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整理)生态学期末复习

(完整word版)(整理)生态学期末复习

生态学期末复习绪论1。

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

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基本原则:整体有序原则、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原则、循环再生原则、反馈平衡原则、最小因子原则、环境资源有限性原则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a。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b.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c.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d。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e。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f。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

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g。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

5m以内的气候。

h.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i.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j。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k。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一、论述你对生态学含义的理解。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这里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3、生态学强调的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而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4、现代生态学家公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机理的科学。

二、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力1 、生态学建立前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2 、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

3、现代生态学发展期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是生态学蓬勃发展的年代。

二次大战以后,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性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

这些是促进生态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而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向生态学的渗透,尤其是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精技术为生态学发展准备了条件。

三、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1、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

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指示生物:反映特定环境特征生物。

(2)初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生产,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与固定光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生产过程。

(3)群落交织区:群落交织区又称生态交织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过渡区域。

群落交织区是一个特殊区域,具有相邻群落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特征;群落交织区种数量及一些种密度有增大趋势,也即边缘效应。

(4)优势种:对群落构造与群落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5)建群种:优势层优势种常被称为建群种。

(6)湿地:湿地是指不管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当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水域。

(7)限制因子:生物生存与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与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与繁殖关键性因子。

(8)生态入侵: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与繁衍地区,种群及分布区快速扩大,对其他生物种生存构成威胁,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9)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要素(10)逻辑斯谛增长:种群在有限环境中一种简单增长形式。

在现实有限环境中,种群不可能始终保持指数上升,种群增长率不断下降,直至停顿增长,这种增长形式称为逻辑斯谛增长。

(11)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种总与。

(12)高斯竞争假说:当两个物种对同一资源与空间利用越相似,其生态重叠越多,竞争就越剧烈。

竞争排除原理:在一个稳定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但有一样资源利用方式种不能长期共存。

简答题、局部填空与选择:一、演替分类(1)生物群落演替类型划分可以按照不同原那么进展,因而存在各种各样演替名称。

(2)按照演替延续时间划分,可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3)按照演替起始条件划分,可分为:原生演替、次生演替(4)按照基质性质划分,可分为:水生演替、旱生演替(5)按照控制演替主导因素划分,可分为: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6)按照群落代谢演替特征划分,可分为:自养性演替、异样性演替(7)〔教师补充〕按照演替方向分为:进展演替、逆行演替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因素对于陆地生态系统来说,一般情况下植物有充分可利用光辐射,但并不是说光不会成为限制因素,例如,冠层下叶子承受光辐射可能缺乏,白天中有时光辐射低于最适光合强度,对C4植物可能达不到光辐射饱与强度。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单选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计算题、资料分析题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赫克尔(Haeckel)(1866)强调有机体与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生态学”一词经武汉大学张挺教授介绍到我国。

4.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研究对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6.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食物、其他生物。

8.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作用与反作用。

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9.生态因子分类:(1)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按有无生命的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3)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

10.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和间接作用1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1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例如热带动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

生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环境的作用,它也可以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积极地利用某些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以适应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小。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第一章1.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作生物圈。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5.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6.环境因子分为3类: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

7.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该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

8.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

9.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10.贝格曼定律: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11.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以减小散热。

12.生态最适点:在由种间竞争条件下,13.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14.内稳态:即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15.光补偿点: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

16.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这点称为光饱和点。

17.植物的光周期现象:不同长短的昼夜交替对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称为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18.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各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第二章19.种群:同种生物在特定环境空间内的个体集群。

20.21.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22.单体生物:个体很清楚,各个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

23.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

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下层3.环境:指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因素4.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5.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6.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7.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每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单体受精卵发育成一个结构单位,这一结构单位在形成更多的构件和分支结构8.集合种群: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9.生态入侵: 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11.生物群落: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形态和营养)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2.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高抗干扰能力变化剧烈13.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物种优势层的优势种14.生物多样性: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15.群落的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16、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17、群系:建群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8、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9.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集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其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及大气圈下层20.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生产有机物的量GP=NP+RPS=C-FU-R 次级生产量=摄入量-未同化量-呼吸损耗量21.显域地境和地带性植被:具有壤质土或黏质土非盐渍化排水良好的平地或坡地显域地镜上的植被22.隐域地境和非地带性植被:地区性因素作用下斑块土壤隐域地镜上的植被23.生物地化循环:元素的各种化合物在地域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迁移和转化,使物质总量不变二、填空题(本题共35空,每空1分,共35分)1.以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问题凸显为分隔点,将生态学分为理论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两个发展阶段,其中,经典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研究对象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向微观延伸到分子生态学、向宏观扩展到景观生态学和生物圈,现代生态学有四个发展特点:研究层次由微观到宏观发展、研究手段更新、应用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国际性凸显。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0.绪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的四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数学模型研究)。

生态学研究的逻辑结构:观察、预测、假设、检验。

第1章生物与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落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群落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按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群落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值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作用因子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比希最小值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耐受调整的形式:驯化、休眠、周期性变化、内稳态和适度组合。

第2章能量环境光的三个因素对生物产生影响: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

阳性植物: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阴性植物:生长在遮阴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植物可分为四种类型:1.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及牛蒡。

2.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3.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生态学复习要点

生态学复习要点

生态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生态因子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O、C O、其他相关生物等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4.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最小因子: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最小因子不是绝对的)耐性定律:一直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5.生态幅每一种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6.指示生物例:水藻多→富营养化,桃花水母→水很干净7.植物对光的适应性阳地植物:适应于在阳光地区生活耐阳植物:一般在强光环境下生长,能承受一定弱光阴地植物:适应于在弱光地区生活8.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生理机制。

9.土壤: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三章1.生物种形态相似个体的集合,可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2.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单体生物、构件生物单体生物形态结构一致(受精卵)、构件生物(有不同数量的树枝的树,高等植物是构件生物,大多数动物是单体生物)4.种群的年龄锥体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5.存活曲线(斜率表死亡率)I型(凸:人)Ⅱ型(对角线:麻雀)Ⅲ型(凹:海龟)6.种群的增长模型J形与S型7.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环境、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8.种群爆发例:蝗灾、赤潮、地球人9.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气息和繁衍的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发展。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一、名词解释1.微气候(Microclimate)P6:又称小气候,是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2.适合度(Fitness)P10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量化特征,是分析估计生物所具有的各种特征的适应性,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继续往后代传递的能力的指标。

适合度(W)=基因型个体生育力(m)*基因型个体存活率(l)3.适应性(Adaptation):一个生物拥有的任何有助于生存和繁衍的可遗传特性就是适应性。

4.内稳态(Homeostasis)P13:生物体通过控制内环境,在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中保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被称为内稳态。

5.耐受度(Tolerance):生物能够应对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一个物种大量个体所能够生存的最高和最低环境条件,称为该物种的耐受限度。

6.生态位(Niche)P134:一种生物在环境中所占有的位置,包括它所生存的生存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它所发生的时间。

7.生态学(Ecology)P1:是研究有机体(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8.物质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是由物理和化学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非生物环境。

另参考非生物环境(abiotic environment)P209: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如C,N,CO2,O2,Ca,P,K),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质和腐殖质等)和气候或其它物理条件(如温度压力)。

9.生物环境(biotic environment):指由其他生物所构成的环境因素,影响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环境。

10.种群(population)P66:是在一定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1.出生率(Natality)P70: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以新生子代数量占种群总量的百分比表示。

12.存活率(Survivorship)P75:存活率是死亡率的倒数。

对于一个特定种群,存活率的数据通常以存活曲线的形式来表示;存活曲线表示的是在每一个生活期存活个体所占的比率的对数值。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分支学科划分标准: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按栖息地划分、按交叉的学科划分。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田间的)、实验的、理论的。

4.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5.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6.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生物气候。

7.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8.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6.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7.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使间接的。

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8.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9.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1. 生物世界的等级结构为: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生物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系统→生态圈。

2. 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表现为生态系统由(1)生物成分和(2)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表现为(3)物质流和(4)能量流。

3.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按其功能可分为(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部分。

4. 依能量的来源可将生物分为(1)自养生物和(2)异养生物,其中(1)自养生物包括(3)光能自养和(4)化能自养;(2)异养生物包括(5)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腐生物5. 食物链包括(1)草木食物链腐生食物链两种类型。

6. 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包括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化学循环三种类型。

7. 地球化学循环中的沉积循环包括气象途径生物途径地质水文途径三种途径。

8. C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分别有植物光合作用碳酸氢根离子含碳岩石风化物8. C离开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分别有(1)呼吸作用释放co2 通过食物链由异养生物呼吸作用以CO2、CH4返回大气8. 有机N降解包括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其中氨化作用是将(1)氨基酸变成(2)NH3或铵盐___的过程,硝化作用是将(3)有机氮_____变成(4)__无机氮___的过程。

9太阳辐射的波谱按波长自短至长分别由将(1)_伽马射线 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10美国的霍普金斯(Hopkius)研究认为,在北美温带,每向北移动纬度1度或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上升124米,植物在春天和初夏的物侯期将各(1)_延迟____4天,秋天的物侯期将(2)_提早____4天,这个规律被称为霍普金斯物侯定律。

11土壤有效含水量是(1)_田间持水量和(2)__凋萎系数___的差值。

12按照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可将植物分为陆生植物水生植物中生植物三种类型。

13我国采用的干燥度指标计算公式为:K=0.16x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活动积温/同期降水量14小集水区水量平衡公式为:Δw=P-(ts+Et+Qs+Qss) ts:树冠节流量P:降水量 Et:蒸散量 Qs:地表径流量 Qss:土壤径流量Δw:土壤含水增量(若用符号表示,须写出其含义)。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开展。

思考题: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开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5谈谈你对学习?生态学?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根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大小范围、具体、相对〕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是环境因子的一局部。

生活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直接性与间接性,限制性作用〕〔1〕综合作用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

〔2〕主导因子作用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缺乏,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一样的生态效应。

即为可补偿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其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5〕直接性与间接性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表达,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

生态复习资料

生态复习资料

生态复习资料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

要在生态学领域取得成功,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则。

本文将提供一些关于生态学的复习资料,帮助你在考试前巩固知识。

1. 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系统。

- 种群:同一物种个体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的集合。

- 生物群落:同一生态系统内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群落的集合。

- 生物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 生态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 基因流动:基因在不同种群之间的交换。

-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同层级之间的转移和利用。

2. 生态学的原则- 普遍性:生态学原理适用于所有生物和生态系统。

- 动态性: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和演化的。

- 层次性:生态学可以从个体、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

- 联系性: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相互依赖和影响。

- 稳态性:生态系统具有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 非线性:生态系统中的变化常常是非线性的,存在阈值效应和突变。

3. 生态学研究方法- 野外观察: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生物的行为和生态特征。

- 实验设计:通过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来研究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响应。

- 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和模型来推断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动态。

- 分子技术:使用分子工具研究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动。

-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和无人机等技术监测和分析大规模生态系统的变化。

4. 生态问题与挑战- 过度开发和资源枯竭: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 生物入侵:外来物种的引入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

- 污染: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对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 资源分配不均衡: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导致了社会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5. 生态学的应用- 自然保护: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最小因子定律3、竞争排斥原理4、冻原5、边缘效应6、社会等级7、红皇后效应8、耐受性定律9、生物种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2、简述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简述初级生产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5、何为光周期现象?简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4、冻原:冻原又称为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

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6、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7、红皇后效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种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进化生物学家Van Vallen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这种协同进化关系描述为红皇后效应。

8、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9、生物种: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具有繁殖隔离。

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答: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1)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环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复习 生态学复习重点

复习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Chap 1 绪论1.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统;环境:生物生活其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即环境系统①环境对生物的决定作用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③适应环境的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2.生态学研究对象层次: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3.现代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的不同(研究层次、研究手段、研究范围)(要扩展)㈠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级发展:经典生态学以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在微观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出现了分子生态学等新分支。

㈡研究手段的更新:传统生态学着重研究对象的描述,所有方法、仪器都很简单。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同位素示踪、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产生了系统生态学。

㈢研究范围的扩展:经典生态学以研究自然现象为主,很少涉及人类社会,现在扩展到自然——经济——社会符合系统。

因此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有重要作用,而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

Chap 2 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的区别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有的学者认为没有区别,有的认为有:环境因子是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素,而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3.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4.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忍耐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5.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㈠“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最小因子)补充:当限制因子增加时开始增产效果很大,继续下去效果递减。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

1.生态因子(ecology factor):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某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3.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类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4.趋异适应(cladogenic adaptation):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5.适合度(fitness):生物个体生产能存活的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能力的指标。

6.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在环境理想的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所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7.最大产量恒定法则(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8.种群增长(Population growth):种群大小随时间而变动的过程。

9.-3/2自疏法则(self-thinning):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生长发育速度,也影响到存活率。

10.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指两种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11.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12.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是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

关键种的个体数量可能稀少,但也可能多,其功能或是专一的也可能是多样的。

13.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称为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又称为初生演替。

生态学复习资料(整理)

生态学复习资料(整理)

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如恒温动物、合欢的昼开夜合.内稳态是提高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但不能完全摆脱环境制约。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物种: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驯化(acclimation):如果一个生物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区分直接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存和分布非常重要;4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的不同阶段性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不同,但各具重要性,总体上不可代替,局部能补偿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1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2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和水分3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4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5生态系统的许多重要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种群(population):特定空内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年龄金字塔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呈金字塔形,这样的年龄分布称为。

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下降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增长型种群。

内禀增长率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最大的增长能力(r m)。

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

“环境容纳量”或K:种群停止增长处的种群大小通常称,即环境能维持的特定种群的个体数量。

生活史: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态对策: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行的对策r选择:在种群密度低时出现,呈指数增长,有利于增大内并增长率的选择,经常被大的环境胁迫所毁灭k:在交大种群密度出现,接近环境承载容量k。

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为了有限资源面临强烈的种间竞争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称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领域性: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生态位相近的完全竞争者不能长期共存。

协同进化: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营养级联:食物网内的捕食者通过降低猎物数量或改变猎物形状,在营养级中自上而下传递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生物多样性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

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种。

关键种可以是顶极捕食者,也可以是那些去除后对群落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物种。

同资源种团:生物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镶嵌性:层片在二维空间中的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具有这种特征的植物群落称为镶嵌群落。

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且距离大陆越近的岛屿,其留居物种的数目最多,而岛屿面积越小且距离大陆越远的岛面积岛屿,其留居物种的数目最少。

演替和波动演替: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波动:是短期可逆的变化(这种可逆是不完全的),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起始条件划分)原生演替:在以前没有植物生长并且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植物群落的建立和发育。

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开始于次生裸地(如森林砍伐地和弃耕地)的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的类型A、按演替延续时间划分:1、世纪演替2、长期演替3、快速演替B、按演替起始条件划分:1、原生演替2、次生演替C、按基质的性质划分:1、水生演替2、旱生演替D、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1、内因性演替2、外因性演替E、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1、自养性演替2、异养性演替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内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的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体。

食物链: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生态效率各种资源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转移过程中的比值关系,常以百分数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功能。

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④非生物环境①生产者:能以简单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和可以进行光能和化能自养的细菌。

②消费者:直不能用无机物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依赖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的异养生物,主要有食草食肉大型食肉顶级食肉。

③分解者:异养生物,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简单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土壤原生动物小型无脊椎动物等。

④非生物环境包括能源、气候、基质和介质,以及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

分解及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分解作用是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碎裂、异化和淋溶三个过程的综合。

影响因素:分解者的群落组成、待分解资源质量、理化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3种类型特点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水循环下完成的,水循环是物质循环的核心;气体性循环中,物质的主要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循环速度比较快,物质来源充沛,不会枯竭,碳、氮;沉积型循环主要蓄库与岩石土壤和水相联系,循环速度较慢,循环性能不完善,其分子或化合物主要是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沉积物的溶解转变为可被生物利用的物质。

为什么绿色植物没有被动物吃光(补偿、防卫、捕食者3 点)1植物的补偿作用:植物因食草动物“捕食”而受损害,但植物不是完全被动的,植物有各种补偿机制。

2植物的防卫反应:食草动物的还能引起植物的防卫反应,如产生更多的剌(机械防御)或化学物(化学防御)。

3植物与草食动物的协同进化:在植物发展防御机制的进化过程中,草食动物亦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适应性。

捕食的生态学意义:调节被捕食种群数量;调节被捕食种群质量;被捕食者往往是体弱多病或遗传特性较差的个体;捕食者的多食性可以维持群落平衡;简述中度干扰假说,并画出干扰与多样性关系曲线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理由是:1、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2、如果干扰时间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高。

3、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纵轴:生物多样性)简述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生物群落演替是生物因子与环境中非生物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的活动群落波动的原因: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生物本身的活动周期;人为活动的影响。

简述种群的初级和次级种群参数初级种群参数:种群密度或密度;种群的分布;密度或数量的改变;次级种群参数:年龄结构: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的比例;存活曲线:综合描述了种群的存活格局,可以根据生命表计算获得;生命表:结合出生率和死亡率,用来估计种群的存活曲线和变化速率。

简述不同类型存活曲线的含义存活曲线类型之一:幼年期和中年期存活率高;类型之二:各年龄期死亡率相等;类型之三:幼年期死亡率高Ⅰ型:幼体和中年个体的存活率相对高,而老年个体的死亡率高Ⅱ型:各年龄段的死亡率恒定,曲线呈对角线型Ⅲ型: 极高的幼体死亡率,之后的存活率相对较高简述种群的不同空间格局类型及原因大尺度上,物理环境限制物种的地理分布;种群内个体呈集团分布。

1)虽然生命充斥地球的各个角落,但是没有一个种能够忍受地球上所有的环境条件;2)对环境中的每一个物种来说,存在太热、太冷、太咸,或者其它不能适应的条件;3)可能由于能量的限制,物理环境使得种群的分布受到限制。

小尺度上,种群内个体的分布有3种类型:1集团型:资源分布不均匀;种子植物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群;2均匀型: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3随机型: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生物学意义答:密度制约种群增长模型随着资源的消耗,种群怎张率变慢并趋向于停止,因此,自然种群常成逻辑斯谛增长,体现出s型增长曲线。

产生“S”型曲线的最简单数学模型是签署的指数增长模型(dN/dt=rN)上增加一个新的项(1-N/K)。

逻辑斯缔方程的意义它是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它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的两个参数K和r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种群扩散的生态学意义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到交换,防止长期近亲繁殖的不良后果;对于物种的进化来说,种群的扩散有利于形成更适合生存的新种;逃避不利的条件,调节种群数量,减少种群压力;补充和维持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性分布区域的种群数量;可以扩大种群分布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