,(馀未详)。
诸城二世祖刘恒(刘福之子),第二世刘恒时,由于战乱兵灾,刘家族谱被烧毁。
从此,族人对诸城以上刘氏家族的情况就不得而知。
生三子:1刘玳、2刘瑁、3刘瑚。
诸城三世祖刘玳(刘恒长子),生一子:刘思智,(馀未详)。
诸城四世祖刘思智(刘玳之子),生二子:1刘通、2刘远。
诸城五世祖刘通(刘思智长子),生三子:1刘必显、2刘必前、3刘必大。
诸城六世祖刘必显(刘通长子),诸城刘氏自始祖刘福到第六世刘必显一代,都默默无闻。
大概就是因为担心族姓不兴、希望后人发达的缘故,诸城刘氏分别给第六代取名叫“必显”、“必大”。
而历史的发展却正好印证了这一瑞兆,诸城刘氏传到第七代刘棨和第八代刘统勋父子时,果然崛起于世,迅速显赫起来。
生四子:1刘桢、2刘果、3刘棨、4刘棐。
诸城七世祖刘桢(刘必显长子),后裔未详。
诸城七世祖刘果(刘必显次子),后裔未详。
诸城七世祖刘棨(刘必显三子),字弢,清山东诸城人,生于清世祖顺治十四年丁酉(公元1657年),刘棨少有文才,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公元1685年)考取进士,成为诸城刘氏最早在科举上取得成功的人。
后又学书法,博涉子史。
初任长沙知县。
后因政绩突出,不断得到提升,历任宁羌知州,山西平阳知府、天津道副使、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
在长沙禁弃女之俗,在宁羌用仓粟赈饥,教民利用槲树养蚕织绸,又建义学,宁羌自此始有中举人者。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公元1718年)去世于四川布政使任上,终年六十二岁。
刘棨为人温和纯厚,为政以廉明著称。
他任地方官多年,治理有方,爱民如子,关心疾苦。
康熙四十八年已丑(公元1709年),朝廷在全国评选“操守清廉,才具优长”的知府,仅刘棨与湘潭人陈鹏年二人中选。
他的卓越政绩,不但受到朝廷的多次表彰,更受到各地百姓的交口称赞。
当年他上任四川布政使路过平阳时,“南羌父老夹道欢迎,声震山谷”。
正是因为他的良好吏治,《清史稿》才将他列入《循吏列传》。
生子:刘统勋,(馀未详)。
诸城八世祖刘统勋(刘棨之子),字延清,号尔钝。
清山东诸城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已卯(公元1699年),世宗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进士,早年曾任庶吉士和翰林院编修。
后来又历任直南书房、上书房。
清世宗雍正四年丙午(公元1726年)升詹事,成为与皇帝比较接近的官员。
乾隆称帝继位后,刘统勋地位进一步上升,先后升为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
后曾随大学士稽曾筠到浙江学习治理海塘工程,学有所成后又多次负责黄河、运河的治理工程,因办事得力,渐渐受到乾隆赏识重用。
乾隆十三年戊辰(公元1748年),升任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此后,刘统勋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先任刑部尚书,乾隆十七年壬申(公元1752年)出任军机大臣,乾隆十九年甲戌(公元1754年)加太子太傅,成为乾隆身边的主要辅佐大臣之一。
此后,刘统勋因在协助陕甘总督征讨准噶尔叛乱时犯过被革职,但不久复出,任刑部尚书。
后又再升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乾隆二十四年已卯(公元1759年)为协办大学士,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公元1761年)任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兵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兼管刑部,成为清朝宰相。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公元1773年)去世,谥为“文正”。
有《刘文正公集》。
刘统勋虽位极人臣,一生为官清廉正直,敢于直谏,深受乾隆器重。
多次参预主持黄河、运河治理,往往都能革除积弊,加速工程进度,提高质量。
又荣任《四库全书》正总裁,并曾四次任会试《进士考试》正考官。
刘统勋当年与另一位来自江苏武进的刘纶同朝辅政,因此有“南刘东刘”的美称。
他去世后,乾隆亲自前来参加丧礼,流泪叹息自已“失一股肱”,并称赞说:“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刘统勋的显赫地位和杰出成就,标志着诸城刘氏家族的发展已经进入极盛时期。
生二子:1刘墉、2刘堪。
诸城九世祖刘墉(刘统勋长子),字崇如,号石庵。
清山东诸城人,生于圣祖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公元1720年),自幼聪颖异常,好学不倦,年轻时就非常有才气。
乾隆十六年辛未(公元1751年),刘墉继祖父、父亲之后再一个考取进士,初任翰林院编修,后升侍讲。
乾隆二十年乙亥(公元1755年),因受父亲刘统勋牵连,被逮捕入狱。
后复出,先后任安徽学政、督江苏学校、山西太原知府。
因对下属失察受到发配军台的处分。
此后再次复出,任修书处行走、江苏江宁知府、陕西按察使。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公元1776年),刘墉升任内阁学士、直南书房,不久入迁户部侍郎、吏部侍郎,开始受到乾隆的赏识和器重。
后任湖南巡抚,升左都御史,仍直南书房。
乾隆晚年,刘墉先后担任工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等一系列显赫职务,成为乾隆朝廷的主要大臣之一。
嘉庆称帝继位后,刘墉以前朝元老身份继续受到重用,聘任体仁阁大学士,加封太子太保,地位更进一步上升。
嘉庆十年乙丑(公元1805年),刘墉去世,终年八十六岁,被追赠为太子太保,谥“文清”。
嘉庆皇帝还下令将他的神位列入贤良祠,受国家供奉。
刘墉为人极具智慧而又正直,为官两袖清风,疾恶如仇,为臣敢于直谏。
他与当时的大奸臣和珅斗智斗勇的事迹,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
因背有残疾,人们称之为“刘罗锅”。
刘墉不但是一位红极一时的宰相,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学颜真卿、苏轼诸名家法贴,而他自称宗钟繇。
以小楷见长,与翁方钢、梁同书、王文治等书法大家齐名。
他的书法风格喜用重墨,貌丰骨健,别具魅力,有《石庵诗集》。
谱载刘墉没有生子,以侄儿刘锡朋为子嗣后。
诸城十世祖刘锡朋(刘墉嗣子),刘墉的侄儿,过继为刘墉子,承嗣。
生二子:1刘光海、2刘耀海。
诸城11世祖刘光海(刘锡朋长子),后裔未详。
诸城11世祖刘耀海(刘锡朋次子),后裔未详。
生子:刘镮之,(馀未详)。
诸城十世祖刘镮之(刘堪之子),字佩循,号信芳,清山东诸城人,刘墉之后,诸城刘氏仍然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兴旺繁荣,并再次产生了一位朝廷大臣——刘墉的侄儿刘镮之。
刘镮之早年丧父,由伯父刘墉教养成人,在乾隆五十四年已酉(公元1789年)考取进士,是诸城刘氏中连续第四代通过科举考试步入清代政坛的成员。
大概是因为家族三代在朝廷任职,势力强大的关系,刘镮之考取进士后也一路官运亨通,先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后出任兵部尚书,嘉庆十八年癸酉(公元1813年)又兼顺天府尹(相当于今北京市市长)。
后因治理有功升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官至吏部尚书,居官廉正,成为诸城刘氏又一位地位显赫的朝廷大臣。
但是,刘镮之的才能显然远比叔叔刘墉、祖父刘统勋逊色,当时他所治理的北京地区天地会、白莲教等秘密教会起事不断,而他却束手无策,不能平息。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817年),刘镮之晋见嘉庆皇帝时,嘉庆责怪他上奏很少、治理不得力,“镮之不能对”,却将原因归结为当时闹旱灾。
嘉庆又问他具体的受灾情况和赈济措施,刘镮之“仍不能对”。
于是,嘉庆将他罢免,降职侍郎候补。
嘉庆晚年,刘镮之复出,任都察院右都自制史仍兼顺天府尹,后升任兵部尚书,改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工山水,喜收藏古物,道光元年辛巳(公元1821年)去世,被朝廷赐谥为“文恭”。
生二子:1刘喜海、2刘华海。
诸城11世祖刘喜海(刘镮之长子),字吉甫,号燕庭,生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公元1793年),仁宗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公元1816年)考取举人。
宣宗道光十二年壬辰(公元1832年)任福建临汀太守,后历任福建兴泉水道、陕西按察使等职。
后因受人弹劾,被贬官回乡。
刘喜海虽然是一位官员,但他对学术和古籍、金石却有更大的喜好。
他当了二十多年官,从不贪婪,每到一地,却尽力搜求收集古籍珍本和金石文字。
他的“味经书屋”,是清代著名的私人藏书楼。
他收藏的珍籍,有蜀本《张说之文集》30卷等数十种宋版精刊善本唐人文集和百衲本《史记》。
他汇编出版的《金石苑》61册,是中国金石文字学上的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
刘喜海还留意朝鲜等海外金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促进清末中朝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受到中朝文化界的称誉。
有《朝鲜书目》、《海东金石苑》、《东古文存》等行世。
生四子:1刘虞采、2刘宁采、3刘需采、4刘南采。
诸城12世祖刘虞采(刘喜海长子),后裔未详。
诸城12世祖刘宁采(刘喜海次子),后裔未详。
诸城12世祖刘需采(刘喜海三子),后裔未详。
诸城12世祖刘南采(刘喜海四子),后裔未详。
诸城11世祖刘华海(刘镮之次子),后裔未详。
诸城七世祖刘棐(刘必显四子),后裔未详。
诸城六世祖刘必前(刘通次子),后裔未详。
诸城六世祖刘必大(刘通三子),生子:刘子香,(馀未详)。
诸城七世祖刘子香(刘必大之子),后裔未详。
后裔未详。
诸城三世祖刘瑁(刘恒次子),后裔未详。
诸城三世祖刘瑚(刘恒三子),后裔未详。
诸城刘氏在乾隆时期由第八世孙宰相刘统勋开始撰修族谱,名叫《东武刘氏族谱》,共三卷。
到今天,诸城刘氏已传到始祖刘福的第十五、六代,大部分族人仍居住在诸城故地。
广东省刘氏宗亲联谊会第二届汉文化研究会副主任、刘氏族谱纂修、考究员、粤东刘氏宗亲总会海丰县分会副会长、海丰县城水巷刘我质公十三世裔孙刘世高 2004年纂辑,2006年6月重新整理辑录网上电子邮箱:A6623747@ QQ 632235802 QQ群:4956957(刘氏族谱论坛)通信处:广东省海丰县海城镇新会营65号,电话:0660 - 6623747,邮政编码:51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