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分类标签: 边塞诗战争诗初中作品赏析【注释】:“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

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意思黑色的云覆压在城池上,城池好象要被摧毁一样,铠甲的对着太阳好象金色的鱼鳞铺开。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甲光向日金鳞开摧,角声满天秋色塞上燕脂凝夜紫里,半卷红旗临易霜重鼓寒声不起水,报君黄金台上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注释译文【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黑云:厚厚的乌云。
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晚霞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一样凝成,夜色中浓艳得近似紫色。
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
这里形容战场上战士的鲜血。
临:抵达。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塞上”一作“塞土”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
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君王。
【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近,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中鲜血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 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 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 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 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使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 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 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 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 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 卷出辕门” 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 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 个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来说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 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 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 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 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 好的感受。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中所属之事,难以考证。
这不是某一次战争,写意而非写实。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李贺当时仅17岁。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
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意思及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意思及赏析雁门太守行①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③开。
角声④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①雁门太守行:古乐府的一种曲调。
②摧:毁坏,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③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④角:军号。
⑤玉龙:一种宝剑。
敌军似乌云压境,气势几乎摧垮危城;一陽一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遍地响起了军号,号声直冲云天,塞上泥土犹如凝固的胭脂,在夜色中呈现出浓艳的酱紫色。
寒风把军旗卷成一一团一,行军的部队悄悄临近了易水;鼓皮已经被浓霜湿一透,鼓声低沉嗡闷。
将士们手一操一宝剑,决心马革裹一尸一,只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悲壮之美】李贺善于把握大军压境的紧张感觉,他说“黑云压城城欲摧”,兵临城下,危在旦夕。
这时只看见寒光闪闪的铠甲,里面的血肉之躯可能会一去不返了。
角声阵阵,大地寒冷,凄风猎猎,鼓声悲怆。
在这样的气氛中,将士之间手持大刀,马上就要开城迎敌了。
明明知道可能会“白骨露于野”,但只要能报答君主的恩情,这又算得了什么!英雄男儿,正是李贺在审美上的追求。
【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是诗人对环境的观察加上自己的想象而来的。
当两军对垒的时候,一方的气势不仅可以压倒危城,甚至可以让对方不战而降。
李贺深入战场,所以有这样的体会,写作的时候,最好是能够身临其境,才能找到最真实的材料。
【启示】“士为知己者死”,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弘扬的一精一神。
其实这也是在告诉人们,应该知恩图报。
“滴水之恩,当涌一泉相报”,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有可能被别人铭记、感谢,只有在朋友最需要帮助时出现的人,才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朋友的帮助。
生活因为感恩而变得一温一暖、美好。
《雁门太守行》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雁门太守行》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位于山西代县。
(2)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临危形势。
(3)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4)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5)向:向着,对着。
(6)开:打开,铺开。
(7)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8)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9)塞土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深红色。
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10)塞土:亦有版本写作“塞上”。
(11)燕脂: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一种红色化妆品。
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一作“胭脂”。
(12)临:逼近,到,临近。
(13)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4)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5)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16)报:报答。
(17)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
(18)意:信任,重用。
(19)玉龙:宝剑的代称。
(20)君:君王。
翻译:(一):战争的乌云翻滚而来,像是要把城楼压垮;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抵达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二):战争的乌云翻滚而来,像是要把城楼压垮,将士的铁甲在阳光下闪耀,我自岿然不动。
雁门太守行全文注释赏析

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赏析二“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标签初中古诗、乐府、边塞、战争、拟古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当时的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这两句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第二句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3、三、四两句为写激战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气氛?苍凉、悲壮。
4、这首诗与一般描写战争的诗词相比,在词语使用上有何特别之处?试举例说明。
参考: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5、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最后两句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当时的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这两句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第二句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3、三、四两句为写激战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气氛?苍凉、悲壮。
4、这首诗与一般描写战争的诗词相比,在词语使用上有何特别之处?试举例说明。
参考: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5、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最后两句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