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思路讲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思路
一、课前布置预习
提前一天让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参照注释,参考学习辅导书《绿色通道》上的译文,对辅导书上列出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理解记忆并在书上做相关预习笔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能熟读或背诵课文,领会一词多义,学习实际应用劝说的艺术。
3、美育目标:品味学习文中有关人物劝说辞令的语言美及文章的结构美。
4、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的先国家之急后个人之忧并勇当大任的爱国精神。
三、计划安排
1、课时安排:两课时
2、学习步骤:听——读——品——用
3、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4、教学风格:把“目标教学”理论与“大语文教育观”结合起来,运用“研讨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以下各序号对应各自的课件画面)
(三)介绍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四)本课时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理解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研讨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初步理解人物形象。
放映课文朗读录音。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语句停顿、语气语速等。
放映完毕,请大家齐读。
(五)检查预习,同学主动回答。
1、通假字共其乏困()
失其所与,不知()
2、词类活用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共其乏困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教师评价
(六)继续请同学回答3、古今异义
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
4、文言句式
敢以()烦执事()许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邻之厚,君之薄也。
以乱易整,不武。
5、翻译句子
教师评价:同学们预习得不错,但有的同学掌握得欠准确,希望再认真一些。下面,我们就来理解本文的段意。请看大屏幕,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七)学生选择。
第一段段意概括:
1、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
2、晋、秦围郑
3、秦、晋围郑
答案选2。因为围郑的起因来自于晋国。
(八)学生选择。
第二段段意概括:
1、郑伯引咎自责。
2、郑伯劝烛之武接受任命。
3、烛之武临危受命。
答案选3。本文主人公是烛之武。
(九)学生选择。
第三段段意概括:
1、秦伯撤军。
2、秦伯被烛之武说服撤军。
3、烛之武说退秦师。
答案选3。从主人公的角度概括。
(十)学生选择。
第四段段意概括:
1、晋师撤离郑国。
2、晋军撤离,郑国解围。
答案:两者皆可。
教师做简短评价。
(十一)展示文章结构图
晋秦围郑图略
请同学们从文中分别找出有关“三点理由”的句子。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十二)展示“三点理由”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学生齐读“三点理由”语句。
(十三)感知课文中的战争形势
秦晋围郑形势图略
(十四、十五)秦晋围郑形势图(人物关系图)
先让学生看图,解释人物间的关系。
教师再做详细讲解:在本文中,晋、秦联军攻郑,郑国危如累卵。值此生死存亡之际,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再去劝说烛之武出马解危。烛之武慨然应允,深入敌营,对秦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服秦伯退军。在此形势下,晋国大夫子犯向晋侯建议袭击秦军,然而晋侯清醒地认识到利害关系,被迫撤军。至此,郑国得以
解围。晋、秦联军由开始的大军压境变为联盟解体、无功而返,这正像现代诗人徐志摩所说的“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学生会心微笑并与教师同步说出此句)
(十六)烛之武不像《亮剑》中李云龙那样勇猛善战,他不费一枪一炮,仅凭自己的三寸之舌就取得了远胜于李云龙的胜利。这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那样“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有的学生在点头,表示同意)
(十七、十八)课文内容探讨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文题目即是。(“烛之武”“退秦师”)
(十九)继续研讨,学生谈理解,教师总结。
2、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教师提出疑问:烛之武能临危受命,是他之前很受重用,像诸葛亮那样以报主公知遇之恩吗?
学生齐答:不是。
教师:对,不是。那么,烛之武当时担任什么官职呢?
(二十)画面内容是一句话:烛之武,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
教师强调生字的读音,然后陈述讲解: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