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应用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第2章主要涉及了一些与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指的是成分和性质均相同的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二、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元素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单位。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按照固定的比例和结构组成,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三、混合物的分类混合物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均匀程度可以分为均相混合物和非均相混合物。
均相混合物指的是组成均匀,各个组分无法被肉眼分辨的混合物。
非均相混合物是指组分不均匀,可以通过肉眼分辨的混合物。
四、纯物质的分离纯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进行分离。
物理方法包括过滤、浓缩、蒸馏等,适用于分离混合物的组分。
化学方法则依靠化学反应的原理进行分离。
五、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经过转化生成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称为产物。
化学反应符号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基本形式。
六、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物质的质量在化学反应中不会产生增加或减少,质量守恒。
能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总量保持恒定,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七、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化学计量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的摩尔比之间必须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
平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中表示出反应物和产物的摩尔比之间的最简整数比。
总结:九年级化学第2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的分类、纯物质的分离、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等知识点。
初中化学中考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一、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符号表达式:P+O 2 P 2O 5)【实验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 放热;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剩余4/5氮气的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支持燃烧。
【实验结果小于1/5原因】1.红磷量不足。
2.装置气密性不好好。
3.未冷却后就打开弹簧夹。
【实验结果大于1/5原因】1、 弹簧夹未夹紧;2、点燃红磷后未立即伸入集气瓶中。
二、空气的成分气体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分子原子离子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举例 水(H 2O ) ,氧气(O 2) ,氮气(N 2) ,二氧化碳(CO 2) 金属( Fe Cu )、稀有气体(He Ne )氯化钠(NaCl )性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微粒的化学性质相同。
共同点 三者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都能保持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氯化钠的化学性质由氯离子(Cl -)和钠离子(Na +)保持 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区别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原子与离子的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的原因: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原子(不带电)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点燃 点燃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
2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四周的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1、18 世纪 70 年月,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构成的”。
此中氧气约占空气整体积的1/5 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实验现象: A、红磷焚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过一会儿白烟消逝,装置冷却到室温后翻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 1/5。
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调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整体积的1/5。
原理 :表达式:磷( P) + 氧气( O2)点燃五氧化二磷( P2O5)点燃化学方程式: 4P + 5O2252P O注意事项: A、所用的红磷必然过分,过少则氧气没有所有耗费完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翻开弹簧夹,装置的气密性要好,(不然丈量结果偏小),要先夹住橡皮管,此后再点红磷(不然丈量结果偏大)。
思虑:能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如何操作?答:不可以用木炭或蜡烛(焚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可以用铁(铁在空气中不可以焚烧)6、实质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切值小,其原由可能是 A 红磷量不足; B 装置气密性差; C 未冷却至室温就翻开止水夹;D、没有开初在导管中装满水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 N2) 78%,氧气( 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 4:1),罕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CO2)0.03%,其余气体和杂质 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淆物。
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罕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余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空气成分口诀 :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淆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需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初三化学知识第二章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1.最早由拉瓦锡通过实验测出空气中含有N2和O2。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利用某些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不生成气体),从而使容器内压强减小,使水进入容器中。
测得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注意:用来反应的物质必须是在空气中就能燃烧且没有气体生成的物质(如红磷可以,但铁、硫、炭不能作为此实验的反应物);所用来反应的物质必须足量,使容器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装置的气密性必须良好。
红磷熄灭并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瓶内温度很高,压强很大,使进入的水偏少。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例如,空气、海水、合金煤、石油、天然气等。
混合物不具有固定性质,各成分保持各自原有的化学性质。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属于纯净物。
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例如N2、O2、CO2。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及用途:1)氧气:无色无味,化学性质活泼。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炼铁炼钢、化工成产、宇宙航行。
2)氮气:氮气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支持燃烧。
用于制作硝酸和化肥、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用氮做保护气,灯泡中充满氮气延长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防腐)、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下显示超导性等。
3)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又叫惰性气体。
由于它们由惰性,因此常用作保护气(例如: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内充稀有气体使其耐用);由于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多种用途的电光源(例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
氦可以制成“人工空气”以防“潜水病”。
5.空气的污染和防治课题二 氧气1.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化后成为淡蓝色液体,固化后成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初三化学第二章总结
氧气的性质一.存在空气中21% 氮气79% (体积分数)二.物理性质:1氧气不易溶于水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三.化学性质:缓慢氧化:(理解)动植物呼吸作用、铁生锈、食物腐烂、白磷自燃剧烈氧化:1、木炭(碳)+氧气→二氧化碳(发出白光)2、铁丝+氧气→四氧化碳(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3、蜡烛+氧气→水+二氧化碳(火焰明亮,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雾生成)4、硫+氧气→二氧化硫(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有刺激气味的气体)共同的现象:剧烈燃烧,放出热量氧气的制取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法:1、药品:高锰酸钾2、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固体)(固体)(固体)(气体)过氧化氢→水+氧气3、装置——4、收集方法:排水法(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5、验满方法:排水法:导管口有气泡均匀放出后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立即复燃。
6、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催化剂的特点:“一变”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两不变”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
二氧化碳的性质一、物理性质:能溶于水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固体称为“干冰”二、化学性质:1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 与水反应,二氧化碳+水→碳酸(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碳酸(不稳定)→二氧化碳+水(紫色石蕊试液由红变紫)3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用来检验二氧化碳)三、用途:液态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器固态二氧化碳用做舞台云雾、人工降雨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室制法:1、药品:碳酸钙(大理石)稀盐酸不能用稀硫酸(阻挡碳酸钙进行反应所以不可以使用稀硫酸)2、原理: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3、装置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5、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平放于集气瓶口,看火柴是否立即熄灭6、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分解反应(概念)高锰酸钾制氧气、双氧水制氧气铜绿受热分解、碳酸受热分解化合反应:(概念)木炭燃烧、红磷燃烧、铁丝燃烧、硫燃烧、二氧化碳与水P44 1、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燃着的火柴熄灭-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检查装置气密性:双手握紧试管,观察伸入水中的导管出口处是否有气泡产生,放手后出口处产生一段水柱。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空气1、空气的成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N₂)占78%、氧气(O₂)占 21%、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占 094%、二氧化碳(CO₂)占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实验装置:如集气瓶、燃烧匙、导管、止水夹、烧杯等。
(3)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五等份;③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④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⑤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1/5 。
(5)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
(6)注意事项:①红磷要足量,以保证完全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②装置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③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④不能用木炭、硫粉等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硫粉燃烧生成的是气体,会弥补消耗氧气的体积,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3、空气的用途(1)氧气:供给呼吸(如医疗急救、潜水等)和支持燃烧(如炼钢、气焊等)。
(2)氮气:用作保护气(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制氮肥、液氮用于冷冻麻醉等。
(3)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电光源(如霓虹灯)等。
4、空气的污染与防治(1)空气污染物:主要有有害气体(一氧化碳 CO、二氧化硫SO₂、二氧化氮 NO₂)和烟尘。
(2)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等。
(3)防治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等。
二、氧气1、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初三化学第2章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2章知识点学习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就是记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16中考化学实验知识点。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第2章知识点(一)1.氧气在自然界的循环产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燃料的燃烧,缓慢氧化作用2.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A.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当温度下降,氧气可以转变为淡蓝色的液氧,甚至淡蓝色的固态氧。
B.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氧气能够用排水法收集;C. 在标准状态下,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所以氧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注意:选择排水法和排空气法的原则排水法的条件:1)不易溶于水2)不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排空气法的条件:1)气体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有一定的差值,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选择向上排空气法,若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则选用向下排空气法2)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3)无毒若气体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时,我们从制得气体的纯度考虑,一般选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主要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和助燃性A.氧气与木炭燃烧现象:在空气中被点燃,发出红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便混浊的气体;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便混浊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碳(C)+氧气(O2) 二氧化碳(CO2)注意:我们在做木炭在氧气集气瓶中燃烧实验时,要注意将燃烧匙由上往下慢慢移动,为了使木炭能与氧气充分接触,使反应完全。
B.氧气与铁丝反应现象:在空气中,铁丝不能被点燃;在氧气中,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氧气(O2) 四氧化三铁(Fe3O4)注意:a. 在反应之前,必须在集气瓶底部留有少量的水或者细沙,目的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b. 燃烧之前,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目的是为了使空气与铁丝充分接触,容易聚热c. 将铁丝绕在火柴上的目的是引燃铁丝,使铁丝较快提高温度d. 当火柴的火焰接近铁丝时,将铁丝慢慢伸入集气瓶,否则木柴燃烧会消耗大量氧气使实验失败C.氧气与蜡烛反应现象:在空气中,蜡烛被点燃产生黄白色火焰,有少量的黑烟产生;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剧烈燃烧,并且产生白色火焰,在集气瓶壁上出现水珠,没有烟,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初三化学_(第二章知识点汇总)
6、某矿泉水标签如下图所示,其中K、Ca、Zn、Na、Mg是指( )<br />
<br />
水源类别:古生代石英砂岩层深层泉水 水质主要成分(mg/L) K 1.0~3.0 Na 2.0~8.0 A.元素 B.原子 Ca 3.0~20.0 Mg 1.5~6.5 Zn 0.01~0.18要成分 1、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 氮气── ──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0.03% 氮气── 、氧气── 2、氮气无色、无味,化学性质不活泼, 用途:作保护气,制硝酸和化肥 3、稀有气体性质十分稳定, 用途:作保护气,制电光源 二、测定空气的组成实验 4P+5O2<br />
<br />
3、我国城市及周围地区的环境中,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 A.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氢气<br />
<br />
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氮气 D.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水蒸气<br />
<br />
4、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燃烧匙内装有红磷,若测定结果比实际空气中 氧气的含量低,下列原因分析中不可能的是( A.装置气密性不好 B.红磷太少 C.生成物是一种气体 D.实验后集气瓶内温度没有冷却到室温 5、引起酸雨问题的物质是: 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是: )<br />
<br />
五、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指一种原子的质量对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 1/12(即 1.6605×10 2、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没有单位;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有单位<br />
初三(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重难点部分
第二单元知识点(难点部分)一、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 实验成功的条件①能且只能氧气反应(不能用Fe 、Mg 代替,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镁要与氮气反应) ②生成物为固体(不能用木炭、硫磺等代替) 2、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
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进入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3、 结果不是1╱5的原因:①小于1╱5:红磷不足,氧气未被消耗完;装置漏气;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②大于1╱5:燃烧匙伸入过慢,有热空气跑出二、 氧气的性质:1、 通常状况,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呈淡蓝色2、化学性质:可支持燃烧,比较活泼。
(1) 与木炭(黑色) 22CO O C −−→−点燃+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空气中:发出红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 与硫(黄色) 22SO O S −−→−点燃+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空气中: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氧气中: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瓶底预先放少量水,吸收有毒的SO 2,防止污染空气(3) 与磷(红色) P+O 2 −−→−点燃 P 2O 5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在空气中就可燃烧,有黄色火焰,放热,生成大量的白烟瓶底预先放少量水,吸收有毒的P 2O 5,防止污染空气(4) 与铁(银白色) Fe +O 2Fe 3O 4 (化合 / 氧化反应)现象: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瓶底预先放少量水或铺一层沙,防止集气瓶炸裂(5) 与镁(银白色) Mg+ O 2 −−→−点燃MgO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在空气中就可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6) 与铝(银白色) Al+ O 2 −−→−点燃Al 2O 3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氧气中: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7) 与石蜡 石蜡+O 2−−→−点燃CO 2+H 2O (氧化反应) 现象:烧杯内壁有小液滴,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注: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 一变多 所以蜡烛燃烧两者都不是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目前所学基本反应类型只包括化合和分解反应三、氧气制法1、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利用混合物各物质沸点不同,N2沸点低于O2会先蒸发跑出,留下液态氧。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三篇】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三篇】【导语】刚开始接触化学时,需要同学们掌控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较多。
以下是作者为您整理的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三篇】,期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问题:(1)为何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2、空气的成分: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3、氧气的用处: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4、氮气的用处:P24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处:P25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蔼体。
如:SO2CO氮的氧化物等。
【篇二】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参加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化学反应的表达式硫S+O2==SO2(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铝箔4Al+3O2==2Al2O3碳C+O2==CO2铁3Fe+2O2==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磷4P+5O2==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篇三】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P34、P35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产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立刻收集,当气泡连续、平均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沿酒囊饭袋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 知识总结.doc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总结考点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⒈实验现象:⑴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是雾、烟雾).⑵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气体少压强小)。
⒉实验结论:⑴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水的体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⑵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⒊实验中氧气体积小于1/5原因:⑴装置漏气;⑵红磷量不足;⑶未等白烟完全消失就打开弹簧夹。
⒋不能用木炭、硫粉代替红磷做上述实验,原因是木炭、硫粉燃烧产生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出氧气的体积。
不能用铁是因为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5.实验中红磷过量:消耗完氧气。
考点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体积分数)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考点3混合物和纯净物(是否是一种物质)⒈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有独立的化学式)。
如水(H2O) 、氮气(N2)、氧气(O2)、二氧化碳(CO2)等是纯净物。
⒉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如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混合,是混合物。
考点4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用途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助燃性)。
物理性质:气体(无色无味)、液体固体(淡蓝色),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①供给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登山;②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以及和宇宙航行等。
氮气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不燃烧、不助燃)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①保护气;②医疗上用作冷冻麻醉;③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等。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气体)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利用惰性作①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②电光源;③用于激光技术,④制造低温环境等。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化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我们身边的物质到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都与化学有关。
而九年级的化学学科正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化学原理和规律。
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让我们来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归纳和总结。
1. 原子和元素:在化学世界中,原子是最基本的单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而元素则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核的原子所组成。
我们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元素,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
2. 元素的分类:元素可根据其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例如,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非金属元素则相对较差。
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3. 化合物和分子:当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化合物。
例如,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化学式为“H2O”。
分子是化合物的最小单位,可以由相同元素的原子或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
4.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表示方式。
方程式的左边称为反应物,右边称为生成物。
在方程式中,化学式左右两边的原子数目必须保持平衡。
5. 酸碱性:我们生活中常常使用到酸和碱。
酸是指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是指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酸和碱可以通过中和反应相互转化。
6.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酸和碱的反应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来检测,例如酚酞和酸碱指示剂。
7. 盐和重要的化学反应:盐是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
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如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以及金属氢氧化物和酸的反应。
8. 分子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是指化合物的分子中原子的相对质量之和。
相对原子质量又称为原子质量,是指元素原子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
9. 摩尔和摩尔质量:摩尔是指物质的量,用化学符号“mol”表示。
摩尔质量是物质的质量与其摩尔数的比值,单位为克/摩尔。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小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考点1:空气的组成1、空气的组成:空气成分及其含量按体积计算,由多到少依次大约是 占 %,占 %, 气体占 %, 占 , 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常用他作为 。
稀有气体常用作 。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所选试剂能在空气中燃烧只消耗氧气且生成物是固体(或生成物是气体但所生成的气体可以被吸收),使容器内外形成压强差。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 ,放出热量,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3)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4)实验结论:①氧气有助燃性;②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⑸问题与反思:①实验后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含量低于五分之一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②分析实验结束后剩余气体具有那些性质? ③能否用硫、铁、木炭代替红磷,为什么?考点2: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 ,如:混合物: ,如:考点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O 2、N 2、稀有气体的用途)考点4:保护空气1、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和 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 、 、 等。
2、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有: 、 、 等。
考点5: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 色 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氧气的化学性质,具有性。
3、氧气的用途是和。
考点6: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氧气(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固体加热)反应原理:、收集方法:(1)排水法根据是(2)向上排空气法根据是。
实验装置如右图: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②伸入试管中的导气管不能过长,原因是;③若用高锰酸钾须在试管口放,原因是。
④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⑤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要平铺在试管底部,目的是;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能不能刚冒气泡就收集为什么?。
⑦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还是倒放?⑧收集完毕后,要先,后,原因是⑨检验氧气的方法⑩验满的方法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①②③④⑤⑥⑦。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转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1. 物质:物质是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2. 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每个元素都有特定数量的质子,称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3.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享或交换电子而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分子是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4.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将元素排列在一起。
通过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基本属性、化合价以及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
二、物质与能量的关系物质和能量之间密不可分,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相互转化。
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物质的转化、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2.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量或产物生成量的变化率。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是吸收热量的反应,放热反应是释放热量的反应。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来判断它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三、原子与化学键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分子,化学键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1.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和带负电荷的非金属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
离子键通常在金属和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
2. 共价键: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
共价键分为单共价键、双共价键和三共价键等。
3. 金属键: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电子的云状分布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键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四、常见化合物及其性质1. 酸和碱:酸和碱是常见的化合物,酸具有酸性,可以和金属反应生成氢气,碱具有碱性,可以中和酸。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 知识要点1. 在测定空气中O 2含量实验中,为什么水能进入瓶内约1/5?若水面没有上升1/5,分析原因。
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吗?为什么?答:因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可能原因:(1)红磷太少(2)装置漏气(3)没有等装置冷却到室温。
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燃烧产生气体,占据消耗的氧气体积,水不能进入瓶中,导致实验失败。
2. 用什么方法可以“捕捉”到空气?答:用排水的方法,或者用瘪的气球。
3. N 2和稀有气体的性质活泼吗?它们有哪些用途?答:不活泼。
可用作蔬菜水果等的保护气、填充气。
N 2可作氮肥原料及工业原料,氦气可填充气球等。
4. 空气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体积分数各是多少?答: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0.03%5. 污染空气的气体有哪三种?测定空气质量是测定哪三项?被污染的空气对我们有什么有害影响?答:SO 2、氮氧化物、CO 。
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首要污染物。
被污染的空气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恶化我们的生存环境。
6. 通常状况下,O 2有哪些物理性质?液氧、固氧是什么颜色?答: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稍大。
液氧&固氧都是淡蓝色的。
7. 怎样用实验证明河水中溶有少量O 2?答:河水中可以放养水生动物,证明含有少量氧气。
8. 你知道氧气具有可燃性还是助燃性?它能和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答:氧气具有助燃性。
能与磷、镁、铁、碳、硫、石蜡等多种物质反应。
9.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为什么要把铁丝弯成螺旋状?为什么要在集气瓶底预先放入少量的水?答:为了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好进行反应。
为防止反应生成的高温固体溅落瓶底引起破裂,在实验前先放入少量水。
红10. 燃烧和缓慢氧化有什么异同点?常见的缓慢氧化有哪些?答:相同点:燃烧与缓慢氧化都属于氧化反应,有氧气参与反应,放出热量。
不同点: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可能引起爆炸,缓慢氧化是平静的氧化反应。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第二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离子方程式、溶液和酸碱中和反应等内容。
本文将分别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论述,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
一、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是描述离子反应的化学式。
在离子方程式中,溶液中的离子可以用化学式表示,并分别标注它们的电荷数。
离子方程式为我们解释了溶液中离子的组成和反应过程,是理解溶液反应的重要工具。
要写出离子方程式,首先需要了解溶液中不同离子的配位数和电荷数。
根据离子的电荷数,可以确定反应中配位数相等且电荷数相反的离子,从而写出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具有明确的物质组成和反应过程,可以清楚地描述溶液中离子的行为。
二、溶液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稳定混合物。
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溶液。
有机物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的溶液,无机物溶解在水等溶剂中形成的溶液,它们在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分离过程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溶解是溶液形成的过程,涉及到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颗粒逐渐离开原来的固态或液态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解的质量或体积与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的比值来表示。
溶液中的浓度决定了溶液的性质和用途。
三、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是指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氢离子和羟离子结合生成水,而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生成盐。
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酸碱指示剂是用于判断溶液酸碱性质的化学物质。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通过酸碱指示剂的改变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溶液的酸碱变化。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溴酚蓝等,它们在不同酸碱性质的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颜色。
除了酸碱指示剂,还可以使用电化学方法来检测酸碱中和反应。
pH计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仪器,可以测量溶液的酸碱性质,通过检测溶液的电离子浓度来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中考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复习
中考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复习第一节空气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和2HgO2Hg+O2↑。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2P2O5【实验原理】4P+5O【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1.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三、空气的成分四、混合物和纯净物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实验现象:A 、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2P 2O 5 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 红磷量不足;B 装置气密性差;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 、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点燃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
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
见教材P32。
氧气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 ,略大于空气。
(可用向上排空法)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可用排水法收集),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 )+ 氧气(O 2)二氧化碳(CO 2)化学方程式 C + O 2 CO 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硫(S ) + 氧气(O 2)二氧化硫(SO 2)化学方程式 S + O 2 SO 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 )+ 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 5)化学方程式:4P + 5O 2 2P 2O 5 注意:五氧化二磷(P 2O 5)是固体,不是气体(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 )+ 氧气(O 2)氧化镁(MgO )化学方程式:2Mg + O 2 2MgO 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 ) + 氧气(O 2)四氧化三铁(Fe 3O 4) 化学方程式:3Fe + 2O 2 点燃Fe 3O 4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点燃 点燃 点燃点燃点燃点燃 点燃点燃 点燃(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 2)二氧化碳(CO 2)+ 水(H 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总结: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
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
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
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
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三、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四、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 +B +…… → E (简称“多合一”)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 →A +B +……。
(简称:“一变多”)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实验室制取氧气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蒸馏)(1)具体过程(2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A 、药品:过氧化氢(H 2O 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MnO 2)B 实验原理:表达式:过氧化氢(H 2O 2) 水(H 2O ) + 氧气(O 2)化学方程式: 2H 2O 2H 2O+ O 2 ↑注:MnO 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MnO 2点燃空 气 196℃),先蒸发出来 183℃)C 、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注意事项: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D 、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A 、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B 、原理:?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表达式:氯酸钾(KClO 3)氯化钾(KCl ) + 氧气(O 2) 方程式:2KClO 3 MnO 2△ 2KCl + 3O 2 ↑注意:MnO 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②?加热高锰酸钾:表达式:高锰酸钾(KMnO 4)△ 锰酸钾(K 2MnO 4)+ 二氧化锰(MnO 2)+ 氧气(O 2) 方程式:2KMnO 4 K 2MnO 4 + MnO 2 + O 2↑ C 、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D 、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① 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③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④固定装置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⑤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⑥收集气体:a 、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b 、用向上排空法。
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⑧再停止加热E 、易错事项: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 、收集方法:①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 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G 、检验、验满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MnO 2 △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