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龋病病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
黏附或黏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
10/19/2020
分布:不易洁净的部 位 如:牙合面窝 沟 邻接面龈 侧 牙颈部
• 龈上菌斑:龈缘上 方,G﹢为主
• 龈下菌斑:龈缘下
方, Gˉ为主 (牙 周病)
龈上菌斑 龈下菌斑
形成过程 1、最初由唾液蛋白于牙面形成获得性
膜 2、细菌的附着
进餐频率越多,龋病的活跃性越显著
10/19/2020
2、蛋白质
• 牙萌出前的生长发育期:
蛋白质不足→①影响牙的形态和萌出模式
②增加牙对龋的易感性
失掉
③造成唾液腺发育异常→牙
唾液的保护,造成易感龋。
• 牙萌出后:局部抗龋作用
3、其他食物因素
矿物质:氟防龋 • 高浓度氟局部治疗干扰细菌代谢,抑制糖
酵解 • 浓度较低时,通过羟磷灰石摄入氟化物,
2.性别 目前尚无明确定论。一般认为女性 患 患龋率略高于男性。 龋 率
北京市中小学生恒牙患龋率(1981)
3.民族、种族 • 不同民族的患龋情况也不同。 • 美国黑人的龋均一般低于白人 • 我国少数民族中患龋率最高的是彝族(患龋率
56.0%,龋均1.52),最低的是回族(患龋率 18.2%,龋均0.3)。
4. 家族与遗传 龋病常在家族之中流行,同一 家族成员之间会以相似的形式传播。
5、地理因素 各地区土壤类型,特别是土壤中的氟含量与龋
病流行密切相关
10/19/2020
小结
龋病系多因素病变、四因素相互影响,必须同 时存在,每一因素均须始终处于有利于龋病发 生的状况始可发生。
龋病病因
细菌和菌斑——变形链球菌 食物——蔗糖 宿主——易感牙
• 获得性膜: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 所形成的生物膜。
• 组成: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 • 功能:1.修复和保护釉质表面
2.为釉质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 3.影响微生物对牙面的附着 4.作为菌斑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
唾液糖蛋白
形成:
1~2 h
变形链球菌为主
蔗糖
菌落
葡糖基转移酶
牙面
获得性薄膜
促进细菌粘附 聚集
使其溶解性降低并能改进其晶体结构。 • 促进和加速已脱矿牙结构的再矿化
四、宿主
1、牙 结构:滞留区(窝沟处、重叠处等)易造成龋
龋好发部位 下6:颌面、颊、近中、远中、舌
面 上6:颌面、近中,腭面、颊、远

2、唾液
一般特征: 无色、透明或稍浑浊的粘稠液体 比重:1.002-1.008 PH平均为6.8 每天分泌量为0.7-1.5L
第一篇 龋病
第二章 病因及发病过程
内容
1
病因学说
2
牙菌斑
3
饮食因素
4
宿主
5 影响龋病发生和发展的其他因素
一、病因学说
• 内源性理论 • 外源性学说 • 蛋白溶解学说 •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 化学细菌学说
❖四联因素理论
四 联 因 素 理 论
二、牙菌斑
定义☆:是口腔中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的细菌性斑块,是由基质包裹的互相
无机成分
钾、钠、钙、氟化物、重磷酸盐、无机磷酸盐 钙离子、磷离子含量增加→防止釉质脱矿→促进
早期釉质龋损再矿化→降低牙齿 对龋的易感性 重磷酸盐:维持唾液的缓冲能力
五、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其他 因素
1. 年龄 龋病患病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1995年我国 5பைடு நூலகம்12、15、18、35~44、65~
74岁6个年龄组的龋均分别是0.01、1.03、1.42、 1.60、2.11和2.49(DF均数)。
不溶性 细胞外多糖
菌斑
没有微生物的存在就不会产生龋病
人龋病的主要 致龋菌为:
链球菌属 乳杆菌属 放线菌属
10/19/2020
公认的致龋菌
1、变形链球菌 G+兼性厌氧菌主要致龋
菌 致龋特性: • 形成菌斑基质 • 有过量糖时,细胞内糖原合成,营养受限时
提供能量 • 产酸、耐酸、强粘附性
2、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G+兼性厌氧和专性厌氧杆菌
对3牙、本质龋放有促线进作菌用 属
G+
粘性放线菌 — 根面龋
(最多,最早粘附)
三、饮食因素 (diet)
1、蔗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 食糖消耗与龋病流行呈正相关 各种碳水化合物中蔗糖的致平滑面龋的能
力最强
糖的产酸能力与致龋性呈正相关,顺序为: 蔗糖 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果糖、山梨糖、木糖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