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 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4c3a10ede80d4d8d15a4f9a.png)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生产要素的等比例增长:一国不改变要素相对丰裕程度或比例的生产要素的增长悲惨增长:当一国生产要素增加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的出口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比价或贸易条件恶化关税:一国政府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进口配额: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出口补贴: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倾销:是一种价格歧视行为,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最佳关税:进口国由征收进口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与额外收益相等时的关税水平战略性贸易政策:通过政府的干预改变或鼓励企业既定的战略行为,以便使本国或本国企业获取最大限度的理论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贸易创造: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品的提高贸易转向:成员国之间互取消关税并建立共同对位关税所带来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和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形成贸易方面的转移国际卡特尔:跨国界的同类商品的生产者通过某种协议控制产量,划定市场销售份额,将国际市场价格维持在完全竞争价格以上,以获取垄断高额利润为目的的国际寡头垄断的组织形式进口替代: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进口导向: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并发展经济的战略汇率: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相互折价的比率远期外汇交易:交易商按商定的汇价,外汇数量订立买卖合约,在约定日期进行交割,卖方支付外汇,买方付款的交易形式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记录J型曲线:当一国货币贬值后,贸易收支呈现出初期贸易收支恶化,然后逐步改善,最后贬值效果消失情形金本位:以贵金属——黄金作为商品流通的价值尺度,流动手段,支付手段的货币制度直接投资:投资者对所投入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具有足够的影响力或控制权的投资间接投资:投资者不直接操纵或影响资金运行过程的投资绝对技术差异论:如果一国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低,则该国在该商品商品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相对技术差异论: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等产量线:产品的生产有两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效果;生产同一产品时,可以有多种要素组合形式,或生产的技术方式机会成本递增:在生产两种商品的条件下,为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生产量而不得不放弃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它不是不变而是不断增加的规模经济:单位要素投入量所耗费的成本比由这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或收益少学习曲线:既描述成本减少与特点行业产出规模不断扩大之间关系的曲线机会成本:指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因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所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量和价值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在进口竞争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增长速度超过出口部门的生产要素的增长速度罗伯津斯基定理: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若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产品产量的增加,会同时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示范效应:收入水平较高国家的消费模式及其演变,对收入水平较低国家消费模式的开放具有示范性作用需求弹性较大:当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时,需求量变化的程度超过该产品价格本身的变化程度供给弹性较大:当商品价格变化后,供给量变化的程度超过其价格变化程度外汇: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它是指外国货币和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以用于国际支付的货款浮动汇率:政府对汇率的确定和变动不加干预,任其在汇率市场上按其供求状况自行涨落的汇率国际经济一体化建立的条件(1)成员国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邻近(2)成员国之间经济的互补(3)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稳定需要照顾到每个成员国的经济利益(4)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制度比较接近关税同盟的动态影响(1)大市场效应(2)促进企业竞争的激化(3)有助于吸引第三国的直接投资(4)可能会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关系(1)性质不同。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2dcf33e5f0e7cd1842536f3.png)
国际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2、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
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3、比较利益: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
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4、国际分工: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
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
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5、贸易乘数:指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作用,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贸易乘数公式中,它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的和的倒数。
贸易乘数原理主要分析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l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这是因为出口增加可以刺激出口工业,相应的刺激与出口相关的工业的增长。
(2003)6、贸易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这就是贸易创造。
7、贸易转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这就是贸易转移。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091d5a5b0717fd5360cdc71.png)
名词解释2、罗伯津斯基定理: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4、购买力平价: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6、贸易条件:指该国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
7、幼稚产业理论:对于某些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
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
9、跨国银行:也称为多国银行。
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
10、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
11、单一价格定律: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存在价格歧视前提是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套利12、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该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外国销售商品的行为13、重商主义 :一国药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14、进口配额:是指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对特定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者金额给予直接限制的政策措施。
15、最惠国待遇:它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16、里昂惕夫之迷:根据H-O理论,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17、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
18、非关税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efa4c887e21af45b207a89b.png)
自给自足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modity price in isolation):在生产和消费那一点上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公切线的斜率。
贸易条件下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modity price with trade):两国贸易平衡时贸易双方共同的均衡价格。
不完全分工(inplete specialization):一国并不是花费所有的资源和技术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是同时生产一部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反映了一国为了进口的某一需要的商品数量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它具备了需要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
在两国条件下,一国的贸易条件是另一国贸易条件的倒数。
在不止两种商品的贸易世界中,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ies):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要素丰裕度是一国的资源拥有状况,即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
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hscher-Ohlin theorem):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factor-proportions or factor-endowment theory):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9f8b78702d276a200292ed7.png)
1.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之比。
2.比较优势: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是指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而另外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遵循两优取重,;两弊取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则双方都获得利益3.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等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4.贫困化增长:当一国由于某种原因,使传统出口商品出口规模极大增加,其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该国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
5.斯托尔播洒之谬尔森定理;此定理认为,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是价格或报酬则下降6.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资本拥有量相对丰富,按照赫—俄理论应该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国。
然而他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理论预测不同,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
7.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8.特定要素模型该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产品:劳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可以再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劳动总量固定并可达到充分就业9.产业内贸易:国家间类似产品的双向贸易。
10.产品生命周期:把产品从诞生到衰落的过程视为一个生命周期,即产品的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不同的阶段,占据支配地位的要素不同,形成的比较优势不同,国际贸易在各国发生。
11.重叠需求:高收入国有对低值品需求的消费者,低收入过有对高档品需求的消费者,两国之间就存在交叉需求,即重叠需求。
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
12.外部规模经济: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整个行业的产出规模的增加而递减。
他是一种外部经济性的表现。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12099c2aeaad1f347933f25.png)
1、国际贸易的交换利益:是指如果个人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不同的偏好,那么通过互相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
2、国际贸易的专业化利益:是指个体或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3、国际均衡价格:是指一国的过剩需求等于一国的过剩供给时,对应的相对价格。
4、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
5、开放经济:是指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存在着广泛的联系。
6、封闭经济:是指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没有任何的经济往来关系7、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
8、比较优势: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是指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优势,而另外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遵循“两优取重,两弊取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则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9、绝对优势: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是指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另外一种产品上处于绝对劣势,另外一个国家相反。
如果两个国家都从事自己占优势的商品的生产和国际交换,都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10、机会成本: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因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所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量或价值。
11、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12、罗伯津斯基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13、贫困化增长(悲惨的增长):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偏向出口的贸易大国的经济增长使得进口与出口大幅度增加并引发贸易条件的恶化,致使国民福利水平下降的负作用超过国民福利提高的正作用,最终使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的现象14、要素密集度:一国中产品包含要素之间的比较)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国与国之间比较)15、里昂剔夫之谜: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比率低于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比率,即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故称为H-O反论或里昂惕夫之谜。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74d935bf01dc281e53af09a.png)
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贸易所得是指一个国家从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的利益。
一个国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能够获得诸多利益。
4.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是指引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优替换物或是去最好机会的价值5.充裕要素(abundant factor)充裕要素是指一个国家供给相对多的生产要素6.要素价格(factor prices)是指每一单位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给所有者带来的收入。
(生产要素主要有四种: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7.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biased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是指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大于在另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8.要素价格均等化(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是指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将因国际贸易而趋于相等。
9.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是指只能用于特定部门的生产而不能再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10.偏向型增长(biased growth)是指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大于在另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
11.边际支出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pend)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12.福利恶化型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是指一国整体福利水平恶化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在严格假定下可能出现的一种极端情形。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d090816c281e53a5802ff61.png)
国经名词解释(仅供参考)名词解释:1.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地域分工说。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2.比较优势理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商品,彼此都节省了劳动力,都得到了好处。
3.相互需求理论:从需求和交换比率方面论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
4.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
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5.需求偏好相似性理论: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理论。
6.里昂悌夫之谜:根据H-O理论,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7.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该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外国销售商品的行为。
8.补贴:实际上是出口国为了能使自己的企业产品有竞争力,返给企业的税收。
9.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
10.贸易依存度:外贸依存度是指进出口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贸易依存度= 进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GDP)×100%。
11.贫困化增长:它的含义为:当一国由于某种原因(一般总是单一要素供给的极大增长)使传统出口商品的出口规模极大增长,其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该国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0c4d1c00c22590102029dcd.png)
第二章1.绝对优势: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派生需求:源于对消费品的需求的工业产品的需求。
4.贸易所得:作为一种降低进口关税和其他贸易自由化国家经验结果的净效益。
5.一般均衡分析:是指(与局部均衡分析相反)把各种市场和价格的相互作用都考虑进去的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虑所有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情况下,考察整个经济系统完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6.非贸易品:本质上不可以贸易流通的商品。
7.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8.局部均衡分析:也称局部均衡分析,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9.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这种结论被称为贫民劳动论。
10.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称为转换线,简称PPF。
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11.相对需求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被需求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D。
12.相对供给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可供给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S。
13.相对工资:是指该国工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23f1c8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99.png)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际经济学名词的解释:
1. 国际贸易:指的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它涉及到出口、进口、贸易平衡、贸易政策等。
2. 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贸易顺差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而贸易逆差则相反,即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3. 毛出口和净出口:毛出口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总额,而净出口则是减去进口额之后的出口额,也可以被视为贸易顺差。
4. 汇率:汇率是表示一种货币相对于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它在国际贸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5. 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交易货币的市场,其中包括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
6. 资本流动:资本流动指的是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包括外国直接投资、股票和债券投资等。
7. 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波动造成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8. 关税:关税是对进口货物征收的税款。
9. 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自由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而贸易自由主义则主张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
10. 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的相对优势。
11. 多边贸易体制:多边贸易体制是指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的规则和机构,最重要的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WTO)。
1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由189个国家组成的全球性金融机构,旨在促进全球货币合作和稳定。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国际经济学名词的解释。
这些名词有助于理解和研究国际经济领域的相关问题和现象。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31b862c453610661ed9f439.png)
1、要素丰裕度:是从一国整体的角度来衡量其要素禀赋状况。
2、提供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反映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为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3、产品生命周期:产品要经历创新、成长、成熟、衰退阶段的全过程,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技术传播,比较优势在国际间进行转移过程的统称。
6、有效保护率:就是由于各种保护措施下而引起的国内增值的提高部分与自由贸易条件下增值部分相比的百分比。
7、要素密集度:系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8、关税配额:指征收关税与进口配额相结合的一种限制进口的措施。
9、汇率制度: 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的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基本内容包括:确定汇率的原则与依据;维持与调整汇率的方法;管理汇率的法规、制度和政策等;制定、维持与管理汇率的官方机构。
10、契约曲线:是(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时)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或者(在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换时)两个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11、出口补贴:政府为了降低出口商品价格,增强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与出口厂商的补贴12、贸易创造:是当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后,一些原来在本国国内生产的产品现在被同盟内其他国家更低的进口产品所替代,从而增进了同盟内部成员国福利的贸易效应。
15、模仿滞后:是指技术领先国家发明出一种新产品到落后国(模仿国)模仿并能够生产出同样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
16、关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个税种。
是指一国海关依法对进出境的货物或者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17、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是指国家制定法令,规定政府机构在采购时要优先采买本国产品的做法。
18、要素密集度逆转:要素密集度颠倒也是里昂惕夫之谜的一种代表性解释。
要素密集度颠倒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b57270ca300a6c30c229f4a.png)
1.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2.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了考察有限资源条件下,资源在不同产品间的分配可能性问题。
3.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能使社会或者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4.机会成本:为增产一单位的某产品所必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5.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价格之差6.绝对优势理论:两国相互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绝对劣势的产品,对两国都有利7.比较优势理论:两国相互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贸易后对两国都有利8.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9.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10.H-O定理: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11.H-O-S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收入与绝对收入,即国际贸易的结果会使贸易间的要素价格趋向均等。
12.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13.悲惨增长:是指随着贸易的进行,一国进口需求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转移至他国的利益,使得一国总体福利水平下降14.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于其它部门的需要15.重叠需求理论: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16.消费者行为假设: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17.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18.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19.规模收益递增: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20.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规模经济,即某一产业大量的企业集中在一个晓得国家或者集中在一个国家的一个地区,出现较大的产业规模,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21.先行优势:在发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的进入22.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赋23.名义保护率:是指某种进口商品进入一国关境时海关根据海关税则所征收的关税税率24.有效保护率:当关税是唯一的贸易保护工具时,我们把关税对某一特定部门的净效应当作关税壁垒,也包括进来时,那么这种净效应叫做有效保护率25.进口配额: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275b8d9ce2f0066f533227d.png)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贸易基础: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条件.2、贸易模式:分别进出口哪些商品.3、贸易所得: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4、绝对优势: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一个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另一国家在另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则两国分别在其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5、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6、机会成本:它是指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选择一单位某一物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
7、要素禀赋: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所拥有的可利用经济资源的总量。
8、要素密集度:单位产品的相对要素投入比率9、要素充裕度: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裕性,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相对资源供给量10、进口配额: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允许进口一种商品的直接数量限制。
11、自动出口限制:当一国出口威胁到进口国整个国内经济时,进口国以全面贸易限制相威胁,引导另一国―自愿‖地减少某种商品的出口。
12、国际收支: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经济交易以及国际间经济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13、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
14、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一国居民与其他国家居民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发生的所有交易15、抛补套利:在即期市场上买入准备投资的外币,同时卖出外汇远期以避免汇率风险。
16、无抛补套利:利用两国市场的利率差异,把短期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市场调至利率较高的市场进行投资,以谋取利息差额收入。
(区别:是否采取措施覆盖掉本币贬值的汇率风险)17、内部均衡:实现低失业率下的国内经济稳步增长(充分就业率/每年失业率不高于4%/5%,每年通货膨胀率不高于2%/3%)18、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均衡(或一种有意的短期不均衡)(H-O模型基本定理):要素相对富裕度和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差异,而生产成本的差异又是导致了不同国家贸易前相对价格不同的原因。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91242ef172ded630b1cb6df.png)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1、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2、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如果X产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 X =K X/L X,大于Y产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 Y=K Y/L Y,即k X >k Y, ,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3、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4、罗伯津斯基定理:PPT上:假设某一生产要素总量增加,比如说资本供给增加了ΔK。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书上:假设某一生产要素总量增加,比如说资本供给增加了ΔK。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要素变化后,要素相对价格仍会保持不变,从而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也保持不变。
5、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6、有效保护:是指某一行业生产或加工中增加的那部分价值(即附加值)受保护的情况,所以保护的程度需以国内生产的附加值的提高来衡量。
有效保护的计算公式:EPRj= (V’j-Vj)/Vj*100%7、配额(即进口配额)PPT上:是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书上:是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174417a168884868762d674.png)
1.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处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2.有效保护率:是指某一行业生产或加工中增加的那部分价值(即附加值)受保护的情况。
或者:关税或其它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
3.出口补贴:指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贴或间接补贴。
4.铸币平价:两国货币间的比价要用其各自所含的含金量来折算。
两种货币的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
1生产可能性曲线:又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是分析供给的工具之一,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服务的最大产量的组合。
3.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首先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与勒纳推导出来的,指的是在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情况(即国内外价格不变)下,本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条件。
令ηX 、ηM 分别表示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需求价格弹性,当且仅当1>+M X ηη时,才有0>de dB ,即本币贬值才能够改善国际收支。
4.所谓支出调整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 policy ),主要由凯恩斯理论所表明的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成。
通过实施支出调整政策可达到相对于收入而改变支出水平的目的。
1. 需求逆转:当某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 -O 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逆转。
2.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
在测算之前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该是资本相对丰裕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这样,按照H-O 定理,可以预测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实证检验结果却与根据H-O 定理所得出的预测情况相反,这个理论预测与实证检验结果之间的矛盾被称作里昂惕夫之谜。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88f682bcfc789eb172dc894.png)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1.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用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粗略衡量。
2.贸易基础(basis for trade):两国贸易增长的原动力。
只有当其能从中获利时才会自愿从事贸易。
3.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由生产专业化和贸易引起的一国消费的增加。
4.重商主义(Mercantilism):17、18世纪盛行的理论,指出一国富裕的出路在于限制进口,刺激出口。
因此一国的盈利必然建立在他国的亏损之上。
5.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上比另一国家有更高的效率。
6.比较优势理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解释一国在生产所有商品都不如他国有效或相对他国有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互利贸易仍能发生。
该国应生产并出口其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进口其绝对劣势较大的商品。
7.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反映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斜率为负,凸向原点,且不相交。
8.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一国或地区的显性比较优势由一国或地区中各种主要商品的进出口净额的百分比来衡量。
9.交易所得(gains from exchange):由交易引起的消费增加,与国家在闭关自守时继续生产相比较而言。
10.分工所得(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由于生产专业化引起的消费增加。
11.提供曲线(offer curves):反映一国为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或在各种相对商品价格下,一国愿意出口和进口的程度。
12.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13.劳动密集型商品(labor-intensive commodity):在所有相对要素价格条件下,均有较高的劳动/资本比率的商品。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e2b731877232f60ddcca189.png)
1.绝对优势: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派生需求:源于对消费品的需求的工业产品的需求。
4.贸易所得:作为一种降低进口关税和其他贸易自由化国家经验结果的净效益。
5.一般均衡分析:是指(与局部均衡分析相反)把各种市场和价格的相互作用都考虑进去的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虑所有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情况下,考察整个经济系统完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6.非贸易品:本质上不可以贸易流通的商品。
7.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8.局部均衡分析:也称局部均衡分析,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9.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这种结论被称为贫民劳动论。
10.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称为转换线,简称PPF。
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11.相对需求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被需求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D。
12.相对供给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可供给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S。
13.相对工资:是指该国工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3c857cc58f5f61fb736662b.png)
名词解释2、罗伯津斯基定理: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4、购买力平价: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6、贸易条件:指该国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
7、幼稚产业理论:对于某些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
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
9、跨国银行:也称为多国银行。
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
10、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
11、单一价格定律: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存在价格歧视前提是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套利12、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该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外国销售商品的行为13、重商主义 :一国药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14、进口配额:是指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对特定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者金额给予直接限制的政策措施。
15、最惠国待遇:它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16、里昂惕夫之迷:根据H-O理论,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17、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
18、非关税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1.国际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2.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社会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即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包括国际贸易纯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理论)。
3.国际贸易纯理论: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从事贸易的利益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
主要包括:贸易动机、贸易方向、贸易结构的决定因素,国际市场的均衡,以及贸易对各国生产、消费与福利的影响等。
4.国际贸易政策理论:探讨贸易政策(如关税、配额、区域一体化等)对各国各项经济活动与福利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条件或环境下,政府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最佳选择。
5.国际贸易:世界各国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买卖与交换活动。
它既包括本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也包括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国际贸易是由各国的对外贸易所构成,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因此,国际贸易通常也被称作世界贸易。
6.净出口:很多国家在同类商品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时,如果一定时期内的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称为净出口;反之,则称为净进口。
7.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称外贸系数,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贸易总额(进口额与出口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8.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
9.机会成本: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产出数量。
10.提供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反映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为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11.相对价格:Px/Py定义为商品X的相对价格,其含义是用商品Y代替货币,作为商品X的计价单位,表示一个单位的商品X能交换到的商品Y的数量。
(国际贸易是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异基础上的)。
12.比较利益学说:由李嘉图提出,若两贸易参与国生产力水平不相等,A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B国,处于绝对优势,B国则相反。
两个国家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A国集中生产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B国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
13.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通常用人均资本存量表示。
14.要素密集度: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15.H——O定理:由于两国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
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16.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17.里昂惕夫之谜: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与H—O理论恰恰相反。
18.罗伯津斯基定理: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会同时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
19.特定要素:除劳动以外的要素,该要素只能用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而不适合于其他部分的需要。
20.流动要素(共同要素):即劳动要素,该要素是一种流动要素,可用于生产任何产品。
21.重叠需求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从需求面探讨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核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22.规模经济: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23.外部规模经济:单个厂商的平均成本与其自身规模无关,但随着整个行业的扩大,该行业的平均成本降低。
24.产业间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25.产业内贸易:各国彼此交换同一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即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行为。
26.产品生命周期:新产品经历发明、应用、推广到市场饱和、产品衰落,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四个阶段。
27.新贸易理论: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来源,对国际贸易基础作出新的解释。
28.贸易条件: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又称为“进出口交换比价”。
人们通常用计算一国贸易条件指数的方法来了解该国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
计算公式如下: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29.差异产品:是指在产品设计及品牌上明显不同于同类产品,且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
30.关税: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收。
31.从量税:根据贸易商品的物理量生征收的关税。
32.从价税:根据贸易商品的价格或单价征收的关税。
33.进口附加税:一国海关对本国进口商进口商品时除征收一般关税外,根据某种目的所加征的一种关税。
(如反倾销税)。
34.有效保护率:整个关税体系对某一进口竞争行业附加值受保护的程度。
ERPj=(V j’-Vj)/Vj (ERPj:有效保护率,Vj、Vj’分别表示征收关税前后j行业(或商品)的国内生产附加值。
35.非关税壁垒:一国政府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
36.进口配额: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是一种比进口关税更严厉的保护措施)。
37.国别配额:进口国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进口商品规定不同的进口限额。
38.倾销:是指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39.掠夺性倾销:为了排除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
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公平贸易”行为。
40.反倾销税:进口国政府在确认外国出口商销售到本国市场的商品有倾销行为时,对该商品所征收的进口附加税。
41.出口补贴: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贴或间接补贴。
42.直接补贴:政府直接向出口商提供现金补助或津贴。
43.间接补贴:政府对选定商品的出口给予财政税收上的优惠。
44.自愿出口限制:商品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之下,自愿地限制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数量或出口金额。
45.歧视性公共采购:一国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给予国内供应商优先获得政府采购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
46.幼稚产业: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47.坎普标准:是经济学家坎普在综合了穆勒标准和巴斯塔布尔标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的外部规模经济与幼稚产业保护的关系。
48.最佳关税: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
其条件是: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
49.关税的价格效应: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会使进口产品的价格上升。
如果关税征收国是一个小国,则关税全部由国内消费者承担;如果关税征收国是一个大国,则关税由国内消费者和国外出口商共同承担。
50.关税的贸易效应:即关税的生产效应与消费效应之和。
征收关税导致国内生产增加,国内消费减少。
关税导致贸易减少。
51.进口替代战略: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省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的战略。
52.出口导向战略: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
53.经济一体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54.自由贸易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55.关税同盟:是指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实行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
56.共同市场: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贸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57.经济联盟:指不但在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
58.贸易创造: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
成员国相互贸易的利益会增加。
59.贸易转移: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有可能使非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国被同盟内成员国相对更高的进口所取代,从而恶化资源的配置,背离比较优势原则)。
60.自由贸易:又称贸易自由化,是指主张放松乃至取消国家间的贸易限制,以使商品和劳务在各国市场上自由流动的一种理论或政策。
61.保护贸易:又称贸易保护主义,是指主张由国家采取措施来管理和干预进出口贸易的一种理论或政策。
62.最惠国待遇: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个缔约国的一切贸易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应同样无条件地给予其他缔约方。
63.国民待遇: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船舶及产品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船舶、产品的同等待遇。
64.可预见性原则:各成员国在其贸易政策或规定执行以前,要对成员国公开并通知世界贸易组织。
65.直接投资:指投资者对所投入的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控制权的投资。
66.间接投资:指投资者不直接操纵或影响资金的运行过程的投资。
67.市场内部化:企业为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和投资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变成企业内部的行为。
68.跨国公司内国际贸易:即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指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国外子公司相互之间在产品、技术和服务方面所进行的贸易。
69.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70.国际收支平衡表:以复式记帐法系统记录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从事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表格。
71.经济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国民生产总值。
72.出口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出口。
73.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出口收入,即到期债务与出口的比率。
74.经常项目: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的项目,它记录的是一国国际经济交易的主体。
涉及商品进出口、服务进出口、单方面转移、要素收益等项国际收支。
75.资本项目:记录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变动。
76.汇率: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或把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77.经常项目的可兑换:是指以贸易等为目的的外汇交易实现自由兑换。
78.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是指取消资本流入和流出的汇兑限制,任何一个货币持有者都可以按照市场汇率将一种货币自由兑换成其他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79.基本收支差额:一定时期内经常项目与长期资本金融项目借方总额与贷方总额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