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合集下载

采区煤柱

采区煤柱

双岩巷不同标高布置
布置方式
7 8 2 5 4 6 10 12 3 12 11 1
联系方式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平石门—3— 平石门—溜煤 眼—运输上山1;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平石门—4— 平石门—轨道上 山2
双岩巷相同标高布置
布置方式
7 8 4 6 10 11 5 9 3 12 2 1
第十三章 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 参数分析

※ ※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间联系方式
采(盘)区上下上布置 采区参 数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间 联系方式

※ ※
引言
机轨分煤岩布置 机轨双岩巷布置


机轨合一巷布置
机轨双煤巷布置
引 言
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在煤层或煤组下煤层(或岩石中) 布置为区段内各煤层生产服务的巷道或为一个区段的几个煤 层或几个分层服务的平巷 ——区段集中巷 。
3
8~10m 1
12~14m
20~25m (b )
2

8~ 10m 1 12~ 14m
双岩一煤上山
2 10~ 15m 10~ 15m (d )
走向间距1-3和 3-2为1015 m 层位上:1距煤层810m,2距煤 层1214 m ,3—沿煤顶(图d)
3
双岩一煤上山
适用:开采煤层数目 多,厚度大,储量丰 富的采区;瓦斯、水 大的采区。(图d)
在采区边界设12条边界上山; 瓦斯大,采用Z、Y型通风时,两条需设回风边界上山; 往复式开采,不沿空留巷,区段煤柱护巷的往复式开 采,要求采区一翼开掘两条上山。
采区上(下)山运输
采区上(下)山任务

采区上(下)山担负采区的煤、矸、物料等运输;通风行 人、管线的通道。

采矿学第13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采矿学第13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3)缺点: l 岩石工程量大; l 需岩石施工能力强的队伍。 3、岩石上山适用条件: l 单一厚煤层(3个分层),或近距煤层群 联合布置; l 采区服务年限3年以上; l 岩石施工能力强; l 煤层底板岩层较稳定,无承压水。
二、上山的层位与坡度
(一)层位 联合布置采区。 一般将上(下)山置于下部稳定的煤层或 底板岩石中。主要原因为: 能适应煤层下行开采顺序; 提高采出率,煤损少; 采区生产系统可靠,易维护。
矿车进采区—采区煤仓口装煤; 矿车进采区—在采面下口装煤。 A小;运输不连续(间断式)、影响生产。 适用:轨道 600mm,900mm与全矿大巷巷道 轨距一致。
矿车:1t、1.5t、、3.0t、5.0t 绞车:视上山、长度、生产任务等选用。
绞车滚筒直径与绳长
滚筒直径(m)
绳长(m)
1.2
600
下山(向上运煤)7 新型胶带机:适于=28。
刮板输送机
型号 下链式—回空链条在溜槽下面; 上链式—回空链条在溜槽上面。
平八矿:上链式刮板机: 电机:1544kW; 长:150300m。 适应角度;向下运可达1828。 阻力小,耗电低,能力大,事故少,易维护。 下链式刮板机:适用,原则防滑装置。 刮板机:适用范围大;运费略高于胶带机;运 输可靠。
1.6
800
2.0
1000
2.5
1200
第二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 间联系方式
(district sublevel gathering entry)
区段集中巷 — 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在煤层 或煤组下煤层(或岩石中)布置为区段内各煤 层生产服务的巷道
或为一个区段的几个煤层或几个分层服务的平 巷。
(rise haulage in district)

采区巷道布置与矿压显现详解

采区巷道布置与矿压显现详解

(三)采区尺寸
• 1、采区尺寸范围
• 一般情况下,采区上山长度不超过1500m,采区下山 不宜超过1200m。用采区石门和溜煤眼开采时,采区 斜长可按具体条件确定。 • 采区(盘区)宜采用双翼布置,走向以不小于2000米 为宜,机械化高效开采应适当加长。因地质条件影响 只能单翼布置时,走向应不小于1000米。采区走向长 度还要考虑煤层赋存状况、厚度、构造、地压、开采 方式(是否跨上山)等各种因素具体确定。 • 煤层倾角小于12度,可用采用倾斜长壁布置,上山部 分斜长宜为1000~1500m,下上部分斜长宜为700~ 1200m。 • 随着装备水平和开采技术的提高,采区走向长度有逐 渐增大的趋势。如神华集团,3000~6000m。
• 分析目前所采用的各种矿压控制措施,从其对付矿压 的原理来看主要有这些措施:抗、避、移、卸。 • 抗--抵抗矿山压力;通过提高支护强度实施“抗 压”,投入高。 • 避--避开高应力区;巷道布置在低应力区,或错开 高压作用的时间,压力稳定后再掘巷。 • 移--移走高压。巷帮或底板开卸压槽、巷旁留卸载 空间、跨采不留煤柱。 • 卸--释放高压。可缩支架、预留收缩断面、允许底 鼓后起底。 • 矿压控制中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发挥围岩的 自身承载能力,把支架与围岩作为一个彼此密切相关 的力学相互作用系统,实现支架与围岩的共同承载作 用。锚杆支护就是明显的例子。
• 跨上山开采的影响: • 根据跨越方式的不同,前期有可能经受 一侧支撑压力、双测叠加支撑压力、采 动压力影响,跨越后巷道处于采空区下 应力降低区,若上方留设区段煤柱,则 部分上山将长期处于两侧采空引起的支 撑压力重叠区下。因此,应选择两翼一 面、沿空不留煤柱的跨上山开采最为适 宜。
(3)支撑压力在煤层底板的传播

采矿学(12)

采矿学(12)

岩石上山及层位与坡度
● 岩石上山 岩石上山: 优点: 优点 受煤层倾角变化和走向断层影响小,特
别是维护条件好,维护费用低。
缺点: 缺点 掘进速度慢费用高,准备时间长。 位置与坡度:距煤层底板法线距离一般
15~30m, 一般沿煤层倾角布置,胶带运输 时倾角不大于15°
上山条数与布置类型
上山条数:一般至少要两条,特殊三条。 上山条数 三条上山的使用条件: 三条上山的使用条件
边界上山和中间上山相结合的多组采区上山布置
§2.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间联系方式 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间联系方式
● 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联系方式:石门 - 煤层倾角大 (>15~20°) 斜巷 - 煤层倾角较小,层间距较大 溜眼 - 煤炭运输,>30° ● 机轨双岩巷布置 ● 机轨合一布置 ● 机轨双煤巷布置
1。硐室,设备 2。维护运输费 3。平巷掘进费
§4. 准备方式改革及发展
一、准备方式多样化 主要采用采区式、盘区式和带区式准备,其 产量比重分别约占65%、20%和15%, 采区式仍然是我国煤矿主要的准备方式。 盘区式准备呈下降趋势,带区式准备发展 潜力仍很大。
二、采区、盘区和带区大型化 采区、
煤矿开采学
第十二章 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主讲:孟宪锐
§1.采区上下山布置
● 煤层上山的使用条件 1)薄及中厚煤层单一煤层,采区服务年限 短。 2 )只有两个分层的厚煤层,顶底板稳定, 煤质中硬以上。 3)联合布置下部有维护条件的薄及中厚煤 层。 4)服务期短的专用上山。
煤层上山的优缺点及维护
优点:掘进容易、费用低、速度快,联络巷 优点 道工程量少,生产系统较简单,并可补充 勘探资料。 缺点:受煤层倾角变化和走向断层影响较大, 缺点 特别是生产期间维护比较困难,受工作面 采动影响较大。 煤层上山的维护措施: 煤层上山的维护措施: 1)避免上山同时受两侧采动影响。 2)留有足够的上山煤柱。 3)采用可缩性金属支架或锚梁网支护。

采准巷道布置

采准巷道布置

2.矿井准备方式分类
2.1按煤层赋存条件分类 • 分类:采区式、盘区式及带区式。 2.2井田划分为阶段 • 采区:广泛采用; • 分段:急倾斜煤层开采 • 带区:12以下煤层 多个分带组成带区。 2.3井田不划分为阶段,而直接划分为盘区 • 盘区应用:近水平煤层
矿井采区准备方式示例
3. 采准巷道布置的原则
2.通风影响
为使采区内生产有较好的大气环境,采区通风 要求: ①至少两条上山(一进一回),特殊情况(高瓦斯 矿井等级以上)另设专用回风上山; ②若工作面需风量大,可采用双巷进风、双巷回风 等措施。 ③采准巷道风速要求 采区进、回风巷: 0.25~6m/s 回采巷道: 0.25~4m/s 联络巷: 0.25m/s
2.近距离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
• 定义:几个近距离煤层共用一套采区上山、 硐室、车场(包括区段集中平巷)等巷道,并 用适当形式的巷道将各煤层联系起来,构 成了联合布置采区。 • 示例: 煤层倾角 ,M1 2.0m,M2 4.5m, 层间距较小。 M1整层开采,M2倾斜分层 分两层开采。
8'
9 3 4 6
14 10 7 8 9 2
7'

单一煤层采区准备
3 12 1
4,5
' 8' 9
1. 薄及中厚煤层单层采区布置
• 煤层群单层采区准备
• 利用石门联系各单层采区巷道
9 8 5,6 5,6
4
2
7 m1 m2
3
7 1
1.薄及中厚群单层采区布置
1.1采区内巷道掘进顺序 • 原则:①巷道掘进尽快构成通风系统;② 尽量采用平行作业。 • 双巷掘进:同时掘进本区段运输平巷和下 区段回风平巷,沿走向间隔80~100m 掘两 巷的联络斜巷。 • 单巷掘进:仅掘出本区段运输平巷。下区 段回采前,再掘下区段回风平巷, 两巷间 不发生联系。

第三章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第三章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设计3-1 采区下山布置3-1.1方案选择根据二水平所在位置及地质情况,经过矿井多次研究提出两种方案:方案I:在五2±0大巷距西下山150米处向下布置两条下山300米,然后采用片盘式布置,向西前进式回采至井田边界,斜巷采用双钩串车提升,大巷采用夹线式电机车运输,总回巷布置在五2±0大巷煤柱中。

此方案的优点是:初期工程量小,工期短,投资少,见效快,可以探明深部煤层赋存情况。

缺点是:煤柱损失大,回采率低,巷道维护费用大,采掘不能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需采用串联通风,在向前推进时,遇地质变化带时改造困难,造成采掘接替紧张。

方案Ⅱ:采用采区式布置即将该水平划分四个采区:东一三采区、西二四采区,二采区在距五200米处布置两条下山,落差至-200米水平,采区走向长2西下山1200米,倾斜长700米,四采区在距五2西下山1500米处布置两条下山落差至-200米水平,然后由下向上布置采面进行回采,斜巷采用皮带运输。

此方案优点:生产系统比较完善、简单、合理,采区生产能力大,采掘相对独立,便于管理,斜巷运输人员少,运输能力大。

缺点:初期工程量大,工期长,下部资料不详,直接落底风险性大,每个采区都要布置一个独立的生产系统。

根据两种方案比较,由于现矿井采掘接替比较宽松,初选第二种方案,其首采区为二采区,本次设计即为二采区设计。

3-1.2 采区下山根据采区地质情况及采面布置情况,该采区布置两条下山,布置在采区中间即距五2西下山200m处,两条下山均沿煤层底板布置在煤层中,一条运输下山作采区运输、进风用;另一条轨道下山,作采区行人、回风、运料用,两条下山间距40m。

采区下山采用锚喷支护,设计断面9.0m2,巷道形状采用圆弧供形。

3-1.3采区车场在采区上部充分利用一水平±0大巷车场,在轨道平台设计一顺向平车场,采区中部、下部设计为甩车场。

3-1.4采区总回风巷布置在煤层中,距五±0大巷以下110m处,开口于轨道下山,向东与东下山贯通。

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采区巷道方案设计一、采区设计的内容(一)采区设计说明书(1)采区位置、境界、开采范围及与邻近采区的关系;可采煤层埋藏的最大垂深,有无小煤窑和采空区积水;与邻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2)采区所采煤层的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煤层厚度、层数、层间距离、夹矸层厚度及其分布,顶底板的岩石性质及其厚度等赋存情况及煤质。

瓦斯涌出情况及其变化规律,瓦斯涌出量及确定依据;煤尘爆炸性,煤层自然发火性及其发火期;地温情况等。

水文地质:井上、下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发育情况变化规律;矿井突水情况、静止水位和含水层水位变化;断层导水性;现生产区域正常及最大涌水量,邻近采区周围小煤窑涌水和积水情况等。

煤层及其顶底板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3)确定采区生产能力,计算采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和高级储量所占的比例,计算采区服务年限并确定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

(4)确定采区准备方式。

区段和工作面划分、开采顺序,采掘工作面安排及其生产系统(包括运煤、运料、通风、供电、排水、压气、充填和灌浆等)的确定。

当有几个不同的采区巷道准备方案可供选择时,应该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择优选用。

(5)选择采煤方法和采掘工作面的机械装备。

(6)进行采区所需机电设备的选型计算,确定所需设备型号及数量,采区信号、通讯与照明等。

(7)洒水、掘进供水、压气和灌浆等管道的选择及其布置。

(8)采区风量的计算与分配。

(9)安全技术及组织措施:对预防水、火、瓦斯、煤尘、穿过较大断层等地质复杂地区提出原则意见,指导编制采煤与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并在施工中加以贯彻落实。

(10)计算采区巷道掘进工程量。

(11)编制采区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采区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区段数目、可采煤层数目及煤层总厚度、煤层倾角、煤的容重、采煤方法、主采煤层顶板管理方法、采区工业储量和可采储量、机械化程度、采区生产能力、采区服务年限、采区采出率和掘进率、巷道总工程量、投产前的工程量。

十三章节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十三章节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区段集中轨道平巷(集中轨巷) ——运送物料等。
布置区段集中平巷的目的 :减少分层区段平巷的维护时 间,降低维护费;布置能力大的集中运输系统,减少设备占有 数;分层同采,合理集中生产。
一、机轨分煤岩布置
布置方式: ➢ 运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底板岩石内; ➢ 轨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内。
优点: ➢ 易定向取直或分段取直,满足输送机要求; ➢ 本区段运煤,下区段回风、运送物料,服务时间 长,岩层中易维护; ➢ 实现分层同采,上下区段同采。
双岩巷相同标高布置
布置方式
7 8
5
92
43
1
6
10 11 12
联系方式
各 分 煤 层 超 前 平 巷 — 平 石 门 —3—平 石 门 和 溜 煤 眼—运输上山1;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4 — 平石门 —— 轨道上山 2
机轨合一巷布置
机轨合一巷布置
胶带机和轨道布置在同一大断面岩巷内。
7
5
8
2
12
1
(三)上山的层位与坡度
层位
➢ 对于联合布置采区,一般将上(下)山置于下部稳定的煤
层或底板岩石中,主要原因为:能适应煤层下行开采顺 序;提高采出率,煤损少;采区生产系统可靠,易维 护。 ➢ 特殊条件下,将上山置于煤层群的中部或上部,可能的 原因为:下部煤层底板接近富含水层,或底板岩石松 软,且很厚,不易维护。
(二)上山布置类型
(三)上山间位置关系
双煤上山
➢ 双上山置于下部薄及中厚稳定煤
1
层中;
➢ 走向间距2025m,两侧煤柱30 m。
20~25m
2
适用:下部有薄及稳定的中厚煤层;单一薄及中厚煤层。
一煤一岩上山
➢ 轨上沿煤层顶板布置;运上沿底 板岩层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

5 采区巷道布置及回采工艺本设计开采8煤层,前期采用中央并列式。

根据整个矿井的地质情况,以及为了通风安全,前期,在靠近工业广场的附近布置工作面。

后期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工作面再向井田边界方向布置。

为了矿井达产,在南翼布置带区,在北翼布置采区。

本设计主要进行采区的巷道布置,以及采区回采工艺的设计。

5.1 煤层的地质特征本井田位于淮南煤田南部的阜凤与舜耕山逆冲断层之间,含煤地层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一般在20°左右且局部有倒转现象的单斜构造。

本设计以整个矿井的煤为基础,而本设计主要开采8煤,采区的设计以8煤层为基础,巷道的布置也是用来开采8煤层。

5.1.1 煤层情况8煤层:厚度2.43〜17.66m,平均4.94m,下距7煤4.30m,可采系数100%,变异系数47%,为主要可采煤层,但厚度变化特征十分显著,井线以西大片地段厚度极为稳定,一般变化在3.50〜4.00m之间,变异系数23%;井线以东厚度显著增大,一般变化在6〜10m之间,变异系数56%,因此,全区8煤层变异数偏大,但仍以稳定为主。

煤厚变化见图5-22,煤层结构简单〜较复杂,一层夹矸率31%, 二层夹矸率29%,其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煤层顶板砂岩及砂页岩互层,底板泥岩、砂质泥岩,属稳定煤层。

8煤层顶板及其上部岩层为一植物化石带,主要为羊齿、瓣轮叶、斜羽叶等,而以椭圆斜羽叶及栉羊齿富集为其特征。

5.1.2 煤层瓦斯含量本井田部分主要可采煤层瓦斯含量最大值介于8.40〜17.85m3/t之间,且甲烷成分一般在80%左右,由此表明本井田深部主要位于瓦斯带。

总体来看,本井田同一煤层的瓦斯含量除有随深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以外,还可能在局部形成瓦斯富集带,8煤层为富瓦斯煤层。

5.1.3 煤尘爆炸性和煤的自燃倾向本井田各可采煤层均有煤尘爆炸危险,浅部煤尘爆炸指数30%〜35%。

各可采煤层均有自然发火倾向,发火期一般为3〜6个月。

采矿学知识点总结4

采矿学知识点总结4

5
四、倾斜长壁采煤法评价及适用条件
1、优点 (1)巷道布置简单,巷道掘进及维护费低,投产快,工期短。 (2)运输系统简单,占用设备少。 (3)回采巷道沿煤掘进,易固定方向,采面可等长布置,利 于生产管理。 (4)通风系统简单,风路短,通风构筑物减少。 (5)对某些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强。 2、缺点 (1)长距离倾斜巷道辅运和行人困难; (2)大巷装车点多,可设带区,共用一个煤仓。 (3)下行回风 — 注意监测。
根据开采技术条件煤层按倾角分类:
近水平煤层 缓倾斜煤层 倾斜煤层
α<8° 8° ~ 25° 25° ~ 45°
急倾斜煤层 α > 45°
根据开采技术条件煤层按厚度分类:
薄煤层 中厚煤层 厚煤层
M<1.3 1.3 ~ 3.5 M >3.5
阶段:沿一定标高划分的一部分井田 开采水平:布置有井底车场、阶段运输大巷,并担负全阶段 运输任务的水平。 采区:在阶段范围内,沿走向把阶段划分为具有独立生产系 统的块,每一块叫一个采区。 采区斜长=阶段斜长 区段:在采区内沿倾斜方向划分的开采块段。 分带—沿煤层走向把阶段划分为若干长条,每一个长条叫一 个分带。 由若干分带组成,并具有独立生产系统的区域叫带区。
Ø采煤机割煤,挂顶梁,到另一端,反向割煤(或 清理浮煤),推移输送机(滞后采煤机15 35m) 采煤机往返一次进一刀,煤壁推进了一个截深。
2、双向割煤方式
Ø采 煤 机 上 行 割 煤 , 挂 梁 , 推 移 输 送 机 ( 滞 后 15 35m),铲装浮煤,支柱,到上端头;在完 成进刀后,反向下行割煤,挂梁,推移输送机铲 装浮煤,支柱,采煤机往返一次进两刀。
第九章 单一 长壁采煤法
1、熟练画图 2、巷道名称 3、掘进顺序 4、生产系统

采区巷道布置及参数-有图片

采区巷道布置及参数-有图片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二、采区上山层位 联合布置的采区集中上山,通常都布置在下部
煤层或其底板岩石中。
主要考虑因素是适应煤层下行开采顺序,减少
煤柱损失和便于维护。
在下部煤层底板岩层距强含水层很近,不能布 置巷道时,只有考虑将采区上山布置在煤层群
的中部。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三、采区上山坡度
第二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四、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二)区段集中巷与超前平巷的联系方式 1) 石门联系 (2)适用条件 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准备倾角大于15°~20° 的煤层。
第二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四、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二)区段集中巷与超前平巷的联系方式 2) 斜巷联系 斜巷联系方式,如图11-3(b)。 (1)斜巷联系的优缺点 优点:这种方式可以使煤炭自溜,少占设备。 缺点:施工条件差,辅助运输和行人不方便。 特别是综合机械化采煤时,工作面设备的吨位 重,体积大,通过斜巷运送比较困难。
2.适用条件
煤层多,储量丰富,瓦斯大、 水大的采区。
8~10m 3 10~15m
12~14m 1 10~15m 2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五、采区上(下)山运输
(一) 采区上山的任务
采区上(下)山担负采区的煤、矸、物料等运输;
通风行人、管线的通道。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五、采区上(下)山运输
(二) 运输上山 运输上山是为工作面出煤服务的。视上(下)山 倾角和产量,选运输设备。 1.上山设备能力:大于同时生产的工作面产量之和。 2. 近水平、缓倾和倾斜煤层运输上山中的运输设备 胶带输送机; 刮板输送机; 自溜运输; 绞车或无极绳运输。
一般与煤层倾角一致; 当有变化时,力求使上山保持固定坡度; 为满足运输要求,岩石上山可穿层布置: 当1520时,“运上”调为15,胶带机; 2030 时,“运上”调为30,煤自溜。

第十三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第十三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返回
21
一、采区倾斜长度
• 采区倾斜长度影响因素: • 1、地质因素, • 2、运输设备因素, • 3、掘进通风, • 4、区段斜长及数目, • 5、经济比较 • 合理的采区倾斜长度:
返回
22
二、采区走向长度
• 采区走向长度影响因素: • 1、地质因素, • 2、运输设备因素, • 3、采煤机械化水平, • 4、掘进通风, • 5、经济比较GO • 合理的采区走向长度:
返回
• 1、煤层上山的优缺点GO • 2、煤层上山的应用条件GO • 3、煤层上山受采动的影响GO • 4、改善煤层上山维护状况的措施GO
14
1、煤层上山的优缺点
返回
• 优点: • 1)岩巷工程量少,掘进费低; • 2)掘进速度快,采区准备期短; • 3)生产系统简单 • 缺点: • 1)巷道维护费高; • 2)煤柱损失多
返回23采区走Fra bibliotek长度经济比较最优化 返回
24
三、采区生产能力
返回
• 采区内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GO
25
采区内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 返回
26
1、采区采出率
返回
• 地质储量:勘探查明的总储量 • 工业储量: A、B、C 、D四个等级储量,前
三项为能利用储量,D级储量叫远景储量或 暂不能利用储量 • 设计储量: A、B、C三级之和减去地质损 失的那部分储量 • 可采储量:可以采出的储量= K(Z-P)
• 2、轨道集中巷超前掘进,可查明地质构造, 为岩石运输集中平巷掘进定向。。。
• 3、与“机轨合一”相比,区段过渡时通风方 便
• 4、运输平巷超前掘时,运料方便 • 5、便于排水,不影响运输巷 • 缺点:受采动影响大,维护较困难

准备方式

准备方式


第三节 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
一、采区上山布置

(一)采区上山位置

2.岩石上山,布置于煤层底板的岩层中。
维护费用低;煤损少。可跨上山采,加大采 面连续推进长度; 生产系统可靠,通风条件好, 易封闭采空区,防自燃有利。 岩石工程量大。

第三节 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
一、采区上山布置

(一)采区上山位置
3.上山层位及坡度。

联合布置的上山通常布置在下部煤层或其底 板的岩石中。 采区上山的倾角一般与煤层倾角一致。

第三节 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
一、采区上山布置

(二)采区上山数目及相对位置 □ 1.上山条数的确定 至少2条,运输上山和轨道上山。 2.上山间的相互关系 平距20~25m,层位差3~5m。
二、倾斜长壁采煤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倾斜长壁采煤法主要优点:
⑴ 巷道布置简单,巷道掘进及维护费用低,投 产快 ⑵ 运煤系统简单,占用设备少,运费低。 ⑶ 对某些地质条件和回采工艺条件适应性强。
⑷ 技术经济效果比较显著。
第二节 带区式准备方式
倾斜长壁采煤法主要缺点:
(1)长距离的倾斜巷道,使掘进及辅助运输、行人 比较困难; (2)现有设备不能完全适应倾斜长壁工作面的要求; (3)大巷装车点较多,使调运、装车相互影响; (4)存在污风下行问题。
第二节 带区式准备方式
倾斜长壁采煤法的适用条件:
(1)按目前的机械设备条件,倾斜长壁采煤 法主要适用于倾角在12°以下的煤层,当对 回采设备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应用于12~ 17°的煤层。 (2)对于倾斜和斜交断层较多的区域,可采 用倾斜长壁采煤法。
第三节 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

采矿学-第十二章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采矿学-第十二章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3、机轨双岩巷布置优缺点分析: 1)优点:
易维护;
2)缺点:岩石工程量大,掘进费用高, 准备时间长; 4、机轨双岩巷布置适用
煤层数多,煤层厚度大,生产时间长,煤 巷难以维护。
三、机轨合一巷布置
1、机轨合一巷布置特点:
胶带机和轨道布置在同一大断面岩巷内;
1)布置方式问题
l 机轨合一巷的轨道置于远离煤层一侧, 轨上通过中部车场直接与3相连,不穿越输 送机;但采用平石门与各分层平巷联系时, 则需穿输送机,抬高输送机。
1、一般与煤层倾角一致; 为满足运输要求,岩石上山可穿层布置: 当 2030 时,“运上”调为30,煤自溜。
2、当有变化时,力求使上山保持固定坡度;
1520时,“运上”调为15,胶带机;
三、采区上山数目及相对位置
(一)上山数目 1、采区上山至少两条
轨道上山—进风、辅运 运输上山—运煤,回风
第十二章 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一、上山位置 l 单一煤层布置 岩层中,煤层中 l 煤层群联合布置 煤组上部、中部和下部 岩层中,煤层中 上山位置的选择
(一)煤层上山
沿煤层布置。(要求不破坏顶板的完整性) 1、 煤层上山特点 l 掘进速度快,联络巷工程少,费用低; l 超前探煤作用;当变化时,坡度对输送机 不利; l 需留煤柱保护; l 上山围岩是煤和软岩;维护条件差; l 上山与平巷的层面交叉,多开绕道工程; l 受采动影响
《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高瓦斯 矿井、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易自燃的采 区,必须设置至少一条专用回风巷;低瓦斯矿井 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采用联合布置的采区,必 须设置一条专用回风巷;采区进、回风巷必须贯 穿整个采区,严禁一段为进风巷,一段为回风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运煤上山
2) 近水平、缓倾和倾斜煤层运输上 山中的运输设备类型 •胶带输送机 吊挂式 落地式 胶带输送机能力大:
胶带输送机运输能力
带宽(mm) 800 能力(t/h) 350
1000
1200 1400
630
7001000 2500
胶带输送机
运输可靠,费用低。 运距长。一般一部胶带输送机运距可 达300-500 m。 功率大的可达500-1000 m。 适用: 上山(向下运煤); 下山(向上运煤)7 新型胶带机:适于=28。
2 1 12
7 8
5 4 6 10
9 3 11
(淮南实例)
2、联系方式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平石门—3—平石门和溜煤眼 —运输上山1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4 — 平石门 —— 轨道上山 2
2 1 12
7 8
5 4 6 10
9 3 11
机轨双岩巷布置
•双岩巷不同标高布置: 3— 集中机巷,4— 集中轨巷 布置于不同水平的底板岩层中 —主、辅运 干扰小
3)缺点: l 岩石工程量大; l 需岩石施工能力强的队伍。 3、岩石上山适用条件: l 单一厚煤层(3个分层),或近距煤层群 联合布置; l 采区服务年限3年以上; l 岩石施工能力强; l 煤层底板岩层较稳定,无承压水。
二、上山的层位与坡度
(一)层位 联合布置采区。 一般将上(下)山置于下部稳定的煤层或 底板岩石中。主要原因为: 能适应煤层下行开采顺序; 提高采出率,煤损少; 采区生产系统可靠,易维护。
(一)煤层上山(coal rise )
2、 改善维护状况的技术措施: l 避免两侧采面同时接近上山。 l 煤柱越宽,采动影响越小。 薄—30 m 厚—3040 m l 采用可缩性支护。
(一)煤层上山( rise in coal )
3、 适用条件 l 单—薄及中厚煤层采区,服务年限短; l 采两个分层的单一厚煤层采区(一次 采全高或放顶煤),煤及围岩稳定 l 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下部有维护条 件较好的薄及中厚煤层。 服务时间短的专用通风或运煤上山。
第十三章 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Layout and parameter of preparation roadway in district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layout of district rise
一、上山位置 l 单一煤层布置 岩层中,煤层中 l 煤层群联合布置 煤组上部、中部和下部 岩层中,煤层中
2、在下述条件下增加上山数目 •A大的联合布置采区; •A大,瓦斯涌出量大和水大的采区(下山采 区); •A大,常出现上、下区段同采的采区。增设通 风上山。 • “运上”、“轨上”均置于底板岩石中,需 探明煤层情况,提前掘进煤层内的采区上山。 •采用特采技术(如水砂充填)需设充填管道 或泄水的采区。
12~14m 1 10~15m 2
适用:煤层多,储量丰富,瓦斯大、水大的 采区。
(三)
设采区边界上山
在采区边界设12条边界上山。 瓦斯大,采用Z、Y型通风时,两条需设回 风边界上山。 往复式开采,不沿空留巷,区段煤柱护巷 的往复式开采,要求采区一翼开掘两条上 山。
四、采区上(下)山运输
(rise haulage in district)
自溜运输
松煤的自然安息角: 35 i、 煤层或上山的 > 3时,均采用 自溜; ii、对2的煤层,将上山置于底板岩 石中,增大上山角度,=(303)、 实现自溜; 搪瓷溜槽:> ,可自溜。 铸石溜槽:铁板溜槽,砼溜槽等, =30。
矿车运输
绞车或无极绳牵引矿车运输 生产能力小的采区 : 矿车进采区—采区煤仓口装煤; 矿车进采区—在采面下口装煤。 A小;运输不连续(间断式)、影响生产。 适用:轨道 600mm,900mm与全矿大巷巷道 轨距一致。 矿车:1t、1.5t、、3.0t、5.0t 绞车:视上山、长度、生产任务等选用。
布置区段集中平巷的目的
•减少分层区段平巷的维护时间,降低 维护费; •布置能力大的集中运输系统,减少设 备占有数; •分层同采,合理集中生产。
一、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方式
(一)机轨分煤岩布置 1、布置特点: 运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底板岩石内; 轨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内。 2、区段集中平巷与工作面超前平巷联 系方式
适用: 的煤层;层间距1015m。
区段集中平巷与工作面超前平巷 立眼联系(近水平煤层)。
7
5 3 12 6 11
2 1
5
3
5
7
6 (b)
6
(a)
图 13-4 近水平煤层机轨合一巷及其联系方式
7
3、区段集中平巷与采区 集中上山的联系方式 一般考虑: 运输方式; (1) 集中“轨上”与 集中“轨巷”联系 — 石 门、斜巷 (2) 集中机巷— 溜煤 眼 —集中“运上”。
(二)上山布置类型
(1) 双煤上山 布置特点: 双上山置于下部薄及 中厚稳定煤层中; 走 向 间 距 20 25m, 两侧煤柱30 m
1 20~25m 2
适用: 下部有薄及稳定的中厚煤层。 单一薄及中厚煤层。
(2) 一煤一岩上山
布置特点: •轨上沿煤层顶板布置; 10~12m 20m •运上沿底板岩层布置。 2 (a) •上山错距: 运上距煤层 1012 m • 运上、轨上走向距20 适用:A小、服 m
1、 任务:采区上(下)山担负采区的煤、矸、物料 等运输;通风行人、管线的通道。 2、 运煤上山: conveyer rise 主要任务:运煤。 视上(下)山倾角和产量,选运输设备 1)上山设备能力:大于同时生产的工作面产量之 和。 一般: 普采—按采面设备能力计算; 炮采—Q(采区日产量)1.5/n (56),t/h;
绞车滚筒直径与绳长
滚筒直径(m) 1.2 1.6 2.0 绳长(m) 600 800 1000
2.5
1200
第二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 间联系方式 (district sublevel gathering entry)
区段集中巷 — 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在煤层 或煤组下煤层(或岩石中)布置为区段内各煤 层生产服务的巷道 或为一个区段的几个煤层或几个分层服务的平 巷。 区段集中运输平巷(集中机巷):集中出煤。 区段集中轨道平巷(集面; 上链式—回空链条在溜槽上面。 平八矿:上链式刮板机: 电机:1544kW; 长:150300m。 适应角度;向下运可达1828。 阻力小,耗电低,能力大,事故少,易维护。 下链式刮板机:适用,原则防滑装置。 刮板机:适用范围大;运费略高于胶带机;运 输可靠。
务年限短的采区。 (t5a)
(3) 双岩上山
Fig、17—1、b示。 布置特点: 8~10m 12~14m 1 •两条上山置于底板岩石 中 轨上距煤层810 m 20~25m 2 •运上距煤层1214 m (b) •走向间距:2025 m 适用: 开采单一厚煤层
采区; 煤层群最下一层为厚煤层; CH4小的联合布置采区普 遍采用。
厚煤层分层同采一煤一岩集中巷布置
13 13 13 13
10 12 11 9
15 21 13 9 11 14 20 12 7 8 10 22 19 1 3 18 5 4
6
17 2
机轨分煤岩布置
区段集中平巷与工作面 超前平巷斜巷联系 溜眼30,煤自溜,少 占设备; 斜巷20,施工条件差; 辅运和行人不便(设绞车) 适用:15;层间距 1015m。
(一)煤层上山( rise in coal )
沿煤层布置。(要求不破坏顶板的完整性) 1、 煤层上山特点 l 掘进速度快,联络巷工程少,费用低; l 超前探煤作用;当变化时,坡度对输送机 不利; l 需留煤柱保护; l 上山围岩是煤和软岩;维护条件差; l 上山与平巷的层面交叉,多开绕道工程; l 受采动影响
(4) 双岩一煤上山
布置特点: •走向间距 1-3 和 3-2 1015 m •层 位 上 : 1 距 煤 层 8 1 0 m,2 距 煤 层 1214 m , 3—沿煤顶
3
8~10m
1
12~14m
2 10~15m 10~15m (d)
此种方式: 3—先掘,超前勘探,为1和2 取直定向; 3用于通风行人。
7 8 6 5 4 10 12 3 12 11 2 1
2、联系方式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平石门—3— 平石 门—溜煤眼—运输上山1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平石门—4— 平石 门—轨道上山 2
7 8 6 5 4 10 12 3 12 11 2 1
3、机轨双岩巷布置优缺点分析: •利于上、下区段同采,分层同采,A大; •岩石工程量大,准备时间长; 14、机轨双岩巷布置适用 煤层数多,生产时间长,煤巷难以维护。
煤层多,A大;层间距1015m。
4、机轨分煤岩布置优缺点分析
集中轨巷沿煤层布置: 探煤层走向的变化,为集中机巷定向; 采掘互不干扰,利于接替,便于在上分层 采空区后反向掘进下分层的超前机巷 泄水; 易于掘进; 受多次采动影响,维护困难。
(二)机轨双岩巷布置
1、布置特点 •双岩巷相同标高布置 3— 集中机巷 , 4— 集中轨巷 平行布置于同水平底板岩层中,掘进联系方便。
7 8 5 3 12 6 4 10 12 11 1 2
3 4 1 10 11
2 12 8 6 5
7
机轨分煤岩布置
区段集中平巷与工作面超前平巷石门联系
2 7 8 6 9 4 10 3 12 5 1
11
施工方便;利用石门布置中部车场,辅运环节少; 行人方便。
当很小时,石门长,工程量大;运煤占设备多。
(二)岩石上山(rock rise )
2)优点: l 维护费用低; l 煤损少。可跨上山采,加大采面连续推进 长度; l 生产系统可靠,通风条件好,易封闭采空 区,防自燃有利; l 不受煤层倾角影响,可定向按坡度取直掘 进 l 能合理处理上山与平巷的平面或立面相交 工程,绕道工程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