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的概念
浅析索绪尔的共时与历时
浅析索绪尔的共时与历时作者:贾攀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对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区分是索绪尔在语言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本文主要探讨了索绪尔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定义和特点、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关系以及确立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意义。
【关键词】:索绪尔;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导语“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F. De Saussure)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杰出的语言学家,是全球公认的现代语言学之父。
《普通语言学教程》——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一、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定义及特点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因此,它跟其他一切研究价值的科学一样,具有内在二重性。
所以他把所有的语言现象分为共时性现象和历时性现象两类,在语言学研究过程中,共时和历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关语言学的静态面的一切都是共时的,有关演化的一切都是历时的。
同样,共时态和历时态分别指语言的状态和演化的阶段。
”[1]并提出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指出“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相反的,历时语言学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
语言的共时研究〔synchronic study 〕和历时研究〔diachronic study 〕又称静态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
共时的描写以一个固定的时间(通常,但非必须,是现在)为它的观察角度,关注的是同一时期语言系统中各项共存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单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研究语言的价值等等。
大多数的语法书就属于此类型。
索绪尔的历时语言是在语言的历史过程中研究语言。
历时语言学关注的则是在时间上彼此代替的各项连续要素间的关系,更多的研究语言中要素的类比、交替、粘合等变化现象。
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系统本身,历时语言学研究与语言系统本身无关的现象,虽然这些现象影响过这一系统。
从模因论看语言的共时性与历时性
从模因论看语言的共时性与历时性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的新理论,也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尝试从模因传播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入手探讨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辩证关系:共时和历时是不可分割的,共时研究不能排除演化的概念,历时研究不能排除系统的概念。
标签:模因论共时性历时性辩证关系一、引言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模因论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一直在发展,模因及其相关学说已成为当前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人们早已不再囿于模因定义的讨论,许多学者已开始用模因论来解释社会文化领域的各种现象,如精神病病因、同性恋的社会禁忌、建筑中的现代主义风格、科学生态学等(Preti and Miotto,1997;Gatherer,2001;Salingaros and Mikiten,2002;Blute,2002)。
值得一提的是剑桥大学动物系的Kendal和Laland(2000)为模因进化建立了可行的数学模型;Lynch(1996:17~39)曾经专门探讨了模因论与经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认知心理学、心灵哲学、民俗分析以及历史等诸多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Chilton(2005)从语言和认知层面分析了具体语篇中的隐喻表达,认为思想观念传播问题可以从模因的角度进行解释。
国内关于模因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的界面也日趋拓宽,如何自然(2003,2005,2007)将模因论引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深入分析语言使用中的模因现象;张莹(2003)、朝江洪(2004)、王斌(2004,2006)等把模因引入翻译研究中,论证了模因对翻译研究的启迪作用;徐盛桓(2005)从模因论探讨了文学作品的互文性研究,并试图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以模因为分析手段,建立起一个可供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的理论框架;尹丕安(2005)则分析模因对隐喻概念形成、发展以及传播所起的作用;肖云南、杨璐(2009)则致力于为第二语言环境下模因理论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第二语言习得给出相应的模因学角度建议;在音乐界,童忠良(2004)则借助模因理论提出“五声调式基因论”。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是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共时语言学主要研究一种语言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语音、语法、词汇和语义等方面的规律,而历时语言学则关注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共时语言学研究的是一种语言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现象和规律。
它关注的是语言的静态状态,即某一时期内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共时语言学通过对一种语言在某一时期内的语音、语法、词汇和语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描述,揭示语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在共时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被看作是一种规则系统,通过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元素的组合和变换来构建意义。
与之相对应的是历时语言学,它研究的是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历时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动态变化过程,即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语言变化。
历时语言学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语言形态、语法、词汇和语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语言的演变规律和语言变化的原因。
在历时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被看作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现象,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在语言研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共时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对一种语言在某一时期内的分析和描述,揭示语言系统的规则和特征。
历时语言学则关注语言的演变和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语言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语言的历史变化和语言变化的原因。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在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使用了各种方法和工具。
共时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和词汇学等,通过对语言形式和结构的分析和描述,揭示语言系统的规律和特征。
历时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语言比较、语言变迁和语言历史等,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语言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语言的历史变化和语言变化的原因。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和语言使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共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一种语言在某一时期内的语音、语法、词汇和语义等方面的规律,从而提高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效果。
从模因论看语言的共时性与历时性
为模因新宿主 。这种 不断扩展 的 自 我复制过 程正是模因与
基 因相似 的 进 化现 象 。
括 同化 、保 持 、 表达 和 传 输 四个 阶 段 。之 所 以 说 模 因 是 思 也 日趋 拓 宽 ,如 何 自然 ( 0 3 0 5 2 0 )将 模 因 论 引 2 0 ,2 0 , 0 7 维病毒 ,是 因为 它从 一个宿主过渡到另 一个 宿主 ,不断变 入 语 用 学 的研 究 领 域 ,深 入 分 析 语 言 使 用 中 的 模 因现 象 ; 化着 形 态 ,但 始 终 保持 其 固 有 的模 式 。 张 莹 (0 3 、 朝江 洪 ( 0 4 、王 斌 ( 0 4 2 0 )等 20 ) 20) 20 , 06 语 言 模 因论 给 语 言 的 演 化 提 供 了新 的视 角 , 为 语 言 演 把模 因引入 翻译研究 中,论证 了模 因对翻译研究 的启迪作 变引入 了信息复制 的观点 ,语言 中的模 因具 有某 些符号特 用 ;徐 盛 桓 ( 0 5 2 0 )从 模 因论 探 讨 了 文 学 作 品的 互 文 性 研 性,但它又是超符号的 ( 自然 、何雪林,2 0 :2 5 何 0 3 0 )。 究 ,并 试 图 以我 国 古 典 诗 词 为 例 , 以模 因 为 分 析 手 段 ,建 语 言 的共 时性 和 历 时 性 与 语 言 模 因有 着 密切 的 关 系 ,尤 其 立 起 一 个 可 供 文 学 作 品 互 文 性 研 究 的 理 论 框 架 ; 尹 丕 安 是 历 时 性 的 研 究 更 多地 涉 及 到 语 言 模 因 的演 化 , 即便 是 语 (05 2 0 )则 分 析 模 因 对 隐 喻 概 念 形 成 、发 展 以及 传 播 所 起 言 共 时 性 也 脱 离 不 了和 语 言模 因 同代 之 间传 播 的联 系 。 因 的作 用 ; 肖云 南 、 杨 璐 ( 0 9 2 0 )则 致 力 于 为 第 二 语 言环 境 此 ,借 助 模 因论 来 探 讨 语 言 共 时 性 和 历 时性 之 间 的 关 系 有 下 模 因 理 论 的运 用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 同 时 为第 二 语 言 习 得 给 着 重 要 的 启迪 意 义 。 出相 应 的模 因 学 角 度 建 议 ; 在 音 乐 界 ,童 忠 良 ( 0 4 则 20) 三 、 语言 的共 时性 和 历 时性 借 助模 因理 论提 出 “ 五声 调 式 基 因论 ” 。 索 绪 尔 《 通 语 言 学 教 程 》 ( 下 简 称 “ 程 ” ) 的 普 以 教 模因与语言之 间的界面研 究 已经展 开,但 是 尚处起步 基 本特 点 之 一 是 区 分 语 言 共 时 与 历 时 。他 的伟 大 功 绩 在 于 阶 段 , 还 比较 零 散 ,未 形 成 一 定 的 系 统 ,值 得 开 发 的 重 要 强 调 对语 言 系 统进 行 研 究 。 议 题 还 不 少 ( 朝 群 、何 自然 ,2 0 :3 ) 。本 文 拟 从 语 谢 07 1 索 绪 尔 倾 向 于把 系 统 归 入 共 时领 域 , 把 变 化 归 入 历 时 言 模 因 的 复 制 和 传 播 的两 种 方 式 即 “内容 相 同形 式各 异 ” 领 域 ,这 就 似 乎 割 断 了语 言系 统 与 自身 变 化 的联 系 。在 我 的 基 因型 和 “ 形式 相 同 内 容 各 异 的 ”表 现 型 入 手 阐 明 语 言 们 的 实 际语 言 中 系 统 和 变 化 密 不可 分 , 因 为 变 化 总 是 继 承 的 共 时 性 和 历 时性 是辩 证 统 一 的 关 系 : 两者 是 相 互 联 系 , 先 前 语 言 的某 些 特 点 。变 化 都 始 于 共 时 层 面 ,因 而 是 系 统
索绪尔共时与历时的认识
索绪尔共时与历时的认识作者:贾攀概要:共时和历时只是两种看待问题的观点,是语言客观存在的纵横交错的两个方面,两个不同的研究角度,作为研究语言的两条轴线,它们有着不同的指向,有不同的研究范围,方法和原则上也有很多差别。
我们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必须把共时的研究和历时的研究区别开来,把握好它们之间的界限,不仅符合语言实际,而且在语言研究的方法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语言学研究过程中,共时和历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关语言学的静态面的一切都是共时的,有关演化的一切都是历时的。
同样,共时态和历时态分别指语言的状态和演化的阶段。
”[1]并提出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指出“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相反的,历时语言学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
语言的共时研究〔synchronic study 〕和历时研究〔diachronic study 〕又称静态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
共时的描写以一个固定的时间(通常,但非必须,是现在)为它的观察角度,关注的是同一时期语言系统中各项共存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单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研究语言的价值等等。
大多数的语法书就属于此类型。
索绪尔的历时语言是在语言的历史过程中研究语言。
历时语言学关注的则是在时间上彼此代替的各项连续要素间的关系,更多的研究语言中要素的类比、交替、粘合等变化现象。
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系统本身,历时语言学研究与语言系统本身无关的现象,虽然这些现象影响过这一系统。
历时语言学可以放在语言系统之外加以研究,所以普通语言学更侧重对共时语言学的研究。
一、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关系在《教程》中,索绪尔用大量的篇幅写历时语言学,他的实际做法并没有“不管历时态”,并且索绪尔充分指出了语言的绝对变化性。
为了说明“语言学中绝对有必要区别两种秩序的现象”,[1] 教程中几次运用比拟来说明“共时”“历时”二者之间的关系,索绪尔把历时态比作物体,而把共时态比作物体在平面上的投影;用树干纵断面和横断面来比拟历时和共时研究的不同;在众多比拟中,下棋的例子最为精辟。
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的概念
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的概念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常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人类学、语言学和历史学。
共时性研究关注的是其中一特定时刻的社会、语言或文化现象,而历时性研究则关注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和变化。
两种方法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存在差异。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概念。
共时性研究是指对其中一特定时刻进行的研究。
它关注的是社会、语言或文化现象在特定时刻的状态和特征。
共时性研究的目的是对当下的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揭示社会、语言或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研究者通常会选择一个特定的时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该时期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共时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时期的社会、语言或文化特点,揭示我们所处的社会、语言或文化背景对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的影响。
共时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现象进行捕捉和记录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因为研究者只能通过捕捉当下的数据来了解现象的特点,所以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调查问卷、访谈、观察和文献研究等。
数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
历时性研究是指对一段时间内发展和变化的研究。
它关注的是社会、语言或文化现象的演化和发展过程。
历时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语言或文化现象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规律。
研究者通常会选择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以追踪和揭示这一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历时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时间和历史背景的考虑。
因为研究对象的发展和变化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所以时间因素和历史背景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理解非常重要。
研究者需要考虑并分析社会、语言或文化现象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演变和变化趋势,以了解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
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共时性研究侧重于捕捉和描述特定时刻的现象,而历时性研究则侧重于追踪和理解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和变化。
作物史研究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_评_中国南瓜史_陈明
2017年第4期近年来,国内作物史研究开始兴盛,成为科技史、农业史学界关切的学术畛域。
百余年前,就有学者主张研究中国作物专史,梁启超尝言:“中国农业最发达而最长久,资料也很多,非给他做一部好历史不可。
农业、农器、农产物的历史,都应该做。
”[1](P305)时至今日,作物史研究已逐渐积淀成为一个储量惊人的学术富矿,吸引着众多学者聚焦于此,并取得了诸多有分量的学术成果①。
南瓜传入中国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亦是传统社会“救荒价值仅次于玉米和番薯”(按:著者语,第246页)的菜粮兼用型传统作物。
学术界对美洲作物史的研究“大都集中于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以及烟草、花生、美棉等经济作物,对蔬果作物的研究很少,但仍有对辣椒、番茄等的专题研究并论述较多,对南瓜的研究却是寥寥无几”[2](P2)。
因此,著者拣择南瓜作为勘探与考察对象,致思于南瓜史研究,撰成一部专著专论中国南瓜史,弥补了国内学术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南瓜栽培入选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的名录(备选)②,彰显其历史意义与学术研究价值。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农业历史专业研究学术机构,在中外农业交流史、作物史研究方向聚集一批有志农业史研究的青年才俊,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前有何红中先生作物史专著《中国古代粟作史》③,今有青年俊彦李昕升先生独著《中国南瓜史》(简称《南瓜史》,下同),该书已于2017年1月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
《南瓜史》全书共计43万字,可谓“包罗万象”。
除去序、前言、绪论、结语、附录及后记,正文共分八章,分别是“南瓜的起源与传播”“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笔者对《南瓜史》的解读借鉴参考了索绪尔语言学中“历时性”与“共时性”概念陈明,男,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史。
“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
摘要:摘要:历时分析是十九世纪语言学家最感兴趣的分析方法。
而共时分析是结构主义者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一书中同时用到了历时性和共时性分析方法,详细论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复调性,指出其是对欧洲小说传统的创新性继承。
关键词:关键词:巴赫金;历时性;共时性在19世纪,历时分析法是许多语言学家最感兴趣的研究方法。
“共时性”与“历时性”分析,是分别从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的维度考察社会结构及其形态的视角。
前者侧重于以特定社会经济运动的系统以及系统中要素间相互关系为基础,把握社会结构;后者侧重于以社会经济运动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发展的规律为基础,把握社会形态。
运动通过静止表现出来,相对静止中有永恒的运动。
因此,共时性与历时性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而这两种分析方法被巴赫金用来分析和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作品,得出了“复调小说”之概念,蜚声学界。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认为, “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观察的一个基本范畴, 不是形成过程, 而是同时共存和相互作用。
他观察和思考自己的世界, 主要是在空间的存在里, 而不是在时间的流程中。
由此便产生了他对戏剧形式的深刻爱好。
所有他能掌握的思想材料和现实生活材料, 他都力求组织在同一个时间范围里,通过戏剧的对比延伸地铺展开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其他西方作家的作品的这一特点以及巴赫金对这一特点的论述对欧洲小说传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通过文学理论层面上的分析,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进行了论述,将历时性分析和共时性分析相结合,来共同揭示作为艺术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做出的小说形式上的创新,达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展现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来”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巴赫金开章明义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列举了以往批评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成果,肯定其优点与长处,分析其缺点与不足。
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
共时性分析
1、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的内涵 和概念分析
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博物馆是一个非营利 的永久机构,旨在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其次,博物馆致力于征集、保护、研究、 传播和展览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最后,博物馆的核心职能是为 其所属社会团体及其成员提供服务,并致力于促进社会进步。这些方面共同构成 了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的内涵和基本概念。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分析,深入探讨了其 历史演变、内涵、概念、特点以及与其他国家博物馆定义的比较分析。历时性分 析表明,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始终强调了博物馆的非 营利性质、社会服务目的以及在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方面的核心职能。
共时性分析则显示,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具有较高的普遍性和适应性,了博 物馆的核心职能和社会责任,并能够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特点。
2、不同时期国际博协博物馆定 义的变化和特点
自1974年以来,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更新。其中,1983年 的定义为“一个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征集、保护、研究、传 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强调了博物馆为社会服务的目 的。1992年的定义为“一个致力于实现其社会和自然科学遗产保护、研究、传播 和展览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
在共时视阈下,译者风格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风格和翻译策略上。研究者们 运用语言学、文体学、对比语言学等方法,分析了译者在词汇、句法、语篇等层 面的风格特征。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了译者在特定时期、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翻译 活动及其风格表现。然而,这些研究大多以实证研究为主,缺乏对译者风格的历 时性分析和比较。
,强调了博物馆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贡献。2007年的定义为“一个 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致力于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 展览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强调了博物馆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 的作用。
浅析索绪尔的共时与历时观点
浅析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观点韩佳庆(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是本世纪最著名、影响也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
他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被称作“现代语言学之父”。
索绪尔在语言学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并提出了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
本文主要从共时与历时产生的背景、定义与关系以及共时优先的意义与局限性来把握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的观点。
一、共时与历时理论产生的背景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盛行,比较学派开辟了语言研究许多新的领域,但“却没有建立起一门真正的科学,因为它没有成功地探索出所研究对象的本质”。
索绪尔发现历史比较语言学并没有确定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因而批判性的继承历史比较语言学并创立了结构主义。
他区分语言和言语,明确了语言研究的对象,又走到了语言研究的第二条分叉路口,“一条通往历时,另一条通往共时”。
二、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定义、关系索绪尔以时间因素为切入点,认为时间的元素的介入会改变语言事实、影响语言研究,“使这门科学面临着两条不同的道路”。
从科学研究价值的二重性来看,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与其他同价值有关的科学(例如政治经济学的劳工和工资)一样,具备内部二重性。
因此他区别出两种语言科学,它们各自对应着“静态”和“演变”两种状态,而“所有和静态相关的就是共时的;和演变有关的就是历时的,”这就是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也称为静态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
索绪尔认为,历时观点和共时观点之间的对立是绝对的。
第一,“共时语言学关心的是联结共存要素和在说话者的集体思维中形成系统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也就是说共时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系统内部各项要素之间在一定时间内的相互作用,也可以说是语言的某种状态,或者说是某一特定状态的语言系统,而且不考虑时间因素。
而“历时语言学,研究各项非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够成系统”,换句话说,历时语言学考虑“时间因素的干预”,也就是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某种语言演变时一个又一个不断延续着的阶段。
“共时性”和“历时性”统一
“共时性”和“历时性”统一摘要:本文通过对类型学理论的形成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内涵的分析,并通过与其他建筑理论进行比较,总结出类型学建筑理论在城市历史方面的积极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城市建筑的历史问题进行再思考和更好的解决。
关键词:类型学;原型;共时性;历时性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the central opinion and connotation of Typology as well as comparing it with the other theories of architecture revolved,the author draws the conclusion about the positive aspects of Typology in order to rethink and solve the history problem of urban architecture better.Key words:typology;arch-type;synchronic;diachronic20世纪,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强调功能性、实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使建筑师摆脱了历史建筑式样的束缚,但同时也忽略了城市发展的连续性。
而历史复古主义者们则热衷于历史片断的复原和仿效,以达到与历史的传承。
在这种背景之下,建筑师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探索着新的建筑发展方向,发展出了众多新的建筑理论,类型学理论便是其中之一。
最富于代表性的则是罗西的类型学思想。
欧洲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历史内涵是类型学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古罗马时期建筑的类型法则及其所表达的建筑品格也一直是古典主义建筑师的创作源泉。
身处意大利浓郁的传统氛围之中,罗西更是在这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1类型学的理论早在18世纪,“类型”的概念已被Q·德·昆西提出:“类型并不意味着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种因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则……”可见,所谓“类型”与样板的复制不同,而是通过揭示事物原初动因来寻求答案。
“共时性”和“历时性”统一
“共时性”和“历时性”统一摘要:本文通过对类型学理论的形成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内涵的分析,并通过与其他建筑理论进行比较,总结出类型学建筑理论在城市历史方面的积极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城市建筑的历史问题进行再思考和更好的解决。
关键词:类型学;原型;共时性;历时性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the central opinion and connotation of Typology as well as comparing it with the other theories of architecture revolved, the author draws the conclusion about the positive aspects of Typology in order to rethink and solve the history problem of urban architecture better .Key words:typology; arch-type; synchronic; diachronic20世纪,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强调功能性、实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使建筑师摆脱了历史建筑式样的束缚,但同时也忽略了城市发展的连续性。
而历史复古主义者们则热衷于历史片断的复原和仿效,以达到与历史的传承。
在这种背景之下,建筑师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探索着新的建筑发展方向,发展出了众多新的建筑理论,类型学理论便是其中之一。
最富于代表性的则是罗西的类型学思想。
欧洲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历史内涵是类型学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古罗马时期建筑的类型法则及其所表达的建筑品格也一直是古典主义建筑师的创作源泉。
身处意大利浓郁的传统氛围之中,罗西更是在这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1类型学的理论早在18世纪,“类型”的概念已被Q·德·昆西提出:“类型并不意味着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种因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则……”可见,所谓“类型”与样板的复制不同,而是通过揭示事物原初动因来寻求答案。
共时性和历时性
索绪尔*提出的一对术语,指对系统的观察研究的两个不同的方向。
历时性,就是一个系统发展的历史性变化情况(过去—现在—将来);而共时性,就是在某一特定时刻该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些因素,可能是经过不同的历史演变而形成的,甚至属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但是,既然它们共存于一个系统之中,那么它们的历史演变情况就暂居背景地位;显现的是各因素共时并存而形成的系统关系。
Synchronic Linguistics --a study of language at a single moment in time.
共时性语言学是研究理论上处于一个时点的语言:描写语言的一个"状态",不管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例如,可以对16世纪的英语,现代英语分别作公时描写.
历时语言学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例如,古英语和近代英语之间发生的演变可以从音韵,语法,语义几方面研究(历时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历时语更注意将共时描写作为历史研究的前提,更注意历史研究对一般语言学理论的意义.。
共识角度和历时角度
共识角度和历时角度
共时和历时是索绪尔在研究语言学时,提出的在方法论上的两种分法。
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
历时语言学: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
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研究应该是共时的他强调,语言学的研究应该去除时间因素的干扰,语言学家要描述某个词的价值,并不需要求助于词源。
换句话说,语言学是描述性的,应当描述当下语言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研究系统中要素的变迁。
历时性就是从线性的历史维度把握事物,共时性就是从横向的内容维度把握事物。
举个例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发现。
二者是何种关系?我们可以从理论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角度来探讨。
历时性角度:分析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生成,按照时间序列分析,者表现为交互建构的过程。
共时性角度:深入到两大理论内部分析二者的逻辑关联。
唯物史观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证明。
语言学共时与历时研究
2. 索绪尔的语言共时研究,并不否定语言在时间上
的变化,而是作为一种方法论手段暂时撇开微小
的变化罢了。语言总是一点一滴的变化着的,‘ 语言状态’这个概念仅仅是近似的。在静态语言 学中正像在其他科学中一样,对既定的材料若不 加以限定使之单纯化,任何论证都是不可能的。
3. 索绪尔认为,在历时的轴上只看到个别要素的变
史的和现在的,什么是要素和系统的东西,以及怎样去描 写现存的语言系统。不这样划分,人们往往只见树木,不
见森林,只要看到要素交替,而看不到语言系统的演变,
甚至认为古今语言没有质变。
曾经有人主张,在汉语语法研究上,“语体文和文言文可 用同一架格的文法来处理,绝不会遇到窒碍。”认为“语
体文和文言文的文法不分”,就可以接得上本国语言演变
同时性的轴AB, 牵扯到存在的东 西之间的关系, 在那里排除任何 时间的干扰。
连续性的轴CD, 在他上面从来也 不能一下子看到 多余一个以上的 东西,它被安排 着带有一切变化 的第一轴上的现 象。
接着,索绪尔进一步阐明语言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区别和关系。他 说,“这两种观点的对立-共时性的和历时性的-是绝对的和不 容许妥协的。系统在任何时候也不直接变化,它本身是不易变的 ,变化的仅仅是个别的要素,而不管它同整体的联系。在历时性 的情景中,它无论如何也不牵扯到系统,虽然系统制约着它。语 言是一种系统,它的一切成分能够和应该被看作是处在共时的联 系中。变化永远不是整个的在系统之中产生,而仅仅是在它的要 素中一个或另一个的联系中产生,我们只能够在系统之外来研究 。”
同的层面。”
索绪尔认为,语言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研究方法也பைடு நூலகம்同。 ① 共时仅仅知道一个情景,它的一切方法可以归结事实的搜集。而
语言学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区分
concrete situations.
.
14
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博士(Avram Noam Chomsky,1928年12月7日—)是麻省理osfcorbsieprtvaitoionn.
oMfost
grammars
are
Language state
a language at some
point in time
Diachronic 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a language through the course of
While Saussure looks at language more from a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语言
言语
.
16
.
18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
19
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 基者。索氏是现代语 言学之父,他把语言 学塑造成为一门影响 巨大的独立学科。他 认为语言是基于符号 及意义的一门科学。 现在一般通称为符号 学。
.
3
索绪尔注重语言的共时性而有别于19世纪对语言历时性 的分析。共时性观点认为——某一时间点上的一种语言 是自足的功能系统。他对现代语言学的另一个巨大贡献 是认为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是口语,而不是书面 语。他认为“语言是人类话语能力的社会产物,而且它 是被社会使用和容许人用这个能力的必要习惯的总和”, 而语言结构是受规律支配的、“意义其实是被语言创造
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的概念
共时性与历时性,是分别从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的维度考察社会结构及其形态的视角。
前者侧重于以特定社会经济运动的系统以及系统中要素间相互关系为基础,把握社会结构;后者侧重于以社会经济运动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发展的规律为基础,把握社会形态。
运动通过静止表现出来,相对静止中有永恒的运动。
因此,共时性与历时性两者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共时分析是结构主义者最喜欢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在时间的意义上,结构主义者把分析的方法概括为两种,即他们所谓的历时分析法和共时分析法。
共时性是“指沟通人与人共存关系的逻辑和心理联系,从而形成体系,这些是集体共同意识所能觉察到的”;而历时性,“是研究集体共同意识没有觉察到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联系,这些联系代代相传,但没有形成体系。
”在19世纪,大量的语言学家们最感兴趣方法是历时分析法。
他们以此方法去研究语言自身是如何发展,如何随同历史的变化而进化。
但结构主义者相信,在这两种方法中,共时分析是优于历时分析的。
因为在他们看来,研究某词过去的意义无助于现时对这一词的理解。
历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现时”的关系。
例如,在研究某一语言、某一社会或人类心灵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在某一特殊的时间中去考察它们部分与部分间的关系,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而不是研究它们在历史中的如何发展。
正是如此原因,有些结构主义者又称这种方法为“快照特写法”,而不是全景性的移动。
因此,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分类上,这种把某一研究对象放到“现时”特定时空进行“个案”性的研究,显然属于被西方的方法论学家称之为定性研究(qualiative research)的范畴。
共时性(Synchronicity)共时性,也可称为同时性。
共时性其实是对神秘现象的一种解释。
例如,你正在想自己的朋友,朋友就来了;或者你梦见一些事,后来就听说,就在你做梦的同时,就发现了这些事;等等诸如此类的所谓的神秘现象。
你会怎么来解释呢?大家通常会用“巧合”来解释这些现象。
人类意识的共时性与智慧的历时性分析
人类意识的共时性与智慧的历时性分析人类拥有复杂而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意识表现。
共时性指的是整个人类群体在某个特定时间点具有的普遍意识形态或文化观念。
而历时性则强调了人类智慧在时间长河中的演化和积累。
共时性意识可以理解为人类在同一历史时期所具有的普遍价值观、信念和文化传统,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可能存在某些共通点。
例如,在大部分文明古国,家庭被认为是基本社会单位,礼仪重要,对长辈的尊重是普遍存在的价值观。
这种共时性的意识使得人类能够在文化传承、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一种稳定性和共识,在时代交替中保持某种基本的连贯性。
然而,人类意识的演化同样具有历时性的特点。
智慧的发展是一种长期积累的历史进程,它基于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考、实践和经验总结。
历时性的智慧表现在对于环境的认知逐渐深化,对技术的创新和社会制度的优化,以及对生活意义的反思等方面。
例如,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智慧的积累和应用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中,人类的智慧主要集中在个体的生存技能和狩猎采集活动中。
而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人类开始对种植和畜牧有了更多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定居的社会形态。
这一历时性的智慧表现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突破和进步。
另一个例子是工业革命的到来,它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技进步和社会转型。
人类对能源的掌握、对机器的应用以及对社会组织结构的改造,大大提升了人类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这一历时性的智慧表现为人类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实现社会发展的不断前进。
从共时性和历时性来看,人类意识的发展可以被视为共时性的演进,以及历时性的积淀和延伸。
共时性意识使得人类在一个时代内能够形成共通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起到一种社会整合的作用。
而历时性智慧则使得人类能够通过经验和思考的累积,逐步改进社会制度、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生活品质。
然而,共时性和历时性并不是截然分离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⒊对历史概念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掌握与认识欠缺
对历史概念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掌握与认识欠缺【易错原因】任何一个复杂的抽象性的历史概念都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事实的本质性的认识,其构成往往从历时性或共时性角度可以看出其规律;因而对这类问题的解答需要判断属于哪种类型,然后进行梳理。
【应对技巧】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
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
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
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并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
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
典例5(2008,海南)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
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第二次工业革命【易错分析】解答本题易错选选C,原因在于对促成历史现象的因果联系的基本史实认识不清。
材料强调的是世界各地的分工协作,同时西欧是制造业的中心;美洲当时只是提供自然资源。
由此可见题目反映的应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概况,注意辨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出现的主要原因只有A项符合。
【正解】A.典例6.(2008,全国Ⅰ)(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
英语学习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以江南大学为例
英语学习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以江南大学为例
倪娴扬;沈双霞;苏卓阳;李夏炎;陈田志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7(000)012
【摘要】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问题日益凸显。
该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研究角度出发,对大学英语学习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总结分析了学习方法、角色定位、学习目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付之以策略,以期为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借鉴,同时也期望为广大学生学习方法的完善提供帮助。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倪娴扬;沈双霞;苏卓阳;李夏炎;陈田志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3
【相关文献】
1.共时性、历时性时空观于风景园林学设计研究的启示 [J], 崔柳;李雄
2.英语学习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以江南大学为例 [J], 倪娴扬;沈双霞;苏卓阳;李夏炎;陈田志
3.英语学习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以江南大学为例 [J], 倪娴扬;沈双霞;苏卓阳;李夏炎;陈田志
4.历时性与共时性——以湖南大学校园空间演变为例 [J], 袁朝晖;胡飞;王霞
5.古建筑APP信息架构的共时性与历时性设计研究 [J], 许沙源;蒋友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时性与历时性,是分别从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的维度考察社会结构及其形态的视角。
前者侧重于以特定社会经济运动的系统以及系统中要素间相互关系为基础,把握社会结构;后者侧重于以社会经济运动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发展的规律为基础,把握社会形态。
运动通过静止表现出来,相对静止中有永恒的运动。
因此,共时性与历时性两者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共时分析是结构主义者最喜欢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在时间的意义上,结构主义者把分析的方法概括为两种,即他们所谓的历时分析法和共时分析法。
共时性是“指沟通人与人共存关系的逻辑和心理联系,从而形成体系,这些是集体共同意识所能觉察到的”;而历时性,“是研究集体共同意识没有觉察到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联系,这些联系代代相传,但没有形成体系。
”在19世纪,大量的语言学家们最感兴趣方法是历时分析法。
他们以此方法去研究语言自身是如何发展,如何随同历史的变化而进化。
但结构主义者相信,在这两种方法中,共时分析是优于历时分析的。
因为在他们看来,研究某词过去的意义无助于现时对这一词的理解。
历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现时”的关系。
例如,在研究某一语言、某一社会或人类心灵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在某一特殊的时间中去考察它们部分与部分间的关系,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而不是研究它们在历史中的如何发展。
正是如此原因,有些结构主义者又称这种方法为“快照特写法”,而不是全景性的移动。
因此,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分类上,这种把某一研究对象放到“现时”特定时空进行“个案”性的研究,显然属于被西方的方法论学家称之为定性研究(qualiative research)的范畴。
共时性(Synchronicity)共时性,也可称为同时性。
共时性其实是对神秘现象的一种解释。
例如,你正在想自己的朋友,朋友就来了;或者你梦见一些事,后来就听说,就在你做梦的同时,就发现了这些事;等等诸如此类的所谓的神秘现象。
你会怎么来解释呢?大家通常会用“巧合”来解释这些现象。
不过有一个人却提出了自己对这些现象不同的理解,这个人就是瑞士籍精神分析学家荣格。
1930年荣格首先使用“共时性(Synchronicity)”一词来对这些超自然的现象进行描述。
促使他对这些现象进行关注的原因是因为荣格发现在其一生中发生相当多“有意义的巧合”事件,用“巧合”来解释往往不能令人信服。
尤其是如果一个人一生中多次经历类似的巧合时,这种概率解释就更加缺乏说服力了。
荣格本人的经历使得他无法接受这种巧合论的解释。
他曾写道:“众多事情难以预料地凑合在一起,使得视概率为一决定性的因素之观点,很难成立。
”这使得他一直寻求一个理论性的概念来说明这种超自然现象。
于是他用“共时性(Synchronicity)”来描述这种心理状态与客观事件间的非因果关系。
1952年荣格在《论共时性(On Synchronicity)》一文中详细定义其所要处理的概念。
他认为共时性是一种巧合现象,并不局限于心理的领域,可以从“心灵母体内部”与“我们外在世界”,甚或同时从这两方面跨越进入意识状态。
当两者同时发生时便称为“共时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