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人因工程基本概念

人因工程基本概念

1人因工程的研究人物是把人机环境综合体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为这一综合体建立合理且可行的实行方案,使人获得舒适.安全.健康的环境,力图提高人本身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功效的目的。

一句话定义: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善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2人因工程常用的研究方法:1测量法2个体或小组测试法3抽样测试法4询问法5实验法6观察分析法7系统分析评价法或1调查法2观测法3实验法4心理测量法5心理测验法6模拟或模型试验法3人因工程的定义人与机器关系的合理方案,亦即对人的知觉显示,操纵控制,人机系统的设计及其部署和作业系统的组合等进行有效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获得更高的效率和作业是感到安全和舒适4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过程中负荷相对恒定,肌张力保持不变5等长收缩;躯体或机体维持不变,运用肌张力将负荷支撑在某一位置,肌纤维长度不变6动力定型:长期在统一环境中从事同一项作业活动,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步形成该项操作的自觉习惯的逻辑平衡潜意识。

其形成可分成以下三个阶段:1泛化阶段2分化阶段3巩固阶段7作业能力:指作业者完成某种作业所具备的心理.生理特征。

综合体现的个体所蕴含的内部潜力动态变化规律:1入门期2稳定期3疲劳期4终末激发期8 影响作业能力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工作条件与性质、锻炼与熟练效应9疲劳的测试方法:1生化法,(测量血尿汗唾液的变化)2生理心理测试法(1膝腱反射机能检查法2两点刺激敏感阀限检查法3频闪融合阀限检查法4连续色名呼叫检查法5反应时间测定法6脑电肌电测定法7心率脉率血压测定法)10作业疲劳的概念及分类在劳动过程中,当作业的能力出现明显的下降时称为作业疲劳,它是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起预防机体过劳的警告作用。

可分为四种:1个别器官疲劳2全身型疲劳3智力疲劳4技术型疲劳11疲劳的特征:1身体的生理状态发生特殊变化2进行特殊作业时的作业能力下降3疲倦的自我体验12提高作业能力和降低疲劳的措施1控制劳动强度和时间2改善工作内容、克服单调感3提高作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4合理调节作业速率5正确选择作业姿势和体位6合理设计作业中用力方法7科学制定轮班工作制度8开展技术教育和培训、选拔高素质的熟练工人9合理休息10 和合理膳食11加强科学管理,改进工作日制度12加强耐力锻炼13改善高温作业环境的主要措施1技术措施(1合理设计工艺流程2隔热3通风降温4降低湿度)2保健措施(1提供合理饮料和补充营养2个人防护3加强医疗预防工作)3生产组织措施(1合理安排作业负荷2合理安排休息场所3职业适应)14噪声的定义及控制噪声泛指一切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凡使人烦恼、不愉快的声音。

人因工程

人因工程

第一章人因工程概述定义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

基于对人、机器、技术和相关环境的深入研究,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通过对于工具(用具)、机器(设施)、系统、任务和环境进行合理设计,以提高生产(包括日常生活中人的活动)效率、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和有效性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第二章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1.研究内容人的生理与心理特性人机系统总体设计人机界面设计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工作环境及其改善作业方法及其改善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组织与管理的效率2. 应用领域概括为机具、作业、环境和管理等几大类。

3. 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与工具(1)主要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访谈法、考察法、问卷法观测法实验法心理测量法计算机仿真法图示模型法4. 研究地点、变量及被测者的选择(1)研究地点:实地、实验室(2)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标准变量:实体特征数据(体重、手臂长)行为表征数据(反应时间、出错)主观数据(满意、喜欢)生理数据(心率、体温)分类变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3)被测者样本代表性抽样、随机抽样、样本空间5.机具的研究步骤(1)确定目的及功能。

(2)人与机具的功能分配。

(3)模型描述。

用模型对系统进行具体的描述,以揭示系统的本质。

第三章人体测量及应用第一节定义:人体测量学(Anthropometry)是一门用测量方法研究人体的体格特征的科学。

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尺寸来确定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人体尺寸上的差别,用以研究人的形态特征,为各种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提供人体测量数据。

人体测量数据的种类:静态尺寸动态尺寸第二节人体测量的基本术语一.被测者姿势:立姿:挺胸直立,头部以眼耳平面定位,眼睛平视前方,肩部放松,上肢自然下垂,手伸直,手掌朝向体侧,手指轻贴大腿侧面,自然伸直,左、右足后跟并拢,前端分开,使两足大致呈45角,体重均匀分布于两足。

人机工程学复习资料分析

人机工程学复习资料分析

人机工程学复习资料1.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有测量法、体测试法、询问法、实验法三类。

2. 人对20 Hz〜20000H濒率范围内的声音较为敏感。

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3. 人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局部组成。

4. 当人体侧卧、躯干与大腿成适度弯曲时,脊椎形状最接近自然状态。

5. 皮肤有三种感觉系统:一是触觉感受器;二是温度感受器;三是痛觉感受器。

6. 感觉的根本特性有1。

适宜刺激:感官最敏感的刺激形式:〔感官类型/感觉器官/适宜刺激/刺激来源/识别外界的特征〕;2 。

感觉阈限〔又称为刺激阈〕,分为:1〕觉阈下限,2〕觉阈上限,3〕别感觉阈限。

7. 高温对人的生理影响主要有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和循环系统。

8. 能量代谢分为根底代谢量、安静代谢量和能量代谢量三种。

9.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10. 控制器按操纵的身体部位不同、分为手控制器、脚控制器和膝控制器三类。

11. 人体测量的根本姿势可分为:姿、坐姿。

12. 在矢状面中,把通过人体正中线的矢状面称为正中正中矢状面。

13. 通过铅垂轴和横轴的平面及与其平行的所有平面都称为冠状面。

14. 与矢状面及冠状面同时垂直的所有平面都称为水平面。

15. 通过左、右耳屏点及右眼眶下点的水平面称为眼耳平面或法兰克福。

16. 在作业空间设计中,当容膝空间较小时,应优先考虑采取立姿作业。

17. 空气的冷热程度叫做气温。

18. 空气的干湿程度叫做湿度。

19. 我国法定温标采用摄氏温标20. 适应是在刺激不变的情况下,感觉会逐渐减少以致消失的现象。

21. 高温作业环境的改善措施主要哪四个方面考虑:理设计工艺流程、隔热、通风降温、降低温度。

22. 低温作业环境的改善措施包括:做好防寒和保暖工作、采用热辐射取暖、提高作业负荷、注意个人防护、增强耐寒体质。

23. 一般把视野分成三个主要视力范围区:静视野、注视野、动视野。

24. 实验说明,在人的各种感觉通道的简单反响时中,痛觉的反响时间最长。

人因工程学知识点

人因工程学知识点

一1. 人因工程的定义:1)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

2)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结合,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征,达到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的。

2. 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机—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作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简称人---机系统。

人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决策者,也是操纵者或使用者;机是指人所操纵或使用的一切物的总称,它可以是机器,也可以是设施、工具或用具等;环境是人、机所处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人、机、环境在其构成的综合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完成特定的工作过程。

3. 发展过程:1)20世纪初:泰勒最早提出,特点:以机器为中心,让人去适应机器。

2)一战初至二战前: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霍桑试验3)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从人适应机器转入到机器适应人的新阶段。

4)20世纪60年代后: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高技术领域发挥特殊作用。

4. 人因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机---环境系统。

在研究中特别注意客观性和系统性。

客观性是指研究者在工作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根据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去揭示事物的内在的规律性,不能以个人主观臆断解释客观事实。

5. 主要研究方法:1)调查法:是获取有关研究对象资料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包括:(1)访谈法。

通过询问交谈来收集资料。

(2)考察法。

实地考察,发现系统的问题,为开展分析、实验和模拟提供资料。

(3)问卷法。

根据研究目的,以问卷或量表的形式收集答案。

2)观测法:研究者通过观察、测定和记录自然情境下发生的现象来认识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

观测者不介入研究对象的活动中3)实验法: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系统地改变一定变量的因素,以引起研究对象相应变化来进行因果推论和变化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人因工程相关知识点

人因工程相关知识点

人因工程相关知识点一、人因工程的定义(1)美国人因工程学家伍德(Charles.C.Wood):“设备的设计适合人的各方面因素,以便在操作上付出最小代价而求得高效率”。

(2)美国人因工程学和应用心理学家查帕尼斯A.Chapanis):“人因工程学是在机械设计中考虑如何使人获得操作简便而又准确的一门科学”。

(3)前苏联对人因工程学的定义:“研究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可能性、劳动活动方式、劳动的组织安排,从而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同时创造舒适和安全的劳动环境,保障劳动者的健康,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全面发展的科学”。

(4).国际工效学会(IEA, 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的定义:“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条件下,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达到最优化的问题”。

(5)我国的《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对工效学定义:“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结合,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达到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的”。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的阶段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著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

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人因工程学名词解释

人因工程学名词解释

1.人因工程学有两个主要目标:第一是为了提高活动和工作效率;第二是为了满足生活水平和生命价值。

2.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观测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法,心理测试法3.人的神经组织主要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组成。

4.人对20 Hz~. 20000 Hz频率范围内的声音较为敏感。

频率越高,音调越低300低1000高频5.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3000-4000hz最敏感100以下迟钝6.皮肤有三种感觉系统:一是触觉感受器;二是温度感受器;三是痛觉感受器。

7.平衡感觉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半规管和耳石器中。

8.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接和肌肉三部分。

坐眼高是指坐立面眼角的距离。

9.影响视度的因素:一适当的亮度。

二物体的尺寸。

三物体的背景和亮度10.高温对人的生理影响主要有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和循环系统11.人的身体与环境间热交换的方式有_传导热,辐射和对流,蒸发4种。

12.能量代谢分为基础代谢量、安静代谢量和能量代谢量三种13.常规有效温度(ET)表示人在不同的气流速度,气温,湿度_的作用下产生的主观冷暖感受指标。

最好的亮度比为521,最大允许为10,3,114.控制器按操纵的身体部位不同,可分为手控制器、脚控制器和膝控制器三类。

15. 人机系统中人的基本界限包括准确度的界限,体力的界限,动作速度的界限和知觉能力的界限影响脑力的因素1各种内容2人的能力3努力程度16.视觉显示器的设计必须保证3项基本要求:①能见性②清晰性⑧可视性17.作业空间根据其大小及特点的不同,可分为近身作业空间,个体作业空间和总体作业空间三类人机系统设计步骤1明确系统的目的2功能分析3功能分配4进行设计5分析评价18.控制器和显示器的布置应遵循的原则有空间一致性,运动一致性,概念一致性,通用定型性空气的冷热程度_叫做气温。

19.人体测量的基本姿势可分为:立姿、坐姿声速空气340,水1450钢铁5000玻璃5千6千20.通过铅垂轴和纵轴的平面及与其平行的所有平面都称为_ 矢状面。

人因工程学定义

人因工程学定义

人因工程学定义人因工程学定义: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和理解和,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合适人的生理、心理等特征,达到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坦的目的。

研究的内容:(1)研究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2)研究人机系统的总体设计;(3)研究人机界面设计;(4)研究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5)研究工作环境及其改善;(6)研究作业方法及其改善;(7)研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8)研究组织与管理的效率。

主要研究方法:一调查法二观测法三实验法四心理测量法五心理测验法六图示模型法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真实的反应所评价的内容。

1)内部效度研究中个变量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2)外部效度某一研究的结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推广和普及到其他的人和其他背景中去。

研究步骤(一)机具的研究步骤1)确定目的及功能2)人与机具的功能分配3)模型描述4)分析5)模型的实验6)机具的设计与改进(二)作业的研究步骤1)确定作业的目的和实现该目的的功能2)确定作业中人员和机具的功能分配3)用作业模型表示作业对象的顺序、数量、时间、使用的机具和材料等4)对作业人员的特性进行计测、数据处理和分析,对作业特性进行实验研究5)提出各种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作业研究和评价,已确定最佳作业的方案6)对作业进行设计、改进和评价,并继续不断加以改善(三)环境的研究步骤1)确定目的,明确研究环境的重点因素2)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分析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这些影响可用图示模型和数学模型来描述3)提出多种方案,选出最佳方案,有时进行小实验4)对环境进行设计、改进和评价,并不断进行完善情绪的定义: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典型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高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1)对消化系统具有抑制作用2)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3)人的水分和盐分大量丧失4)高温及噪声联合作用损伤人听力低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温度,还取决于湿度、气流速度。

人因工程考试重点

人因工程考试重点

人因工程学: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息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

简言之,人因工程学可定义为: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善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因工程学科的特点1、产品是为顾客服务的,设计时应始终把用户放在首位,并考虑生产者和相关者2、必须意识到个体在能力和限制上的差异,并且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对各种设计可能造成的影响。

3、强调设计过程中经验数据和评价的重要性。

依靠科学方法和使用客观数据去检验假设,推出人类行为方式的基础数据。

4、用系统观点考虑问题,意识到事物、过程、环境和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人因工程学的任务:使机器的设计和环境条件的设计适应于人,以保证人的操作简便省力、迅速准确、安全舒适,心情愉快,充分发挥人、机效能,使整个系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因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实验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把与人的能力和行为有关的信息及研究结果应用于产品、设施、程序和周围环境的设计中去。

这些知识主要来源于实验和观察。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1.描述性研究,根据某些重要属性,来描述某一母群体(事物、现象或人员)的特征。

虽然学问不大,但其所提供的数据为许多设计决策的基础。

另外在解决方案尚未探索与建议之前往往需先进行描述研究,藉以衡量问题的轻重和范围。

主要重视的是各群体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百分位数。

2.试验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某些变量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

所探究的变量和所测量的行为之选择,通常根据实务情境所遭遇的设计问题,主要重视的是否对行为产生影响,以及其影响的方向。

3.评价研究与试验研究类似之处---其目的仍在于衡量某”事物”之效应,只不过评价研究是为了评价一个系统或产品,所以较具整体性及综合性。

与描述研究类似之处---要求记录系统或产品使用者的绩效与行为。

评价研究往往包括成本效益分析,且需在具有代表性的使用条件下进行,通常需要在现场进行实地研究。

人因工程

人因工程


• •
• •
腫脹,因此對於一些不得不採用立姿進行的作業,應使操作者 可以自由的變換體位,避免長時間站立於一個位置,同時腳下應 舖墊木板、橡膠板或有彈性的墊子,也可穿有軟墊的鞋子,並應 安排操作者定時坐下來適當休息或安排做一些輕度的體育活動, 以改善血液循環狀況,減少肌肉疲勞。 (四)坐姿 作業時正確的坐姿應是身軀上部伸直稍向前傾10~15度, 保持眼睛到工作面的距離在300mm以上,大腿放平,小腿自然垂 直著地成稍向前伸展著地,使整個身體處於自然舒適狀態。在下 列情況下應採用坐姿作業。 1.持續時間長的靜態作業。 2.精密度較高而又要求細致的作業
人因工程學研究領域舉例
范圍 作業的設計及改進
對象舉例 作業姿勢、作業方法、作 業量及工具選用和配置等 聲、光、熱、色彩震動、 塵埃、氣味等環境
機器設備 交通工具 建筑設施 宇航系統 工作服裝
例子 工廠生產作業、監視作業、車輛 駕駛作業、物品搬運作業、辦公 室作業等 工廠、車間、控制中心、計算機 房、辦公室、駕駛室、生活用品 等
如他們對外科手術過程的研究成果直到今天還在使用。 現在,在手術中外科大夫隻需說出所需的器械,同時把手 伸向護士,由護士從器械盤中拿起所需器械並遞給大夫。 爾以前,外科大夫是自己從托盤中拿器械的。顯然,這樣 很浪費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進行行為研 究的科學家主要工作還是通過測驗為工作選擇合適的人員 ,對培訓過程進行不斷的優化來使人員滿足工作的需要。 這種理論在第二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問題,因為即使是採 用最好的人選和 培訓手段,有些復雜設備的操作還是超出了工作人員 的能力。這時,人們開始重新考慮使設備滿足需求的問題 。
人因工程概述
一、人因工程學的定義:
人因工程學(Human Factors or Human Factor Engineering)是基於對人和機器、技術的深入研究,發現 並利用人的行為方式、工作能力、作業限制等特點,通過 對於工具、機器、系統、任務和環境進行合理設計,以提 高生產率、安全性、舒適性和有效性的一門工程技術學科 。 人因工程學在國際上有不同的名稱。美國稱之為 人因工程,歐洲和其他國家稱之為功效學(Ergonomics), 還有人類工程學,人機工程,工程心理學等名稱。 人因工程學的學科特點: 1.產品是為客戶服務的,設計時始終把用戶放在首位。

人因工程学 第1章 人因工程学概述

人因工程学 第1章 人因工程学概述

1.4 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与工具
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有:
1. 调查法 2. 观测法 3. 实验法 4. 心理测量法和心理测验法 5. 模拟和模型实验法 5. 计算机数值仿真法.利用系统的数 学模型进行仿真性实验研究。
从研究手段看: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实验性和非实验性两大 类,即实验法与非实验法 .
实验法是基于人为控制 某些因素,通过实验测试 特定因素的影响;
作业姿势、作业方法、作 工厂生产作业,监视作业,车辆驾驶作业, 业量及工具选用和配置等 物品搬运作业,办公室作业等 声,光,热,色彩,振动, 工厂,车间,控制中心,计算机房,办公 尘埃,气味等环境 室,驾驶室,生活用房等
人因工程的应用——案例 飞行器驾驶舱的演变——人因工程的应用和发展
日 本 零 式 飞 机 驾 驶 舱
观察法的局限性
因为观察法是描述性的,这种特性必定为其带来如 下限制: 观察法无法让研究者对各因素间的关系作出推论。 有时,观察法所提供的资料并不充分。 观察法的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 观察法本身并不一定客观无偏。
问卷法:是否式、选答式、等级排列式、等距式
1. 是否式 2. 选择式,即列出多种答案,由被调查者自由选择一项或多项的回答方式,如:
非实验法则是通过调查法、观测法 (行为观测)、测试法(心理测试、 感觉评判法;身体测量、生理指征测 量)等方法开展研究的。
实验性研究:
是为了检测一些变量对人的行为的影响。通常根据实际问题、 预测理论来决定需要调查的变量和检测的行为。通常,试验性的研 究更关心变量是否对行为有影响以及将如何影响的问题。描述性研 究则更关心所描述对象的统计结果,如平均值、标准偏差和百分比 等。
因变量的要求 • 基本要求: ①客观存在;②数量较多;③无突变;④容易收集;⑤不需要 特别的数据收集技术;⑥消耗尽可能少的财力和实验者的精力。 • 可靠性: 是指对一个变量测量多次结果保持稳定的特性。 • 正确性: 如方向正确性、内容正确性、体系正确性。 • 防止干扰因素的影响:因变量不能受那些与体系无关的变量的影 响。 • 敏感性

人因工程的简介

人因工程的简介

人因工程的简介作者:王茂骏浏览:202 整理:2004-10-04 23:00:47 关键词:发展前言人因是什么人因的发展史人因工程的目的人因的研究方法人因工程的未来发展前景结论壹、前言人因的问题早发展在远古人类祖先使用简单工具之初,虽然这自远古就存在的问题。

却直至近百年才被人类所注意到,而有系统研究人因是近五十年来的事,到了1960年以后,人因的发展才逐渐快速起来,广受先进国家的重视与推展。

贰、人因是什么?简单的说,人因是探讨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人」与工具、设备、机器及周遭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设计这些会影响到人的事物及环境。

易言之,人因就是要去改善那些人们所常使用的器物与其所处的周遭环境,其使人与人本身的能力(Capabilities)、本能极限(Limitations)和需求之间(Need) 能有更好的配合。

换个角度来看,就是将人视为整个系统的一部份,除了技术外,为了发挥整个系统的预期功能,以及将人视为最有效的资源,再加上昂贵的人力成本,所以我们要研究「人」这个子系统,使其它的子系统更能配合「人」,以发挥「人」的最大功能并使其不受损害,这就是人因。

参、人因的发展史:早期人类的主要观念很明显的是以人来配合工作或任务。

直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才发现,即使经过特殊训练的人员,仍无法操作一些复杂的机器或胜任一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因为这些机器或工作本身就超出人类的能力极限。

因此,从这期开始奠定了促使日后人因快速发展及其发展体质的重要观念,那就是「以物就人,而非以人易物」。

1960年至1980年是人因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

1960年代,人因工程在美国仅被应用在国防方面,加上为了开拓星际作业,人因工程在太空计画中变得非常重要。

渐渐地,人因工程的应用领域不再局限于军事与太空星战了,在日常生活的用品中也处处可见人因工程应用的绩效。

而且工业界亦察觉到人因工程在工作场合(Workplace)和人机系统(Man-Machine System)上的重要性与贡献。

人因工程

人因工程
• 自变量是研究者能够控制的变量,它是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原因。
• 因变量应能稳定、精确地反映自变量引起的效应,具有可操作性 ;能充分代表研究的对象性质,具有有效性。同时尽可能要求指标客观 、灵敏和定量描述。
• 干扰变量按其来源可分为个体差异、环境条件干扰及实验污染三 个因素。
第四节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系统性是指把研究对象放到系统中加以研究和认识。人因工程学 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用系统观点研究人一机一环境 系统时,必须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去分析各子系统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 ,再通过对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分析来认识系统整体。
第四节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调查法是获取有关研究对象资料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具体包
•一、研究内容
(6)研究作业方法及其改善。人因工程学主要研究人从事体力 作业、技能作业和脑力作业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工作能力及信 息处理特点;研究作业时合理的负荷及能量消耗、工作与休息制 度、作业条件、作业程序和方法;研究适宜作业的人机界面等等 。
(7)研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人因工程研究人为失误的 特征和规律,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找出导致人为失误的各种因 素,以改进人—机—环境系统,通过主观和客观因素的相互补充 和协调,克服不安全因素,搞好系统安全管理工作。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已有几十所高等学校和研究单位开展 了人因工程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许多大学在应用性学科开设 了有关人因工程学方面的课程。
1989年6月29-30日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了全国性学科成立大 会,定名为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
第三节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
•一、研究内容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包括理论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但学科研究 的总趋势还是侧重应用。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人因工程实验方案(3篇)

人因工程实验方案(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人因工程,又称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讨人因工程在产品设计、工作环境优化以及人体行为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改善工作环境,促进人体健康。

二、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用户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人因工程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人因工程实验,可以了解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产品设计、工作环境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人体测量目的:获取人体基本尺寸数据,为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 使用人体测量仪器,如人体测高仪、人体测量尺等,对实验对象进行身高、体重、臂长、腿长等基本尺寸的测量。

- 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平均数值和标准差。

2. 实验二:操作舒适性实验目的:评估产品在操作过程中的舒适性。

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如电脑键盘、鼠标、手机等。

- 对实验对象进行分组,每组使用不同的产品进行操作。

-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实验对象对操作舒适性的评价。

- 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产品的舒适性。

3. 实验三:视觉舒适度实验目的:评估产品在视觉方面的舒适度。

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如显示器、手机屏幕等。

- 对实验对象进行分组,每组观看不同产品的屏幕。

-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实验对象对视觉舒适度的评价。

- 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产品的视觉舒适度。

4. 实验四:工作效率实验目的:评估产品或工作环境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作环境,如办公室、生产线等。

- 对实验对象进行分组,每组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工作。

- 通过计时、数据记录等方式,收集实验对象的工作效率数据。

- 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工作环境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5. 实验五:人体行为分析目的:分析人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特点。

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环境,如商场、机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4. 5. 6. 7. 8. 效果 (effectiveness) 方便 (ease of use) 成本 (cost) 彈性 (lexibility) 範圍 (range) 效度 (validity) 信度 (reliability) 客觀 (objectivity)
Meister認為沒有一種研究方法能在上述各項都獲 得高度的評價;因此,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實 有賴於取捨 (trade-off) 之藝術──知所犧牲。
一. 實體模擬 (physical simulation)
二. 電腦模擬 (computer simulation)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17
變項的選擇
在實驗室研究時,實驗者通常是在其他變項受到控 制的情況下,操弄一個或多個變項,以評估其對所 測度行為的影響。被實驗者所操弄的變項稱為自變 項 (independent variables, IVs),所測度的行為稱 為依變項 (dependent variables, DVs),那些受到控 制的變項則稱為次要或題外變項 (secondary or irrelevant variables)。
第2章
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
人因工程-人機境介面工適學設計(第四版) 許勝雄‧彭游‧吳水丕 著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本章摘要
2.1 概述
2.2 描述性研究
2.3 實驗性研究 2.4 評鑑性研究 2.5 效標量度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2
2.1 概述
Meister (1985) 指出,如下: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26
2.5 效標量度
效標量度 (criterion measures) 在描述性研究中即 指所測量的特徵和行為;在實驗性研究中乃指依 變項;評鑑性研究中則是用以判定設計妥善性的 基準。在人因工程領域中,效標大抵上可分為三 類: 一. 系統描述效標 (system descriptive criteria)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19
二. 依變項
實驗性研究的依變項與描述性研究的效標變項相似, 唯較少涉及身體特徵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方面的 變項。大多數的實驗性研究其依變項往往屬於績效、 主觀或生理等變項。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20
受詴者的選擇
執行時間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28
三. 人員表現效標 (human performance criteria)
在執行作業時的行為和反應問題。從三方面予以測量: 1. 績效量度 (performance measures) :包括:
1) 次數量度 (frequency measures)
1. 採用受詴者間設計 (between-subjects design) 2. 平衡法 (balancing)
3. 訓練法
受詴者選擇方面,尚有應選取多少的問題。樣本 大小的決定基礎應考慮最短時間和最少資源的耗 費,且對自變項的影響評估能具備相當水準的信 度。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22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3
優良研究之條件
Fox (1958) 認為應具備如下的條件:
1. 研究的目的或問題應清楚界定,以明確的概念與詞句予 以敘述。 2. 應足夠詳實地交代研究所使用的器材、方法、程序,俾 便他人能據以重複進行。 3. 研究設計之規劃應周全而詳細,俾儘量獲得更加客觀的 結果。 4. 研究者應坦誠指陳研究設計上的缺陷與限制,以及對結 果的可能影響。 5. 要使用適切的資料分析方法,俾充分顯示資料所蘊涵的 意義與特性。 6. 結論應以資料所可證實者並能提供充分基礎者為限。
在實驗性研究中,受詴者選擇的問題就是,如何選 取由這些受詴者所獲得的結果,能夠予以概括推斷 的那些樣本。若與描述性研究相較,則兩者的受詴 者對目標母群體的代表性的要求程度並不相同;實 驗性研究所關心的是,這些受詴者所受到自變項的 影響,是否會與母群體相同。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21
有數種方法可資運用來控制因經驗或學習的累積 而產生的結果誤差 (稱為時序誤差):
14
情境的選擇
實驗性研究的情境之選擇,涉及非常複雜的取捨問 題。 實地情境 (field setting)
好處在於作業有關變項、環境條件及受詴者特性 (包含動 機) 均與真實情況相符;因而,所獲得的結果較有機會概 括推論應用於操作實務。 缺點則為成本較高、受詴者 較有安全風險,以及實驗控 制較難做好。欠缺重複進行 足夠實驗次數的機會。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25
對人因工適專家來說,評鑑性研究就是評估設計的 「妥善性」或「適用性」,並根據所蒐集的資訊提 出改進建議。 評鑑性研究必須是在該系統或產品之具有代表性的 使用條件下進行,且其受詴者也必須是具有代表性 的最終使用人;由於這種限制,評鑑性研究事實上 即為需在現場進行的實地研究。
資料蒐集方法
實驗性研究的資料蒐集方法,與描述性研究的相同。 由於實驗性研究通常在受控制的實驗室裡進行,所 以可以利用電腦或較複雜的方法。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23
資料分析方法
由實驗研究所獲得的資料通常使用推論統計技術予 以分析,例如變異數分析 (ANOVA) 或多變量變異 數分析 (MANOVA) 等。這些方法主要是用以檢驗 有關資料的統計顯著性。
1) 心血管指標 2) 呼吸指標 3) 神經指標 4) 感覺指標 5) 血液生化指標
3. 主觀反應 (subjective response):效標之測量常需仰 賴受詴者所提供的主觀意見、判斷或評比等。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30
四. 終端效標和中間效標
效標量度除了所描述的終端績效外 (行動的最後產出), 也可以是導致這些產出的某些中間績效,分別稱為終 端效標 (terminal criteria) 與中間效標 (intermediate criteria)。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8
受詴者的選擇
受詴者之妥善選擇,對描述性研究的效度之確保, 相當重要。
一組樣本之具有代表性意即這組樣本能夠擁有真正母 群體中相同比例的所有與主題有關的成分。 代表性的關鍵在於與主題攸關的或切題的 (relevant) 這一概念。 如果一組樣本欠缺代表性,吾人稱其具有偏誤 (biased)。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31
效標之要件
在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效標量度,必須滿足實務 應用上和心理測量學上的要求條件。
一. 樣本代表性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9
二. 隨機取樣
要獲得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就必須由母群體中採用隨 機抽取的方式得到樣本。隨機 (random) 是指母群體中 的每一分子均有相同機會成為樣本。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10
三. 樣本大小
進行描述研究時的關鍵課題之一,就是確定樣本數目 的大小。樣本數愈大,其結果愈可信賴,但是抽樣的 成本和時間的耗費也隨而增加。研究人員只要能夠對 母群體作有效的推論,並沒有蒐集更多樣本的必要。 下列三個因素會影響樣本數的大小: 1. 所要求的精確度
以工程觀點來反映整個系統,在評鑑性研究中使用較 多,而很少在描述性研究及實驗性研究中使用。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27
二. 作業執行效標 (task performance criteria)
反映某一作業的產出情形,較人員表現效標更具整體 性。包括: 1. 產出數量
2.
3.
產出品質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6
情境的選擇
研究情境選擇 (choosing a research setting) 基本上 係決定此研究進行的場所,是在「實地」(field) 抑 或「實驗室」(laboratory)。
Copyright運用的變項一般有以下二類: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18
一. 自變項
在人因工適研究中,自變項可分為下列三種類型 1. 作業關聯變項 (task-related variables)
1) 設備變項 (equipment variables)
2) 程序變項 (procedural variables)
2. 環境變項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3. 受詴者關聯變項 (subject-related variables)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4
研究倫理
研究人員除顧慮不造成受詴者的身心傷害之首要 規範外,仍應特別注意遵守的倫理項目。
一. 保密 二. 徵求同意
三. 隱瞞研究目的之斟酌
四. 不予處理之正當性 五. 風俗及文化禁忌 六. 信實而充分揭露 七. 公開發表:在發表前必須事先取得相關個人或機構的 同意或授權。

2.
3.
母群體的變異性
所擬估計的統計量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11
資料蒐集方法
描述性研究之數據可在現場實地或經規劃的實驗室 裡蒐集。 問卷和面談的調查方法也常用來蒐集資料。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12
資料分析方法
描述性研究所運用的資料分析方法通常需動用到一 些基本的統計計算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13
2.3 實驗性研究
人因工程實驗性研究 (experimental research) 的目 的旨在檢定某些變項對行為的影響。所探討的變項 和所測量的行為究竟是什麼,通常根據實務情境所 遭遇的設計問題,或者理論上所擬預測的變項或行 為,而加以確定。
Copyright © 滄海書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