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演示教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ppt课件
2.选贡士制:夏商周三代,为补充世卿世禄制,为没有继承权的嫡子和庶子提供了
入仕机会。学在官府。
3.特例:伊尹等
完整版ppt课件
3
春秋战国:“明贤”任能思想萌芽发展,选官制度有了一系列的创 举。
1.荐举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上层士人大量流入民间,教育开始普及。
此外,新兴的统治者为了提升实力,不再按照血统来册封官员,而是根据能力授 官封爵。这样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选官制度——荐举制。主要包括制度荐 举、自荐和他人荐举。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完整版ppt课件
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Ø世官制
Ø察举制 Ø科举制
完整版ppt课件
2
一、世官制时代(夏商建立,西周鼎盛,春秋战国衰落)
夏商周:
1.世卿世禄制:夏,商由于“亲贵合一”,“大人世及以礼”的世卿世禄原则的存
在,还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选官制度。西周时期,在官吏选择上突出了宗法制的原则, 实行的主要仍是世卿世禄制。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 入,世袭卿位和禄田。
核实 司徒
选用
乡议之外,增加了“状”。 “状” “品”结合,较汉代严密。
吏部尚书
完整版ppt课件
16
在实施过程中,中正官全由士族豪门把持,品评人 才也着于门北,被选用者也限于士族,推荐人与被 推荐者之间又在政治、经济及生活等方面有密切联 系。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 门有卿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门阀政治、阻 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壁垒。
●魏晋以后,官和吏的身份地位逐渐拉大距离,由吏道进入官 的行列已经很难,更难指望升到高官。
完整版ppt课件
13
●唐宋时期,称流外官。30等级,每年一考,积考可以升入 流内官,但宦途狭窄,积考不易,六十未离一县尉的现象非 常普遍。有幸进入官阶,大多也在八、九品低官职就结束仕 宦生涯,不但升入高官无望,且为时人所轻。金元比较重视 在官府承担具体工作的吏,对吏员出职的规定比较从宽,改 为90-120天为一考,积三考就可授予六品以下的各官。通过 各种途径选拔上来的人,大都选充任吏职。由吏升迁为掌权 大官的并不少见。

课件2: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2: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评价: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 的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材料: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 科 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然成风。以“天下”为
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 举 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东汉时期,选官制度经发展而趋于严密,察举制度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光武帝重申德行为首, 这时候的主要特点是“以德取人”。到了东汉顺帝时,出现了“以文取人”的变化,即把某种专门知识 的程序化考试,作为了认定官员资格的手段。后来阳嘉新制的产生,标志着“以德取人”和“以文取人” 的并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制度化。 到了东汉末期,王朝和社会日益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察举制度的实施也遇到了深刻的危机,出现了 “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现象。“以名取人”即长官举荐要考虑到士人的名望,士人也着意于培 养这种名望。“以族取人”,就是在举荐的时候,更加考虑到士人家族的名望,论族姓阀阅。这些都严 重损害了察举的公平性,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覆亡,两汉的察举制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变化:从“以德取人”到“以文取人”再到“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 原因: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②社会危机的出现;③以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弊端;④豪强地主的发展和世 家大族(士族)的崛起;⑤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三)汉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背景:汉末动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三、官员监察制度
⑴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⑵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 慑作用 隋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 唐 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 时 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 期 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 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 “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上)。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 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 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中国古代科举PPT课件

中国古代科举PPT课件

2019/8/9
8
SUCCESS
THANK YOU
2019/8/9
宋神宗的《劝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家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2019/8/9
10
明代: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对科举更加,制度更为完善,更注重形式,规条更 繁琐,科举地位更高,尤其是八股取士的创行,导致教育 呆板,思想僵化,学校完全成为科举附庸。
以上五种考试方法从不同的层面考察了学生对 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对儒家经典的死 记硬背;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育内容的标准化 和考试方法的多样化。
2019/8/9
6
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后远播海外,对东亚和世界文明 产生过重要影响。如西方国家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 是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建立起来的。在东亚,日本早 在公元7至8世纪就实行了科举制度;韩国是中国 域外实行科举时间最长的国家(958—1894,共 936年);越南是东亚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 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1075—1919)。可见 科举制度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各国 文化水平的提升。
• 吏部复试内容:“书,判,身,言”
• “书”:书法,试其“楷法遒劲”;
• “判”:写另一类文章,试其“文理优长”;
• “身”考察其相貌是否端正,试其“体貌丰伟”;
• “言”,口齿是否伶俐,试其“言辞辩正”,全 部通过即可授予官职。
2019/8/9
4
考试方法
(1)帖经。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记 诵能力。
2019/8/9
7
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课件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课件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走向公平
科举制
根据教材P31-32,梳理宋元科举制的发展概况
官员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选拔
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
◎锁院制度延祐复科 ◎誊元录制朝度恢复科
取士不问家世,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举的历史事件。皇庆元年
锁院制度、誊录制度、弥封(糊名)制度
(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 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
元朝:时断时续
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
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
1.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2月和3月相继在③所大②三都①籍 举行会试
2.1313年颁科举诏,恢复科举制,仍时断时续;和 复殿科试”( ,廷 本次试科)习经典举,代脚色以史贯信息 程称朱“理延学祐
3.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为◎已考糊试名弥的封内容。◎拆去糊名弥封
朝代 西周 战国

两汉 魏晋 隋唐 两宋

制度
途径
世官制
世袭
荐举功劳制 举荐、军功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学习律令
察举制 考察、推举
九品中正制 中正举荐
科举制 分科考试
科举制
考试
蒙古传统和 科举制
世袭、军功 、科举比例

标准 血缘 才能、军功
明习法律
品德、才能 道德、才能、家世
才学 才学
血缘、军功、才学
演变趋势:
族文化的自信。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输 送
选官制度
人 才
地方制度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管理 官员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走向公平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PPT课件
且韵脚由试官限定。
PPT学习交流
32
(三)及第后的荣耀
• 省试取中的称“及第”,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 •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主要手段
,也是士人改变社会身份的根本途径。(登龙门) • 放榜后新科进士要拜谢宰相、主考官等,然后参加各
种名目的喜庆宴席。 • 宴后,进士们前往位于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取
ppt学习交流第一节西周的贡士制度一西周选士的方式一乡里选士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三年大比周礼地官司徒ppt学习交流二诸侯贡士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
第三章 中国古代 选拔制度
•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 和人才选拔制度。
•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 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PPT学习交流
9
第三节 两汉察举制度
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 谏者”
•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
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
• 字数:明初,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限500字, 《四书
》义一道,限300字。清初,初场文限550字,乾隆后限
• 明法、明字、明算科 :参加考试的人数不多,主要 是在这些专科学校学习的生员。
• 明经科: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考试 比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义注疏,一般都能通过, 故 有“三十老明经”的说法。
PPT学习交流
27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课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课件

历史发展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选官制度逐渐向才学和军功转 变,如齐国的“选士”和秦国 的“客卿”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行九品中正制,即由中正官 对各地人才进行品评,以决定 其升迁或任用。
夏商周时期
选官制度以世卿世禄制为主, 即贵族世袭官职。
秦汉时期
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地 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 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课件
目录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概述 • 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 • 世卿世禄制 • 征辟 • 科举制度
0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指封建社会 时期,国家通过选拔贤才担任官 职,以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
特点
选拔标准以德才兼备为主,选拔 方式以考试、推荐、考察等为主 ,选拔范围以士人为主,选拔程 序严格、规范。
门阀政治的形成
促进了世家大族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强化了门阀贵族的地位, 形成了门阀政治。
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提供了政治上 的保障和利益,促进了其发展壮大。
人才选拔的局限性
由于选拔标准过于主观和片面,导致 人才选拔的局限性,限制了社会阶层 流动。
04
世卿世禄制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世卿世禄制是指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的制 度。
力。
士人政治
征辟制度使得士人有机会进入官 场,参与政治决策,促进了士人
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06
科举制度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 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具有公平、 公正的特点。
特点
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 主要依据,打破了门第、血缘等因素 的限制,使得更多的人才得以进入官 场。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教育的 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PPT课件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PPT课件
科举制度完备时期 唐以后
科举制度起源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
帝废除了地方豪族把持察举的特权,九品 中正制渐废,而代之以开科取士之法--科 举制度。后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成为科 举考试最重要的一科。
科举制度确立 隋灭亡,唐朝承袭这种人才选 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武则天、 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先秦:“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 祖上的权位。是西周政权选任官吏的基本制度,春 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逐步走向衰亡。
汉代:“察举制”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 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开始于汉文帝时期,确立于汉武帝时代,东汉后 期破坏。 特点: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23
科目:孝廉、秀才、贤良方正等
标准:德行、才能
问题解析
材料一:东汉顺皇帝帝六年的,烦河恼南之尹田选歆官掌取握才了察举六名孝
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 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 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 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地方行政部门 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 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 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 三者并重。
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 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 程中,才德标准逐渐削弱, 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 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 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 族”的局面。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

02
科举制度及其演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 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 点。
1. 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基本形式。
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在各省举行,会试在京城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 生通过不断考试,获取不同等级的功名,以取得官员选拔的资格。
2. 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1. 按功晋升
根据官员的功绩大小, 决定其晋升与否。 01
2. 按资晋升
根据官员的资历和经验, 02 给予其相应的晋升机会。
4. 举荐
通过他人的举荐,可以 04 获得晋升的机会。
3. 选拔考试
03 通过选拔考试,考察官员 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以确 定其是否具备晋升资格。
4. 官员晋升制度的利弊得失。
中国古代官员晋升制度是依据考试成绩、工 作表现、上司评价等综合因素来决定,这种 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员素质, 但也可能导致官员只关注上司评价,忽视百 姓利益。此外,由于评价标准难以量化,容 易产生不公平现象,也可能导致官员为晋升 而过度竞争,缺乏合作精神。因此,在实施 官员晋升制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以确保选拔出优秀的 官员,更好地服务社会。
2. 科举考试制度及其利弊得失。
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这种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依据才能而非 出身或财富。科举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但同时也存在弊端,如考 试内容单一,忽视实际能力,考试作弊等。另外,科举考试制度在后期逐渐僵化,束缚了思想,不利于 社会发展。总体来说,科举考试制度既带来了一些益处,也有其局限性。
5. 清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清朝科举制度在明朝的基础上有所改革。首先,考试科目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加强 了选拔的严格性。其次,清朝政府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调整,强调了四书五经的重要性,减弱了 诗词歌赋的影响。此外,清朝科举制度中还引入了资格审查制度,对考生的出身、品行、学识等方 面进行全面考察。这些改革与发展的目的是选拔更优秀的官员,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ppt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ppt

八股文是思想的毒药
❖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 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 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 于焚书。”
科举是近代科学发展的挡路石
❖ 当西方传教士带着西方近代科学进入 中国的时候,只有徐光启等几个寥寥 可数的人能够知道这其中的价值,做 了一些传译介绍的工作,大多数的士 人不是视之为“奇技淫巧”而不屑一 顾,就是视之为“异端邪说”、“坏 人心术”的东西而大加攻击。清朝初 年,汤若望带来西方的历法,中国士 人竟有人说,宁肯中华没有好历法, 也不能用西方的好历法。
第九讲 中国古代的 人才选拔制度
明朝 徐灵胎 散曲
❖ 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 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 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 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 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 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 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 昏迷,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 唐太宗看着举人赶考,曾得意洋洋地说: “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矣。”宋朝章如愚说: “豪杰特起,而一天下之难也,故以科举销 天下英雄气。”满清入关初,反清复明的斗 争全国各地都有,有人就建议说,开科举, 使读书人有了进身之路,造反的人就少了。 果然,一开科举,立即出现了“一队夷齐下 首阳”的景象,局面开始稳定。康熙皇帝的 科举考试,因舞弊案全国沸腾,有人说,人 们如此关注科举,正体现国家根基已稳。
王维
王安石
张居正
❖ 孙中山先生说:“(科举考试)虽所试科目 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他这番话也 正是因为科举考试有公平竞争、广泛参与、 惟才是举这一现代性的特点而言的。
维护国家、社会稳定

精品课件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共16页文档

精品课件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共16页文档
精品课件 中国古代官员选 拔制度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16张PPT)

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16张PPT)
⑶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宋朝在地方监察制度方面建立了与路、府州 二级相适应的监察体系。其在路建立监司, 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 ,与知州同领州事并 专门负责对知州的监察 。
元: 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 洪武十五年(1382年),监察机关御史台改 成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使等,专职弹劾百司。 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 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
帝 事 ①三”秦年。与,这汉“说在相明地御(国方史奏均御设大) 史 有夫监专三门辅负。责”监武察帝的置官刺员史,“郡御守史不大得面夫奏事,而东刺变汉史为时得御面机史奏构台化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监制郡的实御际史效能有限
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 体系。明初统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使按 六部的建制分设六科。……“凡大臣章奏发下,分 类抄出;如有违误,则予驳正。”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清:雍正年间,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实现监察权的统一。
由下表可知,在唐代( )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 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商君列传》
荐举比较散漫,不是一种制度; 军功只适合战争状态,也无法 代表执政能力。
4.汉朝:察举制
察举制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在形式上吸收了荐举的因素。它的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PPT参考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PPT参考

❖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
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
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
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
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2021/3/10
授课:XXX
16
❖ 清代贡生有岁贡、恩贡、拔贡、副贡。
2021/3/10
授课:XXX
26
❖ 宋代国定的官吏休假日一年多达76天 :
❖ 一是宋代扩充了有些节令日的休假天数, 如元旦、寒食、冬至节都休假七天,夏
至、腊日等节各休假三天;二是增加了
许多国定的休假日,如规定六月六日为
天书再降日,休假一天,三伏天有司也
休假,此外凡遇立春、春分、清明、立
夏、立秋、重阳节、立冬等时令节日,
2021/3/10
第四章
中国古代官吏的 选拔与任用
授课:XXX
1
一、历代选官制度及标准
❖ 1、先秦时期乡举里选
❖ 《周礼·地官·乡大夫》讲到三年举行一 次“大比”,以考查乡人的“德行道 艺”,选拔贤能的人才。
2021/提到“乡论秀士”
❖ 周时就在“庠”、“序”等地方学校中 养士
2021/3/10
授课:XXX
7
4、隋唐宋元时期的科举制度
❖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 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 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 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 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
2021/3/10
授课:XXX
2021/3/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

它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及考试方法。

选举意义重大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

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举发展
周代:家族血缘关系与国家组织合为一体的世卿世禄制。

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

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

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

(专断任意,无一定之规)
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

汉文帝时,首次实行与察举相匹配的“策问”考试方式。

汉武帝以后,除了贤良文学外,察举又增加了孝廉、秀才、明经、明法等。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进士科。

隋唐科举制。

察举制
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

四科取士大约起于西汉,下迄东汉未改。

不过有时单举其中的一二科,或全举四科,均有诏令临时规定。

察举的标准虽仅有四科,但察举的具体科目却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通常指经学)以及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

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实授官职。

上述察举诸科,实际上分为岁举和特举,岁举是常制,特举由诏令临时规定,二者都是由下向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

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

曹操审时度势,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原则,这既是对处于乱世求贤的需要,也是对汉代“选举失实”的刻意纠正。

征辟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

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亦皆属征召性质。

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

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

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

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可谓开了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的先例。

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的仕途,被征者来去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

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

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

一种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资历、功劳,或试用之后,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长吏。

公府与州郡既有自行选官之权,而被辟除的属吏又不为朝廷命官,故去留亦可以自便。

如不应辟,也不能加以强迫;否则,要受到舆论的非议。

尤其是州郡辟召是当时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而且既辟除之后,主官即当加以重用;否则,气节志行之士就要辞去。

另一方面,公卿牧守既可自行辟除,他们为了发展个人势力,皆争相以此笼络士人;而士人为了做官,也不得不依托权门。

这样便发展成为一种私恩的结合。

西汉时被辟除者犹为国家官吏,到东汉则实际上成了主官的私属。

于是朝廷集权力量遭到分割,地方割据势力得到发展,东汉末年四分五裂的局面,与用人之权转移到私人手中有很大关系。

九品中正制
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破坏,“乡举里选”的传统做法难以为继。

在此情况下,三国时的曹魏御史大夫陈群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吏部依据中正的报告,按品级授官。

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科举制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制度,只是按照门第高低分配权力,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门第高的士族腐败,因而加剧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地方割据分裂的倾向,说明士族制度已经腐朽。

同时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

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上实行了科举制。

隋唐科举
隋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

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从而量才录用,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唐代科举有常举和制举两类。

常举每年举行,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种。

学馆的生徒可以直接报考,不在学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后再由州县送中央参加考试,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

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

主持考试的,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员外郎;以后归礼部掌管,也有临时由皇帝委派中书舍人等清要官主持的。

武则天当政时,还亲自主持考试。

考试及格者称为“及第”。

录取数进士科约为应试者的1-2%,明经科为1-2/10。

因为考生投送履历表,叫做“投状”,所以进士第一名称“状头”或“状元”。

武则天还增设武举,由兵部主持。

宋代以后理学利用科举制度对士人进行严格思想控制。

宋初科举考试科目细密,有进士科、九经科、五经科、开元礼科、三礼科、三史科、三传科、学究科、明法科等。

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只设进士科一科,废除诗赋、帖经、墨义等考试内容,改试经义、论、策。

制举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文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军谋越众科、才高未达沉迹下僚科等百十余种。

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

考中以后,原是官吏的立即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也立即由吏部给予官职。

但制举出身当时并不被视为正途,而看成是“杂色”。

科举的意义
隋唐科举的积极意义
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有积极意义: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