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版)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0沪科版7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编】第1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2.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过程与方法】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是从实际需要产生的.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并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难点】明白学习负数的必要性,能结合生活情境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或听过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吗?中国地形图上的温度阅读.(可让学生模拟预报)请大家来当小小气象员,记录温度计所示的气温:25℃,10℃,零下10℃,零下30℃.为书写方便,将测量气温写成25℃,10℃,-10℃,-30℃.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和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二、讲授新课1.相反意义的量: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事情):例1: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例2:温度是零上10℃和零下5℃.例3: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例4: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例5:买进100辆自行车和卖出20辆自行车.(1)试着让学生考虑这些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有什么共同特点.(都具有相反意义,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都具有相反意义.)(2)你能举出几对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2.正数和负数:(1)能用我们已学过的数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例如,零上5℃用5来表示,零下5℃呢?也用5来表示,行吗?说明: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用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以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零上10℃就用10℃表示,零下5℃则用-5℃来表示.(2)怎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你们能否从天气预报出现的标记中得到一些启发呢?在例1中,我们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则为负.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记作3千米,向西2千米应记作-2千米.后面的例子让学生来说(注意词的表达).在以上的讨论中,出现了哪些新数?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上面我们引进了-5,-2,-237,-0.7等数.像这样的一些新数,叫做负数(negative number).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如10,3,500,1.2等,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正数前面有时也可放一个“+”(读作“正”),如5可以写成+5.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三、例题讲解【例1】 (1)与去年相比,某乡今年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10hm(公顷),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了5hm,油菜的种植面积不变,写出这三种农作物今年种植面积的增加量;(2)某市12315中心2011年国庆期间受理消费申诉件数:日用百货类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家用电子电器类比上年下降了20%,写出这两类消费商品申诉件数的增长率.22【答案】 (1)与去年相比,该乡今年的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10hm,小麦种植面积增加了-5hm,油菜种植2面积增加了0hm.(2)与上年同期相比,消费商品申诉件数:日用百货类增长了10%,家用电子电器类增长了-20%.【例2】 (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美国减少6.4%, 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 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 中国增长7.5%.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答案】 (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增加-1kg,小强体重增加0kg.(2)六个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是:美国 -6.4%, 德国 1.3%,法国 -2.4%, 英国 -3.5%,意大利 0.2%, 中国 7.5%.四、巩固练习1.-10表示支出10元,那么+50表示 ;如果零上5度记作5℃,那么零下2度记作 ;如果上升10m记作10m,那么-3m表示 ;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低于海平面达11 034米,可记作海拔米(即低于海平面11 034米).比海平面高50m的地方,它的高度记作海拔 ;比海平面低30m的地方,它的高度记作海拔 .【答案】 1.收入50元,-2℃,下降3m,-11034,+50m,-30m;2.0.05mm,-0.05mm.五、课堂小结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哪种意义的量为正是可以任意规定的.如果把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则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常将“前进、上升、收入、零上温度”等规定为正,而把“后退、下降、支出、零下温度”等规定为负. 221.2 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第1课时数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数轴上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过程与方法】在探索数轴画法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类比、猜想,初步理解数与形的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提几个问题,看大家学得怎样.1.有理数包括哪些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2.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类似于这种用带有刻度的物体表示数的东西还有哪些(直尺、弹簧秤等)? 教学中,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演示从温度计抽象成数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同时把类比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概念的形成过程.二、讲授新课1.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页,思考并讨论:(1)25℃用正数表示;0℃用数表示;零下10℃用负数表示.(2)数轴要具备哪三个要素?(3)原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4)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3的点在什么位置?(5)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1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2.数轴的画法.师生共同总结数轴的画法步骤:第一步:画一条直线(通常是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o,叫做原点,用这点表示数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第二步:规定这条直线的一个方向为正方向(一般取从左到右的方向,用箭头表示出来).相反的方向就是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第三步:适当地选取一条线段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也就是在0的右面取一点表示1,0与1之间的长就是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1℃占1小格的单位长度).在数轴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这些点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它们依次表示-1,-2,-3,??.3.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位置的选定、正方向的选择、单位长度大小的确定,都是根据需要人为规定的,此外,直线也不一定是水平的.动态演示各种类型的数轴,认识并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依据.三、例题讲解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例题.【例1】判断下图中所画的数轴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在哪里.分析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这三要素缺一不可.【答案】都不正确,(1)缺少单位长度;(2)缺少正方向;(3)缺少原点;(4)单位长度不一致.【例2】说出下图所示的数轴上a、b、c、d各点表示的数.【答案】点c在原点表示0,点a在原点左边与原点距离2个单位长度,故表示-2.同理,点b表示-3.5.点d在原点右边与原点距离2个单位长度,故表示2.【例3】把下面各小题的数分别表示在三条数轴上: (1)2,-1,0,-3,+3.5;(2)-5,0,+5,15,20;(3)-1 500,-500,0,500,1 000.【答案】略.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1.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了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并不是数轴上的所有点都表示有理数.2.画数轴时,原点的位置以及单位长度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取,注意不要漏画正方向、不要漏画原点,单位长度一定要统一,数轴上数的排列顺序(尤其是负数)要正确.第2课时相反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互为相反数的几何意义.2.会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会对含有多重符号的数进行化简.【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由具体实例抽象概括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相反数的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熟练地求出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难点】多重符号的数的化简问题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出几个题目考考大家.1.在数轴上分别找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6与-6,-3与3,-1.5与1.5.想一想:在数轴上,表示每对数的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2.观察数6与-6,-3与3,-1.5与1.5有何特点.观察每组数所对应的两个点的位置关系有什么规律. 学生归纳:每组中的每个数只有符号不同,它们所对应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二、讲授新课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1.发现并总结相反数的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理解:代数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几何定义:在数轴上原点两旁,与原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说明:“互为相反数”的含义是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因而不能说“-6是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这是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到原点的距离就是0,0是唯一的相反数仍等于它本身的数.三、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5是5的相反数.( )(2)5是-5的相反数.( )(3)5与-5互为相反数.( )(4)-5是相反数.( )【答案】(1)√ (2)√ (3)√ (4)3【例2】 (1)分别写出5、-7、-3、+11.2的相反数;(2)指出-2.4是什么数的相反数.【答案】 (1)5的相反数是-5.-7的相反数是7.-3的相反数是3.+11.2的相反数是-11.2.我们通常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例如-(-4)=4,-(+5.5)=-5.5;同样,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本身.例如+(-4)=-4,+(+12)=12.(2)-2.4是2.4的相反数.【例3】化简下列各数:(1)-(+10);(2)+(-0.15);(3)+(+3); (4)-(-20).【答案】 (1)-(+10)=-10;(2)+(-0.15)=-0.15;(3)+(+3)=+3=3;(4)-(-20)=20.四、巩固练习课本p10练习的第1~3题.【篇二: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计划(20## 学年度第一学期)制定日期:20##-教学进度表(20## 学年度第一学期)一、教材内容:本册内容是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于这些,本学期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时整式、分式、图形的运动等。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编版)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二)能力训练点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四)美育渗透点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七、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出示投影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生:2℃,-5℃,0℃.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1.的画法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出示投影1)(1)原点表示什么数?(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2.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向学生提出问题:上为什么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呢?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温度订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知道三要素的重要性,了解三者缺一不可,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依据.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尝试反馈,巩固练习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出示投影2)(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对不对?为什么?(2)下列所画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不准讨论,想好后举手回答.让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判,对确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给予讲解.【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的概念.答案:(2)①缺原点,②缺正方向,③不是射线而是直线,④缺单位长度,⑥提醒学生注意在同一数轮上必须用同一单位长度进行度量.⑤⑦是,同时⑦为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打基础.4.有理数与上点的关系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来表示.例1画一条,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1,5,0,-2.5,.学生练习: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然后在上标出各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法说明】让学生动手自己画,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1是把给定的有理数用上的点来表示,完成由“数”到“形”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出示投影4)例2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学生举手回答解:A表示-3;B表示;C表示3;D表示;E表.【教法说明】例2是让学生说出上的点表示的有理数,完成了由“形”到“数”的思维过程.例1、例2从各自不同的两个侧面,体现出数形结合,渗透了数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5.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5)①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②将-3,,1.5,-6,,2.25,,-5,1各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教法说明】①题由点读数练习,②题由数找点练习,进一步巩固加深本节所学的内容.(三)归纳小结师:①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章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运算都是结合进行的.②掌握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以后再研究.八、随堂练习1.判断题(1)直线就是()(2)是直线()(3)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来表示()(4)上到原点距离等于3的点所表示的数是+3()(5)上原点左边表示的数是负数,右边表示的数是正数,原点表示的数是0.()2.画一条数轮,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5,0,+3.2,-1.4九、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第56页1、2.(二)选做题:课本第56页及第57页B组l.(三)思考题:①在数轮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②在数轮上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分层次地布置作业,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他们都能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使部分学生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十、板书设计随堂练习答案1.×√√×√2.略作业答案(一)必做题1.(1)依次是(2)依次是2.依次是(二)选做题:3.略B组1.(1)-6,(2)-1,(3)3;(4)0(三)思考题:①②左,6,右,6探究活动(1)在上表示出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和4.5个单位长度的点,并用“<”号将这些点所表示的数排列起来;(2)写出比-4大但不大于2的所有整数.分析:画时,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1)在上,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和4.5个单位长度的点各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关于原点对称.画出这些点,这些点所表示的数的大小就排列出来了;(2)在上画出大于-4但不大于2的数的范围,这个范围内整数点所表示的整数就是所求.“不大于2”的意思是小于或等于2.解:(1)上,距离原点3个单位的点是+3和-3,距离原点4.5个单位的点是+4.5和-4.5.由图看出:-4.5<-3<3<4.5(2)在上画出大于-4但不大于2的数的范围.由图知,大于-4但不大于2的整数是:-3,-2,-1,0,1,2.点评:利用,数形结合,是解这一类问题的好方法.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的概念和的画法,掌握的三要素;2.会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七年级数学教案沪科版
七年级数学教案沪科版【篇一:沪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教学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导学案第一章有理数课题:1.1 正数和负数(1)【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二、自主学习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
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1. p3第一题到第四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13,?2,3.14,+3065,0,-239; 54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1.1 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和认识引入负数的必要性.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重点难点】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与对基准的理解.难点:正数、负数的意义以及对基准的理解.对有理数的分类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 1.1 正数和负数 有理数⎩⎪⎨⎪⎧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正分数负分数【教学反思】本节课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在知识结构上与以前的知识相连接,体现了数学的1.2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第1课时数轴【教学目标】了解数轴的概念,会画数轴,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古代部落酋长上任时先在绳上打个绳结表示财物往来.从0开始,如捕获一只羊就在红绳结右边顺次打一个结,每向其他部落借一只羊,就在红绳结左边顺次打一个结,你能解读图中A,B,C处绳结的含义吗?2.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上机器人走步取物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用问题及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初步感知数轴.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在组内讨论解决.充分体现小组合作的优势.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预习相反数的内容.【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1课时数轴1.数轴2.任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教学反思】从历史与现实生活实例引入新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探究.在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之后,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2课时相反数【教学目标】1.了解相反数的意义.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3.给出一个数,能说出它的相反数.【重点难点】重点:相反数的概念.难点:相反数的识别及理解.【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2课时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2.0的相反数是0.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在原点的两旁,与原点的距离相等.【教学反思】借助数轴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得出了相反数的特点,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优势,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第3课时绝对值【教学目标】1.理解绝对值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2.理解绝对值与相反数的联系.3.通过对正数、负数、0的绝对值的学习,体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重点难点】重点:绝对值的意义.难点:绝对值的意义的学习.【教学过程设计】小红和小明从同一处O 出发,分别向东、西方向行走10米,他们行走的路线(填相同或不相同)________,他们行走的距离(即路程远近)________.生:口答.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师: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10到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_,-10到原点的距离也是______,到原点的距离等于10的数有______个,它们的关系是一对________.这时我们就说10的绝对值是10,-10的绝对值也是10.师:你能举几个类似的例子吗?生:思考答出:-3.8的绝对值是3.8;17的绝对值是17;-613的绝对值是613等.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般地,在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师: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1)式子|-5.7|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 (2)-2的绝对值表示它离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_个单位,记作________.【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绝对值1.定义:在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2.|a |=⎩⎪⎨⎪⎧a (a ≥0)-a (a <0)【教学反思】通过数轴设置情境并引导学生观察数轴得出绝对值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得出如何求一个数的绝对值,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形结合思想.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并巩固知识.1.3 有理数的大小【教学目标】1.得出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的方法并能熟练地应用解决具体问题.2.经历探索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的方法.难点:探索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的方法的过程,熟练地应用解决具体问题.【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1.3有理数的大小1.数轴上不同的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点表示的数大.2.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教学反思】从学生已经学习的数轴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出了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1.4有理数的加减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能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正有理数及0的加法运算,小学已经学过,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那么,怎样计算4+(-2)呢?下面我们一起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生:小组讨论之后分别列出算式:(1)(+2)+(+3)=+5.(2)(-2)+(-3)=-5.(3)(+2)+(-3)=-1.(4)(+3)+(-2)=+1.师:引导学生归纳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几种情况.师:用课件出示以下5个问题:(1)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那么一个人向东走4米,再向东走2米,两次共向东走了________米,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________.如图所示.(2)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那么一个人向西走2米,再向西走4米,两次共向西走了多少米?很明显,两次共向西走了________米,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______________.如图所示.(3)如果向西走2米,再向东走4米,那么两次运动后,这个人从起点向东走了________米,写成算式就是____________.这个问题用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4)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这个人两次运动的结果:先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这个人从起点向()走了()米;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这个人从起点向()走了()米;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5米,这个人从起点向()走了()米.写出这三种情况运动结果的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教学反思】通过足球比赛这个实际例子引入新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数轴,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优势,引导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非常恰当,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1.4有理数的加减第2课时有理数的减法【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2.能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3.通过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究,体验数学的转化思想.4.通过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点难点】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难点: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探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2课时有理数的减法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教学反思】本节课从生活实例引入新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探究得出减法法则,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1.4有理数的加减第3课时加、减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的意义.2.会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3.通过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重点难点】重点:1.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将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省略括号的形式并读出来.难点:1.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将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省略括号的形式并读出来.【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3课时加、减混合运算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减法法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本节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转化,这样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就转化成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然后让学生认识到引入负数后加法的两个运算律仍然适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对计算器的使用,因为品种很多,程序和方法不尽相同,所以留作课下作业进行探究.1.5有理数的乘除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2.通过教学,渗透化归、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和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难点: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问题1:1.计算:①(-5)+(-5);②(-5)+(-5)+(-5);③(-5)+(-5)+(-5)+(-5);④(-5)+(-5)+(-5)+(-5)+(-5).2.猜想下列各式的值:(-5)×2;(-5)×3;(-5)×4;(-5)×5.3.两个有理数相乘有几种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情境,回顾复习以前的相关知识,以便形成知识迁移,出示负数与正数相乘的乘法引出新课,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问题2:如图,一只蜗牛沿数轴爬行.它现在位置恰在数轴上的点0.(1)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积的符号的特点,师生共同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有什么变化?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今天这节课我学到的新知识是________.今天这节课我学到的数学思想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今天这节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________.留给我的疑惑还有________.及时有效地回顾小结,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教材第31页练习第1,2,3题,教材第32页练习第1,2,3题.【教学小结】【板书设计】1.5有理数的乘除第2课时有理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2.经历有理数除法法则的探究过程,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3.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用,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数学思维活动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正确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难点: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取适当的方法求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2课时有理数的除法有理数的除法法则: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2.0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仍得0.0不能做除数.3.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1.5有理数的乘除第3课时乘、除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加、减、乘、除运算的法则、运算顺序,能够熟练运算.2.能运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重点:如何按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而合理地进行计算.难点:如何按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而合理地进行计算.【板书设计】第3课时 乘、除混合运算1.有理数乘、除的混合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也可统一化为乘法运算.2.含加、减、乘、除的算式,如没有括号,应先做乘除运算,后做加减运算;如有括号,应先做括号里的运算.3.乘法运算律⎩⎪⎨⎪⎧ab =ba (ab )c =a (bc )a (b +c )=ab +ac1.6 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方【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有理数的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2.能确定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的顺序.3.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符号规律.难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理解有理数乘法运算与乘方间的联系,处理好负数的乘方运算.【教学过程设计】法则吗?生:几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师:今天我们将继续探究有理数的乘方运算.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师:用多媒体出示乘方的定义:一般地,几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a n,即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乘方运算a n中,a叫做底数,n叫做a的幂的指数.a n既表示n个a相乘,又表示n个a相乘的结果.因此a n可读作a的n次方,或a的n次幂,如图所示.师:用多媒体出示:例如,在幂52中,底数是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52读作________(或5的平方)或5的2次幂.23读作________(或2的立方)或2的3次幂.生:完成填空.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教材第43页习题1.6第1,2题.【板书设计】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方12.3.乘方法则:非0有理数的乘方,将其绝对值乘方,而结果的符号是:正数的任何次乘方都取______;负数的奇次乘方取________,负数的偶次乘方取________.0的正数次方是0.【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探究有理数的乘方运算,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试做,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校正,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第2课时科学计数法【教学目标】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2.知道科学记数法中字母a的规定及10的幂指数与原数整数位数的关系.【重点难点】重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难点:10的幂指数的特征.【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第2课时科学记数法一般地,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都可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等于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1.6有理数的乘方第2课时科学计数法【教学目标】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2.知道科学记数法中字母a的规定及10的幂指数与原数整数位数的关系.【重点难点】重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难点:10的幂指数的特征.【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2课时科学记数法一般地,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都可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等于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1.7近似数【教学目标】1.理解近似数的意义.2.给一个近似数,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位.3.了解近似数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近似数的精确度.难点:正确把握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教学过程设计】。
最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
1.1 正数和负数第1课时 正数和负数1.了解正数和负数的产生过程以及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2.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重点)3.能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难点)一、情境导入今年年初,一股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超过10℃,南方有的地区的温度达到-1℃,北方有的地区甚至达-25℃,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里出现了一种新数——负数,负数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吗?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下列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2.5,+43,0,-3.14,120,-1.732,-27中,正数是______________;负数是______________.解析:区分正数和负数要严格按照正、负数的概念,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有-1,-3.14,-1.732,-27;正数有2.5,+43,12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故答案为2.5,+43,120;-1,-3.14,-1.732,-27.方法总结:对于正数和负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要看其本质是正数还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探究点二: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类型一】 学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果温泉河的水位升高0.8m 时水位变化记作+0.8m ,那么水位下降0.5m 时水位变化记作( )A .0mB .0.5mC .-0.8mD .-0.5m解析:由水位升高0.8m 时水位变化记作+0.8m ,根据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则水位下降0.5m 时水位变化就记作-0.5m ,故选D.方法总结: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时,要抓住基准,比基准量多多少记为“+”的多少,少多少记为“-”的多少.【类型二】 用正、负数表示误差范围某饮料公司的一种瓶装饮料外包装上有“500±30(mL)”字样,请问“500±30(mL)”是什么含义?质检局对该产品抽查5瓶,容量分别为503mL ,511mL ,489mL ,473mL ,527mL ,问抽查产品的容量是否合格?解析:+30mL 表示比标准容量多30mL ,-30mL 表示比标准容量少30mL ,则合格范围是指容量在470~530(mL)之间.解:“500±30(mL)”是指500mL 为标准容量,470~530(mL)为合格范围,因此503mL ,511mL ,489mL ,473mL ,527mL 在合格范围内,抽查产品的容量是合格的.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500±30(mL)”的含义,即500是标准,“+”表示比标准多,“-”表示比标准少.三、板书设计正数和负数⎩⎪⎨⎪⎧正、负数的定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本节课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确实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让学生经历讨论、探索、交流、合作等过程获得新知,并能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第1章 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第1课时 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体会和认识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初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4.在负数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正、负数的意义和对基准的理解. 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我们的班级是14班,有54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9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29…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二.设置情境引入新知 1. 引入负数问题1:请同学们看书第2页(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图(1)中上海的气温6℃~9℃,北京的气温是-3℃~7℃各表示什么意思?图2中,珠穆朗玛峰高8844米,吐鲁番盆地高-155米又是什么意思? 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问题2: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2.正数和负数的含义(1)像7,31,0.5,17﹪等这样的数叫正数(为了强调正数,前面也可加上“+”号) (2)像-7,-31,-0.5,-17﹪等这样的数叫负数,负数前面的“-”不能省略.(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负数的的界限,是表示“基准”的数. 例1:下列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2,3.5,+76,0,-1.75,150,-32,1.5解析:根据正数、负数的概念进行判断,特别注意0的分类. 3.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如果马鞍山的某一天的最高气温5℃,最低气温5℃,如何表示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得分与失分是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还能举一些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吗?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我们把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例2:(1)规定向东为正,向东走20m记为 ,向西走15米记为 ,原地不动记为 ;-16m表示向 走16m,+13m表示向走13m;(2)如果-20元表示亏本20元,那么+35元表示.例3: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下列具有相反意义的量(1)温度上升8℃和下降5℃;(2)运出800箱和运进500箱;(3)增加20﹪和减少16﹪.解:(1)规定温度上升8℃,记作+8℃,则温度下降5℃,记作-5℃;例4:(1)与去年相比,某乡今年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10公顷,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了5公顷,油菜的种植面积不变,写出这三种农作物今年种植面积的增加量;(2)某市"12345"中心2005年国庆期间受理消费投诉件事的增长率:日用百货类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家用电器类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0﹪.写出这两类消费商品投诉件事的增长率.三.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四.课堂反馈:课本第5页练习.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1.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2.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3.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六.作业:课本第5、6页第1、2、3、4、5题补充:一、填空:1.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为-155米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进了3米记作+3米,那么后退5米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气球上升10米,记作+10米,那么-3米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升不降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某班男生平均身高165cm ,若高于平均身高记为正,低于平均身高记为负,甲、乙的身高分别记为-3cm ,+4cm ,则甲比乙矮___________cm 。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初一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与对基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师生活动
1.实例引入
师1: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76米,体重78.5千克,今年37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46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约占全班总人数的58.7%…
【分析】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答案】 都不正确,(1)缺少单位长度;(2)缺少正方向;(3)缺少原点;(4)单位长度不一致.
【例2】 说出下图所示的数轴上A,B,C,D各点表示的数.
【答案】 点C在原点表示0,点A在原点左边与原点距离2个单位长度,故表示-2.同理,点B表示-3.5.点D在原点右边与原点距离2个单位长度,故表示2.
注:整数有正整数,零,负整数;分数有正分数和负分数
2.定义: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即
三、例题讲解
例1、(课本例2)
(强调:审题;)
例题引申:
(1)本题中哪些数放入非正有理数集合,哪些数放入非负有理数集合?
总结:有理数还可以分为: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即
(老师可以告诉学生,π是无理数,我们今后学习)
其中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1)正数前面“+”(读作正号),通常可省略不写,有时为了强调,也写上,如+7,+1;
(2)负数前面“-”(读作负号),不能省略不写.
3.正、负数常见的表示:
(1)计量温度时,人们把冰点作为基准,定为0℃.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2)海平面常作为基准,定为海拔0m,海平面以上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用负数表示.
七年级上沪版数学教学计划3篇
七年级上沪版数学教学计划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场文书、书信函件、教学范文、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学生作文、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工作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rrespondence, teaching samples, speeches, insights, student essay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ork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上沪版数学教学计划3篇七年级上沪版数学教学计划1一、教学目标1.在情景中了解学校生活,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心理,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沪教版(上海)七年级数学第一教学设计:9
5.完成一份关于整式乘法的学习心得,要求不少于300字,内容包括自己在学习整式乘法过程中的收获、困惑以及解决办法。
-心得:通过反思,总结自己在整式乘法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作业布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后能够自主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同时,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反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整式乘法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9章10节后的练习题,特别是涉及到整式乘法的题目,要求步骤清晰、计算准确,对于错误题目要进行认真改正和反思。
-提示:在完成练习题时,注意审题,确保对整式乘法的运算法则有深入理解。
2.设计一道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整式乘法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整式乘法的运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乘法运算。
-理解整式乘法中各项系数与字母的对应关系,能够正确处理乘法中的符号问题。
-能够将整式乘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2.教学难点:
-对整式乘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特别是在多项式相乘时的步骤与方法。
-讲解:在进行整式乘法时,我们要注意符号的处理,相同字母相乘时要将它们的系数相乘,并保留相同的字母。
(三)学生小组Βιβλιοθήκη 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几个典型的整式乘法题目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整式乘法的运算规律。
-任务: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题目,尝试找出整式乘法的运算规律。
2023年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2023年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023年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核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同时强调数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本册书共有12个章节,内容包括有理数、不等式和方程、几何初步、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等。
每个章节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配有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初中数学,对于一些概念、定理、公式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但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同时,由于学生之间的数学基础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既要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拓展的机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不等式和方程、几何初步、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等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不等式和方程、几何初步、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等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深刻理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自主发现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案例教学法: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计划(通用10篇)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计划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计划(通用10篇)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续写新的篇章,何不赶紧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相信大家又在为写教学计划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80班、81班均是刚刚接手,对班上学生不了解,从原科任老师处得知:两班比较,81班优生稍多一些,但后进面却较大,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
80班学生单纯,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
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第十一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
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
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十二章:数据的描述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据的作用,更好地理解数据表达的信息,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较大的数据信息,本单元首先安排了有关大数的感受与表示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对大数进行估计,对于所收集的数据,还要清晰、有效的进行展示,以尽可能的获取有用的信息。
2023年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教案
2023年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2023年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是学生在初入初中阶段遇到的第一章数学课程,对学生来说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的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运算及其性质,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有理数,并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运算和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但对有理数的概念、分类和性质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实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理数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的概念、分类和性质,理解有理数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四则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概念和分类2.有理数的性质3.有理数的运算方法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探究有理数的知识。
2.运用实例教学,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注重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准备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海拔等,引出有理数的概念。
让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有理数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内容,并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基本知识。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练习。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基础题,然后进行提高题和拓展题的练习。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解答,确保学生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驾驭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依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学问重点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老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 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探讨,沟通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发觉生活中的数学点表示数的感性相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相识。
合作沟通探究新知老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让学生在探讨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需满意什么条件?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殊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嬉戏中学数学做嬉戏:老师打算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假如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嬉戏还能进行吗?学生嬉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找寻规律归纳结论问题3: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2,假如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精确位置吗?假如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觉什么规律?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觉了什么规律?(小组探讨,沟通归纳)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
沪教版(上海)七年级数学第一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积的乘方的定义及性质,能够准确进行积的乘方运算。
2.能够运用积的乘方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3.熟练运用数学符号表示积的乘方,提高数学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4.了解积的乘方在科学、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跨学科联系的意识。
4.教学策略:
(1)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2)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教学拓展:
(1)引导学生探索积的乘方在科学、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联系意识。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积的乘方,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方体的体积怎么计算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2a、3b、4c,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等方法,从特殊到一般,探索积的乘方的性质。
3.利用数学软件或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积的乘方的意义,提高数学直观思维能力。
4.设计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积的乘方的运算方法,提高解题技巧。
2.讨论内容:包括积的乘方的性质、运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积的乘方的本质。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包括有理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初步等。
整个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恐惧心理,对数学缺乏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的掌握。
2.教学难点:对部分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的理解与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启发式教学法: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材、PPT、黑板、粉笔、练习题等。
2.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教辅资料、教学视频等。
3.教室环境:座位排列合理,方便学生交流、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或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教材内容,通过PPT、板书等形式,展示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版)
教学计划(20## 学年度第一学期)制定日期:20##-教学进度表(20## 学年度第一学期)一、教材内容:本册内容是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于这些,本学期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时整式、分式、图形的运动等。
根据课程标准,在学生对数的通性、通法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解方程(组)的基础上再学习整式,使学生逐渐体会代数的思想。
通过数到式的学习提高学生抽象表述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在分式这章中,主要学习分式的概念、基本性质与运算,而在数学思想上主要学习类比的思想,通过类比分数的有关运算法则,得出分式的运算法则。
图形的运动这一章的学习,定位在操作感知、试验几何的阶段,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例、操作试验,理解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有关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平行、全等等几何概念作好数学知识的准备。
二、教材目标: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代数式的意义。
2、通过列代数式,初步掌握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领悟字母“代”数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3、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及乘方的运算法则,掌握平方差公式、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及其简单的运用。
4、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分组分解法、公式法和二次项系数为1时的十字相乘法等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
5、理解分式的有关概念及其基本性质,通过与分数运算法则的类比,掌握分式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
6、展现整数指数幂的扩展过程,理解正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关整数指数幂的乘(除)、乘方等运算法则。
7、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描述,理解图形平移的意义。
8、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图形的旋转及其基本特征,知道旋转对称图形,知道中心对称图形是旋转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中心对称的意义。
9、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面图形的翻折过程,理解轴对称的意义。
10、在认识图形基本运动的过程中,感知几何变换思想,知道在经过平移、旋转、翻折等运动过程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
4.反思日志: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反思日志,回顾本次课程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过程,包括自己的学习体验、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以及未来学习计划。
-反思日志应体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目标设定,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驱动的学习习惯。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1.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及解的定义。
-学生能够识别并写出形如ax+b=0(a≠0)的一元一次方程。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解的概念,即找到一个数,使得将其代入方程后等式成立。
2.学会并熟练使用三种基本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移项法、消元法和代入法。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问题解决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已具备一定的算术基础和初步的代数知识。他们对等式的性质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将等式性质应用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将问题抽象成一元一次方程,这是他们在知识转换和问题解决能力上的一个挑战。
2.培养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的耐心和毅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面对困难不放弃,通过努力克服问题。
-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认识到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强调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意识。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掌握移项法,即通过改变方程中项的位置,将未知数移到等号的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
2023-2024学年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代数式教案
2023-2024学年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代数式教案一. 教材分析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1代数式教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代数式的概念,掌握代数式的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基本运算,但对代数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代数式的含义,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代数式的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式的概念,掌握代数式的表示方法。
2.能够进行代数式的基本运算。
3.能够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代数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代数式的基本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例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代数式的概念,掌握代数式的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案、练习题等相关教学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示这些问题。
例如,小明买了2个苹果和3个香蕉,一共花了多少钱?用数学语言如何表示?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介绍代数式的概念,讲解代数式的表示方法。
例如,a表示一个未知数,b表示另一个未知数,代数式可以表示为a+b。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代数式的例子,让学生进行基本运算。
例如,计算2a+3b的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代数式的基本运算。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已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求它的面积。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代数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基本运算。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代数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沪教版(上海)七年级数学第一教学设计:9
-探究平方差公式在二次方程求解中的应用,并给出至少一个例题进行详细解答。
-尝试总结平方差公式与其他数学公式(如完全平方公式)之间的联系,并举例说明。
3.思考题:
-如果我们只知道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乘积,能否求出这两个数?请同学们思考并尝试给出解答。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与另一个数的平方的差是定值,那么这两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进行探索。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总结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2.分享在运用平方差公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3.探讨平方差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四)课堂练习
在学生掌握了平方差公式后,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这些练习题包括:
1.基础题:直接应用平方差公式求解。
2.提高题:将平方差公式与其他数学知识结合,提高解题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学生对平方差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将正式开始讲解平方差公式。首先,我会让学生观察以下两个算式的平方差:
(1)(a+b)² - a²
(2)(a+b)² - b²
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这两个算式,观察它们的结构特点。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我会总结出平方差公式:(a+b)(a-b) = a² - b²。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平方差公式的含义,还能体会到数学的简洁美。
2.平方差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我将在课后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9章的第11节练习题1、2、3,这些题目旨在检验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掌握程度。
-选择两道实际问题,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求解,并写出解题过程,以便加强学生对公式在实际情况中应用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计划(20## 学年度第一学期)制定日期:20##-教学进度表(20## 学年度第一学期)一、教材内容:本册内容是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于这些,本学期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时整式、分式、图形的运动等。
根据课程标准,在学生对数的通性、通法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解方程(组)的基础上再学习整式,使学生逐渐体会代数的思想。
通过数到式的学习提高学生抽象表述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在分式这章中,主要学习分式的概念、基本性质与运算,而在数学思想上主要学习类比的思想,通过类比分数的有关运算法则,得出分式的运算法则。
图形的运动这一章的学习,定位在操作感知、试验几何的阶段,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例、操作试验,理解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有关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平行、全等等几何概念作好数学知识的准备。
二、教材目标: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代数式的意义。
2、通过列代数式,初步掌握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领悟字母“代”数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3、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及乘方的运算法则,掌握平方差公式、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及其简单的运用。
4、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分组分解法、公式法和二次项系数为1时的十字相乘法等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
5、理解分式的有关概念及其基本性质,通过与分数运算法则的类比,掌握分式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
6、展现整数指数幂的扩展过程,理解正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关整数指数幂的乘(除)、乘方等运算法则。
7、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描述,理解图形平移的意义。
8、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图形的旋转及其基本特征,知道旋转对称图形,知道中心对称图形是旋转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中心对称的意义。
9、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面图形的翻折过程,理解轴对称的意义。
10、在认识图形基本运动的过程中,感知几何变换思想,知道在经过平移、旋转、翻折等运动过程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
三、总体设想:1、为全体学生学习数学构建共同基础;2、提供现实、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背景材料;3、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4、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5、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9.1 字母表示数教学目标1.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 会用字母替代一些简单问题中的数。
3. 经历用字母表示一些常见的数或量的过程,领会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思想。
4. 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观察、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1. 字母表示数的代数方法。
2. 对字母表示数的代数方法的理解。
3.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能把语言表述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一:1.请同学举几个满足加法交换律的例子。
2.设问1: 这样的例子有多少个? 设问2: 能否用规律性的式子表示?引出式子:a+b=b+a (a 、b 表示有理数) 问题二:1.如图,已知△ABC 中,BC=7,高AH=4,求△ABC 的面积。
2.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 3.注意:三角形面积公式要写成 S = 21ah问题三:有“亚洲第一”之称的长沙摩天轮于2004年9月30日建成,当年10月日对外开放,是目前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摩天轮。
长沙摩天轮最令人称奇之处在于它立在巨型屋顶上。
据专家介绍,将摩天轮建在屋顶上不仅在国内,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长沙摩天轮垂直于地面时,最高点离地面120米,最低点离地面21米,那么这个巨型摩天轮的直径是多少? 提示:如果设大转盘的直径为r 米,可如何列式? 问题四:观察下列各组数的特点,用式子表示第n 个数是什么?(1)211,322,433,544(2)2, 4, 6, 8 问题五:二、应用新知,掌握方法例:设某数为x ,用x 表示下列各数 1.某数的5倍减去3的差; 2.比某数的一半还多2的数;AB C H3.某数的521倍与2的差的5倍;4.某数的60%除以m 的相反数所得的商。
三、巩固新知,熟练方法1.(1)已知长方形的长为a ,宽为b ,用a ,b 表示长方形的周长是 _______________。
(2)已知圆半径的r ,用r 表示圆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__。
(3)已知梯形的上底为a ,下底为b ,高为h ,用a,b,h 表示梯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__。
2.设某数是a ,用a 表示下列各数:(1)某数的521减去32的差;(2)某数的立方的相反数; (3)8减去某数的一半的差;(4)6减去某数的差除以x 所得的商。
四、自我评价和小结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注意:1)在省略乘号时,字母与数字书写的位置一般要遵循数字写在前面,字母写在后面的要求;2)当数字是带分数时,一般要把带分数写成假分数,然后与字母写在一起。
五、回家作业:完成练习册:P1 习题9.1 教后记: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但在书写上还是不符合代数式的书写要求,尤其是没有将除号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
9.2代数式教学目标1. 理解代数式的意义.2. 能根据所给数据求代数式的值。
3. 领悟字母“代”数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难点:1、正确理解题意,从中找出数量关系里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写成代数式。
2、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能把语言表述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
教学过程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设某数为x ,用x 表示下列各数: (1)比x 大5.(2)比x 的2倍小3(3)x 与3的和除以x 的商 (4)x 与5的和3倍.2.用运算符号和括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合作练习以小组为单位写出一些代数式,说明所写的代数式中包含了哪些运算,并说明代数式的运算顺序。
二、讲授新课. 例1 用代数式表示:1. 比a 的3倍还多2的数.2. b 的34倍的相反数.3. x 的平方的倒数减去21的差.4. 9减去y 的31的差.5. x 的立方与2的和.6. y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
7. x 的3倍与y 的商。
分析:(1)题目中的语句包含了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2)如何表示相反数和倒数? (3)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添括号? (4)一半怎样表示? 解 (1)3a+2(2)b 34-(3)2112-x(4)y 319-(5)x3+3(6))75(21+y(7)yx 3讨论:书写代数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归纳:(1)弄清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
一般按“先读先写”的原则列代数式。
(2)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在前面,乘号省略不写,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省略不写。
(3)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时,用分数线表示。
例2.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5倍.(2)甲减去乙数的差与甲数的相反数的积.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和的立方.(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按照先读先写的原则,解 (1)5(m+n )(2)(m-n )(-m ) (3)m2+n2 (4)(m+n )3(5)(n+m )(n-m ) 练习 练习9.2 1 补充练习设甲数为x ,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 (4)乙数比甲数大16%. (5)乙数与甲数的积是16.例3.如图,一个长方体的高为h,底面是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用代数式表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分析:问题中数量关系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正方形的面积=a2 解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a2h 。
例4 某商场在进行促销活动,全场商品8折销售,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件b 元的商品,实际需要付多少元? 解 实际需要付80%b 元。
归纳:列代数式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 练习 9.2 2—4 备用题(1) 如果数学书的每张纸长为a ,宽为b ,则纸张的面积和周长分别是多少?(ab ,2a+2b )(2) 某校七年级有a 名学生,八年级有b 名学生,九年级的人数有c 名学生,学校一共有多少学生?(a+b+c ) (3) 如图所示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a+2b+21πa,ab+81πa2)三、课堂小结: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ABCD EFGH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 9.2 教后记:能写出正确的代数式,但在书写格式上还有不少问题,比如出现除号,出现字母前面是带分数的情况。
9.3代数式的值(1)教学目标1、掌握代数式的值的概念;2、能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求出代数式的值;3、领悟字母“代”数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 (1)a 与b 的和的平方; (2)a ,b 两数的平方和; (3)a 与b 的和的50%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1、给出概念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中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2、概念辨析(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n+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字母的取值的确定而确定的.只要代数式里的字母给定一个确定的值,代数式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3、例题分析.(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例1. 当a 分别取下列值时,求代数式2)1(3+a a 的值.(1)a=2 (2)a=-3 (3)a=21例2.当x=-2,y=21-时,求下列各代数式的值.(1)22463y xy x +- (2)x y +6解(1)当x=-2,y= -时3x2-6xy+4y2=3×(-2)2-6×(-2)×(-)+4×(-)2= 12-6+1 =7(2)当x=-2,y= -时,|6y+x|=|6(-)-2|=|-5|=5注意:(1)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2)如果字母取值是分数,作乘方运算时要加括号;(3)注意书写格式,“当……时”的字样不要丢;(4)代数式里的字母可取不同的值,但是所取的值不应当使代数式或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失去实际意义,如此例中在代数式2n+10中,n是实际问题中的一个数,它就必须是自然数.总结:求代数值的步骤:①代入数值②计算结果三、巩固练习:P9 1、2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求代数式的值应分哪几步?3.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五.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9.3教后记:方法、书写格式都能掌握,但问题还是出在计算能力上,计算差错较多,需要不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