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管理办法
厦门理工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暂行
附件2:厦门理工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做好我校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管理工作,提升学校与行业、产业、地方的融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等三个文件(《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暂行办法》)的通知”(教技[2014]2号)、“福建省教育厅、财政厅等六部门《关于实施福建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闽教科〔2012〕79号)以及《福建省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及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闽财教〔2015〕3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厦门理工学院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6-202000年)》,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厦门理工学院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地方急需、省内一流”的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我校综合改革行动计划,发挥我校学科优势,积极联合科技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构建协同创新模式,建立一批中心,解决若干相关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难题,与区域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技术难题攻关,与厦门及周边地区龙头企业形成良好互动关系。
第三条中心建设遵循“创新引领、全面开放、深度融合、特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多元、开放、融合、持续”的运行机制,以协同创新引领我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四条中心实行公开遴选,坚持“扶优扶强”和“择优遴选”原则,突出特色,强化优势,目标考核,动态管理。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五条申报组建中心须由厦门理工学院牵头,积极吸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境内外科研院所等多家单位的科技创新力量参与,体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分工协同、机制创新.第六条中心的研究方向必须符合厦门市、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规划,在省内影响力处于领先水平,参加的企业原则上应具有较强产业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第七条已开展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研究,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或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
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
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简称“2011计划”)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根据XX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XX理工大学“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地方急需、省内一流”的要求,围绕科学前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我校多学科的优势,积极联合省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构建协同创新模式。
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培养一批拔尖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建设鲜明的优秀本科大学的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三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遵循“创新引领、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多元、开放、融合、持续”的运行机制,以协同创新引领我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四条协同创新中心实行公开遴选,坚持“扶优扶强”和“择优汰劣”原则,突出,强化优势,目标考核,动态管理。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五条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协同创新中心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充分利用我校的优势学科,以优秀科技人才为核心,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我校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的深度合作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
第六条申请认定的XX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方向选择紧密围绕、XX或地方行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协同创新模式选取合理。
2.已建立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和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
3.从协同创新的实际出发,在组织管理、人员聘任、科研考核、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机制体制改,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科技行业创新管理办法
科技行业创新管理办法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科技市场中,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然而,要实现有效的创新并非易事,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创新管理办法来引导和支持。
以下是针对科技行业创新管理的一些具体办法。
一、建立创新文化1、鼓励冒险和尝试在科技行业,没有冒险就没有突破。
企业应该鼓励员工大胆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即使可能会失败。
对于那些勇于创新但未取得成功的尝试,不应给予惩罚,而是要进行分析和总结经验教训。
2、开放沟通与合作营造一个开放的沟通环境,让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员工能够自由交流想法。
促进团队合作,打破部门壁垒,使创新的灵感能够在整个组织中流动。
3、尊重和奖励创新对于提出创新想法并取得成果的员工,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奖励。
奖励可以包括物质奖励、晋升机会、荣誉表彰等,以激发更多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二、人才管理1、招聘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在招聘过程中,不仅仅看重学历和工作经验,更要关注应聘者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面试题目,筛选出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
2、持续培训与学习科技行业变化迅速,为了保持创新能力,员工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企业应为员工提供定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包括参加行业会议、在线课程、内部培训等。
3、建立创新团队组建跨学科、跨部门的创新团队,让不同背景的人才汇聚在一起,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同时,为创新团队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专注于创新项目。
三、创新流程管理1、创意收集与筛选建立一个有效的创意收集机制,鼓励员工随时提出创新想法。
然后,通过专业的评估团队对这些创意进行筛选,挑选出具有潜力的项目进行进一步的开发。
2、项目立项与规划对于筛选通过的创意,要进行详细的项目立项和规划。
明确项目的目标、时间表、预算、资源需求等,确保项目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3、项目执行与监控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监控机制,及时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
对于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要及时进行调整和解决,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关于印发《河北工业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模板】
**大学文件校政字〔2014〕93号签发人:展永关于印发《**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校内各部门、单位:《**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大学二0一四年五月二十日附件:**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和《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冀教科[2012]1号)精神,为做好我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遵循“需求导向,多元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
第三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应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学校成立“2011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整体发展规划,协调并解决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的重大问题,落实人才、政策、资金及其它配套条件建设。
第五条学校成立“2011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建设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第六条协同创新中心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应成立理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机构,设立必要的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人才、科研和分配等相关政策。
第三章类型与层次第七条协同创新中心分为: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第八条协同创新中心分为学校、河北省和国家三个层次。
1.学校协同创新中心。
依托学校二级学院优势科技资源,联合学校内外多方资源培育建设,经学校认定。
经认定的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统一命名为:“**大学XXX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同意建设,但未经认定的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统一命名为:“**大学XXX协同创新中心(培育)”。
2.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依托学校优势科技资源,联合校外多方资源培育建设,报请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管部门认定。
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14.06.06•【字号】教科技〔2014〕477号•【施行日期】2014.06.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考核评价正文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教科技〔2014〕477号各高等学校:为有效提升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撑推动作用,根据《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试行)》(教科技〔2013〕172号),现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评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报告省教育厅、省财政厅。
附件: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评办法(试行)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2014年6月6日附件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评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动全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健康发展,有效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质量,充分发挥财政引导和奖励资金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科技〔2012〕711号)、《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试行)》(教科技〔2013〕172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协同创新中心,是指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批准立项建设,并得到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没有得到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评(以下简称“绩效考评”)是指根据协同创新中心的使命和目标任务,通过构建科学、规范、可行的考评指标体系,对协同创新中心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运行管理情况、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取得的成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
教育部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教育部创新团队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提高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育部创新团队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开展创新性研究的团队。
第三条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遵循“突出重点、择优支持、动态管理、协同创新”的原则。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四条申报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基本条件包括:(一)团队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相关领域已取得突出成绩。
(二)团队带头人应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在团队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团队成员应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发展潜力。
(四)团队所在学校应能为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
第五条团队带头人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二)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近五年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管理经验。
第六条团队成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二)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积累和研究成果。
(三)能够积极参与团队的研究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章申报与评审第七条教育部创新团队的申报工作由教育部统一组织。
各高等学校按照申报通知的要求,组织本校团队进行申报。
第八条申报材料包括团队申报表、团队研究计划、团队成员相关证明材料等。
第九条教育部组织专家对申报团队进行评审。
评审程序包括形式审查、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
第十条评审专家根据团队的研究方向、创新能力、研究基础、团队结构、支撑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评审意见。
第四章支持措施第十一条教育部对入选的创新团队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经费主要用于团队开展科研活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
第十二条学校应为创新团队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和政策支持,包括科研场地、实验设备、人员配备等。
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
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为规范我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确保我校协同创新中心健康有序运行,扎实推进我校“XXXX计划”,切实提升我校创新能力,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协同创新中心坚持统筹、委托与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科研处),统筹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
各二级学院受学校委托管理牵头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
各协同创新中心依据章程实行自主管理。
相关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如下:(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主要职责:1.落实XX学院“XXXX计划”领导小组确定的顶层设计、宏观布、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2.受理并组织协同创新中心的申请、论证和立项;3.负责制定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协同创新中心的检查、监督、评估和验收;4.负责办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等机构人员的备案工作。
(二)牵头二级学院是协同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主要职责是:1.负责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组织和工作;2.指导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的运行管理,成立由二级学院主要领导负责参加的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协调并解决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政策、资金及其他配套条件;指导成立中心理事会;3.根据中心建议,负责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报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配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做好协同创新中心的验收与评估工作;4.协调与各参与单位之间的合作等有关事宜。
二、管理与运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应以学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重点围绕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等四种类型实施建设。
1.XX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在XX学院“XXXX计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协同创新中心采取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制定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配套的内部制度等,报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备案。
唐山师范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
唐山师范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一、总则为了加强唐山师范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中心设置唐山师范学院协同创新中心是为推进学校科研创新和产学研合作而设立的专门机构。
中心设有中心主任、副主任和相关工作人员。
三、中心任务1. 开展科研创新项目管理工作,协调学院各相关学科开展创新研究;2. 负责申报和管理科研项目,组织并监督项目的进展;3. 组织学院师生参与国内外创新研究交流活动,推动学术交流和合作;4. 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转化;5. 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为学校和社会提供科技支持和解决方案。
四、中心管理1. 中心主任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和决策,副主任协助主任完成相关工作;2. 中心设立科研项目管理、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等工作组,分工明确,任务有序;3. 加强与学校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作,推进协同创新中心与学校整体发展的衔接;4. 中心每年制定工作计划和预算,按照学校相关程序执行。
五、中心项目管理1. 项目申报:中心根据学校科研创新需求和政策,组织各学科制定项目计划和申报书,经中心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按照学校相关程序报送上级部门进行审批;2. 项目执行:由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完成研究任务,确保项目按照计划顺利进行;3. 项目评估:项目结题后,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向学校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进展和成果。
六、中心学术交流1. 中心组织学院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推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合作;2. 中心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3. 中心加强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创新研究和项目合作。
七、中心产学研合作1. 中心积极与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2. 中心支持学校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申报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3. 中心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为企事业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和提供解决方案。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关于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示区组发〔2016〕2号),进一步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在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多园创新驱动和协同发展,依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中科园发〔2015〕8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支持资金(以下简称一区多园支持资金)从中关村示范区专项资金中列支,并按照年度预算进行安排。
第三条一区多园支持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遵循公开公正、聚焦重点、择优支持、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四条支持对象为在中关村示范区及京津冀范围内重点合作和辐射区内开展绿色生态园区、特色园区、创新社区、军民融合园建设和存量空间资源盘活改造的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单位;服务示范区企业的人才住房保障项目的投资、建设或管理单位;向园区辐射转移和落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精尖"产业项目、公共服务平台的创新主体;开展智慧中关村示范试点的项目单位.- 1 -第二章支持内容第五条推进绿色生态园区建设。
支持分园、特色园区和创新社区开展整体绿色生态建设,鼓励园区申报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或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探索生态建设机制创新,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发展。
对规划范围不少于40亩或建筑规模不少于3万平方米、已编制生态规划或实施方案、集成生态智慧或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服务不少于5个领域且已完成项目不少于3项的,按照已完成项目生态建设投资的40%给予资金支持,每年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第六条推进存量空间资源盘活改造.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盘活存量土地或空间资源,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对盘活土地面积在10亩(含)以上,且规划获得相关部门审批并已开工建设的项目,给予项目盘活改造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单位一次性300万元资金支持.(二)对园区存量楼宇、厂房等空间资源进行内部整理改造,且改造完成后用于创业孵化或者入驻高新技术企业使用面积不少于60%的项目,盘活改造面积在8000平方米(含)以上,给予项目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单位一次性200万元的支持资金;盘活改造面积在5000平方米(含)至8000平方米,给予项目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单位一次性100万元支持资金.第七条推进特色园区和创新社区建设。
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资金管理,促进项目资金管理的制度化、精细化、科学化,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桂政发〔2008〕57号)和有关财经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资金(以下简称项目资金)是指由自治区级财政安排,专门用于支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资金。
第三条项目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公开透明运行、绩效目标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四条项目牵头高校应遵循“突出重点、统筹安排、专款专用、绩效管理”的原则使用和管理项目资金。
(一)突出重点。
项目资金的使用导向是推动高等学校深化改革,打造协同创新机制,培育优势特色,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支持的重点是引导高等学校通过机制创新,聚集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服务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
(二)统筹安排。
项目牵头高校负责项目资金的统筹支配,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有效整合各协同单位的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三)专款专用。
项目资金必须用于规定范围内的支出,不得挪作他用。
各项目牵头高校可以在本办法规定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具体用途。
(四)绩效管理。
项目资金属于引导性和奖励性的财政资金,在建设期内,依据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管理目标及要求,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五条自治区教育厅会同财政厅负责编制项目整体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项目资金的申报、评审和立项,以及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工作。
第六条项目牵头高校是项目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应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细化到事”的要求,明确学校科研、财务、人事、资产(设备)、审计、监察等部门与协同创新中心及相关协同单位之间的权责关系和监管责任,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约束机制,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三篇
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三篇篇一: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一、总则(一)为加强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的科学管理,根据《20XX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二)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标准:1、科学研究:通过校企、校地结合,组织协同创新项目,并明确任务、联合攻关,产出区域经济社会急需发展,惠及民生的重大研究成果,体现出需求性、改革性、创新性和系统性,促进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建立知识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的环境和氛围。
2、人才培养:通过协同创新项目的实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通过创新项目研究和吸收多学科领域专家的参与开发,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向学科发展、向教学层面转化,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培养XXXX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为XXXX的现代服务,向社会有关业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使其成为全国相同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3、学科建设:以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在研究的过程中,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创新研究成果,形成新学科课程基础,有计划地举办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接受国内同行的研究人员,建立图书资料和信息网络等措施,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窗口作用,努力建成为本学科的全国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基地。
4、咨询服务:通过协同创新项目和承揽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吸收XXXXXXXX 行业领域的工作人员参与合作研究、派遣专兼职研究人员担任实际工作部门顾问等措施,面向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及社会XXXXXXXX行业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建成XXXXXXXX行业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
5、深化机制、体制改革:要把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作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通过建立协同创新项目研究人员聘任制和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妥善平衡各方责任权利关系,不断探索协同创新机制,在探索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2011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管理办法
“201 1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为做好“2011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的管理工作,根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办法适用于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中四类“2011协同创新中心”,即“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A类)、“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B类)、“而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C类)和“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D类)的评审认定。
第二条评审认定坚持全面开放、择优认定的原则,须在高校前期充分培育组建并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基础上.,才能申报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认定。
第三条评审认定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有实效的标准,宁缺毋滥。
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具有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具备良好机制体制改革基础和明显培育成效的协同创新中心。
第四条评审认定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建立第三方评审机制,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五条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成立“2011计划”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办公地点设在教育部。
第六条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由来自国家有关部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以及海外机构的战略科学家、行政管理专家和知名学术专家组成。
第七条专家咨询委员会由“2011计划’’领导小组聘任.每届50人左右,一届任期四年。
原则.卜.每位咨询专家任期不得超过两届,高校现任领导不得参加咨询委员会。
第八条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一)对“2011计划”发展战略、计划口标、阶段任务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与建议;(二)对通过专家评审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综合咨询,提出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候选私单;(三)参与评估验收以及绩效评价T作,并对“20ll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四)承担“2011计划”领导小组委托的其他相关工作。
XXXX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
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一、总则(一)为加强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的科学管理,根据《2011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二)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标准:1、科学研究:通过校企、校地结合,组织协同创新项目,并明确任务、联合攻关,产出区域经济社会急需发展,惠及民生的重大研究成果,体现出需求性、改革性、创新性和系统性,促进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建立知识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的环境和氛围。
2、人才培养:通过协同创新项目的实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通过创新项目研究和吸收多学科领域专家的参与开发,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向学科发展、向教学层面转化,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培养XXXX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为XXXX的现代服务,向社会有关业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使其成为全国相同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3、学科建设:以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在研究的过程中,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创新研究成果,形成新学科课程基础,有计划地举办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接受国内同行的研究人员,建立图书资料和信息网络等措施,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窗口作用,努力建成为本学科的全国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基地。
4、咨询服务:通过协同创新项目和承揽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吸收XXXXXXXX行业领域的工作人员参与合作研究、派遣专兼职研究人员担任实际工作部门顾问等措施,面向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及社会XXXXXXXX行业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建成XXXXXXXX行业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
5、深化机制、体制改革:要把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作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通过建立协同创新项目研究人员聘任制和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妥善平衡各方责任权利关系,不断探索协同创新机制,在探索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江西省科技协同创新体研发引导扶持管理办法》政策解读
《江西省科技协同创新体研发引导扶持管理办法》政策解读一、《江西省科技协同创新体研发引导扶持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是什么为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决定》(赣发〔2012〕12号)及相关规定,江西省科技厅于2014年发布了《江西省科技协同创新体研发引导扶持管理办法》(赣科发专字(2014)60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为保持工作的延续性,进一步防范化解科技创新领域重大风险,优化科技协同创新体管理,释放企业创新活力,2019年,结合《江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赣府发〔2016〕35号)、《江西省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赣财文〔2017〕38号)等相关文件,江西省科技厅对2014年发布的《管理办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2020年5月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并于2020年5月18日发布新《管理办法》(赣科发专字(2020)60号)。
二、新《管理办法》主要有哪些内容新《管理办法》共十章三十七条。
第一章总则提出了“科技协同创新体”和“技术协同创新体研究院”的定义。
第二章明确了科技协同创新体(院)申报方式和认定条件,科技协同创新体的申报条件共有七条,技术协同创新院在满足科技协同创新体申报条件的基础上另有五条。
第三章介绍了两种扶持方式及其对应金额,一种为有偿借款,即以低息贷款的模式将财政扶持资金拨付给项目承担单位,组建期满后归还本息;另一种为贷款贴息,即以科技协同创新体为贷款主体,向正规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并用于研发及产业化,财政扶持资金用来贴补产生的相应利息。
第四章阐述了科技协同创新体(院)申报成功后,项目承担单位获取扶持资金的方式。
以有偿借款方式扶持的科技协同创新体或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须向省财政投资管理中心质押龙头企业部分股权;以贷款贴息方式扶持的科技协同创新体,须向省科技厅提交相应的贴息申请材料。
协同创新管理办法
协同创新管理办法一、目的:为了提高公司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职责, 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形成良好的协作氛围~避免交叉作业~结合公司各职能部门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二、适用范围:本办法规定了协同创新的组织领导机构~协同创新各部门职责等~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协同创新考核。
三、组织领导:,一,公司创新管理委员会是协同创新管理的领导组织~负责公司协同创新运作的领导、指导工作。
组长:总经理副组长:分管副总成员: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二,公司创新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协同创新运作并实施考核~考核成员由生产技术部、经营管理部、综合部、财务部等相关人员组成~生产技术部负责日常联络、协调与服务工作。
四、职责:根据各职能部门实际职责进行划分在协同创新的工作范围。
生产技术部:,一,负责编写技术创新相关文件,,二,负责科技项目的收购、验收、评审和科技论文收购等方面的工作,,三,负责定期召开季度双创推进会~并制定相应的落实措施,,四,负责组织分厂申报永煤集团年度科技创新项目,,五,负责公司专利申报,,六,负责公司科技成果的申报和转化工作,,七,负责对外相关科技创新接待工作,,八,负责集团公司季度双创检查汇报及接待工作.经营管理部:,一,负责制定年度创新管理实施方案、季度管理创新计划和总结以及管理创新相关文件制定工作,,二,负责公司合理化建议的收购和评审工作,,三,负责公司管理创新项目的收购、验收和评审工作,,四,负责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制度,,五,负责健全H型双通道管理制度并规范执行,,六,负责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绩效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制度,,七,负责制定年度或季度培训计划~且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技术、工艺方面的培训,,八,负责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学习~每季度至少一次,,九,负责建立单位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列专项科目管理~全部用于科技市场运作进行科技成果奖励~不能截留、挪用.综合部:,一,负责编制年度创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季度创新宣传计划、总结,,二,负责宣传宣创新政策~创新典型~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三,负责编写年度群众性创新活动方案和季度实施计划~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成效明显,,四,负责编制单位科技创新简报等~每半月至少向集团公司上报科技动态一次.财务部:,一,负责制定完善的科技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二,负责建立完善科技经费投入台账~并根据各科技项目的真实情况在财务系统中“研发支出”科目中进行正确归集~充分享受研发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三,负责推广资金科技投入账目的管理工作~购买的专利和专有技术使用费在财务研发支出科目中列支.每月初及时向集团公司报上月科技投入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同创新管理办法一、目的:为了提高公司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职责, 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形成良好的协作氛围~避免交叉作业~结合公司各职能部门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二、适用范围:本办法规定了协同创新的组织领导机构~协同创新各部门职责等~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协同创新考核。
三、组织领导:,一,公司创新管理委员会是协同创新管理的领导组织~负责公司协同创新运作的领导、指导工作。
组长:总经理副组长:分管副总成员: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二,公司创新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协同创新运作并实施考核~考核成员由生产技术部、经营管理部、综合部、财务部等相关人员组成~生产技术部负责日常联络、协调与服务工作。
四、职责:根据各职能部门实际职责进行划分在协同创新的工作范围。
生产技术部:,一,负责编写技术创新相关文件,,二,负责科技项目的收购、验收、评审和科技论文收购等方面的工作,,三,负责定期召开季度双创推进会~并制定相应的落实措施,,四,负责组织分厂申报永煤集团年度科技创新项目,,五,负责公司专利申报,,六,负责公司科技成果的申报和转化工作,,七,负责对外相关科技创新接待工作,,八,负责集团公司季度双创检查汇报及接待工作。
经营管理部:,一,负责制定年度创新管理实施方案、季度管理创新计划和总结以及管理创新相关文件制定工作,,二,负责公司合理化建议的收购和评审工作,,三,负责公司管理创新项目的收购、验收和评审工作,,四,负责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制度,,五,负责健全H型双通道管理制度并规范执行,,六,负责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绩效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制度,,七,负责制定年度或季度培训计划~且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技术、工艺方面的培训,,八,负责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学习~每季度至少一次,,九,负责建立单位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列专项科目管理~全部用于科技市场运作进行科技成果奖励~不能截留、挪用。
综合部:,一,负责编制年度创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季度创新宣传计划、总结,,二,负责宣传宣创新政策~创新典型~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三,负责编写年度群众性创新活动方案和季度实施计划~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成效明显,,四,负责编制单位科技创新简报等~每半月至少向集团公司上报科技动态一次。
财务部:,一,负责制定完善的科技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二,负责建立完善科技经费投入台账~并根据各科技项目的真实情况在财务系统中“研发支出”科目中进行正确归集~充分享受研发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三,负责推广资金科技投入账目的管理工作~购买的专利和专有技术使用费在财务研发支出科目中列支。
每月初及时向集团公司报上月科技投入情况。
五、考核原则: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每季度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照考核标准组织考核。
六、考核对象:生产技术部、经营管理部、综合部、财务部。
七、考核内容:相关部室考核评分表见附表。
八、考核方式:各部室考核每季度进行一次~年终进行年度考评。
每季度的第三个月5号前由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按照考核评分标准对各部室上季度协同创新运作情况进行逐项检查考核。
九、奖惩:相关部室考核结果按百分制分为A、B、C三个等级~90分,不包括90分~以下相同,以上为A级~80-90分为B级~ 80分以下为C级。
考核结果达到A级的奖励部门月度工资总额的3%,考核结果达到B级的不奖不罚,考核结果为C级的给予部室500元处罚。
十、附则:,一,本制度解释权归河南XXXXX实业有限公司。
,二,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附件:1. 协同创新考核评分表2. 协同创新流程附件1:协同创新考核评分表考核部门:综合部日期: 部门考核指标标准分考核评分标准考核得分编制年度创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季度创新未编制年度创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季度创新宣传计划宣传计划~宣传创新政策~创新典型~创新或内容不具体扣10分~未配合创新管理办公室广泛开展成果和创新人才。
有年度群众性创新活动方创新宣传扣10分~宣传形式单一扣10分。
未对创新型100分综合部案和季度实施计划~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优秀人才进行专题报道扣5分。
无年度群众性创新活动成效明显。
负责编制单位科技创新简报等~方案和季度实施计划扣10分。
未及时编制单位科技创新每半月至少向集团公司上报科技动态一次。
简报扣5分~未及时向集团公司上报科技动态扣3分。
合计考核部门: 考核人员: 审核: 批准:协同创新考核评分表考核部门:财务部日期:考核部门考核指标标准分考核评分标准考核得分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扣10分~科技经费无正常来源扣制定有完善的科技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科技10分~未建立科技费用专项台账或账目内容不完整扣10分~经费有正常来源~建立完善的科技经费投入无科技费用支出预算扣10分~科技项目支出未通过“研发台账~并根据各科技项目的真实情况在财务80分支出”项目核算扣10分~研发支出会计科目辅助账不完整系统中“研发支出”科目中进行正确归集~扣10分~未正确归集研发费用扣10分~未积极进行研发费充分享受研发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扣10分。
财务部推广资金作为科技投入账目清楚~购买的专推广资金作为科技投入未建立项目费用使用台账扣10分~利和专有技术使用费在财务研发支出科目20分购买的专利和专有技术使用费未计入财务研发支出科目扣1 中列支。
每月初及时向集团公司报上月科技分。
未及时上报科技投入情况扣10分。
投入情况。
合计考核部门: 考核人员: 审核: 批准:协同创新考核评分表考核部门:经营管理部日期: 考核部门考核指标标准分考核评分标准考核得分制定年度管理创新实施方案和季度管理创新计无年度管理创新实施方案扣5分~无季度管理创新工作计划或内容划~管理创新项目正常进展~按计划执行~有季不具体扣5分~管理创新项目未按计划执行扣5分~季度总结分析度总结分析。
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并积极不认真、不全面扣3分。
未积极进行合理化建议活动扣3分~合理30分采纳落实。
每季度开展管理创新工作方法1项~化建议未落实扣2分。
无管理创新工作方法扣3分~管理创新成果工作思路新颖~工作有改进、方法有改善、效率无验收材料和总结报告扣2分~管理创新成果评比不及时扣2分~有提高~管理成效显著。
管理成果奖励不及时扣5分。
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制度。
健全H型双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制度扣7分。
无H型双通道管理制度或通道管理制度并规范执行。
制定专业技术人员职未正常规范扣8分。
专业技术人员未制定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20分业生涯发展规划~扣5分。
经营管理部年度或季度培训计划应包含有新技术、新工艺培培训计划无新技术、新工艺方面内容扣10分。
未按计划进行培训训内容~且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技术、工艺方面或无培训总结分析扣10分。
未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学习或外出25分的培训。
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学习~每季度至学习后无个人学习总结报告扣10分。
主要领导没有讲课视频记录少一次。
的扣5分。
未建立创新奖励基金及创新绩效结构工资制度扣10分。
未列专项建立单位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列专项科目管理~科目管理扣5分。
申请奖励未正常进行扣10分。
奖励程序不规范全部用于科技市场运作进行科技成果奖励~不能25分 ,各项奖励分配有主管领导签字及分配明细并公示,扣5分。
有截截留、挪用。
留、挪用现象扣10分。
考核部门: 考核人员: 审核: 批准:协同创新考核评分表考核部门:生产技术部日期:考核得分考核部门考核指标标准分考核评分标准未成立科技创新领导组织和建立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扣5分~科技创成立科技创新领导体制和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有新管理机构及人员职责不明确扣5分,激励科技创新的相关制度不专职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职责明20分健全、内容不切实际扣5分,不及时更新扣5分,未建立创新绩效确。
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配套措施。
考评体系的扣5分。
无年度科技项目计划扣10分~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实施单位、研编制年度科技项目计划~立项论证程序规范。
实究时间和项目经费等缺一项扣8分~科技项目立项申请书或项目论行科技项目招议标制度~产学研项目应签订技术证意见少一项扣8分。
科技项目招议标制度不完善或招议标程序执合同~自主研发科技项目应有计划任务书。
每季30分行不规范扣10分。
未正常召开科技创新推进会扣5分。
无会议纪要度召开一次科技创新推进会~落实创新工作。
或具体落实措施不具体扣5分。
未对分厂、部室创新计划总结评比进行公示扣5分。
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内容操作性不强扣5分~科技项目完成后未建立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科技项目完成后应及时及时申请各级进行评价或重大项目鉴定申请未备案报批扣5分~研生产技术提交评价申请~按规定分级评价~验收鉴定材料究报告编制不规范、评价程序不规范、无定性或定量评价意见、验15分部齐全~建立主要完成人按责任大小和工作量进行收证书填写内容不完整扣5分~鉴定证书未及时备案或评价资料存排名机制~充分体现主要完成人的劳动成果。
档不全者少一项扣5分。
主要完成人排名机制未建立或未按责任大小和工作量进行排名扣5分。
建立科技成果收购体系~对经过评价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收购申请材料少一项扣5分~无收购评审程序和标准或评及时进行季度收购奖励~收购奖励程序规范~收审过程不公开、不规范扣5分~收购未分级实施或收购面达不到80%15分购要体现量大面广~分级进行~及时兑现奖励~扣5分~收购奖励兑现不及时扣5分~无奖金分配方案或未按贡献奖金分配按创新责任大小合理分配。
大小进行分配扣5分。
每季度按时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分厂、部室进行科未按时对分厂、部室进行考核的扣5分~未及时兑现科技考核奖罚技市场考核~及时兑现各种科技考核奖罚,每季的扣5分,未按时收集科技成果扣5分~未按时组织相关人员对项度进行一次科技成果收集~并组织相关人员对项20分目进行评价验收的扣5分~未及时对科技成果进行收购奖励的扣5目进行评价验收~对经过评价的科技成果及时进分。
行季度收购奖励。
合计考核部门: 考核人员: 审核: 批准:附件2:协同创新流程业务经营主体创新管理分厂流生产技术部备注综合部财务部安环部永煤公司管理部办公室程节点负责技术创新工作负责创新宣传工作负责科技创新经费负责管理创新工作成立考核小组进行协同创新考核市场化公示考核收购奖励结果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