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_康有为哲学的主要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魏义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国学与中国近代文化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0BZX039)的最终成果。①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载《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88-489页。

摘要:康有为一面提倡立孔教为国教,一面对佛教倍加推崇,这使佛学与儒学

一样成为其哲学的主要来源:康有为以仁为本体的博爱哲学与佛教的“能仁”尤其是华严宗的思想密切相关;主乐哲学容纳了佛教涅槃之乐和精神解脱的思想要素;进化哲学以孔子的《春秋》为经典,同时和合了佛教的三世轮回说;大同理想基于大乘小乘并行不悖的圆融理念。有鉴于此,康有为本人一再对孔教与佛教相互比附,梁启超更是将康有为所讲的孔教直接称为“佛教之华严宗”。

关键词:康有为;佛学;孔佛关系

中图分类号:B25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11)02-0075-09

佛学:康有为哲学的主要来源

魏义霞

作为孔教的教主,康有为呼吁立孔教为国教。与此同时,他十分崇尚佛教,一面利用佛教建构自己的哲学,一面对佛教予以改造和创新,进而纳入孔教之中。这使康有为的哲学在深受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等人影响的同时,吸纳了大量的佛学因素。在康有为的哲学中,处处显示出佛教的影响,或者说,康有为的哲学带有明显的佛学印记。对于这一点,梁启超对康有为哲学的概括是极好的注脚。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梁启超曾经将康有为的哲学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先生之哲学,博爱派哲学也……先生之哲学,主乐派哲学也……先生之哲学,进化派哲学也……先生之哲学,社会主义派哲学也。”①反观康有为的哲学可以发现,这几个方面都与佛教相关,内含着佛教的思想要素。

一、博爱哲学与佛之“能仁”

在为康有为作传时,梁启超专门辟《康南海之哲学》一章来介绍康有为的哲学,并且首先将康有为的哲学归结为“博爱派”。对于康有为的哲学因何称为“博爱派”以第2卷第2期

2011年4月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 Vol.2,No.2Apr.,2011

75··

哲学分析2011年第2期

及“博爱派哲学”是什么,梁启超解释说:“先生之哲学,博爱派哲学也。先生之论理,以‘仁’字为唯一之宗旨,以为世界之所以立,众生之所以生,家国之所以存,礼义之所以起,无一不本于仁。苟无爱力,则乾坤应时而灭矣……故悬仁以为鹄,以衡量天下之宗教、之伦理、之政治、之学术,乃至一人之言论行事,凡合于此者谓之善良,不合于此者谓之恶劣。以故三教可以合一,孔子也,佛也,耶稣也,其立教之条目不同,而其以仁为主则一也。以故当博爱,当平等,人类皆同胞,而一国更不必论,而所亲更不必论。故先生之论政论学,皆发于不忍人之心。人人有不忍人之心,则其救国救天下也,欲已而不能自已。如左手有痛痒,右手从而喣之也;不然者,则麻木而已矣,不仁而已矣,其哲学之大本,盖在于是。”①由上可知,梁启超将康有为的哲学归为“博爱派”的理由是:康有为推崇仁,将仁奉为宇宙本原和善恶标准。

必须明确的是,康有为推崇备至的仁虽然出于儒家,却容纳了佛学的思想要素。诚然,仁之概念的系统论证源于儒家,康有为肯定孔子的思想以仁为宗旨,甚至声称孔子的全部思想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仁字:“该孔子学问只一仁字。”②在他看来,孔子本人的思想从孝悌伦理到井田制度都是仁的展开,孟子和董仲舒之所以是孔子嫡传,原因在于,孟子之仁最简捷,董仲舒发仁最精。与此相联系,儒家哲学尤其是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等人的仁爱思想成为康有为博爱哲学的理论来源。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强调仁对于孔子的思想极为重要,康有为却没有将仁说成是孔教的独门法宝,而是视为所有宗教的共同点,“诸教皆本于仁”③。从各个宗教皆以仁为本这个角度说,康有为以仁为本的博爱哲学具有儒家之外的其他理论来源,佛教则在其中占有重要一席。诸教皆以仁为本是康有为的一贯看法,对于理解佛教、孔教的宗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早在戊戌维新之前考辨学术源流时,康有为就提出了这一思想,并在后来对宗教的界定中予以解释和发挥。在《日本书目志》的“宗教门”中,他指出:“合无量数圆首方足之民,必有聪明首出者作师以教之。崇山洪波,梯航未通,则九大洲各有开天之圣以为教主。太古之圣,则以勇为教主;中古之圣,则以仁为教主;后古之圣,则以知为教主。同是圆颅方趾则不畏敬,不畏敬而无以耸其身,则不尊信,故教必明之鬼神。故有群鬼之教,有多神之教,有合鬼神之教,有一神之教。有托之木石禽畜以为鬼神,有托之尸像以为鬼神,有托之空虚以为鬼神,此亦鬼神之三统、三世也。有专讲体魄之教,有专讲魂之教,有兼言形魂之教,此又教旨之三统也。老氏但倡不神之说,阮瞻为无鬼之论,宋贤误释为二气良能,而孔子《六经》、《六纬》之言鬼神者晦,而孔子之道微。”④在这里,康有为从产生的根源、递嬗的规律、信

①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载《梁启超全集》(第一册),第488页。

②康有为:《南海师承记·讲孝弟任恤宣教同体饥溺》,载《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0页。

③康有为:《万木草堂口说·学术源流》,载《康有为全集》(第二集),第144页。

④康有为:《日本书目志》(卷三),载《康有为全集》(第三集),第297-298页。

76

··

佛学:康有为哲学的主要来源

仰的对象以及各宗的差异等多个角度对宗教概念予以考察,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家对

—始终宗教所下的最早的定义之一。康有为给宗教下的定义有顾左右而言他之嫌——

没有直接点明何为宗教,难免概念歧混之弊,教主的使用即属于此。尽管如此,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仁是中古宗教的“教主”,中古的宗教都尚仁。沿着这个逻辑,作为“教主”,仁是佛教、孔教共同推崇的宗旨,也是佛教、孔教与耶教(基督教)的交汇点。中古宗教以仁为“教主”是康有为强调孔、佛、耶三教圆融、相贯相通的思想前提,也是他判教的主要依据。

进而言之,中古之世的宗教以仁为“教主”,耶教的爱人如己、墨子的兼爱等都体现了这一精神,故而被康有为纳入了博爱哲学之中。在此前提下,康有为特别指出,以仁为本是佛教的宗旨,仁是佛教义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他本人的话说便是:“圣人以仁为主,即佛家亦是。能仁者,佛号也。”①这个强调表明,佛教在推崇仁上有别于以“不仁”为宗的老子之学,并且,佛教之仁具有“耶教”和墨子学说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如果说康有为所讲的仁以儒家为第一来源的话,那么,佛教则是其当仁不让的第二思想来源。换言之,被康有为奉为第一范畴的仁并非单一的儒家成分,而是容纳了古今中外的各家思想要素。其中,以“能仁”为号的佛教更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主乐哲学与佛之“固乐”

康有为声称,“求乐免苦”是人的本性,道德、法律、家庭以及社会制度等都是为了“求乐免苦”设立的,是否能够满足人“求乐免苦”的需要是判断善恶是非、文明野蛮的标准。梁启超将康有为的这套哲学称为“主乐派哲学”。不难看出,康有为的主乐哲学是从“以‘仁’字为唯一宗旨”的博爱哲学中引申出来的,“能仁”的佛教与博爱哲学的密切相关预示了其与主乐哲学之间具有无法割断的内在联系。不仅如此,康有为对乐的界定更强化了佛教与主乐哲学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一点在梁启超对康有为主乐哲学的介绍和解释中得到了印证。其言曰:“先生之哲学,主乐派哲学也。凡仁必相爱,相爱必使人人得其所欲,而去其所恶。人之所欲者何?曰乐是也。先生以为快乐者众生究竟之目的,凡为乐者固以求乐,凡为苦者亦以为求乐也。耶教之杀身流血,可为极苦,然其目的在天国之乐也。佛教之苦行绝俗,可谓极苦,然其目的在涅槃之乐也。即不歆天国,不爱涅槃,而亦必其以不歆不爱为乐也。是固乐也,若夫孔教之言大同,言太平,为人间世有形之乐,又不待言矣。是故使其魂乐者,良宗教、良学问也;反是则其不良者也。使全国人民皆乐者,良政治也;反是则其不良者也。而其人民得乐之数之多寡,及其乐之大小,则为良否之差率。故各国政体之等级,千差万别,而①康有为:《南海师承记·讲孝弟任恤宣教同体饥溺》,载《康有为全集》(第二集),第250页。

7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