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
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
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
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
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
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语法概说语法的继承和发展1、语法的继承性和稳固性。
例句: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②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③丁卯卜,王獲大鱼。
(《卜辞通纂》以上古文句子语序:主→谓;述→宾;状→述2、发展变化,例如:“也”字→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注:现代汉语没有一个词可与之对应。
宾语前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词类的划分▲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其他词的结合能力以及在句子中充当的结构成分。
①根据有无结构能力,把词分外叹词和叹词以外单位词(实词、虚词)②根据能否充当句子结构成分,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③根据语法功能,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
虚词分为: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
主要实词的语法功能㈠名词:表示人、事物或者时间、地点名称的词叫做名词。
A、名词的组合能力。
1、名词能接受数量词的修饰限制。
例句:①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②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荀子·宥坐)2、名词能受形容词的修饰。
例句: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3、名词能接受名词、代词的限制。
例如:①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左传)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4、名词不能接受副词的修饰,因此,名词前一旦出现副词,该名词即临时活用作与其义相关的动词。
①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史记)注:名词前有副词修饰时,这些名词都临时改变词性,活用为动词。
5、名词不能带宾语,因此名词后一旦出现宾语,该名词便失去名词的特点,活用为动词。
①左右欲兵之。
(史记)②父曰:“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而履之。
B、名词在句子中充当的结构成分。
文言文中的名词在句法功能上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可以充当句子中的主语、宾语和定语。
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
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主谓句
单句
非主谓句
复句
名词谓语句 动词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
名词性非主谓句 动词性非主谓句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叹词性非主谓句
(5)句群 由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语法单位。 句群有的只包含两个句子,结构层次比
较简单;有的包含多个或者十多个甚至 几十个句子,结构层次比较复杂。
3、递归性——指在语言单位的组合过程中,各种语法规则可 以反复地无限地使用。例如:
木头房子
一所木头房子
老师的一所木头房子
他的老师的一所木头房子
他的小学老师的一所木头房子
他的丈夫的小学老师的一所木头房子
“电影真好看”
---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小敏知道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我听说小敏知道了小芳说电
句子、句群、段落的关系
将这些语法单位分成三级: 第一级:语素(构词单位)
第二级:词和短语(构句单位或叫 构件单位)
第三级:句子和句群(表述单位)
四、语法规范
(1)关于语法规范,注意以下几点: A、属于外族语言的说法,是不符合规范的。 B、属于古汉语的现在已经消失的说法,也
象概括即语法学。 这句话合语法。 我没学过汉语语法。
2、语法学
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语法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 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
3、语法系统
语法规则构成的系统。
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法结 构成分的组合规则和关系所构成的整体。 在这个意义上,一种语言只能有一个客 观的语法体系。——语法
吃+了 吃了+西瓜 他+吃了西瓜
吃了 吃了西瓜 他吃了西瓜
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
三、语法单位
语素 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结构单位)
词 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四
(造句单位)
级 单 位
短语 是词的组合,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 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 (造句单位)
句子 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 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1)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语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出不同的类: 一是从语音的角度分类(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
象概括即语法学。 这句话合语法。 我没学过汉语语法。
2、语法学
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语法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 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
3、语法系统
语法规则构成的系统。
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法结 构成分的组合规则和关系所构成的整体。 在这个意义上,一种语言只能有一个客 观的语法体系。——语法
(1)抽象性(最基本的特征)——语法是 从无数具体的结构组合中概括、抽象出来 规则。例:
吃了 写了 看了 红了 亮了 (动/ 形+了)
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
(2)稳固性; 语法的变化是缓慢的。
谁欺?欺天乎?(《论语》)
大郎,你却吃得酒下!有场天来大喜事投奔你, 铲地坐得牢里!(《古今小说》)
语法的稳固性主要表现在历史继承性和不可渗透 性两个方面:
语法的历史继承性,可以从汉语的发展中很明显 地看出。
现代汉语“主+动+宾”这种结构在甲骨文中就 已存在。如:
“河杀我,河不杀我” 此外,现代汉语的连动、兼语、双宾结构,也是
先秦两汉汉语中常见的。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汤问》) “王赐晏子酒(《晏子春秋》) 这些都体现了语法惊人的稳固性。 语法的不可渗透性,可以从汉语的接触中看出来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
第三章语法(上)第一节语法概说每一种自然语言都有一定的语言的组合法则,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组合法则把语法单位组合起来,才能构成语言,才能表达和交流思想。
语言中的这种组合法则就是语法。
人们对于自然语言中的组合法则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就是语法学,或叫理论语法,亦简称语法。
目前语法学界将语法单位一般分为四级,即语素、词、短语、句子。
各级语法单位内部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法特点而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类别,例如词可以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又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又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短语可以分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和复句内部又可以分为若干类。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在语音、词汇和语法这语言的三要素当中,古今语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也是相当大的,而只有语法是比较稳定的。
尽管语法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交又网络,并且处在变动之中,然而就其基本结构来看,古今语法仍然具有一致性。
当然,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语法毕竟有它的显著特点。
譬如: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类的数目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十二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然而在语法功能方面它们之间还是有所不同,例如:现代汉语里一般把代词划归实词,而古代汉语里则划归虚词,这是根据古今汉语里代词的不同特点而划分的。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
现代汉语里也有词类活用,但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从词性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
从用法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
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还有为动用法,等等。
汉语言文学--语法概说 ppt课件
•(1)能够揭示句子构造的层次性,科学地解释了句子的构造。 •(2)它能区分歧义结构。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缺点:
(1)直接成分分析法只注重揭示句子的结构层次,不重视 说明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因而不能区分一些层次相同但 结构不同的语法结构,例如:
他看书
看新成分分析法的应用有局限性,如汉语中的兼 语结构、双宾语、连谓结构等就无法二分。
同音语素(Ming名、鸣、名、多形一音 金(姓、金属、 一形一音)
ppt课件
13
课文学习
3)义项 4)语源 5)意义关系
课文学习
单义语素(怎) 多义语素(熟、老) 本族语素(汉语产生的) 外来语素(纯音译过来的) 同义语素(行、走) 反义语素(褒、贬)
ppt课件
14
6)构词能力
成词语素(人、很、吗、的) 不成语语素(民、习、丽、第)
•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重要特点是认为句子的构造是有层次的,句子 中的词并不是都处在一个平面上,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句子的语法结 构逐层二分,依次找出各层次上的直接组成成分,一般分析到不能 再切分为止。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总结词
对偶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字数相等、结构相 似的句子来表达相近或相反的含义。
详细描述
对偶通常由两个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它们在字数、结构和 意义上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 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使表达更加鲜明有力。
排比
总结词
排比是一种通过连续使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 似的句子来加强语气的修辞手法。
句子结构复杂
古代汉语中长句较多,句 子结构相对复杂,需要仔 细分析才能理解。
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区别
词汇差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上存在较 大差异,一些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发 生了变化。
句法结构
时态和语态
古代汉语与时态和语态的表达方式与 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如古汉语中常用 “已”、“矣”等词语表示时态和语 态。
详细描述
排比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使 表达更加有力。通过连续使用多个结构相似 的句子,排比修辞能够突出强调某个观点或 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言的震撼 力。
借代
总结词
借代是一种通过借用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原事物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借代修辞通常利用事物的特征、属性或关系来代替该事物本身,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生动、形象。 通过借用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借代修辞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 力。
判断句
总结词
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描述。
详细描述
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用来描述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或状态,通常使用“是”、“ 为”、“乃”等词语来标识判断关系。例如,“刘备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开国皇帝 ”表示刘备的性质。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这部份内容选自《古代汉语语法学》的前两章,第一章介绍跟古汉语语法学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第二章是古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概论在这一章里主要谈四个问题:1)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2)与古代汉语语法学相关的学科,3)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4)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为了认识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本节先说明什么是“语法”,然后再说明什么是“古代汉语语法”。
一、语法语法又叫“文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律,这种结构规律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
为了认识这个系统,我们以下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这个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或说是三种基本语法单位,其次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最后简单地谈谈语法中的共性与个性。
(一)语法单位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每个系统中都包含若干个要素,或若干个子系统。
在语法这个系统中有三个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或说是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它们依次是:句子系统、短语系统和词系统。
系统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
首先,一个系统B,相对于由它及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较高一级的系统A,是一个要素a1(或子系统a1)。
同时,这个系统A中还有要素a2、a3……;a1、a2、a3……之间具有某种关系,从而构成系统A。
其次B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b1、b2、b3……本身又都是低一级的一个系统C,而系统C中又有要素c1、c2、c3……。
所以语法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一个子系统看作是一个要素,从而把它置于比它更高一个层次的系统中来研究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可说是向上的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把一个系统分析为若干个要素,从而观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内部结构关系,这种研究是向下的研究。
这两方面的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古汉语语法中,这种向上的研究和向下的研究,常常构成一种并不完全整齐的对应关系。
古代汉语语法简介(超实用)
一、词类的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内容。
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
《史记·孙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注:“将孙膑”是使动用法。
)(2)分类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
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郑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①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
②“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
③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
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注:不能病→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古代汉语语法概要
《《古代汉语语法概要》.t x t》全本_语是整个东亚文明和文化的主要传播工具。
在今天,说汉语的人也比说任何一种其它语言的人多。
距今最早的书面汉字实例是所们是从商代最后的首都安阳出土的占卜记录,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50年。
随后的若干世纪,在周代铸造术出现记录皇室捐赠和其它一些类似事情的铭文出现了。
最早的汉语经典(《易经》的一部分,《书经》和《诗经》)也都出现在周代本都是用一种汉字的古老形式书写的。
而这种字形被看作是古典前期的文字。
古典时期始于孔子(前551--前479)时代,经过战国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全国并建立秦王朝为止。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也出现了第一批记述历史的作品。
虽然这一时期的所有作品都使用古代汉语,但它们之间仍存在相当大的语言差异。
毫无疑问,方分权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的结果。
这两个因素使得不同的地区方言变成了他们所在地区的文献传载工具。
这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差异的详尽研究仍然需要继续,但至少有一点可以区分,就是:(1)一种文学语言的古典形式使用在诸如《左传》和《国语》这。
这种语言可能以中央方言为基础,并展现出与《诗经》共同的特点。
(2)《论语》(语言更古老)和《孟子》(语言有所发展)(3)《离骚》和《楚辞》中的其它早期诗歌使用了楚方言。
(4)在《庄子》、《荀子》和《韩非子》这样的文本中出现了一种示出语言正朝着一个共同的文字标准发展。
但是在不同的文本中仍然存在显着差异。
统一,一种向着共同文字标准的运动在逐渐加速。
不仅由于政府权力的集中,而且由于一种语言使用上倾向性的增强,即比之活更喜欢模仿语言的古典模式。
从这个方面来看,儒教的胜利是一个重要的影响。
它使得儒家经典成为了教育以及在政府部门中晋早期的文本中,如《史记》,人们仍然可以发现口语的影响。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文言像西欧的拉丁文一样,渐渐从当时的口语一点变成一种死的语言。
静止和统一的。
连续不断的文学运动使得不同的文风盛行并且为了诸如政府文稿或是佛教著述这样的特殊目的,也会产生不同文并没有得到发展,中国人通过模仿早期的语言典范来学习写作,而不是像西方人学习拉丁文那样,通过服从清晰的语法规则来学响总会存在一些,甚至在纯文学和诗歌当中。
古代汉语语法概要
《《古代汉语语法概要》.t x t》全本_第一章. 绪论1. 历史概要很多世纪以来,汉语是整个东亚文明和文化的主要传播工具。
在今天,说汉语的人也比说任何一种其它语言的人多。
距今最早的书面汉字实例是所谓的“甲骨”。
它们是从商代最后的首都安阳出土的占卜记录,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50年。
随后的若干世纪,在周代铸造术出现之后,在青铜容器记录皇室捐赠和其它一些类似事情的铭文出现了。
最早的汉语经典(《易经》的一部分,《书经》和《诗经》)也都出现在周代早期。
所有这些文本都是用一种汉字的古老形式书写的。
而这种字形被看作是古典前期的文字。
从严格意义上讲,古典时期始于孔子 (前551--前479)时代,经过战国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全国并建立秦王朝为止。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主要的哲学家,也出现了第一批记述历史的作品。
虽然这一时期的所有作品都使用古代汉语,但它们之间仍存在相当大的语言差异。
毫无疑问,这是地域分散和地方分权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的结果。
这两个因素使得不同的地区方言变成了他们所在地区的文献传载工具。
这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对于这些不同语言差异的详尽研究仍然需要继续,但至少有一点可以区分,就是:(1)一种文学语言的古典形式使用在诸如《左传》和《国语》这样的历史文本之中。
这种语言可能以中央方言为基础,并展现出与《诗经》共同的特点。
(2)《论语》(语言更古老)和《孟子》(语言有所发展)中使用了鲁方言。
(3)《离骚》和《楚辞》中的其它早期诗歌使用了楚方言。
(4)在《庄子》、《荀子》和《韩非子》这样的文本中出现了一种三世纪方言,这显示出语言正朝着一个共同的文字标准发展。
但是在不同的文本中仍然存在显着差异。
随着秦、汉帝国的统一,一种向着共同文字标准的运动在逐渐加速。
不仅由于政府权力的集中,而且由于一种语言使用上倾向性的增强,即比之活生生的口语,人们更喜欢模仿语言的古典模式。
从这个方面来看,儒教的胜利是一个重要的影响。
古汉语文言语法概要介绍
古汉语文言语法概要介绍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比较,总的看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相同之处就不谈了,下面只谈一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从实词、虚词、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节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因此,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要把两个文言单音词的词组,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
例如: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⑤遂与外人间隔。
()()⑥无论魏晋。
()()⑦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阡陌交通。
()()必须注意这一现象,不要把它们误认为是一个单词,而笼统地理解成一个意思。
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扎扎实实地把每一字的词义都解释出来。
(二)古今词义的变化1.有些词汇一直沿用至今,词义和用法没什么变化。
如:人、日、月、牛、羊、山、水等,这一类词多属于基本词汇,读书时不会造成障碍,相反却能起到沟通古今语言的作用。
2.有些词的词义有一些变化。
例如:“劝”现代含义是“劝解”、“规劝”,古代的含义是“勉励”、“鼓励”,例句:孙权劝学,“劝学”是鼓励吕蒙学习的意思。
“访”今义是“探访”、“访问”,古义是“咨询”,即征求意见。
例句:“王访于箕。
”(《尚书.洪范》)向箕子征求意见。
“给”今义是“给予”,古义是“供给”、“供应”例句:“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是供应他食用。
“河”今义是指一般较小的流水。
古义是专指黄河。
例句:“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这类词的古今义之间有着细微的不同,要仔细掌握,否则就不能准确地翻译古代汉语。
3.有些词的词义变化很大,古义和今义完全不同。
例如:①夸父与日逐走。
(《山海经》)“走”字的古义是“”②孟子去齐。
(《孟子·公孙丑下》)“去”字古义是“”,与今义正相反。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 离开特定语境,依然存在,是固定的而非临时的。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起义》
知:动词“知道”。
(2)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篇第九》
知:名词“知觉”。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为动 用法、名词作状语
语法
知识点1: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知识点2:词类和词类活用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什么是语法?
语法(也叫古代汉语语法?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构上存在差异,古汉语和现代汉 语也一样,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去理解古汉语,则会出现误解。 学习古汉语语法重点是了解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在阅读 文言文时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容易造成误解的语言现象。
课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重点
堂 小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基本内容
结
• 词类的划分
• 词类活用和兼类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楚归晋知罃》
何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此处前置,即“以何”。
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包括形态变化、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 三方面)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在汉语的语法系统中,根据能否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将词 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
2.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4. 代词活用 5. 数词活用
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共34页文档
45,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古代汉语语法简要归纳
一天下
(二)句法
1.词序(宾语的位置)
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欺谁)
吾实不才,又谁敢怨?(敢怨谁)
沛公安在?(在安,在哪里)
王者孰为(为孰,为谁)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时,前置
许子奚为不自识?(为什么)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和谁)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的标志——“不,无,莫”
假借义:见下面“六书”中“假借”(和字形毫无关系)
三、文字(主要要掌握汉字的表意法)
(一)汉字的形体结构
“六书”象形(独体字):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抓特点。日,月,羊,牛,草
(汉字的造字法)指事:朱,亦,高
会意(会合两个都表意的字,单独哪部分都不发音,会合意思):休,杳,旦
形声(一半形,一半声):江,河,湖,海
居则曰:“不吾知也”(不知道我)
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③用“之”、“是”复指宾语,“之”、“是”和宾语一起前置
唯余马首是瞻(只看我的马首)
“是”复指“余马首”
父母惟其疾之忧(只担心他的病)
“之”复指“其疾”
子是之学(之复指是)姜氏何厌之有先君之好是继
2.省略
(1)动词(谓语)的省略
指示与会意:会意字由若干个意符构成,每个意符基本上由它的形象来会意,指示字则包含了抽象的指示符号,甚至全由抽象符号构成。
会意与形声: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形符表示字义的类属,声符表示字的读音;会意字则由若干个意符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意义,会意字的构成一般没有表音成分。
秦为知之(如果,连词)
与介词(两者间不并列):公与之语(“公”、“之”地位不平等,所以“与”是介词,“跟”)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之欧阳美创编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这部份内容选自《古代汉语语法学》的前两章,第一章介绍跟古汉语语法学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第二章是古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概论在这一章里主要谈四个问题:1)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2)与古代汉语语法学相关的学科,3)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4)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为了认识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本节先说明什么是“语法”,然后再说明什么是“古代汉语语法”。
一、语法语法又叫“文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律,这种结构规律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
为了认识这个系统,我们以下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这个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或说是三种基本语法单位,其次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最后简单地谈谈语法中的共性与个性。
(一)语法单位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每个系统中都包含若干个要素,或若干个子系统。
在语法这个系统中有三个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或说是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它们依次是:句子系统、短语系统和词系统。
系统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
首先,一个系统B,相对于由它及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较高一级的系统A,是一个要素a1(或子系统a1)。
同时,这个系统A中还有要素a2、a3……;a1、a2、a3……之间具有某种关系,从而构成系统A。
其次B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b1、b2、b3……本身又都是低一级的一个系统C,而系统C中又有要素c1、c2、c3……。
所以语法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一个子系统看作是一个要素,从而把它置于比它更高一个层次的系统中来研究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可说是向上的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把一个系统分析为若干个要素,从而观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内部结构关系,这种研究是向下的研究。
这两方面的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古汉语语法中,这种向上的研究和向下的研究,常常构成一种并不完全整齐的对应关系。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之欧阳引擎创编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欧阳引擎(2021.01.01)这部份内容选自《古代汉语语法学》的前两章,第一章介绍跟古汉语语法学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第二章是古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概论在这一章里主要谈四个问题:1)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2)与古代汉语语法学相关的学科,3)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4)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为了认识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本节先说明什么是“语法”,然后再说明什么是“古代汉语语法”。
一、语法语法又叫“文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律,这种结构规律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
为了认识这个系统,我们以下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这个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或说是三种基本语法单位,其次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最后简单地谈谈语法中的共性与个性。
(一)语法单位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每个系统中都包含若干个要素,或若干个子系统。
在语法这个系统中有三个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或说是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它们依次是:句子系统、短语系统和词系统。
系统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
首先,一个系统B,相对于由它及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较高一级的系统A,是一个要素a1(或子系统a1)。
同时,这个系统A中还有要素a2、a3……;a1、a2、a3……之间具有某种关系,从而构成系统A。
其次B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b1、b2、b3……本身又都是低一级的一个系统C,而系统C中又有要素c1、c2、c3……。
所以语法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一个子系统看作是一个要素,从而把它置于比它更高一个层次的系统中来研究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可说是向上的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把一个系统分析为若干个要素,从而观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内部结构关系,这种研究是向下的研究。
这两方面的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古汉语语法中,这种向上的研究和向下的研究,常常构成一种并不完全整齐的对应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这部份容选自《古代汉语语法学》的前两章,第一章介绍跟古汉语语法学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第二章是古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概论在这一章里主要谈四个问题:1)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2)与古代汉语语法学相关的学科,3)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4)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为了认识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本节先说明什么是“语法”,然后再说明什么是“古代汉语语法”。
一、语法语法又叫“文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律,这种结构规律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
为了认识这个系统,我们以下介绍三个方面的容。
第一是这个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或说是三种基本语法单位,其次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最后简单地谈谈语法中的共性与个性。
(一)语法单位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每个系统中都包含若干个要素,或若干个子系统。
在语法这个系统中有三个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或说是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它们依次是:句子系统、短语系统和词系统。
系统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
首先,一个系统B,相对于由它及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较高一级的系统A,是一个要素a1(或子系统a1)。
同时,这个系统A中还有要素a2、a3……;a1、a2、a3……之间具有某种关系,从而构成系统A。
其次B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b1、b2、b3……本身又都是低一级的一个系统C,而系统C中又有要素c1、c2、c3……。
所以语法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一个子系统看作是一个要素,从而把它置于比它更高一个层次的系统中来研究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可说是向上的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把一个系统分析为若干个要素,从而观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部结构关系,这种研究是向下的研究。
这两方面的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古汉语语法中,这种向上的研究和向下的研究,常常构成一种并不完全整齐的对应关系。
在古汉语语法这个系统中,首先是研究句子。
目前一般认为,句子和句子组合起来还可以构成句组(又叫句群),现在有的学者把语法分析的围扩大到句组。
本书则仍采取传统的作法,把句子作为语法研究中最大的结构单位。
当把句子作为最大的语法单位进行研究时,我们就既要作向上的研究,又要作向下的研究。
在作向上研究时,是把各种句子作为一个要素,研究它们在言语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作用,这通常可以认为是语用的研究(关于语用,我们将在第二节中介绍)。
根据句子在言语活动中表现出的不同作用区分出的类别,或者说根据语用研究区分出的类别,我们称之为“句类”。
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是四种常见的句类。
句类是系统向上研究的结果,系统向下研究就要研究句子中要素的部构成。
为了研究句子部的要素,就要对句子加以切分。
一个结构齐全的句子可以分出两个要素,或说是两个句子成分,这就是主语和谓语。
比如下面的句子:(1)[子产]{归}。
(左传·昭公十三年)(2)[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庄子·秋水)以上两个句子我们都可以区分为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部分(下加不同的符号)。
事实上多数句子都可以切分为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部分,或说两个要素。
根据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不同语法关系所区分出的句子的类别,我们称之为“句型”。
叙事句、论断句和说明句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三种句型。
有些句子的主语、谓语是由词充当的,如例(1)的主语和谓语,但多数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并不是由词来充当的,而是短语,如例(2)。
这样,我们对短语还要进一步切分。
不过再往下切分时,已经不是对句子加以切分,而是对充当主语、谓语的短语加以切分。
当从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中切分出短语后,比如切分出“定中短语”、“述宾短语”等,我们就进入了短语系统。
短语系统主要研究两方面的容。
一是短语用做主语或谓语时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这是向上的研究;另一个是短语部的结构关系,这是向下的研究。
根据向上的研究,我们可以把短语分为谓词性短语、体词性短语等不同的类型。
根据向下的研究,我们可以把短语切分为定中短语、述宾短语,等等,而构成短语的各个不同部分,如定语、宾语等是短语成分。
定语、宾语等短语成分经常是由词充当的,也可能是由更小的短语充当的。
为了便于称说,以后我们把句子成分和短语成分统称为“句法成分”。
对于词来说,在作向上的研究时,我们主要是研究词在构成主语、谓语和各种短语时表现出的种种不同特点,从而把它分出实词、虚词,名词、动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等等不同的类和次类。
在作向下的研究时,我们可以把构成词的要素区分出来,这就是语素,比如“圣”和“人”是构成“圣人”这个词的语素。
由于古汉语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所以从份量上来说,与语素有关的容要相对少些。
三层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可以示意如下:句子——句子成分:主语、谓语(由各种短语或词充当)短语——短语成分:述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等等(由各类词或更小的短语充当)词——语素有的学者认为句子的基本单位有四种,除了我们这里所说的三种之外,把语素另立为一种。
与此相关的,没有“短语成分”这一部分,而把句子成分和短语成分统称为句子成分。
在我们看来,构成句子的要素只有两个,就是主语和谓语。
换句话说,句子只能切分出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要素。
述语、定语等并不是从句子切分出来的,而是从短语中切分出来的,所以我们加了“短语成分”这样一个概念,而短语成分则是短语的要素。
与句子成分、短语成分相应,词所切分的成分是语素,它并不是语法中的一层独立单位,是词系统中的要素。
如果我们暂时不考虑比句子更大的单位,也不考虑比词更小的单位,那么古汉语语法中就有三个主要的子系统:句子、短语和词类。
在这三个子系统中,句子、和词处于两端,短语则介于中间,与词类、短语和句子系统有关的规律则是古汉语语法的基本容,在第二至第八章中我们将全面介绍这方面的容。
(二)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如果暂不考虑交际双方、语境的种种不同,一句话的意义主要是由词的意义和语法意义这二者构成的。
而语法意义,通常又是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出来的。
所以从语法系统的本体来看,语法系统又可以分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这样两个子系统。
在本节的开头,我们曾说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这种结构规律,其实就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组合规律。
常见的语法形式有四种:词序、类别、节律和音变。
词序是指词语前后的顺序,类别是指词语乃至于句子中所包括的种种不同的类,节律主要指停顿、语调、重音等,音变则是指音位的改变。
对于古汉语来说,词序和类别是两种最重要的语法形式。
比如下边的句子:(1)[齐]{伐宋}。
(战国策·燕策一)(2)[卫人]{来告乱}。
(左传·隐公四年)(3)[晋]{灭虢}。
(左传·僖公五年)例(1)中的主语“齐”用在“伐”之前,表示齐国施行“伐”这个行为,即“齐”是施事;宾语“宋”用在“伐”之后,是受事,承受“伐”这个行为。
如果把“齐”和“宋”对换一下位置,那么“齐”就不再是施事,而成为受事;“宋”就不再是受事,而成为施事。
在这里,词序这种语法形式的变化造成了语法意义“施事”、“受事”的变化。
例(2)中“来”用在“告乱”之前,这个词序表明,卫人是先“来”,而后“告乱”,这里的词序表明了行为发生的时间这个语法意义。
在这两个句子中,词序上的不同,给句子增加了词语意义之外的语法意义,这是词序与语法意义的关系。
下边再来看类别。
例(1)与(3)这两个句子的结构基本相同,可是由于“伐”和“灭”这两个动词的类别不同,这两个句子的语法意义也有很大不同:例(1)、(3)中的“齐”和“晋”都是施事,“齐”发出的是“伐”这个行为;而“晋”却未发出“灭”这个行为,而是发出另一种行为。
这个行为在句子中没有用词来表示,而是“灭”这个词带上宾语之后所产生的语法意义。
这个行为又致使“虢”出现了“灭”这种变化。
这是词的类别不同而造成语法意义上的不同。
在节律这种形式中,停顿在古汉语语法中的作用更突出些。
停顿不像以上两种语法形式那样常见,但也很重要。
它常与其他形式一起来表示语法意义。
比如下边这两个句子:(1)[]{背}。
(战国策·策三)(2)[我食吾言],{背天地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例(1)的主语“”与其后的谓语之间没有停顿,也不能停顿;此外句末不用“也”。
例(2)与前一个句子最明显的不同是句末用“也”,同时在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有停顿。
停顿是节律上的不同,也是语法形式上的不同。
例(1)、(2)属于不同的句型,一个是叙事句,主要是叙述客观事实;另一个是论断句,主要表示说话人的某种主观认识。
这两类句子的不同,是由于停顿和“也”决定的。
一个句子中是否有“也”,是词在类别上的不同。
在这里停顿和类别这两种语法形式决定了句型。
节律之中还有语调,由于我们只能见到书面的古汉语,古人到底用什么样的语调说话,已很难有感性认识,但是有些句子,我们仍可以大致猜测一下,比如感叹句的语调应该比普通句子的语调更强烈些,像下面的句子:(1)孔子曰:“{否}!立。
”(礼记·檀弓上)(2)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春秋·篇杂上)这两个句子中的“否”和“令吏养之”,应该比普通叙事的句子感情强烈,语调也应有变化,根据这个我们可以用来确定感叹句。
古汉语中的音变也应该是一种重要的语法形式,但由于我们对古汉语中的音变研究得不够,在以后介绍古汉语语法体系时,很少涉及音变方面的问题。
(三)语法中的共性与个性语言学家对世界上的语言采取两种不同的分类法,一种是谱系分类法,另一种是类型分类法。
按照谱系分类法,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为汉藏、印欧等等语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这个语系中除了汉语之外,还有藏语、缅甸语等等。
按照类型分类法,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为孤立、粘着和屈折三类。
汉语属于孤立语,孤立语的词一般没有词形变化,没有词尾,语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
各种不同语言的语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不管是构词方式、形态变化,还是词类区分和句子类型都是如此。
一般地说谱系或类型相同的语言,共性要多一些;而谱系或类型不同的语言共性要相对地少些。
在同一种语言部,还有方言的不同。
各种不同的方言,在语法上的共性要多一些,但是也还是各有不同的特点。
就是操同一种方言的人,在用词和造句上也不会完全相同。
语法中的共性的个性,除了表现在横向的比较上,也表现在纵向的发展上。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同一种语言的语法也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短时间这种变化不易察觉,时间一长,这种变化就比较明显了。
汉语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也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在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上都既有共性又有个性。